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老臣李善长回家养老,每天耕田种地,朱元璋为何却下令满门抄斩?

朱元璋杀李善长,应该是出于两种目的,一个是出于政治目的,一个应该是对李善长不放心。

放过牛,当过和尚的朱元璋。能从元末军阀脱颖而出,可见非比常人。能力和手段,可堪称一代雄主。多少枭雄都倒在了朱元璋手下,而李善长作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也竭尽全力帮助朱元璋。李善长的能力,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大明开国后,李善长成为六公之首,官居左丞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且朱元璋经常那李善长和汉代的萧何相比,曾说过,李善长的功劳和,当年萧何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看的出朱老板,对员工几大的肯定。

淮西党派

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都是淮西人,像汤和,徐达,这些都是淮西人,李善长做为老朱最早的追随者,位高权重,很自然的就成为了淮西党派的领导人。在大明洪武朝形成了淮西党,这是朱元璋不愿意看到的。


做为老朱的功臣,李善长逐渐恃宠而骄,他的作死行为,也一点点的暴露出来。要是李善长作为百官之首给自己,修建府邸也是人之长情,你想怎么修,找多少个工匠没人管你,可是李善长,却像汤和借了300名士兵,给自己修建府邸。这就戳了朱元璋的肺管子。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信号。汤和可以说是朱元璋的集团的3号人物,地位只在徐达之下。一个丞相和武将走的那么近,你们想干什么。李善长装修府邸,你就排了300名士兵,如果要是造反呢,所以朱元璋开始忌惮李善长。

不断惹祸,满门抄斩

由于李善长是淮西党派的首领,很多事情都要考虑,自己集团的利益。但是自己的年龄大了,该去过退休生活了,朱元璋也暗示过李善长。所以李善长很识时务,当然老朱也没有,亏待这位“萧何”李善长虽然退了,但是对于淮西党的影响力还是有的,李善长走之前,把位置让给了胡惟庸,很自然老胡就成了,淮西党派新的接班人,对于淮西诸将的维护老朱也是知道的,所以,爆发了胡惟庸案。大案爆发前,胡惟庸经常劝说李善长,一起共谋大事,并且承诺:成功后,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李善长是官场老手,知道这其中的厉害。并没答应,当然也没有把这些事上报给老朱。在胡惟庸案发后,很多事情逐渐浮出水面。比如有人检举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信件,李善长也是知而不报。

对于自己曾经的员工,老朱很愤怒。如果不杀李善长,太子朱标生性软弱。能不能斗得过这些骄兵悍将,能不能对付的了李善长,出于多方考虑,李善长最终被满门抄斩。

李善长的死,有朱元璋的猜忌,也有他自己的作死行为。









朱元璋的政治大屠杀,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很多年轻人觉得朱元璋够狠够毒。但是,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以及社会阅历的日益增长,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朱元璋的所作所为。

每一个被朱元璋屠杀的所谓“功臣”,都有着让朱元璋心生痛恨的言行举止和政治图谋。

李善长,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得到朱元璋高度认可与大力奖赏。但是,76岁主动回家养老,却没有能够善终,因为他的欲望还没有全部眠灭。

朱元璋为什么奖赏李善长?

劳苦功高、制衡浙东官僚

朱元璋说过“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朱元璋大封功臣的时候,李善长位列“开国六公”之首。

李善长位居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争相依附他的人数不胜数。随着李善长的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淮西派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柄利剑,有力制约着浙东官僚。浙东官僚以刘伯温、宋濂为主要代表。

其实,朱元璋利用淮西、浙东两大权力派别相互制衡,实现自己高度集权的目的。

审时度势、回家种地养老

当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当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明智的李善长不得不掂量自己的地位与价值。

他试探性地向朱元璋提出申请,希望回家种地、养老。

朱元璋毫无挽留之意,果断批准了他的请求。

本以为从此可以平安至老,李善长没想到自己70多岁,却接连不断遭到朱元璋制裁、惩罚、直至76岁的时候,竟然被诛杀、甚至近乎满门抄斩。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朱元璋为什么对待李善长这么绝情呢?

位高权重、傲慢情绪外露

由于多年以来,一直帮助朱元璋供应军粮,功劳很大,朱元璋册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享受年禄4000担,而且子孙世袭;最特别的是,朱元璋授予李善长铁券,李善长本人可以免死两次,他的儿子可以免死一次。

因为位高权重,李善长的嫉贤妒能心态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立即罗列他们的罪行,并且上奏皇上,黜免了他们的职务。

中丞刘基与李善长争论法令,李善长当众辱骂刘基。

刘基内心不安,唯恐受到李善长打击报复,便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就是这样,最后也没能逃脱被毒死的厄运。

朱元璋信任的一大批官员都获罪、丢官、甚至被处死,只有李善长依然在朝廷做官。

李善长地位和权力已经达到了为臣的顶峰,心中不知不觉滋生了傲慢与狂妄情绪,言谈举止都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势。

心机极深的朱元璋一直留意李善长的所作所为,对李善长的看法与感情也在慢慢变化中,由原来的欣赏、信任,到后来变成了怀疑、反感。

恃宠而骄、年禄大幅削减

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把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将李祺授予驸马都尉。

刚刚确立婚姻关系的时候,临安公主遵从妇道、尊重李家。李善长家庭因为受到皇家恩宠,势力十分显赫,当时全国上下对李家羡慕不已。

李祺迎娶临安公主进门一个月后,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大事。

御史大夫汪广洋、陈宁上疏给朱元璋说:“李善长恃宠自纵,陛下因病10日不能上朝,他都不来问候。驸马都尉李祺也已经6日不来朝见,召他至殿前,又不认罪,这是对陛下极大的不敬。”

朱元璋回想,最近几天确实没看见李善长,而且驸马都尉李祺也是不恭不敬,便十分生气。

朱元璋下旨:将李善长的4000担年禄,削减为2200担。

也许李善长家不缺少这些俸禄,但是,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惩罚,表明朱元璋已经不再袒护李善长,而是能惩罚就决不手软、而是对李善长心生怨恨了。

深受皇恩、竟然不表感谢

李善长与胡惟庸向来关系很好,多年互有来往。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有一个儿子叫李佑,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非常多;但是,李善长仍然当官并且暂理御史台事务。

朱元璋没有因为胡惟庸而惩罚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却没有对皇上表示感谢。朱元璋心存芥蒂。

1385年,有人告发李存义及其儿子李佑,实际上都是胡惟庸的党羽。

明太祖朱元璋对李存义父子下诏免死,将他们安置在崇明。这么大的皇恩,李善长还是没有表示感谢。

朱元璋这次不仅仅是心存芥蒂,而是怀恨在心。

借兵造府、意在张扬人脉

按道理,李善长想造一座府第,应该不是难事,可是,李善长却希望造出气势,彰显自己具有强大的人脉。

他不是从老家邀请工匠为自己造房子,而是向以前的部下汤和借用300名士兵,来为自己建造宅第。

李善长这一做法的目的是,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开国元勋、我是有功之人、我有一般人享受不到的待遇。

令李善长没想到,如今的部下不是当年的部下了,汤和把借兵造宅这件事禀报了朱元璋。

朱元璋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李善长人老心不老,而且倚老卖老,念念不忘当年的功劳,还在试探部下的忠心,还有东山再起的野心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更加不满、更加猜疑、更加怨恨。

滥用人情、引发太祖深挖

有一批罪犯即将发配边疆,其中的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几次向朱元璋求情,赦免丁斌。

本来朱元璋对李善长就很不高兴,因为他已经退位了,还喜欢过问国事。

这次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更加恼火,不但不赦免丁斌,而且要对丁斌严加审讯,深挖背后的盘根错节。

丁斌招供李存义等人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又牵连到李善长。

原来,胡惟庸多次派人、甚至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一起谋反,并且承诺:一旦大事成功,就让李善长担任淮西之王。

虽然李善长没有同意参与谋反,但是他知情不报!这也是与谋反同罪的。

恰好这时候又有人检举李善长: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封绩,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很多大臣接连不断向朱元璋上书,弹劾李善长;就连李善长的奴仆也揭发李善长与胡惟庸经常私会密谋的事情。

朱元璋异常愤怒,他觉得李善长身为皇亲国戚,知道有人谋反、却不揭发举报,而是犹豫观望、心怀两端,就是真正的大逆不道!

朱元璋决心狠狠惩处李善长,即使李善长已经76岁了。

星变灾祸、近乎满门抄斩

正当朱元璋对李善长万分恼火的时候,钦天监报告天象发生异变,巨星从天空陨落。

朱元璋召集六部大臣询问吉凶,都说肯定有灾难即将降临。

朱元璋命令占卜官员进行占卜,结果是灾祸必须降临老臣身上,否则皇上就有灾难。

把李善长的事情与天象星变联系起来,朱元璋毫不犹豫,命人将李善长及其一家妻、女、弟、侄,总共70多人,全部处死。

因为李善长儿子李祺是驸马都尉,儿媳是临安公主,免于死罪,但是被迁徙到江浦。时间不长,两人先后死去。

李祺儿子李芳、李茂,因为是公主儿子、皇上外孙,便网开一面,没有治罪。

李芳担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担任旗手卫镇扶。

但是,原来承诺的可以世袭韩国公权利,统统取消了。

在皇帝面前,再大的功劳都不是免死的铁证;平时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皇帝处死大臣的理由。





答:在明太祖朱元璋年间各色血雨腥风的大案里,大明开国“左相国”李善长的被杀,可以说桩让当时多少人想不到的事儿。

要知道,这位大明开国的“萧何”,朱元璋时打天下年间功劳苦劳一堆的“大管家”,明朝六部官制礼仪制度的制定者,多年来深受朱元璋的信任。哪怕洪武十三年,著名的“胡惟庸案”震惊天下,各色“胡惟庸党羽”手拉手上法场。与胡惟庸有着特殊关系的李善长,依然得到明太祖的保护。之后的几年里,李善长父子多次得到朱元璋赏赐,李善长的儿子还曾被委以重任。乍一看去,朱元璋与这位“老搭档”的关系,依然其乐融融。

可仅仅十年后,即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就突然把脸一翻:仅仅因为几名御史的奏劾,就把正在崇明安度晚年的李善长揪出来,翻出了十年前“胡惟庸案”的旧账,逼得这位七十七岁的“老相国”含恨自尽,其全家七十多口老幼也惨遭株连。这位明朝开国公认的“百官之首”,人生就此凄然收场。


可为什么?曾经视汉高祖刘邦为偶像的朱元璋,会用如此“翻脸比翻书快”的手段,对待自己的“萧何”李善长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说说李善长所属的“派系”,那叫朱元璋自登基以来,就让朱元璋如鲠在喉的“淮西勋臣”集团。

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其核心力量,正是从一开始就跟随其出生入死的“淮西籍”功臣们。早在朱元璋以“吴王”身份占据东南时,当时就有“城中高簪半淮人”的说法。待到明王朝开基建国后,“淮西人”的势力更是滚雪球膨胀,包括李善长在内的明朝“开国六国公”,清一色淮西人,左右丞相更是由李善长徐达两位“淮西文武”领衔,五十七位侯爵也大多淮西人。朱元璋每次上朝议事,只要放眼望去,几乎个个“老乡”。


对这些“老乡”,朱元璋一开始确有“和谐”的意思。得天下后的朱元璋,还曾吐槽过“偶像”刘邦“杀功臣”的往事,多次表示要和“淮西勋臣”们“卒皆保全”。开国时一向节俭的他,更不惜血本兴建凤阳中都,就盼着有一天能和“淮西勋臣”们“荣归故里”。但“骨感”的现实是,这群曾为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开国后就放飞了,尤其是拉帮结派,那是驾轻就熟,没几年下来,排斥异己的闹剧就一桩接一桩。

比如刘基杨宪等“非淮西”的重臣,在明初开国的几年里,都受尽了“淮西勋臣”们的围堵。纵是智如泉涌如刘基,也是想辞官避祸亦不可得。最后在“淮西勋臣”们的构陷里身患重病,落得不明不白离世。“淮西勋臣”里的“新贵”胡惟庸,坐上了左丞相宝座后,更是从此撒了欢,没几年就培养出自己一套“团队”,还与北元倭寇“勾勾搭搭”,终于“作”出了“胡惟庸大案”,招来朱元璋的一通大杀。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为大明建国流够了血的“淮西勋臣”,明朝开国后没几年,就成了新生大明王朝的毒瘤。由于这些人各个掌握着肥沃的土地,享受着强大的特权,于是也越发肆无忌惮,破坏国家法度乃至腐化堕落,几乎都成了常事。特别是“腐化”,那更成了流行风气,这群人治国无能,收受贿赂乃至“享乐废法”,几乎样样都不用教。倘若由着这些人闹腾下去,初建的大明王朝,百分百要走上诸多“农民起义政权”短命的老路。

所以,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群他曾盼着“一起慢慢变老”的“淮西勋臣”们,早就变成了一群必须恶整的人。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大案”,别看株连极多,其实也只是开始。身在其中的李善长,自然也是朱元璋的“目标”之一。但对于李善长,这事儿却还是不一样。


在“淮西勋臣”里,李善长是个核心人物。他虽然不似徐达汤和等人手握重兵。但明朝开国战争里,他其实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管家婆”,干的就是苦活累活,根子也扎得极深。而比起汉朝的萧何来,同样有着“萧何”美名的他,权力欲却更重。以《明史》的形容说“外宽和,内多忮刻。”典型外宽内忌的角色,大明第一智囊刘基的晚年悲剧,虽是胡惟庸亲手制造,但刘基的失宠与获罪,也同样有李善长一次次推波助澜。

而且在“淮西勋臣”内部,虽然李善长早在洪武四年就早早隐退,但后来呼风唤雨的胡惟庸,最初只是宁国县一个小小的知县,就是李善长一手提拔起来。李善长的侄孙李佑,又做了胡惟庸的侄女婿,俩家正是“亲上加亲”。如此亲密关系,也令李善长在胡惟庸倒台后,惹来一阵阵喊杀声,却被当时的朱元璋硬生生摁下去。




为什么这时朱元璋不“动”李善长?一是以《明实录》的说法,朱元璋念旧情,不忍心“动”。李善长与“半路蹿红”的胡惟庸不同,和后来被杀的蓝玉更不同,这是在朱元璋“创业”早期就跟随他的老臣子,多少次为他排忧解难。“旧情”当然极深。更重要的是“不能动”,如前文所说,李善长是一个擅长“退到背后做文章”的人,自己退休前就能“捧”起胡惟庸,对刘基也能“放暗箭”,这样一个树大根深的人,当然轻易动不得。

放在洪武十三年,那时的明王朝,北方与西南都面临北元残余势力的威胁,经济民生更是一片凋敝,轻易乱不得。“追杀”李善长?在洪武十三年时,并不现实。所以,就算没“旧情”,朱元璋也要先忍下这口气。

而这事儿,对于李善长来说,其实也是他最好的“全身而退”机会。如果李善长能够明白自己的处境,了解朱元璋的用心,主动“知退”,七十七岁那年的惨剧,未必就会发生。比他与朱元璋更有“旧情”,也同样有“威胁”的“淮西勋臣”汤和,不就成功脱身了?


但这,也恰是李善长悲剧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看他七十七岁之前的表现,几乎就是步步“作死”。洪武十八年时,朱元璋就免去了李善长“勾结胡惟庸”的“罪过”,将他安置在崇明养老。但李善长却心安理得,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到了洪武二十三年,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接连“作”了两个事:一是找“老乡”汤和借三百士兵,只为给自家修宅子。别看只是三百人,“借兵”这事儿,就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二是给自己的党羽求情,请求朱元璋赦免部分被充军的“故旧”。两件事合在一起,也就让朱元璋明白了:这看似公益无害的李善长,既能“借兵”,还念着“党羽”。接下来的血腥一幕,已是可以想。

与其说,是做久了高官的李善长,在人生关键时刻犯了傻,不如说,这是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外宽和,内多忮刻”的李善长,到了这个处境,必然会这么“争一争”。既然不能思退,自然也就栽进万丈深渊。


而在李善长自尽后的第二年,郎中王国用愤怒上书,一字一泪痛陈了李善长的冤情。几乎是做好了上书后被朱元璋处死的准备。但朱元璋却“虽不能用,亦不罪也”。确实,他何尝不知道李善长是冤枉的,但事情重来多少遍,他都会这么对李善长。

封建皇权争斗的无情冷血,看过朱元璋李善长这对老哥们的“旧情”,就有多少唏嘘在其中。

参考资料: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朱忠文《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明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王国用曾经上书朱元璋,对朱元璋说:李善长和你是一条心,陪着你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可谓是第一功臣!

可是,对于李善长这个所谓的“第一功臣”,朱元璋不可谓不狠,一口气诛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个人,除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儿媳妇和两个孙子李芳、李茂之外,他的亲族统统被砍了头。

这四个人之所以得以幸免,是因为李祺的妻子是公主,是朱元璋的女儿,所以李祺是朱元璋的女婿,李祺的儿子自然便是朱元璋的外孙。

朱元璋为什么对李善长这么狠呢?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怨恨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当然,这几乎是李善长一手造成的。

李善长在1371年的时候,因病辞官归里,朱元璋将濠州的一片土地赐给了他,怕他撑不过去一命呜呼了,又给他弄了一百五十户守冢户,然后给了他一千五百户佃户,仪仗队也给了二十家,这在当时绝对是殊荣。

过了一年,李善长病好了,朱元璋又迅速起用了他,让他督建临濠宫殿,让他留在濠州经营了数年之久。

对于李善长,朱元璋也算是爱屋及乌,先是提拔他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后又将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可谓是恩宠有加。

但是,也正因为李善长太受宠了,所以难免也有点膨胀,最后遭到了御史汪广洋和陈宁的弹劾:皇帝呀,你看看那个李善长,他可真是恃宠骄纵了,你生病了,快10天没有上朝了,可是李善长这个老货也没来问候一声。还有,你的好女婿李祺也有6天没来朝见你了,让他来了,他也不知道赔礼谢罪,太不是东西了!

实际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骄纵早已生出了厌恶之心,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借口办他。

1380年,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的机会砍了一批脑袋,不过,作为胡惟庸的“亲家”的李善长却没有受到牵连。

不过,这时候没有被清算,可不意味着李善长将来也能高枕无忧,对于李善长这样的功臣,所谓的“第一功臣”,往往不能一招致命,只能循循善诱,让他不断地犯错,然后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便可一刀斩了。

1385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人告发,说他是胡惟庸一党,朱元璋想了想,也没砍了他的头,只是将他发配去了崇明。可是,李善长对于此事,既没有谢罪,也没有谢过朱元璋对李存义的不杀之恩,总之,他没有任何表示。

朱元璋心中也不舒服了,我好心好意饶了你弟弟,你连句感谢也没有?

1390年,这时候的李善长已经76岁了,可是他却人老心不老,突然想着要给自己建一座豪宅,为此专门向汤和借了300个卫卒,然后这事便被汤和给捅到朱元璋那里了。

同年4月,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罪被发配边疆,李善长知道此事后好几次去找做朱元璋,让朱元璋放过丁斌。

朱元璋看李善长来给丁斌求情,顿时怒了,我怎么处置犯人,还得你李善长批准了是不是?

于是,朱元璋一气之下决定严惩丁斌,这个决定也促使丁斌一事成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人被诛的导火索。

这个丁斌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可是他曾经在胡惟庸家中谋职,知道胡惟庸的不少事。最后,丁斌因为经不住审讯,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之间相互勾结的事给供了出来,李存义也因此被捕。

李善长的这个弟弟也很够意思,在被捕之后,将自己的哥哥也给供了出来,李存义在供词上写了一件事——

胡惟庸在企图造反的时候,想要拉拢李善长,此时李存义已经投入了胡的阵营,所以胡便让李存义当自己的说客,去劝说李善长,让李善长投靠自己。

李善长听了李存义的话后,惊诧不已: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事一旦败露,可是要诛九族的!

胡惟庸见李存义说服不了李善长,又改派李善长的老朋友杨文裕去:老李呀,你要是投靠了老胡,事成之后,他说了,肯定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听了,心里也有一些意动,他已经被封为国公,这个条件虽然没有想象的这么诱人,可是也算是更上一层。

胡惟庸听说李善长有所意动之后,也亲自去了李的府上游说,不过,李善长却仍然保持着头脑清醒,始终没有答应。

又过了不久,胡惟庸又派了李存义来:我的亲哥哥呀,你就答应了老胡吧!我们老李家可全看你的了!

谁知李善长仍然坚定地摇了摇头:我说不行就不行,我已经老了,快77岁了,半截身体都躺进棺材里了,你还让我跟他胡惟庸玩造反?你们好自为之吧!

朱元璋突然决定“重审”胡惟庸案,不是为了给胡惟庸翻案平反,而是他此时对李善长的忍耐已经超过了他的底线,所以想要趁机拿下李善长。

对于李善长而言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御史们看朱元璋想要向李善长开刀,立刻又发动了起来,纷纷落井下石,弹劾李善长:当年蓝玉将军率军出塞打蒙古的时候,打到了捕鱼儿海,抓到了胡惟庸派往沙漠勾结蒙人的使者,可是,李善长这个老东西竟然隐而不报,这分明便是想要配合胡惟庸一块造反!

事情到了这一步,不管你李善长有没有真的投靠胡惟庸,这“知情不报”一条便能置你于死地!

胡惟庸造反,你李善长知情不报,也等同于谋逆造反!

李善长的罪名有了,朱元璋当然也能有理由砍他的头了,他也一口气之下砍了李善长一家七十几口人的脑袋。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当上皇帝之后,最想做的便是想方设法地延长朱家江山的国祚,所以,他最痛恨的便是谋逆,对此他是宁可杀错也不放过,这才导致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案牵连甚广。

所以,别说李善长76岁了,即便他已经86岁了,只要他涉嫌谋反,恐怕也难逃一死。




李善长被誉为“明之萧何”,但是却没有萧何的命。萧何到最后得以善终,而李善长到最后虽然卸甲归田,但却死于非命。李善长死于非命的原因无非就是糊涂!如果不是糊涂,已经年高七十六岁的他,说不定再熬几年就能够善终了。


明之萧何——李善长


至正十三年,离开岳父郭子兴独自创业已经拥有将近三万兵马的朱元璋决定攻打人生当中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滁州。


就在这时,有一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求见朱元璋。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拿他当一回事,看他写的字漂亮,就大手一挥,让他留在军营当中当文书。


这个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就是李善长,当时的李善长四十岁,而朱元璋年仅二十六。


朱元璋与李善长多年的搭档生涯是从烤火的过程中开始的。


有一天,朱元璋在军营当中烤火,边烤边抱怨:“这天下,这世道,天天打仗,到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呢?”


在旁的李善长听到这话,开口说道:“汉高祖刘邦也是平民出身,他的心胸广,会用人,看得远,不乱杀人,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平定天下。现如今元朝政府已经是一团糟,天下糜烂,濠州(朱元璋老家)与沛县(刘邦老家)接近,如果说您能够向刘邦这位同乡学习(强行套近乎),天下很快就是您的了!”


朱元璋志在天下,他一听到李善长说的这些话,就明白李善长这个读书人绝对不简单,说不定会是自己日后的得力助手,当即将李善长从“文书”升为“掌书记”,成为自己的贴身官员。


李善长主管的工作是后勤工作,这也是为什么被誉为“明之萧何”的原因。



朱元璋创业初期急需兵马,所以不断的攻打各种山寨。有一次,朱元璋攻打鸡笼山山寨,留下李善长负责镇守根据地和州。元军收到朱元璋外出攻打鸡笼山山寨的消息,攻打和州。李善长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也略有一些军事天赋,利用事先的埋伏,将元军打败,这让朱元璋对他越加看重。


李善长明白如若要夺取天下,肯定要先夺取民心,所以每次只要朱元璋夺下一座城,李善长在旁的话,肯定会事先准备好严申军纪的公告,一旦攻打下,立刻宣布全军,以防产生扰民乱民的现象。


镇江在朱元璋大军攻打下来时,镇江的百姓基本上都不知道镇江已经被朱元璋攻打下来了,还以为依旧是元朝的地盘,而这一切基本上都要归功于李善长。



朱元璋到安丰去救刘福通,负责镇守后方的是李善长;朱元璋到鄱阳湖与陈有谅决战,负责镇守后方的也是李善长;朱元璋到湖北消灭陈有谅的最后残余势力,捉拿陈有谅的儿子陈理,镇守后方的还是李善长。


从朱元璋多次将镇守后方的任务交由李善长,可以看出朱元璋潜意识里对李善长极为信任。


朱元璋还只是吴王时,就将李善长命为左相国,同时封为“宣国公”。


朱元璋称帝后,将李善长改封为“韩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要知道,当时一同被受封为公爵的还有与朱元璋从小长大,情同手足,军功最高的徐达。而徐达却居于李善长之下,不单爵位居于李善长之下,官位也屈于李善长之下,李善长是左丞相,而徐达是右丞相,左尊右卑。


然而,这还不足以体现出朱元璋看重李善长。


最能体现出朱元璋看重李善长的是朱元璋将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许配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李善长也因此与朱元璋有了亲戚关系。在封建社会与皇帝有亲戚关系,这不单单是祖坟冒青烟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先祖成仙。


朱元璋对李善长又是信任又是看重,为什么到最后产生了杀李善长的心?


李善长死的源头,看错一个人


洪武时期朝廷分别由两股势力把持,第一股势力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第二股势力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


李善长为人心胸狭窄,而刘伯温正义凛然,性格刚毅。性格的不同,注定了以两人为首的两股势力肯定是水火不容。



李善长有一个亲信叫做李彬,犯了贪污罪。洪武时期的法律条文对待官员贪污的态度极为严厉,基本上一贪就是一个死,要么扯上一大堆一块死。李彬很幸运,扯到的人只有他一个人,这可能与他背后的是李善长有关。


负责处理李彬案的人是刘伯温,李善长希望刘伯温能够卖他一个面子,不杀李彬。但是刘伯温非但不卖给他面子,还派人到开封向正在出行的朱元璋打报告。朱元璋平生最恨贪官,下了死命令,即刻处死李彬!


李善长得知刘伯温的所作所为,怒不可赦,恨不得将刘伯温千刀万剐,大家一朝为官,何必这样咄咄逼人呢?李善长被逼无奈,亲自找到刘伯温,对刘伯温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一段时间京城一直都没有下雨,先生熟知天文地理,这时不该杀人吧?”


刘伯温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接怒气冲冲的来了一句“杀掉李彬,天必定下雨!”


就这样,李彬死在了刘伯温的刀下。准确的说李彬并不是死在刘伯温的刀下,而是死在朱元璋的刀下,规矩是朱元璋定的,下命令的人也是朱元璋。


李彬一死,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彻底决裂!


朱元璋出巡一回到京城,淮西集团立刻对刘伯温发动攻击,基本上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朱元璋也知道淮西集团的目的,所以并没有打算处理刘伯温。朱元璋虽然并没有打算处理刘伯温,但是刘伯温有自知之明,他明白如果说他一直在朝廷当中呆下去,朱元璋会很难做,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回乡。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纠纷并没有因刘伯温回乡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刘伯温在辞官回乡之前,安排了一个人接替自己御史中丞这个位置,这个人就是杨宪,浙东集团的骨干成员。


御史中丞是言官的老大,言官最擅长的就是找毛病与文明的骂人。


杨宪利用职务之便到处搜寻李善长的毛病,而这一搜寻就是一大堆,朱元璋每天都能看到关于李善长的各种不良信息。


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是时间一久,朱元璋就对李善长愈加反感,甚至公开斥责李善长。最重要的是朱元璋还释放了一个对淮西集团极为不利的信号,那就是召回辞官回乡的刘伯温重新重用。


李善长慌了,明眼人都能够看得出来,在不久的将来,淮西集团肯定会被浙东集团慢慢的瓦解。


李善长吸取教训,学习刘伯温,也退居到二线,弄了一个方便控制的人替代自己的位置,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与李善长是老乡,但是胡惟庸这个人并没有多大的才华,在朱元璋当吴王时期,也就是在朱元璋的手下当知县之类的底层官员。后来得到李善长的赏识才一路飙升。到洪武时期,昔日的小知县已经成为了太常寺卿。传闻胡惟庸之所以能够成为太常寺卿,是因为他送了二百两金子给李善长。


当时的胡惟庸就是李善长的小弟,并不敢太过嚣张,也因此李善长看错了他,以为他是个本分人,怎么想都没有想到他后来竟然敢打算与朱元璋分庭抗争,间接导致自己三族被诛。


淮西集团与浙东集团的斗争,最后以淮西集团胜利告终,因为朱元璋站在了淮西集团那边。


刘伯温回到京城,朱元璋找到刘伯温,询问谁能够担任丞相一职。朱元璋先后说了三个人,这三个人分别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个人刘伯温都否决了,表示都不能堪当大任。


朱元璋看着刘伯温说了一句:“既然谁都不能堪当大任的话,那么就只有先生你了。”


刘伯温聪明一世,终于犯了一次浑,他回答朱元璋:“我的确能够担任丞相一职,但是我这个人疾恶如仇,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在我看来,现在满朝文武都没有一个人适合担任丞相一职。”


这句话的触碰到了朱元璋的逆鳞。


你刘伯温明明有丞相的能力,你自己都承认了,现在我要你当,你竟然跟我推辞!推迟也就算了,还来一句疾恶如仇,你说的恶难道是我吗?再者说了,难道我满朝文武都敌不过你一个刘伯温吗?


朱元璋虽然依旧面带悦色,但是心中已经对这位老朋友产生不满。


没过多久,有人带着朱元璋的话找到刘伯温,跟刘伯温说:“先生你已经老了,何必在这里陪我呢,赶紧回家享清福吧!”


刘伯温明白这是朱元璋赶他了,如果说不识趣的话,估计得死在京城。刘伯温急急忙忙的赶回老家。


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不满,刘伯温就算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再染指朝廷中的事情。浙东集团在刘伯温离去后,立刻遭到了淮西集团的清算,骨干成员要么命丧京城,要么全部被排挤出朝廷,包括之前的那位杨宪。


浙东集团的消失,使胡惟庸在淮西集团内的声誉提高到顶点。胡惟庸自认为是他斗倒了浙东集团,自认为他已经替代了李善长成为淮西集团中的老大,这些自认为令胡惟庸一步一步迷失自己。


胡惟庸不断僭越,为求自保,硬拉李善长下水


当时虽然有两个丞相分别是左丞相和右丞相,分别由胡维庸、汪广洋担任。但是汪广洋胆小怕事,懦弱不堪,实际上是胡惟庸一个人执掌中书省。洪武六年,汪广洋犯了事,被朱元璋被贬到广东,胡惟庸一个人集两个丞相于一身,成为了中书省的当家人。


这时胡惟庸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胡惟庸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根本不明白他所有的一切都是来源于李善长。如果没有李善长的赏识,根本不会有现如今的他。他自认为他已经超过了李善长,李善长从来不敢挑战朱元璋的权威,但是他敢!他私自调动官员、处决犯人、甚至截留奏折,强行把朱元璋当成挂名的皇帝。



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朱元璋都看在了眼里,以朱元璋的实力想要杀掉胡惟庸轻而易举,但奇怪的是他一忍再忍,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


胡惟庸天天僭越皇权,渐渐的对朱元璋产生了恐惧感。为求自保,胡惟庸想到了法不责众这一招,就算你朱元璋想杀我,你总不能全部都杀光吧!


胡惟庸不断的在朝中拉帮结派,私下里与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御史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等一大群重臣结成死党。


胡惟庸明白,这些人与一个人比起来都是小角色,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李善长虽然人已经不在朝中,但是却依旧有威望,在淮西集团中德高望重。最重要的是李善长还有“免死铁卷”,免死铁卷可以免一次非正常死亡,就算犯了事,只要把铁卷拿出来就可以抵一条命(这是他们这些臣子认为的,发行者朱元璋并不这么认为)。



李善长这时肠子都悔青了,后悔自己怎么会看上胡惟庸这种蠢蛋。他朱元璋一开始就是个叫花子,后来在乱世之中发展,现如今成为了一国之君,其人的彪悍只需从经历中就可以看出,可是胡惟庸竟然想要硬刚朱元璋,太可笑!


胡惟庸蠢,但是李善长可不蠢。胡惟庸试图拉李善长入伙,但是李善长的态度坚决,你是你,我是我,不要扯上我!胡惟庸见用在别人身上的那一套,用在李善长身上行不通,就另想他法,走亲戚路线。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李存义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根本不知道与胡惟庸达成同一战线的后果是有多么的严重。接受了胡惟庸的重金后,开始担任胡惟庸的说客,游说李善长。一次,李善长忍得住,二次、三次、四次,李善长终于忍不住,说了一句:“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句话相当于李善长已经默认了。


胡惟庸松了一口气,沾沾自喜,朱元璋你来呀,有本事你就全杀了,我看有谁给你干活。


胡惟庸案爆发


朱元璋第一次对胡惟庸露出杀气,是胡惟庸的儿子在街上骑马,不小心从马上跌落,路过的马车夫不注意,直接从胡惟庸儿子的身上压下去,导致胡惟庸的儿子当场死亡。


胡惟庸嚣张跋扈惯了,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当即将马车夫处死。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召见胡惟庸,胡惟庸不断的跟朱元璋解释错在马车夫,而不是在于他。朱元璋不听他的解释,对他说了一句话:“杀人就要偿命!”


朱元璋虽然说了杀人偿命这句话,但是并没有对胡惟庸动手,只是说一说而已。


这一次朱元璋并没有要他的命,但是下一次朱元璋直接就要了他的命,同时还要了他三族的命。


洪武十二年十月,占城国使者来南京进贡,按道理来说,他国使者来南京进贡,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应该是事先知道的,可是直到占城国使者来到南京,朱元璋才知道,很明显是胡惟庸从中作梗,瞒住了朱元璋。


朱元璋怒不可赦,把负责此事的胡惟庸、汪广洋大骂一通。胡惟庸、汪广洋拒不承认错误,将责任推给了礼部。朱元璋不吃这一套,直接将汪广洋处死,然后将与此事有关的官员全部缉拿归案。


汪广洋死的时候,他的妾陈氏随他而去,一同共赴黄泉。就在这时,有一个问题冒出来了,汪广洋的妾陈氏是被罢官的知县女儿。按照规定,文臣是不配拥有没官妇女的,只有武臣才能够拥有,汪广洋很明显是犯了罪的,但是竟然没有人告发他,朱元璋怒不可赦,朝廷的欺上瞒下风气竟然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当即将气全部撒在胡惟庸以及六部的头上。


胡惟庸的死党御史中丞涂节见形势不对,举报胡惟庸联合北元、倭寇预谋造反,朱元璋等待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


朱元璋当即下令处死胡惟庸,诛其三族,同时进行彻查,只要与胡惟庸在明面上有关系的全部处死。


朱元璋的审问方式很特别,不管你有没有与胡惟庸有关系,只要进了监狱,就必须得要开口,不开口就打到开口,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


“胡惟庸案”在当时的人看来,那就是个无休止的案件,今天这个人供出一个人,明天那个人又供出一个人,无休止的一直杀下去,人人自危。


朱元璋虽网开一面,但在李善长的糊涂行为下,屠刀最终还是挥向了李善长


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是儿女亲家,不用说都知道李存义是胡惟庸的同党,但是朱元璋却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并没有处死李存义,而是将李存义流放到崇明岛,而李善长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


这一切直到洪武二十三年发生了改变,在这一年有四件不利于李善长的事情集中爆发。


第一件事情:李善长的府邸年久失修,李善长找到昔日的伙伴汤和,向汤和借三百士兵修府邸。汤和碍于往日的情分,并没有拒绝李善长,而是答应了李善长。但是就在答应李善长之后,汤和就将李善长向他借兵修府邸这件事情告诉朱元璋。


李善长向汤河借三百士兵修府邸,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这三百士兵只是负责给李善长修府邸,并不会听李善长的话。但朱元璋不是这么想的,你是个什么人?凭什么这三百士兵要给你修府邸?


有的人或许会说汤和两面三刀,但事实是汤和这样子做也情有可原。第一、他与李善长同是淮西集团的人,而且又是骨干成员,如果说不借的话,难免会被别人说闲话,所以借了;第二、他之所以告诉朱元璋是因为他不想被朱元璋查出来,一旦被朱元璋查出来他私自借兵给李善长修府邸,说不定朱元璋会要了他的命。



第二件事情:李善长在朝中的亲信丁斌犯法,应当流放。李善长得知后,上书朱元璋,希望朱元璋给个面子。朱元璋怒了,上次你借兵就算了,这次我处置别人,你竟然还要来插一脚,你是不是真当你是个东西,要不我把皇帝让给你当得了。


朱元璋将丁斌打入大牢,严刑拷打,目的性很明确——整死李善长。对于李善长这位老伙伴,朱元璋已经没有了耐心。


丁斌受不住严刑拷打,将李善长与胡惟庸谋反的过程全部吐露了出来。


胡惟庸第一次找去李善长的人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这一次李善长的态度很坚决,破口大骂,难道你想九族被灭吗?胡惟庸第二次找去劝李善长的人是李善长的好朋友,李善长的好朋友给出了条件,一旦事成就将淮西一带封给李善长自己当王,这一次李善长有一点点心动;第三次去找李善长的人是胡惟庸自己,李善长与胡惟庸两人待在密室当中,至于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充当说客的人是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这一次李善长说出了那句“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正式加入胡惟庸一伙。


丁斌的供词已经够置李善长于死地了,但是别着急,还有两件事情。



第三件事情:蓝玉捕鱼儿海一战一举歼灭元朝最后一股剩余势力,在检查战利品时发现胡惟庸与北元勾结的证据。本来这件事情应该告知朱元璋的,但最后在李善长的运作下,这件事情被隐瞒了下来,直到一位御史(有很大概率是淮西集团中人)说了出来,朱元璋才得知此事。


运作隐瞒造反的证据,你李善长到底想干嘛?


第四件事情:李善长的家仆卢仲谦眼看着李善长要倒了,急急忙忙上去踢一脚,告发李善长曾多次与胡惟庸在家中议事。


朝中的那些老狐狸眼看朱元璋要整李善长,也不管什么情面,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以求在朱元璋的脑中留个好印象。



李善长的罪名虽然是谋反,但是朱元璋很明白,李善长不可能谋反。李善长的儿子娶了公主,李善长一家自然成了皇帝的亲戚,而且李善长本人又是“韩国公”,别说一辈子了,就算十辈子都不愁吃喝。


就算李善长协同胡惟庸造反,造反成功后李善长又能得到什么呢?淮西这一块地吗?想多了,帝王权术这种东西李善长不可能不懂,先给你,再拿回来。


迎接李善长最终的结果是:斩!诛三族。这三族内并不包括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因为李祺娶了公主为妻。


朱元璋杀李善长,主要是李善长不断的触碰朱元璋的逆鳞,不断的太拿自己当回事。



结语


对于李善长而言,这一辈子能够遇到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助其成就大业是幸运的,但同时也是不幸的。成就一生英明的代价是诛三族,李善长在天有灵的话,或许会后悔,也或许不后悔吧,毕竟还留下了唯一的一个儿子李祺,比起胡惟庸不知道好了多少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浙东   临安   大明   明朝   满门   老臣   府邸   御史   丞相   功臣   势力   皇帝   弟弟   儿子   事情   公主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