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口增长是靠的美洲高产作物吗?也就是所谓的番薯盛世?

所谓清朝人口增长完全是靠由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算是一个很古早且有传播甚广的谣言了,其根源是早年间史学界对史料的研究不够深,为了解释清季人口激增的情况,提出了这么一个假说,将清朝的人口增长完全归功于美洲的作物。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十分不全面的,过高了估计了美洲作物在清代的作用,虽然清代对于美洲作物的占比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随着对民国档案的研究,发现哪怕是到了进一步推广美洲作物的民国,这些美洲作物占全国粮食比重也是相当有限的。

而在当下网络上存在着诸多对清朝存在偏见的声音,他们喜欢无视清朝政府自身对人口贡献的努力,将清朝做出的一些历史贡献全部归结于运气,也就是大航海时代带来的美洲作物,这里就从各方面说一说美洲作物的真实作用。

康乾盛世



清代的美洲作物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高产

在现代,我国的玉米的产量能达到每亩千斤以上,番薯更是达到了四五千斤的水平,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美洲作物高产的由来,然而这个数据是近现代经过科学育种后的产量,并不是清代的数据。事实上在近代育种技术改进之前,美洲作物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高产,因为清朝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好在不久后的民国留下了很多数据,我们看一张民国时代对各种主要粮食产量的统计表。



玉米的产量在民国时是每亩一百八十多斤,这个数据是远不及在普遍超过三百斤的水稻,大致跟高粱是一个水准。而番薯的产量虽然高达每亩千斤,但是稍有农业常识的都知道,番薯含水量太高,是必须要晒干去水后折合成原粮的,在民国时代,早期以四比一的方式折算原粮,后来更是认为折合原粮要五比一。

换言之,清代番薯的产量折算之后大约在每亩二百到二百五十斤,而不是一些人以为的那样,看见纸面数据一千斤,就以为这一千斤产量跟一千斤稻米或者小麦粉是等效的。

至于另一种高产粮食马铃薯,马铃薯在清代大范围推广得很晚,一直到道光朝开始才常见于各地的方志当中,此时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亿了,显然,在清朝人口增长它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且就重要性来说,马铃薯一直近几年我国才把它纳入主粮,而在比清朝稍晚民国时代,它都不属于主粮,甚至民国对主要粮食产量的研究中根本就无视了马铃薯。

马铃薯


清代美洲作物种在总粮食占比中很低

仍然是以民国时代留下的资料来看,美洲作物在当时占比是相当低的,而民国已经是相较于清朝进一步推广美洲作物了。仍然是看下表。


可以看到,在1914年,玉米+番薯占据当时粮食总产量只有7%,而在民国进一步推广美洲作物之后,到了30年代,玉米+番薯大约占据10%。那么倒推回清朝,这个数据只会更少。

事实上有清一代留下的粮价以及收租的资料中,都极少极少见到关于玉米、番薯的,要知道田租对于封建国家可谓是最重要的税赋之一,对于封建地主也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这里总不能说清政府和清代地主都是大善人,故意不收吧?

而商品粮价格同样是最重要的食货数据之一,在清代同样罕有留下关于美洲农产品的价格,这说明在市场上这些粮食的流通也很少,以至于这个价格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价。

事实上,清代美洲作物的最大作用还是在于救灾,因为玉米中一些早熟品种70天就能成熟,对于救荒可解燃眉之急,而玉米、番薯可种植于山地,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耕地开垦提供了空间。

美洲作物不仅仅是带来粮食增产,烟草也占用良田

在提到美洲作物时,很多人好像只提及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却忘了烟草这一经济作物。烟草在明代传入我国后很快就在全国范围传播,因为烟草目前认为有三条传播路线,一是福建人从吕宋携归烟种种植,之后传入广东与浙江,二是直接从南洋地区传入广东,三是由日本经朝鲜半岛而入辽东。

因为同时有多处传播,导致吸烟的习惯在全国快速传开,康熙年间汀州府出现了“八邑之膏肤田地,种烟者十之三四。”有些地区已经是“与农夫争土而分物者已十之五。”因为许多国人有了烟瘾,也就导致种烟草的收益明显高于种粮食,自然就会抢夺粮食作物的田地。

乾隆年间方苞上述乾隆说到现在国家粮食浪费的问题,提到每年西北各省因为酿酒消耗的粮食是千数百万石,南方十省消耗也有千余万石,烟草“所减之粟米较之烧酒所耗亦十分之六七。“换言之因为种植烟草导致的粮食消耗,每年都有一两千万石。

烟草

正所谓不要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美洲作物的到来并非只有正收益。

清代人口增长是源于多重因素的综合

前面已经多处论述了美洲作物的作用远没有很多想象的大,甚至还有烟草侵占大量良田的情况。那么我们说清代的人口增长源于什么呢?答案是多重因素的综合造就的,其中一大原因是清政府的各项政策。

清代鼓励到山地开垦,而新开垦的零星田地可以免征税赋,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试想这些零星土地如果还照常收赋,那本身收益就很低,农民自然就不乐意去了。仅仅广东一省,自乾隆十年至二十二年间,就查出或报垦各色免赋荒地约13万余亩。

开垦之外,明代以来中国治水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以前的官方治水,逐渐变成了社会共治,也就是水利不仅仅是主要由官方出面,民间自发的小型水利数不胜数,乾隆五年,直隶总督孙嘉淦奏报称”核计全境应举水利兴筑者523处,其中需动拨官帑者52处,余下俱系民修“。安徽巡抚陈大受安徽全省需要修缮的200余处水利紧要工程中,除长沟大渠需官为经理,此外均由民间出力。而清代的财政状况要远好于明代,于是就形成一种官方出面修缮民间无力承担的大型水利,而民间则自主自发的进行小型水利工程,这可谓是一种相当良性的局面。

清代水利工程

同时由于很多人着眼于所谓的美洲高产作物,清代对传统农业的成就就被很多人忽略,其中清代一个重要的成就便是双季稻的成功推广。

虽然双季稻古以有之,但有和推广是两个概念,长江流域的方志查到有51个县有双季稻种植的记载其中只有二个县是明代开始种双季稻,其他49个州县都是到清代才有记载,而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方志中明代有12个,而清代有23个,广东61个县有记载双季稻中,其中明代1个清代的60个;广西19个县有双季稻记明代也只1个,清代有18个。这些数据已经很明确的表示,双季稻是在清代才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而双季稻的产量比单季要高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种程度的提升,不比那零星的美洲作物要来的实实在在吗?

而除此之外,三熟制就完全是清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制度,包括有三季稻、稻稻麦、稻稻菜、稻稻烟、烟稻瓜、稻豆麦等多种三熟制的种植方式。同时高中生物课本提到过我国古代对于生态农业的探究,即“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虽然最早的记载始自明代,但大面积的推广同样完成自清代。

稻田鱼

事实上就连外国研究中国的学者也认为,18世纪的清代农业水准已经达到了“近代农业科学出现以前历史上最科学和最发达者”。




谢谢邀请!在明朝末年,居住在苏禄王国吕宋岛的一个姓陈的华侨,祖籍是浙江,他想把山芋带回祖国种植。第一次将两个山芋裹在腰间,在上船的时候被查出,没有带成功。第二次他将一根山芋秧子藏在鞋子里,才把这根山芋秧子带回祖国。

这个姓陈的华侨和家人,对这根山芋样子倍加珍惜,栽在自家最好的地里,精心管理,第一年就收获六、七斤。陈家的人舍不得吃,继续种植,第二年收获近千斤,才敢吃点。邻居知道这件事,就向陈家买点儿种植,就这样,面积逐年扩大,到了清朝的时候,华南、华北就已经大面积种植了。

由于山芋的产量高,种植面积广,人们就能吃饱饭了。因为人们能吃饱饭,所以人口的增长也快,到了清朝末年,我国人口数量就达到四亿多了。说什么清朝是番薯盛世,就是这个原因。




番薯易栽易活,产量高,全身可食用,对土地无苛求,着实养活并壮大了许多中国人口。就像土豆一样,贡献良多。




历史上,元朝明初,中国气候是最差的年代,主要以天旱为主,犹以北方游牧民族地区干早的更历害!仅黄河长江水源丰盛地区能糊住嘴!因此,一部元朝史,也是一部抢粮史。几乎年年都在打架!直到元未,气候又转为多雨的涝害!北北民族马陷泥泞,不惯水战!天助朱氏赶走了蒙古人,否则,硬打的话,还不一定打的赢!明朝皇帝朱氏天下,乞丐开国!这些在县誌野史均有记截,一查便知。连年阴雨,庄稼不是水冲就是涝死!这也是朱氏天下,改朝“明朝”渴望风和日丽的原因。整个明朝不明,常处动荡战!战争加上自然害!人口锐减,人民几乎得不到休养生息!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不如说成是自然害灾诱发的战争。形成了朝代更迭的现象。清兵进关,正值中原气候好转,汉人饱受战乱之苦,厌战情绪高长,加上乾隆制国大量量吸收汉将能巨,主张满汉一家亲!中国才嬴得了近三百年的基本稳定。可谓海清日朗,风调雨顺!人口也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这也是,清朝后期,女人当改,国家民族内部无大的变化的原因。

人类的本质是厌战的。战争的发端往往和生存资源紧张密不可分。而导致生存资源紧无外乎两种。1,生存资源分配严重失衡,不公平差距太大,撑的撑死,饿的饿死!2,自然灾害导致的生存物资馈泛引起起的抢夺!此两者,唯第二种,与地球气候变迁往往紧密相关。它不仅仅只是自然规律,也是人口规律和大规模战争规律。




不是。动物本能。经过大量资料数据研究,越贫穷的年代和地方生子越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美洲   番薯   清朝   作物   双季稻   乾隆   山芋   明代   清代   高产   民国   盛世   玉米   烟草   粮食   产量   也就是   数据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