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吕后不可能给刘邦陪葬,这一点,刘邦比谁都更清楚。

所以,为了戚夫人母子,刘邦做了很多安排,却唯独没有将让吕后陪葬着一条列在计划中。

一、吕后为什么不会放过戚夫人

在封建社会,原配在家中应该是具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不管男人在外面在家里养多少女人,但是家产都应该是原配以及她的孩子的。

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刘邦的宠妾戚夫人偏偏就不信这个邪。

凭借着刘邦对自己的宠爱,居然开始窥阙吕后的家产——太子之位。

这也为她之后的悲惨人生埋下了一颗恶毒的种子。


吕后嫁给刘邦这位中年大叔的时候,刘邦在外面已经有一个情人了,不过这个人还不是戚夫人,而是寡妇曹氏。

曹氏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叫刘肥,两人保持着不正当关系。吕雉在嫁进门后,开始帮着刘邦一起养这个儿子。

从这一点来看,吕后一开始也并不是容不下刘邦身边的女人。

之后,刘邦跟随秦末农民起义的的洪流开始创建自己的事业。

但大家都知道,创业之路,何其艰辛,更何况,刘邦干的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活计。

所以,在刘邦创业的整个过程中,吕雉扮演的更多是一个支持者和合伙人的角色。

除了自己给刘邦送吃的,在老家给刘邦造头顶有彩云这样的玄幻噱头外,吕雉的哥哥们,也是真金白银地支持刘邦。

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运气,故从往,常得季。《史记.高祖本纪》

在彭城之战后,刘邦被项羽打得抱头鼠窜。

在危难之时,是吕雉的大哥吕泽拿出部队,帮他东山再起。

而吕雉自己却在这次战败后,被项羽抓作人质。

直到在楚汉之争的最后时刻,吕雉终于活着回到了汉军营中,然而,这时候,刘邦身边却已经是花红柳绿,其中最为得宠的就是这个会跳跷袖折腰舞的戚夫人。


戚夫人出生在定陶,祖上是姬姓戚氏,也算是有身份的贵族出生吧。

所以,在文艺方面,戚夫人还是很优秀的,跳舞唱歌都很在行。

但是,戚夫人最让刘邦爱不释手的,还不是她的歌舞,而是她的“不正经”。

刘邦本来就是一个地痞型的男人,在酒馆喝酒都要趁机吃老板娘的豆腐,而戚夫人每次都能将他撩拨得很到位,所以刘邦才对戚夫人一直宠爱有加。

比如说,在一次公开宴会上,吕雉带着宫中众人都规规矩矩地给刘邦敬酒,可是轮到戚夫人的时候,她却玩出了新花样。

她将酒倒在自己嘴里,然后用嘴将酒喂给刘邦。

这种游戏,您两口子在房内玩玩就算了,在这大庭广众之下,还是有点辣眼睛。


但刘邦却被撩到了痒痒肉,不但没有拒绝,还伸手把戚夫人抱到腿上,然后也用嘴给她喂了一口酒。

好吧,只能说:这两人,真是一对般配的玩家。

除了撩拨刘邦,戚夫人还利用常年霸占刘邦枕头另一边的优势,不断给刘邦吹枕边风,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不要说,刘邦还真的动了换太子的心思。

只是迫于朝堂上支持太子的人太多,最后没有能够换成功。

但是,这一波操作让吕后清清楚楚地看懂了,戚夫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在刘邦死后,吕后便将戚夫人关押,之后,又召回刘如意,将母子两都送去陪老头子去,这才能保证自己儿子的皇位,永无后患。


二、刘邦为啥不能让吕后陪葬

吕后恨戚夫人,刘邦当然知道的。

但是,他不能为了保护戚夫人,而去杀了吕后。

这其中,无关夫妻感情,更多的是政治决策。



首先,让吕后陪葬,与自己的善名不符合

刘邦年轻的时候最崇拜的就是信陵君,为了模仿信陵君礼贤下士的风尚,刘邦装了太多年。

以至于,在后来,明知道彭越不能留,但是没有实锤的证据,刘邦也只是将他流放。

但吕后是个心思缜密的人,在路上遇见彭越,听说刘邦这老小子居然放彭越去巴蜀之地,这不是要复制粘贴刘邦当年暗渡陈仓的故事吗?

于是,吕后安抚住彭越,并将他带回,最后找了个理由杀了。

这还不算,为了发挥彭越的余热,吕后还下令将彭越做成肉饼,给诸侯王们都一人来一份。

这样一来,大家都知道吕后的狠毒了,同时,大家也收起了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思。

所以,吕后狠毒是谁造成的?是刘邦。

连彭越刘邦都不好意思无罪而杀,他又怎么可能杀吕后呢。


其次,年老的刘邦已经干不动吕后了

刘邦在死之前,听说樊哙和吕后要搞事情,所以派陈平和周勃去军中斩杀樊哙,提头来见他。

但是,陈平却给他来了个减配版,只是绑了樊哙,并没有杀。

当然,这是陈平惯用的骑墙手法,一边表示已经执行了刘邦的任务,一边也为自己留一条生路。

果然,樊哙还没押回来,刘邦就已经断气了。

于是陈平立马放了樊哙,然后第一时间跑到刘邦灵堂前,给吕后请罪。


所以,连樊哙都杀不了的刘邦,大家觉得,他还能杀得动吕后吗?


最后,留着吕后,才能保证大汉江山的延续

刘邦是个花心大萝卜,换女人如换衣服。

但是,这大汉江山却是他一点一点打下来的。

在他死后,他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保证这江山继续姓刘。

当时,异姓王已经基本铲除了,剩下的就是那些手握累累军功的沛县党的功臣们了。

而这些人,戚夫人和刘如意管不了,当然刘盈也是管不了的。

可吕后却能管。


不管是昔日请客吃饭的旧情,还是如今吕家军权的威慑,都足以让这些老家伙们保持应有的本分。

所以,此时的刘邦不能杀吕后。

他还需要吕后,为他继续经营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大汉江山。

当然,戚夫人也不能不管,为了戚夫人母子能够在吕后手下讨生活,刘邦也是煞费苦心。

三、戚夫人的结局

当刘邦死后,戚夫人的悲惨生活终于开始了。

吕后一边整顿前朝,一边将刘邦后宫这些莺莺燕燕打包关进了永巷。

其中,戚夫人受到了特别待遇,罚她在永巷舂米。

可是,戚夫人的文艺细胞实在是太发达了,在劳动中还不忘创作,为自己和儿子写了一首催命歌:

儿子为王,母亲为奴,一天到晚舂着米,常与死亡相伴!相隔三千里,谁能告诉你?

吕后在听到戚夫人的歌词后,幡然醒悟,原来,这戚夫人有恃无恐,是盼望着自己的儿子回来给自己撑腰啊。


得嘞,那就先把刘如意给解决了再说。

于是,吕后下诏让赵王刘如意来长安。

但是,连续几次,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呢?

因为刘邦在死之前,给赵王刘如意安排了一个好相国。

那就是吕后的大恩人,周昌。

周昌对吕后有恩,在刘邦提出废太子的时候,第一个站出来力挺刘盈。

吕后知道这件事后,还以皇后之尊,给周昌下跪感谢。

但是,周昌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面对刘邦的临终嘱托,自然要不辱使命。

于是,面对吕后派来的使者,周昌毫不客气地说:“我知道吕后要对赵王不利,我不能让他去长安。”

使者三反,昌曰:“高帝属臣赵王,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疾,不能奉诏。”《汉书》

如此直白的抵抗,吕后居然也没有生气,谁让周昌是自己的恩人呢。

既然刘如意不来,那周昌就代表刘如意来汇报一下工作吧。

于是,吕后又下了一份诏书,将周昌招回长安。

面对吕后的召唤,周昌不能不去,在走之前,再三叮嘱赵王,切记一定要呆在赵国。

但是,毕竟,赵王此时也才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哪里是吕后的对手呢。

在周昌出发后不久,吕后的使者又来了,这次,他们要召赵王刘如意去长安。


没有周昌的保护,刘如意只能登上马车,朝长安出发。

好在,还在路上,汉惠帝刘盈就听到了消息,于是,亲自出城,接上刘如意,然后两人寸步不离。

吕后也不着急,只是派人在惠帝身边,寻找机会。

终于有一天,惠帝早起打猎,刘如意还在睡觉,惠帝就让他继续睡了一会儿。

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离别,吕后马上派人给刘如意送去了毒酒,等惠帝回来的时候,人已经没气了。

收拾完刘如意,吕后自然就把目光转向了戚夫人。

没有儿子作依靠,戚夫人的下场,真的是很惨。

鉴于画面太血腥,就不作太多描述了,反正,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汉惠帝看了一眼,就被吓到一病不起。

其悲惨程度,可见一斑。

后记

吕后的狠毒,并不是天生的。

在早年,她能够尽心地养育刘邦的私生子刘肥,可见她并不是一个善妒的人。

但是,在和刘邦共同经营的事业中,吕后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角色。

她不再是一名妻子、母亲,而是大汉江山的合伙人。

吕后之所以能站在男人堆的顶端,那是因为她学会了用男人的思维做事。

因为手中握有权柄,所以,即使是刘邦,也不敢轻易动这个能顶住半边天的女人。

争宠对于保命毫无帮助,就像戚夫人一样,一辈子被刘邦宠,又如何?

男人爱的只是你的皮囊,如果女人只能靠男人的爱来求生存,那么结局注定悲惨。

戚夫人身后只有刘邦那飘忽不定的爱,而吕后身后,站着的是大汉的功臣集团和吕家的外戚势力,两相对比,高低自然可见。

所以,为了自己辛苦打下的大汉江山,刘邦不会让吕后陪葬,而对于自己生前宠爱的戚夫人,那都是过眼云烟,只能让她自求多福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刘邦要是让吕雉陪葬,那就傻到没救了。他不让吕雉陪葬,有4个原因。不过,刘邦也给戚夫人安排了4条生路。可惜,戚夫人连1条生路也没抓住。




刘邦是真的很宠戚夫人。


  • 行军打仗时,他把戚夫人带在身边,日夜作伴;


  • 天下安定时,他听了戚夫人的枕边风,几次三番要改立太子;


  • 病重时,他抱着戚夫人的儿子,说出了“不能让刘盈居于刘如意之上”的话。


《史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不肖子是指刘盈,爱子是指刘如意)


从遇见戚夫人开始,刘邦就给了她无尽的偏爱。只是,这种偏爱,也给戚夫人带去了杀身之祸。


刘邦去世后,吕雉成了太后。她当即捉拿戚夫人,砍掉她的四肢,把她扔进厕所,让她生不如死地活着。


《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对于戚夫人的结局,刘邦应该早有预料。


他和吕雉是结发夫妻,彼此性情相似,都是心狠手辣之人。


当年,把韩信骗到宫中杀掉,把出走的彭越陷害处死,无一不是吕雉的主意。这些人,都是当年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可吕雉下手起来,没有半点妇人之仁。


而戚夫人,是吕雉的情敌,她还筹谋着,要夺走刘盈(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吕雉肯定不会放过她。


按理说,刘邦那么宠爱戚夫人,直接一道圣旨,让吕雉给自己陪葬,就可以保住心爱的女人。


但刘邦不可能这么做。


甚至,临终之前,刘邦还专门把吕雉叫到床边,商量身后事,让她帮忙处理朝政。




为何刘邦不直接让吕雉陪葬呢?


我认为,刘邦不让吕雉陪葬的理由,主要有以下4点:


第一,刘邦对吕雉有真感情。


虽然,刘邦宠爱戚夫人,但他对吕雉,才是真爱。


刘邦和吕雉,是结发夫妻。


当年,吕雉嫁给刘邦,是下嫁,是对刘邦的充分肯定。


在迎娶吕雉之前,刘邦就是一个胸无大志、游手好闲的男人。大家都认为他东家混饭、西家混酒,没脸没皮,不种田,没出息。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但是,吕雉的父亲吕公,给了刘邦人生中第一份认可。


当时,刘邦在吕公的饭局上蹭饭,他没有带贺礼就算了,还调戏宾客。


一般人早把他打出去了。


可吕公是个会看面相的人,他一瞧:这人未来必定大富大贵!


于是,他也不怪刘邦闹事,当即就要把女儿吕雉,嫁给他当老婆。




要知道,吕家虽不是名门望族,但在当地也是有识之士,常被奉为上座。他的女儿吕雉,更是亭亭玉立,是公认的大家闺秀。


这样草率定亲,一般女儿早就闹起来了,可吕雉也不闹,她安心嫁给一事无成的刘邦当妻子。


这一份肯定,在刘邦的心中,绝对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你看,结婚后,刘邦的转变可是非常明显的。


  • 结婚前,刘邦“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即,总是在外面喝酒,醉醺醺的,也不着家。


  • 结婚后,刘邦当上了亭长,仍“常告归之田”,即经常回家看看。


而吕雉也是个很不错的妻子。


她对刘邦,从来不曾出言羞辱。


吕雉在出嫁之前,可是大家闺秀,从不缺衣少食。可嫁给刘邦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说,刘邦还和寡妇生了儿子刘肥。


吕雉没有口出恶言,她照顾着刘肥,又给刘邦生了一儿一女。


在史书的记载中,刘邦结婚后的日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可见小日子很不错。


几年后,刘邦押送刑徒,放走犯人,被迫离家藏身,吕雉眼巴巴地为他送去衣物。后来,刘邦逃跑了,连累了吕雉,吕雉也没有怨言。


这样的老婆,如果你是刘邦,你对她下得了狠手?


就算她年老色衰,你也会顾念几分当年的感情吧!




刘邦不是白眼狼。


他立吕雉为皇后时,吕雉只有一个原配妻子的身份,没有半点势力。


后来,刘邦盛宠戚夫人,可戚夫人的枕边风,也只让他动了废太子的心思,而不是废皇后的心思。


宠,和爱是不同的。


爱,至少藏着一份尊重。


我想,刘邦不让吕雉陪葬的理由之一,一定是他对吕雉,还有真感情。他绝不会为了戚夫人,让吕雉陪葬。




第二,吕雉有治国才能,刘邦需要她稳住江山。


吕雉是个有治国才能的女人。


刘邦登基后的8年,战乱四起,暗流涌动。


在平息这些动乱之际,吕雉为刘邦出了很多主意,帮他解决了很多难题。这一点,连正史都承认。


《史记·吕太后本纪》: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雉出谋划策,是当真不顾自己安危。


  • 清理异姓王时,她以自己和刘盈做诱饵,引诱反叛的韩信,为刘邦巩固了皇权。


  • 刘邦病重时,她就在刘邦塌前,帮他处理国事。


吕雉的治国才能,不在刘邦之下。


刘邦生前,就止不住夸赞吕雉:“吕后真而主矣。”(《史记》)


他是开国君主,更希望后代能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江山。


相比让吕雉陪葬,刘邦更希望吕雉能替他安抚天下,提携幼主。


虽然,在刘邦去世后,吕雉仗着儿子性格仁弱,活生生把“刘家天下”弄成“吕家天下”。但,刘家天下也好,吕家天下也好,天下好歹是在刘姓人手上的。


在刘邦心中,戚夫人很重要,但绝对比不上家国天下。


因此,即便他对戚夫人凄惨的下场有所预料,也绝不会因此让吕雉陪葬。




第三,吕雉手中有权,背后有势力,刘邦想要动她,难度很大。


刘邦去世时,吕雉的手中已经有了势力,就算刘邦让她陪葬,也很难成功。


其实,吕雉争权,也是被戚夫人逼的。


要不是戚夫人想要抢太子之位,吕雉也不会去夺权。当时,她几乎给几个帮刘盈的老臣跪下了,可见被逼到了什么份上。


此后,吕雉就开始夺权了,而她的夺权之路,可谓非常顺利。


毕竟,她的哥哥吕泽、吕释都是汉朝将军,手握重兵,人也有才能。其中,吕泽,更是帮助刘邦平秦灭楚的大功臣。


吕雉当了皇后多年,也有部分忠心于她的臣子,比如为她出谋划策,打消刘邦改立太子意图的张良、左右摇摆选择支持吕雉的陈平、一心为她始终陪伴的审其时……


如果没有戚夫人步步相逼,吕雉也不会很过分地敛权。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情加重,御医问诊后连连摇头。


刘邦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吕雉,则开始安排朝廷的重大人事:“萧相国去世后,曹参可以为相国,曹参如果去世,王陵也可以为相,陈平则居于辅佐之位。”


这是吕雉和刘邦商量的结果,也是对吕雉最有利的结果。


  • 一方面,刘邦和吕雉选择的这些人,都是汉朝的肱骨大臣,于治国有利;


  • 另一方面,他们都是帮助曾经追随刘邦的老臣,对吕雉多有佩服。


在被戚夫人逼急了的情况下,吕雉觉醒了,而她本就有先发优势,振臂一呼,就有无数人相助。


这是吕雉应得的。


当年,楚汉争霸时,吕雉和刘太公被项羽俘虏。他们在楚军营中当了28个月的人质。吕雉受苦受难,但从不屈服,为汉军的获胜赢得了时间。


因为这件事,她在军中的威望与日俱增,没有任何人对她不敬。


黑化后的吕雉,手握权力,军心所向,儿子还是太子。


就算刘邦让她陪葬,你觉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第四,有子嗣的嫔妃殉葬,于礼不合。


汉朝的确允许嫔妃陪葬。比如,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的慎儿,刚当上汉惠帝刘盈的妃子,就遇上汉惠帝大丧,被迫殉葬。


但是,汉朝的殉葬制度,只针对没有子嗣的妃嫔


吕雉是皇后,是正妻,而且,她有儿有女,儿子还是太子。


就算刘邦让她殉葬,也有一众大臣站出来反对,因为这件事本来就不可能。


另外,刘邦一向以仁慈的形象著称,他若坚决逼迫吕雉陪葬,人设肯定就崩塌了。




综上所述,让吕雉陪葬,根本就不是一个选择。


刘邦从来都没想过,为了保护戚夫人,要让吕雉陪葬。


这根本不可能,做不到,也不合规矩。


但是,刘邦确实宠爱戚夫人,所以,他给戚夫人留了4条生路,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戚夫人居然1条都抓不住。


4条生路


说实话,戚夫人和吕雉抢太子之位,实在是愚蠢至极。


她和儿子刘如意,在朝中基本上没有势力,她所依仗的,也只是刘邦的宠爱。


太子之位,怎么可能单凭宠爱就能拿到呢?


刘邦也知道,吕雉肯定容不下欺负人,所以,他给戚夫人留了4条生路。




第一条生路:商山四皓走后,刘邦让戚夫人跳舞。


在刘邦改立太子时,朝中大臣几乎一边倒支持吕雉,反对废太子。


此时,张良给吕雉出主意,让她请商山四皓(4位高人)来辅佐太子。


刘邦很佩服商山四皓,见他们都甘愿辅佐刘盈,便彻底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商山四皓走时,刘邦把戚夫人叫来,让她跳舞,自己唱楚歌相和,意思很明显:别想着废太子的事了,以后见到吕雉,服个软,她不会再难为你了……


然而,戚夫人根本不信邪。


不久后,她把自己住的养德宫改成了鱼藻宫。


“鱼藻”,在《诗经》中特指周王和王后感情和睦,相互嬉戏。


问题是,戚夫人不是王后啊!


因此,她浪费了刘邦给她的服软机会,又开始挑衅吕雉了。




第二条生路:封刘如意为赵王,并安排周昌当相国


周昌,在朝中非常有名望,而且,他向着刘盈,非常受吕雉敬重。


刘邦安排他去辅佐刘如意,目的就是利用周昌,制衡吕雉,避免她对儿子下手。


而刘如意成了赵王,戚夫人自然可以跟着去享福。




第三条生路:给太子刘盈写信,要求他好好照顾戚夫人母子


把刘如意封为赵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于是,他给太子写了一封信,即《手敕太子文》。


在信中,他专程嘱咐刘盈,要好好照顾戚夫人母子。


刘盈是个心慈手软的人,刘邦知道,他肯定会乖乖听话。




第四条生路:处置樊哙,敲打吕雉


刘邦给戚夫人留的第四条生路,就是听闻樊哙要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时,立刻下了杀令。


樊哙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兄弟,也是吕雉的妹夫。


按理说,他们的关系非常好,可一听到传言,刘邦就下了杀令。


他是否想杀樊哙,暂且不提,但是,他护住戚夫人母子的心,绝对是溢于言表。


此举,刘邦肯定就是想震慑吕雉,告诉她,不要太过分。




以上,就是刘邦给戚夫人的4条生路。


因为这些举动,刘邦刚去世时,吕雉确实没有对戚夫人下杀手。


她只是扣留戚夫人,让她在宫里干活,折磨折磨她。


如果戚夫人够聪明,小意讨好,忍一时风平浪静,未来或许还能善终,她的儿子也能一直当个太平王爷。


然而,她作威作福惯了,一点都没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她一边干活,一边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歌词的意思大概是,我的儿子在当王爷,我却在这里当俘虏,每天捣米,说不定哪天就死了。你们谁发发好心,去帮我告诉我远方的儿子吧!


如果你是吕雉,听到这个歌词,你生不生气?


当场,吕雉就下了杀心。


她把刘如意召回长安,把他毒死,然后把戚夫人手脚砍断,双眼挖去,做成“人彘”。


可以说,戚夫人不仅害死了自己,也害死了儿子。




写在最后


戚夫人的遭遇,的确很可怜。但说实话,吕雉对她的恨,也情有可原。


如果你是吕雉,辛辛苦苦跟着丈夫打天下,突然来了个美女,夺走了丈夫的宠爱,还妄图染指你儿子的皇位,你能不恨吗?


回到开始的问题,刘邦是绝对不可能为了保护戚夫人,而让吕雉陪葬。


他的一生,看似不着调,干的却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


这样的刘邦,或许会沉溺于儿女私情,但绝对不会仅仅因为一时的儿女私情,就忘了江山。


吕雉于他,不止是患难与共的发妻,更是稳住江山的帮手;


而戚夫人于他,只是一个女人,一个爱妾。


如果你是刘邦,你怎么选呢?


相信,你也不会让吕雉陪葬的,对吧。


欢迎留言。




帝王之爱,究竟是雨露均沾还是独宠一人,这个问题亘古至今,未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一如千百年来,在世人眼里,汉高祖刘邦一生中虽有后宫佳丽三千人,最喜欢的却只有一个戚夫人。然而,世人看到的,就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无论是在正史里还是野史中,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就连吕后都无法相提并论,正史中记载刘邦常常留宿在戚夫人宫中,野史里更是将两人的相处描写的浪漫无比,七夕点灯赏月,建楼送给戚夫人跳舞等等,你侬我侬亲密恩爱。可是,如果刘邦真的深爱着戚夫人,那么戚夫人在他死后为何会沦为人彘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吕后的嫉妒吗?不,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刘邦并没有为戚夫人的将来谋划周全,是他一步步将戚夫人推上了风尖浪口。此话何讲?举两个例子就能很好的解释了。

第一个例子是流传很广的敬酒一事,说的是有一年吕后在一场宴会上率众夫人一同向刘邦敬酒,吕后与其他夫人都是毕恭毕敬向刘邦敬酒,偏偏到了戚夫人时,她不一样,她并不循规蹈矩,而是出人意料的用嘴喂酒给刘邦,而刘邦在众目睽睽之下,先是喝下了戚夫人喂来的酒,然后又自己喝了一口也用嘴巴喂给了戚夫人。第二个例子照例也是世人皆知的,那就是立太子一事,说的是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对他们的儿子刘如意也是宠爱很深,甚至动了立其为太子做储君的念头,不过,最后由于吕后强大的公关能力,让刘邦看到刘盈已经是天下人心归向,已成大气候,这件事就此作罢。

以上两个例子通常被人用以佐证刘邦对戚夫人宠爱颇深,情真意切,然而,皇室并不是普通人家,里面充满着勾心斗角,后宫之争并不逊于朝堂尔虞我诈,刘邦在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戚夫人,恰恰是他对戚夫人的感情并不深厚的表现。

敬酒一事,在场的有那么多夫人,尤其还有吕后,可刘邦却丝毫不避讳,反而还喂了回去,这让在场的诸位如何看待戚夫人?别人姑且不论,吕后心里必然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样一来,等到刘邦驾崩,戚夫人还会有好日子过吗?

或许有人会反驳,吕后的心思谁知道啊?不,吕后的心思,戚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刘邦一定知道,他们是结发夫妻,对彼此的了解透彻,刘邦一向知人善用,也因此步步高升,换言之,他永远都很清楚自己身边人是什么样的,包括吕后。吕后在刘邦心里,是一个谋略与狠毒并存的女人,她帮他多年来排除异己,诛杀功臣,这样的女人怎么会简单?她的眼睛里是容不了沙子的,当戚夫人明目张胆的在她面前与自己亲密,加上平时的种种事迹,在吕后心里早就已起杀心,只等时机到来了。刘邦明知如此,却依然任戚夫人张狂行事,还行为轻佻的配合她,这不是将她推到风口浪尖,让她成为众矢之的,又是什么?

如果说敬酒之事还只是说明刘邦对戚夫人的喜欢只是出于美色当前,享受第一,那么立太子一事,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刘邦心里戚夫人真的不算什么。立刘如意废刘盈,这件事一经公开就必须要成功,不然日后以刘盈登基,吕雉为太后,一定会对戚夫人母子赶尽杀绝,因为吕后她和戚夫人不同,她除了是刘邦的妻子,后宫之主以外,她还是一个政治家,而这一点,从出身草根,一路厮杀,最后君临天下的刘邦他心知肚明,因为他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可最后的结果呢?此事公开是公开了,可刘盈终究没有被废,刘如意也没有成为太子。无论吕雉在这之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件事,最终还是由刘邦决定的,如果他坚持废太子,没有人能违抗,可他没有,这只能说明,戚夫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到底没有高到哪里去,那一句立刘如意为太子,也只不过是一时兴起,口头说说罢了,他没有为戚夫人和刘如意考虑后果,换言之,没有想到保护好他们,这样的喜欢真的是喜欢吗?

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如同对待一只金丝雀,他豢养她,给她看似尊荣的一切,可在这之后呢?是刘邦明明看到了波涛暗涌,看到戚夫人身处漩涡而不自知,可他却没有在任何时候点醒过她,甚至也没有为她想到以后,纵观整个汉朝历史,帝王之爱,无论是雨露均沾,还是独宠一人,当一个皇帝真正动情之时,都会为了心爱的女子计之深远,所以汉景帝除掉栗妃,汉武帝废掉陈阿娇的时候决绝不容反抗……

刘邦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戚夫人的结局,可戚夫人却不知道,她太傻了,不顾一切的对刘邦付出,去争宠,她甚至天真到了在刘邦死后还作诗触怒吕后,这样的一个女子不懂后宫险恶,以为刘邦就是自己的终身依靠,最终惨死,她到死都还怨恨吕后,就像世人也一直觉得是吕后的嫉妒害死了她一样。可她不知道,其实从一开始,让她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的,不是别的女人,而是她的枕边人。那年初见,刘邦给她的,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参考文献。

《汉书》

司马迁《史记》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危,吕雉饭也顾不得吃,一心扑在寻医上!这天,吕后带名医一进门,刘邦就捏着戚夫人的小手,怒骂:给朕滚!为保护戚姬,刘邦狠心下令:速去砍了樊哙的头!

没想到,刘邦临死前,却将戚姬赶出门。他静静地靠在吕雉怀里,只说了几句话,就保了汉朝400年江山!

令人唏嘘的是,刘邦和发妻吕雉的亲密相依,上一次居然发生在十几年前!


吕后握住刘邦的手,问道:若是萧相国死了,谁人可为相国?

高祖脱口而出:曹参最合适。

吕后接着问:曹参岁数大了,他之后呢?

刘邦说,王陵可为相国,只是他为人憨直,需陈平辅助。周勃为人厚道,可任他为太尉。

吕后继续问:再以后呢,谁可以为相国?

刘邦看了吕后一眼:再以后的事,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

言外之意,只怕那时候,你也不在人世了。(果然,王陵死了,吕后也死了。)

据说,刘邦死后,吕后一滴泪也没留。


吕后先是整整4天秘不发丧,想要诛尽功臣,却因刘邦留了后手,才不得不对外发丧。随后太子刘盈即位,吕雉开始独掌大权!

一、刘邦临死前,苦心为戚夫人母子安排生路,可惜戚夫人太作了,一条活路都没抓住!

刘邦病后,封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赵王,并安排周昌为相国。

周昌这个人,非常忠心,对刘邦的命令,100%会执行到底。更重要的是,吕后敬重周昌,有周昌在,刘如意的命肯定会保住。

一旦刘如意过得好,戚夫人便有机会跟着儿子享福。

这是刘邦给戚夫人铺的第一条生路。第二条生路是嘱托太子刘盈,好生照顾戚夫人母子。


刘邦曾给太子写了一封《手敕太子文》,内容除了让其勤奋学习、礼贤功臣之外,还说了一句“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现在重病,牵挂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能自立了,可怜如意太小了。言外之意是你要好生照顾如意母子。

刘邦深知太子的品性,他为人孝顺,心慈手软,一定会善待自己的兄弟。如此一来,他也能放心了。

刘邦为保戚夫人母子,还准备了第三条生路,那就是杀樊哙、敲打吕后!

樊哙和刘邦是老乡,刘邦起兵之前,两人就熟识了。后来,刘邦娶了吕雉,而樊哙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嬃。


就这样,刘邦和樊哙既是朋友,又是连襟,关系自然比旁人亲厚。

刘邦扯起反秦的大旗后,樊哙就一直跟着刘邦南征北战,他骁勇善战,屡建功劳。

鸿门宴上,最后的紧要关头,是樊哙鼎力相救,刘邦才得以逃出生天。

公元前195年,有人向刘邦进谗言:樊哙和吕后是一伙儿的,就等皇上百年后,杀了戚夫人母子等人。

那人一阵耳语:毕竟,戚夫人母子是陛下的心头肉,吕后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

刘邦病入膏肓,整个人听风就是雨,他咬牙骂了樊哙几句,便召来了陈平、周勃。

刘邦屏退左右,语气急切:朕已查明,舞阳侯樊哙背恩忘义,暗中与吕后结党,想谋杀赵王母子。朕命你二人速速前往燕地,砍了他的头,以免留下无穷后患!


陈平与周勃对视一眼,两人都是一头雾水,樊哙对刘邦忠心耿耿,哪里与吕后结党了?

见两人不说话,刘邦继续叮嘱:陈平,你负责拿下樊哙;周勃,你负责平定燕地!

等陈平与周勃退下后,陈平小声嘀咕:樊哙有功劳在身,为人正直,且是皇后的妹夫,哎……这差事可不好办呐。

周勃为樊哙打抱不平,转身就要回去为其求情。但陈平一把拉住他:陛下病得已头脑不清了,能听进你的奏议么?咱俩先把樊哙拘住,把人带回来再说。

周勃点点头,同意了。

刘邦病得迷糊,吕后的日子却不好过,她多次被刘邦叱骂,先是怨她不让太子出征,导致自己中箭病危。之后,又是哪哪儿看她不顺眼。

对于这个发妻,刘邦不仅不爱,还对她没了耐心。每次看吕后,刘邦都带着丝丝的厌恶,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


吕后气得跟太子诉苦:陛下发火,都是因赵王母子的原因。

太子性情仁厚,他并没有看到母亲心中的不满,反而忧心地劝道:凡事要以父皇身体为重。恳请母后多想想办法,把父皇治好。

吕后看了眼儿子,心绪万千,却不吱声了。

却说陈平这边,他命人将樊哙骗入营帐,樊哙还没来得及说话,就被一群人抓住了。

陈平手里拿着符节,解释说:陛下怀疑你想谋杀赵王母子,令我来捉你。

当天下午,陈平将樊哙装进囚车,一路回长安。樊哙只想快点回京,亲自跟高祖解释。

可是,距离长安还有百里时,陈平被一则消息惊呆了:刘邦驾崩了。他开始绞尽脑汁想退路,令人好生照看樊哙,不得怠慢。同时,令车队火速前进。

一到刘邦的灵前,陈平就嚎哭了一整天,闻者不由得伤心落泪。


吕后见状,便原谅了陈平。陈平借机表忠心:臣恳请亲自守卫内宫,纵使肝脑涂地,臣也甘心情愿!

吕后心中感动,宫中混乱,正是用人之际,便应了陈平。

刘邦本欲除去樊哙,一是斩断吕后的臂膀,二是想要给吕后一个警告,让她安分点,别动戚夫人母子。

可惜,他算漏了人心,陈平为人活络,利益面前,忠心轻如鸿毛!

刘邦的命令是提头来见,但陈平却选择押解回京。利益面前,陈平选择保全自己。

刘邦为戚夫人母子铺了三条路,但戚夫人自己作个不停。

吕后独掌大权后,开始清算刘邦的女人,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薄姬,这个女人相当厉害。

薄姬有了儿子后,就极少与刘邦亲近,还主动劝刘邦:皇后娘娘是陛下的结发妻子,陪着陛下受苦很多年。陛下最该常到娘娘房里去。臣妾有了恒儿,已经知足了。


薄姬耐得住寂寞,安心居住在后宫,很少抛头露面,也从不参与后宫的是非。

当吕后有烦心事儿时,薄姬就主动探望吕后。这一来二去,薄姬在吕后心中不再是情敌,而是知心姐妹了。

因此,吕后对薄姬不错。刘邦便顺势下诏,封薄姬的儿子刘恒为代王,刘恒恳求带上母亲同去,刘邦答应了。

就这样,薄姬远离是非,和儿子去了安全的地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戚夫人不知分寸,触及了吕后的逆鳞。戚夫人仗着自己受宠,趁刘邦病重,时不时哭哭啼啼。

刘邦最见不得戚夫人哭,一度想要废太子,立刘如意为太子。

可惜,吕后请来了刘邦十分重视的商山四皓,由他们来辅佐太子。


刘邦见状,告诉戚夫人,我想更换太子,但换不了了。有商山四皓辅佐太子,说明太子羽翼丰满,难以更动了。

刘邦告诉戚夫人,吕后日后就是你的主人了。可惜,戚夫人没懂。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没有提废太子的事情。

刘邦去世后,戚夫人活得战战兢兢,她也担心远在赵地的儿子。

吕后随便找了个理由,就让戚夫人剃掉头发,换上囚衣,去永巷舂米。

吕后专门派了宫女监督戚夫人,每天必须舂一斗米,否则没饭吃。

永巷是个后宫囚禁罪人的地方,如果戚夫人肯安分下来,保住命是没问题的。

但戚夫人偏不,她高调地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常与此为伍,相距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吕后一听,忍不住笑了,既然如此,那就成全你们。

吕后派人调走了周昌,然后令人接刘如意,刘如意傻乎乎地回来了。

曾经的太子、如今的汉惠帝为了保护刘如意,决定跟他同吃同住。一时间,吕后没找到下手的机会,便静待时机。

某次,汉惠帝去打猎,见弟弟睡得正香,不忍心叫醒他。可他回来时,却发现弟弟被母亲毒杀了。汉惠帝悔恨不已,心中埋怨上吕后:此非人所为!

戚夫人无脑犯蠢,自身被囚,居然还唱歌让儿子救她。这种蠢,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儿子刘如意。

再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心机值堪忧。汉惠帝谨记刘邦的嘱托,悉心看顾这个幼弟,可挡不住刘如意自己没脑子。


吕后虎视眈眈,时刻都想要了他的命,可刘如意竟然睡得安然香甜。

所谓弱肉强食,没有了刘邦,戚夫人母子就是砧板上的肉,何时取走,全凭吕后心情。

二、刘邦明知吕后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1、吕雉是贤妻良母,为刘邦吃尽苦头,刘邦废后就是忘恩负义

公元前221年,20多岁的吕雉嫁给刘邦。刘邦比吕雉大十几岁,还有一个私生子刘肥。


结婚后,刘邦继续游手好闲,三天两头不着家。

吕雉不仅要侍奉公婆,还要带着孩子下地种田、挣钱养家。吕雉对私生子刘肥悉心照顾,从没有怨言。这样的吕雉,称得上贤良淑德。

沛县的县令抓不住刘邦,就把吕雉抓进了监狱。《史记》中简单地记载了一句“(吕雉)遇之不谨。”

这句话说的是吕雉差点被羞辱。好在有个任敖的和刘邦关系好,救下了吕雉。


之后,吕雉为刘邦生了一双儿女,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

秦朝末年,战争爆发后,刘邦开始四处征战,吕雉则留在老家沛县,照顾公婆和子女,令刘邦没有后顾之忧。

吕雉36岁,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刘邦想接回妻儿老小,却被楚军阻拦。1年后,刘邦被项羽击败,撇下妻儿老小逃跑。

吕雉和家人慌忙逃命,幸运的是子女被刘邦找到,却又因为逃命几次被丢下车。不幸的是,吕雉和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住。

就这样,吕雉做了整整3年的人质,随时有可能丢命,但她也没有心生怨念,反而将一家老小照顾得很好。


公元前203年,楚汉议和,吕雉才被释放。她本以为等待的是深情的丈夫,不曾想,刘邦的身边有了年轻貌美的戚夫人。

楚汉战争,刘邦经常会把戚夫人带在身边,而吕雉则留守后方。

吕雉39岁时,刘邦称帝,吕雉成了历史上第一位皇后。

刘邦当皇帝的8年时间里,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乱,设计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解决了刘邦的难题。

如果戚夫人识相,就应该尊重吕雉,可她仗着刘邦的宠爱,先是专宠,让吕雉独守空房。后来更是吹耳旁风,让刘邦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刘邦一句“刘盈仁弱不类我”,就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这下吕雉再也忍不了了。她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再加上周昌挺身而出,规劝刘邦。刘邦才终于放下废太子的念头。


戚夫人这一招,逼得吕雉对周昌下跪感谢。

吕雉47岁时,刘邦去世,吕雉临朝称制,成为了中国太后专政的第一人!

2、当丈夫不爱她,吕雉就将重心放到权势和儿子身上,她的强大,让刘邦无奈妥协

想当初,刘邦发誓要让她过上好日子,她以为自己忍辱负重等来的是幸福,却不料,丈夫身边有了新欢。

戚夫人的出现,让吕雉心生嫉恨。她是一个女人,渴望与丈夫重温曾经的美好。

只可惜,吕雉侍奉公婆和为人质的几年,面色沧桑,怎比得过水灵灵的戚夫人?


因此,刘邦对吕后非常冷淡,不是去年轻的夫人那儿就寝,就是去戚夫人宫中。

某次,吕雉过生日,提前跟刘邦说了,刘邦一口应下。晚上,她盛装打扮,等着刘邦赴约。

可月上柳梢,饭菜凉透,宫人传来了令人心寒的消息:刘邦在戚夫人那儿歇下了。

吕后内心悲苦,这一刻,她辛苦多年的果实,被人摘走了。凭什么!偏偏她什么也不能做。

经历的失望多了,吕后便将重心转移,开始专注于权势和太子的培养。

刘邦身边跟着的重臣,比如萧何、樊哙、陈平等人,从刘邦起义开始,就与吕后熟识,且关系不错。这也为她谋划权势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多年的磨砺,吕雉早已不是天真烂漫的大家闺秀,她性情刚毅,能干且懂得隐忍,她不动声色地让娘家兄弟当官封侯,培养了强大的外戚集团。


刘邦当政期间,吕后诛杀了韩信和彭越,这让刘邦和大臣们意识到,这个女人不逊男子!

吕后派人将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赏赐给诸侯们,这一招,成功震住了一众功臣。

慢慢地,吕雉培养起自己的势力,收拢了一帮朝臣。

到这一步,吕后自身能力卓越,且外戚力量强大,刘邦已经动不得了。

更何况,没有子嗣的女人才会陪葬。

而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夫人,是大汉朝的皇后,她育有一子一女,从没犯错,谁都不能轻易动她。

更重要的是,刘邦见识了吕雉的能力,他深知太子性子软弱,需要吕雉的扶持。否则,单是一帮功臣,太子就对付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若是让吕后陪葬,就是脑子进水了。

刘邦爱戚夫人,但女人与江山比起来,显然就不值得一提了。


三、从吕雉的角度来看,戚夫人的下场虽悲惨,但不值得同情

吕雉是刘邦的原配,是皇后,也是陪刘邦吃过苦的人。但凡有点分寸感的女人,都不会跟皇后叫板!

可戚夫人呢,仗着刘邦宠爱,经常给刘邦吹耳旁风,夸赞刘如意如何像父亲,总是有意无意地与太子对比。

久而久之,刘邦就生出了“刘盈仁弱不类我”的感慨。刘邦对女人爱屋及乌,喜爱戚夫人,自然也喜爱刘如意。

可这份宠爱,让戚夫人愈发胆大妄为,甚至想让刘邦改立太子。这就触动了吕雉的底线,也决定了戚夫人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刘邦死后,吕后毒杀了刘如意,还专门跑到戚夫人跟前诉说。戚夫人终于精神崩溃,冲上去想要撕了吕雉,但被宫女拦住。然后,被做成了“人彘”。


吕雉的一生,像一个传奇,从大家闺秀成长为一国皇后,再到临朝称制的太后。看似风光的一生,却暗含心酸。

吕雉执行了刘邦的遗言,萧何之后,第二任相国是曹参,第三任是王陵和陈平。太尉则是周勃!大汉朝400年的江山,稳住了!

可以说,吕后的一生,最无愧的人就是刘邦。若她被丈夫宠爱,被儿子体贴,何至于拼了老命争夺权势?




刘邦的伟大就在于,他从来不会因为一个美人而放弃自己的江山。

刘邦对戚夫人的疼爱,就算在汉朝正史中,都是未曾掩饰的,刘肥之母曹氏虽然在刘邦还未崛起时便陪伴刘邦,而吕雉也的确是刘邦的发妻,但问题是,这两个女人只是刘邦在寂寞岁月、人生岁月中的过渡者,并不属于刘邦的真爱。

直到沛县起事,沛公西征,因为刘邦的崛起,财富和美人都纷纷涌向了他,在那个秦末纷乱的年代,刘邦这种“布衣”(实际上刘邦属于是衰落的贵族)之身是很多世家门阀投资的对象,就这样,戚家所赠给刘邦的女儿,让刘邦看到了不一样的感情。

戚家也是名门,虽然在秦朝,戚家不是什么顶尖贵族,但戚家是周王室的血脉,本身的尊贵是不言而喻的,而戚家培养出来的女儿,除了样貌美丽、端庄优雅以外,还有不浅的才艺和才华,再加上年轻这一个优点,迅速让刘邦的内心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这大致就是爱情的感觉。

要单说刘邦和戚夫人的爱情,那肯定是美好的,可从客观的历史来看,刘邦和戚夫人热恋,每天都和戚夫人如胶似漆的时候,刘邦的发妻吕雉,还有他的一对儿女:刘盈(后来的汉惠帝)、鲁元公主却是在沛县的田地里受着苦。

所以,吕雉后来怪刘邦是个“负心汉”,这不是没有理由的。

公元前207年,刘邦这支在诸侯中并不算强劲的力量,竟然率先打开了关中的大门,兵临咸阳皇宫,而已经被赵高几近耗尽的大秦朝廷无力抵抗刘邦,秦子婴只能率众臣投降刘邦,这一次投降仪式,没有让刘邦有实力上的蜕变,去奠定了刘邦在朝代更迭中的主动地位。

只是刘邦接受了子婴的投降,这件事也激怒了项羽,在不久后,项羽进入关中,拥有最强大实力的他立即“兴师问罪”,而后设下“鸿门宴”针对刘邦。

所幸刘邦有张良相助,逃过一劫,项羽后知后觉,也不能再否认刘邦大势已成,因此分封刘邦为“汉王”,自此,刘邦的起事才总算是有了雄厚的根基。

当刘邦成为汉王后,刘邦便让人回去沛县将自己的父亲和妻子、儿女都接到自己的身边来,虽然看起来这时候才去接家人过来已经迟了,但是刘邦的家人却以为刘邦此时才安定下来,也是因此,当吕雉来到刘邦的身边后,她才发现刘邦已经有了“戚姬”了。

作为“大房”(嫡妻),吕雉对戚夫人自然是有着很强烈的排斥情绪的,最重要的是,戚夫人的出身要比吕雉好得太多,样貌和才华也要比吕雉好,而真正享受了刘邦崛起所带来的荣华富贵的,也是戚夫人,吕雉反而还在田里熬了好几年的苦。

在这种背景下,吕雉绝不可能心理平衡,她对戚夫人的厌恶已经埋下了种子。

吕雉对戚夫人有意见,戚夫人自然是看得出来,不过她并不在意,虽然吕家也有一部分人跟随着刘邦打天下,但她们戚家也有,在政治话语权上,她完全可以和吕雉平等交谈,再加上刘邦的偏爱,戚夫人不仅不畏惧吕雉,还和吕雉多有做对。

公元前205年,刘邦发动彭城之战,想要一举剿灭项羽,但可惜刘邦实力不济,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被项羽以少胜多击败,刘邦的父亲刘煓和妻子吕雉被项羽俘虏,也同是这一年,刘邦和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出生。

吕雉在项羽阵营期间,刘邦没有主动营救,而是一直等到了公元前203年的楚汉议和,项羽才主动将吕雉和刘煓放回,这段经历,也让吕雉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出现很大的裂痕。

不过因为吕家在刘邦打江山的过程中助力颇多,加上在吕雉被项羽俘虏不久之后,刘邦立刘盈为太子,这一系列综合因素,让刘邦和吕雉依旧保持正常的夫妻关系,一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刘邦都还以吕雉为后。

在刘邦称帝的时候,刘邦最疼爱的女子也还是戚夫人,可刘邦却没有因为自己的感情而把戚夫人立为皇后,这就体现了刘邦在政治上的理性。

如果条件适合,刘邦也肯定会把戚夫人立为皇后,将自己真正深爱的人立为皇后,这自然是最好的事情,可是随着汉朝的建立,各大“利益集团”的形成,刘邦做事情就必须要考虑大局,根据最合适的情况来行事。

不管怎么说,吕后乃是刘邦的“嫡妻”,而刘邦崛起依靠的乃是沛县的力量,凑巧的是,吕家当年在沛县的关系经营得很好,比如刘邦第一次和吕公相见,就是在吕家在沛县举办的“宴会”上,在那场宴会中,萧何等人纷纷到场,所以吕家在沛县的地位是很高的。

这就造成了在汉朝建立之后,外戚吕家就反过来压戚家一头,虽然戚家也掌管一部分军队,但问题是他们所获得的政治支持并不如吕家,而,所以戚夫人在后宫中的实际地位,总体比不上吕后。

作为布衣皇帝,刘邦的经历确实是值得令人敬佩的,但刘邦也不是没有限制的,他的限制就在于,他自身的“世家”力量近乎为零,所以崛起的时候,对其他人的借力就要很多,如此一来,刘邦登基之后,他要分出来的利益也需要很多。

这种利益,本质就是政治话语权和权力,比如萧何、张良、周昌这些人,只要刘邦做的事情和他们集体的意见相违背,那么他们就会反对刘邦,而刘邦也会因为支持力的不足,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刘邦这种布衣皇帝最大的无奈,他借力于他人,也得受他人的牵制。

不过刘邦也没有坐以待毙,他曾经试过“挣脱”这些功臣们的束缚,于是刘邦便以刘盈不像他,刘如意更像他为理由,要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立刘如意为太子,如果刘邦成功的话,那么以“吕家”和“刘盈”为核心的利益网络,就会被瓦解掉。

刘邦这一招,很显然就是想削弱沛县功臣的影响力,扶持戚家,一旦刘如意真的被立为太子,那么吕后在不久之后也会被取缔掉皇后地位,接任皇后的,就是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

计划虽好,但前提是刘邦要能实现,能抵挡这些阻力。

果不其然,当刘邦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一直支持他的萧何等人立即反对他,这种反对几乎囊括了沛县众人,譬如周昌,就敢因为这件事直接对着刘邦破口大骂,可见沛县功臣们的决心是多么地强。

另一方面,吕后深知刘邦的步步为营,于是出面联络沛县功臣和其他人脉,让他们在刘邦面前反对这件事,特别是吕后都做到了放弃尊严,向周昌下跪磕头祈求,这也是后来周昌冒着生命危险都要批评刘邦废太子的原因。

刘邦知道自己会受到莫大的阻力,但是没有想到他们对“废刘盈,立刘如意”的意见会那么大,也第一次看清了吕后家族势力的影响力。

最后,以前刘邦多次请求出山的“商山四皓”被刘盈请出山辅佐,刘邦便对废太子之事不再提起了,因为从刘邦的角度看,商山四皓实际上是张良和萧何等人请出来的,以前他们不愿意帮助刘邦请商山四皓出山,就是为了给自己留底牌,既然萧何等人在废太子这件事上这么激烈反对,刘邦干脆不再继续了。

可废太子一事停止了,却不代表这件事的“影响”就这样结束了,因为戚夫人和吕后在地位上的争执,让两人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吕后对戚夫人恨之入骨,包括对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都是一样的态度,所以这就是权力斗争的后遗症。

刘邦深知二人之间的矛盾,可是刘邦能做的,也就是阻止住二人的争斗,既阻止戚夫人对吕后的挑衅和嘲讽,也阻止吕后对戚夫人使出的“杀招”,这样的从中调和能持续多久,刘邦不知道,但刘邦不能停下,一旦停下,戚夫人就会被吕后除掉。

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不可能因为自己的感情取向而舍弃自己辛苦打下的王图霸业,因为越是刘邦这种出身的人,他越知道“江山”大于“美人”,美人是因为江山之庞大而来的,跟他刘邦个人的容貌和特点无关,所以刘邦再喜爱戚夫人,他也知道该如何倾斜自己的注意力。

作为一个丈夫,刘邦想偏袒戚夫人,所以他在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还是写了一封信给刘盈,他告诉刘盈,自己当年“废太子”只是对刘盈的考验,希望刘盈以后好好照顾弟弟刘如意还有戚夫人,刘邦说的这种话,不知道刘盈信不信,但他还是希望刘盈能看在他作为父亲的请求上,保住戚夫人母子。

既然刘邦向刘盈传达了这种意思,那么就意味着他肯定知道吕后根本不会放过戚夫人了,所以为什么刘邦不直接狠心一点,让吕后殉葬呢?

其实要吕后殉葬这种事,说出来是十分不合理的。

一、皇后不在殉葬之列,殉葬仅有地位极低的庶妻。

人殉这种事情在先秦以前是很常见的,那是奴隶制社会的一大特色,但即便人殉是残忍的,关于天子、诸侯的殉葬,从来都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妻不殉,有子之妾不殉”,意思就是,天子的正妻不在殉葬行列,有孩子的庶妻,也就是妾,也不殉葬。

到了汉朝,也一样还是要遵循这种礼法,更别说吕后本身就有一定的政治家色彩,刘邦在位时,吕后就已经有政治运作了,所以在可能性上来说,吕后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刘邦提前“带走”的。

二、吕后其实才是刘邦江山延续的保证。

既然完全确定了刘盈为储君,那么刘邦在做身后事安排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到刘盈登基之后的种种风险,因为刘汉宗室本身的势弱,刘盈登基之后,是一定需要吕后辅政的,更别说刘盈本身的性格懦弱,没有丝毫的强者心态。

于是刘邦在人生最后的几年,极力扫荡其他异姓诸侯王,一旦这些割据的诸侯王还在,那么对以后继位的皇帝将是一场场的灾难,所以刘邦立下白马之盟,限制上层顶级的通道。

因此,吕后不仅不能除掉,而且还一定要让她摄政,只有她摄政那才能镇压一切,保证其他的大臣们没有二心。

三、刘邦对于戚夫人母子的命运也只能做到尽量保护。

刘邦从布衣到皇帝,深知自己需要做的是什么,需要割舍的是什么,他深爱戚夫人,甚至还将戚夫人拿出来和吕后“斗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让戚夫人被吕后痛恨,所以刘邦对戚夫人的爱,不是那种小说情节里轰轰烈烈的爱,也是一种有所利用的爱。

既然如此,刘邦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住戚夫人母子,比如让刘盈看在他的面子上保护刘如意,让吕后的“恩人”周昌担任赵如意的相国,这一切布置是刘邦能做的最大程度了。

只是刘邦没想到,吕后对戚夫人的仇恨那么深,竟然能跃过刘盈和周昌的层层保护,毒杀了刘如意,另一方面,还把戚夫人做成了“人彘”,这件事直接导致吕后和刘盈母子关系的决裂,从某个角度来说,刘邦的布局起作用了,但却是反面作用。

戚夫人看似历史地位是悲惨的,但事实上,戚夫人代表了汉朝的一个转折,那就是吕后“获得”大汉朝最高权力的转折点,因为戚夫人的缘故,让吕后痛恨儿子为戚夫人母子辩护,最终吕后狠下心来,直接架空儿子刘盈,自己完全摄政。

后来刘盈去世后,吕后不管自己的孙子的死活,不断扶持傀儡皇帝,也狠得下心杀害自己的血脉(汉前少帝就是被吕后所杀害),这是大汉朝吕后专政的开始,而吕后能走出这一步,跟刘邦的态度、对待方式息息相关,吕后确实是个悲情者。

但不管怎么说,刘邦的江山最起码都是没有易主,因为有吕后的镇压,大汉江山度过了刘邦驾崩之后最飘摇的那段时期,假如当年刘邦为了保护戚夫人母子而处理了吕后,那么爱人是保全了,可江山却危险了。

结语:

戚夫人的悲哀结局成就了吕后的“凶名”,但事实上,吕后也不是一夜滥杀无辜、是非不分的人,最起码那些不受刘邦宠爱的后宫,都被吕后放过了,比如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所以戚夫人的结局,说到底也有几分刘邦的责任在里面。

而刘邦也未必没有让吕后在戚夫人身上寻找“复仇快感”的想法,因为让吕后释放仇恨,才会让这份仇恨不转变成对刘汉宗室的仇恨,只是刘邦不知道的是,吕后竟然做得那么绝,这份仇恨如此深。

只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刘汉的江山没有因此而动荡,或许这才是刘邦最希望的局面,只要江山稳固,那么一切的牺牲,都将是值得的。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刘邦   沛县   项羽   史记   江山   相国   如意   汉朝   毒辣   生路   功臣   母子   太子   皇后   夫人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