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兵团为何堪称是国军最强兵团,有哪些底牌,究竟有多能打?

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此期间,我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以及渡江战役等大型战役,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数百万国军。

而与解放军高昂战斗意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军却因互相掣肘等原因,导致出现逐渐败亡的迹象。当然国军并非都是不堪一击,其中也有一些战斗力强劲的部队,比如当时廖耀湘统率的第九兵团便是其中之一。

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生于1906年,年幼时接受过私塾教育,之后又读过新式学校。

1920年,进入长沙私立岳云中学学习,毕业后在家人的支持下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班。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廖耀湘被特批留法军事深造,回国担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少校连长等职务。

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过南京保卫战,期间险些被俘,所幸还是顺利逃脱。此后,他因蒋介石赏识调任国军第200师参谋长、22师副师长、师长等重职。

1942年,廖耀湘率部远征缅甸,配合盟军阻击日军,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战成功挫败日军攻势。1944年,其成为新六军军长,下辖十四师、新二十二师两个精锐师。抗战胜利后,他前往南京参加了日军受降仪式。

后来蒋介石为率先抢占东北地区,迅速开始进行军事部署,而作为其“五大主力之一”的新六军则实施增援,廖耀湘所部开启逐步走上巅峰。

当时,廖耀湘的新六军整体实力较为强悍,不仅拥有货真价实的美械装备,而且都是由精兵强将组成,凭借这些优势根本瞧不起小米加步枪出身的解放军。

而在最初交锋之际,新六军也确实展现出了实力。

比如先后拿下盘山等地区,控制鞍山通向沈阳等地的交通线;迅速攻取威远堡,将林彪所部逼退至松花江以北地区。

随着陈诚上任东北行辕主任,开始以廖耀湘的第六军为基础组建第九兵团,该兵团下辖第六军、新第三军、骑兵第二军,总兵力超过7万。但陈诚治下的东北局势却逐渐呈现颓势,这让蒋介石大为不满。于是,1948年蒋介石紧急调卫立煌去东北主持大局。

廖耀湘所部的第九兵团,是蒋介石在解放战争时期组建的最强兵团之一。

为何这么说呢?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其兵力组成。第九兵团总兵力达到18万,其组成不仅有李涛任军长的新6军、龙天武任军长的新3军,而且后来还收纳了新第1军、第49军以及第71军,另外还拥有数量众多的特种兵分队。

仅从规模上看,第九兵团超过了包括黄百韬第七兵团等在内的其他所有兵团。比如以第18军为基础组建的第12兵团,最多时拥有14万人的兵力。

而以重建第74军为基础的第2兵团更是没法相比。从战将组成来看,新1军军长潘裕昆和新6军军长李涛都出身于黄埔军校,拥有丰富的战场经验和资历,而他们统率的部队也号称是国军中当之无愧的王牌之师。

除了上面的两个王牌军外,另外几个军也来头不小。其中第71军曾在抗战时期获封铁军荣誉,在黄埔悍将宋希廉等人的指挥下立下过赫赫战功。

而在解放战争期间,该军由向凤武统一指挥。此外,该兵团还拥有号称“国军第六大主力”的第52军,这也是一支曾令日寇恐惧的部队。在时任军长刘玉章的指挥下,第52军在解放军围攻战中最终竟能成功突围,让外界再度见识了它的战力水平,当然这都是后话。

正是由于拥有如此强悍的战力,廖耀湘所部才会成为国军的“救火队长”,在东北战场上被到处调动去执行“剿共”行动。只是在这种四处征战的情况下,部队却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继而影响了战斗力。

随着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就此迎来覆灭。当时为拿下锦州这座战略城市,东野按照中央军委指示集中力量组织围歼战,以此来切断关外国军撤退路线。

面对如此不利的战场局势,卫立煌再度想到廖耀湘,以第九兵团为基础紧急打造所谓“西进兵团”,任命其兼任该兵团司令官。但是为时已晚,这支兵团在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下土崩瓦解。

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在前期一系列部署基础上,将廖耀湘兵团彻底包围。经过60小时的作战后,第九兵团下辖新1军等共计10万余人都被歼灭了,而作为总司令的廖耀湘也沦为我军战俘。

而在被俘后,廖耀湘心中仍有不满,认为当时自身实力确实不输解放军。在多年后分析战场失利原因时:他将原因归结于部队之间没有行之有效的通讯、缺乏应有的统一指挥等因素。殊不知,他始终不明白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是人心向背,而不是技术配合、武器装备等。

解放后,廖耀湘被政府送往功德林监狱改造,直到1961年以特赦战犯身份被释放。此后,廖耀湘被任命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担任过第四届政协委员。1968年12月,廖耀湘病逝于北京,享年62岁。

纵观他的一生,曾有辉煌,也有过当阶下囚的低谷,而在解放战争期间亲自指挥国军王牌之一的的第九兵团是他人生的巅峰。在被俘后,他果断弃暗投明,以特殊身份去为国家、人民服务,晚年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如此这般提问,显然是误读了廖耀湘兵团作战序列的变化过程,笔者很负责任地说:廖耀湘兵团从组建到覆灭,无论兵力还是战力,从来都不是什么“国军最强兵团”!造成这个错觉的最重要原因,是部分读者总以为,新一军和新六军始终同时在廖兵团的编成内。

研读军史要细,比如1947年8月廖兵团组建时,只辖新编第六军和青年军第207师,总兵力不过6万余人,全部美械装备倒是不假,但是怎么可能排名第一?而且这个兵团的番号也不是“第九兵团”,而是东北行辕下辖的第四兵团

这是陈诚到任东北以后,大肆扩军期间搞起来的,当时总共成立了四个野战兵团,番号也是东北行辕单独内部排序的。这一时期蒋军还未开始组建大型机动兵团,所谓的“兵团”跟“整编军”级别类似,一般只辖两个军或者整编师。

陈诚扩军的套路是“以老带新”,也就是将各主力军纷纷调出一个师,用来组建新的军级单位,于是1947年11月,他把新六军的第14师调出、第13军的54师调出、再凑上一个暂编第59师,共同组建了“新编第三军”

然后再把这个新三军塞到第四兵团里面,同时调出207师准备扩编为第六军,如此到了1947年底,廖耀湘第四兵团的作战序列为:

新编第六军、新编第三军、骑兵第二军(配属指挥),拢在一起不过7万余人,考虑到六个师的实际情况,其实这个第四兵团就是“加强版”的新六军,实力和战力,都没有随兵力成倍增加而翻番。

陈诚把东北搞得一团糟以后,1948年初灰溜溜跑路了,卫立煌到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行辕改的),他也来了一番军力和编制调整,廖耀湘兵团按关内外统一的番号,改称为“第九兵团”,然而除了一些人员调整外,兵团所辖部队和兵力基本没有变化。

兵团基本配置为:新六军(军长李涛)所辖的三个师、新三军(军长龙天武)所辖的三个师、骑兵第二军(军长王照堏)所辖的两个骑兵旅,兵力仍然在7万来人左右,也没有额外配属炮兵和装甲兵,扯什么“国军最强兵团”?最多算中等偏上罢了。

直到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春季攻势如火如荼,长春被围,卫立煌有些慌了手脚,决定把沈阳地区的30万主力,划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以周福成第八兵团为主组成的“守备兵团”,其二是以廖耀湘第九兵团为基干组建的“机动兵团”

机动兵团的意思,当然是担负东北战场上的机动作战任务,因此卫立煌把猬集在沈阳周边的新编第一军、第49军、第52军、第71军等四个军,全部拨给了廖耀湘指挥,同时配属了大批特种兵分队,应该说,这一时期才是廖耀湘兵团最强的时间点。

它包含新一军、新六军在内的六个军,加上配属部队总兵力超过了13万人,从全国战场看,也应该是蒋军兵力最多的一个兵团,甚至超过了黄百韬第七兵团的峰值(五个军12万人)。然而这个所谓的“最强”,仅仅是昙花一现,因为它根本没有真正投入战场。

东北野战军打响辽沈战役包围锦州后,在微操大师的强硬命令下,卫立煌不得不从命,以廖耀湘机动兵团(称为第九兵团有点勉强)为基干,组建了援锦的“西进兵团”,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第九兵团司令官”廖耀湘,兼任西进兵团司令官。

所以要注意,“西进兵团”跟第九兵团不是一码事,它的作战序列是有所调整的,最重要的调整包括:刘玉章第52军脱离兵团建制,奉命单独攻击营口,重新调入青年军207师的一个旅补缺;同时由于战场的具体态势,新一军、新六军、第49军和第71军,当时都缺编一个师。

具体作战序列是:新一军(第50师、新30师)、新六军(新22师、第196师)、第49军(第105师、第195师)、第71军(第87师、第91师)、新三军(第14师、第54师、暂59师),如果再计入207师(整编师编制)的第3旅,应视为12个步兵师的建制。

通常情况下军辖三师,廖耀湘兵团整整有五个军的编制,为什么没有15个师?现在知道原因了吧。不过特种兵确实配备了不少,卫立煌把剿总直属的特种兵部队大部分加强给了“西进兵团”。

包括东北剿总直辖之装甲兵团、炮兵第12团、炮兵第16团大部、通讯兵团的一个营等等,以及骑兵第1旅和第3旅,所以西进兵团的正确兵力描述为:下辖12个师另2个旅、加配属部队共约11万人。

许多军史文献将其描述为“11个师又3个旅”,其实是不专业的,青年军的一个旅就是师级单位,至于骑兵旅确实可以另外计算。老实说,廖耀湘西进兵团的装备水平和兵力规模,尚不及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

那两个以第5军、第18军为基干组建起来的大型机动兵团,均配属一个快速纵队,满编兵力也都在12万人左右,三者相比,廖兵团无论如何也算不得“最强”。许多读者甚至创作者想当然地以为,既然“五大主力”之二编入同一兵团,难道是实力最强?还是错误。

不仅仅是因为兵团内部有四个军缺编,其实新一军也得形容为“哥已不再是当年的哥”,一方面,新一军的核心部队新38师,早已被拉出去扩编为新七军,正在长春挨饿呢,所以这个王牌军实力还不如曾经的一半,根本无法与1946年相提并论了。

另一方面,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前期与东北野战军的作战中,连续被吃掉了好几个主力团,不少团级建制都是重建的;再比如第71军的那两个师,也多次被歼多次重建(另外一个第88师就在锦州重建呢),因此这三个所谓的主力军,早都是外强中干了。

而邱清泉兵团和黄维兵团,分别是以整编第五军和整编第十八军为基干扩建的,这两个整编军(又被称为邱清泉兵团和胡琏兵团)是我军在中原和华中战场的大敌,作战相对狡猾,至淮海战役之前,从未遭到过毁灭性打击,心气也是不弱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廖兵团被全部歼灭的时间也是最短的,黄维第十二兵团在双堆集撑了23天,最终全军覆灭时,华野和中野仅俘敌46000余人;邱清泉第二兵团在陈官庄也坚持了一个多月,华野仅总攻即整整耗时五天,1949年1月6日动手,至1月10日才全部结束战斗。

反观廖耀湘兵团,自1948年10月26日被东野包围,至10月28日下午便告全军覆灭,仅仅60个小时!廖耀湘以下被俘88000余人,再去掉黑山阻击战该兵团损失的8000余人,在整个辽西围歼中,廖耀湘西进兵团的伤亡至多为10000余人,这就是最强兵团?扯么。

我们承认,东北野战军兵力绝对优势,炮兵火力也居优势,还有意外打掉廖兵团指挥部的神来之笔,但是从廖兵团各军的抵抗程度、整体战况的激烈程度、敌军伤亡数字来看,廖耀湘这个西进兵团,远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强大。

结论很清晰了吧:廖耀湘各时段率领的第四兵团、第九兵团、西进兵团,只能说是东北战场最强的一股敌人,如果称为“国军最强兵团”,则肯定是言过其实了,已经肾虚的两大王牌军,也根本撑不起“最强兵团”的场子。




说不上最强兵团,但是他的新六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1942年第一次远征缅甸时,他是新22师师长,撤退到印度后进行整训,1944年反攻缅甸时,该师特别能打,奠定了成为国军主力的基础。抗战胜利后,该师扩编为新六军,美式装备,战斗力比较强悍。




可以肯定笔者所说,在国军所谓的五大主力占了其二,新一军,新六军,再加上国军中的一流部队,七十一军,五十二军等,所以廖兵团是蒋军二十多个兵团中名气,装备,人员配备等方面就是最强的一个兵团。




廖耀湘的第九兵团,有新1军和新六军,新3军,71军,49军。除了49军为东北军的前身,其他四个军都是中央军主力军,特别是新1、新6更是五大主力。但到了1948年秋,廖兵团的战力已经大大远不如前了。

新1军的主力师新38师,早已调到长春。剩下的新30师和50师各团,在两年的战斗中损失很大,补充多次,早已没有多少远征军的老底子了。新6军新22师,新3军14师还有一些远征军的老兵,而新三军的54师,在三打四平时,基本也拼差不多了。至于71军87师,91师,那基本上被歼灭两次以上重建的,加后补充的类似169师的部队,说白了就保安部队改编的。

也就是说,辽沈战役的整个廖兵团,共12个师,强师最多就2—3个。说实话,虽然装备还不错,但真比不了后面淮海战役中的黄维兵团,邱清泉兵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国军   淮海战役   兵团   辽沈   解放战争   战力   行辕   最强   野战军   军长   作战   底牌   兵力   主力   战场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