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多高才有并发症?

回答这个问题前需要大家明白的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效果和预后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因为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2一3月的整体血糖变化情况,其正常参考值范围是<6%,也就是说,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

1、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6%,在2一3个内血糖变化基本上都是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完全达标,用药正确,疗效最佳,因为偶尔一次血糖增高,或者偶尔一次降低,不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的。

2、糖化血红蛋白6一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3、糖化血红蛋白7一8%:血糖控制一般;

4、糖化血红蛋白8一9%:血糖控制不理想,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5、糖化血红蛋白>9%:血糖控制极差,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

所以,动态观察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指标,建议糖尿病患者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时了解血糖总体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最佳范围内,一旦超过9%极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我的岳父就是因为糖尿病并发症而去世的,那一年他才49岁!从发现糖尿病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

岳父是个工程师,平时应酬不少,抽烟、喝酒、熬夜一样没落下。一次偶然的检查忽然发现血糖值高达20多!然而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和异常,临床上所说的“三多一少”根本没有。于是医生开了降血糖的药物并嘱咐要按时、按剂量服药。岳父并没有把这个病放在心上,家人的劝说也只当做耳旁风,照样的抽烟、喝酒、熬夜。

半年左右的时间,血糖没有控制下来,医生建议改用注射胰岛素。效果很好,非常明显,血糖很快降下来了,并一直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正当大家以为都没事的时候,岳父突然感觉右边眼睛有点视力模糊,看不清东西。一检查发现是视网膜脱落,眼底出血。没过多久,左边眼睛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双目等同失明。

然而祸不单行,双脚水肿、排尿困难的症状又出现了。医生建议直接上血透,从一个星期一次到一个星期两次,再到一个星期三次。手的血管看不见了,扎脚的。因为并发症手和脚的伤口都不能愈合,感染化脓每天需要清洗和消毒。人一天比一天憔悴,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最后一天,人出现了昏迷并在安详中离去。

而我的一位老同事,从发现糖尿病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发现的时候血糖值是8点多,到现在他也没有吃任何的药物,只是通过食疗加运动和规律的生活习惯,血糖一直控制在6点左右。身体也没有任何不适和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更不要说并发症了。

所以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跟血糖值的高低不成正比,而与发现的早晚是密不可分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并持之以恒才是阻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您的关注和点赞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根据英国医学家搞了几十年的糖尿病前谵性的研究UKPDS早就提出了:在糖尿病确诊前的十一年前全身微小动脉的病变已经开始了。

医生做久了,各种疾病,不同的患者即使年龄相仿、病情的程度相似、治疗和控制也接近,但疾病的演变和结果却大相径庭。现代医学粗糙的把这些现象归结于个体差异,即使现代医学在基础科研、临床仪器、药物研发都处于迅猛发展,但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因此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认知还是相当肤浅的。由于不同个体中却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作为患者绝对不能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好像有的人抽了一辈子烟也没得肺癌,我为什么要戒烟?抽烟者肺癌的发生率比不抽烟者高出八倍,如果这种侥幸没有降临到你的身上那你就100%中彩了。什么都可以赌,但命只有一条是绝对不能赌的。

我就举两个例子吧:

患者一:男37岁,发现糖尿病十余年,有家族史。自认为平时身体强壮又没什么症状,但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和嗜酒,平时叫家里人代配些二甲双胍也是吃吃停停,去年在上班途中突然胸痛难忍伴大汗淋漓,自已赶赴某三甲医院胸痛门诊,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行PCI术造影发现左主干狹窄50%,左前降支前段全闭,三支冠脉呈现㳽漫性狭窄,且多处有有80%-90%以上的狹窄。打通左前降支植入支架二枚,廻旋支中段狹窄达90%同时植入支架一枚,但远端无复流,可能术中微栓子已堵塞微血管,注射硝酸甘油血流恢复仍不理想,说明长期末控制的糖尿病冠状动脉的微血管均有病变且侧支循环不能良好建立。术后血压却始终上不去,不用升压药始终在80/50mmHg以下,而且稍动即有气喘,B超发现两侧胸腔少量积液。住院检查糖化血红蛋白16%,属于血糖控制极差。术后除心源性休克伴有左心衰,医生好心希望通过右冠再次植入支架来改善心肌血供,谁知三天后再次支架植入手术时导管刚插入右冠患者却猝死在手术台上。考虑死亡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和糖尿病性心肌病有关。如果能根据血糖耐心分析一下冠脉和心脏的情况,应充分评估冠脉外糖尿病心肌病变的严重性,那么第一次术后保守治疗等病情稳定后如果条件允许采用搭桥手术可能效果更好些。

患者二:男性70岁患有糖尿病16年前血糖是15mmol/L,于是在严格控制饮食和体重(减肥20斤)的基础上服长期服用二甲双呱,平时空腹血糖在6.5mmol/L,而且还有髙血压病史30余年,但长期服氨氯地平血压长期控制在140 /90m m H g以下,体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5(未服用他汀)糖化血红蛋白6.2%,肾小球滤过率70%,头颅CT有多发性腔梗但未发现有脑血栓形成后的跡像,冠脉CT造影仅有左前降支中段狭窄30%。同样两个糖尿病,因为血糖控制得好坏不同,但39岁的却死于急性心梗和糖尿病性心肌病;而70岁的因血糖、血压控制较好因此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是。

因此硬要回答血糖多高才会出现并发症,那是在说谎话,我认为应该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来评估血糖对心脑肾等靶器官微动脉的损害最为客观。如果硬要回答的话,我个人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超过5%-5.5%以上,就有可能产生血糖对全身微小动脉的损害。没有糖尿病的人空腹血糖在3.9-6.1 mmol/L之间,应该尽量向3.9去靠,而不是见到血糖6.0就庆幸自己血糖正常,其实你已在不正常的边缘了。当然糖化血红蛋白越高则小动脉的损害越重。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同的个体并非必然存在血糖的高低和靶器官损害必定呈现正相关性,此外是否抽烟?是否有高血压病及控制如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高低,是否甪他汀类药物来分层达标等各种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控制得好坏?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均可发生程度不同的损害。

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抽烟,吃出来的肥胖等慢性病和不良嗜好肯定会对心、脑、肾、眼底的微血管、大动脉、神经系统、心肌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不加以治疗和控制,谁也不知道落在自己头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因此绝对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况且这些疾病都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把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女性控制在23以下,男性控制在25以下,可以大大减少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胆固醇与遗传关系密切,与饮食关系不大)及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会明显下降。

2021.5.19










我是孙医生,关注孙医生讲糖,持续为您提供优质健康知识。如对您有帮助,请点赞,欢迎留言交流,必回复!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很多糖尿病朋友和医生也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在临床上,经常会有很多病人问,

孙医生,我血糖才6点多,怎么出现并发症了呢?不是很高的血糖才会出现并发症的吗?
孙医生,他血糖高10年多了,控制的也不好,怎么没出现并发症呢?

嗯,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那么,血糖多高才会有并发症出现呢?为什么会出现血糖不高也会出现并发症?血糖控制不好怎么会没有并发症呢?

相信很多糖尿病朋友有这样的疑问。

急性并发症一般是短时间内血糖比较高出现的!发病时血糖一定非常高!!

糖尿病并发症分为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两种,对于血糖比较高的患者来说,通常会出现体内的急性代谢紊乱。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DKA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逐渐出现意识不清的情况,出现这种并发症患者的血糖通常在20mmol/L以上。曾经有一个小伙子因为拿水果当饭吃,最后因酮症酸中毒昏迷进入ICU住院的,他的血糖是124mmol/L。血糖增高,但因为胰岛素缺乏不能利用葡萄糖,那么体内的脂肪和蛋白质就会被大量的分解出现体内酮体增多,肝脏不能完全代谢,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多,尿中也会出现酮体阳性。

对于1型糖尿病,当患者出现饮食欠佳或者恶心、呕吐是,一定要注意监测血糖,当血糖超过16.5mmol/L时,要测尿酮,要多饮水防止脱水,要继续使用胰岛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加胰岛素用量。如果出现恶心、呕吐明显,一定要及时就医,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积极进行治疗。目前这个疾病的病死率为5%左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原因通常是感染,如败血症、肺炎和一些感染,因此治疗此病应积极寻找感染灶。

糖尿病高渗高糖状态(HHS)

2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通常为糖尿病高渗状态,预后比较差,致死率大约为15%。

HHS病程一般比较长,有时几天,有时比较隐匿,可能达数周才表现为病态,发病原因与胰岛素严重缺乏有关。因为多发于老人,因此肾功能较差,同时脑功能减退,患者的口渴感明显减退,喝水量明显减少,水摄入不足,出现高深的状态。血浆渗透压通常超过320msmol/kg.血糖通常超过55.5mmol/L(1000mg/dl)和肾前性氮质血症状态。

高渗高糖状态多发生于已有数周多尿、体重减轻和饮食减少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格检查可见患者呈深度脱水状态,低血压、心动过速和精神状态的改变。高渗高糖状态常有一些严重的并发疾病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诱发。

胰岛素相对不足,液体摄入减少是高渗高糖状态的潜在病因。胰岛素缺乏促进肝糖输出,损伤了骨骼肌对葡萄糖的利用。高血糖的渗透性利尿导致血容量不足,如补液不充分,会加重病情。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长期血糖高出现的!发病时血糖不一定高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由于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出现的各种微血管及大血管并发症。它涉及人体的多个组织器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并发症发生风险随着糖尿病病程增加而升高,通常糖尿病病史10年以上起病。由于2型糖尿病起病初期有相当长时间的无症状高血糖时期,许多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时就已经伴发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两大类

血管性分为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大血管主要为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微血管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和肾病。

非血管性型并发症主要是胃轻瘫、感染和皮肤病变

慢性高血糖会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大型的1型、2型糖尿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减少慢性高血糖可以延缓,甚至组织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另外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可能与并发症的发展有关。例如有些病程很长的糖尿病患者没有出现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而他们的血糖控制与发生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并没有差别,这表明糖尿病的某种并发症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目前慢性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

但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致死率分别是正常人的2倍、4倍。这些事件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密切相关。

其他因素如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也促进了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证实有效的控制高血糖能够阻止1型糖尿病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减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而对于糖化血红蛋白减少到多少可以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上不知道。这个发现的临床意义是要尽量控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而不是使患者达到低血糖的水平。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研究了5000例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达10年以上。这个实验发现严格的控制血糖能够减少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这些研究均证实慢性高血糖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致病原因。所以保持血糖的长期稳定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当慢性并发症已经出现,即使将血糖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也不能再逆转并发症。所以,预防为主!

综上所述:糖尿病的并发症是非常危险的,无论是急性并发症还是慢性并发症。都将带来一定的痛苦和比较大的经济负担。保持血糖的平稳能够有效的减少急性和慢性并发症的出现。




糖尿病是我国排名首位的代谢性疾病。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在于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包括急性并发症与慢行并发症。这些并发症的出现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括血糖水平的高低、血糖的波动情况、血糖异常的持续时间、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的情况等。那么,血糖多高才会有并发症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二者的出现与血糖升高的水平密切相关,当血糖达到16.7mmol/L时,可能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血糖达到33.3mmol/L时,可能会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血糖升高的水平越高,出现急性并发症的几率越高。当然,与个人体质、耐受情况也密切相关。医学莘曾经接诊过一个病人,血糖高达三十多,但却没有任何症状,但血糖若长期处于此范围,将会对各靶器官产生严重损害。所以,糖尿病患者需根据病情,定期监测血糖;病情复杂者,还需增加监测频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损害。慢性并发症病程较长,部分患者数年就会出现靶器官损害相关症状,部分患者数十年以后才会出现,因此,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因人而异。单就血糖水平而言,超过正常范围的血糖,即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已经开始慢慢损害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等器官。血糖水平越高,损害的程度越严重,后期出现并发症,如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等几率就越高;当然,各靶器官的损害还与血糖波动情况、血糖升高持续时间相关,血糖波动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也越高。

除开上述因素,是否合并其它基础疾病,也是并发症出现与否的关键因素。如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二者同时存在时,会协同损害心脑血管,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几率大幅升高。因此,糖尿病若合并高血压,即使血糖水平升高幅度不大,但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却远远高于单纯高血糖对其影响。需要积极干预及治疗。

综上,当血糖达到16.7mmol/L时,可能会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当血糖达到33.3mmol/L时,可能会出现高血糖高渗状态;空腹血糖高于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7.8mmol/L,已经开始慢慢损害血管、神经、肾脏、视网膜等器官,血糖升高幅度越大,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越高,同时与血糖波动情况,合并基础疾病的情况也密切相关。

感谢大家的阅读!

医学莘期待大家的关注,呈上更多健康知识!

注:本文图片来源网络,若侵及版权,请联系删除。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并发症   血糖   酮症   酸中毒   微血管   血红蛋白   视网膜   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   血管   糖尿病   患者   医生   发生   发现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