什么叫“湿热下注”?

湿热下注,是中医湿热证中的一个症候群,湿热下注证临床较为常见,因为湿和热二邪胶着在一起,而湿邪其性黏腻重着趋下,常会下注运行,就形成了“湿热下注证”。


人体内的湿和热是怎么生成的?

湿和热,是中医六淫中湿邪和火热之邪结合在一起,而且湿和热二邪都有很强的兼杂性,通常可以相互致病,有湿热互结、湿重于热、热重于湿等多个证型。

根据湿和热的形成方式,中医一般将湿热病因病机分为内生和外感两种。

一.外感湿热:

如果外界环境闷热潮湿,而人体同时亏虚的话,缓解中的湿热就可侵入人体。比如南方地区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夏秋多雨高温高湿,暑湿之邪可以直接侵袭人体。如果人体阴虚体弱,更容易引发湿热内侵。

《黄帝内经》中有:

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机体阴虚体弱,则湿热二邪可趁虚而入,侵入机体。而且湿邪属于阴邪,如果正好机体阴虚,同气相召,更容易侵入。

二.内生湿热:

湿热可以外感,也可以内生,湿就是水,热就是火,是阳,本来都是人体生理之物之气。但如果身体出了问题,原来的生理物质也会变成病理物质,湿热二邪就是如此。

《素问》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体内的内湿产生,就是脾虚后导致的。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主升清降浊,负责水谷精微运化输布到四肢百骸,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气血和营养,濡养整个身体。

如果脾虚,则机体精血津液不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不得濡养,整个人逐渐都不好了。而且脾脏喜燥恶湿,脾虚后水液不能及时运化,水湿内听中焦,湿郁久化热,湿热二邪胶着互结,导致湿热内蕴。

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论创始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认为: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滞于脐下...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

上面还说过湿邪属于阴邪,其性趋下,喜欢朝着人体下焦走注。而且湿性重浊黏腻,最容易阻滞气机,气机被郁,内热滋生,热蒸化內湿,湿热由此而生。

湿热二邪随湿性趋下特性,走注到下焦,就是湿热下注。


体内湿热,都能导致哪些疾病呢?

湿邪侵入人体,因为其重浊、趋下等特性个,或循经下注,导致湿热下注证——

秧及下阴,可导致不孕症,女子不孕或男性阳痿早泄等,也会有肛周不适,痔疮。其他湿热下注证,还有前列腺炎、尿路感染、尿频、带下病、妇科病...


湿热下注证,中医辩治五法

针对湿热下注证的治疗,我们可以参照中医温病学派创始人叶桂的”以苦辛寒治湿热“的经验,用宣湿清热法、化湿清热法、渗湿清热法、利湿清热法、燥湿清热法等五常用方法,辨证施治,效果都不错。

1.宣湿清热法:

宣湿清热法,多用于湿热袭表证,或湿热犯肺证,通过宣开上焦、宣疏肺气来消除在表或瘀阻在肺的湿热之邪。

因为肺为水的上源,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宣肺气可以打开水源,宣泄水湿。古人说”气化则湿亦化,气行则湿亦行“,就是宣誓清热法的道理所在。

宣湿法常用中药有杏仁、桔梗、枳壳、白豆蔻、郁金等,清热法常用中药有桑叶、金银花、连翘、淡竹叶、薄荷等。

常用方剂有上焦宣痹汤。

2.化湿清热法:

这个方法多用于湿热中阻证。

湿热中阻,可用芳香走窜的药物来苏胃醒脾,枢转气机,用以恢复中焦脾胃的运化功能,让蕴结在体内的湿热得以透化而消散,同时可兼以清热。常用的方剂有甘露消毒丹等。

3.渗湿清热法:

这个方法,常用于湿热内蕴或留恋不化,就采用淡味渗利和清热的中药,用以清除体内蕴结的湿热。

这个方法渗湿不是以利尿为目的,不然的话容易损及阴津,体内的热也容易化燥。所以适宜于用芳香淡化渗湿,轻宣湿邪兼以清热的方法,常用方剂有黄芩化湿汤、茯苓皮汤等。

4.利湿清热法:

这个方法才是治疗湿热下注的主要方法,也可以用于湿热蕴结肝胆,或用于湿热郁闭三焦但没有水肿。

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利湿清热发法,就是让湿邪从小便而去,热就成为孤邪,就能随之而解。

常用的方剂有八正散。

5.燥湿清热法:

这个方法,多用于湿热病中湿重于热的,或湿热阻滞经络,或寒湿络阻郁久化热而导致湿热证,都可以用辛温苦燥的药物配合清热药物来达到燥湿清热的目的。

不过这个方法,辛燥的药物不能过度,不然会伤及阴津。常用的方剂有二妙散、香连平胃汤等。

不管是湿、热还是湿热,湿热之邪,治疗关键在于认证精确,立法恰当,用药缓急得宜,刚柔并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可对号入座。如果您有这方面的问题,可以留言评论。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湿热下注是中医里术语,是对于一种病机的描述,顾名思义,湿热下注与湿热之邪气有关。

在中医里,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主要是心肺、中焦主要包括脾胃,而下焦主要是肾、膀胱、大小肠等。

而湿热下注指的是,人体由于感受外边的湿热之邪,或者是由于饮食不洁等原因,导致湿热流注于下焦,停聚在下焦,再加上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畅,湿热互相缠结,便出现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症状

湿热下注的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小便黄赤、大便溲臭黏腻等。

湿热之邪,根据下注的部位不同,所对应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

  • 如果湿热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则会出现小便黄赤,淋漓不尽,小便浑浊,尿频尿痛等症状;
  • 如果湿热下注大肠,就会出现腹痛腹泻、下利臭秽、肛门灼热的症状;
  • 如果湿热下注肝经,男性朋友会出现阴囊潮湿或破溃,私处瘙痒有异味,女性会出现外阴瘙痒,带下颜色偏黄、质地粘稠、有腥臭味、月经提前、颜色暗红且量多等症状;
  • 如果湿热下注肾经,会出现遗精、腰腹沉重、心情躁烦、湿脚气,以及小便黄赤、尿浊等症状;
  • 如果湿邪停聚于胸腹,就会出现厌食油腻、腹部胀满、口苦口黏、厌食呕恶等症状;
  • 如果湿热下注阻滞下焦经络,或会导致下肢出现疮疡肿毒、红肿热痛等症状。

湿热下注如何治疗

湿热下注影响的脏腑较多,所以临床表现也是复杂多样,治疗上需辩证论治,可在饮食调理的同时,配合中成药、中药汤剂、针灸进行综合调理。

  •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 治疗方法:综合调理

1、饮食调理

饮食清淡,少吃辛辣刺激,煎烤油炸,肥甘厚味类食物,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注意戒烟戒酒。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祛湿的食物,如薏米、扁豆、冬瓜、红小豆等。

生活方式方面,避免长时间在潮湿环境工作,多用温水洗脸泡脚,另外就是可以适当的进行运动锻炼。

2、药物调理

湿热下注可以适当的口服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进行调理,常用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三黄片、清火片、茵栀黄口服液,栀子金花丸、黄连上清丸等,其中,龙胆泻肝丸是治疗湿热下注的典型方药。

湿热下注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汤剂进行治疗,比如半夏泻心汤、葛根芩连汤、龙胆泻肝汤等。

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也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对症的中成药,或配伍清热利湿的中药,如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茯苓,苍术,茵陈,泽泻,炙甘草等等。


  • 如湿热下注于大肠,出现大便臭秽、便秘等症状,可口服三黄片等;
  • 如湿热下注于膀胱,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口服八正片、龙胆泻肝片等;
  • 如湿热停滞于带脉,可选用妇可靖、经带宁等中成药。

小结:湿热下注属于中医里的一种病机,湿热之邪下注于下焦,影响脏腑各器官,引起诸多不同症状,针对湿热下注的情况,需要在中医的辩证下对症用药治疗,主要是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同时还要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才能够调理好身体!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湿热下注是中医学的证侯概念,意思是指人体因感受自然界的湿气或脾肾失调引起湿热下注于膀胱,大肠,女子胞宫,以及下肢皮肤导致的一类病证。湿与热的致病范围较广,例如脾胃湿热,肝胆湿热,湿热下注等。湿热的核心是以“湿邪”存在为主要病理改变,发生的内在原因是脾胃失调,运化水液功能减弱,或肾气不足,水液代谢障碍,从而引起水液停滞于脏腑某处,就形成了湿滞问题。

湿邪与热结滞在一起就像是团伙作案,危害极大,湿的特点是粘腻的水液状态,混浊不堪且很难驱散,常言道“水往低处流”,由于湿的特性是沉重秽浊趋于沉降在人体脏腑下部,如膀胱,女子胞宫,下肢大腿等部位这样就形成了湿热下注的表现。《内经》所讲到的“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湿热下注的形成

  • 脾胃是水液代谢的重要脏腑,饮食的水液进入脾胃后,依靠脾的散精功能将水液布散至肺,再由肺的宣发力量运送水液到全身,肾具有排泄代谢水液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肾的气化功能来实现水液至尿液的转化,脾胃和肾的失调导致水液停滞,不能为身体所用而反成湿浊。
  • 脾胃不调和是造成湿热形成的常见原因,中医理论常用表里脏腑配对,例如脾和胃,肾和膀胱均是表里脏腑,因为它们功能接近,且作用互相弥补,以脾胃为例,脾胃消化饮食,饮食来源于土地生长的五谷,所以脾胃属土,土要在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万物才可以生长,脾为五脏之一,五脏属阴,脾为太阴湿土。胃为六腑之一,六腑属阳,胃为阳明燥金,脾代表湿度,胃代表温度,二者互相平衡达到脾不湿胃不燥的良好局面。
  •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曾说“太阴湿土,得阳则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脾得到胃的燥热就不会出现脾不运化水液的问题,胃得到脾的湿润就不会发生燥热。因饮食不节,思虑过度,过食生冷,大鱼大肉,过度饮酒,损伤脾胃,导致脾不化湿而脾湿停滞,胃不得润而反生燥热,如此燥热与湿寒结滞,就形成了湿热问题。
  • 此外,肾气不足水液停滞也可发生湿浊停滞,因肾为水脏,主代谢水液,水液停滞阻塞气血运行,气的运行因湿邪阻滞,气郁化火也可出现湿热搏结。《医学从众录》中说“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脾土太过,气滞郁热而生痰湿”。以上是内湿的形成原因,如果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也可感受外界的湿气,湿气内伤于脾胃,也可引起湿热问题。

★湿热下注的症状

  • 湿热形成后停留在不同脏腑可引起不同的症状表现,内部有湿热,外部必然有症状,湿热的本质是湿邪内生,水湿邪气重浊易侵犯人体下部,导致湿热下注证的发生。人体下部不同的湿热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
  • ①湿热下注于膀胱:脾胃所生的湿热可下注于膀胱,膀胱具有储藏排泄尿液的功能,湿热下注后可导致尿频,尿急,尿痛,小便色白混浊不清等表现,湿热熏蒸人体出现尿黄口苦,湿邪源于脾胃,可伴有头沉,肢体困重酸痛,腹胀,口粘,便溏,大便粘腻不爽等症状。湿性粘腻,舌苔常为黄腻舌。
  • ②湿热下注于大肠:大肠湿热是脾胃湿热下注后形成,湿热阻塞肠道气血,常导致腹痛腹胀,大便粘腻或者下利脓血便,臭秽难闻,或有便意反复如厕却无大便排出,舌苔厚腻而黄是大肠湿热的舌象特点。
  • ③湿热下注于胞宫:湿热形成后可循着带脉,任脉侵犯胞宫,常导致女性出现带下异常增多,色黄异味,整体多伴有头身沉重,腹胀,口粘便溏,舌苔黄腻的湿热表现,清代医学家傅青主在他所著的《女科》中提到“带下俱是湿证”,阐述的湿气侵犯胞宫引起的带下的病机。
  • ④湿热下注于下肢关节和皮肤:《伤寒杂病论》中说“食伤脾胃,湿流关节”,湿热下注于下肢关节,常导致关节肿胀疼痛,例如平时大鱼大肉的饮食,过多饮酒,导致脾胃受损,肥甘厚味产生湿滞,下注于大脚趾引起红肿疼痛的痛风人群,或是下肢皮肤湿疹湿疮出现红丘疹,瘙痒剧烈,挠抓后出血渗出黄色液体等,若整体伴有头重身沉,肢体困重酸痛,腹胀,大便粘腻,口苦,舌苔黄腻等表现,可按照湿热下注去论治。

★总结

湿热下注是湿热侵犯人体下部脏腑部位的病证名称,多见于慢性长期的脾肾失调的人群,调护方面,注意饮食节制,清淡饮食为主,去除湿热以祛湿为主,湿去热随之化解,医学家叶天士主张化湿利湿为主,湿邪从小便而利去,热也随着湿邪排出了。

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0生机大会#




其实通过“湿热下注”这几个字我们就能大概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说湿热向下流注。单明白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湿热”,“下注”指的是下注到哪里。

谈起“湿热”大家并不陌生,湿热形成的原因也很多,可以是外感湿热而使湿热之邪进入人体,也可以因为过食肥甘厚味,或者脾的运化失常造成湿邪内生,久而化热,从而形成湿热。湿热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有发热、头痛而重、身重,口苦,胸闷,尿黄等等,舌脉以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典型表现。

全身各个地方都可以有湿热的表现,但是如果主要是身体趋下的部位表现出明显的湿热特征,我们可以称之为湿热下注。比如说下焦的膀胱、肾,因为其主管泌尿生殖系统,所以湿热下注常常表现为泌尿及生殖系统的问题,比如可以表现为泌尿系统感染,具体症状可以为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尿血、尿浊等,也可以表现为慢性前列腺炎、痔疮、阴道炎等等疾病。湿热下注可以是很多疾病的一个证型,也就是说湿热下注可以引起,或者表现为很多的疾病形式。

在治疗方面,清利湿热是极其重要的,同时兼顾湿热的蕴积部位偏下,也要适当运用趋下的药物以载药下行。或者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疾病证型而更有针对性的用药。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湿热下注”是一个中医术语,指湿热之邪侵袭人体下部,可导致多种相关疾病。

这里要明确几个问题:

  • 1.什么是湿热?下部具体是指哪些部位?
  • 2.湿热下注可见于哪些病症?




什么是湿热?

湿热其实是湿邪和热邪的合称,湿邪可以兼有热邪,也可兼有寒邪,兼有寒邪即称寒湿。

湿邪本身是阴邪,它有三个重要特点:

  1. 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机受阻则气血的运行就不通畅,可以出现胸闷、腹胀、小便不利等症状。
  2. 湿性重浊、粘滞。湿气重的人会表现为头得如裹,周身困重,四肢倦怠沉重,大便粘滞不爽快的症状。另外,湿邪致病还会使病情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这也就是湿气不容易从人体清除的原因。
  3. 湿性趋下,容易侵犯人体下部。下部具体而言包括大肠、膀胱、前后二阴(尿道、肛门),男性睾丸,女性阴道、子宫以及下肢。


如果湿邪同时兼有热邪,我们称之为湿热,这时除了有湿邪的特点外,还有热象,如口干、尿道灼热疼痛、下肢关节的红肿热痛以及女性黄带、男性睾丸红肿疼痛等症状。

总之,湿热下注根据下注的部位不同,表现为不同的疾病。

湿热下注可见于哪些病症?

  1. 湿热下注大肠,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甚至泻下粘液脓血便,类似于痢疾一类肠道感染性疾病。
  2. 湿热下注膀胱,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有些严重的还会表现为发热、腰痛,相当于西医的尿路感染。
  3. 湿热下注阴道,表现为阴痒,带下量多,色黄而臭,相当于各种阴道炎。
  4. 湿热下注睾丸,表现为睾丸的红肿,局部皮肤热痛,类似于睾丸及附睾的感染性疾病。
  5. 湿热下注下肢,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疼痛,或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可见于关节炎、痛风以及下肢丹毒。




所以,湿热下注包括多种疾病,是人体下部湿热疾患的总称。由于其病机都是湿热,都可以有舌红,苔黄厚,脉滑数之类的表现,因此,治疗的基本方法都是清热利湿,常用的方剂有四妙散、八正散、芍药汤、白头翁汤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湿热   尿频   脏腑   方剂   湿气   脾胃   下肢   膀胱   大肠   红肿   症状   中医   人体   常用   饮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