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评价左宗棠?

民族英雄左宗棠!正人君子左宗棠!

1875年,李鸿章上奏朝廷:“新疆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用处不大,就不要了吧!”慈禧也摇摇头附和道“:国库没钱啊!”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岂能说不要就不要了?老夫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收回新疆。”

1874年,新疆爆发了战乱,超出了清政 府的控制,一时间朝野上下分为了两派。

一派以李鸿章为首,他认为新疆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丢了就丢了,眼下的重 点是海防,因为当时的西方列强都是从海上入侵的,而且东边沿海地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更有价值。

另一派则以左宗棠为首,他认为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一定要收回,不管多么的艰难,都不能长他人志气,就此屈服。

其实光绪皇帝还是支持左宗棠的,只是当时的实权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上,光绪皇帝也只能在精神上支持,并不能给予实质上的帮助。

而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呢?一方面嘴上说收复失地是好事,可是另一方面她死活不拿钱出来,这态度其实很明显了。

她不支持收复新疆,又怕外界说她懦弱,不敢抗争,于是她就把所有的事情归结到国库没有钱。

面对这般境况,64岁的左宗棠不顾众人的反对,当即表示砸锅卖铁也要收复新疆

慈禧架不住左宗棠的强硬态度,最终同意拿出200万白银。但是这200多万两的白银,完全撑不到10天的时间,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然而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左宗棠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有着“晚清首富”之称的胡雪岩。

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顺利地筹到了钱,在出发当日,左宗棠叫人把自己的棺材都带上了,他已经决定了,不收复新疆,是不会活着回来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左宗棠的带领下,众将领浴血奋战,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面对外敌入侵,人人都想自保的时候,左宗棠却站了出来,以一己之力对抗洋枪大炮,以血肉之躯收复失地,这样的英雄才是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

左宗棠,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

在左宗棠得胜归来后,朝廷对这位民族英雄自然要大加赏赐,可是赏赐什么呢?

慈禧太后认为左宗棠并不是很好拿捏,说白了,为了朝廷的面子,得重赏,可是出于私心,慈禧太后不想重赏,不仅如此,她还要防着左宗棠。

赏赐金银珠宝,太过俗气,而且此时国库亏空,也没钱;赏赐封官进爵,左宗棠已经身居高位,不能再升官了。

最后,慈禧太后决定把贴身丫鬟章怡送给左宗棠,左老年事已高,身边也没有贴心的人照顾,更重要的是,章怡是慈禧太后一手培养的,此番操作,无异于在左府安插了眼线,可谓一举两得啊

章怡原本是西安知府的女儿,她的父亲把她送进宫来,在慈禧身边侍奉,本意是想得到慈禧太后的喜欢之后,找机会去皇上身边做个妃子的。

这丫头聪明伶俐,机灵懂事,深得慈禧太后的喜欢,可是光绪皇帝偏偏不喜欢,或许是慈禧太后常年压制他,让他觉得慈禧太后身边的人接近自己都带着某种目的吧。

总之,章怡并没有实现父亲的愿望,此番被太后赏赐给左宗棠,纵然心中千万个不愿意,她也只能妥协,好在左宗棠是个民族大英雄,就当去照顾自己的爷爷吧!

就这样,精心打扮的章怡被送到了左府,就在她已经准备好献身的时候,左宗棠说到:“我不需要小妾,你先在府上做个丫鬟吧!等日后时机成熟,我送你回家,找个正经人家嫁了,过平凡人的生活。”

此后,章怡一直在左府生活,为了不让人看出破绽,她一直贴身侍奉在左老的身边,直到左宗棠去世之前,他亲自吩咐儿子要送章怡回家,并给她找一户靠谱的人家,保障她下半辈子的生活。

章怡一直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幸好她遇到了左老,如果是换做他人,哪怕是留在宫中做皇上的妃子,她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左宗棠,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

左宗棠一生主战,亲力亲为,鲜有败绩,而且很有民族大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左宗棠一生为人正直,不愿与心术不正的人同流合污,不贪图富贵美色,是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




没有湖南人左宗棠,就没有新疆,没有了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河北、以于北京、天津都将暴露在帝国主义的炮口之下。

左宗棠以及他带领的湘军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将对现在和以后的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土安全起到了非常臣大的作用。所以说:没有湖南人,就没有新疆,更没有中国领土的安全和完整。




民族英雄左宗棠!




在这里,不仅能让你读到历史故事、秘闻,在深度分析的同时,毫不费力地让你了解诸多枯燥无比的历史知识点。欢迎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民国史学家缪凤林曾盛赞左宗棠,“自唐太宗以来,左宗棠是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人。”

唐宋以来,名将如林,若星汉灿烂;民国以前,开疆拓土,似不胜枚举。千余年的王朝历史,为什么要偏偏突出左宗棠这个人,又为何以千年历史的高度,来凸现他收复新疆的这件事呢?

且看“剑雄品评”的分析。古训曰,“站高望远”。咱们尽量少纠缠于具体的细节,多站在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冲突的层次,来厘清前因。

唐宋至明朝,甚至到1840年的晚清前,算进清早、中期,中原王朝对边地的控制状态是这样的,

失了再打回来,打回来又失去,如此循环往复千余年,打打停停、战战和和,一点也没有违和感。

西域少民属游牧部落,居无定所、后勤难继,其游牧习性所造就的牧民之法,也不适合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来管理府县。

游牧部落,除了瞬间的突击实力相较很强以外,固守扎根于被征服土地的能力,近乎于无。

总的来说,游牧部落管理土地的实力是很弱的,无法长时间在被征服之土上,与中原王朝相抗衡。如此一来,中原王朝便很少历史性地,为无法收回西域的边地而担心(当然,局部的防卫担扰,在每个王朝中都是存在的)。

中原王朝在边地开疆拓土、荡开防卫空间后,失了就打回来,夺回来,可能又会再失去,再失了,就再打回来,如此而已。

以农耕社会的标准,比如在唐朝,像河西走廊的经济价值,在中原王朝统治者的眼中是非常低的。

该地除了沙漠和戈壁滩,就是草原,适合扎根的,可以形成稳定成熟府县管理的地儿是很少。因为不宜居住,不能形成以宗族为纽带的汉民常住地;同时因不宜种植粮食,即便是强制迁徙汉民,也无法形成网络级的府县之治。

大家知道,郡县之治是中央集权制的灵魂。没有了灵魂,要皮囊何用?弃地而已。

况且,经常劫掠骚扰中原的游牧民族,也不是铁板一块。往往由多个势力所组成。彼此之间,由于文化、制度发展的不同,他们之间也经常爆发战争。

历史证明,他们缺乏中原王朝成熟的文化和制度,不可能形成统一的帝国。这无疑降低了历朝历代中原统治者,在失去边地后的战略性焦虑。

收复边地,现在只剩下了军事防卫方面的需要。

以中央集权政治的高度来看,边地的收复,综合价值是不高的。反击,部份是迟疑被动的,也是缺乏澎湃动力的。这无疑又进一步降低了中原统治者战略性的焦虑,造成了收复边地历史性价值的同步贬值。

于是,有些有前瞻性的中原帝王,如朱元璋,可能会在开国初,发动对边地的收复行动;而一般的统治者,往往寄托于坚固的长城和“和亲”的行为,来被动地防御游牧民族所发动的,令人讨厌的侵袭。

这种稳定、被动的治国现象,其本质是,由儒家文化用“礼制”来约束内部各阶层之间和谐、稳定的结果。

至于中原帝王常用的“内剿外抚”的施政方式,恰恰不是出于素常理解的“家国的自卑”,反而是由自认为中原上国,外部不过是夷狄藩属,这份“儒家式的高傲”所引起的。

究其实质,还是古代中原王朝的冶国理念,无不是以画地为牢,稳定和谐为终极目标。外部只要没有能力取代王朝的统冶,大可以等闲视之,或以羁糜之策应之即可。

在王朝皇帝的心中,闭关锁国,过自己的日子是第一位的。

请相信,这一切,都是由伟大的儒家“礼制”的核心——等级、秩序所造成的。

然而,伟大并不意味着时刻完美,甚至更不意味着永占鳌头。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后,这种东方的儒家“等级”的文化的闭关锁国,受到西方基督“平民”文化强有力的挑战。

1776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造就了第一次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文化终于有了足够的技术实力,蝶变飞舞。列强们完成了向工业化的转变,已经有实力突破海洋的阻隔,去试探神秘的东方大国的实力,和倾销自己的工业成品,来积累国家财富。

好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局,和道、同、光时期,被迫屈服签订的件件不平等的条约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这些历史的进程。

而这些烦碎的历史细节,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西方列强对西域边地的图谋,完全是一千年来,在域外不断攻击中原的游牧部落,所无法比拟的。

这一点,李中堂洞若观火,而左宗棠更是门儿清。

新疆是康、雍、乾时期,满清战胜准噶尔部落武装后,方纳入中国版图的。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

由于清廷在西域实行的是,军府制和伯克(少民头领)制并存的特殊治理方式。换句话说,朝庭只管军政,放弃节制民政。民政全由少民头领的伯克所管制。

这样,民心离谁更近,实在是一目了然。而且,俄罗斯经彼得大帝的引导下,猝然觉醒,向欧洲一阵地猛学。步入了世界列强的行列。

以工业化列强的能力,打过来的土地也好,谈过来的土地也好,以农业化国家的实力,再打回来,那是比上天摘星星还要难许多。

同时,英国在印度一带,对西域也是一顿垂涎。这是两个世界级的工业化列强在中华之榻侧,对西域一阵的念念不忘。

塔吉克族人、“中亚屠夫”阿古柏率兵侵入回疆,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哲德沙汗儿国,后又改为毕杜勒特汗国,自封埃米尔。

左宗棠在平捻后,敏锐地发现,这个外来落后的势力后面,站着两个巨人,那就是英、俄两位列强。

这个阿古柏尚可以以千年之旧套路收拾他,一次打不下,下次慢慢再打。那英、俄却决不是什么游牧部落,大清在东边与他们已切磋良久了,都只有在地上,被切、被磋的份。

不行,回疆被英、俄搞走,绝对百年之内拿不回来。

同时,清庭也看到西域危机的万劫不复。急调伊犁将军,乌鲁木齐提督成禄,哈密帮办大臣景康速赴西域,要求俄军退出伊犁,然而成效却并不大。

恰在这时,大清的朝庭内,响起了“海、塞防之争”。也就是将国家有限的战略力量,到底是投向东边的海防,还是西域的塞防。

最后,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老妖婆慈禧,以政治家老练的大局观,从众说纷纭之中,明智地支持了左宗棠的“塞防”观念。

于是,后面就有了左宗棠义无反顾的抬棺进疆,以及“先迟后速,缓进急战”之8字的作战方针。左宗棠部先南疆,后北疆,一举歼灭了阿古柏、白彦虎等内外敌人。同时令英俄势力拱手而观,背后再怎么用力,吞疆美梦终究功败垂成。

这种在新疆差点坠向万劫不复之险境,能挽狂澜于既倒,救回疆于水火之中的事迹。令大清朝野群情激昂。随后,左宗棠马上要求在新疆建立行省。将其真正的纳入中央政府直接管制之下。不给英俄势力任何介入的机会,则更说明左帅的治国格局,非同为洋务派领袖的李中堂可比。

由于晚清面对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远非唐宋以来的收收失失之西域之争可比。故“剑雄品评”认为,左宗棠当得上“自唐太宗以来,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之美誉,是空前的,绝无仅有的民族英雄、国家英雄。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林则徐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

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镇压太平天国起义,镇压陕甘回乱,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兴办洋务图强在福建办船政局,在甘肃办织厂,在新疆的屯田,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力排众议率军西征收复新疆是为国。

公元1880年5月26日,六十八岁高龄的左宗棠士兵抬着他的棺材,率领八万湖湘子弟从兰州出发西征新疆。老头子的西征,感动了很多大清的人,按理说,他无需再获得任何功名,完全可以高卧养老,照样是大清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几个汉臣之一,然而此刻左宗棠的西征,表明了在国家利益受到外国损害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

立排投降派的非议,抱着必死的决心毅然率部西征,收复新疆,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道:“此时西事无可恃之人,我断无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担。”

左宗棠这种勇于任事,勇于担当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发扬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功劳不可泯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鸦片战争   伊犁   光绪   儒家   西域   边地   王朝   中原   民族英雄   晚清   赏赐   列强   新疆   实力   评价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