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救胡传魁?对此你怎么看?

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救胡传魁?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纠结在两个问题之中。一个是民族矛盾,一个是阶级矛盾。

毛主席说: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并存的时候,阶级矛盾要让位于民族矛盾。也就是说,暂时放弃阶级矛盾,把重心放在解决民族矛盾上。



毛主席说的这段话,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民族大义。

一,阿庆嫂救胡传魁,是出于民族感情和民族大义

阿庆嫂当初冒死救胡传魁,是因为胡传魁的部队那时是抗日的队伍。

根据近代史史料记载,胡传魁所属的“忠义救国军”是国民党军统局戴笠组建并领导下的武装。起初也是中国抗日的武装力量。这是阿庆嫂之所以要救胡传魁的主要原因。



二,阿庆嫂糊弄胡传魁,同样出于民族大义

中国的革命,曲曲折折,百转千回。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情况非常复杂。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胡传魁所领导的忠义救国军,是在日伪主要活动区域的一支武装力量,起初阿庆嫂救胡传魁,是因为知道他们是中国的抗日武装,后来,阿庆嫂和胡传魁斗智斗勇,是因为并不清楚这支忠义救国军现在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正如阿庆嫂在唱词中唱得那样:“他们究竟是姓蒋还是姓汪?”

假如是姓蒋,那就是中国的抗日武装;如果是姓汪,那无疑就是日军豢养的汪精卫的汉奸部队,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三,关于忠义救国军

忠义救国军,原先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领导下的特务游击武装。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全力支持抗战、参与抗战,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于同年9月4日电令在上海成立“苏浙行动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委员有戴笠、宋子文、张治中、吴铁城、俞鸿钧、杜月笙、杨虎、钱永铭、刘志陆、贝祖诒、吉章简、蔡劲军、俞作柏。其中,戴笠、杜月笙、刘志陆三人为常务委员,掌握“苏浙行动委员会”实际权力的,是常务委员兼书记长戴笠。



1938年3月13日,戴笠接到蒋介石的电令:“收容整编流散在浦东及京、沪、杭沿线之国军,期以加强敌后游击”,随即派阮清源、鲍步超等人秘密潜入日军占领区,和坚持在江南日军占领区的国民党骨干力量以及武装,加以收容并重新扩编。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使在日军沦陷区的民众,特别是在农村帮会中,以“忠心义勇救国救民”作号召,戴笠呈请蒋介石于1938年5月批准,把他原来手下的别动队改名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总指挥由戴笠亲自兼任。

日军投降前夕,戴笠亲令他麾下的“忠义救国军”,开赴京沪、京杭铁路沿线,接受日军投降,并迅速接手长江下游的日军占领区。

1946年,戴笠乘专机从青岛飞往南京,飞机失事而死。戴笠死后,军统局最庞大的武装力量“忠义救国军”被国民政府整编成了交警总队。

这就是这支忠义救国军的前身后世。

当然,忠义救国军长期活动在日伪占领区,也就是敌后,大多数人应该是忠于国家和民族的,在形势极其复杂的时候,他们有时可能和汪精卫的部队打得火热,有时甚至直接冒充伪军,糊弄日军,致使当时的人民群众误认为他们是汉奸部队。当然,在民族危亡时期,自然也有少数忠义救国军经不起日军诱惑,干脆就当了日军的走狗,成为汉奸,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合各种资料证明,忠义救国军整体上还是中国国民党的抗日武装,秉承蒋介石、戴笠的旨意,他们既抗日,又反共,围歼过我党领导的新四军。故此,才有《沙家浜》中地下党员阿庆嫂对这支部队的初期信任,救助胡传魁,后来又对这支部队的严重猜疑,这都是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必然发生的正常现象。




"想当初,老子地队伍才开张,总共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这唱段熟悉不,是忠义救国军某部胡司令的名言,并且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就是解放后被镇压的胡肇汉。


历史上由黄埔系控制号称“别动队”的特务武装前后有两支,其一是康泽于1931年成立的“南昌行营别动总队”,其骨干队员主要是收容来的黄埔军校“失业”学员,针对的目标是红军根据地和地方实力派,高峰期发展到数万人,军事素质较强。其二就是戴笠于1937年组建的“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总队”,这是为了抗日而建的游击武装,但是一开始就被军统控制了。




这个“苏浙行动委员会”是在淞沪会战爆发后,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广大民众支持正规军作战,由军事委员会下令筹组的,除了由上海地方官员和一批名流外担任委员外,特别以杜月笙、戴笠、刘志陆三人为常务委员,戴笠为书记长。在委员会之下成立准军事武装“别动队”,普通成员多是工人、学生、教员、失业青年等等,但是骨干却是戴笠调来的黄埔军官和“青浦训练班”毕业的军统特务分子,他通过这样的手段,很快把别动队掌握在自己手中。


别动队初建时就已经有了10800人,主要是各界青年纷纷想抗日杀敌,而没有严格门槛的别动队就成为参加队伍的首选,因为也不需要新兵训练时间或者身体检查,拿到武器就可以杀鬼子。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苏浙行动委员会别动队”伤亡了2700多人,为抗日战争也是做出贡献了的,上海沦陷后别动队大部散掉,所余2000余人撤至浙江和苏南地区,继续坚持敌后游击作战。




1938年3月13日,戴笠接奉老蒋电令::“收容整编流散浦东及京沪、沪杭沿线之部队,期以加强敌后游击”,遂以这2000人为基干,收拢散兵游勇补充军官军士,重新把别动队拉起成为一支人员上万的队伍。而为了与康泽的别动队区分开来,戴笠报请将队伍名称更改为“苏浙行动委员会忠义救国军”,于是历史上挺有名的忠义救国军就这么出现了,戴笠兼总指挥,作战序列归属第三战区,简称“忠救军”。


应该说,在抗战初期忠义救国军还算是真心抗日的,在日军后方的太湖地区不断实施小规模游击作战,而“沙家浜”也确实是位于苏南常熟市境的真实地名。南京保卫战失利后,整个宁沪沿线都成为了沦陷区,在这一区域坚持的抗日武装,只有地方上的自卫队和半官方的忠义救国军了,因为此时新四军刚刚成立,还没有大规模东进。




蒋系部队和地方武装打起敌后游击战来非常笨拙,经常在日军的扫荡下溃不成军东躲西藏,《沙家浜》里面的胡传魁,原本就是警察局长出身的地方抗日武装头目,“拢共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起家,后来在与日军作战中打了败仗逃到了沙家浜。戏文中介绍:“被鬼子打得东躲西藏,多亏得阿庆嫂,水缸里面把身藏”,既然他还抗日,既然阿庆嫂是爱国的百姓,掩护和搭救胡传魁当然是正常的。


以粟裕将军率先遣队东进为标志,新四军主力一部挺进到沪宁线周边,一度破袭了日军的虹桥机场,苏南浙北的抗日形势掀开了新的篇章,第三战区虽然不满,但是对以“江抗”名义活动的新四军部队也是无可奈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茅山抗日根据地都是这一时期建立的。而忠义救国军配合顾祝同的部队,多次与新四军发生摩擦,再加上汪伪政权的成立,使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变得异常复杂。




真正的拐点是1941年“皖南事变”的发生,顾祝同已经诬新四军为“叛军”,所以日军、汪伪军和蒋军都成为了新四军的敌人,斗争环境日趋残酷,《沙家浜》故事里新四军的伤员,就是在与日伪顽的作战中负伤的,而苏南地区又没有山区可以依托,只能隐蔽在湖边的芦苇荡里。此间忠义救国军的立场也日趋反动,对日伪作战消级,却不断协助蒋军搜捕新四军地下工作者和伤员。


这些新四军的伤病员们,同时要应付日军、汪伪军和忠救军的围剿,多亏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他们和提供粮食,这是军民鱼水情的真实反映,阿庆嫂这个人物正是这些群众的代表性缩影。与此同时,黄埔一期的军统大特务马志超到任忠救军总指挥,他上任后大力扩充队伍,将大批游杂武装甚至土匪、水匪都收拢进来,此时的忠义救国军虽然拥兵有三个纵队,五个行动总队、若干地方支队和独立大队31000余人,但是部队性质已经彻底变了。




胡传魁所部也是这些被收编的游杂武装代表,为了加强对这些队伍的控制,军统派遣大批特务前往任职,比如胡部的参谋长刁德一等等。而胡传魁的部队,也从一度抗日变成了蒋军攻击新四军的帮凶,那么这个时候,为了掩护新四军的伤病员,“阿庆嫂们”就不得不视其为敌人了。所幸之前有过搭救胡传魁的经历,所以无论是胡传魁、刁德一还是忠救军的士兵们,还不太好意思过分为难当地百姓。


随着二战形势的变化,其实汪伪内部许多的汉奸,也开始跟军统勾勾搭搭,所以在苏南地区汪伪军和忠救军基本是“和睦相处”,在日军的扫荡中,也确有部分忠救军摇身一变就成为了汪伪军。如此混乱的局面,难怪阿庆嫂要怀疑胡传魁的部队“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其实姓哪个都一样,都把新四军当作攻击的目标,都是失去战斗力的伤病员们的大敌。




所以《沙家浜》讲述的就是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里面发生的故事,只有了解了历史背景,才能理解故事中的细节,尤其是阿庆嫂、胡传魁和刁德一最脍炙人口的“智斗”那一段。最终,新四军伤员们在群众的掩护下康复归队,重新踏上了抗日的战场。



这个故事最早被改编的是样板戏,尤其是京剧的唱腔和台词流传甚广,前些年又改编成为一部电视剧,陈道明、刘金山、许晴等组成的演员阵容还是蛮强的,可惜没有火起来,主要是没什么火爆的战斗场面,既然这样的题材没有什么收视率,那就难免让抗日神剧大行其道了。





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去救胡传魁,你对此怎么看?

本答题上千人已回答了,很幽默,但有一点须搞清楚,阿庆嫂是日本人搜捕下救了胡传魁,而胡传魁不管是什么来路,阿庆嫂情急之下也下一定清清楚楚,总的来说是日本人要追捕的人也证明不是日本人一伙的人,着为中国人的阿庆嫂救胡传魁是理所应当,因胡传魁也是中国人,又有什么不对呢?无论是土匪,哪一家的队伍只要不与日本人同流合污,抗日就行,中国人的事应有中国人自己解决,日本人才是真正的敌人,中国人才是同胞,所以阿庆嫂救胡传魁并没有错,应该救,共同对付日本人才是正确的。





京剧《沙家浜》是根据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被曾经的岁月称为是“七个样板戏”之一。

剧中的阿庆嫂是党的地下工作者,与沙家浜的父老乡亲一切,掩护了十八位新四军的伤病员,与日伪敌特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剧中正是阿庆嫂利用了救过胡传魁的事情,并取得胡传魁的信任,来掩护新四军伤病员。那么,阿庆嫂救胡传魁,起初的原因就是为了利用胡传魁吗?当然不是的,当初阿庆嫂救胡传魁是为了什么呢,主要原因如下。

当初阿庆嫂救胡传魁时,胡传魁是打着“抗日救国”的旗号的,根据胡传魁及其队伍被日寇追杀的情节可以判断出,当初胡传魁是抗过日寇的,还并非是汉奸队伍。只是后来经不住考验,才投降了日寇而成了汉奸。正是因为当初胡传魁抗日,当日寇追杀他,他跑到了沙家浜,跑到了阿庆嫂的茶馆里,阿庆嫂才将其藏在了水缸里躲过一劫。

当胡传魁成为汉奸后,开始为日寇的走狗后,尽管胡传魁仍念及救命之恩,但阿庆嫂坚定与其斗争,巧炒机智地与其周旋,并利用救过胡传魁一事,掩护新四军十八位伤病员。

阿庆嫂的形象是光辉灿烂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而胡传魁后来成了汉奸并为日寇服务,是民族的败类。

历史的潮流在滚滚向前,但无论何时何地,如果背叛民族利益与敌苟且,甚至为敌服务,都将是民族的败类,都将成为历史的垃圾。




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救胡传魁,三言两语交待不清楚,听我慢慢道来。

阿庆嫂本名叫沙冰冰,少年时在本镇沙家浜大户人家刁老财家办的私塾学堂念过书,与前后排邻居胡传魁乃是同班同学,而且一起上学堂,放学一起把家返,每当遇到欺负沙同学的小地痞小流氓,二话不说胡同学都挺身而出,把他们打的脸青鼻肿,跪地求饶。

沙冰冰五官端正,长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嫩肤皮白,身材高俏,是七里八村公认的既好看又漂亮的美人儿,而胡传魁天生就个头矮,长的又五大三粗,满脸横肉,也是镇上出名的丑男孩。

私塾校长刁老财对如花似玉的沙冰冰垂涎三尺,明知自己家有万贯荣华富贵,无奈自己三妻六妾,年纪悬殊颇大,但岂能对沙冰冰的美色善罢甘休,刁老财好色之心不死,还是动起歪主意,何不先将美人许配给自己独生子,现在南洋留学的刁德一呢,然后"曲线救国",自己终能搂得美人归。

长话短说,刁老财动用镇上最能说会道的媒婆到沙冰冰家为刁德一提亲说媒,遭到沙家拒绝后,沙家怕钱多势众的刁家报复,隔日将辍学的沙冰冰送到在上海做卖买的表叔家。

后来沙冰冰与地下党表哥阿庆日久生情成了一家,入党后被组织派遣回老家当地下交通员,以春来茶馆作掩护,成为党的秘密联络点。

话说当年胡传魁看到自己的暗恋对象沙冰冰不再上学,不久自己也退了学,在阳澄湖上逮鱼摸虾讨生活,有一次无意中从湖里打捞出捆绑着的八条枪,兴奋之余回到镇上"招兵买马"张罗些好吃懒惰的庄民,组成了一支十来人的小队伍,自封司令,占湖为王。

上级党组织曾经派阿庆嫂(沙冰冰)劝说老同学参加革命,因胡同学独来独往还不想受拘束暂告失败。不久后,有一天胡传魁二两猫尿下肚,想入非非,前去春来茶馆找(沙冰冰)阿庆嫂叙叙衷肠,不料刚到镇上就遇到大扫荡的日本兵,追得老胡丟魂落魄四处躲避,极不容易来到春来茶馆请老邻居老同学帮助,才会有:"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苏南   忠义   伤病员   别动队   军统   伪军   日寇   敌后   汉奸   日军   掩护   部队   队伍   对此   危险   民族   委员会   生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