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要怎么打才能赢?

1、不和苏联开战,维护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稳定东线。同时团结全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欧洲各国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转移矛盾,祸水东引,用冷战对抗苏联。

2、怀柔英美,与英国谈成保留大英帝国颜面的和平条约而不是投降条约。与美国大力发展经贸关系,开放欧洲市场。

3、在远东联合英美强力遏制日本帝国南下侵略东南亚,调停中日战争,全力引导支持日本北进与苏联开战。




纵观整个二战,德国人想取得胜利还是有点可能的。当年希特勒在自杀之前,曾经对其部下说过:胜利一度离我们很近,唾手可得。说实话,我认为希特勒没有乱说、瞎说,二战时期的德国确实有机会“一统江湖”的。

美、苏易北河会师

可是德国人最后还是输掉了战争,而且输得一败涂地。不过我还是坚持我的核心观点:1941年12月7日以后,德国人就注定会失败了,因为一个“战争怪兽”加入到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美利坚合众国来了。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事实:二战初期的时候,要是问哪个国家的军队战斗力最强、占领的地盘最多、效率最高的话,那就非德国人莫属了。

从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开始,德国人开启了他们的疯狂扩张之路。德国人先后占领了: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南斯拉夫、北非各国、希腊等等。

德国人的闪电战大军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德国人二战到底败在了哪里呢?二是,事后诸葛亮般地来分析一下,二战德国人到底怎么打才能赢呢?

二战德国人初期一路高歌猛进,最后还是败在了战略上、败在了美国人身上

1939年9月1日,德国人集中了55个师、上千辆坦克、上千架飞机闪电突袭波兰,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

尽管当时波兰号称有百万大军,国际上又有英、法的支持,可是只坚持了一个月零五天就宣布投降:10月6日,波兰军队全军覆没,德波战争结束。

从此以后,德国人的铁蹄、德国人的闪电战将席卷整个欧洲。1940年开始,德国人把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法国在二战中表现特别的差,德国人只用了几十天的进攻,法国人就彻底投降了——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

此时此刻,整个欧洲大陆上也就剩下两个国家尚可一战了——英国和苏联。

丘吉尔视察被炸的伦敦

1940年7月开始,德国人对英国发动了大规模、地毯式的战略大轰炸——伦敦大轰炸。

不过英国人依靠着英吉利海峡的巨大优势始终坚持抵抗。但此时英国人已经自身难保了,德国人只要再坚持一下,英国人还是有可能屈服的。

此时德国人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错误,那就是:还没有完全让英国人屈服的情况下,又发动了另外一场战争——苏、德战争。

没有彻底耗死英国人就跑去打另外一个强国苏联,这是德国人在二战初期犯下的第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

接下来德国人在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又犯下了第二个严重的战略失误。这个失误最终要了希特勒的老命。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发起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进攻——突袭苏联。这一天,希特勒出动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此战一开始的时候,德国人的进攻异常顺利,苏联处在被吊打的境地。

苏德战争开战的第一天,苏联人就有1200架被摧毁,其中800架飞机还没有来得及起飞就被摧毁在了跑道上。

苏、德战争开战的头四个月里,苏联损失兵力在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一共有:坦 克与自行火炮15601辆,各种火炮70574门,作战飞机7237架被德军彻底摧毁。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还有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开始了夺取莫斯科的攻势。苏联卫国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开打了——莫斯科保卫战全面爆发。

可是就是这个莫斯科保卫战让德国人失败了,此战也被称为:苏德战争的重大转折点。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德国人失败的开始。

基辅战役被俘的苏军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的是:德国人在进攻莫斯科之前还打了一仗——基辅战役。这场战役的结果无疑是德国人大胜了苏联人。

此战苏军一共被俘了66万人,其中还有数万的苏军优秀军官;此战也被希特勒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彻底的歼灭战。

可是此战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可是在战略上却是失败了——这一仗严重的拖慢了德国人进攻莫斯科的步伐。

当时德国的前线将领们一致认为:拿下莫斯科才是最关键的,没有必要去分兵攻击基辅。然而希特勒却否决了这个意见。

德国军队里面最厉害的装甲军大师古德里安当时已经距离莫斯科非常近了,如果不回头去进攻基辅的话,估计莫斯科已经唾手可得了。

莫斯科会战苏联人之所以胜利、德国人之所以失败,除了苏联人已经无路可退爆发出了巨大的战争意志力以外。其实还有几个核心原因:

一是,莫斯科的严寒天气到来了,德国人作战行动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是,苏联人在德国进攻基辅的间隙期间修筑了人类史上最坚固、最漫长的工事和反坦克壕沟;这后来也成了德国人的噩梦。

三是,莫斯科会战的后期,苏联人终于等来了美国人的援助;

以上三个原因其实合并起来只有一个原因:时间的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希特勒11月就打下了莫斯科的话,严寒不会到来、苏联人没有时间修工事和做准备、美国人那时还没有参战等等。

其实当美国人在1941年12月8日参战以后,德国人就没有机会了, 因为美国人对于德国、对于整个法西斯国家来说:都过于强大了。

美国人参战了以后给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例如:飞机14018架、坦克,装甲车 22800辆、运输车501660辆、铁路车辆: 13041辆、高炮上万门;另外还有钢材 2589766吨、铝: 26110吨、石油: 2622357吨、舰艇672艘等等。

试问一下,这样被美国人的装备和物资强力打造的苏军,德国人还如何去战胜他呢?

大家还不要忘了一个事实:诺曼底登陆战中,美国人也是主力。整个登陆战中一共动用了13000架战机,其中的一万架都是美国人提供的。后期的时候,美国的军队在欧洲超过了200万人。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人一共援助了盟军500亿美元的物资。美国人不光武装了苏联,还更加强力地武装了英国人,其中这500亿美元的援助中有300亿给了英国。

总结一下就是:德国人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以后,最后的结局就已经完全注定了——希特勒必然毁灭。

我来“事后诸葛亮”般地分析一下,二战德国人到底怎么打才能赢呢?

前面分析过了德国人失败的核心原因了:一是,战略出了问题;二是,美国人的参战让德国人必败无疑了。

我们来分析一下:德国人要怎么打才能胜利呢?

第一点:避免两线作战、

德国人的战略存在严重的问题。本来苏、德之间是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人在打下法国以后,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拿下英国。

当时如果德国彻底解决了英国以后,再来攻打苏联,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不需要两线作战了。

第二点:严密的控制日本这个盟友的行为和举动

德国人的失败,日本人的功劳很大。试想一下,要不是日本人在1941年12月7日跑去偷袭珍珠港的话,估计美国人暂时是不会参战的。

大家不要忘了,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国人是刚刚在经济大萧条中才有所恢复的。此时的美国国内是“孤立主义”盛行、对外做生意赚钱的思想高涨。

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德国人之所以能够从一战的废墟中快速崛起,美国人的功劳很大;

日本之所以能够横扫大半个亚洲,美国人的功劳也不小;

没办法,当时美国人两边卖装备、卖资源,这钱挣得无比是酸爽的。

如果日本不去挑衅美国人的话,我想美国人不一定会那么快参战的。即使罗斯福不遗余力地呼吁要参战,可是美国人特殊的模式决定了——罗斯福说了也不算,国会不同意哦!

试想一下,如果美国人晚一年参战的话,德国人是不是又不一样了。希特勒应该立即电令和要求:日本人一定不要去挑衅美国。

第三点:德国人在攻打苏联时犯了两个错误,完全可以避免的两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前面说过了,那就是应该不顾一切地、乘着有利的时间去拿下莫斯科。试想一下,如果德国人一举攻下莫斯科的话,苏联人还有多少抵抗意志,这很难说了。

第二个错误:德国人没有把盟友日本发挥好。德国人在和苏联人血战的时候,日本人为什么要在远东按兵不动呢?

莫斯科会战的最关键时刻,苏联人还把驻扎在远东防守日本人的上百万远东精锐大军,调回来参加了莫斯科会战。这样一来,实力也就此消彼长了起来。

此时如果日本人在远东义无反顾地包抄苏联的话,我想苏德之战的结局又会不一样了。

总结一下就是,德国要想避免二战的失败,需要改进以下三个方面:

1、不应该在英国还没有完全打下来的时候,又跑去进攻苏联让自己陷入了两线作战。

2、德国人应该趁着苏联冬季到来之前,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另外德国人应该严厉禁止盟友日本跑去挑衅美国,根本就不应该去突袭珍珠港。

3、德国人在与苏联人的血战的时候,应该要求日本去夹击苏联,给予苏联在远东地区致命一击。

最后我想说,德国的失败不一定完全是战略的问题,根本上还是国力不济造成的。德国的战争潜力和人力资源不足以支撑其称霸世界的梦想。美国的加入其实已经从客观上宣布了二战最后的结局:盟军必将胜利、德、日必将失败。




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打二战。合并了奥地利,兼并了捷克之后,立刻收手。以这个人口和经济体量,占据欧洲主导地位已经不成问题,先消化,再扶持一些国家亲德力量,结成政治经济同盟。一旦形成这个态势,即使合英法之力,也难以遏制德国崛起之势。

关键的两个要点是。

第一,不能打波兰。等着苏联发动对外战争。那时,苏联会成为美英法等国的头号公敌,德国自可在各方之间纵横捭阖,最大限度争取利益。

第二,不能打英国。也不能打英国的盟国,包括法国。打英国是为人作嫁,即便德国打下英国本土,英国的庞大殖民地也会大部落入美国之手,德国得不偿失。

放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好局面,非得选择战争手段,即使胜利了也远非经济和聪明的做法。




说实在的,对于德国来说,从其闪击波兰的开始,就意味着它是必定失败的,德国人口仅有8000万人,这个条件根本不能让其同时和世界三大强国交战。

如果完全只考虑军事问题的话,那么想赢得二战的唯一办法就是在1940年或者更早直接进入战时经济以及总动员,争取在最快的速度打垮整个西欧,不惜一切代价登陆英国,接着不远征希腊,北非,利用所能动员的全部兵力进攻苏联,不说别的,兵力上就不显得那么捉襟见肘了。

仔细看看,这根本就不可能嘛,纳粹上台就是给老百姓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希特勒绝对不会在战争前景貌似很好的情况下下达动员令的。

征服英伦三岛我是有些异议的,有人认为只要占领了英伦三岛就意味着消灭了跳板,有了稳固的后方,接着就可以进攻苏联了。

这么看,好像确实有道理,但仔细想想,是有问题的,首先征服英伦三岛和不列颠空战根本不是一个概念。

换句话说,就算不列颠空战德国人赢了,你觉得英国人就会投降吗?或者说大英帝国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殖民地军队也会放下武器?不可能嘛,丘吉尔是个强硬到死的人,就算你取得了制空权又怎么样,总不能靠空降去占领英国吧。。

也就是说,想征服英国的唯一可能就是登陆英国本土,先不说德国的潜艇部队能不能彻底消灭大英帝国的海上抵抗力量。

就算你成功登陆了英国,你下一步面对的就是无休止的英国游击队和政府军的袭击,德国一样要耗费巨大的兵力去摧毁英国本土的防卫力量,等到你好不容易把这些问题全部搞定之后,最后你还要有大量的陆军驻守英国本土,否则就可以参考阿尔巴尼亚之于意大利,屁大点地都有个一两万人的游击队。

最要命的是,在丹麦战败之后,冰岛和格陵兰岛就交给了英美来共同管制,那现在问题来了,美军完全可以把冰岛和格陵兰岛南部作为跳板,利用冰岛进攻英国本土,在美帝重新光复英伦三岛之后,下一步还是登陆欧洲大陆,所以所谓的消灭跳板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多拖了一点盟军可以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而已。

到了苏联这一边,实际上在大雷雨计划之前苏联就开始扩军,斯大林以为1941年打不起来了,所以闪电战才能这么顺利,但这不意味着斯大林不会于1942年或者1943年对德国发起进攻,两个意识形态完全相反的国家必定会有一战,而且关键是,时间拖得越久对德国越不利,苏军在疯狂的扩军备战,最佳的进攻时机就是1941年,所以想要避免两线作战,必须要在1941年就结束西线战争,即征服英国,不然你就是如鲠在喉,永远要担心屁股被人踹一脚,但征服英国的这种可能性又回到了我之前的假设,几乎等于零,时间拖到1942年,就算你解决了英国,所面对的苏联,可就不是那个1941年边境兵员300万人的苏联了,因为机械化兵员的组建和军校全面扩招的原因,到时候,苏联将是更加难以解决的对手。

苏联,尤其斯大林,是绝对不能允许一个无比强大的西欧国家的崛起的。

所以实际上,不管怎么打,一个领土仅有58万平方公里,人口仅有8000万的国家想同时打败一个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一个领土最大的国家加上一个海外殖民地最多的国家,这个可能性我感觉除了造出纳粹僵尸以外没有任何可能。




二战,德国靠的是闪电战横扫欧洲,闪电战的特点是快,快速的击败敌人。这个好理解,但还可以继续问下去:为什么快速就能击败敌人?

我们国家有200多万部队,以14亿人口基数,如果真打仗,其实完全可以组建一支5000万人的大军,单光棍就3000多万......组建一支5000万人的大军不是问题,问题是:要是不打仗呢?不打仗,养活这么大的一支军队,两年下来,把自己国家拖垮了。养军队不怕打仗,怕不打仗。打仗可以抢,不打仗全靠自己养,成本太高。

其他国家也是一样道理,按理讲,都能组建一支很庞大的部队,但是,不能这么干,时间长了,谁都养不起。这是一个难题。

各国解决的办法都是:常备军+预备役。

平时养活一支数量很少的常备军。真要打仗,动员预备役,再组建出一支数量庞大的部队。常备军和预备役人数上的比例,最低最低也得是1:10。现在世界各国的部队基本上都常备军,如果这个国家的部队有10万人,他的预备役部队应该是100万以上。

美军名义上有1百多万人,但他动员起来,肯定要超过1千万。

历来各国军队真正能达到的数量,要比大家印象中,多得多。二战美军、苏军、德军、日军总数都是一千多万,都是预备役动员起来以后的数量。

常备军用来应付突发事件,有战争临时抵挡一下。一个国家真正的力量,在数量庞大的预备役。

但预备役有个破绽:时间。

把预备役的人员从全国各地召集起来,组成部队,再简单训练一下,需要时间。还有武器,各国平时也不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武器以满足预备役部队。生产出太多的武器,不打仗,存几年,落后了、报废了,非常浪费。所以召集预备队的时候,还得抓紧造武器。组建预备役部队,造武器,往往都得从建厂房、建军营开始。

以二战时期各国的条件,想把预备役部队投入作战,怎么也得一到三个月。

一战时期,美军从组建到投入战斗,用了一年。

法国领土面积小,好组织,他有一个月组织预备役差不多。苏联领土面积大,交通落后,效率低,得三个月。这就是德国一个月灭亡法国,希特勒叫嚣三个月灭亡苏联的根本原因。

大规模动员预备役部队,进行战争总动员,肯定是无法保密了,敌人肯定会知道,会提前准备。闪电战的打法是不动员自己国家的预备役,只用常备军,通过铁路快速运输,机械化部队的快速突击,快速的击败对手。击败的是对手的常备军。

这是闪电战的精髓所在。

其他国家打仗往往都是全民动员,全民皆兵,所有的工厂都生产武器。德国不是这样,他是日子正常过,企业正常生产,商店正常营业,该吃吃该玩玩,舞会照常开,电影照常看,不露声色。他们把常备军搞得极其精良,弹药充足,然后突然打一下波兰,迅速把波兰的常备军灭了,把波兰政府灭了。打完波兰以后,德国休息,就像猎豹一样,补充体力,不进行全国总动员,军工厂正常生产,其他企业正常运作,等部队补充好了,再突然打一下法国,迅速击败法国常备军,灭掉法国政府,一个月完活,根本不给法国进行总动员的时间。打完法国,德国还是小日子正常过,假装没事人一样,不搞全国动员,麻痹了苏联人,等部队补充好了,又突然开始打苏联......

闪电战,是用自己的常备军,迅速灭掉敌人的常备军,灭掉敌人的政府,不给他们进行全国总动员的时间。政府没了,军队没了,警察跑了,也就没人组织群众、预备役抵抗了。

各国的真正战争实力不在常备军,而是在于全民动员的预备役,和全国的工厂全转行造军火。但德国打闪电战,不给敌人动员的时间,叫你有劲使不出来。

闪电战的成本非常低,基本上不影响本国经济发展。全国的工厂转行造军火,预备役全部组织起来,说直白点就是日子不过了。经济不要了,打完了以后再重建。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没有哪个国家乐意这么干。而且全动员起来,双方都是上千万的部队厮杀,死的人非常多。一战是典型的例子,英法德俄都是充分动员起来,动不动就几百万人大会战,死伤惨重。到了二战,德国打闪电战,我不动员预备队,你也别动员,一个月灭了法国,法军总计才死9万人,德军死2万多人。压根就不给你死人的机会。一战法国死了124万人。

不是说法国不想抵抗,他是没法抵抗。德军直接击溃法国常备军,然后拿下巴黎,法国失去政府,也就失去了组织军民抵抗的能力。

闪电战成本很低,不破坏经济,所以德国打了很多仗,本国的小日子过得依旧不错。

德国灭掉法国,把英国赶下海,西线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这时候,他并不存在两线作战的问题。不是说德国人傻,进攻苏联,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是由于德国没能迅速拿下苏联,三年以后,英美军队在欧洲登陆,德国才重新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他主动进攻苏联的时候,并不存在两线作战的问题。与英国的空战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西线对整个战局的影响非常小。当然,越往后,压力越大。刚开始打苏联的时候,西线没多大压力。英国人那时候远远没有实力在西线登陆。

西线已经摆平,该解决东线了。由于之前的肃反以及在芬兰战役中的糟糕表现,导致希特勒极度轻视苏军的战斗力。再加上德军的优秀表现,希特勒顺理成章地以为依靠闪电战,能迅速击败苏联。

还是打闪电战,只用常备军,不搞全民动员。三个月迅速灭亡苏联,也不给他全民动员的时间。这就为德国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按希特勒的计划,应该是9月22日,占领基辅、莫斯科、列宁格勒,和打法国一样,歼灭苏联常备军,占领首都、重要城市,使苏联丧失组织能力,完活。

但是,由于打乌克兰耽误了时间。苏联的道路漫长,路况极差,耽误了时间。秋天的大雨,道路泥泞和冬天的严寒,耽误了时间。德军虽然拿下了基辅,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拖到了9月30日,刚好超过9月22日的三个月。

德军打到莫斯科的时候,超过了三个月,这时候,苏联的全国动员开始见效了。不断的有部队赶过来,不断的有新组建的部队。各种企业转行造军火,需要时间,三个月以后,这些工厂也开始能造出武器了。时间越往后拖,苏联人越多,武器越多,拖到1945年,德国就没法打了,几百万苏军,全是最新的武器,弹药无限。

所以,二战德国想打赢并不难,前提是希特勒不轻敌。因为他西线已经打赢了。只要他能充分、正确评估苏联的实力,认识到难度,剩下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最初德军制定了三个目标,基辅、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基辅已经拿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只差一点,德军再强一点就打下来了。想加强这一点,能及时补充一两百万德军是足够了。也就是说,围攻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时候,德军再增加一两百万人,绝对能拿下。

而这一两百万人和武器装备,德国是能拿得出的,因为他没进行全国总动员。

全国总动员,动员预备役,工厂企业转行生产武器,会破坏经济。但打输了,会亡国。最后德国战败,第三帝国灭亡。这个损失和全国动员比起来,要惨重得多。如果希特勒能预见未来,肯定会及时全国动员,多拿出四百万的部队也不是问题。

不过全国总动员会暴露作战意图,会让苏联提前有所准备,所以德国最初还是应该打闪电战。进攻苏联以后,再紧急全国动员。德国人的素质高,交通条件好,企业效率高,再加上国土面积小,容易管理,他紧急组建出一两百万人的新部队,两个月之内是足够了。

两个月的时间,打闪电战的常备军还在往莫斯科、列宁格勒推进,新组建的部队完全能追上去,等到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城下,德军会多出一两百万,是肯定能打下来的。这样,德军的三个目标,就都能完成了。

但是,由于希特勒低估了苏联的实力,觉得单纯依靠德国常备军就能灭亡苏联,所以他没进行全国动员。觉得这些部队能拿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结果,差了一点,没能打下来。德国人又一根筋,41年没能拿下莫斯科、列宁格勒,希特勒觉得不全国动员,还能打。只是零星的补充部队。再拖两年,把这些精锐部队耗干了,想全民动员也晚了。

德国是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第六集团军覆灭以后,才进行全国总动员的,明显是太晚了。他应该41年进攻苏联的同时,全国动员,多动员出一两百万的部队,工厂多动员出供应这些部队的弹药物资。

所以前面咱们说要“及时”补充一两百万的部队。不及时,拖到后期,补充500百万也没用。德国最后投降,还有700万人的部队,但这些部队已经没有战斗力,都是后来动员起来的老百姓。如果最开始,德军精锐还在的时候,再从这700万人里挑出200万素质高的,加入到精锐部队里,肯定是另外一个效果。

二战时期,如果苏联丢了莫斯科、列宁格勒,他就灭了,德国会赢得战争。这在国际上是共识。但在咱们国内会有人不认可。这是因为很多人是用中国的情况去套苏联的情况,想当然。中国有很多省,每个省的人口都不少,地盘也不要,也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所以中国打仗,丢了一半国土照样能继续打。苏联、俄国不是这样。他们国家的主要城市就莫斯科、列宁格利、彼得堡那么几座。主要的人口,工厂也集中在这几座城市。这几座城市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这几个城市丢了,他就是亡国。要不然现在普京怎么天天抱着核弹喊同归于尽,因为他的情况确实很危险。

丢了莫斯科、列宁格勒,苏联会失去很大一部分人口,失去这里的工厂,无法制造足够的武器。失去交通枢纽,来回运兵运物资,会非常困难。剩下的地盘虽然大,但人口稀少,而且都是落后,没文化的人,军工厂减少一大半。

德国占领这几座城市以后,立即扶持伪政权,组建伪军,就变成了苏联人打苏联人。远东、西伯利亚的苏联人想反攻回去,是做梦。到时候,德国是控制了从莫斯科、列宁格勒一直向西,到西班牙的整个欧洲大陆,几亿人口,足够大的地盘,无限的资源。英美再想从海上打过来,也是不可能。而这也是希特勒的最终目标,也就打赢了二战。


所以我一直有个想法,国家应该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评估各国的实力,包括战争实力。尤其是现在有超级计算机,大数据,可以量化一个国家的战斗力。把人口、资源、文化、信仰、工业、经济、地理、气候......等等元素都加进去,做成模型。对一个国家的评估一定要准,不然很要命。希特勒是血淋淋的例子,他对苏联的评估,差了那么一点点。

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评估上。如果他能准确的评估,后面有的是办法来解决。

而且自大的民族主义要不得。这也是他高估自己,低估别人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列宁格勒   德国   基辅   希特勒   常备军   莫斯科   苏联   闪电战   预备役   法国   英国   美国人   德国人   动员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