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为什么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

刘娥临朝11年,已经无限接近了皇帝宝座,之所以始终没有称帝,不是不想,而是因为一个致命的原因,使她在称帝的路上处处掣肘,至死也没有跨出那一步。


这还要从刘娥的身世说起。

飘零身世

刘娥的出身并不算太差,至少比普通人要好一些。她的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之职。

后来,刘通在太原战死,刘家就此衰败,身为小妾的母亲被赶出了家门,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刘娥,流落在外。

没过多久,母亲也因病死去,幼小的刘娥只能由外祖父抚养。

从小寄人篱下的滋味,使得渐渐长大的、本来天真明媚的少女,比寻常女子多了更多的欲望和心计。

长大的刘娥,无依无靠,只能在酒楼茶肆里卖唱为生。十三岁那年,由外祖父做主,嫁给了银匠龚美,不过仍是和母亲一样,做妾。


后来,刘娥为正室所不容,只好跟着丈夫来到京城讨生活。夫妻俩靠着卖唱,认识了襄王府里当差的张睿,并通过张睿得知了襄王正有意物色一个川妹子的消息。

夫妻俩一合计,觉得这是个翻身的好机会。于是龚美就谎称自己是刘娥的表哥,并通过张睿这层关系,顺利地把老婆送进了王府。

年轻貌美,懂得男女之事,还唱得一口好词儿,刘娥很快就受到了襄王赵恒的宠爱。二人年龄相当,兴趣相投,整日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这可让赵恒的乳娘秦国夫人看不下去了,就跑到宋太宗那里,说刘娥来路不明,又妖媚惑主,把襄王迷得团团转,不是个好东西。

被逐出京

宋太宗大怒,下令把刘娥逐出京城,又把潘美的女儿指婚给赵恒,以为这样双管齐下,就可以断了赵恒对刘娥的念想。

可是他没想到,赵恒根本没有把刘娥放走,而是藏在了张睿家中,搞起了地下情。


这一搞,就是十五年。

终于熬到宋太宗驾崩,已经当了皇帝的赵恒这才终于把刘娥接回宫中。封皇后是肯定没有指望了,那就当个妃嫔吧。但是就算这样,大臣们也坚决不同意。

原因很简单,刘娥的出身实在过于低贱——没落官员的小妾的女儿,卖过唱卖过笑,还当过草民的妾,这种身世背景,实在很难入得了满朝大臣的法眼。

但是,咱就说,刘娥的命实在太好,人家偏偏有一个满眼都是自己的皇帝老公,虽然费了不少劲,最后还是捞了个妃子当,你说气人不?

又但是,刘娥也着急,你说自己出身不争气吧,这无法可想,偏偏肚子也不争气,跟了宋真宗十几年,还没有一点动静。

这可让她急坏了。

借腹生子


又又但是,刘娥的一个侍女刚巧被赵恒宠幸过,还怀了孕。聪明的刘娥计上心来,于是和赵恒一合计,干脆来个“借腹生子”吧。

孩子一出生,就直接抱给了刘娥,那个宫女慑于皇帝和刘娥的压力,终其一生也未敢和儿子相认。后来这个故事流传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有了儿子,再往上爬就容易多了。

1012年十一月,宋真宗晋封刘娥为德妃,十二月,封为皇后。为了避免那帮讨厌的大臣反对,一切晋封礼仪从简,封后诏书也只是传到中书省走了个过场,然后在宫里宣布了一下就完事。

仪式虽然简单,但时年44岁的刘娥,却总算坐上了皇后宝座。

1022年,宋真宗驾崩,临死前留下遗诏,要刘娥“权分国事”。但是刘娥在那帮大臣心中,还是不够分量。他们对于刘太后的态度,基本只有几分恭敬,加几分监视,再加几分成见。


历史评价

不过后来,这帮大臣在正史中给足了刘娥面子,他们这样评价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但是,客观地说,她应该是“有吕武之心,无吕武之才,却未敢行吕武之恶”。

说刘娥“无吕武之才”,是因为在刘娥垂帘听政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国力强盛,宋辽之间也无战事,西夏刚刚建国,又没有大的天灾人祸,基本上就是日复一日地过日子。

至于“有吕武之心,却未敢行吕武之恶”呢?

只要看看她的执政背景和身世就能找到答案——她不是没有,而是不敢,更找不到机会。因为她既无吕后的高贵出身(起码人家是原配正室),也没有任何外戚可以依靠,更没有武则天雄霸天下的人格魅力。

武则天之所以能登基称帝,是因为她降服了很多功臣,执政期间还得到了诸如娄师德、狄仁杰等名相的忠心辅佐。而刘娥,历史证明,终其一生,她都没能让任何一位士大夫甘心追随。

刘娥对群臣毫无威慑力可言,无论是丁谓、王曾,还是后来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吕夷简、鲁宗道,不管哪一位,只要看到刘娥想越雷池半步,都会立刻疾言厉色,迅速摘除平日里那副恭敬的假面具


种种努力

根据史书记载,刘娥的后半生一直试图向称帝大道迈进,但非常不幸,她的种种努力每次都被两府大臣打了太极,甚至在她咽气的那天,自己的遗诏也被两府大臣打了太极。

天圣七年有一天,她问鲁宗道:“你说武后是怎样的一个人啊?”没想到鲁宗道冷冰冰地回答:“武后是唐室罪人,几危社稷!”史载,“太后默然”。

但是刘娥并不死心,没过多久,她又问两府大臣:“有吏提议修建刘氏七庙,爱卿们以为如何?”鲁宗道代表满朝文武再次站了出来,他问:“太后立了刘氏七庙之后,要把嗣君如何?”这明摆着是在质问刘娥,你要皇上改姓刘吗?史载,“太后再次默然”,建庙之举就此流产。

即使在这样的公开质问下,刘娥称帝之心仍旧火热。过了些日子,借着皇室外出,去慈孝寺上香的机会,刘娥又有了新的创意。她不仅要太后的大安辇走在了皇帝的玉辂前,还和皇帝穿了一样的红色礼服,她要在天下百姓面前显示自己的威仪。还是天煞的孤星鲁宗道,他居然第三次站了出来,


这次他引经据典,跟太后讲道理,他说:“夫死从子,妇人之道也。”意思就是,太后,您要守妇道啊!一句话,终于彻底把刘娥击垮。看到了吧,这就是刘娥一手提拔的亲信对她的态度。

这时的刘娥已经六十余岁,在一次次称帝的努力失败之后,因为激起了众怒,不得不有所收敛。时间终于到了明道二年二月,按惯例,朝廷要又要举行太庙祭祀大典。这一年,六十五岁的刘娥忽然又不安分起来,她执意要穿皇帝的礼服去祭祀太庙。一言既出,满朝哗然,最后经过群臣公议,决定将皇帝礼服上的标志性饰物摘取几样,其余的,就随了刘太后的心愿,因为刘太后已重病在身,念她时日不多,群臣不再跟她计较。


一命归西

大典之后,刘娥病重,三月,死于宝慈殿,留遗诏:“尊太妃为皇太后,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赐诸军缗钱。”(这个老女人,到死也不肯放权)刘娥死后,二十三岁的赵祯哭着在皇仪殿东楹,面见众辅臣,他问:“大娘娘去的时候都不能说话了,但是她几次抓住我的手,指向自己的衣服,这是什么意思呢?”参知政事薛奎回答:“太后身上还穿着皇帝的衮冕,她有何面目去见先帝?”

赵祯恍然大悟,连忙命人给刘娥换上太后的衣服入殓,又封吕夷简为山陵使,为刘娥办理国丧。接着,赵祯打算宣布遗诏,要百官在内东门朝贺杨太后。就在这时,御史中丞蔡齐从后面追了上来,他说:“今日皇上终于可以亲政了,咱们还能让女主垂帘的事情重演吗?”殿内百官纷纷响应,于是不再设太后预政,而且在这之后,遗诏中也删去了“皇帝与太后裁处军国大事”的话。

想当初,宋真宗死的时候,丁谓想擅改遗诏,王曾与其力争到底,说:“况言犹在耳,何可改也!”如今刘娥三月刚咽气,四月便被士大夫们改了遗诏,可见大宋的天子门生,真不是白养的。




刘娥15岁被老公卖了换钱,却意外获得际遇,54岁权倾天下,比肩武则天、吕后。她治国能力极强,富有权谋,先整垮寇准,后除奸臣,距离称帝仅一步之遥。她之所以不称帝,背后有个致命的原因。

其实,刘娥一定程度已经反超武则天和吕后,因为她的出身极低,就像朱元璋开局一个讨饭碗,打下大明帝国。

武则天是开国功臣之后,吕后嫁给刘邦之前是名门望族,而且是开国皇后,她们家世显赫,本身有资源、权势加持。

刘娥出身贫贱,还是个二婚女,这样的开局,最后成为宋帝国掌舵者,她和朱元璋一样,学习能力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刘娥出身有多低呢?

她出生后不久,便父母双亡,她成了孤女,被寄养在母亲的娘家,也就是外婆家。

稍微长大些后的刘娥唱歌好听,声音婉转动人,还学会了一种类似于拨浪鼓的乐器,主要以街头卖艺为生。

为了给这孩子谋个出路,她很小就在家人做主下嫁给了当地的银匠龚美,靠着给十里八乡打造银器为生。

可这年头生意不大好做啊,为了谋生,龚美提议走出蜀地,去北方闯一闯。

于是,夫妻二人便开始了北漂之路。

他们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后,做起了京漂,可京城的开销不是一般的大,两人那点收入根本入不敷出。

丈夫龚美为了生存,干脆决定把刘娥卖了换钱,于是四处寻求买家。

恰好此时,襄王赵元侃(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不大喜欢北方的女子,反而认为蜀地的妹子才色俱佳,朝思暮想地想纳一个为侍妾。

王府的指挥使张耆便四处托人寻找,正好就碰到龚美要卖刘娥,还是个正宗的川妹子,当场就决定买下她。

没想到此举将成为刘娥人生转折点

这一年,刘娥15岁,二婚,被丈夫卖给了襄王府,没想到赵恒对他宠爱有加。

而龚美因为进献有功,被安排进王府工作,从此解决生计问题。

刘娥与赵恒很快陷入热恋中,天天柔情蜜意、你侬我侬,这男女之间情感交流过于密切时,容易过度挥霍身体。

赵恒兄自然不例外,像头晕耳鸣、面黄精瘦、腰酸背痛之类的症状还是有的,这引起了宋太宗赵光义的注意。

赵光义不愧是过来人,一看这面色就知道咋回事了,于是叫来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问话。

刘娥出身卑微,却极度受宠,自然引起不少女人的妒忌,因此,这位乳母不仅曝光了两人的恋情,还加油添醋地说了一番。

宋太宗当场大怒,下令将刘娥逐出王府,并要求赵恒娶北宋名将潘美的第8个女儿为妃。

此事听起来像坏事,可事实上,这对刘娥来说,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是刘娥的第二次人生际遇!

赵恒自然舍不得刘娥,但皇帝的话又不得不听,两难之际,他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

把刘娥安置到王府指挥使张耆的家里,这样就算是逐出王府了。

张耆的家可不一般,这位兄台后来与辽军血战,纵横沙场,而且文武双全。

他明白赵恒的心思,为了避嫌,自己干脆搬出去住到王府,完全不回家了,并下令家里的下人要小心伺候,不可怠慢。

而且时不时地为赵恒和刘娥安排一场或多场私会什么的,帮助两人发展地下恋情。

最重要的是,他家藏书极为丰富,刘娥又不用上班,而且衣食无忧,每天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畅游书海。

她在张耆家住了15年,这15年博览群书,让她的谈吐为之一变,不仅学会了诗词歌赋,还积累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这是她将来成为一代女政治家的核心资本!

熬了15年,宋太宗终于薨了,赵恒继位,他们15年的地下情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搞了。

但很快又面临一个问题!

刘娥出身低微,她即使成了皇帝的小老婆,按照后妃品级也是很低的等级。

而赵恒为了提升她的品级,可谓费尽心机,比如刘娥的家世,《宋史》里面说刘娥的祖父是五代十国右骁卫大将军,父亲是刺史。

很让人怀疑这是故意在抬高家世,天底下哪儿来那么多名门贵族之后?

有了这个背书,加上刘娥的晋升之路简直开挂,短短三年就晋升到品级仅次于皇后的德妃。

而此时,郭皇后已经去世,后宫里她的品级最高,实际上已经是后宫之主。

接下来,就是冲刺皇后级别了,可还是面临老问题——出身!

卖唱的歌女、二婚,似乎不大适合当皇后啊!

宋真宗赵恒为了这事儿,不惜对大臣重金封赏以获得支持,虽然还是面临了很大的阻力,但他力排众议,强行册立刘娥为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路的晋升,刘娥始终保持谦卑,约束行为,不骄不躁,可见15年的书没白读。

皇后刘娥,是怎么走上权力之路的呢?

这就要从赵恒说起了,他活了这么大岁数,连一个儿子都没有,不是不能生,是先后生了好几个都夭折了。

而刘娥跟他在一起这么多年,竟然也没生一个出来,很明显,刘娥在生育方面有问题。

此时,她身边有个侍女,跟赵恒有了一夜之欢,居然怀上了。

可等这个孩子出生后,却被抱走了,而赵恒与刘娥则对外声称这是皇后亲生。

那位侍女面对皇帝和皇后,只能屈从,不敢多言,她的儿子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原型,有了儿子,刘娥的皇后地位进一步稳固。

而宋真宗经常退朝后处理奏章到半夜,刘娥所幸陪伴身边,参与国事的处理。刘娥处理政事,“周谨恭密”,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

毕竟读了15年的书,那真不是白读的!

后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真宗退朝,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预闻。宫围事有,辄傅引故实以对。——《宋史》

但真正的权力是靠斗争得来的!

早在立刘娥为后时,朝廷里分为两大派系,一个以寇准为首,另一个以奸臣丁谓为首。

对于立刘娥为后一事,寇准一派以刘娥出身低微为由极力反对,两人从此结怨。

值得一提的是,刘娥的前夫龚美,由于刘娥是孤女,干脆认了龚美为兄长,改名刘美,摇身一变成了国舅,又另娶他人。

太宗崩,真宗即位,入为美人。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大中祥符中,为修仪,进德妃。——《宋史》

龚美的儿子后来干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被寇准处罚了,两人进一步结怨。

刘娥为了加强自身力量,与丁谓结成政治同盟,专门对付寇准一派。

而宋真宗后期身体较差,经常不能理政,政务都交给刘娥处理了,这期间,刘娥的治国能力得到较高提升。

宋真宗知道自己怕是活不久了,太子又小,担心刘娥危害大宋江山,于是想谋划太子监国,重臣辅佐。

这相当于制衡了刘娥的权力,类似于晚清时期,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与顾命八大臣那样。

因此秘密派心腹周怀正找来宰相寇准商议,寇准秘密入宫与皇帝商议的结果是,丁谓一党是奸臣,必须打击,真宗同意了。

寇准十分开心,可开心过早了,因为这件绝密计划被泄密了!

有人向丁谓告密,于是丁谓急忙找到刘娥商议对策。

第二天,朝堂之上,丁谓等人当场参奏寇准秘密策划太子监国,逼皇帝退位,想挟天子以令群臣,这是谋逆大罪!

宋真宗当场大怒,下面站着的寇准被直接被惊呆了。

皇帝怎么跟换了个人似的,这事儿不是陛下您自己让我干的吗?

这唱的哪一出啊?

宋真宗临阵反水,把寇准坑惨了,皇帝既然不知此事,那寇准就是犯了大逆不道之罪。

于是,在丁谓一党的连番打击下,又将寇准此前经手过的“天书案”拿出来做文章,诬陷寇准结党营私。

丁谓一派抓住破绽,连环攻击,寇准一派几乎全军覆没!多数被贬官。

刘娥至此成为了帝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

为什么宋真宗会反水?很明显,刘娥有嫌疑,毕竟吹一下枕边风的话,要是吹得好,比龙卷风威力还大。

宋真宗去世后,皇后辅政!

但丁谓似乎开始膨胀了,他想架空刘娥的权力,让自己掌握大权,结果被刘娥找到破绽,借助皇陵选址案贬官丁谓到海南岛打鱼去了。

到了这一步,刘娥临朝称制,成了帝国最高掌舵者。

称帝这事儿,她是想过的!

为什么这么说?看看她的行为就知道了。

其一,刘娥所用的礼仪规格与天子等同。

她临朝听政的第二年,新皇登基,要给她上尊号,以前是皇后,现在要上太后尊号。

她身穿皇帝龙袍,接受宋仁宗和群臣所上尊号: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

后续她的很多仪制都是按照天子规格,比如特制太安辇、仪仗队等都与皇帝规格看齐。

甚至,在去世那一年,她强撑着病体,不顾群臣劝阻,身穿天子龙袍去祭拜宋室太庙

没想过的话,敢这么干?慈禧后边儿也没敢穿天子龙袍,甚至历史上其他有过辅政经历的太后都没这么干过。

又言:皇太后乘玉辂,服褘衣,九龙花钗冠。行礼,服衮衣,冠仪天冠。皇太妃、皇后乘重翟车,服钿钗,礼衣以绯罗为之,具蔽膝革带佩绶履,其冠用十二株花钗。太庙 行礼,并服褘衣。——《续资治通鉴长编》

其二,她曾经以武则天故事问大臣。

有一次,刘娥在朝上问群臣:“唐之武后是什么样的女主?”朝臣回答:“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刘娥听后沉默不语。

没想过称帝,那她问这话啥意思?很明显,她内心是有过这个念头的。

既然想要称帝,为何又没真干呢?

原因之一,阻碍太大,缺乏支持者。

有人给刘娥上书,提出给刘娥的宗室立七庙,所谓七庙,即三昭三穆,加上太祖之庙,合而为七,用以祭天祭祖。那是只有皇帝才有资格去做的事。

当年武则天称帝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武家立七庙,同时给李唐的七庙降级。

但刘娥把这事儿提出来之后,当场遭到众多朝廷大臣的反对,她立即陷入了舆论危机。

心里都没底了,于是去问驸马,外边都怎么说我?

驸马沉默几秒后回答:臣无他闻,但人言天子即冠,太后宜以时还政。

听完之后,刘娥心里已经逐渐放弃称帝的想法。

而且在这事儿之前,她有些比较过分的越轨行为,都是遭到大臣反对的。

因为没有支持者,就连那些自己一手提拔的大臣,也不支持,如果强行称帝,自己将变成孤家寡人,孤立无援。

大臣们很有可能直接发动政变,废了自己,佣立皇帝亲政。

原因之二,称帝对她没意义。

刘娥是孤女,她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孩子、父母双亡,如果称帝,将来皇位传给谁?

龚美虽然改姓刘美,视作刘家宗族,但那是她前夫,两人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

而她名义上的儿子,现任的皇帝赵祯,是她的侍女李宸妃所生,跟她没有血缘关系。

赵祯是赵家人,刘娥称帝,意味着夺了赵家的江山,将来自己百年之后,赵祯作为赵家人,会不会清算自己以及族人?

当年的吕后死了之后,吕氏家族遭到清算,直接灭族,武则天虽然称帝了,但也被神龙政变赶下岗,她的族人也在后来的唐隆政变遭到打击。

前车之鉴,不可不考虑,称帝危害极大,收益极小,实在不划算!

因此,对她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享受和皇帝等同的权力,但皇帝的名分还是归赵家,既过了皇帝瘾,也能保全自己。

所以,后面有大臣暗示她效仿武则天称帝时,她坚定地拒绝了。

方仲弓上书,请刘娥“行武后故事”,程琳还献上《武后临朝图》,暗示刘娥称帝。

朝廷大臣均表示反对,刘娥本人也坚持表示,绝不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

而后续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刘娥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甚至临死前的一个月,还不顾群臣反对,穿着龙袍去宋室太庙祭祀宋朝先人。

说明一点,她对权力的欲望极其强烈,喜欢穿龙袍,总想把自己的礼仪规格搞得和皇帝等同,但终究没能跨越那一步,可能这也是她的一个遗憾吧。

她的生命中有两个贵人。

一个叫王曾,刘娥干掉了所有的政敌,清除了所有障碍之后,王曾找到龚美的亲戚钱惟演饮酒聊天,故意说了这么一段话:

太子年幼,必须要太后辅政才行,只有施恩于太子,太子才能安定,太子安定,刘氏一族才能安定。

这话的言外之意只有一个,虽然太后辅政,但若要将来不被清算,只有不越礼制,对太子(赵祯)加以保护和恩泽,将来他才会感恩,不会清算刘氏一族。

钱惟演听懂了这意思,立刻把话递给了刘娥,这段话对刘娥影响深远。

从此以后,她约束族人,划定红线,重振朝纲,行事很注意分寸。

对于那个名义上的儿子赵祯,十分呵护,对他极好,母子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厚。

这是刘娥避免将来被清算的重要举动。

曾密语惟演曰:“太子幼,非宫中不能立。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所以安刘氏也。”惟演以为然,因以白后。——《宋史》

另一个人叫吕夷简,宋仁宗赵祯的亲生母亲、刘娥的侍女李宸妃去世时,他不顾激怒刘娥的危险,给了她人生建议。

李宸妃死时,吕夷简对刘娥说了一句:太后,你以后不想再保全你的家族了吗?

刘娥显然听懂了意思,吕夷简当堂这么跟太后说话,按说属于大逆不道,可刘娥并没有追究他,也没做回应。

刘娥原本想低调地把李氏拉出去埋了了事,但吕夷简不罢休。

他要求刘娥以皇后之礼,用最隆重的规格安葬李氏,刘娥显然是不干的,两人僵持了很久,最后刘娥妥协了。

她下令给李氏封宸妃封号(以前是没有名分的),以皇后之礼安葬!

吕夷简为何是贵人?因为这个建议保全了刘娥全族。

当刘娥去世后,宋仁宗的身世被揭开,他派兵直接包围了龚美(刘美)的府宅,然后亲自去查看了生母李氏。

发现她身穿皇后礼服入殓的,而且各种规格完全按照皇后之礼的。

赵祯因此觉得刘娥的确保护了自己,而且对自己一直不错,对他的生母李氏也给予了应有的名分。

刘娥作为辅政太后,没有对不起赵家,也没有对不起赵祯,因此撤掉包围刘府的军队,对刘娥更加尊敬了。

烟郭说

纵观刘娥的一生,从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到成长为一代帝后,再到掌握帝国最高权力,与她的学习能力是分不开的。

在张耆家读的15年书,协助宋真宗处理政务,都是她通过自学成才。

她掌握权力之后,重振朝纲,终结了宋真宗时发起的那个使宋朝陷入混乱的天书运动,与民休息,在四川发行交子,发展经济,为后来宋仁宗时的仁宗盛治打下基础。

刘娥最值得赞赏的地方在于,在权力的诱惑下,她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

谁不想做皇帝呢?那个位置就在她眼前,只需一步就能登上去,但最终她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

以另外一种方式掌控权力,既保全了自己的名声,也保住了刘氏一族将来的地位,避免了死后被清算的悲剧。

这正是常人所做不到的,吕后、武则天,她们都没有能做到。




公元1034年,刘娥走到生命尽头。临终前,她拼命拉扯身上的龙袍,呜咽着要挣脱。11年来,她早已习惯穿龙袍、接受群臣朝拜,可弥留时,她却极度厌恶这身龙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内心深处真实情感的流露。

垂帘听政11年,皇太后刘娥手握军国大权,身披帝王龙袍,心安理得地接受宋仁宗赵桢和群臣的朝拜。

她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远超皇帝,天下人都要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如此显赫的地位,宣告着刘娥拥有远超皇帝的实权。

然而,临朝称制11年,刘娥却从未想要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她有着称帝的实力,为何不称帝?是不想,还是不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来了解刘娥到底是怎样一个传奇的存在。

刘娥是宋真宗的第三任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子。

她的人生非常传奇。

歌女、二婚、皇后、皇太后……这些差距悬殊的标签,居然共同存在于她的身上。

她是真的毫无根基,还真真切切嫁过人。

史书记载,刘娥是蜀地孤女,出生没多久,父母双亡,被迫在母亲的娘家讨生活,几岁的年纪就被许配给一个叫做龚美的银匠,早早成了夫家的人。

婚后的日子里,龚美做手工,刘娥当歌女,小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但刘娥15岁那年,龚美突然想要去大城市看看。

他们一起来到京师东京。

然而,大城市的开销太大,谋生又太艰难。

为了活下去,龚美便打算把刘娥给卖了。指挥使张耆看着15岁女孩长得好看,便把刘娥买回去,送给了还是韩王的赵恒。

初见刘娥,赵恒两眼放光,一见钟情,很快就把她带回了府邸,夜夜笙歌。

《涑水记闻》:龚美以锻银为业,纳邻倡妇刘氏为妻,善播鼗。既而家贫,复售之。张耆时为襄王宫指使,言于王,得召入宫,大有宠。

缘分这个东西,实在说不清、道不明。

刘娥的身份不明,按理说,身为王爷,赵恒理应有所防备。

但他直接把刘娥带回了府中,一发不可收拾。

宋太宗赵光义气坏了,来历不明的女子,怎能配得上自己金尊玉贵的儿子?

他怒斥了赵恒一顿,然后下令,要求赵恒立刻将刘娥赶出府邸。

赵恒不敢抗旨,又舍不得娇嫩美人,思来想去,就把她藏在了指挥使张耆的家里。

此后,赵恒每次去张耆家里,都是为了和刘娥相会。

刘娥这一躲,就是十多年。

在这十多年里,刘娥没有闲着,她利用赵恒的资源,识字看书,通读古今。

她是个聪明人,非常清楚,想要抓住赵恒的心,只靠美貌是无用的。

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赵恒继位后,立刻将刘娥接入宫中。

入了后宫,刘娥的人生就开挂了,她的晋升宛如一部现代版的升职记,从没有名份的宫人,到四品美人,再到修仪、德妃,最后还成了皇后。

别人成为皇后,要么靠家世,要么靠儿子。

但是这些,刘娥全部没有,她愣是靠着自己,靠着自己对赵恒的吸引力,成了母仪天下的皇后。

公元1012年,赵恒力排众议,坚持要册立刘娥为皇后。

为了阻拦皇帝,部分臣子拒绝起草封后诏书。但众臣的反抗,阻挡不了赵恒立后的决心。

而当上皇后,刘娥不仅仅管理后宫,甚至开始帮助赵恒处理政务。

晚年,宋真宗头脑不清,经常力不从心,军政大事就基本都归刘娥决定。

刘娥的这个经历,和女皇武则天非常相似。当年李治头疼,也是身为皇后的武则天,帮忙处理政务。

10年后,赵恒驾崩,宋仁宗赵桢继位。

赵恒去世时,还专门给刘娥留下了一道遗诏:

“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这一年,赵桢只有13岁,在父亲的遗诏面前,他只能听从。

于是乎,刘娥成了皇太后,开始临朝听政。

承明殿上,宋仁宗赵桢在左,太后刘娥在右。

子弱母壮,赵桢基本是个摆设,刘娥才是真正决定大小事宜的人。

垂帘听政的11年,刘娥穿帝王龙袍;接受赵桢和群臣朝拜,拥有最高规格的尊号;出行仪仗超过皇帝;命令天下人避开她父亲的名讳……

《宋史》:“出入御大安辇,鸣鞭待卫如乘舆。”“近戚多并祖讳避之。”

刘娥所享受的这一切礼仪和权位,早就已经不输皇帝规格了。

这样的刘娥,基本与皇帝无异。那么,她为什么不干脆直接效仿武则天,当女皇帝呢?

是她不想么?

绝对不是。

一个不想称帝的人,不会穿着龙袍一般的衣服,不会比照皇帝的仪仗。而且,刘娥还曾经在上朝的时候,主动询问群臣对武则天的看法。

只是,群臣给她的回答是:

“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取自《宋史》)

很明显,这就是刘娥在试探大臣们的态度,也充分说明她动过要称帝的心思。

到底是什么事,让刘娥放弃了称帝的念头?

我想,如果你了解当时的情况,换做你是刘娥,也不会想去称帝。

其一,刘娥已经享有了皇帝的实权,称帝与否,差别不大。

自从刘娥当上皇太后,她就把控了大宋的朝政。

群臣对她不满,却奈何不了她。

毕竟,刘娥垂帘听政,是先皇的意思。而幼主宋仁宗赵桢,也没有半点要和刘娥争抢大权的意思。

在此期间,刘娥做了非常多的大事,比如:终结了“天书”运动、结束了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

这些事,都不小,但只要刘娥想做,基本畅通无阻。

权势滔天的她,已经拥有了帝王的实际权力,有没有帝王的名义根本不重要。

其二,刘娥没有后代,没有可堪大任的亲戚,称帝对她来说没有用处。

称帝,自然是为了家族兴旺发达。

可刘娥父母双亡,也没有血脉至亲。

她唯一的亲人,就是前夫龚美。被卖之后,她主动找到龚美,认他当兄长,龚美也因此改姓为“刘”。

《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以其无宗族,乃更以美为兄弟,改姓刘。

可以说,如果不认龚美当兄长,刘娥是真的毫无根基。

但龚美的能力有限,他的亲戚和后代也不出众,难当大任。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的背后等于没有家族,和她关系最亲近的,恐怕就是养子宋仁宗赵桢了。

那她称帝干什么?

等到自己百年之后,再还政给赵桢吗?何必多此一举呢。

其三,刘娥背后没有家族势力,言官们的嘴,也实在太烦人。

北宋基本是文官的天下,台鉴制度特别发达。

文官们时常盯着皇帝、太后的言行,非常烦人。

刘美的小舅子在河阳当官,想要请刘娥拨钱财、给士兵,结果有御史就直接站出来,请太后前往不要偏私:

“赏罚者,上之所操,非臣下所当请,且天子新即位,惟演连姻后家,乃私请偏赏以自为恩,必摇众心,不可许。”(取自《长编》)

刘娥经常外出,去刘美府邸相会,言官又开始上奏,希望太后不要总去臣子府邸,并提出宋朝早有杜绝外戚进入高层机构的祖宗之法:

“祖宗典故,宗室姻戚未尝委之典禁兵及任要官。”(取自《国朝诸臣奏议》)

……

尽管这些谏言,不能切切实实损害和影响刘娥的地位,却相当烦人。

一旦刘娥称帝,从大局来考虑,她肯定是要保留这样的台鉴制度,但她又势单力薄,背后没有强大的氏族做保障,类似的谏言、受到的约束肯定会更多。

与其如此,她倒不如一直当太后,不开心的时候,还能把宋仁宗赵桢推出来当挡箭牌。

因此,从刘娥的视角来看,称帝,最多让她称呼上好听一点,但不会让她过得更舒服。

她也没有儿子,没有亲戚族人要照顾,要这个虚名有什么用呢?

正因为如此,当部分朝臣暗时刘娥可以筱芳武则天时,她直接当众表态:“我绝对不会做这种对不起大宋列祖列宗的事情。”

后世对这件事的评价是,刘娥充分控制了自己欲望的表现,不愿背离祖宗家法。

但我想,刘娥不称帝,并不是不想对不起大宋祖宗,而是她不愿意辜负那个爱她、信她的丈夫——宋真宗赵恒。

没有赵恒,就不会有后来的她。

公元1034年,刘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她无法说法,只是在拼命地扯着自己身上龙袍一般的衣服。

这不是她病入膏肓的发昏动作,而是她不想以“天子之服”去见赵恒。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及太后崩,帝见左右泣曰:太后疾不能言,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奎曰:其在衮冕也。服之岂可见先帝于地下!帝悟,卒以后服敛。

我想,权势虚名对刘娥来说,只是过眼云烟。

她最想要的,还是自己的丈夫赵恒,那个给了她尊重,把她从泥沼中打捞起来的男人。

比起称帝,她更想要的,是给宋真宗当皇后,永远当他的妻子。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刘娥是北宋第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她的权势非常大,在历史上她和武则天以及吕后齐名,她当时权势已经压过了宋仁宗,完全可以废除宋仁宗取而代之,但是她始终没有像武则天一般变成女皇。是她不想吗?还是她不敢?

刘娥称帝没有意义

刘娥不是不想称帝也不是不敢称帝,而是她称帝以后也没有任何意义。

先看刘娥出身,刘娥出身非常低微,早年父母双亡,可以说是一位孤女,她没有兄弟姐妹,据传闻她在十二三岁时曾经嫁给过银匠龚美,后来龚美家贫,又把她卖给了当时还是王爷的宋真宗赵恒,从此刘娥攀上高枝变凤凰。

刘娥发迹之后,为了报答龚美,她认龚美为兄长,而龚美也从此改名刘美,成为了刘娥唯一的娘家人,刘美为人庸庸碌碌,没有什么能力,刘娥发达以后,刘美因为能力问题也只是出任了一些虚职官位,所以刘娥与武则天和吕后不同,她没有强大的娘家势力支持。

而且假设刘娥称帝以后,她为了把皇位传给谁?刘美的后人吗?那朝臣肯定不干,而且也没有意义,不还是得传位给养子宋仁宗赵祯,那何必做这恶人,背上恶名,宋仁宗年幼,朝政大权都在刘娥手里,她虽无皇帝名分,确有皇帝之实,所以何必再背恶名。

这是刘娥早就想明白的地方,所以她一生没有称帝,也给自己在后世历史上留下的比较高的评价,历史评价她为“有吕武之才,而无吕武之恶”,这已经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刘娥想过称帝

刘娥最初可不是没想过称帝,刘娥执掌北宋大权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执掌大权的,她在这个过程中先后斗倒了两名宰相和一位王爷。

其实刘娥在宋真宗晚期就已经开始帮助患有精神疾病的宋真宗处理朝政掌握权力了,但是宋真宗时期的明相寇准非常反感刘娥,他担心刘娥是第二个武则天,会威胁到皇权,所以他多次想劝宋真宗废掉刘娥的皇后之位。

结果刘娥在政治上很快找到盟友,她利用奸臣丁谓、曹利用、王钦若等人斗倒了一代名相寇准,将寇准贬官雷州,最后寇准客死雷州。

宋真宗在后期也发现了刘娥比较有权利欲和野心,所以他在临死前把宋仁宗赵祯托付给刘娥,允许她临朝称制,但是又担心刘娥会成为武则天,于是他想再给弟弟赵元俨一道旨意,由赵元俨和刘娥共同辅佐年幼的宋仁宗,这位赵元俨就是民间传说的八贤王。

赵元俨其实还是比较有野心的,他想趁着宋仁宗年幼独揽大权,结果刘娥也担心他想揽权,所以在宋真宗临死前,刘娥故意使计策吓跑了赵元俨,使得他认为宫内有人想暗害他,不敢入宫见哥哥宋真宗最后一面,最终宋真宗也没等来弟弟就咽气了,没有当面向赵元俨嘱托。

宋仁宗继位后,刘娥不停用政治手段打压赵元俨派系,最终逼得赵元俨闭门谢客,只能做一个闲散富贵王爷。

赵元俨被斗垮以后,就轮到了刘娥昔日的政治盟友丁谓,当年将寇准罢免相位以后,接替寇准出任宰相的就是丁谓,宋仁宗十三岁继位,尚在幼年,丁谓认为皇帝年幼,刘娥时女流之辈,他便想独揽大权架空刘娥。

结果就是丁谓可是小瞧了刘娥这个女流之辈,刘娥很快发现丁谓野心,于是再度施展雷霆手段,很快罢免了丁谓的相位,将丁谓贬官海南崖州,最终丁谓也是客死崖州。

至此刘娥彻底掌控了北宋最高权力,当时很多善于谄媚的大臣如程琳等人曾劝谏刘娥效仿武则天称帝,但是被刘娥否决了。

刘娥虽然拒绝了效仿武则天称帝的提议,但是她做的僭越行为也很多,这也是后世对她比较不满的地方,刘娥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她在祭祀北宋太庙或出席重大典礼活动时都会身着龙袍,也就是皇帝的衣服出席,这说明刘娥有过称帝的野心。

刘娥并非不敢称帝

但是刘娥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更重要的是主管条件,并非她不敢称帝,以刘娥整治寇准和丁谓的手段来看,她的政治手段还是非常高明,所以她如果想称帝,北宋那些士大夫还真拦不住她。

上面说过刘娥娘家基本没人,而且刘娥一生没有生育孩子,她唯一的孩子宋仁宗赵祯是她的养子,并不是她亲生,所以刘娥称帝只能是自己图一时之名分和爽快,而且她还会受到后世唾骂。

刘娥曾经问过群臣,武则天是什么样的人,当时著名的谏臣鲁宗道直接回怼刘娥,他说武则天乃大唐之罪人也。刘娥听后默然不语,场面十分尴尬。

从这就可以看出刘娥考虑到了武则天在后世背负的骂名,而她如果称帝除了有了皇帝名号之外,对她没有太大好处,她不称帝,北宋最高的权力也掌握在她手里,所以没有太大区别。

如果刘娥为娘家亲族冒险一搏称帝,用刘氏取代赵氏,这样做的话即使背负了千古骂名也还值得,但是刘娥娘家基本没有人,她即使称帝,皇位最终还是得还给养子赵祯,然后她还不落好,在历史上背负骂名,所以称帝的性价比太低,刘娥是非常精明强干的女人,她把这笔账早就算清楚了,因此刘娥最终拒绝称帝。

写在最后

刘娥最终没有取代宋仁宗而称帝也让她在历史上留下了贤名,而且刘娥在临死时强烈示意宋仁宗在她死后将她身上龙袍换掉,以后服下葬,这说明了刘娥最终还是选择顾及了自己身后名声。

刘娥其实主要还是权力欲比较强盛,她一直到死都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说明了她权力欲非常强,在刘娥临朝称制后期,宋仁宗已经年近二十,很多朝臣都上书让刘娥还政宋仁宗,好能让仁宗亲政,但是刘娥始终拒绝,并且将建议还政的官员全部贬官打压。

所以怎么看刘娥都不是没有称帝的野心,而且权力欲极强。

但是刘娥处理朝政还算是很有能力,她为“仁宗盛治”奠定了基础,她留给宋仁宗的是相对富庶基础深厚的北宋江山。

而且刘娥最终没有称帝,坚持以后服陪葬宋真宗赵恒,说明了她内心是忠于丈夫宋真宗赵恒的,也因此刘娥在历史上名声还是比较不错,算是一代贤后。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刘娥垂帘听政11年,不称帝,不是不想,她非常非常想,也不是不敢,是她根本做不到。她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才勉强争取到穿皇帝的行头祭祖,而且这套行头还不能穿全套的,要打九折。封建社会,女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难啊!武则天只有一个,很难有第二个。


刘娥出身低微,无法培植家族势力

刘娥出生于蜀地,父母早亡,刘娥成为孤女,被寄养在母亲庞氏的娘家。

寄人篱下的刘娥,稍稍长大就成了歌女,不但歌声婉转动听,还擅长打击一种像拨浪鼓似的乐器。

刘娥很小就嫁给了蜀地一个叫龚美的银匠。龚美带她离开蜀地,来到了首都—开封。京漂的生活是很艰难的,迫于生活的压力,渣夫龚美打算将刘娥卖掉,再嫁他人。

宋太宗第三子韩王赵恒(即日后的宋真宗‬)的亲信张耆将刘娥推荐给韩王,赵恒对刘娥一见钟情,从此挚爱一生。

刘娥是幸运的,由一个街头卖唱的歌女变成王爷的心头肉,麻雀变凤凰,是那时多少女性梦寐以求的。

但就是因为她曾是一个街头艺人,且无父无母、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令她终生无法真正在男性社会抬起头来。

她是宋真宗背后的那个女人,她是多么渴望走到前面来。


宋真宗逝世后,宋仁宗年龄尚幼,刘娥垂帘听政。

刘娥此时真的是孤家寡人啊!皇帝不是她亲生的、朝中无亲信、背后没有能够依赖的宗亲。

朝中无亲信,可以慢慢培植,背后无宗亲,就无法改变了。刘娥能做的,就是将渣男前夫龚美认做亲哥,龚美改名刘美。

但宗亲仅仅只有刘美一人,无法形成宗族势力,力量太薄弱了。在这一点,她就无法和吕后、武则天相比。

刘娥曾经两次想改变这种状态,她两次和朝中大员论家谱、攀宗亲,可她的出身太低微了。两次都被朝中大员拒绝了。

缺少了家族势力,想坐到那张龙椅上,难啊!


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娥是颇有作为的一代女主。她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政治成就,吕后和武则天都可以把单子开得很长。但吕后和武则天手上沾满的鲜血,刘娥却是没有的。

吕后残害刘邦最喜爱的戚妃,将戚妃剁掉手足、挖去双眼、割去耳朵,内心是何其冷酷!吕后设计杀害开国功臣韩信、彭越,手段是何其的毒辣。

武则天手上的血一点也不比吕后少,诛杀名单只会比吕后长,不会比吕后短。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真正的女皇,很大的原因是她的诛杀名单上,竟然有她自己的亲生儿子。

一个亲生儿子挡了通往权力的路,便把亲生儿子列到诛杀名单上的女人,还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呢?

反观刘娥,手上基本上没有沾血。仁宗皇帝是她婢女所生,宋仁宗在刘娥生前是不知道的。然而刘娥生前并没有为难宋仁宗的生母,换作是吕后和武则天,她俩可想而知会怎么做呢?

那把龙椅因其唯一性,天然地要求坐在上面的人,冷酷无情。想要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就要真刀真枪地杀开一条路,哪怕挡路的是自己亲人,也要毫不手软。

刘娥本性是善良的,但她忘了,通往权力顶峰之路,善良是要不得的。学不会残忍和冷酷,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没有残忍和冷酷,她就只能离那把椅子越来越远!


‬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阻挡了她称帝之路

刘娥一生,喜用帝王服饰,至死不肯还政于宋仁宗,而且在死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要穿戴帝王行头公开祭祖,就足以说明她不是不想当皇帝,她想坐上那把椅子。

但就连公开祭祖她都不能按照祖制完完全全地演下来,“士大夫”们最终的妥协,也仅仅是让她打九折来作这个项目,她又有什么办法称帝呢?

北宋仁宗朝名相富弼回顾这段往事时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欺负孤儿寡母,得国不正。得国不正,就是说合法性不够,合法性不够,就要找到其合理性,那就是“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宋代,以宰相为首脑的士大夫群体权力很大,君主们根本做不到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君权和相权,在宋代基本上能够达到权力平衡,相权制衡君权。刘娥想要称帝,就必须搞独裁。以宰相为首的“士大夫”又怎会让刘娥轻易剥夺他们的权力,搞独裁呢?

刘娥想要称帝,就要迈过“士大夫”这一关。然而“士大夫”这一关却是她无法逾越的。

在宋代那种体制下,刘娥想称帝,基本没有可能。刘娥已经尽力而为了,她已经接近了那个目标,只是差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头衔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真宗   宋史   垂帘听政   遗诏   龙袍   皇太后   群臣   北宋   太后   大臣   天子   太子   皇后   出身   皇帝   权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