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日本陆军为何会在诺门坎遭遇惨败?

日本学者则称这场战役是“日本陆军建军以来首次惨败”或“日本陆军史上最大一次败仗”。

诺门罕战役起于伪满洲国和蒙古国之间的边界线纠纷,而后日本不宣而战,率先挑起战端,边界纠纷升级成为苏日两国之间的正面军事冲突。战役开始于1939年5月11日,结束于同年9月16日,历时135天,其中5月的战斗被称为“第一次诺门罕事件”,9月称为“第二次诺门罕事件”。双方投入近十万兵力,上千辆坦克和装甲车对决,最终,战役以日本惨败收场。

战后日军总结教训,首先就是情报出错: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而与苏联结好,两国于1939年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让苏军有余力应对日本在远东的挑衅,日本因此陷于被动。日本决策层不了解苏联的底线和军事实力,认为“大清洗”后的苏军战斗力衰弱不足为惧,这导致全军上下对苏军的认识还停留在日俄战争期间。

比如第23师团指挥官小松原道太郎,被认为是关东军内的“苏联通”,他就觉得“苏军和沙俄军队一样,惧怕侧翼被包抄,一触即溃”。关东军因循守旧,不知苏军已经改变了战法,明显缺乏对步坦协同、航空协同等现代化战法的应对准备。

据日军卫生部门的调查,几乎所有日军士兵都急切的希望和苏军交手,有九成基层军官对苏军并不了解却充满自信,虽然自身兵力只有苏军的三分之一,但相信可以通过“传统的精神力”和英勇善战的士兵击溃“散漫笨拙”的苏联军队。

盲目的轻敌源自对敌人的无知!

其次在战术层面,日军的坦克、炮兵战术死板落后,在后勤系统也相对落后。

苏军在战场上主要使用的是BT-5、BT-7和T-26轻型坦克,还有FAI、BA-10等装甲车。这些战车的防护能力并不比日军的九七式坦克和八九式坦克强多少,但主炮火力和动力性能更强,数量上则成压倒性优势。

两军坦克对决发生在1939年7月,苏联投入约500辆坦克和装甲车,日军只有92辆,由于双方在步坦和步炮协同上都很生疏,所以对战局基本没有影响。苏军损失的397辆坦克或装甲车中,有近八成是被牵引式反坦克炮和大口径野战炮击毁的。

图为苏军BT-7坦克群

苏军坦克配备的20-K型45毫米坦克炮初速达760米/秒,中远距离穿透效果较好。而日军的九七式57毫米坦克炮初速只有350米/秒,难以在常见距离内击穿苏军坦克正面。日本缺乏制造穿甲弹所需的稀有金属,所以炮弹质量也逊于苏军,这导致日本坦克难以与苏联坦克抗衡。

此外,日军步兵还使用反坦克步枪、燃烧瓶和绑在长竹竿头部的地雷来“肉迫攻击”。苏军则将三辆坦克编为一组,成三角阵型行动,头车用来引诱日军反坦克炮和敢死队员暴露位置,后方两辆坦克则负责快速消灭敌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到战役后期,日军自杀式攻击已失去作用。

诺门罕战役中,日军共投入火炮277门,而苏军则投入546门。后者配备的口径在100毫米以上的重炮比日军多三成,具有数量优势,炮组训练水平也更高。

日军川上清康炮兵大尉在战后评价道:“火炮转移阵地本身十分复杂,但苏军在射击后可以快速后撤。”而苏军主帅朱可夫在评价日本炮兵时认为:“对方提前进行了精密的测绘,也准备了高精度地图,射击阵地也更好,但是和步兵的配合还很稚嫩。”

图为苏军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

据推算,战争初期日苏炮弹消耗量之比约为1比6.5,到了战争后期则上升至1比10。

两军在后勤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物资集结速度上。当时,大规模兵力和补给运输主要靠水运和铁路,远离港湾和车站的战区只能依靠卡车输送。

关东军集结了约2000台卡车,从战区到物资点之间路况较好,往返大致需要两天,理论上每天可运送约1500吨物资到战区,但是因为中国战场的物资需求更多,大批资源无法足量提供,日军没能把运输距离近的优势利用起来,加上红军空军的袭扰和地面火力封锁,关东军前线物资供应意志不足。

反观苏军,其最近的补给点距离战区也有650千米之遥,且路况不佳。为了保障供应,1939年7月朱可夫接任第57特别军指挥员后,就将手头3325辆卡车全部动员起来为8月攻势做后勤准备。

他下令在道路沿途设置6个补给站为车辆提供燃料和修理,并为车组提供饮食,24小时不停地向前线输送物资。因为运输任务过于繁重,日军还曾监听到苏军卡车部队对长官的抱怨通讯。

正是强有力的后勤组织,让苏军支援部队能源源不断地抵达战区,并保证现有部队的战斗力,这是苏军得以开展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基础。

最后,日军指挥系统混乱,运行笨拙且愚蠢,而且具有极端的封闭性。而苏军在战斗中的表现要好得多。

日本陆军指挥系统很混乱,这和时任关东军作战参谋辻政信有密切关系,他屡次越权代司令部发布军令,比如1939年4月,此人就以关东军司令的名义发布命令,称对于存在边境问题的地区,驻军指挥官有权单方面划定边界并在对方越界时予以回击。这直接导致了诺门罕战役的起始。

战后,包括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中将等在内的九名将官被解职后转为预备役。

按理来说,假传军命的辻政信少佐一定得军法处置,但以参谋本部总务课长笠原幸雄少将、前陆军大臣板垣征四郎大将为首的一班高官为他求情,最后也只是被贬到第11军去做宪兵司令,后来东山再起逐步晋升至大佐军衔,还指导了太平洋作战。

而在第一线作战的联队长们(一般是大佐或中佐)除了战死外,几乎全部自杀,其中四人还是战后在上司的劝告下自杀的。而基层的士兵因为打了败仗“受尽屈辱”所以不准回国。这就意味着他们刚从苏军坦克履带下捡回一条命,就注定要被派往战事最凶险的地区送死。而基层军官们以鲜血为代价得到的现代化战场经验,因此也就被无声无息淹没了。

而苏军很好的总结的战争经验,诺门罕之战是朱可夫的成名战,对他在日后苏德战争中的指挥风格影响甚大。张谷峰事件和此役,都锻炼出了一批熟悉现代战争的苏军指挥官,指挥效率高于对手。

此战,苏军约8000人阵亡、16000人负伤的,加上欧洲局势急转直下,无意继续扩大战果,所以加紧与日本谈判。日军在此役中阵亡约7600人,还有8647人负伤,装甲车辆和战机的损失比苏军小得多。但日军已经无力达成战略目标,实际上已经输掉了战争。1939年9月15日,双方签订停火协议,日本被迫退让,接受了蒙古国的边界主张。自此诺门罕战役画上了句号。



















首先,日军与苏军在武器装备上的悬殊比较大。苏军配备了钢板厚度是日本N倍的、火炮杀伤力大、穿甲力强的坦克,可以吊打日军坦克;苏军大幅装备了冲锋枪、轻机枪,在火力上,对日军形成了辗压性的优势;苏军在坦克、飞机的装备上、数量上、性能上,相比日军,已占有明显优势。与中国军队相比,日军具有辗压性的优势,这是亚洲第一工业强国对贫穷落后的农业弱国的辗压。但是,与雄据欧亚两大洲的工业强国~苏联相比,日本简直是极其矮小的侏儒。一个渺小的侏儒,跟一个庞大的巨人对诀,简直就是以卵击石。因此,在综合国力、军事实力、国防动员上,注定日本陆军在诺门坎必然失败。

其次,日本陆军在战略上犯了轻狂冒进、后又进退无据的大错;在战术上仍然沿袭老式日本陆军的作战传统,死搬机械,缺乏变通,完全不可与拥有现代化战争理念、具有先进强大的国防组织力/战争冲击力的苏联军队同日而语,结果日本陆军处处被动挨打,而且败得一塌糊涂。

再次,日本陆军在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情况下,缺乏统一协调,出现了步兵单独冒进,炮兵毫无知情、狂轰滥炸,结果没有伤到苏军,却把日本陆军的步兵部队炸得尸横遍野。空军、步兵、炮兵及辎重部队,缺乏有效协同机制,磨擦不断、甚至拆台,导致作战时各行其道、一盘散沙。这也是日本陆军惨败诺门坎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军在诺门坎被苏军打了一个落花流水,主要原因还是它的国力太弱,无力支持一场高强度的战争。

诺门坎之战如果单纯从战斗规模上来说,其实并不大,苏军参战兵力大约有5万人,日军则是2.5-3万人之间,加起来不到10万。和二战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万的大战役来说,根本微不足道。

不过此战日本遭到了惨败,从此老实了不少,不敢轻易在苏联远东地区制造事端,大大减轻了苏德战争时苏联的后顾之忧,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而此战日本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它的国力和苏联差距太大。

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投入了5万军队,装备有292门大炮、87门高射炮、180门反坦克炮、438辆坦克、385辆装甲车和大约500架飞机。而日军的总兵力不到3万,装备有87门大炮、73辆坦克、19辆装甲车和大约400架飞机。

很明显,无论是从兵力还是技术兵器数量上来说,苏军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且苏军在弹药储备方面也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战役爆发前,苏军在诺门坎一线共储备了60万发炮弹,在战役期间,苏军又向前线发运了18000吨弹药。相比之下,日军总共只有3万发炮弹。炮弹的严重不足,加上双方火炮数量的差距,导致在战斗中日军的炮兵完全被苏军压制。

当然,日本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事实上在初期领教了苏军的炮火和坦克威力以后。关东军尽可能的抽调了重炮和坦克部队增援前线,这其中包括了一些部署在要塞中的重炮和当时日本唯一的战车师团。在弹药方面,也是集中了关东军的运输车队向前线运送炮弹。

结果让日本人想不到的是,即使他们做出了如此大的努力,和苏军的差距却依然巨大,而且以上这一切还是在苏军的补给线足足有600公里,是日军补给线3倍的情况下发生的。

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来说还是日本的工业底子太薄弱。而抗战爆发以后,为了维持侵华战争需要,又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其制造业和强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抗战时期,日本陆军装备的步枪、机枪、大炮有不少都是一战时期的老货色,坦克更是基本以轻型坦克为主。而汽车之类的也是稀罕物,后勤基本停留在日俄战争时期,以火车、水运和马车为主。一旦离开铁路和河流,那么日军的补给就要受到很大限制,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发挥。像抗战时期的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就是因为补给跟不上,不得不最终以失败告终。

当时中国还很贫弱,日本尚且打得这么费力,遇上强国自然更惨。比如后来的英帕尔会战,日本也是因为后勤跟不上导致惨败,最后大批士兵饿死。

所以诺门坎之战日军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力不行。




有网友问为什么,日军在诺门坎惨败?其实如果日军打赢了,那才是奇迹爆发了。简单说,就是在1939年5月13日,日军驱逐了越境的外蒙军队,随后5月21日,苏军出现了。

苏军集结了步兵第57师,第82师,还有坦克第11旅,以及外蒙第6师。在当地的日军第23师团出动了1个步兵联队进行反击。战斗到6月17日,日军增加了一个安岗战车支队,4个步兵大队,3个工兵中队,1个高射炮联队和部分炮兵。

苏军也增加了第36摩托化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第8,第9旅,还有坦克第6,第7旅,空降第212旅,还有2个外蒙骑兵师,苏联第一名将朱可夫将军亲自指挥战斗。

7月2日,日军首先发动反攻,后来日军感觉火力太弱了,又增加了炮兵,在7月23日再次发动进攻。战斗到7月底,日军认为1个第23师团外加几个步兵大队支援,兵力不够,要求增兵,建立第6军。

但是日军援兵还没有到,在8月20日,苏军远东第1集团军就发动大反攻了。苏军第36摩步师,第57,82,152步兵师,第5机械化旅,第6,11坦克旅,第7,8,9装甲旅,第212空降旅等部队以及大量的飞机、火炮,作快速、猛烈的迂回进攻。

8月24日,25日和26日,关东军下令第7师团,第4师团和第2师团归入第6军到诺门坎参战。但是,在8月28日,在平原上被3.1万吨炮弹炸弹轰过以后,日军第23师团已经顶不住了,开始突围,到9月1日战斗基本结束。

苏军伤亡25000人,日军战死7696人,失踪1021人,负伤8647人,生病2350人,诺门坎战役结束。如果朱可夫将军指挥的苏军4个步兵师,6个坦克机械化旅,1个空降旅,苏军折合大约6个师。另外,还有大量炮兵空军,打三个半月,连日军一个在1939年刚刚成立的三单位边境守备第23师团都打不过,那苏军成什么了?

因此,在诺门坎苏军打赢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日军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如果第23师团打赢了,那战斗力得高到什么程度?关东军增兵东北是1941年关特演,在1939年东北的关东军数量非常少。因此,在诺门坎战役,没有啥援兵去。




由于两国的侵略本性,日本和俄国在历史上曾经数次交战,而且很多都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除了“日俄战争”外,还有一场“诺门坎战役”(诺门罕战役)也发生在中国。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聊一聊这场规模不大,但却影响深远的局部战争。

俄国作为中国的近邻,可算得上是不折不扣的恶邻,长期以来都对我国领土虎视眈眈。尤其是,到了满清时期,它更是贪得无厌地蚕食了大片中国领土。

1921年,苏联趁着中国内部军阀混战之际,扶持了外蒙古独立。而日本,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还建立了以溥仪为首的伪满洲国作为傀儡。自此,苏联的“伪蒙古国”和日本的“伪满洲国”开始领土相接。

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的法西斯势力和日本的法西斯势力迅速勾结,意图重新瓜分世界。当时的日本,已经被军国主义彻底附体,内部基本上分为两派争执不下,一派是“北进派”,另一派是“南进派”。

北进派主张以中国东北作为前沿阵地,向北进犯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之后一路向西攻击,与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大军东西夹击苏联。而南进派则主张向南入侵东南亚诸国和太平洋地区,威逼英国和美国的势力范围,获取足够的战略资源。

驻扎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几乎都是铁杆的北进派。于是,他们从1935年起就不断在边界地区寻衅滋事,意欲试探苏联和“伪蒙古国”的底线,从而实现北进目标。

斯大林虽然此刻被德国的希特勒搞得焦头烂额,但他面对日本的挑衅时却依然豪横,立即集结了重兵于边界地区。而日本却认为,苏联正面临着德国在西线的强大压力,根本无力顾及偏远的远东地区。

1939年5月,在新巴尔虎左旗境内的诺门坎一带,终于爆发了一场足以震惊世界的战争,史称“诺门坎战役”。交战的双方,虽然表面是“伪满洲国”“伪蒙古国”,日本和苏联也从来没有向对方宣战,但实际参战的部队却是日、苏两国军队。

日本关东军尽管气焰嚣张,但面对苏军的飞机坦克以及机械化部队,显得颇为吃力。毕竟,以血肉之躯对抗钢筋铁骨,实在没有太大的胜算,侵入外蒙古的关东军只得灰溜溜地撤回。

遭此挑衅,苏联人被气得够呛,斯大林任命朱可夫统领这场战役,继续教训小日本的关东军。在他的直接指挥下,苏军的飞机大炮对准日军阵地狂轰乱炸,将日本人仅有的少量机械化部队和航空兵也消灭殆尽。

轰炸刚刚结束,苏军的坦克就紧随而至,将日本关东军彻底打得找不着北。眼看苏军太过凶悍,日本关东军又把自己的秘密武器“731部队”调来,打算对苏军投放霍乱和鼠疫,通过这些卑鄙手段而翻盘。

可惜,苏联对此早有防备。日军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仅没有毒害到苏军,反而引起了自己部队的内部减员。

1939年9月1日,随着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不想太过刺激日本的斯大林,决定见好就收,同意与日本签订停战条约,诺门坎战役也宣告结束。

在这场局部战争中,双方参战人数和规模并不算大。苏军大约有5万兵力左右,装备了300门大炮、90门高炮、450辆坦克、近400辆装甲车和500架飞机;而日军大约有3万兵力左右,装备了90门大炮、70辆轻型坦克、20辆装甲车和400架飞机。

尽管日军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但挑衅苏联无功而返又损兵折将却是不争的事实。通过这场战役,即便是最顽固的死硬派,也不得不承认日本和苏联的国力根本不在同一水平线,而且差距甚大。

从此以后,关东军老实了不少,再也不敢在苏联的远东地区和外蒙古一带制造事端,大大减轻了苏德战争时期苏联的后顾之忧。如若不然,日军很可能通过诺门坎战役而坚定自己“北进”的决心,横穿西伯利亚后与德国左右夹击苏联。

果真如此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结局或许都将发生重大改变。

欢迎关注@文史不假,历史真的很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门坎   关东军   日本   苏联   师团   装甲车   作战   炮兵   步兵   兵力   日军   坦克   战役   部队   战争   财经   陆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