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下得好是一种什么体验?

21世纪之前,互联网的大潮还没露出冰山一角,人们在日常劳作之余,象棋因为具有足够的复杂度与观赏性,加之一直以来的群众基础,而成为一项主流的娱乐活动。

在街边,在公园,甚至是棋牌室,都能看到象棋的存在。而且和扑克麻将等不公开信息的游戏不同,围观者总是可以表达意见。人多也不会招致反感,反而侧证了对弈者的水平高超,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循环。

然而时代变了。不知何时开始,街上下棋的人少了,打牌的却日渐增多。也有些人觉得象棋杀伐太重,江湖习气浓厚,好感日渐淡化,兼之一些媒体诸如“街边残局合伙引人入玖”的新闻,又使人把象棋和骗术建立起了联系。人言可畏,大家也不再细想真实的情况,想必虽不中亦不远吧!

职业界也不乐观。自决策树/估值函数为核心的象棋软件成熟之后,即使是公认的第一人,以棋风稳健著称的许银川也难以拿下一胜,人与软件的差距早已达到不容超越的地步。看着围棋这几年的新闻,就像是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历史重演。接下来,网络上开始出现大量的软件高手,甚至蔓延到了正式比赛。棋软像机枪一样,席卷了整个旧棋坛。面对无法战胜的对手,有人坚持,有人妥协,也有人随波逐流,毕竟,又能如何呢?

到了个人,棋手的修炼在上学前就已经开始了。所谓“二十岁不成国手,此生无望”,也同样适用于象棋。学习象棋,5岁算是年少正盛,8岁就已经是大龄儿童了。10岁之前,少年棋手们便开始四处争战,在压抑的赛场上体验到竞技体育的残酷。经历长久的历练后,有些人过早地心如止水,有些能够经受常人难以想象的重压,更多的则被挡在排名的界线之外,以娱乐的心态度过快乐的时光,或是失望地离开这个伤心地。

于是,在十几岁这个年龄,还在读初高中的时候,一些人已经成为了象棋世界万中无一的存在。如果出现在街头,盲棋迎战也能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即使是这些人,也会经历学业的压力,一部分被迫离开,为决定命运的重要考试做准备。在那之后,也许他们会继续下棋,但也不会再进入职业界。

这些有过不寻常经历的棋手,他们学棋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从一无所知到有所小成,在不同的阶段,棋盘上考虑的事情也千差万别。

刚了解规则的,知道不同子力的分值不同,自然会想到弱子换强子的战术,发动的局部战争也以子力交换为核心。

随着交换的熟练,他们逐渐意识到,带有明显目的的行为不会总是奏效,对手也很容易读懂自己的想法。在这里,一些人选择掩饰原本的目的,使行为尽可能带有二义性;一些人则开始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希望把剪枝后的变化全部纳入考量。

两种方式或许看上去差不多,却是术与道的区别。意图掩饰,其目的必然唯一,能够看清真相,攻势自然会消解;而思考深度的提升,行为本身就存在多重目的,顾此失彼,离失败就不远了。

为了抗衡后者,合理的战术只能是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从这里开始,步入了萌新和入门的分水岭,入门者可以被称为棋手了。

接下来,棋手们意识到,在象棋世界中,战争的发端往往起源于微妙的局部变化。位置的变动,干扰了原来的部署,一开始的强弱对比,在发动攻势一方的策动下,不知不觉地改变了。

在这个水平的对局中,逐渐可以感受到盘面上的张力。每一手都知道它的缘由,并提前做出应对,常人看来可能平淡无奇,实则暗流涌动。就像是太极的推手,每次行棋都伴随着强弱之势的变化,直到一方支撑不住,棋局也从抽象转为具象,开始接近终局。这个阶段,精神往往高度集中,思想的火花在脑内神驰,视野也仿佛缩小了。到了胜负的阶段,投入心力之巨,失败的伤感与胜利的喜悦都会被放大数倍,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了解到势的变化,就会意识到先的重要性。这个阶段的棋局,战火从开局就漫溢出来了。虽然只是先后手的区别,先手的人总能选择手段,贯彻自己的意图,后手的一方见招拆招,刚好足够抵挡。如果做个比喻,如同精密的齿轮机械,接触点无不严丝合缝,使整个机械达成和谐的运转。先手方倘若不慎走了无效的着数,便难以再掌握主动权,形成平和或互有顾忌的局面;如果是后手,就很可能被压制,到终局也难以翻盘。

就像川端康成的《名人》中吴先生所说的,“是啊,是细微的棋,非常细微的棋”。

到了这里,已经开始接近玄妙的境地了。这个阶段的战斗,很少大开大合,而是像泡沫一样,一点点地产生、消逝。走着走着,形势慢慢地变差了,直到终局。如果差得很多,便没有足以防御的能力,失败也就注定了。

和软件对弈又是另外一种奇妙的体验。在比自己高出数段的对手面前,一切的努力几乎都是徒劳的,只是重复意识到自己的愚蠢。不存在技巧介入的余地,常人看来的好棋必然会改变摇摇欲坠的平衡,会让自己输得更快;找不到进攻的方向,也无法读懂对方的意图,仿佛任何行动都是错的;只能遵循正道,缓慢地充实力量,但是优势在一瞬间仍可能逆转,并直接导向终局。我一度怀疑,一个人如果经受这样长时间的折磨,而没有正向的反馈,终究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但是,软件也会教给我们一些事情。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当失败已经既成事实,无可挽回的时候,我们用对方的视角回顾每一次决策,会发现——看到形势变差,意味着一切选择已经导向破灭,而真正变差的时机,则早在数回合之前就出现了,常人察觉不到,也没有能力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诚不我欺罢了。

说到底,象棋下得好,不过是想得比他人周全一些,谨慎一些。而且总会有下得更好的人,知道艺无止境,也清楚自身的强大和渺小。如果说还有什么共性,多半能够客观地评判身边的事物,下意识地权衡利弊,同时保持相对宽容的心态,大概就是这样吧。




下了二十年象棋,关注了很多特大,大师。熟记各种棋谱,现实中从来没输过,网络里赢一把贼费劲。

开始认为自己下的非常好,开局弃马强攻,弃车强攻,手到拈来。后来网络中越下越没自信了,根本就太难了,即使棋谱记得滚瓜烂熟,但遇到飞刀也是很拿拿捏,只能使用下三滥手段守和。

其实象棋真的能锻炼人的思维,大局观。但是还是觉得胜负欲低一些。偶尔和朋友,长辈对弈几盘,也算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是真的有天赋的孩子,从小锻炼,象棋也可以让人成名。




象棋下的好会认识很多本地相同水平的棋友,有可能棋友能成为一辈子的朋友,我身边几个好哥们就有几个是下棋结交认识的,平时闲了一块出去吃饭,一块相约下棋,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下棋作为一款益智棋牌游戏,经常下棋对自己的大脑也很有好处,现在去公园棋摊下棋全都认识我了,所以,下棋下的好是非常棒的体验。希望你能系统学习一下,成为好的棋手,悠闲娱乐不错的一种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玩呗。下个天昏地暗,管它风雨雷电!

莫当真,你我都是草根棋手,下棋不当饭来吃。几大碗凉茶灌下肚,喊杀声里又一天。

今天下,明天下,不把象棋当个啥!反正是消遣,反正路过玩几下!

茶铺、棋摊,围成一大圈,指指点点,吆喝阵阵,有空钻进玩两把,不把高手怕。

赛场是战场,报上大名莫自夸,咱就是打酱油的,不想把那大红花来挂.!

悟性高高,年纪小小,名师请进家,下棋能当饭吃也不差,监督做作业,读书是正道,两不误,你说好不好?




我觉得不应该把棋下的好做为一种追求,尤其是年轻人,切不可沉迷于象棋,与在网络里沉迷于游戏没什么区别,耽误了好多时间,浪费了大好青春,除非人过中年,事业稳定,偶尔玩玩也还可以,如果谁想靠这个混碗饭吃,你可以看看前面有的大师都改行它就了,你还做什么美梦。

在中国,象棋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广大群众当中有着广泛的普及,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下好棋的更是人数众多,想出类拔萃作到大师级,没那么容易。

我觉得下棋最大的好处,如果你真能认真对待,那对你性格的修炼大有裨益,尤其是对心浮气躁,毛手毛脚,看一不看二这种人该是一个很好的磨砺。

在我看来,下好棋未必需要多高的智商,也不是智商越高下棋越好,性格和棋艺要占很大一部份。

题主所说的下好棋的人,无非是一个村、一个厂、一个小区或一个系统里的象棋佼佼者,再往大了说在县里拿个名次,真没什么,在大家眼里不过也就是你棋下的不错而已,我们村就有一个人,每年比赛都在县里拿名次,那又怎样,平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根本就没人在意,只不过每年比赛拿个锅或杯子回来,所以说这就是一消遣的游戏,娱乐而已,玩的好坏也不必太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象棋   棋友   后手   目的   先手   棋谱   棋手   棋局   县里   常人   意图   深度   阶段   财经   网络   软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