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诬告狄青?

宋朝国策就是如此

重文抑武

重用文人士大夫

排挤打压军事将领

这样做也是为了扭转五代十国

有兵就是草头王

改朝换代的恶性循环

宋朝三百年都是这政策

岳飞可能也是因此

实际上比较成功

因为宋朝延续了三百年

而且确实有很多士大夫忠于宋朝

例如江万里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

然而

凡事有利有弊

矫枉过正就是过犹不及了

对文人的偏心

往往导致武人的寒心

刘整就是例子

欧阳修诬陷狄青

一是国策使然

二是讨好皇帝

后来欧阳修自己也被诬陷

那就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了!!!




宋仁宗在位时,有一位治军严明、作战英勇的骁将,名叫狄青,他常年率军戍守边塞,是北宋的国防中坚。狄青出身寒微,无任何背景,完全凭个人努力与出色战功走上了将军的位置,官至枢密使尊位。

史载,狄青籍贯山西汾州,自幼习武,膂力过人,武艺娴熟,尤其是练就了一身骑射绝技。成年后,他来到宋都汴京(今开封)投军,因技艺出众,成了一名护卫宫廷的禁军士卒。北宋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军人地位低下,普通士兵投军后都要在脸颊上刺字,俗称“纹面”,就好像被流放的配军、囚徒一样,防止士卒开小差逃跑。后来大名鼎鼎的狄青,脸上自然也被刺上了那个被彼时人视为奇耻大辱的标记。

志存高远

狄青这人颇有个性,对于脸上这道“幌子”,别人耿耿于怀,他却不以为意,他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据记载,他到汴京参军、在脸上刺字那天,碰巧正遇到新科状元挂榜游街,状元郎披红挂绿,骑着高头大马,张灯结彩、吹吹打打的队伍跟着他招摇过市,从排队纹面的新兵身边经过。别的士兵都在哀叹:都是职场新人,命运怎么如此悬殊呢!?看人家状元郎,春风得意马蹄疾,再看看咱们,犹如被纹面的“贼配军”,真乃天壤之别啊!狄青却不以为然道:“今后怎样还不一定呢,建立大功业,得看个人的才干如何”。狄青这句话,成为众人嘲笑他的佐证,但这句话却成为他一生奋斗的动力,若干年后,那一科状元是谁早已不为人知,可狄青、“狄天使”的大名却被镌刻进青史中而永不磨灭。

一战成名

施展才能的机会终于来了。李元昊建西夏国后,屡次出军骚扰大宋边境,烧杀抢掠,朝廷不得不派兵增援陕北边塞州郡。狄青自告奋勇,随部分精锐禁军开赴延州(今延安),因他精于骑射,胆勇出众,被任为指挥使,麾下有一支约五百人的精悍队伍。

从繁华帝都开封来到荒寂苦寒的延州边塞,很多禁军将士都认为被变相流放,产生了畏难情绪。在与剽悍的夏军接战中,宋军屡吃败仗,将士们士气低迷,畏敌如虎。狄青和他们不同,他认为尽情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到来了。

据记载,每次作战,狄青总是披头散发,戴上一副熟铜面具,状貌狰狞,青面獠牙,只露出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他横枪跃马,身先士卒,冲入夏军军阵,横击竖刺,锐不可挡。

《宋史· 狄青传》记载,狄青在延州戍边四年,身历大小二十五战,八次负伤,却从不退缩,仍坚持战斗。安远之战,一番激烈厮杀下来,狄青身负重伤,夏军聒噪着大举反扑,他咬牙挣扎着重上战马,率将士们一举击退敌军。狄青作战勇猛,浑不畏死,西夏士兵对戴面具打仗的他既敬且畏,称其为“狄天使”。只要对面一出现狄青的身影,夏军将士人人胆寒,瑟缩不前,避之唯恐不及。

人生开挂

狄青行伍出身,能善待士卒,平时对士兵嘘寒问暖,打起仗来冲锋在前,因此深受将士拥戴。他治军严格,赏罚分明,在军中威望甚高,能做到令出如山,令行禁止。

后来,韩琦、范仲淹到延州主持军务。经略判官尹洙极力向范仲淹举荐狄青。范仲淹与狄青一见如故,连连称赞道:“真乃天生良将啊”!他见狄青文化不高,于是送他一套 《左氏春秋》,开导道:“成为名将不仅要骁勇善战,还应通晓古今 ”。劝狄青认真读书,以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狄青感激范仲淹的知遇之恩,从此每当戎马倥偬之余他就捧书苦读,不仅熟读《左氏春秋》,而且把历代名将的兵法都研究了一遍 。这些人的用兵特点、成败得失,狄青都谙熟于胸,本来大字不识一个的他逐渐成为一位文武兼具、既能冲锋陷阵又精通兵法的智将。一颗将星终于在西北边境上空冉冉升起。

之后,狄青屡建奇功,积功被攫升至秦州经略招讨副使,名声大噪,连宋仁宗都耳闻他的大名。宋仁宗对这位从小兵到将军的奇人大感兴趣,于是特地召他进京,问他戍边方略。狄青奉旨来到汴京(开封)时,恰逢夏军大举进犯渭州。仁宗命狄青绘制渭州地形图,并制定退敌之策。狄青对西北边地的山川地貌很熟悉,对敌我态势亦了如指掌,又很精通兵法,他的分析和制定的作战方案深得仁宗赏识。从此,哪里有战事,他就被朝廷调到哪里,从陕西到甘肃,从河北到四川,他接连用兵,均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这位发于卒伍的大将终于被宋仁宗任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三军副总司令),成为统领全国军队的副帅。

平侬智高

就在他刚当上枢密副使时,岭南传来了壮族豪酋侬智高举兵叛乱、攻掠两广的紧急战报。狄青毅然放弃京师的优裕生活,亲自率大军跋涉南下,准备平定侬智高叛乱。

宋仁宗打破惯例,在军中不设监军,不派文官牵制武官,由狄青统一指挥南伐宋军。狄青从西北边军中选拔了一批精锐士卒充实力量;拒绝了京中的一些权贵子弟随征的请求,不使他们借机混得一官半职;他否决了联合交趾(今越南)军队共同平叛的提议,力主由宋军单独出征,杜绝了“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种种后遗症。他的这些措施,后来被证明是十分明智的决定。

1053年,狄青率军千里南征,大军风尘仆仆地来到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后,他立刻下令,宋军驻岭南各部均不得擅自出军,先偃旗息鼓,养精蓄锐,待屡屡受挫的士气恢复后才可谈用兵之事。

可是,率军驻防岭南的宋将陈曙为了抢头功,擅自率部出击,在昆仑关被侬智高军击溃,陈曙领残部狼狈而回。狄青为严肃军纪,下令处决了陈曙等三十名负有直接责任的将领。一时间,原本屡战屡败、军纪涣散的岭南宋军大为震动,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狄青对此变化了然于胸,却并不急于出战,他下令全军休整十日,还放风说军中粮草不济,十日后还要征集粮草。侬智高刺探到这一消息后,立刻放松了警惕。

正月十五日,侬智高以为宋军乏粮,不会大举进攻,于是在邕州(今南宁)张灯结彩,大摆筵席,准备欢度元宵节。可就在当天清晨,狄青突然下达了攻取昆仑关的命令。当夜,狄青身穿士兵衣甲, 率军顶风冒雨抵近到昆仑关下。第二天,宋军猛攻昆仑关,并一举攻破之,随后马不停蹄地直扑智高老巢邕州。

正月十七,两军在邕州城外遭遇,短兵相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宋军主力大多为西北边军,骑射皆精,凶悍善战,骑兵在归仁铺一带左右穿插、迂回,包围了以步卒为主的侬智高军。 侬智高见大势已去,只得弃城而逃,后辗转逃到大理国,却被大理国王杀死,并传首汴京。

功高遭忌

狄青率大军班师回朝,路经桂州(今桂林)时曾勒石记功,其碑至今犹存。狄青平定侬智高后,荣升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三军总司令),成为有宋一代唯一从士兵凭战功爬升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将领。飞黄腾达、位高权重后,他的脸颊上还留有当初黥刻的士兵印记。有人劝他设法用药将这不雅印痕抹去,他却说:“留着也好,它能让士卒们都明白,地位低贱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自暴自弃,努力奋斗,能建功立业,就能成为人上之人” 。

正因为狄青用自己的特殊经历,向只重门第出身的封建官制发起了一次有效的挑战,撕开了森严封建门阀制的一道小小的缺口。但身为职业军人的他还是遭到了封建士大夫们的暗算,无数明枪暗箭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翰林大学士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乃“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与过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令人惊讶的是,诬陷、迫害狄青的主要人物正是这位才高八斗的欧阳大学士。

将星陨落

《宋史·欧阳修传》记载:“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藉藉。(欧阳)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中。遂罢知陈州 ”。话虽寥寥几句,但已明确直指大儒欧阳修参劾、诬陷狄青,致使狄青被罢黜枢密使一职,外放陈州 。

狄青被晋升为枢密使后,欧阳修等别有用心的官僚不断中伤他 ,甚至用心险恶的提醒宋仁宗警惕,不能让狄青拥兵自重,成为周世宗麾下的赵匡胤,最终尾大不掉,代周建宋。宋仁宗出于自己的根本利益,竟然解除了狄青的枢密使职务,让他去河南陈州任太守 。

史载,狄青在陈州抑郁寡欢,还很担心自己继续遭到更严厉的攻讦与构陷,终日惶恐不安,不到半年就病死了。一代将星过早的陨落了。

名士污点

欧阳修虽也是一代文曲星,但却没有范仲淹那样的爱才之心与宽广胸襟。

欧阳修基于宋朝偃武修文的国策,嫉妒狄青所立下的不朽战功,尤其嫉恨狄青执掌军事大权(枢密使)的威名与权势,于是屡次向仁宗奏劾狄青有谋反篡位的野心,以“为国家消弭未萌之患”的冠冕之词请求罢免狄青之职,最终如愿以偿,结果却加快了军事羸弱的北宋走向“靖康之耻”的步伐,后汴京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掳走,北宋灭亡。

但与南宋陷害岳飞的秦桧不同,诬陷狄青并间接逼死他的欧阳修并未留下千古骂名,主要原因是他认为狄青掌管了国家的军事大权,了解、熟悉许多军事机密,且屡立战功,在军中威望甚高,深受将士拥戴,因此必会拥兵自重并生出篡位野心的。因此欧阳修诬陷狄青的目的是“为国家消未萌之患”,而不是出于个人恩怨,况且狄青也未被他直接诛戮,而是遭贬职后抑郁而终的,不像岳飞那样直接被秦桧毒死在风波亭上,因此欧阳修迫害狄青只是名人的污点,和北宋重文轻武的国情有关,算不得大奸大恶之人,加上其出众的文学天赋,所以没有像秦桧那样被千夫所指,遭万众唾骂 ,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答:谁说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欧阳修?

有人骂了,只不过声音太小,没什么人关注罢了。

而且,拿欧阳修和秦桧相提并论,可能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基本上是谁骂谁遭到鄙视。

事实上,更多人的认为欧阳修不但没害狄青,还在用心呵护狄青。

下面就这两种人谈一谈。

像骂秦桧一样骂欧阳修陷害狄青的代表人物是清人昭梿。

昭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七世孙,著有《啸亭杂录》一书。

书中说:欧阳修一连串弹劾狄青,说狄青有异心,他这种行为,哪里是人臣为国爱惜人才的做法?他这么做,最终使狄青以忧愤而卒。这之后,奸贼秦桧得以诬陷岳武穆,就是沿袭了欧阳修的路数。

称赞欧阳修没有陷害狄青,反而还在用心呵护狄青的权威著作,是《宋史》。

《宋史.欧阳修传》说:欧阳修奏请皇上贬黜狄青,目的是“以保其终”。

《续资治通鉴》也持同样看法,说:欧阳修乞求皇上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贬到陈州任州判,既是想保全狄青,也是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

那么,欧阳修到底是陷害狄青呢?还是在保全狄青呢?我们来看具体经过。

话说,狄青是武将出身,却出任了枢密使之职,这是“重文轻武”的宋朝之前所没有的。

欧阳修在著《新五代史》过程中,通过对朱温、李嗣源、石敬瑭、刘知远、郭威以及赵匡胤等武将坐大,进而摄取国家政权的史例研究,深感武将官职过大,会对国家形成威胁。于是积极要求罢免狄青的枢密使之职,连接上了《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一意要弹劾狄青下台。

虽然明人茅坤评《论狄青札子》时,称赞欧阳修这是“回护狄公”,但现在我们稍加阅读,就不难发现,通篇都是极尽污蔑陷害之词,文意直指狄青有篡位野心。

也正是这样,宋仁宗迅速罢免了狄青枢密使之职,将之贬到陈州任州判。

狄青因此郁郁而终。

了解过整件事的经过,欧阳修是“爱”还是“害”狄青,相信看官已经心中有数。

欧阳修没有沦落到秦桧那种处处被人唾骂的境地,一来他和狄青没有私人恩怨;二来他也没有非置狄青于死地不可的决心,他只是想削减狄青的权势,不让国家出现“政变”、“军变”的恶果;三来狄青是郁郁而终,并没有像岳飞父子那样,被押解上刑场,刀光血影,朝野震慑。




说到狄青,脑海中就会浮现出那个带着鬼脸面具,杀的西夏鬼哭狼嚎的悍将;提起欧阳修,脑海中就会浮现开创一代文坛新风,被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唐宋八大家的儒雅夫子。只是为什么要说是欧阳修逼死的狄青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事的根子要在赵匡胤身上找,自从他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大宋的武人就很难抬得起头了,而狄青,则站到了这些文人的头顶上。

当年韩琦在东华门外跨马游街,狄青作为一个贼配军全程观看。特别是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的标语,彻底地封死了狄青和文臣之间的退路。我们来看看狄青是怎么一步步地被文臣们逼死的。

1,狄青成为枢密使之后,就成了文臣的活靶子。

1052年,狄青平定了侬智高的反叛,被宋仁宗任命为枢密使,成了站在文人头顶之上的武将,这就招来了文臣的愤恨。在这个时期,有个很令文臣别扭的事情,就是当时的枢密副使就是当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儿”的状元王拱辰,要知道他做状元的时候狄青还是一个贼配军啊,现在反而在他下面当差,你说文人们能受得了吗?

后来韩琦外放回来做了三司史,老领导成了新手下,这令韩琦引以为耻啊,虽然狄青对他比较客气,可是韩琦根本不搭理他,令狄青很是尴尬。

所以,看看狄青的位置,怎么会令文臣们心服口服呢?他们可是一直高高在上惯了的。而且在他们眼里武将算什么东西啊,你狄青只是一个贼配军啊,让我在你手当差,我咽不下这口气啊。


2,造谣生事。

有一天,忽然有人向开封府尹报告,说不好了,狄青家里冒出了一道霹雳闪电。当年朱温的家就在他家附近,朱温造反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也出现了火光闪电。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造谣啊,其实后来查清楚了,那天晚上其实是狄青的家人在家里烧纸,搞了点祭祀活动,按照规定是要向朝廷报备的,但是老管家忘记了,于是就闹出这么一出变故。

看到这事没搞到狄青,有人又出损招了,这次他们说狄青家里的狗长角了,而且经常发光,这是狄青要造反,就向宋仁宗上奏要求给狄青罢官,被仁宗压下了。

还有呢,那一年开封连日大雨,平地水起,很多人都住不了了,于是往地势高的地方搬,狄青一家就搬到了东京大相国寺。后期有个和尚在这里打了一群无赖,拔了一棵柳树而名声大噪。结果有人又造谣了,说狄青在一个雨夜,在相国寺里身披黄袍四处游走,这可了不得了,这就是赵匡胤啊。到了这个时候,狄青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的。


3,替罪羊

为什么说狄青是替罪羊呢?这里要说另一件事情,1057年的一天,正在上朝呢,仁宗忽然发病,再次昏迷不醒。加上当时黄河泛滥,治水不利,于是贾昌朝就趁机勾结内侍武继隆和司天官,说皇帝生病是因为文彦博和富弼等人治水不利引起的,被文彦博识破了。但是由于治水的失败,文彦博压力很大,所以他决定转移目标,让众人的关注点放在狄青身上,于是在仁宗醒了之后,就向仁宗建议把狄青罢官。

当时仁宗说狄青是忠臣,但是文彦博竟然把赵匡胤抬了出来,他问仁宗太祖是不是忠臣,就这一句话就把仁宗问住了。仁宗怎么回答都不对,说太祖是忠臣,可是造反了啊,那狄青现在是忠臣是不是也会造反呢?如果说太祖不是忠臣,这是不可能的吧,赵祯打死也不敢说啊。


4,欧阳修的目的

后来,欧阳修出马了,他接连上了《论狄青札子》和《论水灾疏》、《论水灾疏灾之二》等奏章,第一封奏折里直接说了武将担任枢密使的弊端,还是那句话,重文抑武,结合五代以来武将做大之后的后果,极力要求仁宗罢免狄青。

后两封这把京师水灾联系到狄青身上,说武将多么阴险可怕。甚至说“水者,阴也,兵者,亦阴也。”说现在又是黄河发洪水,又是下大雨,这都是武将带来的灾难,这是上天的示警。一定要把狄青罢免了,甚至说这其实是对狄青的爱护,那万一狄青将来真的犯事了,那就是杀头啊,所以趁现在只是有点苗头,扼杀在摇篮里算了。

现在看来其实是很可笑的,这不是污蔑是什么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中书省的集体上书,狄青不下去都不行了。


5,欧阳修逼走狄青和秦桧逼死岳飞的区别。

欧阳修和秦桧的做法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欧阳修只是为了逼走狄青,并不是要把狄青赶尽杀绝,这是文人的局限性罢了。但是有人也说,欧阳修之所以这么做,是对狄青的爱护,这一点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秦桧就不一样了,他就是处心积虑地为了彻底地弄死岳飞。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人,一个谏官,他有他的责任和立场,他们必须为国家消除未萌之患。但狄青生性耿直,他想不开,他憋屈啊,他想不开自己忠心耿耿为什么这么不受待见,他去要说法,其实哪里有说法呢?就像文彦博说的那样,只是怀疑啊。狄青一听无语了,彻底无语了。

就这样,狄青去了陈州,仅仅半年之后,便嘴生毒疮,抑郁而终,年50。据说仁宗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追赠狄青为中书令,谥号武襄。

其实纵观整件事的始末,说白了就是一直贯穿北宋的重文抑武政策的延续,这是两个阵营之间的斗争,并非是欧阳修对狄青的斗争,说白了,即使没有欧阳修也会有文彦博韩琦王拱辰等等。再结合欧阳修一生的成就和贡献,以及他的人品,其实他这么做也是没有太大的问题的。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这是国策是当时的形势使然,他或许真的是没有一点点私心的。所以,现在的我们就没有必要对他如此苛责了。




欧阳修3次上书,逼得寒门出身的狄青,49岁惊惧而死。但他和狄青无冤无仇,为何要诬告他?这事,不能全怪他。宋朝武将凋零,几乎成了定局。




狄青是宋仁宗时期,罕见有能力的将领。


他的出身很低,年少与人发生冲突,进了监狱,发配充军才进了军队。


最初,他只是一个小小骑兵,但因为擅长骑射才被选作了散直。而后,在李元昊叛乱的战争中,狄青亲自当先锋,用大大小小的25场战斗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那一战,他俘虏500多人,收缴2000多顶帐篷,还直接焚烧掉了西夏的储备粮。此后,西夏人一听狄青的名字,就能吓破胆。此后,狄青终于出名,开始受到宋仁宗的重用。




当时的北宋,到处充斥着重文轻武的思想,但凡家里有点背景的,都以从武为耻,朝廷可用的武将寥寥无几。狄青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宋仁宗的燃眉之急,更让北宋的边境多了一重保障。


《宋使》: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


范仲淹担心狄青只知从武,不懂兵法,还主动教他学习《左氏春秋》,凡是不可只逞匹夫之勇,而要懂得智取。


而后,在平定邕州叛乱的过程中,狄青充分表现了他将帅的智勇双全。




1052年,狄青被升任枢密副使不久,邕州的侬智高就叛乱了。侬智高先是攻破了邕州,而后又接连战胜,几乎占据了整个两广地区。


当地的宋军和侬智高对战,基本没有打赢的时候。一帮朝臣们纷纷上书,称侬智高的实力太强,光靠宋军恐怕没有赢的机会,请求宋仁宗同意联合周边的小国一起攻打侬智高。


宋仁宗左思右想,以大国、强国自居的北宋跑去向小国求助解决叛乱,确实有点丢人。


但如果等到侬智高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宋仁宗下诏,用三万缗钱赏赐给旁边的交趾国做军费协助北宋平叛,如果后期能够取胜,再进行厚赏。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始,交阯愿出兵助讨智高,余靖言其可信,具万人粮于邕、钦待之。诏以缗钱三万赐交址为兵费,许贼平厚赏之。




宋朝最大的特点就是:军队不行,但钱管够。


狄青知道这件事情后,立马向宋仁宗请命,请求前去平叛。


按照当时北宋行军打仗的制度,武将在外征战都必须带有文官,文官既是总指挥,也是监督。


在当上最高军政长官之后,欧阳修等人就开始了对他的诬陷。


宋仁宗心里很清楚,如果让已经贵为枢密副使的狄青出马,那所有的大权就必须全都交到狄青手上。


思量再三,宋仁宗让狄青出发了。


狄青一到前线,只用三步就赢了侬智高。




第一步:拒绝向交趾国借兵。


侬智高叛乱,说到底还是算北宋的内部叛乱,属于家务事。


如果一个区区家务事,北宋都要找周边的小国借兵、帮忙,日后大国形象荡然无存不说,还有可能被小国借机敲竹杆。


《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且假兵于外以除内寇,非我利也。以一智高而横蹂二广,力不能讨,乃假兵蛮夷,蛮夷贪得忘义,因而启乱,何以御之?请罢交阯助兵。


万一小国看北宋好欺负,纷纷起来叛乱,都分一杯羹,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晚清那连串的屈辱条约就是这样来的。一开始是英国,而后就是俄国、英美,然后又了日本,到最后甚至是八国联军……他们的目的,就是想要合力瓜分中国。




第二步:阵前杀将领,给军队立威。


狄青被任命后,在奔赴前线的途中他就发出了号令,不允许自作主张和叛军交战。但是,等到他到达前线时,当场还是一团乱麻。


广西钤辖陈曙擅自与侬智高交战不说,还在溃败时逃跑,没有半点血性。狄青一怒之下,下令逮捕了30余人,当场斩首。


这一波,是狄青的军队立威。此后,将士们再无人敢违反他的军令。




第三步:出其不意,以智取胜。


侬智高已经占领了两广地区,如果狄青要硬碰硬,肯定会是一场大厮杀,两方都会损失惨重。思量之下,狄青打算智取。


他先是带着军队在原地休息了10天,给侬智高一种宋军贪生怕死的错觉。


而后,等到侬智高放松警惕的时候,他带着人马连夜过了昆仑关,占据重要阵地,杀侬智高一个措手不及。


而后,狄青亲自举着大旗指挥军队,宋军从两翼夹击,侬智高的军队彻底溃败。这一战,生擒侬建中、侬智中同党官员57人,缴获金银财帛数以万计。


狄青取得了北宋统一以来,最大的边疆战争的胜利,宋仁宗非常高兴,立马奖赏了狄青的家族,还升任他为枢密使。


至此,狄青成为了北宋最高的军政长官,是执政大臣之列中罕见的武将。




但是,就在狄青获得最高地位、最高荣誉时,欧阳修却用几封奏疏诬陷他,把他推向了深渊。


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指出狄青如今位高权重,又深受将士们爱戴,在军中几乎一呼百应,具备了有二心的实力。


并且,欧阳修还特别指出

“掌机密而为军士所喜,自于事体不便,不计青之用心如何也。”(取自《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意思就是,狄青手上掌握了众多的机密,让军队将士们都完全听命于他,这是非常不符合规矩的,也不知道他的用心如何?




紧接着,欧阳修又继续说:

“密访大臣,早决宸断,罢青机务,与一外藩,以此观青去就之际心迹如何,徐察流言,可以临事制变。”(取自《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祸患都应该防患于未然,此前因为将领有兵权引起的祸患数不胜数,如今狄青是否忠心我们根本不知道,不如就直接将他贬官,赶出京城,再加以监视。


从欧阳修的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点意思:狄青有谋反的实力、狄青不一定忠心。最后得出结论:把他赶出京城,加以监视。


表面上来看,这好像只是防患于未然。


但仔细一想,将一个没有半点错处的大功臣,直接贬谪赶出京城,这难道不是已经在将狄青当做“乱臣贼子”么?




欧阳修的第一次上书,宋仁宗只是沉默没有采取行动。而后,欧阳修又有了第二次、第三次,内容都相差无几。他还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文官集团纷纷反对狄青。


最终,狄青被贬到了陈州。


每个月还要被宫里来的宦官探望两次,美其名曰关心,实质就是监视。


没过多久,狄青就心情郁结,一半病死,一半吓死,终年49岁。


可以说,狄青后面的遭遇,欧阳修的陷害必须负主要责任。


当然了,也不能全怪欧阳修,狄青的同乡好友文彦博,也是当时的北宋宰相,也参与其中,支持贬黜狄青。


狄青被贬后,曾询问文彦博,皇帝是什么意思。


文彦博回答:“无他,朝廷疑尔。”


即,从文彦博的口中,狄青得知,是皇帝怀疑自己,这才将自己贬黜。


但当时欧阳修对宋仁宗说的是,将狄青贬黜,能保全宋朝江山,也能保全狄青。


这显然是两个意思。


后来,宋仁宗为了表示安慰,每月派太监2次探望狄青,但此举,在狄青眼中,就和监视没有区别了。




欧阳修和狄青其实没有任何私人恩怨,他为什么要这样诬陷狄青呢?


说到底,这还是由当时的风气导致的。


一方面,宋仁宗太过信任狄青,这种信任已经被欧阳修等文官忌讳。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皇位,是黄袍加身得来的。因此,北宋皇帝们特别害怕武将有兵权,效仿赵匡胤,一直都在提防武将掌权,从制度上处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狄青能够被重用,一步步做到枢密使的位置,完全是宋仁宗的看重和保护。


  • 宋夏关系吃紧,宋仁宗主动召见狄青,委以重任;
  • 宋仁宗要册封狄青为枢密副使,遭到一帮文臣的强烈反对,宋仁宗坚决不听,一意孤行
  • 狄青平定侬智高,宋仁宗要册封为他为枢密使,宰相庞籍跳出来反对,可宋仁宗认为这种大功,必须重赏,“声色俱下”地给狄青升官。


这种对武将的看重和保护,在北宋之前的皇帝身上非常少见。


也正是因此,欧阳修等文臣才会越来越忌惮。狄青越是受到信任、越是被重用,他如果叛乱起来就更难掌控。




其二,北宋当时深入人心的重文轻武,以武为耻。


北宋盛行重文轻武的习气,不少文官都是以武为耻的,在他们看来,狄青用十多年的厮杀和功绩换来从政的机会,已经是天大的赏赐了。


有一次,狄青有个下属犯了事被韩琦抓了,狄青以下属有军功希望韩琦可以网开一面,可韩琦却非常蔑视:

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取自《宋人轶事汇编》)


即只有读书人才算得上好儿郎,一介武夫怎么能算好儿郎!


说真的,宋朝武将凋零,韩琦要负很大的责任。




在这样的观念之下,不管武将立下多大的功勋,依然会遭到蔑视。身负军功的狄青在定州任职时,就被区区处士称呼为“黥卒”,明显就在嘲笑狄青少年时曾因犯罪被黥面。


因此,在文官集团看来,区区武将的未来和冤屈,根本没有办法和北宋江山相提并论。


如果牺牲狄青、陷害狄青能够让北宋江山更加稳固,他们将毫不犹豫选择杀了狄青。


只不过,有宋仁宗在,他们也不敢直接喊打喊杀,只敢要求贬谪狄青,还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让狄青善终。


《宋史》:“狄青为枢密使,有威名,帝不豫,讹言籍籍,修请出之于外,以保其终,遂罢知陈州。”




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欧阳修陷害狄青,将他赶出京城,其实质是为了保护他。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狄青如果继续生活在北宋的官场上,必然寸步难行,因为他无法一人对抗整个文官集团。


所以,诬陷他,贬谪他,反倒算是一种聪明的保护。


你们怎么看欧阳修的这种行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宋史   两广   枢密使   士卒   文官   忠臣   武将   叛乱   宋朝   北宋   国策   军中   状元   士兵   军队   财经   狄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