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题主这话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在有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人居环境较好的地区,人们的思想都比较激进,丧葬习俗的确是在逐渐简化;而对于有些还相对比较贫困落后,经济还不是很富裕,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落后的地区,不但没有简化,而且还有愈演欲烈越复杂的趋势。

几千年来,封建的传统丧葬文化的核心,就是死者为大,有着…老人死了小三辈”之说。这些旧的习俗,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要给老人一个体面的葬礼,让老人走得有尊严一些。

因此,在老人去世后的葬礼上,许多地方都不惜花重金去办理,以至于形成攀比现象,以至于形成了大操大办,把葬礼搞得热热闹闹,乡亲看的是热闹,丧主花的是钞票,死者享受的是荣耀。但事实是,一场葬礼下来,花的钱是几万、几十万,这就是典型的厚葬现象。


凭心而论,老人去世,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花点钱,办一场喜丧,也是件情理之中的事,可这样一来,招致许多条件不足的人不惜举债,为了那点面子和礼金,也跟着照办,这就超出了丧葬事宜的正常操办能力,实乃是件得不赏失的事。

更有甚者,老人在世的时候,虽然儿女众多,本该享几年清福的老人,晚年生活的并不尽人意,兄弟姊妹在赡养老人的义务上,互相推诿扯皮,你不管我也不问,有的拿老人的一点缺点作理由,拒绝赡养老人。而当老人死去后,又兴师动众充孝顺的,大操大办,如此的薄养厚葬,实乃有背为人之道。


在农村,薄养厚葬和丧事大操大办是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人为此身感厌倦和不满。我对此也是持抵制态度的。我认为,老人去世,是一件极为平常之事,按照一般正常程序,打发老人入土为安就可以,没必要在这事上花费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没必要搞得场面过大、大兴土木,花大钱买面子等。人死如灯灭,烧成一把灰,啥也不知道了。

去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五,八十四岁的老父亲,在没有任何先兆、前兆的背景下,突然的就去世了,给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一个莫名其妙的打击。一个能吃能喝、能自理、能自由活动的人,一个头脑清醒、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怎么就说没就没了呢,阎王爷是不是搞错了,是不是真的应了那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十多年前,母亲因脑梗导致最后卧床近五年后去世了,是父亲一个人侍候照应的,我们兄弟姊妹几个只是偶尔尽点孝心,又都有一窝子嗣。母亲走后,我们要让父亲跟着我们兄弟俩个过,轮流照顾,可父亲说什么也不愿意。他不愿意离开老家老屋,不愿意离开村子,他希望一个人生活,过清静的日子。他说,他会做饭,会使用洗衣机、冰箱、各类电器,腿脚利落,还爱跟村里的一些老头玩玩,打打扑克、坐下来闭聊,去湿地公园逛逛等。

为了表达爱心和孝心,我们没有勉强父亲,随了他的愿。我和二弟都是在外工作的人,相比知道他跟我们一时半会也适应不了,那样,老人住着,虽然生活的好,但心情会搞不好,人会垮的快。于是决定不再强拉硬拽,把他一个人留在了农村老家,我们只是多往家跑就是了。需要什么就带些什么,适当地再留些现金,保证老人平时的花销,并和邻居搞好关系,让他们多多关照,有事及时电话联系。


就这样,十多年的的时间,父亲一人生活的道也相安无事,而且,尽管八十多岁了,看身体状况,自己再独立生活几年,根本没问题。我们弟兄姊妹也很是打心里很是高兴,期盼着他能长命百岁,即能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是我们做儿女的福气。而且,我再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父亲也就不会一个人了,毕竟,八十多岁的人了,一个人生活,总让儿女们担心。

去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五,上午九点左左,邻居大叔打来电话,说我父亲仍没开大门,也喊不应人。我便二话没说,开车往家赶,等到了家,已经有几个人围在大门旁准备撬门了。我下车后,在大家的帮助下,硬是把大门弄开,进堂屋后直奔卧房,父亲静静地躺在床上,我喊了两声爸爸,没有回音,又用手轻推两下,还是不动,就把手放在鼻孔处,已经感觉不到气息了,接着就情不自尽地哭出了声。


尽管明知父亲已经驾鹤西去,但还是强忍悲痛,安排亲属去请村里的医生前来观望。此时,我才仔细打量起父亲的睡姿来,想找出答案。父亲是直躺在床上的,面朝房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被子盖的周正贴身,咋一看,根本就是在睡梦中。

翻开父亲的菜橱子,有两个没有吃没的菜,放得好好的,小圆桌子边长,有一只空了的啤酒易拉罐,半盒香烟和打火机也放在桌子上,一切表现的是那么正常。当我又走到床前时,低头一看,床下的尿壶有一点尿液,鞋也是踩过的,看来是夜里起尿了一次,看来,问题是出现在后半夜,而且是突发在睡梦中,父亲是在不知不觉中走的。

村里的医生来了之后,简单地看了之后,便确认人已经不行了,估计说是,像这种情况,不是心梗就是脑梗,而且是急性的,也就在十分钟左右吧。因为是在睡梦中,他自己基本上没知觉、没反应,也没有痛苦,从某种角度上说,这样的结局是非常不错的了。


接下来便是为父亲的后事做准备,等一阵忙活穿好寿衣抬到正堂门前,便是与家人们商量如何料理葬礼的事。其实,在我心里,我早就有一个打算,并在合适的场合下,与弟妹们交流过,也形成了共识,只是要求弟妹们严格保密,毕竟这事早说出去,会招来很多闲言碎语,也会对父亲不利。

我打算在我们村,我第一个带头实行丧事简办改革,打破常规的五天丧,忙人一大堆,八杆子也打不着的亲戚也通知来吊唁等,实行快捷、省事、人力、物力、财力都节简的方式,把父亲打发入土为安。我是一名多年的党员,也是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我主张厚养薄葬,理应打破陈规陋习,新事新办,为众乡亲䠀出一条新的办理丧葬事宜的新路子。


于是,我便把早已打好的谱和本家们合盘托出,并坚持就这么办,我是长子,我说了算,至于外人说什么,肯定有人赞成,有人说风凉话,我不在乎,父亲生前我尽到了孝心,我问心无愧。

一是明天上午火化,下午就出殡,让父亲入土为安。二是不请族内白事掌柜的,不用族内忙活的人,全部由本家人自行料理,三是不收取任何人的礼金,包括乡民的、亲戚的、朋友的。四是只通知堂叔伯兄弟姊妹以内的亲戚前来吊唁,只送花圈和黄纸,取消一切扎彩。五是不买公墓,就与母亲合葬在村族家坟里,和村里的故人永相伴。六是只戴孝不披麻,简化祭拜叩头程序,按照公祭形式,向老人告别。


就这样,讨论来讨论去的,最后还是按照我的意愿,在经过了一夜守灵后,于第二天把父亲与母亲合葬了。由于是件新奇的葬礼,看热闹的人还真不少,有许多人认为我会为父亲花大钱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喜丧,却没想到这么简单,也有许多老人认为,这样挺好,活着好好孝顺,死了也别花那不该花的钱,这就值了,都说等自己这一天的时候,也交待给孩子们这样办。

没想到的是,后来以后的传言,大家都非常的赞同,都认为这样办是件好事,早就该这样,只是没人敢带这个头,怕别人说闲话。这样一来,有人领开头,今后大家肯定会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丧事简办,真的是势在必行了。网友们,你们觉得怎么样?欢迎留下宝贵的意见。




我也确实发现了这个问题。如今,城市职工或者家属去世,基本都是通知认识的亲朋好友,丧事从简多了,这是一种新风尚。

以前,我在单位还负责过工会工作,这类事情没少参加。一般人去世了,可能送花圈还少点,单位一位领导的家属去世了,那花圈能拉好几车,每个花圈都是好几百元,看着都浪费。

现在人们都忙,而且也不提倡送花圈送烧纸了,都送钱,会装在一个信封里,送给去世者家属以表达心意。

为啥会这样呢?

人们对丧事的认知观念转变了。

一是怕麻烦别人。一般人家有老人去世,也是不想麻烦左邻右舍的,现在人都忙生计,很难请假,你通知了人家也未必有时间和乐意去参加这种送别仪式。

二是‬怕欠人情债。通知别人,人家给你钱,你还要“记得还”,要不总觉得欠着人情。我公公去世的时候,除了以前工厂的人去参加告别仪式,几个孩子的朋友也去了一些,“随礼”都归各自的,以后留着好还人情。

三是人‬的‬感情‬淡漠‬、彼此联系少了。去世者生前的朋友可能不多,参加的人相对就少。家人的朋友也不多,或者根本就不想让“朋友圈”都知道。

家属不想让更多人知道家里有太悲伤的事,这应该还是主要的。家住高楼人情淡漠,不少人认为你家的事与他无关,因为没有太多交集,你如果说了,别人毫无反应,那该多无趣。

四是避免家人‬的心理负担过重‬。有些老人因癌症等疾病去世,家人很痛苦也很疲惫,还不想让更多的外人知道,免得某些人到处打听还总是议论纷纷,为了减轻内心的痛苦和负担,其家人也希望能从简则从简。

丧事从简,这样家人也省心。农村我不是太清楚,城市里我附近的人家老人去世,都是丧事简化办。现在殡仪馆也看不到出售花圈了,都是购置鲜花,火化后直接安葬在提前购买的墓地,之后请帮忙的亲朋好友吃顿饭就算完事。以后祭奠就完全是自己家的事了。

谢邀。

图片来源头条免费正版图库。




是的,在城市确实是这样的,越来越简单,我觉得这样挺好的,说明了社会在进步,人们的丧葬意识提高了,俗话说“活着不孝,死了乱叫”没有意义,老人在活着的时候我们把老人照顾好了,这才是第一位的。

我妈妈去世我就是没告诉任何人,就是我、我老伴、我儿子、我亲家公、我嫂子以及请的办理白事的先生,一共就六个人。我之所以没有告诉任何人,因为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你告诉别人了,人家愿不愿意都得来,所以干脆不告诉。我妈88岁去世也算是喜丧了,自己家人送走就可以了。这样做在城市可以,如果在农村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的亲家公在今年1月3日,接到他在山东老家的弟弟打来的电话,告诉他84岁的老爹病危了,亲家公一听就马上买了当天的飞机票,当天晚上就回到了老家。

我的亲家公是在17岁时当兵离开了农村老家,复原后就在哈尔滨成家了,2020年10月刚刚退休。这次正好退休了,也有时间了,回家孝敬父母正当时。

他回家伺候老爹半个月,老爹就去世了,他在家里是长子,农村办理丧事可真是太讲究了,披麻戴孝就不用说了,他是老大,一个屯子的老少爷们加上亲里亲戚的,自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的,只要一来人吊唁,我的亲家公作为长子就带头跪下磕头,痛哭流涕,以表示作为儿子的孝心。一天下来,不知道跪了几百次,到了最后他都跪的站不起来了,就是这样了,用两个人架着他,来人了也得继续跪下磕头。

发送完毕老爹,作为长子的他,要去所有来吊唁的长辈家里去致谢,几天下来,身心疲惫,严重失眠,嗓子哑的说不出来话了,整个人一下子衰老了很多。我的亲家公毕竟也是60多岁的人了,当兵的时候留下了腰间盘突出的病根,一不小心就会发作,出完殡他的腰间盘病就犯了。

亲家公一直在老家陪着老妈,等到老爹过了百天祭日了,他就想回哈尔滨了,机票也买好了。在临行前的一天,他的弟弟妹妹都聚在了老妈家里,一起吃顿饭为他践行。结果是刚刚吃完饭,他老妈就突然口眼歪斜不省人事了,赶紧打了120送到医院住院了,机票也退了。

他老妈因为脑出血在医院住了20多天也去世了,老妈正好是80岁。当初他老爹去世的时候哈尔滨正逢望奎疫情,亲家母和闺女都没去,所以这次她们娘俩也去了老家,出殡还是按着老一套,我的亲家公用两个人架着完成了他老妈的葬礼。

亲(qìng)家公这次回老家一共呆了5个多月,是他从当兵离开家后,呆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最值得的一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离开家40多年后,回到老家为父母二老送了终,完成了他的使命,此生也无憾了。

亲家公回到哈尔滨后,每天沉默寡言,反应迟钝,人也瘦了近20斤,直到现在都过去几个月了,他还是抑郁寡欢的,亲家母说他好像是得了抑郁症了。

其实人死了就是死了,自然规律,不是儿女的罪过,非得把活着的儿女折腾的要死要活的干什么,难道这样做就是所谓的孝心吗?我看农村的这种迂腐的丧葬陋习真应该改进了。




是啊,如今办丧事确实是简化了,对此我深有体会。

一、丧事“办三天”的办理过程

我的家乡在冀东渤海湾的农村,多年来,丧事一直比较铺张,尤其是岁数大的人去世,俗称喜丧,更是要大办特办。

最常见的是“办三天”,也就是当天去世的人,第三天才能入土为安。

我还记得我大伯去世时的情景。大伯当天凌晨去世,家人赶紧给大伯穿好寿衣。把屋里的镜面用床单遮上。在过堂屋搭上灵床,将大伯停在灵床上。

村里治丧委员会过来,操持治丧事宜。首先是扯白布,孝子们系上孝巾,为大伯戴孝。

第一天:村里人、村外的亲戚来吊纸,在灵前烧纸,每来一拨人,在灵前跪哭时,孝子们一起跪着哭。在我们这个大家族,同姓家里人多,亲戚多,来吊纸的特别多。孝子们一跪就是一整天。

治丧委员会操持,在院门内搭起了灵棚,灵棚里放上刚漆好油漆的棺材。在院门口一侧,搭起了台子,请来了吹喇叭的,喇叭开始咿咿呀呀吹起长调。

晚上,孝子们彻夜不眠,在堂屋守灵。经过一整天的哭灵,孝子们也真是累了,有的实在支持不住,只能靠墙睡着了。

第二天:上午火葬场来车,将大伯抬到车内,大家跟着车去火葬场。在火葬场排队等候火化。在火化时,大家去火葬场边的小庙烧纸。

火化完毕,抱着骨灰盒回村。因为是用棺材下葬,在路上,将骨灰盒扔掉。到村口,儿孙孝子搭着盛放骨灰盒的座椅,低头猫腰,一边哭,一边喊着“父亲,回家了”、“爷爷,回家了”,往家里走。

到家,将大伯的骨灰包放在堂屋的灵床上,用白布盖住。

村外用几块砖头搭了一个烧纸的小庙,孝子们开始送纸,低头哭着走,到了磕头烧纸,烧完纸哭着回来,到院内磕头哭灵。一天要重复很多次。

这一天,是治丧最重要的一天。中午,招待大家的伙食多了大锅粉条炖肉,炖得软烂入味,非常好吃,比前一天单纯的熬干豆腐、熬各扎好吃多了。再悲痛、再伤心,也得吃饭啊。何况,除了家人和实在亲戚之外,其他人真的没有那么悲痛。陶渊明写的诗: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说得都是对的呀!

晚上七八点,在院门口另一侧又搭起了一个台子,请了县里唱歌的来表演。因为是喜丧,唱的歌有欢快的,有喜悦的,都不去管它,只要热闹,聚人气就好。唱到酣处,扭腰摆臀,都未尝不可。甚至三里五村唱得好的,自己跳上台去,高歌一曲,越嗨越好。

深夜,将大伯的骨灰入殓。在棺材里铺好新被子,被子上铺好棉花,孝子们将大伯的骨灰洒在棉花上。大伯的骨灰里夹杂着小骨头,呈灰白色。生前,大伯是钢厂工人,退休二十多年,活了八十多岁,现在成了一堆灰白色的骨灰。

入殓后,孝子们继续在灵棚守灵,直到天亮。这一天,是强度最高、最累的一天。

第三天:孝子们继续去村外小庙送纸。治丧委员会筹备出殡事宜,村外坟地已经打好墓穴,院门口已经摆上了出殡用的棺材罩和抬杠。

午饭后,孝子们排起长队,后面跟着抬着纸屋纸轿、拿着纸马、挑着纸灯笼的村人和亲戚,哭着串村里的主要街道。经过大伯的生前友好门口时,那些家人出来烧纸,孝子们跪着哭。如此走走停停,一个多小时后,到达村外,将纸轿、纸马、纸灯笼烧掉。

孝子们返回家里,马上开始出殡。出殡前,领头孝子致悼词,哭诉大伯生平和可泣事迹。然后出殡,村子里自愿来抬杠的小伙子们到位,呼喇喇抬起棺材,孝子们紧随其后。棺材抬起就不能停,大家一溜小跑,跑到坟地。治丧委员指挥抬杠手将棺材放入坟内,抽掉绳子,带锹的村人开始铲土掩埋,直到在坟上起个坟骨朵。

掩埋完毕,孝子们给大家磕头,感谢大家帮忙。

回到家,治丧委员会向孝子交付治丧费用、收入礼金等账目,交待一些治丧事宜。治丧到此结束。

二、简化的丧事办理过程

大概在七八年前,农村开始从简办理丧事。这是政策要求,大家开始还不理解,后来逐渐就接受了,成为了通行的办理方式。

现在丧事一般就办理一天。当天早晨去世,下午就火化,傍晚就入土。当天下午去世,晚上守灵一晚,第二天上午或下午入土。

丧事简化,孝子们身心不那么疲惫了。不再出门到村外去送纸,也不再去串街。就在灵前守着,来人吊纸就哭灵。

丧事简化,丧葬费没有那么高了。不再扎纸屋纸轿纸马纸灯笼,伙食也从以前的三顿变为一顿,不再请唱歌的了,只请吹喇叭的来吹一天。

丧事简化,人们更加认识到要生前尽孝,生前要好吃好喝,要陪伴。死后简办,不是不孝顺,是不搞那些没用的形式。

因此,题主问: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丧事简化了?

我回答:确实是简化了。简化得非常好,移风易俗,善莫大焉。丧事简化,使孝子们不那么身心俱疲,节约了丧葬费,减少了无用的形式,也使人们更加注重生前尽孝,生前的陪伴和照顾比死后奢靡的形式要好一万倍。




我认为丧事简办,是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走向文明,是可以提倡的文明风气。前几年我母亲去世,没有通知任何人,没有花圈,没摆灵堂,只有最直系的亲属在殡仪馆做了最后告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丧事   亲家公   喜丧   丧葬   烧纸   大伯   孝子   葬礼   生前   村里   老家   亲戚   家人   父亲   老人   发现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