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

霍光是西汉时期的一代权臣,他大权在握,废过一个皇帝刘贺,将沦为平民的皇室子弟刘病己扶立为皇帝,他的家族权势滔天,甚至于他的家人毒死皇后改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汉宣帝看到霍光顿时感到芒刺在背,汉宣帝在他活着时形同傀儡,任何事都要交给霍光处理自己不敢独断,甚至于没有霍光同意自己都不能外出。后世将他和伊尹并称,废立皇帝称之为伊霍之事。

霍光这样的权势,和后来的曹操一样,不过霍光终其一生也没有篡位,也没有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反而在他死后,权力就被宣帝收回,霍家最后因为不满谋反被灭门。

霍光形同皇帝为什么不光明正大的当皇帝,反而害的自己死后家族被灭呢?

其实霍光虽然大权在握,权势超过皇帝,但是他没办法当皇帝,一旦他真的动手篡位,等待他的是他活着时他和霍家就被灭门。

第一,反对势力众多,实力无法篡位。

汉武帝虽然让霍光辅佐朝政,但是他不可能放心的把朝政大权交给霍光。为此他安排了一个辅政集团,霍光只是辅政大臣之首。

这个辅政集团包括:大将军、大司马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太仆上官桀和御史大夫桑弘羊。

也就是说霍光行使权利必然要受到其他三人的牵制,这样一来霍光就无法篡位。

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汉武帝没有算到金日磾会在一年后病死。

由于金日磾去世,霍光趁机大权独揽,形成了“政事壹决于光”的局面。

因为这种局面上官桀和桑弘羊彻底成了霍光的反对派。

之后上官桀父子联合抚养昭帝的姐姐长公主和燕王刘旦以及桑弘羊一起先后两次企图发动政变推翻霍光,但是都失败了,这进一步增强了霍光的实力。

虽然霍光通过这两次针对自己的政变增强了实力但是也意识到自己并不能完全控制西汉政权,朝野上下反对自己的人很多。自己没有取而代之的实力,身为臣子还能镇住场面,如果一旦篡位,必然会落个尸骨无存的下场,就连霍氏家族也会被消灭,这是他不能接受的。

第二,谨慎的性格,注定他不可能篡位。

霍光是名将霍去病的弟弟,他是在兄长的带领下步入仕途。虽然朝里有人但是霍光能够成为辅政大臣全凭自己的努力,他在变幻莫测的朝廷和喜怒无常的汉武帝身边二十多年没有出事,反而被重用靠的就是自己的谨慎小心。“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这是霍光能够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因此依靠谨慎小心的人绝不会干冒险的事,霍光绝不会拿自己和家族的性命去冒险篡位。

第三,没有篡位的理由。

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第一辅政大臣,他的权力是汉武帝赋予的,也就是说他始终是汉朝的臣子,他无法合法的当皇帝,毕竟古人讲究名正言顺。霍光没有篡位的理由,即使后来废掉刘贺,霍光第一时间要做的只有寻找一位宗室子弟将他立为皇帝,霍光没有当皇帝的理由。

因此霍光辅政几十年,即使后来他的权力大到皇帝都无法改变,他依然选择当一个臣子,绝不敢自己篡位当皇帝。




很多人看过王莽篡汉之后都会有一个疑问,西汉历史上明明有两个人有机会当皇帝,为什么他们没篡位呢?这两个人,一个是吕后,另一个就是霍光。如果说吕后当时还要忌惮外面强大诸侯国的话,而经过“推恩令”后,霍光连这个顾虑都没有了,他为什么没有像王莽那样,想办法当皇帝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看这个话题。

一、霍光的上位之路

毫无疑问,霍光的上位离不开霍去病,正是凭借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关系,霍光才被带入宫中,当上一名郎官,也就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个下等的侍从官。从那以后,霍光就一直在汉武帝身边做事,从郎官到各曹官,再到侍中,直至奉车都尉、光禄大夫,时间长达三十余年。在这三十余年里,霍光虽没有什么特别高光的时刻,但却从未犯过大错,所以才能够得到汉武帝的极度信任,最后才将托孤重任交给他,让他做了汉昭帝刘弗陵的首席辅政大臣,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为辅助。

这其中,金日磾是匈奴人,在汉昭帝登基后第二年就死了;上官桀跟霍光是儿女亲家,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娶了霍光的女儿,当时由于汉昭帝还小,由霍光总理朝政,如果霍光不在,就由上官桀负责;桑弘羊是御史大夫,负责监督百官。

可以看得出来,这里面表面上是各司其职,但是无论是上官桀,还是桑弘羊,甚至包括那些皇亲国戚,真的有什么事,还是得通过霍光。所以,时间一长,霍光否决了他们几次意见之后,矛盾也就产生了。最后直接导致上官桀父子、桑弘羊联合燕王刘旦(汉昭帝三哥)和鄂邑盖长公主(汉昭帝的姐姐)搞起了反霍光同盟,结果,消息败露,他们几个被霍光一锅端了。

从那以后,霍光就成为了独掌大权的唯一权臣,这一年是公元前80年,距离霍光入宫之时,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了。

二、霍光的权力有多大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留下的上官太后(汉昭帝的皇后)是霍光的亲外孙女,几乎完全受霍光左右。满朝文武也都唯霍光马首是瞻,几乎所有重要位置都是霍光信得过的人物,当时的霍光甚至已经拥有了废立皇帝的权力。

霍光当时越过广陵王刘胥(汉昭帝的四哥),而选择昌邑王刘贺(汉昭帝五哥刘髆之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实际上就一个理由:汉武帝当时就没选择刘胥,就说明他不适合。不过,很悲剧的是,这位昌邑王刘贺更不适合,刚刚当了27天皇帝,就因为目无法度被霍光和上官太后给废了。

随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下,霍光选择了流落民间的皇曾孙刘病已(汉昭帝大哥戾太子刘据之孙)。(注:关于这一点,有人认为是因为卫霍两家的关系,所以霍光有意选择的刘病已,水一白还是不太认可的。虽然卫青和霍去病之间关系非常亲密,但是毕竟霍光与霍去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卫青和霍去病之间的联系恰恰是因为霍去病的母亲是卫青的姐姐,所以卫氏与霍光之间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戾太子刘据遇害之时,霍光没有出手相助了)

汉宣帝(刘病已)即位后,将自己的结发妻子许平君立为皇后。结果仅仅过去三年,霍光的妻子霍显便暗中收买女医淳于衍将许平君毒杀了。此举虽然可以说霍光事先并不知情,但事后却也是他默认了的。随后,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入宫,成为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

汉宣帝后来曾说过,霍光与他同车,站在他身后时,他有如芒刺在背的感觉。实际上,换成是谁都会有这种恐惧感的。

宫里有个上官太后,还有个霍皇后;刘病已并未亲政,权力还在霍光手里;霍光的儿子霍禹、侄孙霍云都是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是奉车都尉、侍中,管着胡越骑兵;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是东西宫的卫尉,负责保卫皇宫;其他霍光的近房、远房兄弟,一票女婿、外孙也都在朝中担任要职;除此之外,其他重要朝臣也基本上是经霍光一手提拔的。

面对这种局面,又有哪个皇帝会不怕呢?

三、霍光为什么没反?

如果从霍光所掌控的势力来看,事实上是超越王莽篡汉之时的,他所获得的支持更是远远比王莽当时要好得多。但是,为什么霍光没反呢?无外乎就下面这两种情况:

1、霍光不想反

霍光是一个处事非常谨慎、周密,而且极为自律的人。据《汉书》记载,他每次出入宫殿、上下殿门之时,所停所进的位置都是固定的。并且,他在武帝身边呆了三十多年,从未犯过大错,这也是他自律的体现。所以,无论是出于对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也好,还是对大汉的忠诚也罢,甚至只是对个人的要求,霍光都极有可能从来都没想过要造反。

2、霍光不敢反

假如说霍光真的利欲熏心,想过造反,但却一直没反,那他的畏惧点也只有两个:

(1)汉朝的统治根深蒂固:大汉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起,至霍光独自掌权的公元前80年止,已经过去了122年了。统一国家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刘汉江山之稳固也并非是霍光敢于触碰的。

(2)霍光为人谨慎、周密,这是霍光的优点,但对于造反者来说,却往往是一个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不敢轻易踏出那一步,而最终错过了机会。


相较于这两方面来说,水一白更愿意相信上面一个,就是霍光出于对汉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一直身怀辅佐幼主之心,并无贰意。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霍光掌权的这段时间里,恰恰也正是西汉从武帝战争时期彻底走出来的一个阶段,虽不敢说孝宣中兴都是霍光的功劳,但至少也有他付出的很多努力吧。

四、后记

霍光一生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对家人、子女缺乏管教了,以至于他们不但掌权,而且擅权放纵,不知道进退得失,最终酿成了悲剧。

公元前66年,即霍光死后两年,霍氏一党因企图谋反的罪行,被汉宣帝连根拔起,只剩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废后)和外孙女上官太后了。上官太后于公元前37年寿终正寝,而霍成君则在公元前54年选择了自杀。

公元前51年,当汉宣帝命人画十一功臣像时,霍光虽名列第一,却已经无法留下名字了,只能尊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姓霍氏”了。




谢谢邀请!霍光专权几十年,为什么一直没有篡位?最主要的原因是霍光牢记汉武帝的嘱托,终于汉武帝,终于大汉帝国。

公元前86年,汉武帝感觉到身体不行了,就打算把皇位传给小儿子刘弗陵,可是这个儿子太小,年仅8岁,不能治理国家,必须找一个既有能力,又有忠心的人来辅佐,想来想去,感觉大将军霍光是个人选,于是就决定让霍光来辅佐儿子刘弗陵。第二年汉武帝病死,临死前,交代霍光,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理国家,下诏加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和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一起辅佐汉昭帝刘弗陵,共同治理国家。

上官桀、桑弘羊感到霍光是首辅大臣,权利在他们之上,心里很不满意,经常出现意见分歧。霍光也不计较他们。

汉武帝的大儿子燕王刘旦,认为汉武帝一死,皇位就是他的了,没想到这个皇位被最小的弟弟抢去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和其他的几个弟弟商议造反,夺这个皇位。这些弟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认为造反成功了,你做皇帝,我什么也没有,何必这样呢?由于这些弟弟的意见不统一,泄露了机密。由于霍光刚刚执政,不愿意对刘氏兄弟用刑,便叫燕王刘旦进京认罪,刘旦不仅不愿意认罪,反而和上官桀、桑弘羊串通一气,共同谋害霍光。

汉昭帝刘弗陵12岁这年,有一天,接到燕王刘旦的一封书信,说霍光出城阅兵,用的是皇帝车驾,是想造反,愿意带兵进京除掉霍光。霍光一听这事,吓得赶紧进京朝见汉昭帝,跪地求饶,汉昭帝说:“你出城阅兵不过10天,这信,10天根本送不到京城,明明是伪造的,将军不要怕,我明白的很!”过后,查出是上官桀、桑弘羊的事。

汉昭帝刘弗陵21岁就去世了,大家商议让昌邑王刘贺来继承皇位,而刘贺不务正业,贪图享受,霍光又和大家商议废了刘贺,立刘询做皇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登基后,霍光和众大臣极力辅佐。汉宣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朝又强盛起来。

霍光是一个忠臣,他是不会篡权的,汉武帝没有看错他。他不仅不篡权,而且还使汉朝强盛起来,为后世所称道。




霍光虽然是权臣,专权了几十年,但他的权势没有大到像后来的王莽、司马昭那种可以杀君弑位的程度。并且,霍光只是权臣,他不是奸臣

自古以来,权臣想要篡权,有一个很硬性的标准,就是要把皇帝彻底的架空。掌握兵权都只是最基本的,掌握兵权之后还要把大臣都笼络到自己的旗下。只有争取到了士大夫阶级的支持(真心实意的支持),权臣才算是有篡位的资格了。

就比如像王莽、司马昭,他们当年废掉皇帝的时候,周围的大臣都是支持他们的。就连后来杀皇帝,也没多少人反对。毕竟大汉和大魏都只是靠惯性才勉强活着的,群臣们心里清楚的很,刘氏和曹氏早就该下台了。

反观霍光呢?他就差远了。汉室未衰,群臣都向汉。只不过因为皇帝还小,需要一个大臣辅政而已。在这起情况下,霍光要是敢篡位,那就是厕所里点灯——找死。

就拿霍光当年废刘贺为昌邑王来说,当时大臣其实是不支持他的。但他为了废刘贺,硬是拿刀架着脖子,逼着大臣支持他。

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立宣帝。——《汉书.杨敞传》

当时坚决支持霍光废刘贺的人,主要是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两人。田延年去找丞相杨敞商量,杨敞当场惊呆了,不敢表态。后来她老婆告诉他,你还是答应吧,这种大事不能留活口的。他既然告诉了你,那就表明你已经没有回头路。否则霍光可能会先杀了你!然后再去废皇帝。于是,杨敞最终只能很不情愿的同意了。



刘贺被废黜之后,很多人都认为霍光的权势增加了。但实际上恰恰相反,霍光因为拿刀逼着大臣支持他,这导致很多官员都对他投了不信任票,当宣帝登基后,相当多的大臣站在了宣帝一边,帮宣帝压制霍光。

所以实际上,霍光因为废刘贺,他的权势上限比之前是要降低了。

比如汉宣帝登基后,侍御史严延年就公然向霍光发难,弹劾他废皇帝一事。

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汉书.严延年传》

如果这是在王莽、司马昭那个时代,严延年这种行为简直是找死啊!怕是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可谓是在霍光那个时代,他最后却一点事都没有。并且相当多的官员还纷纷对严延年表示了敬佩,冷眼怒瞪霍光。

面对群臣的质疑,霍光也是没办法,只得表示归政于宣帝,以示清白。宣帝对此自然是不敢接受,表示我还是信任你的,朝廷事务也不能离了你。于是,这件事情才算是稍微平息了一点点。

霍光在事后心里气不气,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霍光当时拿满朝文武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么一看,霍光这个权臣当的确实窝囊透顶。他别说是跟王莽、曹操、司马昭比了,就算是跟董卓比,他也差了档次。起码董卓还敢罢他叫板的官员。(严延年其实也不是什么好鸟,他后来也是死有余辜)

不久之后,霍光想跟宣帝拉近关系。可是宣帝利用群臣又整了霍光一次,搞得霍光在众人面前很没面子。这次事件就是立皇后。

霍光想让汉宣帝娶自己女儿,这样可以让他从权臣变成外戚,给皇帝当岳父。但是汉宣帝坚决不同意,最后在群臣的支持下,立了自己的糟糠之妻许平君。

很多人认为许平君能当上皇后,单纯只是因为汉宣帝对许平君爱情专一。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因为古代立皇后不是小事,立谁当皇后,背后都有很强的政治意味。比如光武帝刘秀坚持立阴丽华为后,仅仅只是因为爱情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吧。郭皇后背后的河北豪族势力那么强大,刘秀要是通过废皇后,进行政治打压,这是不合情理的。

同样的道理,汉宣帝立许平君也一样。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上位,这是霍光让大臣在这件事情上表态,到底是支持我,还是支持宣帝;宣帝想立许平君为后,这也是宣帝让大臣在这件事情上表态,到底是支持我,还是支持霍光

最后的结果让霍光非常郁闷。支持许平君的大臣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许平君就成了宣帝的皇后。满朝文武联合压制霍光,而霍光对此是一点招也没有。你说霍光这个权臣当的是有多窝囊?

随着时间的推移,宣帝的年纪越来越大,支持他的大臣也越来越多。而霍光一党,权势也是越来越小。

首先,当年支持他废刘贺的田延年,因贪污被逼死。田延年自尽前,霍光非常想帮田延年洗脱罪名,毕竟他是自己的左膀。但田延年贪污罪名确凿无疑,在这风口浪尖上,霍光终究也不敢只手遮天,包庇田延年。所以你说,霍光这个权臣当到这个份上,他到底窝不窝囊?

紧接着,当年另一个支持霍光废黜刘贺的张安世看情形不对,也退居二线,不再过问朝中的权力斗争。这等于,霍光的右臂张安世自己把自己打瘸了。

左膀右臂都没了,霍光还剩啥?先不说他有没有篡位的想法,就算他有,此情此景,他也没篡位的资本啊。

再之后,霍光的傻媳妇毒死许平君,这个事情霍光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若是他事先知道内幕消息,怕是借他十个胆子,他也是不敢干的。

总的来说,霍光是权臣不假,但他的权势在历代权臣当中,只是比较低的一个档次。由于他废立皇帝玩得太大了,导致大臣们纷纷站在了宣帝身后联合压制他。他不但不能在宣帝一朝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反而被宣帝逼得步步后退。到了临死前,霍家的权势真心算不上权倾朝野。

所以我觉得,霍光更像是加强版的周勃,或是加强版的陈平。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干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废刘贺,比如隐瞒傻媳妇毒杀皇后的秘密。但是若是要让他去篡位,他还是不敢的。




霍光,西汉时著名权臣,历汉武帝,汉昭帝,海昏侯,汉宣帝四朝。昭帝即位时,霍光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从此霍光作为辅政大臣开始执柄国家,权宠加身几十年,可谓是显赫一时。那拥有如此权力的他,到底有没有想过篡位呢?

其实作为后人,我们纵观霍光一生,我们可以说他是权臣,但他依旧不失为一个忠臣,霍光是对得起汉武帝的托孤的。武帝驾崩后的三次帝位更迭都是主少国疑的危险时期,霍光都站了出来,庇佑昭帝,宣帝成长起来,为昭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武帝晚年选择霍光来辅佐少主弗陵,并且赐给霍光一幅‘周公负成王朝诸侯图’,并对霍光说‘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用此像霍光表达自己对其辅政的信任和希冀。昭帝即位的时候才八岁,一切政务都由霍光决定。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霍去病的原因,霍光十几岁就入宫当了郎官,史书记载:“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锦中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况且霍家累受皇恩,霍光从小就跟在武帝身边侍奉,对武帝可谓是忠心耿耿。霍光执政期间,因循守职,对武帝颁布的轮胎诏继续加以贯彻,昭宣中兴是离不开霍光打下的基础的。

昭帝的辅政大臣不只有霍光,还有金日磾,桑弘羊,上官桀。桑弘羊,上官桀等人为了夺权,勾结燕王刘旦等人,诬陷霍光谋反,即燕王上书事件,却被才十四岁的昭帝识破,昭帝说,‘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知道大将军的事,谁再敢搬弄大将军的是非,决不轻饶’。霍光权宠加身是离不开昭帝的信任的,霍光也更加兢兢业业来回报皇帝的信任。

之所以有人觉得霍光有谋逆之心的原因在于海昏侯。元平元年,昭帝驾崩后没有子嗣继承皇位。当时大臣们选择了武帝孙子昌邑王刘贺继位,可刘贺烂泥扶不上墙,在位才27天。


正事没做几个,荒唐事干了一大堆,为了大汉江山社稷着想,霍光只能废刘贺为海昏侯,另立武帝曾孙,也就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的孙子刘病已为新君。废立皇帝,确实不是人臣所为,可如果放任刘贺瞎搞,霍光怎么对得起武帝的托孤,霍光真心想篡位的话,大可废了刘贺,自己登上皇位的。

同样面对幼主,王莽之所以篡位,主要是西汉末年的皇帝自成帝以来,大都昏庸无能,甚至还有爱男色不爱江山的同性恋皇帝,皇权失信而武帝,昭帝都是一代明君,皇权还是有很大威信力的。他们对霍光也即位信任,霍光是不会辜负武、昭的信任的。

霍光历任四朝,权倾朝野,霍家也因此鸡犬升天,甚至嚣张跋扈起来。然而盛极必衰。自从霍光迎立宣帝后,为霍家的倒台埋下伏笔。霍光毕竟执掌朝政几十年,宣帝登基时也已经长大成人,二人必不可少的会发生冲突,但宣帝还算克制,仍然把朝政交给霍光全权处理。待霍光死后,霍家人自己作死,宣帝也开始算霍光老婆害死自己原配许皇后的帐,霍家几倍族灭,只有少数人幸免。

霍光或许不过是想效仿伊尹,周公之流而已。霍光是否有篡位的野心?我们无从得知,但即使他有,他也不会去干。那时候皇权威信力极大,人心皆向于刘氏,霍光根本没有滋生篡位野心的土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王莽   昌邑   司马   权臣   燕王   皇位   汉武帝   西汉   大将军   公元前   权势   大臣   上官   皇后   皇帝   财经   霍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