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能在康熙眼皮子底下当了36年太子的人,一个耗尽了康熙半生心血培养出来的储君,怎么可能是烂泥扶不上墙?

受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影响,很多人觉得,大清朝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的皇太子胤礽,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玩意儿。

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狂妄,图谋不轨,甚至与父亲康熙的妃子私通,这便是剧中胤礽的形象。

而相比之下,雍正的形象在剧中就相当“伟光正”。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雍正王朝》本就不是一部历史正剧,其剧情也是根据小说《雍正王朝》改编而成的,剧中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各种形象与性格,均是为了配合剧情需要,以及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其中,太子胤礽更是如此,他在剧中所展现出来的形象,与历史上大相径庭。

那么,胤礽在历史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不妨从康熙晚年时,两度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时,所颁布的诏书开始入手,去探究一下历史上胤礽是怎么一个人。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九月,从两岁便被立为皇太子的胤礽,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废。

这次被废的起因,是当时发生了几件事。

第一,皇长子胤禔连同部分皇子,向康熙告发了胤礽暴虐不仁、肆意殴打王公大臣的恶行,以至于当时“鲜不遭其荼毒”之人。

第二,胤禔等人还告发胤礽私自截留蒙古贡品,另外还放纵自己奶妈的丈夫,时任内务府总管的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

除了皇长子胤禔等人的告发外,当时皇十七子胤祄突患疾病,但胤礽却毫无“悲戚”之心,这就让康熙认为胤礽既无作为兄长的样子,也无仁爱之心。

更重要的是,当时康熙从塞外返京途中,胤礽又在夜里悄悄接近康熙营帐并“窥视”,这就更让康熙觉得胤礽又“谋弑”之心。

这几件事综合起来,极大地刺激了康熙,最终在他还未走到京城时,就召集群臣,下达了废除胤礽太子之位的谕旨。

而在这份谕旨里,康熙为胤礽所定之罪一共有三条。

第一是不仁,“僇辱廷臣,专擅威权”,着重提到了胤礽肆意殴打王公大臣之事,另外还提到关于皇十八子生病一事,指责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

第二是不孝,即夜里窥探康熙营帐一事,“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此外康熙还十分严厉地说到,照胤礽的这种做法,自己就会“今日被鸩、明日遇害”。

第三则是亲小人,也就是放纵凌普勒索下属,原话为“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以为允礽乳母之夫,便其徵索。凌普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

这份谕旨,是康熙在还未回到京城的路上,一气之下向随行大臣颁布的,而按照正规程序,如果要正式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那么就需要再向全国颁布《废太子诏》。

但在向大臣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名位后仅仅十二天,康熙就后悔了。

在他向全国颁布正式的《废太子诏》之前,他反复向大臣征求意见,并明里暗里地说胤礽曾经的好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能有大臣站出来起个头,以便让他有个台阶下,这样的话,他就先不着急颁布《废太子诏》。

“皇太子名分、关系重大,朕熟观史册,岂有轻举之理...且其(指胤礽)骑射言辞文学,无不及人之处,...尔诸王、贝勒、大臣官员,众意云何?”---《圣祖实录》

只不过,一帮王公大臣,并没有按照康熙暗示的意思行事,他们也知道康熙想干什么,但没人敢冒着风险出来带头,加上当时朝堂上的势力错综复杂,因此最终没有人站出来。

不得已之下,康熙只能宣布,正式废除胤礽的太子名位。

“朕志已定,当即告天地太庙社稷,废斥皇太子。”---《圣祖实录》

而等到了正式颁布《废太子诏》的时候,康熙的表现,更加验证了他内心中是不想废除胤礽的想法。

史料记载,当时康熙当着文武大臣在读《废太子诏》时,前半段是带着哭腔勉强读完,而读到正式废黜太子时,康熙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直接伏地大哭。

上且谕且泣,至於仆地。---《清史稿》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康熙这个54岁的大男人,在经历了半辈子风浪后,居然还会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如此失态,只能说这真的是触及到了他内心无法抑制的痛苦。

并且,在康熙最终不得不废除了胤礽的太子名位的同时,他还给自己,以及而胤礽留了一个后手。

而这个后手,正是胤礽不久后能被复立的关键。

什么后手呢?就是在宣定胤礽有不仁、不孝以及亲小人这三宗罪的同时,康熙又给他加了一条,说胤礽精神有问题。

“今忽为鬼魅所凭,蔽其本性。”---《清史稿》

之所以加上这一条,原因正是因为康熙当时已经后悔了,但又骑虎难下,不得不按照程序向天下颁布《废太子诏》,而加上这一条的言下之意,就是说太子原本是好的,他犯下的罪名,都是在得了病之后才做出来的。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康熙在为日后复立准备的理论依据。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胤礽被复立前夕,康熙先是表演了一番因思念胤礽而导致病倒的戏码,紧接着开始召见胤礽,并对当时的大臣们说,自己每召见胤礽一次,就感觉病痛轻了不少。

甚至,为了为胤礽能复立打造良好的舆论基础,康熙皇帝还亲自下场,编造了一个所谓“夜有所梦”的谎言。

何为“夜有所梦”的谎言呢?很简单,在胤礽即将被复立的前几天,康熙对大臣说,自己梦到了祖母孝庄太后,以及已故的胤礽生母仁孝皇后,她们在梦里脸色不悦,而康熙说这番话的意思,就暗示了废除胤礽,已经让先人不满了。

而在一切舆论工作准备完毕后,康熙又亲自为胤礽翻案,他公开表示,“皇太子获罪之处,虚诬者甚多”。

就这样,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正月,胤礽被正式复立。

当然,虽说胤礽被再度复立,但第一次的废除,点燃了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战争的导火索,除胤礽外,其他皇子的野心迅速膨胀,并且与太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增多。

最终,结合当前情况并考虑到稳定局势等因素,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九月,二次废除了胤礽的太子名位。

二次被废,核心的原因就是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已经在康熙和胤礽这对父子之间发展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所以胤礽有这个结局,也是必然结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第一次被废期间,康熙所做出来的表现,以及他为胤礽复立所花的心思等,均说明了康熙对儿子胤礽极为深沉的父子之情。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如果胤礽是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玩意儿,精明如康熙,凭什么会把这么多的感情放在他身上?

要知道,康熙的其他儿子,那可是一个赛一个优秀。

并且,在胤礽第一次被废除之前,康熙在朝堂上的布局,更能体现他对胤礽的“父爱如山”,用一句话形容就是,既怕他飞不起来,又怕他飞得太高。

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当时康熙为胤礽安排的布局就会十分清楚。

胤礽是在一岁多时就被立为了太子,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康熙便开始有意识为其安排相应的班底,并且,安排的还是胤礽的最亲近的母族赫舍里家族。

这个家族当时的领军人物,便是索尼之子索额图。

之所以安排胤礽的母系家族为其班底,其实也是康熙深思熟虑过的结果,首先在血缘亲近程度上,赫舍里家族与胤礽有着共同的血脉,这就保证了这帮人会毫无保留的支持胤礽。

毕竟,都是一家人嘛。

其次,有了这帮人毫无保留的支持,日后胤礽登基的话,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来抗衡宗室集团,以防止宗室王因势大而作乱,同时还能防止有权臣擅权事件。

要知道,康熙可是对当年的多尔衮擅权以及鳌拜专政记忆犹新,而他不遗余力地力捧赫舍里家族,就是为了日后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胤礽身上。

而除了深层次考虑下胤礽之外,康熙还得考虑一件事,那就是不能让太子集团的势力过大,以免影响到自己的统治。

也就是说,既要保护胤礽的地位和权势,还得防止其威胁到自己,这就让康熙十分难办。

如果他对胤扔没有很深的感情的话,那么直接防范其势力即可,但问题就在于,既有感情又要防范,这样的操作,难度就极其高了。

但即使是这样,康熙也进行了三十余年的高难度操作,并且效果还十分不错,至少在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他和儿子的感情是公认的和睦良好的。

所以,从康熙煞费苦心的朝堂布局这一方面来看,他对胤礽的感情是十分不错,不然也不会这么劳心劳力的去做这件事。

此外,现存有不少胤礽为太子时,写给出巡塞外的康熙书信,从这些书信中,同样也能看出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溺爱之心,这一点就不一一列举。

总之,结合上述事例,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至少在第二次被废之前,康熙与胤礽这对父子之间,感情极其深厚,甚至丝毫不逊色与大明朝的朱元璋与朱标父子。

一个父亲,能对自己的某个儿子给予如此深厚的感情,除了是血缘关系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个儿子十分优秀,各方面都令他十分满意,甚至是期待。

而胤礽的这种优秀,除了一部分是自己的天赋之外,更多的则是耗费了康熙大量心血培养出来的。

史料记载,在胤礽幼年时,康熙亲自叫他读书写字,等到了六岁,康熙又为其安排了李光地、张英、熊赐履这三位在当时极富盛名的大学士来教导胤礽。

正是在这种倾尽各种优秀资源的教导之下,胤礽才得以成长为一个十分优秀的皇子。

并且,根据不少史料的记载,在胤礽成年之后,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也确实验证了他不是平庸之才的说法。

比如在康熙征讨噶尔丹期间,监国的正是胤礽,而当时年仅22岁的他,在处理各项事务上,均表现得十分稳妥和详尽,为康熙减少了不少担忧,并且在事后,他也得到了康熙的高度赞赏。

朕初次中路出师,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康熙出征归来后对大臣评价胤礽

此外,当时已有不少欧洲的传教士进入中国,而这些传教士中,曾有一部分得到过胤礽的接见,根据他们所著的回忆录中显示,胤礽在接见时展现出来的风度,以及说话办事的睿智,均让他们为之折服。

这就说明,胤礽确实不是一个“废材”,他也许比不上父亲康熙,但至少不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玩意儿。

而如此优秀的他,最终之所以会走上被废之路,其实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康熙不愿承认的原因,就是康熙对他着实太过溺爱。

史料记载,为了突出胤礽的地位,在其成年之后,康熙就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以及皇帝诞辰之际,百官以及皇子,除了要向康熙本人姓三拜九叩大礼之外,还需要向皇太子,也就是胤扔行二拜六叩之礼。

这种超高规格的礼仪,就是康熙为了强化胤礽在诸王大臣、宗室中的地位。

甚至,某次朝鲜国王因为给清朝的国书中,没有避胤礽的名讳,惹得康熙皇帝大怒,回信狠狠对其训斥了一番。

还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索额图的倒台。

索额图原本是属于胤礽的坚实班底,但最终被康熙囚禁至死,而康熙为他定的罪名,简单来说就是“教坏”了胤礽,导致胤礽做出了许多不法之事。

比如前文提到的大臣需要向胤礽行二拜六叩之礼,在索额图下狱后,康熙就指责他说,这都是索额图的错,是他为太子定出了超规格的仪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康熙不愿承认自己对胤礽属于是溺爱,更不愿承认自己的儿子会犯错,而这样一来,但凡是胤礽有错,都会被康熙转嫁到他身边的人身上。

总之,在胤礽没有被废除之前,康熙附加在他身上的感情是超乎普通父子的,甚至比一般的溺爱还要过分。

而这便是造成胤礽最终悲剧的原因之一。

因此到了后期,随着胤礽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不可避免地与父亲产生的矛盾,毕竟在古代封建王朝,皇帝与太子,历来都是一对永远不可能彻底和睦相处的“冤家”,而胤礽越来越大的权势,显然损害了康熙的利益。

尤其是在被复立之后,胤礽已经意识到,自己最大的阻碍不是自己的兄弟,而是那个坐在皇位上的父亲,因此便开始暗地里谋划,试图逼迫康熙退位的相关事宜。

这个时候,康熙即便是对胤礽有再深的感情,也不可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了,并且,胤礽敢做出这种事情出来,父子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了政治矛盾层次。

所以,康熙最终必然会选择权力,而不是儿子。

总之,清朝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被公开册立的太子胤礽,在真正的历史上,并非如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般无用,曾经的他,是康熙皇帝最为满意的接班人,也是寄托了康熙绝大多数感情,但由于康熙的溺爱,以及父子之间的矛盾升级,最终再被复立之后,继而又遭到废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此,清朝再无公开册封太子。




康熙的太子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影视剧中把太子胤礽给抹黑的比较厉害,其实历史上的胤礽并非如此,这只是影视剧的艺术作品需要。

因为雍正是历史上正统皇帝,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所以雍正就成为正面典型,而太子胤礽毕竟是最后失败的产物,所以形象比较负面是很正常。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其实算是文武双全,比较有治国之韬略,在最开始的时候胤礽并非是烂泥扶不上墙,而太子胤礽被废也有着很多因素夹在其中,并不单纯的是胤礽本人的错误,下面分析一下历史上胤礽的能力和胤礽被废的因素。

出身高贵且文武双全的太子胤礽

胤礽血统非常高贵,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当年顺治留给康熙的四大辅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本身就是满洲贵族,所以胤礽血统非常纯正高贵。

胤礽的外公是索尼长子一等公噶布喇,也是议政大臣,胤礽的叔外公也就是噶布喇的三弟是康熙朝重臣索额图。

胤礽的母亲家族在清朝政治势力十分强大,所以胤礽自幼就被立为太子。

康熙这个皇帝其实是历史上对家人极为重感情的皇帝,他对每个儿子和女儿都是非常的疼爱,可以说康熙即使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慈父,这其中康熙尤其最为疼爱嫡子胤礽。

而且康熙尤为重视胤礽的教育,从小给他聘请名师指点,在这种优质教育环境下,外加康熙过度的重视胤礽的教育,在愚笨的人也不可能成为一块烂泥。

所以历史上的胤礽在前期不止不是烂泥还是一位文武双全颇有度量和贤名比较大的好太子。

当然胤礽的好名声主要在一废太子之前,废太子之后,胤礽心态崩了,整个人变化非常大,所以再度被立为太子时,胤礽已经被父亲康熙整治的有些精神失常,越来越乖戾暴躁,所以最终康熙忍无可忍再次把他废除。

在一废太子之前,胤礽处理政务以及监国时期都是非常得心应手,处理的井井有条,也非常符合康熙的想法。

而且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康熙与胤礽父子感情极其深厚,康熙每次外出,都必定要给胤礽写信。

而康熙在40岁罹患疟疾时,外国传教士建议康熙服用金鸡纳霜,太子胤礽非常焦急,多次责怪索额图等大臣粗心大意,索额图等大臣为了表明金鸡纳霜对人体没有害处,当场服用了金鸡纳霜,这样情况下胤礽才敢将金鸡纳霜喂给康熙吃。

在康熙两次亲征葛尔丹之时,正是太子胤礽监国,年仅22岁的胤礽在处理事务上事无巨细都处理的非常稳妥,然后再请示康熙,得到了康熙夸赞。

除了这些康熙还允许太子胤礽与欧洲传教士交往,胤礽在与欧洲传教士交往期间表现出的雍容大度,都让自诩为绅士的欧洲人所折服,至今欧洲历史学者还认为胤礽时中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具有大国储君风采的皇储。

从这些情况下都能表明胤礽在太子监国期间的卓越能力、人品性格以及对康熙的孝心上都是做得比较不错,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胤礽这么好,康熙为什么要废了他?

胤礽被废的原因一:他那些野心勃勃的兄弟们在背后毁谤他

上面说过康熙是一位慈父,他对他的儿子们都非常娇惯纵容,而且他对每位儿子教育都很重视,培养他们文韬武略,可以说康熙这些年长的儿子接受的都是最良好的教育,个个都算是文韬武略,文武双全。

康熙把他们的能力培养得非常全面又高强,然后还让他们参与到朝政治国之中,这样一来无疑也助长了他们对皇储之位的野心。

尤其是康熙的庶长子胤禔,这位胤礽同父异母的大哥母系家族也有一定背景,胤禔的外叔公是康熙时期另外一位重臣纳兰明珠。

也正因为明珠与胤禔有这层关系,胤禔在明珠的扶持下,密切的关注着太子胤礽的一举一动,所以胤禔自幼就有夺取皇储之野心。

胤禔专门天天盯着胤礽的过失,人非圣贤孰能不过,胤礽不可能天天不犯错,一旦他做错一点,胤禔就会添油加醋的汇报给康熙。

毕竟胤禔也是康熙的儿子,久而久之康熙与胤礽父子之情再深厚,也架不住另一个儿子在那挑拨。

康熙最大的败笔就是给予了所有儿子们很大的权力,所以让皇子们与太子之间利益矛盾日益加深,这就是没有处理好太子与皇子之间关系。

明朝自明成祖朱棣之后,一直是诸王“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也就是说明朝的皇子们虽然封王,但大多都是富贵闲散王爷,没有权力,不管理朝政,这样一来明朝虽然明立太子,但是不让其他皇子参与政治也杜绝了其他皇子的野心。

而康熙则不一样,康熙是“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康熙的本意是想像明太祖朱元璋那样把儿子们都栽培好,然后团结在太子之下,发挥“家天下”本能,让他这些儿子们兄弟齐心共同治国。

康熙的本意是想将儿子们培养成帮自己治国的助手,但是他在培养过程中使他们增长了对权力与财富的欲望。这不依康熙帝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皇太子主观意志所决定的。

诸皇子成人之后,赐封世爵,分拨人口,建立府第,设置官署,对内临政,对外领兵。各自所属人员又“各庇护其主”,甚而纠集党羽。

就比如胤礽第一次被废,导火索主要就在于胤禔在陪伴康熙打猎期间,日夜不停地在康熙面前诋毁胤礽,外加胤礽之前过错累积起来,导致康熙彻底爆发,将胤礽废除。

所以康熙对诸子的溺爱,也造成了对太子胤礽被毁的原因之一。

胤礽被废原因二:胤礽本身也存在问题,同时还有父亲康熙的溺爱

胤礽整体来说是合格且能力不错的皇太子,但是这不代表他本身没有问题,他本身也确实存在一定问题。

当然他的问题还在于康熙身上,这真是应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名言。

因为胤礽出生时其母孝诚仁皇后就因难产而死,所以胤礽幼年时期一直是由康熙亲自抚养,康熙对他是过度的溺爱。

康熙默许索额图等太子近臣给予胤礽规格几乎等同于皇帝的旌旗仪仗和冠服,每年元旦和冬至还有千秋三大节日文武大臣除了要向康熙三跪九叩,还要向胤礽行两跪六叩之礼数。

而且自古以来都是避讳皇帝的名字,到了康熙这连太子的胤礽的名字也要避讳。当康熙察觉到明珠一党对太子威胁很大时,他果断的直接铲除了明珠及其党羽。

这些都使得胤礽越发膨胀,在当时胤礽基本已经等同于副皇帝了,这也让胤礽身边形成了很强的政治势力。

最关键的是康熙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胤礽要求却很放纵,胤礽的东宫每年花销都要比康熙的花销多很多倍,可以说康熙自己勒紧裤腰带,把钱全花给了儿子。

同时康熙还非常的护犊子,在最初的时候不管胤礽犯什么错,康熙都会包容,胤礽犯再大的错误,康熙从来不会认为儿子有错,错的都是儿子身边的人,所以当胤礽犯错后,康熙的做法就是责备太子身边的人,他认为是太子身边的小人教唆了胤礽犯错。

康熙就这么久而久之,到了一废太子那时,已把早年颇有贤名的胤礽一步一步溺爱成了骄横狂暴之人,早年君子气度已荡然无存,变得乖戾暴躁,开始不得人心。

因此胤礽权力越来越大,他本人还逐渐越来越暴戾,身边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政治势力,所以胤礽的人品越来越让康熙不满,而他的政治势力也越来越让康熙厌恶。

其实造成这些的就是康熙本人,因为他对儿子的过分溺爱造成了他乖戾的性格,同时也给予了他很大的权力。

自古以来太子很少御政,多数都是跟着皇帝父亲学习处理政务,而康熙出于对胤礽的溺爱,极大地让胤礽参与进政治之中,外加康熙对胤礽的过分溺爱,所以导致胤礽御政后形成了朝廷的第二个权力中心,与康熙的皇权相抵触。

康熙爱儿子,也更爱权力,太子在康熙自幼的教导下权力欲已经很强,所以太子过分揽权也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那么权力和儿子康熙选择谁?历史证明康熙还是决定选择了权力。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康熙是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作为父亲他很失败,自古慈母多败儿,到了康熙这则是慈父更败儿。

胤礽其实命很苦,自幼没有母亲,还遇到了一位娇纵他的父亲,所以他从最初品行好度量大的君子变成了乖戾暴躁的小人。

而一废太子之后胤礽的心态就完全崩溃了,当再度被复立以后,胤礽变得以往更加变本加厉,康熙也觉得自责,但是大错已经铸成,无法挽回了。

从太子第二次被废之后,康熙迟迟不立太子,后来很多朝中威望比较高的重臣如王掞等人劝说康熙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都可以看出胤礽在当时朝臣心目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威望和贤名。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胤礽并非一无是处,烂泥扶不上墙,他是康熙教育失败下的产物,康熙为此晚年也是深深自责和后悔,但是又已经没有用了。

所以康熙在临终时一再叮嘱继承人雍正继位后要善待二哥胤礽,而且康熙临终前下的最后一道诏书就是封胤礽长子弘晳为亲王爵位,这都说明了康熙始终都在牵挂着胤礽。

慈父不止败儿,更是毁了儿子一生,所以说康熙和胤礽的事情也告诉我们现代的父母,一味的宠爱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的物质财富,最终只能害了他们,让他们变成像胤礽这样的人。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真实历史上的胤礽绝对没有电视剧中那么不堪

不可否认,《雍正王朝》是一部制作优良的电视剧,但是该剧只是历史题材电视剧,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并非100%忠于史实的,也不是历史正剧。其中很多桥段和人物性格都是虚构的,跟真实的历史有很大差距。

太子胤礽是《雍正王朝》中最具争议性的两个人物之一,另一个则是该剧主角雍正本人。雍正在剧中的形象塑造地太过于“伟光正”,而太子胤礽在剧中的样子则是过于不堪。

《雍正王朝》将胤礽塑造成了一个贪图利益,枉顾民生,任性狂妄,图谋不轨的人,甚至在剧中他竟然与皇帝妃嫔私通。当然,这些情节都是假的。

清朝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两个太子,一个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另一个就是康熙的嫡长子胤礽,不过这二位太子最终都没能继位。

褚英作为努尔哈赤的长子,作战勇猛,深得努尔哈赤器重,曾早早的将他立为汗位继承人。但褚英脾气暴虐,对下属十分的严酷,因此得罪了诸大臣和兄弟,最后被努尔哈赤给杀了。相比之下,胤礽的结局稍好点,至少康熙没有杀他。

(爱新觉罗·胤礽)

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她在生育胤礽时遭遇难产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康熙出于对赫舍里的思念,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立为皇太子。当然作为嫡长子,按照汉人的传统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

胤礽这个人还是非常聪明的,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而且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储君,不出意外的话他就是日后大清帝国的皇帝,康熙对他的栽培也是非常用心,极为地疼爱他。

在胤礽五岁那年,他不幸染上了天花,在那个时代得了天花可是九死一生。为此康熙放下了所有的公务,全心全意的陪在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平心而论,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而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弓马骑射都不错,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代理朝政也是井然有序,颇得康熙满意。

不过可能是从小娇生惯养,胤礽在康熙面前确实有些任性,他跟康熙感情出现裂痕是在1690年康熙出征准噶尔期间。当时康熙身体不适,而前来探望的胤礽却面无表情,毫无关切之意,这让康熙大为伤心。此事让康熙铭记在心,始终难以释怀,直到他十多年后第一次废除胤礽时还提及此事。不过这时胤礽仅仅只有16岁,估计就是青春期叛逆,但没想到康熙却十分地在意。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于1698年首次册封皇子爵位,并安培皇子们参政。满人最初是没有贵嫡贵长的传统的,从努尔哈赤开始,后面的皇太极和福临都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所以各位皇子对于太子也没有多大的敬畏之心,在封爵参政之后,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1708年康熙巡行关外,太子随御驾同行。期间早有夺嫡之心的皇长子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种种劣迹,希望能像当年扳倒褚英那样扳倒胤礽。

康熙对于大阿哥的汇报非常愤怒,也没有去调查其中真伪就迁怒于太子。而就在此时,正在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太子对此又是无动于衷。

太子的表现让康熙不满至极,康熙心中大概是想:“十多年前我生病之时你面无表情,我当你是年幼无知,不与你计较。如今你都34岁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还是无动于衷,实在是太冷血了。”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

不过面对康熙的斥责胤扔寸步不让,反而顶撞康熙,闹的父子关系更加不和,康熙于是下令起驾回京。可就在回京的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在夜间窥伺御帐,康熙认为胤礽有弑君之心,于是返京后在畅春园把胤礽废除了,这是胤礽首次被废除。

胤礽被废除后,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其中以皇八子胤禩呼声最高,得到了群臣的推荐。不过胤禩最后并没有如愿荣登太子之位,反而是招致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事后慢慢地冷静下来,并在不久之后重新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礽在被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而康熙也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绝口不提了。但好景不长,胤礽在经历了一次冷宫之后性情大变,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变本加厉的网络党羽,大有逼宫之意。这让康熙对他彻底失去了希望,最后又一次将他废除,此后再也没有立过太子。

(晚年的康熙)

纵观胤礽的一生,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在康熙外出之时他曾多次监国,工作干的挺不错,绝对不是《康熙王朝》中的纨绔子弟形象。试想,他可是太子啊,以后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他对钱应该是最没兴趣的,怎们可能如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去占国库的便宜。

太子之位大家都想去做,可一旦当上太子,就不愿意在这个位子上坐太久,总想着再往前进一步。胤礽一生做了三十多年太子,估计是当烦了,这才引爆了他与康熙之间的一些列矛盾,最后落得个幽禁而终的下场。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描述的十分不堪。重点是以下几个情节来进行渲染的

第一,太子胤礽代他的老爹康熙理政,结果把国库给“理”空了,而且自己就是掏空国库的主要当事人,这几乎就算是“监守自盗”。

康熙四十六年,江南发大水,康熙召集太子和诸皇子以及内大臣紧急商议如何救灾事宜,这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也是“侃侃而谈”,一方面掩饰灾情以取悦康熙,另一番面无非是“拨款筹粮”的口头文章,但是,四阿哥胤禛却到户部仔细的查了国库的存银数目,然后告诉了康熙一个惊人的事实:国库空了!已经没有赈灾的银两能拿的出来了!

康熙大吃一惊啊!按照他的说法:这些年,太子代为理政,我很少过问,为何会国库亏空如此?钱都到那里去了?

太子胤礽唯唯诺诺,只是自责请罪。而分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也装模作样的检讨自己的差事没有办好,辜负了他的皇阿玛的信任。

但这些自责也罢,检讨也罢,都解决不了眼前的灾情。还是四阿哥胤禛,主动请求去江南筹款赈灾。这个江南水患总算是有了个救急的办法。

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康熙发现国库的银子居然是被大大小小的官员们给“借空了”,而且在后来追缴国库欠款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太子,国家的储君,未来的皇上居然是“欠款大户”,拖欠国库银两多达五十多万两!

康熙无语了!其实太子的欠款状况,包括其他皇子欠款的状况,也是康熙最终对“追比国库欠款”不了了之的重要因素。

第二,卖官鬻爵,胤礽利用手中的“代理理政”的权力,只看银子不看人,无论什么重要的职位,谁给的钱多就给谁,至于称职不称职都无所谓。

太子胤礽代理朝政,利用吏部每年的各地官员补缺的机会,把一些肥的流油的例如“盐道”“藩司”这样的职位,竞价外放,通过“买官卖官”大发其财。

当康熙面见那些买到官职准备外放的官员的时候,随便一聊天,好家伙,几乎各个是不学无术,甚至对自己要做的这个官是干什么的都搞不清楚。

但是,这些人太子已经批准,让康熙见见也不过就是走个形式,康熙知道,一旦他否决太子的任命,那么朝野上下就会产生“皇上和太子不和”的议论,这是康熙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康熙就是再不满意,也只好批准太子的任命,但是,他心里在想:难道这就是我大清国未来的一国之君吗?

第三,贪赃枉法,并且胆大妄为。还是为了金钱,居然干“买卖人命”的“宰白鸭”的勾当。

太子胤礽的胡作非为,并没有因为康熙的容忍和维护变得有所收敛,电视剧里的太子依然是当面一套,也就是在他的皇阿玛面前弓腰搭背,毕恭毕敬,唯唯诺诺。但背地里却胆子越来越大,居然干起了买卖人命的勾当。

江夏镇富绅任季安,也就是当时任江南巡盐道的任伯安的弟弟,在江夏镇犯下了“强奸杀人”的死罪,为了保命,他们用欺骗的办法,找了佃户张五哥冒充任季安顶罪受死。

任伯安和他的小舅子刘八女用银子买通了吏部的上下大小官员,其中太子就是最大的行贿对象。太子收了钱,吏部上下联手,张五哥就不明不白的等着问斩了。

所幸张五哥的妹妹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胤祥听说还有这么黑暗的勾当,怒不可遏,他干脆直接把吏部买卖人命的勾当告诉了康熙。

康熙深深地感到了什么叫“吏治腐败”。在八阿哥胤禩的极力请求下,康熙同意让八阿哥胤禩和十三阿哥胤祥共同审理彻查此案。

康熙心里还是隐约对太子不放心,很害怕一旦太子牵扯其中会非常难办:一个太子,未来的皇上尽然如此贪赃枉法,胆大妄为,传出去康熙自己也是难辞其咎——这太子你是怎么教育培养的?

怕什么来什么,本来办这个案子就不怀好意的八阿哥,很快就从吏部侍郎肖国兴嘴里骗出了“太子是买卖人命安的背后主使”的亲笔供词。并连夜送到宫中交给康熙,实际上是将了康熙一军。

康熙无奈,只好找张廷玉看看有什么办法能“给太子看看病”,张廷玉也比较干脆,一把火就把八阿哥胤禩千辛万苦搞来的证据给烧了。

事情虽然掩盖过去了,但是康熙心里已经对这个太子有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心思,但是还想再尽力“扶一扶”。按照康熙的说法,就是孩子病了,不管是不是病入膏肓,当爹的都要尽全力给治。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但有些事,会让康熙不那么从容的。

第四,人伦丧尽,道德尽失,居然和他老爹康熙的妃子偷情,还被老爹抓个正着。

胤礽理政水平一般,甚至是一塌糊涂,但是泡女人水平了得。他就泡上了康熙的一个妃子郑春华。

在康熙带着众皇子去热河“木兰秋狝”的时候,太子胤礽和郑春华的“偷情”败露了,并且是被他老爹康熙堵在屋里。

康熙这老脸是在没地方放。恨不得拿下来揣到袄袖子里。

盛怒之下,康熙把太子胤礽给废掉了!当然,这只是第一次被废。

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总体上和他的所作所为没有直接的关系,他第二次被废,几乎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联手“扳倒”的。

纵观电视剧当中的太子胤礽,还就是“烂泥扶不上墙”。

但是历史上的康熙的这个二阿哥,皇太子胤礽,真的就是这么不堪吗?

我们来看看,真是的太子胤礽究竟怎么样,他为什么会两次被废?他真的就是一无是处吗?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活下来的儿子。他有个皇兄,就是大阿哥胤褆。

胤礽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所生,因此属于“嫡出”,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生下胤礽后不久就死了。

康熙和他的皇后赫舍里的感情非常好,所以,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死康熙很悲痛,于是便倍加珍爱他和赫舍里的这个孩子。

在胤礽刚一岁的时候,康熙便册封胤礽为太子。

胤礽这个太子,是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由皇上册立的太子。当然也是历史上最终没有当上皇帝的诸多太子之一。

胤礽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康熙对他的喜爱,尽管有那么一些“爱屋及乌”的意思,但是还是胤礽本身就招人喜欢的因素大一些。

太子胤礽从小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而胤礽本身也是聪明伶俐,慧而好学。直到胤礽十六岁之前,在康熙的眼里,胤礽一直是个好儿子,也是文武兼备的好太子。

事情第一次发生变化,是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亲征乌兰布统的路上生病了,命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前去探视迎驾。太子胤礽在行宫中看到生病的父亲,没有表现出任何悲伤的意思。

这让康熙大为恼火:老爹病了,你这个小子一点悲伤的意思都没有,这是盼着我死吗?

一旦动了这个念头,结局肯定不会太好。康熙一怒之下把太子胤礽先轰回京城去了。康熙认为这个太子,无“忠爱君父之念”。

尽管随行的大臣们劝康熙:太子才十六岁,最多也就是不懂事而已,没那么不堪,但康熙却对此事耿耿于怀,一直记恨到二十年之后。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巡幸塞外(木兰秋狝)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随他巡幸的小皇子十八阿哥病了,康熙很着急也很焦虑,但是太子胤礽却表现的无动于衷,丝毫没有着急担心的意思,康熙非常生气,他又想起了十八年前,自己生病的时候,太子胤礽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康熙感到这个太子的确有问题,不懂“孝悌”,心里既无“君父”,又无“兄弟”。

因为这件事,康熙狠狠地责备了胤礽,不曾想这个胤礽不但不认错,反而顶撞康熙,这让康熙气不打一出来。

其实在康熙巡幸塞外(木兰秋狝)的时候,已经有人开始在康熙面前的小报告,揭发太子的种种不端的行为了,这些人当中的代表,就是大阿哥胤褆。

这些小报告大约有几个方面:

第一,太子胤礽暴戾不仁,经常的打骂包括诸皇子在内的朝廷大臣。

第二,私自截留蒙古贡品。

第三,放纵自己奶妈的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敲诈下属

这些或真或假的小报告,康熙还真就信了,胤礽的这些行为,都被康熙理解为“僭越”——在分我的权。

这是康熙和太子之间解不开的结。

更为麻烦的是,在回京的路上,太子胤礽居然在夜里偷偷接近他的帐篷并从帐篷的缝隙向里面窥视!

康熙认为,胤礽的这个举动,意味着这小子在找机会杀我!——他却不去想也许是胤礽想通过观察找个机会给他赔罪。

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所以,回到京城的第一时间,康熙就下旨废掉了胤礽。

从《清史稿》里,找不出太子胤礽的太多“劣迹”,无论是在代理朝政方面 ,还是受命监国期间,太子胤礽还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工作,也得到了康熙的认可,同时他代理朝政也的确给康熙减轻了一些政务上的负担,代天子祭祀这种事,太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干了。

所以,历史上真实的太子胤礽没有什么太为人诟病的“不耻之举”,他的被废,其实是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随着太子胤礽成年后“御政”,从参与朝政到主理朝政,和康熙分权的局面必然形成,而分权的尺度是一个极考验智慧的活儿,这个应该说到今天为止,都是董事长和总经理之间的博弈内容之一。

胤礽估计比较“恃宠而骄”,认为他的父皇既然让他当太子,就不会在乎权力分配的尺度问题,另外,有好多事,可能胤礽根本就没有看是成权力分配的事儿。

认识的不同,必然带来矛盾,康熙和他的太子之间,始终没有走出这个怪圈,导致了太子胤礽的两次被废。

第二,康熙对诸多皇子的态度和安排,导致了太子权力的削弱。诸皇子成年之后,大多封王封爵,开牙建府,分管一摊事务,这样一来,太子的地位就比较尴尬,很容易被架空。同时,有了一定权力和地位的皇子们,会感觉到他们和太子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个时候,“反太子联盟”就会形成,太子的生存环境就十分糟糕,比如大阿哥胤褆就勾结巫术之人对太子行魇镇之事。

有了这两个要素,就注定了谁也当不好或者说也当不成这个太子。不仅太子胤礽如此,就是四阿哥胤禛,如果是先当储君的话,估计还没等继位就被的皇子们联合先轰下台去了。

所以,胤礽这个太子,并没有像“烂泥扶不上墙”那么不堪,只是这个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册立的太子,在太子之位的时间太长,引起了他老爹的猜忌和他的兄弟们的觊觎。

就是块好泥,也没法扶上墙啊!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凝聚了康熙的半生心血加以培养,被康熙寄予厚望。

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母为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由于胤礽的出生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于是康熙将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给予了胤礽,同时鉴于整个赫舍里家族特别是索尼、索额图等,在康熙除掉鳌拜期间以及之后稳定局势、巩固皇权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于胤礽的成长是极为关注和关心的,甚至自己亲自承担起来幼年胤礽的抚养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胤礽得天花期间,康熙皇帝亲自照料长达十多天之久。

为了将太子胤礽培养成为合格的皇帝,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培养也是非常看重,他先后给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汤斌、熊赐履,这四个人不仅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更是朝堂之上的能员干吏,并且皆以勤政清廉著称。与此同时,康熙每次离开京城出征或者巡视,都会安排太子胤礽监国署理政务,给了太子许多的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

可以说,康熙为了太子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并且承担起统治和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是用尽了心思,为此也更是付出了康熙的半生心血。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其糟糕的表现相较于《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太子胤礽,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康熙为了太子胤礽的成长是煞费苦心,更是请来了众多名师教育太子,然而太子的表现确实越来越差,甚至可以说太子胤礽在“变坏”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首先,是太子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极度的浪费。

实际上,历史上的康熙还算是节俭的,除了后妃的数量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排名首位,其他方面康熙过的并不奢侈。然而太子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太子胤礽非常的贪婪。

这里的贪婪,就是指贪财和贪物。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的暗示官员们主动向其行贿,并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

再次,就是太子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

可以说除了三阿哥胤祉,所有的皇子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主要原因便是太子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

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除了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以及他的心腹、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太子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过程中的意外病逝,太子也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意,依然我行我素、歌舞升平,这也最终成为了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太子胤礽的行为和表现确实辜负了康熙对于他的希望和寄托,甚至的确可以用“烂泥扶不上墙”来形容。

康熙给了太子足够的机会,然而结局再一次令康熙失望,最终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彻底抛弃了胤礽。

太子的逐渐“变坏”,让康熙将目光放在了太子的叔姥爷索额图身上。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而此时的索额图依然同明珠集团不断的争斗,双方各自拥立的皇太子和皇长子也在此期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党争已经逐渐演化为了夺嫡之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终于动手了。康熙直接将索额图拿下,并且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结束了一生。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但是面对索额图的死,太子胤礽反而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热河秋闱过程中,太子胤礽对于皇十八子胤衸的死没有任何悲伤之意本就引得康熙的极度不满,更让康熙感到震怒的是,胤礽竟然在夜晚窥探康熙的营帐,进而导致了康熙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为了政局的稳定,特别是平息皇子夺嫡造成的不良影响,康熙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了皇太子胤礽,此时的康熙仍然对胤礽抱有希望。

但是胤礽的表现最终还是让康熙由彻底的失望变为了绝望,太子胤礽非但没有任何悔改之意,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就此开始广结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爆发了“托合齐会饮案”。

太子胤礽也因为此事为康熙第二次废黜,也是被彻底的废黜了皇太子的位置,进而被圈禁终身,最终于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雍正   王朝   烂泥   太子   阿哥   皇太子   皇子   国库   溺爱   长子   大臣   康熙   皇帝   权力   儿子   真实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