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有哪些灭过国的将领?

唐朝灭掉的国家太多,不算内战就有二三十个,灭小国都上不了台面,比如中天竺,被一个七品文官,靠借来的几千人就灭了,好意思说吗?


所以我们只能挑有分量的战争、名头够闪亮的将领说说。

01.李靖

有人经常拿李世民与李靖相比,那是笑话,李世民的军事才能顶多够给李靖当一名先锋官。

如果说大唐要评出一位最杰出的军事家,非李靖莫属,即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李靖也足以占有一席之地。

大唐统一战争,北方是李世民的天下,南方表面上李孝恭是统帅,但事实上的军事一把手是李靖。

没办法,李孝恭是李渊的侄子,李靖是俘虏的降将,还跟李渊有宿怨,你要是李渊你会信任谁?


有“犟眼子”可能会说,南方割据势力的战斗力哪能比得上北方?客观讲,这个说法没问题,但李靖之所以一人搞定南方却名气不如李世民,其原因只有一个——再难的事在他那里都不算事。

事实上不光是李靖,您会发现,越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仗打得越没滋味,好像不费事就赢了。反而靠肌肉腱子吃饭,把简单变复杂的杀货更容易受追捧,热血喷张嘛,好看。

闲话不多说,说说李靖的两次灭国战争(不算统一战争)。

  • ①贞观四年(630年)灭东突厥

这年正月,李靖率10万大军分六路并进讨伐颉利可汗。但李靖不会选择靠人数多,合围敌人打肉搏战的笨方法。


他亲率3000轻骑,冒着漫天大雪星夜赶路,直扑颉利可汗的驻地襄城。

颉利可汗根本没想到李靖来得这么快,再一看主帅都来了,不可能就这点人马。于是他吓得扭头就跑,逃到碛口安营扎寨。

其实他上当了,唐军的后援还远得很。接着李靖大耍离间计,策反了突厥人康苏密,并俘获隋炀帝的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

颉利遭遇背刺一刀,只好再次撤退,岂料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在李靖的算计之内,他接连遭到柴绍、李勣的阻击,损失惨重。

颉利耀武扬威了一辈子,从来没这么窝囊过,只好请降,表示愿意给李世民当马仔。


李世民答应了,但有人不答应。李勣第一个表示反对,提出正好借颉利放松警惕的时候袭击他。李靖一拍李勣的肩膀:小伙子有远见,跟我想到一起去了,咱给他来个灭国。

这一次李靖故技重施,他派爱徒苏定方为先锋,带了200骑兵袭击了颉利的大营。颉利再次失算,仓促之间也搞不清楚唐军来了多少人,上马就逃。

随后李靖的大军赶到,歼敌万余人,被俘10余万。颉利可汗在逃亡途中被李道宗俘获,东突厥灭亡。

  • ②贞观九年(635年)灭吐谷浑

灭东突厥之后,李靖遭遇猜忌和排挤,在家休整了四五年,吐谷浑入侵凉州后,他主动请缨出战,虽然当时他已经63岁,患上了严重的足疾。


这场战斗打得比较艰苦,原因是行程太远了,一直追击到新疆且末,干了几千公里。

吐谷浑人比较识趣,跟大军交手吃了亏后,立刻放火烧了草原,然后鞋底抹油跑了。

这下唐军犯难了,当时还处于冬季,干草烧光了马就失去了草料,这仗没法打。但李靖怎么会被这点“小事”难住,他的对策还是老办法——唯快不破,抢敌人的口粮。

他分兵南北两路,侯君集、李道宗走南道,李靖率领薛万均、李大亮走北道,两路大军齐头并进。

正像预料中的那样,吐谷浑根本无心作战,也没料到唐军会玩命来追,除了南路有一场恶战外,基本上就是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唐军吃着人家的牛羊肉,住着人家的帐篷,足足追了半年。吐谷浑可汗在逃跑途中被部下干掉,他的老婆儿子率部投降,吐谷浑灭国。

02.李勣

李勣就是《隋唐演义》里的牛鼻子老道徐茂公。与李靖不同,李世民对他的态度一直是着力培养,留作辅佐新君的臂膀。

李勣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他一生也率军灭了两国。

  • ①贞观二十年(646年)灭薛延陀

唐朝跟薛延陀的关系很复杂。在灭了东突厥之后,唐朝为了安抚铁勒九部,故意扶植了薛延陀部。


随着薛延陀部的不断强大,以及大唐在凉州一带军事的部署,双方的矛盾和冲突开始加剧。

贞观十五年,阿史那结社阴谋刺杀李世民失败。这个举动激怒了大唐,于是李世民立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贞观二十年,李道宗、阿史那社尔率部进攻薛延陀,多弥可汗被杀,新继任的可汗向大唐请降。

此后数年,李世民一直在和亲与灭国之间犹豫,双方的关系很微妙。直到贞观二十年,夷男可汗去世,薛延陀出现内乱,李世民才决定灭了薛延陀。

在李勣出场前,李道宗和阿史那社尔基本上已经将薛延陀打得半身不遂了。所以李勣接手后几乎没费什么事,一战斩杀5000余人,俘男女3万余口,将咄摩支可汗带回长安,薛延陀灭国。


  • ②总章元年(668年)灭高句丽

高句丽耗死了隋炀帝,也给李世民留下了遗憾,直到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才彻底灭了它。

显庆五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了一条胳膊。同时高句丽内部盖苏文家族独擅朝政,引发内部矛盾。盖苏文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又陷入内部争斗,这给大唐灭高句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乾封二年(667年),李勣攻占新城,连陷十六座城。总章元年(668年),薛仁贵攻陷高丽重镇扶余城,两路大军合并迅速打到鸭绿江边,并包围了平壤。

一个月后,高藏王投降,高句丽灭国。


03.苏定方

苏定方是李靖最得意的部将,也是李靖之后最具军事才华的将领,民间说他就是李靖的弟子。

苏定方参加灭国战争数量最多,包括东突厥、西突厥、百济、高句丽。

  • ①显庆二年(657年)灭西突厥

东突厥灭国后,西突厥开始兴起,大唐彼时正在经略西域,于是双方冲突开始多了起来。总体上,西突厥对大唐称臣,但总是不断找机会反叛。

苏定方灭西突厥的战略战术跟李靖比较相似,只是组合拳更花哨一些,尤其是在分化草原各部的工作上做得更细,效用也更大。


唐军从金山北路出发,一直追击到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活捉了沙钵罗可汗。

  • ②显庆五年(660年)灭百济

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三分天下,北部是高句丽,东南是百济,西南是新罗。当时,新罗是大唐的粉丝,百济则和高句丽结盟。

其实唐朝并不想跟百济打仗,那玩意太小了,根本不值得伸手,可这家伙偏偏不识趣,老是欺负新罗,拿大唐的警告当屁放。


先请五年,苏定方从山东渡海出发,抵达熊津江口。百济人一看江面黑压压一片,顿时腿都软了。唐军根本没费事就抢滩登陆,与陆路进攻的新罗配合,围困住百济都城泗沘城。

百济人在城下拼死抵抗,被唐军一战斩杀万人,只好举手投降。

04.侯君集

侯君集也是李世民最悉心培养的后起之秀,他曾经奉命去跟李靖专门学习兵法,也算是李靖的非正式弟子。

侯君集参加的灭国战争数量也很多,最出彩的当属作为主帅灭高昌国之战。


高昌国是唐僧取经途中经过的一站,国王鞠文泰还曾经给予了他帮助。高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正好掐住咽喉要道处,是大唐经略西域的必经之路,也是重要的商道。

于是鞠文泰有了非分之想,他想靠这条生命线吃独食。李世民不开心:来长安,咱哥俩唠唠。

鞠文泰置之不理。李世民火了,侯君集终于获得了独立挂帅的机会。

不过,唐军抵达高昌的时候,估计鞠文泰惊吓过度死了。侯君集很君子,静等鞠文泰下葬以后才动手。

攻打高昌国的战斗,可谓是古代“机械化部队”的第一次展现。唐军将城外山上的木头几乎砍光了,全都用来制造攻城器械,什么投石机、撞墙车、楼车、强弩等等。


唐军往楼车上一站,城内看得清清楚楚,精准打击,一波巨石、箭矢如遇般飞入城中。这种非对称的战争根本没法打。

于是新国王举手投降,高昌国灭亡。

05.其他名将

除了上述几国,唐朝还灭过突厥、中天竺、龟兹、铁勒、突骑施、大小勃律等等。

开头说的那个七品小官叫王玄策,当时作为副使出使天竺国,却在途中被不知死活的中天竺劫了。


王玄策靠刷脸,跟吐蕃借了1200人,跟尼泊尔借了7000人,三天,斩敌三千余级,俘虏1万多人,攻克580座城。最后将国王、王妃、王子等12000人抓到长安磕头。

这么大的战功,王玄策只被提升到五品的散朝大夫闲职,史书里都没他的传记。

没办法,这仗太没技术含量,大唐牛人太多,比如薛仁贵、刘仁轨、裴行俭、李晟、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李朔,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吓死人。




大唐名将含金量有多高?不灭个国,都不好意思在唐朝名将圈子里混!

在唐朝初年,如果没有灭几个国家,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看上去这句像个玩笑话,但是按唐朝初期的军事实力来看,这确实是很有可能。

毕竟唐朝是在战火中诞生的朝代,在不断的征战中磨砺了许多的名将,而这些名将与其他朝代不同,唐朝名将的含金量特别高。

一个将军之所以被称为名将,肯定有过赫赫战功,要不就是以少胜多,要不就是指挥了大规模战争的胜利。

而唐朝初年的名将,他们都曾经带领大唐军队灭过国,没灭过几个国家都不好意思在名将圈子里混。

然而大唐初年到底有哪些以灭国成为名将的将军呢?下面就详细跟大家聊一聊:

战功显赫、奇兵灭掉突厥帝国的战神李靖

公元555年,最强的北方游牧帝国突厥建立,鼎盛时期,突厥的疆土东到大兴安岭,西到中亚地区,可以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

北方突厥的强大再次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为了消除突厥对大唐的威胁,李靖因此登场。

传闻东突厥被大唐一次性消灭是李靖“自作主张”的结果,他就带了三千兵马就把东突厥给消灭了。

李靖被唐太宗任命为行军大总管,带领着十万大军征讨东突厥。

李靖这一次不仅仅做总指挥,他还亲自带领三千精兵前往战场深入东突厥的腹地,寻找东突厥的弱点。

当时李靖命令十万大军在前线牵制突厥主力,而他自己却趁着北漠大雪纷飞的恶劣环境之中,直接带兵突入东突厥的王庭之中。

东突厥见到自己的主力被大唐牵制,李靖突进到自己的腹地,东突厥可汗实在没办法,所以请求归降唐朝,唐太宗为此专门派出了外交官唐俭前往。

按道理说,连唐太宗都下令接受求和了,大多数将军都会选择收兵回国,但李靖却没有这么做。

因为李靖知道,是因为自己奇兵突入让东突厥感受到了灭国的威胁,这才想说投降,这只是缓兵之计。

所以李靖自作主张,违背唐太宗的命令,自己带着突入的三千精兵直接攻打东突厥王庭。

这突如其来的进攻,让放松警惕的东突厥措手不及,再加上李靖指挥之下的精兵都是以彻底覆灭东突厥、消除大唐边患的精神来冲锋的。

这东突厥习惯了南征迎击唐军,哪里会觉得唐朝就用几千人北上突击,自然就以为数万大军杀来,东突厥的喆利可汗就自己逃走了。

而失去可汗的突厥开始各自为战,失去了统一的调遣自然大乱,就这样,三千精兵击溃了守卫王庭的上万驻兵,还俘虏了喆利可汗,东突厥的威胁不复存在。

虽然李世民后来怪李靖自作主张,但是还是把灭突厥的功劳全部算在李靖身上。

后来年迈的李靖仍然挂帅远征吐谷浑,哪怕军粮短缺,李靖依旧灭掉了吐谷浑,平定了西北动乱,从此李靖被封为卫国公,排在凌烟阁当中。

后来李世民打算远征高句丽的时候,希望李靖能出山指挥,只不过快73岁高龄的李靖不能从军了,如果让他再年轻个十岁,估计连高句丽这个外患都给灭了。

“三朝元老”远征高句丽的李勣大将

很多人提到大唐远征高句丽一战,都只知道副将薛仁贵,却不知道最重要的主将李勣。

李勣其实是唐朝初年历经三朝的元老级大将,他一生跟随李氏父子开拓疆土,平定四方。

高句丽一直都是唐朝边陲地带的威胁大国,多次主动挑衅大唐,前期还想跟突厥合力袭扰大唐。

到了唐高宗时期,高句丽爆发争位战争,唐朝终于寻求到了彻底灭掉高句丽的契机,而当时担任行军大总管的不是薛仁贵,而是李勣。

公元668年,薛仁贵贡献高句丽重镇扶余的时候,高句丽王子泉男建出数万大军想要支援扶余,却在途中遇到李勣带兵阻击,成功为薛仁贵解围。

而后来李勣在“鸭绿栅”击破高句丽大军攻克了辰夷,包围平壤劝降不成,趁高僧出城投降之时攻进平壤,彻底打败高句丽,让高句丽从此成为大唐的附属国。

虽然说唐朝远征高句丽一战亮眼的是副将薛仁贵,但总指挥毕竟是李勣,很多关键战役都是李勣及时支援或突破,不然光靠薛仁贵一个人,高句丽还没那么容易打下来。

一人灭三国的神将苏定方

要说唐朝被黑的最惨的名将是谁,不用说就是苏定方了。因为在演义里面,苏定方被当作一个大反派抹黑。

可历史上的苏定方,他可是唐朝三战灭三国的超级名将,他的一生都是在战马上度过的,为了唐朝挥洒了自己一生的热血。

在李靖率领大军征讨东突厥的时候,苏定方就被委任全军的先锋官,在李靖遭受东突厥大军包围的时候,是苏定方及时带兵援助,李靖才能得以消灭东突厥。

而苏定方的战功远不止如此,既然能够混进唐朝名将的圈子里面,他可是曾经率领大军连灭三国的猛将。

首先就是西突厥,西突厥虽然远在西域,但它依旧想谋求大唐的国土,所以唐高宗派出苏定方,统帅大军征讨西突厥。

苏定方带领的唐军势如破竹,不仅压制着西突厥各部,还能安抚征战途中的老百姓,让他们归顺大唐。

特别是金牙山一战,苏定方趁着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出外狩猎的时机,率军出击,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大军就冲到西突厥核心了。

就这样,苏定方一战击败沙钵罗可汗,灭掉了想要破坏大唐国土完整的西突厥。

其次就是苏定方攻破都曼的西域国。因为都曼为首的西域国起兵饭堂,攻破唐安西四镇。苏定方再次率军出击,率领数万精兵日夜兼程本系都曼腹地。

都曼没想到苏定方来得这么快,仓促迎战后频频失败,最后被苏定方包围在城内,都曼出城投降,从此西域诸国被灭。

而让苏定方威名大震的就是东征百济。

百济虽然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国,但它依附的是强盛的高句丽,所以多次侵犯唐朝附属国新罗。

新罗可是大唐的小弟,小弟被揍让当大哥的怎么忍呢?所以唐朝派出67岁高龄的苏定方再次挂帅出征,带着十万水陆大军攻打百济。

虽然百济凭借险要地势防守,但苏定方凭借自己多年打仗的经验调遣大军,依山排阵,打得百济是溃不成军。

仅仅用了五个月时间,就带领大军突破了百济都城,灭敌数万,彻底覆灭了这个袭扰新罗的百济,大震唐朝之国威。

苏定方三战灭三国,向北解决西突厥变换,向西开阔西域,往东远征百济,这赫赫战功当然能在大唐名将圈子里混上个二哥的位置。

小呆说

当然啦,除了上面介绍的三个人之外,大唐还有很多灭国名将,比如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往南平定印度的王玄策。

总而言之,强大的军事实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名将高超的军事水平提供了战术基础,二者兼备让大唐的灭国名将层出不穷。

无论主动还是被迫发动的战争,大唐前前后后灭了三十多个国家,消灭了无数想要破坏我们国土完整的来犯者,彰显了大唐的赫赫威名,毕竟我们中华民族可不是想惹就惹的!




唐朝时期是古代比较繁盛的一个朝代,名将辈出,平灭东西突厥、百济、高句丽、高昌、吐谷浑、薛延陀、小勃律,石国等多个国家。周边的国家都打过,有灭国之功的名将也有很多。

李靖

李靖是唐初名将,卫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庙十哲之一。李靖一生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及发展立下赫赫战功。

李绩

李绩就是隋唐演义中的徐茂公,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的英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武庙十哲之一。李绩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平定碛北,是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苏定方

苏定方在演义小说中一直是反面人物,不过正史中的他不仅为人正直,而且战功赫赫。

苏定方一生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南镇吐蕃,纵横万里,“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西域诸国震慑降服。唐朝立国二百八十九年,其广袤疆域至高宗朝达到了巅峰,唐朝的声威随之播及西北边隅和东方遐邦,既为中原的稳定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现今中国版图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薛仁贵

“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薛仁贵是个猛将,天山三箭射死九姓铁勒三人,震慑铁勒。随后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天山之战本来可以一举消灭铁勒,开拓唐朝北方边疆,从而遏制东突厥势力的发展,但由于主将郑仁泰的严重政治性错误使得此战前功尽弃。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使得对唐边境威胁达数十年的铁勒族在不到一个月就马上衰败,可以说是古代将军唯一一位。随后就是灭高句丽,多次攻城略地。

裴行俭

裴行俭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名将,兵法尽得苏定方传授。

裴行俭率领孤军深入到万里之外,智擒西突厥余孽首领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平定西突厥。随后大破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并以反间计逼阿史那伏念等来降,尽平东突厥残部。

王玄策

王玄策是唐朝的外交家,出使天竺的时候,统治天竺众多诸侯小国的戒日王病逝,帝那伏帝国君阿祖那趁乱篡位,并抓捕唐朝使者。

王玄策逃出后,从吐蕃借来精锐一千二百人,泥婆罗国借来七千余骑兵,以从玄策。王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领借来的两国兵力进攻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杀死敌军数千、溺毙万余、俘虏一万多人,又巧布“火牛阵”,一举摧毁阿祖那亲自统率的七万战象部队,生擒阿祖那,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使天竺诸国恢复了安定与和平。

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为人勇猛善战,富于用兵的谋略。

玉川战役,轻骑偷袭吐蕃,导致吐蕃赞普仓皇逃走。

北伐契丹,参加“桑干河之战”,三战三捷,使得奚和契丹联军全军覆没,降服契丹三十六部。

大败突厥叶护部落,诛杀乌苏米施可汗。

参加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导致吐蕃两王子阵亡、吐谷浑依附大唐。

高仙芝

高仙芝是唐朝中期唐玄宗时期的名将。

平定小勃律国,震慑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投降归附。

击败朅师国的军队,俘虏朅师王勃特没。

唐玄宗前期国力强盛,唐玄宗为人好大喜功,镇守西域的高仙芝是个名将也是个贪婪的人。因为垂涎石国的财富,污蔑与唐朝关系不错的石国无礼率兵讨伐。石国求和,高仙芝先约和,后突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又纵兵杀掠,格杀老人与小孩,搜取财物。

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与唐朝关系密切的突骑施反叛,攻打突骑施,俘虏移拨可汗。

这样的蛮不讲理导致两国民众反抗,唐军大肆镇压,又屠杀很多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高仙芝在向朝廷报功时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

高仙芝的一系列错误,唐玄宗的放任,西域诸胡部落大怒暗中联合大食国,高仙芝亲率蕃、汉兵3万攻打大食。唐军深入大食国境700余里,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败退,此战对唐朝、阿拉伯双方的疆域几乎没有影响。虽然战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但是严重损害了唐朝和西域各国的关系。

侯君集

侯君集是唐朝初期名将,陈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侯君集是秦王府的早期跟随者,跟随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曾跟随卫国公李靖学习兵法,参与灭亡东突厥,大破吐谷浑。后领兵灭亡高昌国,俘虏麹智盛及其百官。

唐朝时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大唐的名将绝对是含金量极高的,简直就是“召之能战”、“战必灭国”。

如果不是有这样的军事队伍,怎么能算一个强盛的国家呢?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GDP拿得出手,军事力量也是无法小觑的。

特别是在大唐之初,那时如果有朋友圈,不灭两个国家,都不好意思发圈显摆。

大唐战神李靖

1、平定萧铣 估计听到李靖这个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哪吒他爹,此李靖非彼李靖,但是他确实是一代战神。

哪吒不过是传说中的人物,可是这个李靖确实现实生活中猛人。

秦王李世民在建国之初算是能征惯战的人,可是这位叫李靖的哥们也丝毫不落后,当然牛人的世界尔等普通人是不会了解的。有些人的高度确实终其一生,都难望项背。

梁朝贵族萧铣在南方起兵自立为王,他的势力范围很大,在一个牛人频出的时代,能在混战中脱颖而出确实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萧铣在南边的势力发展得如火如荼,而李世民此刻正与王世充打得难解难分,还无暇顾及南边的事情。

于是河间王李孝恭被派遣出去与萧铣作战,那人家也不是吃醋长大的,不能任由别人打来打去的,在萧铣这里,李孝恭没有占得分毫便宜。

南边的战况不佳,李渊在此刻不得不出一张王炸,那就是“战神”李靖。

来到南边的李靖首先协助庐江王平定了盘踞在南方的的蛮人,之后协助李孝恭训练水军将士,在武德四年,李靖上疏攻灭萧铣的十策,李渊接受了李靖的建议任命李孝恭为总管,李靖为行军长史平定萧铣。

后来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萧铣战败。攻下城池的李靖率军进入城内,号令严肃,秋毫无犯。

萧铣投降几天之后,有十几万援军相继赶到,听说萧铣已经投降,唐朝的政策宽大,也都放下兵器不战而降。李靖佐助李孝恭出师,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即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

2、灭东突厥之战

东突厥国内发生了变乱,所属薛延陀、回纥、拔野古诸部相继叛离,又恰遇暴风雪,羊马死亡甚多,因而发生了饥荒,族人纷纷离散。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李世民接受了代州都督张公瑾的建议,决定出击东突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张公瑾为副,发起了强大的军事攻势。又任命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军队,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一队戎装之人翻山越岭,冒着严寒栉风沐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张扬着凛然傲气,这队人马正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向恶阳岭挺进。

如果把镜头拉进,大家一定会看到他们穿着大唐的服装,这队人马就是由李靖指挥的三千大唐勇士。

而远远地有探子发现了这队人马,于是报于颉利可汗,他大惊失色,大唐军队为何来得这么快呢。但是他们又判断,大唐没有倾国而出,李靖是不会贸然而行的。

李靖在大帐内得知颉利可汗的被惊吓的消息,心中有了计较,他密令间谍离间其心腹,让其亲信康苏密前来投降。

不得不说李靖判断战机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他迅即做出反应,进击定襄,在夜幕的掩护下,他率领大军一举攻入城内,俘获了隋齐王杨暕之子杨政道及原炀帝萧皇后,颉利可汗仓皇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李世民高兴地对大臣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灭国狂人苏定方

这个人是很多小说演义中的负面人物,但是他却不是演义中说得那样一无是处,且奸诈无匹。

他后为唐朝效力之时,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

在席卷全国的隋末农民起义中,苏定方投奔河北义军领袖窦建德帐下,也许正因为他有这段经历,才被后来的人所否定,其实他完全不是小说演义里的样子,大哥是个猛人,不但是个猛人,还是一个“灭国狂人”。

唐朝灭东突厥,虽然李靖有功劳,但是苏定方也是功不可没。有了两位的联合,那一仗才打得酣畅淋漓。

显庆二年(657年)春闰月,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燕然都护任雅相、药罗葛·婆闰等人为副将,再次征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

唐军此次征伐西突厥,“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息兵后,苏定方令西突厥诸部各自回到原来居住的地方。

西突厥灭亡后,原臣服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纷纷降附,整个西域置于唐朝的掌控之下。

显庆三年(658年)十一月,苏定方凯旋归来,先献俘于昭陵(唐太宗陵寝)之后,高宗在太庙又举行献俘礼仪。

苏定方对西突厥实行分化和重点打击相结合的方略,攻守兼施,出其不意,穷追猛打,终获大胜,唐朝的势力也因此延伸至中亚。

大唐之初还有很多猛人,比如薛仁贵和李勣联手灭了高句丽,侯君集灭高昌,王玄策灭了印度,总之这个时候的大唐前后灭了三十多个国家。因为有了这些猛将,再加上国君英明,才有了大唐的辉煌盛世。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前的军事实力是很强的。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十二天的时候东突厥十万大军由颉利可汗亲率一直进击到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城下饮马渭水。那时的李世民选择了忍辱负重——拿出国库所有积蓄贿赂颉利可汗,与此同时自己亲赴突厥大营求和。然而仅仅只过去了三年以后李唐王朝就联合反对颉利可汗的各部族向其发起全面的战略报复:唐军长驱直入突厥的老巢定襄俘虏了颉利可汗。

自此以后大量突厥人开始自动内附。突厥血统从此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脉之中。盛唐时期五品以上的突厥籍武官多达一百多人。这几乎占到五品以上武官的一半。公元630年东北和西域各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大唐王朝:各族首领齐聚长安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也是在这一年孤悬海外的倭国向大唐帝国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那时唐军将领如果不灭个国都不好意思在名将圈子里混。

仅在贞观年间大唐王朝就先后取得针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龟兹、古印度等国的军事胜利。唐高宗年间又取得了针对百济、倭国、高句丽、西突厥等国军事胜利。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先后战胜过吐蕃、室韦、契丹。唐玄宗年间远征距长安九千多里的小勃律国。唐朝极盛时期的疆域东起日本海、西抵中亚咸海、北逾贝加尔湖、南达安南交趾地区。

唐朝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吐蕃、南诏、倭国、新罗、渤海、骠国、林邑等国则因仰慕唐朝的强大纷纷遣使交好。公元725年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时突厥、契丹、奚、大食、昆仑、日本、新罗、靺鞨、天竺等大唐声威所至的各族各国皆派出使节参与这场盛会。唐朝将领在历次对外军事行动中灭个国什么的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初唐时期最大的外患就是盘踞北方草原的东突厥汗国。当年唐高祖李渊起兵时还不得不称臣于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时也遭遇了被突厥围困京城的屈辱,然而短短三年之后唐朝竟反过来一举攻灭了东突厥。在唐朝攻灭东突厥的战争中身为唐军总指挥的李靖不仅居中调度各路大军,而且还亲率三千精锐冒着严寒天气长驱直入突厥腹地如入无人之境。突厥颉利可汗不得不连夜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

走投无路的颉利可汗只好向唐朝请降。唐太宗为此派出外交官唐俭与突厥协商投降归顺事宜。按说皇帝都下令接受求和了,那么前线将领就该收兵回国了。可李靖认为突厥请降不过是缓兵之计,所以他自作主张带着自己的三千精锐直接攻打东突厥王庭。李靖率领的三千精兵以突如其来的攻势打败了守卫东突厥王庭的数万大军、生擒了颉利可汗。事后唐太宗李世民把灭东突厥的首功算在了李靖身上。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十二月初三唐太宗李世民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积石道行军总管侯君集、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以及归唐的突厥籍将领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人进击吐谷浑。唐军在军粮短缺的情况下依旧灭掉了吐谷浑。作为唐军总指挥的李靖在攻灭吐谷浑的战争中再次功居首位。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军出讨位于吐鲁番盆地的高昌国。此时的高昌王麴文泰打定主意和大唐对抗到底——他表示:‘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快邪!“他还对自己的大臣分析道:自己曾亲自前往长安、洛阳朝见隋、唐两朝天子,如今河西之地不复隋时兴盛,市井萧条。唐军若来,兵少,我们自能抵挡;若是兵多则后勤势必难以为继。

在某种意义上麴文泰说的也是事实——尽管此时的大唐王朝正处于贞观之治时期,但就繁荣富庶的程度而言其实尚不及隋朝。问题是麴文泰低估了唐朝的决心——高昌遥远的地理位置固然给唐军的后勤补给提供了巨大的难题,然而他似乎忘了类似的问题在当初唐军灭东突厥时也曾出现过,可结果唐军解决了补给的问题并成功消灭了东突厥。贞观十四年侯君集率领的唐军兵临碛口。

高昌只好赶紧向西突厥求救,可西突厥援军却迟迟不至。惊惧无计的麴文泰病发身亡。麴文泰之子麴智盛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唐军投降。在此之前侯君集也曾参与过唐军攻灭东突厥、吐谷浑的战争,但在那两次军事行动中侯君集都不是唐军的总指挥。在贞观十四年攻灭高昌国的战争中侯君集作为主帅终于拿下一次灭国首功。高昌归降后唐朝效仿中原内地将高昌故地设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

可能很多人提到大唐东征高句丽的战争最先想到的是薛仁贵。这主要是受民间故事中薛仁贵征东事迹的影响。平心而论薛仁贵的确是一员战功赫赫的猛将:薛仁贵在与铁勒的战争中曾留下“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佳话,在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中薛仁贵也多次攻城略地立下赫赫战功。薛仁贵当然也算是参与过灭国级战争的唐军将领,但其实参加过灭国级战争在唐军将领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

像上文提到的参与攻灭吐谷浑之战的李道宗、李大亮、李道彦、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等人严格意义上都算是灭过国的唐军将领。不过这些人都只是在灭国级战争中统率一部兵马,而不是居中调度各路唐军的最高总指挥,所以灭国首功还是得算到主帅身上。薛仁贵在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中并非唐军主帅,不过他的战功在参战的各路唐军将领中的确颇为耀眼。

我在这里丝毫不是要否定薛仁贵的功绩,但唐军灭高句丽的首功还是应当算到主帅身上。唐军东征高句丽的主帅是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的老将李勣。在唐朝消灭隋末各路割据势力的战争中李勣就曾在虎牢关之战、灭辅公祏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在唐朝攻灭东突厥的战争中李勣的功劳仅次于主帅李靖。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负责征讨高句丽。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拔高句丽西边要害新城,随后趁势挥军进击连陷十六座城池。公元668年薛仁贵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的时候高句丽王子泉男建出动数万大军想要支援扶余。李勣带兵及时阻击了泉男建的援军,从而有力配合了薛仁贵的行动。后来李勣又在“鸭绿栅”击破高句丽大军并追击二百里攻陷辰夷城。此战后李勣趁势与契苾何力合围攻陷了高句丽都城平壤。

苏定方是唐朝被抹黑得最惨的名将——在演义里他直接被当成是一个大反派。可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其实是灭国战绩赫赫的传奇名将。早在李靖率领大军征讨东突厥的时候苏定方就被委任为全军的先锋官。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率先攻入颉利可汗的牙帐。唐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苏定方又在贵端水大破高句丽的军队并在焚毁其外城、村落后回师。

夜袭阴山、贵端水大捷不过是苏定方早年的“小试牛刀”。在此后十二年的戎马生涯中苏定方先后击灭西突厥并生擒其可汗贺鲁(公元658年)、大败吐蕃副大相达延莽布支(公元659年)、征伐铁勒思结部并生擒其首领都曼(公元659年)、攻克百济国并生擒其国王扶余义慈(公元660年)、征讨高句丽并几乎攻陷其国都平壤(公元662年)。这其中光是被苏定方生擒的国主就有贺鲁、都曼、扶余义慈三人。

苏定方一生参与过破东突厥、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战吐蕃等多次军事行动。《旧唐书》中将苏定方一生的战绩总结为“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正是在苏定方等人的辛苦经营下使唐朝的疆域达到极盛:苏定方灭西突厥后唐朝的版图史无前例地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并一度直抵波斯。苏定方灭百济后唐朝的疆域向东延伸到了朝鲜半岛南部。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时任右率府长史的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率30余人出使天竺(古印度),同时顺道拜会吐蕃赞普**干布、看望远嫁吐蕃的**公主。然而大唐王朝并不知道此时天竺国内刚发生了一场动乱:称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尸逻逸多已死。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尸逻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据势力进行了新一轮的角逐,最终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蒂鲁特)王阿罗那顺篡位。

阿罗那顺不知是贪图唐朝使团的财物,还是听信谗言以为唐朝将对自己不利。总之他派兵劫杀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成了天竺人的俘虏,而使团其他成员则直接被杀死。按说王玄策和蒋师仁两个人再怎么着也拿身为一国之君的阿罗那顺没辙——连小命都捏在人家手里还能翻得起什么浪?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实在是充满戏剧性: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帮助下二人成功脱身。

摆在大难不死的王玄策和蒋师仁眼前的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其一是逃回大唐将自己的遭遇如实上奏并请朝廷定夺。可他们却并没有选择这条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条看似走不通的道路——二人翻越喜马拉雅山来到吐蕃以大唐使节的名义求见吐蕃赞普**干布。看望**干布和**公主并转达唐朝方面睦邻友好之意本就是他们的任务之一,除此之外王玄策还正式以大唐使节的名义向**干布借兵。

**干布借给了王玄策千余人马。此时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泥婆罗国(今尼泊尔)正与吐蕃友善,因此也为其提供了7000人马。王玄策和蒋师仁再以大唐的名义传檄附近的大唐藩属国得到万余人马。王玄策与蒋仁师合兵一处后自命为行军总管,命蒋师仁为先锋大张旗鼓直扑天竺。经过三天的战斗后茶镈和罗城被攻破,天竺兵被斩首三千余级,另有大约万人落水溺毙,被俘者一万一千。

阿罗顺那逃到东天竺请求东天竺王尸鸠摩派兵增援。王玄策、蒋仁师丝毫不给他喘息之机——再次击败阿罗顺那残部。阿罗顺那逃至恒河边,蒋师仁率军追到并擒获阿罗那顺。由于东天竺曾援助阿罗顺那,所以王玄策在攻灭中天竺后准备顺势再灭东天竺。东天竺王尸鸠摩赶忙送上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王玄策谢罪。邻近的迦没路国也向唐朝献异物并送上地图。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奉命率唐军远征小勃律。小勃律国位于如今克什米尔地区西北部。小勃律距离唐朝都城长安九千多里。劳师远征对唐军的后勤补给无疑是巨大的考验。更何况远征小勃律还要跨越气候条件恶劣的帕米尔高原。高仙芝率领两万人左右的唐军整整走了一百多天后到达了特勒满川(今天的瓦罕河)——这里就是今天连接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和中国的瓦罕走廊。

在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派疏勒守捉使赵崇玭统三千骑进攻吐蕃人驻守的连云堡;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自己与监军边令诚自护密国入围攻连云堡。连云堡的吐蕃军未曾料到唐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拿下连云堡后能够阻挡高仙芝的步伐的也只有山口处海拔就达四千六百多米的坦驹岭了。即使是我们现代人借助先进的登山工具去攀登海拔四千六百多米的高峰也绝非易事。

放眼整个世界历史能做到翻越高原山地去奔袭遥远的国家并取得成功的只有四个人:除了中国的高仙芝以外另外三个分别是汉尼拔、拿破仑和圣马丁,而他们翻越的阿尔卑斯山和安第斯山其实都比高仙芝所要翻越的山脉低得多。小勃律国尽管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但依仗天险和吐蕃的支持根本就不相信唐军能翻越高山打过来,然而高仙芝偏偏就在看似不可能的环境中创造出了可能性。

当唐军有如神兵天降长驱直入时吐蕃作为小勃律的支持者根本来不及反应。小勃律不得不独自面对唐军。此时这场战争已无任何悬念:唐军长驱直入生擒勃律王以及嫁到小勃律国的吐蕃公主。平定小勃律国之后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纷纷遣使前来朝贺。天宝八载(749)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请求讨伐亲附吐蕃的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

由于有了远征小勃律的经验,因此高仙芝这次准备更加充分。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朅师国的军队、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三月十二日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高仙芝本人也从此被吐蕃和阿拉伯帝国誉为山地之王。在某种意义上高仙芝可以说是一位具备世界级影响力的中国名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大唐   东突   吐蕃   新罗   贞观   天竺   西域   吐谷浑   可汗   突厥   总管   将领   名将   唐朝   大军   公元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