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回老家该去哪儿?兄弟姐妹的家可以去吗?

如果父母不在,回老家也就没有意义了吧。


回到老爸家时,已是晚上十点。弟弟一家三口都不在,平常早睡的老爸意外地没睡,一直在客厅等我和姐姐。老爸坐在轮椅上,用含糊不清的口齿和我说话。在说话的过程中,老爸不时地用手按一按胸前的口袋。口袋显然装了什么东西,沉沉地几乎下坠到老爸干瘪的肚子上。


那是国秋节,因疫情三年没回老家的我,压抑不住对故乡和老爸的思念,打定主意冒险回去一趟。没有直达南宁的航班,转机用了五个小时。在南宁机场降落时,已是晚上七点。这时接到姐姐的电话,说因为疫情管控,她没有办法进机场停车场,让我自己打车去到某检查站,她在那里等我。


我拖着行李箱,排队去搭机场的出租车。轮到我时,司机一听我说的地点就皱起眉头,表示太近了,不想去。我说怎么还能拒载呢?他说我等了这么长时间,你体谅体谅我吧。我一听就向后边走,旁边的管理人员过来询问,不由分说命令我就坐那辆车。我上了车,和司机一起控诉疫情,终于还是顺利抵达了姐姐说的检查站。


下了出租车,我四处寻找姐姐的身影。只见前面的一辆车的车门打开,我的姐姐身着红裙,风姿绰约地向我走来。


原本打算在南宁住一晚上,姐姐还特意准备了烧鸭、糯米饭。然而根据南宁的管控措施,我要居家隔离七天。如此一来,我回来这一趟就毫无意义了。于是我和姐姐当机立断,不在南宁住了,直接回老爸家。


从机场到老爸家还有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姐姐开车,我坐副驾驶。姐姐提前给弟弟打了电话,告知我们到家的时间,并盯瞩他帮我收拾好房间。九点钟时我们还在路上,弟弟又来电话问我们的位置。放下电话我和姐姐感叹,弟弟不错,还挺上心。


天色黑透时,终于到了老爸家。老爸家的门铃坏了,我拍门。拍了许久没人开门。然后我听到老爸在门里说“怎么没带钥匙?”门里摸索许多,终于开了,我一眼看到坐在轮椅里的老爸。


老爸和弟弟一家三口一起住。老爸前年中风,出院之后就再也离不开轮椅。因为家在楼上,楼里没有安装电梯,因此老爸再也不能下楼。因为长日无聊,也因为年纪大了,老爸平时大概八点就会上床睡觉。而弟弟一家在外面玩,往往要到十一点才回家,今天也不例外。


我把行李放到我的房间。说是我的房间,其实以前是妈妈的房间,妈妈去世之后闲置了一段时间,现在变成了侄女的房间。家里没有别的地方可安排我,所以我每次回来,都是住这个房间。房间很凌乱,地上堆着小侄女的书。床上随意地摊着几张薄被,还有几本书,显然没有因为我而特意收拾。


我呆了几秒,想了想,没有动手收拾床,又回到客厅。


老爸可能是因为我回来,此刻还精神得很,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和姐姐聊天。


老爸说:你是第一次来这个家吧?不好找吧?

我说:我每年都回这个家,怎么会是第一次呢?

老爸惊讶地睁大眼:怎么可能?你是第一次来。

我说:前年老妈去世,我都回来了。不会是第一次来呀。

老爸将近九十岁,已经有点糊涂了。


姐姐应该是见怪不怪了,故意逗老爸:“你认识我么?我是谁啊?”

老爸说:“你是阿云。”

这倒是没说错,我和姐姐都笑了。


时间不早了,姐姐先回自己家。我和老爸继续在客厅聊天。老爸出人意料地从胸前的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递给我。我稍微一看就知是钱,并且猜到是一千元钱。难怪老爸的口袋沉甸甸地,原来装了这么多钱。


我赶紧推脱不要。我说我正准备要给老爸钱呢,怎么能要老爸的钱。老爸低低地说,我也帮不了你什么。赶紧收了吧,拉拉扯扯地难看。我想了想,老爸显然是早就准备好了,等了一晚上,终于等到没有别人了才给我,老爸这一番好意不好辜负。于是我接过钱,说谢谢老爸。


快十一点了,弟弟一家还没回来,我让老爸去睡觉。我自己草草收拾了床,也关灯睡下了。


我一时睡不着,猜想老爸为什么要给我钱。其实我大概知道是怎么回事。去年春节我没回老家,姐姐说她们去拜年,老爸一人给了一千元钱。我没去自然是没法给。然而老爸一直记得,今年我回来了,老爸第一时间就把钱给了我。老爸年纪大了,已经有点糊涂,以为我是第一次来这个家。然而他却一直记得要给我钱的事。


我乱七八糟地想着家里的一些事,迷迷糊糊睡着了,朦胧中似乎听到弟弟他们回来了。


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我听到老爸起床了。我故意等了一会,等老爸洗漱完了,在客厅打开电视了,才起床。我出了房间和老爸打招呼,老爸马上热情地叫我吃麦片粥,还略带自豪地介绍说是单位给退休老干部送的慰问品。


我和老爸在客厅聊了好一会,弟弟才从房间出来,随意地和我打了个招呼。又过了一会,弟妹才从房间出来。


弟弟和弟妹业余生活丰富,很快就出门不见了踪影。我和爸爸聊天,姐姐又来接我去玩。


这个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再熟悉不过,玩是没什么可玩的。但就像《乱世佳人》中郝思嘉对于塔拉庄园的情感一样,塔拉庄园是治愈伤口的地方,是战役的避难所,时不时她就要回来,从中获得生活的勇气。故乡于我也是如此。


晚上我给弟弟发了一条微信,把1000元转了过去,说是给侄女买书用。弟弟很快就收下了,说谢谢姑妈。


晚上姐姐过来一起吃饭。饭后我和姐姐出去散步。姐姐说今天的菜还不错,是不是你给钱了?我说给了1000块钱。姐姐说难怪。


散步回来,我去卫生间洗漱。弟妹也在,她殷勤地告诉我卫生间的桶是老爸洗头专用桶,我洗衣服的话应该用另一个桶。我恍然大悟,之前我看到卫生间的水龙头下面放着一个桶,我以为是一般的桶,就拿来洗衣服,现在才知道弄错了。


平平淡淡过了四天,姐姐却有点急了。


疫情管控还是很严,在这里隔天就要全员做一次核酸,一旦有阳性,就要封闭管理。姐姐说你还是早点回去吧,先去南宁陪我呆几天,不然如果这里发生阳性,你就走不了了。


我想了一想,觉得姐姐说得有道理,就同意了。我和老爸告别,我以为老爸会说“怎么走这么快?”谁知并没有,老爸沉默地接受了。作为一个远嫁女,这么多年我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老爸早就习惯了,可能也是知道挽留并没有什么用。


老爸说:我帮不了你什么。

我压下喉头的哽咽:你把我养这么大,不需再帮什么了。


老爸快九十岁了,留在这个世界的时间已不太多。远嫁的我,每年最多能回来一次,而疫情之下,这每年一次的归来都不能保证,能陪伴他的时间实在屈指可数,我实在也不知该怎么办。


父母尚在,人生还有来处;父母不在,人生只剩归途。


老妈还在的时候,我回来就像小时候一样,随意坐躺,随意吃喝。老妈去世了,老爸也老了,这个家成了弟弟的家,我回来就像做客,再不好意思白吃白住。


所以你说,如果父母不在了,回老家应该去哪?父母不在,我们就没有家了,故乡也成了他乡。




父母不在了,就没娘家了!自己也成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一个了,那种失落无法比拟。兄弟姐妹也只有在小的时候最亲,成家以后都各以各自的家为重心。去了只会伤感!没人疼的滋味、亲戚的淡漠都会像一根针深深刺痛。

我妈活着的时候,每逢过年、节假日,我们姐妹几个如约而至。我妈也是提前准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饭菜,坐在门口等我们几个。那时还没有公交车,我们都是坐火车回家。

我妈掐准了点,坐在门口等。左邻右舍也很羡慕,因为这个时候,我妈是最开心的时候。我和大姐坐火车回来,都会大包小包拿很多东西。只有二姐嫁在娘家门口,她也是赶这个点拿好多东西跟我们一同进娘家门。村里人看了都羡慕说,我妈生女儿多多好,逢年过节都回来。我妈也是脸上堆满了笑!只有哥嫂脸上不悦,事后会给我妈说,人多太热闹。

我妈去世后,每年只有祭日才回去一次。去了也是心情很糟糕。我妈活着时,姐妹聚一起都是无拘无束,说话也很投机。这时回娘家,感觉有了隔阂,哥嫂也是看我们谁拿的东西多,对谁有笑脸。拿的东西如果全是给死者用的,就立马甩脸色。回一次娘家,就觉得多余,只是为了给死者安慰,做给别人看而已。姐妹几个也是说一些挤兑的话,你拿的少,她拿的多。当妈的死了,应该给活人拿东西才对。感觉回娘家失去意义了!久而久之就不想回娘家了,侄女侄子都结了婚,就再也没回过娘家。

不回娘家了,哥嫂反而每逢节假日打电话问的勤,回来吗?那天回来,就让侄子媳妇等着接。感觉还是没有回去的冲动,回娘家失去意义了!以前嫌热闹,现在没人来了,倒热情了,回去也只是迫于面子。

为了哥嫂的面子,最后一次回娘家。确切地说是回哥嫂家。以前约大姐,大姐一口应允。那次约大姐,大姐一口一个孙子,忙去不了。我也只能形单影只前往。回去叫二姐,二姐说都这么近,一天见几面。言外之意我一人去。

哥嫂也成了公公婆婆,心里眼里全是女儿女婿外孙子、儿子媳妇亲孙子。坐在一个桌上吃饭,夹菜说笑都是人家一家人,自己很明显成被晾在一边。那时感觉老人说的太对了!一辈亲,两辈远,三辈问不理。贴身体验!

最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哥嫂谈笑间竟说:谁谁给孙子几百元,谁谁拿的啥,言语间透露的满足感,足以让人崩溃。明着是要你给他们孙子发红包,我了去,我孩子也没见你们给多少?以前回娘家给妈妈买那么多东西还不是让他们全家吃了!给妈妈的钱,还不是让他们花了!我妈都告诉我说,我哥一交电费就向她要钱。我学精了,从不给我妈钱。想吃啥我买,穿啥我买,感冒头疼的药买好给妈妈放枕头边。才不给他们钱!这倒好,想粘上我,啃我。我也没占着娘家什么,凭什么这样给我说话!好像离了他们,我不能活似的!

侄子对我说:姑,我们最讨厌我爸喝酒。言外之意,我拿的酒人家也不喜欢。我嫂子说,别人拿的都是新鲜蔬菜。

我一听,这饭桌上夹菜让饭没我,谈笑没我,这些事都想着我。这是鸿门宴啊?这次面给的,有点亏!回娘家也就成历史了!

近几年,老想给妈妈烧点纸钱,因为梦里常梦见。可想到我哥一家子,再也不想去了!自己独自上坟,我哥知道肯定不乐意。我嫂子那张嘴不知又会在村里说啥。反正人死如灯灭,只是活人情未断而已,去不去意义不大。索性也就不去了!

父母在还有来路,父母不在只有归途了。




把父亲送到已经等他六年的妈妈墓地,回家拿了行李、带着老婆孩子就离开了。

父亲的棺木离开家的那一刻,《家》已经不存在了!大哥说赶快哭吧,以后再也没有家了,我竟然觉得这句话如此可笑,我没有一滴眼泪,内心没有一点悲伤之情,平静的不能再平静。父亲终于脱离了苦难,不用再品尝肚子里空空如也、却又吃不进的身体折磨,也不用再品尝亲情的五味杂陈,离开、在我心里是那么的及时,替父亲感到快乐!终于可以和爱他的妈妈团聚了。

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儿女的家、不可能是父母的家,更别说兄弟姐妹的家,父亲离开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从兄弟姐妹变成了亲戚关系,怎么可能和父母在一样。(或许您的家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没有)

有时候特别想回去看看父母的墓地,以解心中相思的苦,每每这个时候又特别纠结、回去,去谁家住呢?住宾馆太见外,住家里又太麻烦。我就尽量把行程安排的紧凑一点,就住在和我年纪最接近的四哥那里、约大家出来吃顿饭,谁家都不专门去拜访一下了,哪个哥哥请吃饭、就带点烟酒过去,大家一起分享。三天的行程吃吃喝喝就结束了,连以前的老同学都不安排时间见面,太久没见了,麻烦别人干嘛呢?

没有家的日子已经十几年了!或许是因为我很小就离开了家,感觉家一直都在,父母都还在,只是很久没回去了!




父母不在了,回老家没地儿去,要去就去坟地上坟吧。94年底,未满68周岁的父亲突然去世了,剩下母亲自己过。只有母亲的家,冷清了一大截,但一放假更想回去,想多陪陪老母亲,我们回来了,哥嫂侄子也都在母亲家吃饭,感觉热闹祥和。随着母亲逐渐老去,不在外面的闺女儿子家就在老家的闺女家,但在老人的心里,家永远在那个小山村,临终前终于如愿回了家,但已不能生活自理的她,只能是住在大儿子家。农村不把闺女当家人,所以老娘死活不在闺女家终老。老娘在大儿家仅住几个月便去世了。当年不孝敬婆婆的嫂子,每当俩闺女回去看老娘时,不是甩脸子就是找茬甩话,有时直接走人,有时锁门不让进,还不允许闺女喂老娘吃的喝的,说你们走了,她拉了尿了谁管?其实据我哥说,她从未管过,一看见婆婆拉了尿了她就跑到屋外干呕……。老娘过世十年了,让做闺女的我,往事依然仿佛就在眼前,况且,一年多后,知书达礼的哥哥也去世了。这种老家还回得去吗?后来,用大哥生前备的料,侄子姨夫帮着翻盖了旧房,大侄子大学毕业,在外折腾几年后,又回老家考上了教师,搞对象也是教师。侄子侄媳总邀请我回家去住一段,但我终未应允。我能同侄媳解释我的心结吗?能同她讲她婆婆的丑行吗?我只能笑着拒绝。去年,侄子在县城买的房子装修接近尾声,他俩又邀请我,我同他姑父商量,别给脸不要脸,自己拉上行李,算是独自在他家新房住了一宿,也算回应了俩孩子的一片诚意。

再说兄弟姐妹家可以去,但那不是自己家,建议带好自已的洗漱用品及行李。别觉得不好意思,现在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卫生习惯也不同于过去,你用人家铺盖一宿两宿的,你走了人家洗不洗,洗吧不值得,不洗吧心里咯应。我有一个姐姐,她家的老房子平时空着,他们老两口在市里给两儿子带儿子,带了大孙子又带二孙子。前年清明大外甥孝心,开车带父母、儿子和老姨回老家度假。姐儿俩度过了几天美好的时光,美中不足的是我冻感冒了,因为她也不常住了,剩下的铺盖不够,二儿子屋子里一跺铺盖,姐姐不好意思用,我后来反思,怪我自己不会照顾好自己,哪怕是带上行李,放后备箱也未尝不可呀,何至于冻感冒喽。

所以,父母不在后,回老家能住旅馆就住旅馆吧,能不麻烦就别麻烦兄弟姐妹了,可以一起旅行,一起就餐上饭店,而且最好抢着结帐。因为说实话,除了父母,没人无缘无故想你,跟你客气必有原因。这绝对是大实话,慢慢悟吧。




自从父母去世后,68岁的刘建民每次回家给父母烧纸时,都刻意避开弟弟。如果兄弟俩碰见了,刘建民就像耗子见了猫,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假装看不见。五年来,兄弟俩没有说过一句话,见面的次数不超过3次。

妹妹刘媛媛虽然每年也回老家,但每次回老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刘建民还是从村里人的口中得知她回来过。

父母去世前,三兄妹相处得还算和谐。事情之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和母亲对子女的态度还有去世前写下的字条有关。


刘建民的父亲年轻时是厂里的主任,母亲是工程师。那个年代,厂里的工人每个月只有三十多块钱的工资,但刘建民的父亲每个月有90块钱,母亲有40块钱,两人收入都不错,所以养育三个孩子不成问题。

刘建民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弟弟叫刘伟,妹妹叫刘媛媛。刘建民是家里的老大,因为小时候早产又营养不良,导致他身高只有一米六,整个人瘦瘦的。

而弟弟刘伟虽然比刘建民小3岁,却在13岁那年就长到了一米八,身强力壮。

母亲觉得刘建民身体弱,所以从小到大都格外疼爱他,刘建民的父亲不在家时,家里的重活都交给刘伟干。

后来刘伟和刘建民毕业,父亲安排他们俩到厂里上班。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也在更新换代,刘建民所在的工厂转型失败,效益下滑严重,刘伟和刘建民两人必须有一个人离开厂子。


刘建民的母亲认为小儿子刘伟个头高、聪明又机灵,外出后应该能闯出一片天,所以将刘建民留在自己身边,让刘伟去了外地。刘媛媛性格老实,从小就不爱说话,在家里属于不让人操心却又不引人注目的小透明。

兄妹三人没有成家之前,相处地还算不错。刘伟每次从外地回来,都会给家里每个人买东西。刘媛媛也会张罗着做饭,一家人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但是成家后,兄妹三人的感情就慢慢疏离了。刘建民是兄妹三人中结婚最早的那个,他每个月赚的钱只够自己花的,妻子又不上班,所以结婚后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平时吃饭和生活中的开销,都由父母负担。

刘建民有了孩子后,家里三间房子实在住不下这么多人,父母只好拿出7万块给刘建民买了一套180平方的复式楼,还出钱将房子装了修。刘建民搬到新家后,将父母也接了过去,老两口帮他带孩子,他和妻子都上了班。

逢年过节,刘伟和刘媛媛回家时,父母就将老房子腾出来,大家在一起过年。刘伟在外面做了点小生意,手里有些钱,所以每次回家都会给父母买很多东西。

父母的鞋子破了,家里的椅子腿坏了,厨房的用具生锈了,刘伟都会将这些东西丢掉,换成新的。


因为刘伟每次回家出手都特别大方,所以父母认为刘伟在外面过得很好。刘伟结婚的时候,母亲告诉他,自从他父亲的厂子效益不好,她又退了休,两人手里没有多钱,没办法给刘伟买婚房了。

母亲担心刘伟提意见,谎称刘建民的房子是厂里分配的,刘建民又花了一些钱将房子换得大一些,如果不是刘建民,他和老伴还住在一口潮湿的房子里。

刘伟觉得父母确实不容易,眼下他自己能自给自足,还能存点小钱,应该自己想办法解决婚姻大事。刘伟结婚时,只花了父母两千块钱,他买的婚房和给妻子买三金的钱,都是他自己的。

好在刘伟和妻子都属于聪明又能干的人,结婚后夫妻俩赚得盆满钵满,买了三套房子,夫妻俩一人一辆奔驰车。


兄妹三人里,过得最不好的就是刘媛媛。刘媛媛读书成绩不好,勉强读完高中后就去外地打工了。

刘媛媛的丈夫是外地人,虽然丈夫是独生子,但家里条件不太好。刘媛媛出嫁的时候,对方家里买不起车更买不起房。

刘媛媛的母亲觉得女儿太让她丢脸,所以刘媛媛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对她冷嘲热讽。有一次,刘媛媛带着孩子回娘家,孩子晕车时吐到了刘建民的车上,刘媛媛觉得不好意思,回到家主动给哥哥刷车。

父亲看到这一幕,没有接过刘媛媛手里的活,反而不屑地说:幸亏你买不起车,你要是买得起车,你家孩子不得天天晕车啊!你这辈子,就是开不起车的命。

刘媛媛和母亲一块逛街,母亲看中了一条黄金项链,想让刘媛媛买给她。刘媛媛手里没这么多钱,母亲气愤地说:你看看你两个哥哥过得什么日子,你再看看你,连一千块都掏不出来,丢不丢人?


刘媛媛离娘家很远,每次坐车回娘家,有一段路没有车,必须家里人去接。刘媛媛后来再提出回家时,母亲总是在电话里说:你家孩子晕车,你们就别回来了。上次你儿子吐到你哥哥车里,你嫂子都不高兴了。再说了,你哥哥接你还要十块钱的油钱呢,你别让他浪费钱了,他赚钱不容易。

因为回家没人接,刘媛媛6年没有回过娘家。她以为这么多年不见,父母会想她,所以她和丈夫攒钱买下一辆新车后,特地回了一趟娘家。

刘媛媛进门后,母亲看到她手里只提了两箱牛奶和两箱水果,不屑地说:就提这点东西来啊,我本来想下楼去接你的,还好我没去。

临近中午,母亲抱怨每天做家务太多累得胳膊疼,不愿意做饭。刘媛媛只好和丈夫一起下楼买菜,两人张罗了一桌饭。

吃饭时,母亲笑着说:我家闺女就是享福啊,在家啥活不用干,只需要带带孩子,做做饭。我真是羡慕你,每天吃得这么丰盛,有好几道菜我都没吃过呢。


刘媛媛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说,好在两个嫂子帮忙打圆场道:媛媛忙了一中午,真是辛苦了。你现在真厉害,会做饭会带孩子,知道顾家过日子了,不像我我们俩,结婚后鲜少进厨房,连汤都不会煲。

中午吃完饭,刘媛媛准备把一楼的老房子收拾出来,晚上在那里休息。母亲说老房子里堆满了孙子的玩具,早就没有空了,如果刘媛媛不嫌弃,可以在家里打地铺。

当时是冬天,北方的冬天很冷,孩子年纪又小,刘媛媛想让孩子跟着刘建民的儿子一起睡,母亲说刘建民的儿子睡觉不老实,和别的孩子一起睡容易睡不踏实。

刘媛媛的丈夫听出岳母话里的嫌弃,当晚就带着刘媛媛和孩子住了宾馆。后来刘媛媛回过几次家,每次回去都要买菜做饭,偶尔一次路上堵车没办法做饭,母亲就抱怨做饭累得胳膊疼,让刘媛媛以后少回家。


从那以后,刘媛媛两年回一次家,因为路途有些远,她们先开车到镇上的宾馆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再开车回娘家,中午吃完饭再回去,晚上刚好到家。

刘媛媛也曾想过不回去,因为母亲总在电话里说,她们回去她还要忙着做饭,太累了,平时想念对方打个电话就行,不必非要见面。

刘媛媛觉得父母养育她不容易,她回去给父母买点东西,见见她们,最起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刘媛媛回家的次数少了,刘建民和刘伟之间却有了矛盾。

母亲退休后,一直帮刘建民带孩子。刘伟有两个孩子,当时他和妻子准备扩张店铺,刘伟想让母亲帮忙带孩子,母亲舍不得离开刘建民的孩子,刘建民也不想让母亲走,所以母子俩谎称孩子生病了,躲过了这次带孩子的事。

后来刘伟知道这件事后很不高兴,他怪母亲偏心,母亲觉得刘伟比刘建民有能力,他没时间带孩子可以请保姆,刘建民家里条件不好,实在请不起啊。


随着刘建民的孩子渐渐长大,不需要爷爷奶奶照顾了,刘建民就将父母送到了一楼的老房子里。理由是她们家住在六楼,没有电梯。父母年纪大了,爬楼梯不方便,住一楼更合适。

刘伟气坏了,他觉得哥哥就是嫌弃父母没用了,才将他们送回去。一楼特别潮湿,父母上了年纪,住在那里能受得了吗?他想将父母接到身边,可妻子对公婆不帮忙带孩子意见很大,坚持不让他接,这件事只好作罢。

刘建民62岁那年,父亲查出了癌症晚期。当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如果做手术,老人受罪不说,癌细胞也无法抑制,李建民的父亲想保守治疗。

身边的亲戚认为李建民的父亲选择保守治疗,是因为两个儿子小气,舍不得出手术的钱。所以她们每次见到刘建民和刘伟,都会数落他们的不是。

刘伟好面子,既然亲戚们都这么说,他干脆劝父亲做手术。最终兄弟俩一人花了15万,刘媛媛花5万,可惜父亲还是没撑过3个月就去世了。


因为刘伟坚持做手术,刘建民不得不出15万。如今父亲去世了,15万就打了水漂,他越想越气,成天在母亲面前哭诉家里的日子不好过。

母亲本来打算将一楼的老房子留给刘伟,不过如今刘建民家里条件实在不好,她决定将房子留给刘建民。

母亲去世前,刘伟从外地赶回老家照顾她直到去世,母亲也许出于愧疚,写下了一张字条,说家里的老房子归刘伟,因为刘建民的房子其实她出钱买的,家具也是她花的钱。

刘建民看到母亲写的字条后,又气又恼。他想不明白母亲为什么出尔反尔,说好了把房子给他,为何又给刘伟?

不过刘伟也不高兴,他一直以为刘建民的房子是自己买的,他仔细盘算后,发现母亲跟着刘建民生活的那些年,花了母亲不少钱。


母亲去世第二年,刘伟听说老家的房子要拆迁,他本来很高兴,可是前不久,他得知老家的房子不拆了,刘伟住的房子要拆,拆迁后有200万呢。

刘伟觉得刘建民的房子是母亲花钱买的,拆迁后的钱应该一家人平分,刘媛媛不想要钱,也不想掺和,主动放弃父母的所有财产。刘伟觉得父母帮衬刘建民太多,这次无论如何,他都要拿到一笔钱。

刘伟有三套房子,刘建民当然不肯分他钱。因为房子的事,兄弟俩差点打起来。刘伟认为那三套房子是他自己打拼的,刘建民的房子是母亲买的,意义不同。凭什么刘建民可以啃老这么多年,他却要自食其力,什么都靠自己?


刘伟对父母的偏心无法释怀,兄弟俩每次见面都不肯说话。刘媛媛每次回娘家,不知道该去哪个哥哥家坐一会,索性都不去了。

可总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难道他们兄妹之间再也没有亲情可言了嘛?

刘媛媛决定让刘伟和刘建民坐下来好好聊聊,五个手指有长短,父母对待孩子有所偏心也是正常的。如今父母已经离世,他们兄妹三人是这世上最亲的人了。

刘媛媛希望过往的事情翻篇,一家人好好相处,如果亲兄妹之间都互不来往,亲情的意义又何在呢?

好在刘建民和刘伟也上了年纪,他们渐渐懂得了亲情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都愿意各退一步。


无论哪个年代,都有多子女的家庭。有的家庭里子女很多,但子女相处十分和谐,惹人羡慕。有的家庭里只有两三个子女,可是子女之间却闹得比石头还僵,一辈子互不往来。父母去世后,兄弟姐妹之间就成了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让人十分感慨。

其实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果父母太偏心一个孩子,其他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父母如果不愿意正视偏心问题,不被偏爱的子女积攒了太多失望,就会和被父母偏爱的孩子渐行渐远。因为他们每次看到被父母偏爱的那个孩子,就会想起不快乐的时光,觉得自己在这个家很多余。

刘建民的母亲宠爱刘建民,对刘伟和刘媛媛缺乏关怀,才导致他们对这个家失望,对刘建民意见也很大。

如果父母能够尽量一视同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子女不仅不会抱怨,反而会互帮互助,因为他们相信父母很公平,不会让其中一个孩子吃大亏。

其次,父母在财产上也要划分均匀,如果财产实在分布均匀,也要当着孩子们的面把你这么分配的原因说清楚,免得去世后子女因为这件事心生嫌隙,互相埋怨。

最后,我认为父母生育多个子女,就是希望他们百年之后,子女之间能互帮互助,互相依靠。

父母虽然会偏心,但她们一定比陌生人更爱自己的孩子。有的子女过得好,有的过得不好,作为父母,就会多帮衬那个过得不好的孩子。

为人父母,也有她们的难处。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多一些体谅。吃饭还有牙齿碰舌头的时候,兄弟姐妹相处时有摩擦实属正常。

希望大家少一点计较,多一点包容,共同珍惜这份血缘亲情,也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让他们明白亲情的可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父母   孙子   南宁   闺女   侄子   娘家   子女   老爸   弟弟   家里   父亲   姐姐   母亲   房子   孩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