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孝庄是否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

皇太极去世时,孝庄才32岁,面对青年英俊的多尔衮,她能抵住诱惑?但是,这段绯闻很可能是假的,是有人成心利用了两人的关系,散播谣言。不过,多尔衮对孝庄是否情深意重,我们不得而知,可他贪恋美色倒是真的。

一、孝庄与多尔衮真的做过夫妻?

公元1626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4岁的皇太极,布木布泰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布木布泰是她在娘家时的蒙古名字。

皇太极后宫中的五位妃子全都来自于科尔沁蒙古部落,皇太极的大妃哲哲皇后就是布木布泰的亲姑姑。

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也不过14岁,与布木布泰差不多大。两人在此之前是否有过交集,几乎不太可能。

另外,从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之后,她与多尔衮之间感情如何,我们也无可得知,毕竟,这些琐事历史不太可能记载。

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布木布泰与多尔衮之间正常的家庭交往肯定是有的,但是两个人之间私下碰面或许是不太可能的。

两人之间关系的真正升温应该在皇太极去世以后,福临当上皇帝开始。

1644年,多尔衮定鼎中原之后,清军入关,小皇帝福临和孝庄皇太后们开始准备迁居北京。

史书记载中,有个细节耐人寻味。

按照礼部规定的时间,皇帝和太后应当在顺治元年九月十七日到达北京,但是多尔衮偕同百官在通州迎接皇帝和太后时,曾在通州留宿过一夜,多尔衮命退了百官,与福临、孝庄母子独处,第二天早上,一行人才慢慢悠悠地来到北京。

这一天发生过什么?两人之间是否有过深入地交谈?又或者说达成过某种协议?

总之,福临定都北京以后,多尔衮在朝中的地位日益往上,直到无人敢冒犯他。

顺治元年十月一日,福临册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第二年年初,多尔衮又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顺治五年十一月的时候,他再次被封为”皇父摄政王“。

原本,福临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被封为“摄政王”,但这一步步走来,多尔衮的地位显然远远高于济尔哈朗之上。

并且,多尔衮野心勃勃,他不仅善于打战,更长于玩弄权术,他整死豪格,打压济尔哈朗,他的残酷和暴行,在朝堂之上人尽皆知,只不过,人们敢怒不敢言,也只好私底下骂骂他了。

这一切,孝庄太后一定全部都看在眼里。她之所以没有表示过任何反对,只能说明两人之间可能达成过某些利益关系,或者她只能依靠多尔衮才能获得权力的保证。

但令人讽刺的是,多尔衮死后,13岁的福临清算多尔衮,斥责多尔衮的种种罪行,这些行为或许也得到过孝庄太后的指示。

可以见得孝庄太后是恨这个人的,她曾一直在忍耐。

这位孝庄太后,让人想起了2000多年前,秦国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秦昭襄王上位的时候,宣太后也不过35岁,正是如饥似渴的年纪,她就是在这个时候与义渠王两情相悦的,两人的关系整整维持了34年。

宣太后靠美色诱惑住了这个男人,稳定了秦国的西北后方。

直到秦国在中原能够立足之后,宣太后才把这个男人诱骗出来杀了他。

够狠!够毒!

二、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秘密

顺治七年,清朝有位诗人叫做张煌言,曾写过一首诗: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晋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直指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风情往事。

张煌言是一位抗清斗士,这首诗读起来无不带着讽刺和嘲笑的味道,实际上关于孝庄太后和多尔衮之间的绯闻就是从这首诗里传出来的。

张煌言曾经官至南明兵部尚书。

顺治二年,南京失守,张煌言弃笔从戎,曾与郑成功有过联合,率军抗清,一直斗争了快二十年。

张煌言写这首诗的时候,其实一直在外面打仗,他又怎么知道宫中发生的事情呢?

他所听到的信息来源,无非是因为有人告诉他,多尔衮被称为“皇父摄政王”。

但“父”这个词,实际是一个尊称。

满人的习俗文化与当时的中原人有所差异,他们对尊贵年长者,也可称“父”。

所以,这个“皇父”无法直接说明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关系。

另外,诗里面还有一处错误,就是说孝庄下嫁多尔衮,慈宁宫是她的洞房。

其实,他不知道,孝庄原先不住在慈宁宫里面,他写完这首诗后的三年,顺治十年六月,孝庄才搬到慈宁宫。

《清世祖实录》里面有明确的记载。

“慈宁宫成,遣官祭司工之神”,次月,即闰六月甲戌,“以皇太后移居慈宁宫,遣官祭告太庙”,”

所以,孝庄不可能下嫁。张煌言是以明朝宫廷的生活习惯太推测清朝后宫的秘密,但是他并不熟悉满人的日常习俗。

这首诗真正的目的并不是在说孝庄和多尔衮之间的坏话,而是为了传播舆论,制造话题,为他抗清造势!

当然,两人之间的关系私底下到底什么样,我们普通人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众多的历史记载中并没有明确写道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关系亲密,或许他们有这一层秘密,可也绝不敢拿到明面上来讲。

个人认为,两人之间的利益纠葛可能会更多。

三、多尔衮才是那个花心大萝卜

多尔衮爱不爱孝庄,我们很难知道。但多尔衮喜欢美女,倒是真的。

多尔衮13岁就娶了媳妇,后来他四处选美,后宫中女子众多。

顺治五年,豪格惨死在大牢。他去世一年以后,多尔衮的元妃病逝,但很快多尔衮又迫不及待地迎娶了新人。

顺治七年初,多尔衮就抢了豪格的侧福晋,当时还举办了大规模的纳妃典礼。

实际上多尔衮的元妃就死在上一年的十二月末,多尔衮为何那么着急娶亲?

很有可能,这两人早在之间就已经眉来眼去,关系甚好。

可是,多尔衮哪里会就这样甘心。

过了不久,他又派人到朝鲜选美。

多尔衮的第六妃来自朝鲜王朝的李氏继妃。

据说,该女子到来的时候,多尔衮正在打猎,一听她来,立马放下手中的猎枪,回去连夜进了洞房。

第二天,他开开心心地送使臣回去自己的都国,还送了他们好大一份厚礼。

可是,没多久,多尔衮就变了脸色,写信对使臣大怒,说他们欺骗他,这个女人和她的侍女长得太丑!说他们都在糊弄他。

其实,多尔衮无非就是想多占这些女子的便宜罢了,借着政治联姻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

另外,也有书上说道多尔衮是可以随便出入皇宫内院的,多尔衮进入皇帝私人的住所,未必是接近孝庄,很有可能是调戏宫女,或者是先帝的遗妃等。

如果,孝庄真的与多尔衮有情爱的发生,那么她是否可以忍受多尔衮这般的喜怒无常,滥情放纵呢?

想来,多尔衮死后,受到众人的严惩清算,并无道理。

他在宫中骄横放肆惯了,有很多人看他不爽。

孝庄太后为了掌握政权,将其治罪,不仅是为了泄去自己心中的怒火,更是为了平息宫中的怨气。

皇宫之中,人言可畏,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更令人猜疑不断。

真因为两人之间想象空间巨大,以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情爱纠葛为题材的电视剧层出不穷。

我想,两人之间没有绝对的情,也没有绝对的爱,更不是完完全全的利益。

人性复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应当说是为已所取,合理利用。

比起多尔衮的张狂和霸道,孝庄太后更多了一份冷静和清醒。

在多尔衮得势时,她选择隐忍,在多尔衮去世以后,她立马站在了多尔衮的背面,将他痛贬得一文不值。

她才是那个看清楚大势的人。

尽管,她登上太后这个位子,有些巧合,但不得不她战斗力在线,智慧超群,否则,一代康熙盛世,又从何谈起呢?




多尔衮(1612.11.17—1650.12.31),即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清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清朝的前身)的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努尔哈赤一共有十五个儿子,他临终的时候,曾经指定他最疼爱和器重的十四子多尔衮作继承人。可那时多尔衮才十五岁,年纪太小。八子皇太极依仗自己掌握后金八旗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势力强大,夺得了继承权。

  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迷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一日去世,临终前曾召见爱妻乌拉氏阿巴亥,似乎要授以遗命。但众贝勒早就担心多尔衮三兄弟力量迅速壮大,便在拥戴皇太极继位为汗之后九个时辰,迫令阿巴亥自尽殉夫,声称是太祖的“遗命”。这时候,多尔衮三兄弟的处境最为艰难,他们既失去了政治依靠,又面临着兄弟们对其所领旗分的攘夺,谁知道今后又会有什么灾祸降临?

  皇太极继位之后,虽未向他们开刀,但也通过三份效忠的誓词把他们的地位贬低很多,特别是皇太极在后来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更是都处压制他们的两白旗势力。连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都处处受挤,多尔衮兄弟又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若要削弱最威胁皇权的三大贝勒的权力,自己的实力还不够,还必须拉拢和扶植一些跟他无甚利害冲突的兄弟子侄,其中就有多尔衮。

  天聪二年(1628)三月,皇太极废黜了恃勇傲物的阿济格之旗主,以多尔衮继任固山贝勒。这时候,多尔衮刚满十五岁。 少年多尔衮在夹缝中求生存,开始显示出他善于韬晦的过人聪明。他一方面紧跟皇太极,博取他的欢心和信任,而绝不显示自己的勃勃野心;另一方面则在战场上显示出超人的勇气和才智,不断建树新的战功。天聪二年(1628)二月,他初次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予“墨尔根岱青”的称号,赞他既勇且智。半个月后,他就继任了固山贝勒。

多尔衮少年得志,为他将来的进取开始奠定基础。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汉儿庄、遵化、北京广渠门诸役中奋勇当先,斩获甚众,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役,攻克坚城的功劳也有他一份。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再度攻明,多尔衮三兄弟入龙门口,在山西掳掠,结果“宣大地方,禾稼践伤无余,各处屋舍尽焚,取台堡、杀人民更多,俘获生畜无数”。

  当然,使他名声大振的是征服朝鲜和攻击蒙古察哈尔部之役。朝鲜和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顾之忧。天聪六年皇太极虽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走死青海大草滩,但其残部仍散布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便命多尔衮率军肃清残敌。结果他首遇林丹汗之妻囊囊太后及琐诺木台吉来降,又趁大雾包围林丹汗之子额哲所部,使人劝其归顺,双方盟誓而回。这一次出征,多尔衮不费一刀一枪,出色地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具重大意义的是,多尔衮从苏泰太后(林丹汗之妻)那儿得到了遗失二百余年的元朝传国玉玺,其玺“交龙为纽,光气焕烂”,后金得之,使皇太极获得称帝根据及招揽人心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闻讯大喜,亲率王公大臣及众福晋等出沈阳迎接凯旋之师,对多尔衮等亦大加褒奖。 皇太极亲征朝鲜,多尔衮也在行伍之中。他率军进攻朝鲜王子、王妃及众大臣所居之江华岛,一方面竭力劝降,一方面“戢其军兵,无得杀戮”。对投降的朝鲜国王“嫔宫以下,颇极礼待”。这使朝鲜君臣放弃继续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

  这两役之后,战局顿时改观,皇太极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可全力对付明朝。他在天聪十年(1636)改国号为清,年号崇德,南面称帝,与明朝已处在对等地位。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所立的战功,也使他的地位继续上升。 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这与十二年前的情形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 在此之后,多尔衮几次率师攻明,均获辉煌战绩。崇德三年(1638)他被授予“奉命大将军”,统率大军破墙子岭而入,于巨鹿大败明军,明统帅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山西,多尔衮所部共取城三十六座,降六座,败敌十七阵,俘获人畜二十五万七千多,还活捉明朝一亲王、一郡王,杀五郡王等,给明朝以沉重打击。班师之后,多尔衮得到了马五匹、银二万两的赏赐。

  崇德五年到六年,多尔衮又作为松锦决战的主将之一走上战场。起初,他由于违背皇太极的部署,私遣军士探家而遭到急于破城的皇太极的责罚,但他仍以郡王的身份继续留在军中,一方面屡次上奏提出作战方略,一方面率领四旗的护军在锦州到塔山的大路上截杀,并在攻破松山后率军围困锦州,迫使明守将祖大寿率部至多尔衮军前投降。松锦之战后,明朝关外只剩下宁远孤城,清军入关已是时间问题。

不久,这个时机终于来到了。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亥时,皇太极“暴逝”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死去,未对身后之事作任何安排,所以王公大臣在哀痛背后,正迅速酝酿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这时候,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第三代的阿达礼和旗主罗洛浑颇不甘为人后,但崇德年间却屡遭皇太极压抑。由此看来,两红旗老的老,小的小,已丧失竞争优势。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

  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崇德元年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

  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另一个竞争者便是多尔衮。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

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皇太极遗留下的空位,只有三个人具备继承的资格:代善、豪格、多尔衮。但实际上竞争最激烈的是后两人。就这两人来说,豪格居长子地位,实力略强,这不仅因为他据有三旗,而且由于代善和济尔哈朗已经感到多尔衮的咄咄逼人,从而准备投豪格的票了。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就开始积极活动,进而由幕后转为公开。

  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等议立豪格,密谋良久,并找到济尔哈朗,谋求他的支持。而两白旗的阿济格和多铎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即位,并告诉他不用害怕两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提出立豪格的图尔格下令其亲兵弓上弦、刀出鞘,护住家门,以防万一。

  是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在崇政殿集会,讨论皇位继承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皇朝的未来。两黄旗大臣已经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剑拔弩张,包围了崇政殿;另一方面手扶剑柄,闯入大殿,率先倡言立皇子,但被多尔衮以不合规矩喝退。这时,阿济格和多铎接着出来劝多尔衮即位,但多尔衮观察形势,没有立即答应。多铎转而又提代善为候选人,代善则以“年老体衰”为由力辞,既提出多尔衮,又提出豪格,意见模棱两可。

  豪格见自己不能顺利被通过,便以退席相威胁。两黄旗大臣也纷纷离座,按剑向前,表示:“如若不立皇帝之子,我们宁可死,从先帝于地下!”代善见有火并之势,连忙退出,阿济格也随他而去。多尔衮见此情形,感到立自己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见,主张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他自己和济尔哈朗为左右辅政,待其年长后归政。

  这一建议,大出众人所料。立了皇子,两黄旗大臣的嘴就被堵上了,豪格心中不快,却又说不出口。多尔衮以退为进,自己让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也是实际掌权者。济尔哈朗没想到自己也沾了光,当然不会反对。代善只求大局安稳,个人本无争位之念,对此方案也不表示异议。这样,这个妥协方案就为各方所接受了,但由此而形成的新的政治格局却对今后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政局起着巨大影响。

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为帝,曾被某些骚人墨客扯到他与其母庄妃的“风流韵事”上。实际上,多尔衮之所以选中福临,一是由于他年甫六龄,易于控制,而排除了豪格,因而也排除了叶布舒、硕塞诸皇子;二是由于其母永福宫庄妃深得皇太极之宠,地位较高,选其子为帝更易为诸大臣所接受,甚至可以说是符合先帝的心愿。当然,麟趾宫贵妃的名号虽高于庄妃,但她的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才两岁的幼子博穆博果尔也不可能被选中。同时,辅政王的人选也代表了各方势力的均衡。既然黄、白二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便已代表了两黄和正蓝旗的利益,多尔衮出任辅政则是必然之事。

  但他一人上台恐怕也得不到对手的同意,所以便拉上济尔哈朗。在对方看来,这是抑制多尔衮的中间派,在多尔衮想来,此人又比较好对付。而对下层臣民而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最重用的人,许多政务都由他们二人带头处理,所以对他们出任摄政也并不感意外。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孝庄和小叔子多尔衮之间的情感纠葛描绘得凄美缠绵。他们是不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他们的爱情能否修成正果?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上对于庄妃和多尔衮的关系一共有三种猜测。一说两人在皇太极驾崩之后就结了婚,有情人终成眷属。第二种说法是两个人非但没有结婚,还相守以礼,保持着纯粹的皇嫂与小叔子的关系。第三种是两个人没结婚,而是非法同居了,保持着情人关系。《孝庄秘史》里面取的是第三种说法。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孝庄两人偶然相识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对美丽的孝庄一见钟情,于是对着敖包互许终身。情节美则美矣,可惜根据史料考证,一见钟情这件事却不大可能发生。因为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孝庄在科尔沁(蒙古),两人之间相隔数百里,连见一面也是很困难的。

  两人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与皇太极的婚礼上。那时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小孩记不记事还是个问题。那会不会是二见钟情呢?也不可能。两人第二次会面时,孝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在那忙着结婚呢。不过新娘子不是孝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子。三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

  这回轮到庄妃结婚了,12岁的她嫁给了皇太极。我们现在觉得12岁一小孩,结什么婚呀?但游牧民族以食肉为主,激素分泌过多,所以小孩发育很早。不论男女,12岁算是大龄青年了,再不结婚就嫁不出去了。所以孝庄12岁出嫁,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才见了三次面的两人就已经各自结了婚。

  像电视剧说的那样,多尔衮和孝庄原来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皇太极跑来横刀夺爱,是极不现实的说法。事实上对孝庄来讲,她的婚姻本身无关爱情。每个蒙古女子的婚姻都承载着民族的使命。任何一个科尔沁部落的女人都是抱着沉重的使命出嫁的。满蒙联姻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蒙古族曾经是个战无不胜的民族,大蒙古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但这个帝国不到百年就衰亡了。蒙古分化成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大块。

孝庄所在的科尔沁部落是在漠南东边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善打仗,偏偏强邻又多。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再加上南方的大明朝,哪一个都得罪不起,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建州女真。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首领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男子汉是难以带领民族重新崛起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人种。所以,他们才心甘情愿地将部落里所有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满州人的血液里流淌着一半蒙古人的血,再由满蒙联合收复被汉族人夺去的江山。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出嫁的。

  所以,多尔衮与孝庄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见钟情、生死相许。当然首先是没有机会,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的两个人,就要爱得死去活来是不太现实的。其次是没有合理性。对科尔沁部落的女人而言,婚姻是一种使命的达成。爱情,从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一场汗位争夺战。多尔衮与豪格两个人实力旗鼓相当,要是两人真干起来,满清非得亡国不可。无奈双方决定各退一步,另立别的皇子。经过孝庄从中斡旋,福临继承了皇位。小皇帝尚年幼,摄政王多尔衮大权独揽,政权易主随时都可能出现。庄妃如何保住自己儿子的皇位?她必须得嫁给多尔衮,这多少有些政治婚姻的味道。

  说庄妃嫁给了多尔衮,有三条证据。一个论据是明末清初抗清将领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中写道,“上寿称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上寿”就是祝寿的意思,所以应该在说一个寿宴。“合卺”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候的一种习俗,有点像现代的交杯酒的意思。“慈宁宫里烂盈门”,就是说太后宫里的人都非常高兴。“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个就说得特别清楚了。就是皇太后的寿辰与婚宴在一起办的意思。

  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称谓的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到最后的“皇父摄政王”,称谓的变化是大有讲究的。最后称“皇父摄政王”是孝庄和多尔衮结婚的一个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两个人的关系从隐秘到公开的过程。还有一点是,清朝的三大皇家陵园分别为清北陵、清东陵和清西陵。皇太极的墓地位于辽宁沈阳的清北陵,而孝庄被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清东陵,两地相距400多公里。按照清朝早期丧葬制度,皇后无论是死在皇帝之前,还是死在皇帝之后,那都是要和皇帝进行合葬。孝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几分端倪。

  电视剧中,多尔衮好像很痴情。除了自己很不愿意地讨了一个小玉儿做老婆外,就没讨过老婆。实际上不算上孝庄,多尔衮有妻妾10人。但他总共就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而且在松锦大战后,多尔衮元气大伤,再生不出孩子来了。这一点也是孝庄皇太后敢于嫁给他的原因之一。因为知道跟他不可能生出孩子来,真要是生出来了那算是皇子还是亲王?正因为多尔衮不能再生育,所以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跟皇太极的儿子福临造成威胁。这样看来他们的婚姻,多少有点名不副实。而且多尔衮短寿,不到39周岁就病死了。

  多尔衮死后,辅佐13岁的顺治的重担全落在了孝庄身上。她以她的智慧和胆识,扶持着年幼的顺治度过了皇位交替的暴风疾雨,又辅佐孙子康熙登基,实现政权易手。她在风雨兼程中度过了坎坷波折的一生,留给后世一个美丽的传奇。





多尔衮与孝庄太后,这是一个在史学界较为熟悉的深宫故事,对于清王朝来说又是顺理成章,不足为奇的。

但鉴于许多读者并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此有必要谈谈这个话题。

清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天命十一年的与明朝的一场大战中受重伤不治身亡,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继承王位,年号天聪。

这时候的后金国基本上囊括了山海关以外的整个东北地区。

十年后的公元1636年,后金国改国号为清,年号也改为为崇德,皇太极登基为帝,为清太宗。清太宗皇太极纵马疆场,南征北战几十年,为大清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宗朝一位最显赫的人物是太宗的弟弟多尔衮。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最初封为贝勒。

天聪二年,清太宗皇太极攻伐察哈尔多罗特部,多尔衮破敌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

天聪三年,多尔衮自龙井关进军攻打明军,和另一位贝勒莽古尔泰攻下汉儿庄,并且在广渠门大败明军统帅袁崇焕,还在蓟州地区全歼山海关明军援兵,一时名动天下。

崇德元年,多尔衮被册封为睿亲王,其实力和声望虽不能与清太宗皇太极比肩,但已经远远超过其他贝勒大臣。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毙。

于是整个清朝都围绕着那张皇位的继承权展开了惨烈的争斗,最后差点直接兵戎相见。

争夺皇位得激烈的几位是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武英王阿济格三兄弟和叔父郑亲王济尔哈朗、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他们之间进行了无数的明争暗斗,最后因为大敌当前,才勉强达成妥协,共同拥立清太宗皇太极年幼的儿子福临即位,是为清顺治帝,当时福临只有6岁。


朝堂军国大事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佐处理。

但实际上,拥有八旗中最精锐的两白旗,雄厚非常实力的多尔衮逐渐在斗争中占据上风,取得了统治地位,进而独裁天下,俨然成为一代皇帝,以至能自由地出入皇宫。

尽管当时他的辅政誓词说得很是动听:有不秉公辅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谴之。

然而所谓的天是谁,地是谁?这些都是空的。

天地谁也不能谴之,只有实力才能天谴别人。

朝堂的斗争由激烈渐次平静,最后归于多尔衮的统治天下,多尔衮从此变身为清王朝的摄政王。


内宫中则由清太宗遗孀孝庄文皇后负责主持。

孝庄文皇后,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死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8年),55岁逝世。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族,她的父亲是寨桑贝勒。

天命十年,她的哥哥吴克善台吉将她送到后金国,嫁给当时的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那一年,博尔济吉特氏才刚刚满13岁。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先后替清太宗皇太极生下了三个女儿: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

崇德六年,皇太极改后金国为清朝,册封她为永福宫庄妃。

两年后,终于生下一子,那就是皇九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福临在多尔衮等贝勒的拥立下,登基为帝,博尔济吉特氏顺理成章尊为皇太后。后来康熙登基之后,尊封博尔济吉特氏为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去世后赐谥号为孝庄,因此,史称她为孝庄文皇后或孝庄太后。


孝庄文皇后精明能干,工于心计,颇有智谋。

清太宗皇太极突然暴病身亡的时候,她对皇太极感情不能算深,也不能算不深,但是失去皇太极这个大靠山,那么她就要直接面对险恶的政治,当时才6岁的福临即位为帝,对于她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她感受到了周围的慢慢恶意,便决定不惜一切,竭尽心力地保护自己的儿子。

福临是清朝初期政治斗争折衷妥协的一个产物。福临即位为帝,并不能阻止多尔衮那独裁天下的巨大野心。


福临登基之初,郡王阿达礼、贝子硕托为了献媚多尔衮,于是秘密进奏多尔衮,请求废掉年幼的皇帝,自立为帝。结果密奏突然被泄露。

宫中一瞬间变得阴森而恐怖。多尔衮决定弃车保帅,当众宣布发阿达礼为逆谋罪,立即下令将两人处死,以证清白。

多尔衮名望、实力双收。

他恩威并施,说服了共同辅政,且很懦弱的济尔哈朗,议定罢免努尔哈赤制定的诸王、贝勒共同管理六部事宜的旧例,全部权力归于辅政贝勒之手。

接着,济尔哈朗自行退出权位之争,特颂一道上谕,命此后一应事宜均先禀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从此权倾朝野。


顺治元年四月(1644年),多尔衮领大军进抵山海关。明朝平西伯吴三桂自山海关进书乞降。多尔衮当机立断,马上整顿铁骑,以摧枯拉朽之势长驱直入,入主北京。

北京从此成为大清国的国都。顺治帝也从遥远的东北苦寒之地进入山海关,来到北京城成为坐上龙椅的第一任清朝皇帝。

多尔衮自通州接顺治入宫以后,一直坐镇北京,控制着整个政局。

此时的多尔衮雄姿英发,心里很得意,这天下,实际上不就是自己的?

顺治帝进入北京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尊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

十月正式登基之后,特诏礼部尚书郎球、侍郎蓝拜、启心郎渥赫设立石碑,铭刻文字,详细记述摄政王多尔衮的丰功伟绩,不到一年,郑亲王济尔哈朗向顺治帝呈上所谓的叔父摄政王仪制,此时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俨然就是摄政王多尔衮的一位臣仆,哪有当年共辅天下的辅政王风范?

作为胜利者,多尔衮也不好逼人太甚,摄政王仪制当然得到批准。

摄政王多尔衮权倾朝野,满朝文武大臣无不惶悚。

多尔衮上朝的时候,阁部大学士、文臣一见到这位无异于天子的摄政王,无一不双膝下跪,迎候大驾。多尔衮行走在跪伏的夹道中,心中无限豪迈,品味着只有皇帝才会有的独一份威势。

多尔衮不能只是心中品味,他要让大臣们说出来。


于是,多尔衮向大学士刚林问道:“此上朝门,诸臣何故跪我?”

刚林颤栗惶惑,御史赵开心忙献媚说:“王以皇叔之亲,兼摄政王之尊,臣民怎能不跪拜?”

赵开心见多尔衮高兴,又进一步巴结说,皇帝称王为叔父摄政王,王为皇上叔父,只有皇上才能这样称。至于臣民应于叔父上加皇字,这样才能上下有别,合乎体制。

多尔衮当然听得很顺耳,心中美滋滋的。多尔衮当即下礼部众议。众议的结果不言而喻,多尔衮被尊为皇叔父摄政王。

这年年底,多尔衮胞弟多铎平定江南,多尔衮权势再次大涨。

顺治帝特诏:遇朝贺大典,朕受王礼,若小节,勿与诸王同。

多尔衮大权在握,俨然以天子自居,哪里会把小小的皇帝放在眼里?

多尔衮自由出入皇宫,和皇嫂博尔济吉特氏私通,最后明媒迎娶,颁诏天下,成为震动天下的一件奇闻大事。


当时的博尔济吉特氏虽然已经生下了几个儿女,但依然正值盛年,风华正茂,明艳夺人、楚楚动人,惹人怜爱。

博尔济吉特氏的姿色和才华在整个清朝都是闻名遐迩。相传便是她,感化了准备绝食寻死的明朝统帅洪承畴,使他彻底归顺清朝,以至成为清军顺利入关的重要谋士,成为所谓的“带路党”。

博尔济吉特氏比自己的丈夫清太宗皇太极小了差不多20岁,当时也才刚刚满30岁,这正是渴求男人,追求爱的年龄。

但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之所以决定下嫁小叔子多尔衮,并昭告天下,将一件本来应该深藏于皇宫之内的皇家秘闻公之于世,并不是出于对男人和爱的渴求和考虑,完全是出自保护她年幼的儿子——顺治帝的母爱。

刚好摄政王多尔衮也是正届壮年。他体格魁梧,相貌英伟,仪表堂堂,长期的军旅生涯锻炼出了一副强健的身体,正是对女性有着巨大杀伤力的时候。

加上多尔衮对自己这位肌肤雪白如玉、明艳夺人,楚楚动人,时人称之为大玉妃的皇嫂早就垂涎三尺。他有事没事就往皇宫大内跑,两人一拍即合,眉目传情,丝毫不避讳闲人,俨然就是一对夫妻作派。


多尔衮想结束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做法,想让盛年寡居的嫂子成为自己的正式妻室。

这一点,在伦理纲常森严的汉人王朝很难很难,但这一点,在野性未脱的满洲女真部族却不是什么难事。

当然,多尔衮还是要征得大部分大臣的同意,起码是默许,毕竟双方都地位尊崇,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多尔衮秘密召见心腹汉臣范文程,双方经过商讨,得出一条密计。范文程作为主要执行人,依计行事。

第二天,文武百官上朝。

范文程突然出班上奏皇帝,大概意思就是:摄政王丰功伟绩,德高望重。清朝自从入关之后,威望和权利都显赫在握,却并不以天子之位自居,尽心尽力辅佐年幼的皇帝。摄政王把皇上视为自己的亲儿子,皇上应当视摄政王为父亲。

这一段话一出,文武朝臣无一个人敢吱声。

范文程见无异议,接着说:摄政王亲侣新丧,皇太后盛年寡居,既然皇上视摄政王为皇父,当然不应使父母异居,因此请求摄政王和太后同宫居住,以全孝道。

令下廷议的结果当然是顺利通过,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于是下嫁皇叔多尔衮。


《清朝野史大观》甚至记载说,多尔衮还以顺治的名义向天下颁布诏书。

关于太后下嫁皇叔多尔衮,史学界一直众说不一。有的根本就否认此事。

在笔者看来,太后下嫁是确有其事的,这也合乎当时满州女真的风俗传统,至于下嫁时的规模如何,是否向天下颁布诏书,这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些颇具历史价值的史书确切地记载了这件事。清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说,多尔衮自称为皇父摄政王,又经常去皇宫大内,如果孝庄太后并不曾答应下嫁多尔衮,如果多尔衮不以皇父自居,那作为外人,他经常深入皇宫大内,恐怕皇亲宗室是不能答应的(清朝自努尔哈赤起,就是诸王贝勒议政,皇亲宗室到了多尔衮时期,实权已经大大缩小了,但是对皇帝和摄政王有所约束作用)。


而且,多尔衮死后,清廷还破例追封多尔衮为清成宗义皇帝。

朝鲜《李朝实录》也记述了摄政王与太后联姻的历史事件,是说顺治六年二月,清朝曾经派遣使臣赶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李信见书中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便向使臣问道:大清国咨文中有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使臣回答: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朝鲜右议政郑太和则向朝鲜国王说明: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国王李倧不由感叹道:然则二帝矣。

孝庄文皇后下嫁摄政王多尔衮以后,皇朝的礼仪、奏章、请旨之类的国家制定都要相应地发生变化。

顺治三年,文武群臣上书进奏朝廷,均称摄政王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和皇上的字号并列,上谕也要直书皇父摄政王,甚至在殿试,士子的策论文章中,皇父、皇上也要进行并称。

可见此事在当时,全天下几乎是家喻户晓,见怪不怪。


多尔衮和皇太后同宫居住后不久,就找个了微小的罪名为口实,将统辖两黄旗的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监禁致死,并强行抢夺豪格的妻子,纳为自己的妃子。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在打猎途中的多尔衮突然暴毙在喀喇城,终年39岁。

多尔衮死后不久,顺治帝就颁发了诏书,命令多尔衮的丧礼和皇帝礼制一样,并追尊多尔衮为清成宗义皇帝,这在全天下都是独一份。

而后顺治帝亲政,时年14岁。

顺治帝亲政不久,追夺多尔衮封爵。孝庄文皇后是顺治帝生母,顺治亲政以后,依旧尊她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节,顺治帝还御制诗三十首进呈。

康熙帝即位,尊孝庄为太皇太后,直到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去世,终年55岁。


否认太后下嫁这一史实的史学家和学者,也为数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著名史学家孟森先生。

孟森在他的著作《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驳斥太后下嫁说时指出:

1、关于尊称。顺治尊称多尔衮为皇父,只是古代国君尊称臣下为尚父、仲父的遗意。

2、关于张煌言。张煌言与清朝为敌,他的诗句不可信。如其诗“掖庭犹说册阙氏,妙选媚闺作母仪”,由于张煌言是明朝最后的大臣,与清朝立场对立,故而诗文水分太多。因为清初是没有皇帝娶有遗腹子的寡妇为皇后的。所以他的《建州宫词》不过是捕风捉影而已。

3、关于诏罪。顺治八年,顺治颁诏数列多尔衮罪状,其中有一条即是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这只能说是这位摄政王有祸乱后宫之疑,不一定就是与太后有染,硬说两人私通,纯属臆断。

4、关于朝鲜实录。李朝与清廷关系密切,清廷的一应重大礼仪活动,李朝都有使节参加。不存在避讳问题的《李朝实录》却没有太后下嫁的确切记载。




清朝睿亲王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享年39岁。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聪慧多智,文武双全,帮助皇太极成就大业,功劳卓著。1644年,清朝入关,定鼎中原,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当时顺治帝福临只有6岁,多尔衮是清朝入关时的最高领导者,是清王朝政治舞台上指点江山的主角,是清朝王爷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位。

孝庄太后—布木布泰,生于1613年,卒于1687年,享年75岁,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落人。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了33岁的皇太极,她的亲姑姑和亲姐姐也都先后嫁给了皇太极,也就是说她们姑侄三人共侍一夫。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朝,封布木布泰为庄妃。1638年,庄妃为皇太极生下皇九子福临。1643年,皇太极病逝,经过激烈的皇位争夺斗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放弃了皇位争夺,采取了妥协方案,拥立了皇太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为帝,多尔衮为摄政王。因此福临的生母庄妃就成为了皇太后,即孝庄太后。

在清史中有许多历史谜团,而太后下嫁,即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就是其中之一。福临能够继位为帝,即日后的顺治帝,多尔衮是拥立有功的。福临即位时年仅6岁,孝庄太后与顺治帝孤儿寡母,大清江山和朝廷大政完全交给了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又文武双全,聪慧睿智,朝政大事完全包办了。由于多尔衮是摄政王,自然入宫的机会比较多,与孝庄太后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历史上对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传闻也就比较多,后人们有许多的轶事与野史,编排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其证据就有多尔衮的身份由摄政王—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再有就是孝庄太后死后,没有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而是与儿子福临、孙子玄烨(康熙帝)葬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但是,正史当中没有明文记载着孝庄太后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也没有其它有力的证据能证明孝庄太后与多尔衮成婚了,因此不能说明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做过名正言顺的夫妻。那么,还是让太后下嫁作为清史中的一个历史之谜吧。




孝庄妙龄丧夫,30岁当上皇太后,比她小1岁的多尔衮,也成了摄政王。两人可能有过夫妻之实,但绝不敢“名正言顺”。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绝对藏着猫腻。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常年在外征战,立下军功无数;

孝庄是皇太极的庄妃,幽居深宫后院,不受宠,也不过问前朝之事。

两人只在重大典礼时有过几面之缘。

然而,1643年,皇太极驾崩,没有来得及留下传位诏书。

这件事,成了孝庄和多尔衮频繁相会的契机。

孝庄需要拉拢多尔衮,让他扶持儿子福临继位。毕竟,皇太极年幼的儿子有好几个,多尔衮扶持谁都可以,要让他选择福临,孝庄还是需要一番算计、一番讨好的。

而多尔衮呢?

反正自己也当不了大汗,前有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坚决反对,后有豪格虎视眈眈。孝庄能够陈情动人、以利诱人,和这样的人合作,排挤豪格会更容易,多尔衮自然愿意。

于是,这一年,29岁的多尔衮,手握两白旗,坚定地站在孝庄身边,支持她6岁的儿子登基,以一己之力把30岁的孝庄推到了皇太后的位置。

而孝庄也投桃报李,事情稳定之后,爽快地将摄政大权交给了多尔衮。

后来,在多尔衮的支持下,福临成了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即顺治帝。也因为多尔衮的殚精竭虑,小福临14岁娶妻,24岁去世,还能生下14个孩子继承皇位。


但必须承认,当年为了国家大事,孝庄和多尔衮进行了很多次秘密谈话。

他们避着众人,关门谈话,连儿子福临都被排斥在外。

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两人之间肯定有猫腻,说不定早就成了名正言顺的夫妻。

我先表态,多尔衮和孝庄之间,就算做了夫妻之事,也很难名正言顺。

因为他们的身份太特殊了。

一个是小皇帝的亲生母亲,当朝皇太后,一个是摄政王,当朝皇帝的亲叔叔,

这两人,如果要名正言顺地当夫妻,至少得明媒正娶吧。

不说普天同庆,最起码也得有百官朝贺,有皇帝祝福。

当然了,从习俗上来说,孝庄完全可以嫁给多尔衮,这是他们的习俗。

旧时的满洲,一直有收继婚的习俗,即:父亲死了,儿子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娶寡嫂。

如果按照旧礼,多尔衮和孝庄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成婚,没有任何道德伦理上的阻力。

不过,到了皇太后、摄政王这样的地位,结婚与否,就不能只考虑可不可行了,还必须要考虑利益。

而我翻阅了史书,和大家想象中的两人你侬我侬不一样。

以孝庄为代表的太后势力,和与多尔衮代表的摄政王势力,关系非常紧张,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孝端文太后哲哲去世,多尔衮怂恿大臣不送梓宫。

孝端文太后哲哲,就是皇太极的正妻,也是孝庄的亲姑姑。

顺治六年,孝端文太后哲哲去世。

按照满清的规矩,凡是亲王以下,骑都尉以上的公主,和硕妃以下的两黄旗三等命妇,都必须在皇帝的带领下,穿着素服,进行祭拜。

两黄旗的固山额真必须率领本旗,亲自护送灵柩进入昭陵。

顺治特意强调,孝端文皇后的葬礼,要比照皇帝的规格来办。

这就相当于,所有的跪拜也好、送梓宫也罢,只能比之前规定的更浩大。

《清世祖实录》“一切典仪隆备,享祭丰腆,悉遵定制与文皇帝丧礼同。”

可是,满洲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在多尔衮的怂恿下,跑到南山去打猎了,镶黄旗固山额真拜尹图和他的两个弟弟,也都没去送梓宫。

这无疑是重重地打了顺治的脸,也打了孝庄的脸。

毕竟,孝端文太后哲哲,可是孝庄的亲姑姑。

上位者的任何行为都不是随便做的,多尔衮如此不顾孝庄、顺治的颜面,无非是在向众人宣告,摄政王和太后有嫌隙。

其二:多尔衮的人曾轻蔑孝庄太后,痛打苏墨儿。

哲哲死后,孝庄成了后宫里唯一的皇太后,她可以和皇后一起,接受内侍大臣妻子们的侍奉。

有一次,御前侍卫席讷布库的妻子,听从孝庄旨意去侍奉皇后。

席讷布库知道后,非常生气,在半路上就挡住要前往公主府的苏墨儿。

席讷布库怪她在太后面前挑唆,才让自己的妻子去侍奉皇后,直接对着她拳打脚踢,差点把她打死。

苏墨儿是什么人?

她是孝庄的亲信。

显然,席讷布库的行为,就是摆明了不给孝庄面子。

他只是一个区区侍卫,哪里有这个胆子?

很显然,他的胆子,是多尔衮给的,他是多尔衮的人。

苏墨儿被打,孝庄心疼坏了,可她知道两方局势紧张,不能因为一个侍女乱了方寸,只能忍气吞声,称苏墨儿是坠马受伤。

《北游录·纪闻上》:“托言苏墨尔坠马,令医调治,三日始愈。”

这两件事情,一大一小,两方势力的紧张程度,让人无法忽视。

这样紧张、寸步不让,也不顾彼此颜面的势力,怎么可能和“联姻”二字搭上边呢。

其三,“太后下嫁”的传言,至今没有拿出来实据。

太后下嫁的传言,来自于明朝遗民张煌言的诗。

《张苍水诗集·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咋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但张煌言的话,其实没有可信度。

张煌言是明朝遗民,更是反清人士,不曾入清为官。他对宫中太后下嫁的细节描写,根本没有说服力。

近代学者刘文兴写《清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起居注跋》一文,在文中表示:他的父亲刘

启瑞,曾在宣统元年担任内阁侍读学士,收拾内库档案时看到了“太后下嫁”的诏书。

可是,至今为止,这封诏书也还没有面世。

也就是说,孝庄嫁给多尔衮的证据,至今没有。

所谓的“太后下嫁”,极有可能子虚乌有。

没有明媒正娶,自然算不上名正言顺。

当然,这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有个问题是,他们没有当过名正言顺的夫妻,那么,是否做过夫妻之事呢?

这个答案,我认为,可能性很大

传言不可能空穴来风,我从史书上还找到了以下细节,请大家一起来判断:

第一,顺治5年,顺治改口称多尔衮为“皇父”。

多尔衮在扶持顺治皇帝期间,一直都非常威风。

顺治5年,他掌控了朝廷势力,所用的仪仗、侍从也基本达到皇帝规格。

也是在这一年,顺治皇帝将对多尔衮的称呼,从“皇叔父”,改为了“皇父”。

有人说,这是顺治皇帝对多尔衮的示好,但说实话,多尔衮掌控了朝廷权势,也很难去谋反,因为当时反清势力猖獗,南明在南方发展得如火如荼,多尔衮不敢拿江山冒险,来一场“名义上的篡位”。

在这种情况下,顺治帝喊不喊多尔衮“皇父”,他的位置都不会有任何撼动。

那么,他为什么要忍着屈辱做这样的改口?

顺治是非常讨厌多尔衮的,后来亲政后,还对着多尔衮挖坟掘墓。

但如果多尔衮和孝庄有私人感情,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多尔衮可以是顺治的“后爸”,但这个“后爸”不能名正言顺,为了安抚他,孝庄才让儿子改口“皇父”意思一下。

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李朝实录》上一些记录,就可以得到很好地解释了。

当时,朝鲜臣子在问起清朝使臣,为何多尔衮会是“皇父”的称呼时,清朝使臣有一场点到为止的话术。

《李朝实录》:“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云。”“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

言下之意是,虽不能直接公之于众地说破,但可以自行体会。

第二,孝庄的住所之谜。

顺治十七年,乳母去世,顺治在下旨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

“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乳母竭尽心力,多方保护诱掖,皇太后眷念慈衷赖以宽慰。”

即,多尔衮摄政的时候,顺治和母亲孝庄分宫居住,经常好几个月才能见一面。

孝庄非常想念顺治,但是却没办法见到。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后,他俩想要见面,谁能控制?

恐怕只有多尔衮。

顺治贵为帝王,必须是住在皇宫里面的。

那么孝庄在哪里呢?

如果她也一直待在后宫里,至于被控制到好几个月都见不到儿子么?

当时的多尔衮,对朝堂势力的控制,是碾压式的。

顺治想要救自己的哥哥,都只能靠绝食去抢人。

正常情况下,多尔衮无需如此分开一对孤儿寡母。

所以,孝庄到底在哪里?

唯一能够说得通的理由,或许是多尔衮和孝庄同居过一段时间,多尔衮不让她去见顺治,这才引发了后来顺治对母亲心中的埋怨。

第三: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临死前,以“卑不动尊”为理由,表示不想要打扰已经埋葬的皇太极,拒绝葬在沈阳的风水墙之内。

孝庄的这番说辞,看起来很合理。

可仔细一想,又不太合理。

孝庄是顺治的母亲,是皇太后的身份,皇太极的所有妃嫔都葬入了风水墙内,单单就孝庄不愿意?

孝顺的康熙实在不知道怎么办了。

给祖母葬在风水墙内吧,违背了她生前遗愿;给祖母葬在外面,又违背了祖宗先例。

就这样,孝庄的棺材一直在清东陵的地面上,摆了30多年没有下葬。

直到雍正继位,他觉得这事情不能再拖了,就把孝庄葬在了风水墙外。

从这曲折的过程,我们也能看出这事有多棘手。

孝庄向来明事理,顾全大局,她不知道这个要求很为难人吗?

可她还是这么做了。

我想,孝庄和皇太极的感情并没有那么好,如果只是单纯为了不打扰皇太极,孝庄可能干不出这样的事。

她应该还有其他的考量。

而如果她和多尔衮有过夫妻之实,就可以理解她最后的决定了。

由此,我认为,孝庄和多尔衮大概率有夫妻之实,但是绝对不可能名正言顺。

他们两个人所代表的势力,所站的位置,就决定了两人不可能融合。

当然了,如果多尔衮没有在38岁坠马身亡,或许,一切就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只可惜,天纵英才多尔衮,一直到死都没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儿子,若他有儿子,恐怕这皇位,早就不属于孝庄母子了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黄旗   贝勒   努尔哈赤   科尔沁   明朝   太极   摄政王   朝鲜   皇太后   顺治   亲王   名正言顺   太后   大臣   清朝   皇帝   夫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