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问:60、70、80后还记得儿时冬季怎么取暖过冬的吗?

六零后的儿时就是七十年代,七零后的儿时就是八十年代,八零后的儿时就是九十年代,那五零后的儿时,就是六十年代了,反正刚出生时不记事,等十来年后才长到儿时的。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冬天怎么取暖?没别的办法,就是多烧柴火,那时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要冷的多,现在的冬天土地上不会冻出裂,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冬天,滴水成冰,院里和路上的道上,会冻出一寸宽的大裂缝来的,屋子的外门要挂上厚厚的草帘子,窗子到夜里也要挂上棉帘子,那时没有煤球,屋子里全靠烧火取暖,堂屋垒灶砌锅台,里屋是土坑,堂屋烧火做饭,里屋的土坑就热,多烧火炕就大热,里屋炕上铺席,席上铺一个大炕被,炕被上才是被窝,人睡觉后,把身上脱的的棉衣棉裤都盖在被窝上面,炕是热的,上面盖着被子,被子上面又盖着棉衣,就不会冷了。但外屋就很冷了,因为烧的火都进了炕洞,外屋水缸里的水,早晨都会结一层薄冰的。里屋的玻璃上,早晨也会冻出冰花。


八十年代的冬天,农村有了煤球炉子,冬天都是在外屋放一个煤球炉子,早晨生炉子,到晚上不添煤让它自然灭掉,第二天早上再点。这样,冬天就比过去稍微暖和了一点。如果给炉子安上烟囱,夜里可以把炉子封上,早晨再捅开,这样,屋里就更暖和了。


到了九十年代,农村有了家庭暖气炉,有六十平米的小暖气,还有八十平米,一百平米,一百二或一百五二百的,烧的是阳泉块大同块或神木煤,有了暖气炉,冬天就更暖和了。




我是70后,秋天来了爸爸上山砍柴,锯木头截成段劈开垛起来,在大雪封山前备好一年的取暖柴火。家里窗户门打浆糊糊门缝。屋里有火坑做饭取暖,火墙炉子里烧木头段。好想童年时光现在只有满满的回味[呲牙]






我是六零后,小时候生活在东北农村。

怎么过冬的?入冬前去市里拉煤泥,回来脱成煤坯码好,冬天用来生炉子。那时候的炉子都在炕沿前的地上,伸出来一块,早上引火填煤,炉子上坐上水,屋子里就暖和了。

上冻前还要溜窗户缝,打浆糊,用报纸把所有的窗户缝糊起来。

再有就是把炕烧的热热的,这样就不会冷了。家里柴火有的是,出门去山上,沟边,一会儿就一筐。屋里暖暖的,再大的风雪也不怕了。




老家在四川古蔺山区,小时候比较贫困,家里过冬都是烧散煤炭。每到冬季家家户户用黄泥巴在客厅打一个土煤炉…再圈上四条长凳,这就是一家人冬季取暖的地方…一家人围着聊聊天,火炉上温着热茶,烤几个土豆,红薯…就这样度过一个冬天…




最冷的时候抱一个灌满烫水的葡萄液瓶子,那时这空瓶可不好找,得有在医院工作的人才能有。奢侈点的也是灌满开水的热水袋,还有一种铁还是铝制的烫壸。不热了再把水倒出来反复烧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儿时   土坑   外屋   堂屋   煤球   柴火   里屋   帘子   炉子   暖气   暖和   屋里   窗户   冬季   早晨   冬天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