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入侵清朝,乾隆为何舍近求远从黑龙江发兵?

简单来说,如果大规模调兵到西藏与尼泊尔作战,钱粮耗费实在太大了,而黑龙江有克制尼泊尔的索伦、达斡尔兵,虽然到西藏的路途更加遥远,但还是要划算得多。


01,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让乾隆帝不想大动干戈。

十八世纪初期,尼泊尔分为几十个相互独立的部族,其中有些部族在雍正时期,曾派人向清朝上贡,与清朝的关系还不错。

后来,一个叫做廓尔喀的部族逐渐崛起,陆续征服了其他部族,建立了一个统一王朝,被称为尼泊尔王国,或者廓尔喀王国。

我们都知道,尼泊尔是个山地国家,平原非常稀少,这就造成“国内之民难于自给,亦必别觅出口”,尼泊尔走对外扩张的道路,是当时一种必然选择。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尼泊尔新任国王喇纳巴都尔继位,由于他年纪很小,以此由叔叔巴都尔萨野,巴都尔萨野掌握权力之后,入侵西藏的野心逐渐膨胀。

乾隆五十三年,尼泊尔发三千廓尔喀兵入侵西藏,占领了之聂拉木、济咙宗(今西藏吉隆东南)、宗喀宗(今吉隆)等地,并对噶尔宗(今西藏定日)展开围攻。

乾隆帝非常重视这件事,便派遣钦差大臣巴忠奔赴西藏主持用兵,当时西藏境内驻扎有四千多八旗和藏兵,乾隆帝又调派绿营兵、八旗兵共计五千余人分两路入藏。


清军日夜兼程奔赴前线后,却一个廓尔喀兵都没有看到,原来达赖喇嘛、驻藏大臣雅满泰等人早在清军抵达之前,已经私底下与尼泊尔达成协议,约定西藏每年向尼泊尔交纳元宝300锭,用于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三地的赎金,尼泊尔则马上退兵。

清军已经在救援的路上了,为何西藏当局及驻藏大臣这么迫不及待地议和呢?

其实,当时很多西藏地方实力派人物一直在欺压尼泊尔,甚至故意制造贸易纠纷,尼泊尔发起对西藏的战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复仇,西藏当局不愿意朝廷知道个中详情,从而受到处罚,因此私自议和。

再一个就是,尼泊尔的廓尔喀兵人数虽然少,但战斗力很强,擅长山地作战和近距离搏斗,他们使用的廓尔喀弯刀,也是让人闻风丧胆地存在。

西藏地方实力派人物担心清军还没到,西藏就被尼泊尔占领了,从而损害自身利益,这才赶紧跟尼泊尔议和。

但是,对于私自与尼泊尔衣私自议和这件事,无论是达赖喇嘛,还是驻藏大臣,都选择向朝廷隐瞒,而是上报说在清军主力抵达之前,他们已经收复失地了。


不过,清军入藏虽然没有跟尼泊尔交战,但前后也耗费了多达一百多万两白银的军费,好在结果让乾隆帝感到满意,他这才没有发作。

乾隆五十五年,尼泊尔派遣使者到西藏索要当年应缴纳的赎金,达赖喇嘛不想继续给了,于是果断拒绝。

后来,尼泊尔使者又提出,请求清廷赏赐尼泊尔国王俸禄及土地,作为不再缴纳赎金的替代条件,但被新任驻藏大臣普福一口回绝,因为这件事根本就不能让朝廷知道。

事实上,那时候清廷驻扎西藏的官员,早就被乾隆帝替换得差不多了,但这些人毫无例外都选择继续隐瞒事实,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一旦上奏朝廷,那西藏政坛又将是一场地震。

尼泊尔没有捞到好处,感到非常不甘心,于是在乾隆五十六年八月再次入侵西藏,很快就占领了多座城池,并于九月初占领日喀则。


而在此之前,新任驻藏大臣已经带着年仅十岁的七世班禅逃到了拉萨,后来又准备带着班禅和达赖喇嘛逃往青海,但被班禅和达赖喇嘛拒绝。

廓尔喀兵进入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这里从康熙时期开始,就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廓尔喀兵将寺内金银财宝洗劫一空,就连清廷册封六世班禅的金册也被抢走了,简直是奇耻大辱。

西藏实力派人物及驻藏大臣意识到,这一次尼泊尔是动真格的,便不敢再隐瞒了,于是火速上奏朝廷,请求乾隆帝派兵援助。

很快,乾隆帝就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第二年春节再发起战争,是当时最好的选择,理由有以下几个:

第一,冬天就快要来了,尼泊尔军队驻扎在后藏,肯定无法进入前藏,即便清军立马派兵入藏作战,尼泊尔军队得知消息后,极有可能立马逃走,这样不就又白跑一趟吗?

第二,驻扎西藏的将领能力都不怎么样,士兵战斗力也不强,需要调遣一位能征惯战的将领率军前往才行,而刚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就是个合适的选择,只不过他当时人在南方,入京需要时间,再加上战争准备时间很长,因此无法马上入藏;


第三,乾隆帝认为,尼泊尔向来不太安分,这一次必须一战就将尼泊尔打趴下才行,因此不可操之过急,还需要认真研判局势、制定对策才行,而这些都需要时间;

第四,西藏路途遥远,大军远征必定耗费无数钱粮,对于一个小小的尼泊尔,这样的代价实在太大,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

当年九月,福康安返回北京,乾隆帝与之商议之后,最终决定不从内地大规模调遣军队前往西藏平乱,而是从距离西藏二千里之外的黑龙江调兵前往。

九月底,乌什哈达、岱森保率领的黑龙江兵也抵达了北京,福康安检阅军队之后,便于九月二十九日从北京出发,准备经山西、陕西、甘肃到青海,然后从青海入藏。

那么,千里迢迢从黑龙江调兵入藏,乾隆帝和福康安是如何考虑的呢?

02,彪悍的达斡尔兵,是击败尼泊尔的利器。

当时,福康安从北京出发的时候,除了一些随从、副手海兰察率领的一百名侍卫之外,就只有乌什哈达、岱森保率领的一千五百名索伦、达斡尔兵了。


我们可以发现,福康安带的兵非常少,这么做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军队行进速度快,耗费的粮饷也很少。

但问题是,这么点兵能够击败强悍的廓尔喀兵吗?

如果我们了解到索伦、达斡尔是怎样的民族,我们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

索伦,其实是清朝对鄂温克族的旧称,清朝时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索伦这个词本身就有先锋、射手的含义,可见鄂温克族天生就是战斗民族,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将索伦编旗设佐了,让索伦部落跟着满人南征北战,而索伦部落的表现十分优秀,为后金及清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清朝中前期,索伦部落参与了非常多保家卫国的军事行动,是满清对东北地区统治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而索伦部落之所以这么能征善战,是因为他们以狩猎为生,民风彪悍,而且抗寒能力很强,是天生的战士。


达斡尔与索伦一样,早在后金建立之前,就被满人征服了,被迁往黑龙江嫩江流域居住,清朝时期多次抵御沙俄入侵,曾打得号称世界最强骑兵的哥萨克起兵满地找牙,还在雅克萨之役中击败强大的沙俄军队,可见达斡尔兵的战斗力也十分强悍。

索伦和达斡尔都不是人口众多的大民族,但这两个民族都能征善战,因此受到了乾隆帝和福康安的重视,他们认为只需要少量索伦、达斡尔兵,外加清朝驻藏军队,就可以轻易击败廓尔喀兵。

并且,相比于从内地调遣大规模军队入藏,用索伦、达斡尔兵显然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都说乾隆帝为了打胜仗不惜钱,这个说法其实有失公允。

不过,福康安的入藏之路并不顺利,他快要进入青海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了,当时青海口外已经冰雪封天了,不利于军队前行,为此乾隆帝还特意下旨让他改道而行,还说一路上有驿站,可以保障补给。

不过,福康安认为军情紧急,必须尽早入藏谋划,因此坚持从西宁入藏,但走到半路上粮食快吃完了,马匹也没有青草可吃,情况一度十分危急,好在索伦、达斡尔兵耐寒,又打了些野味充饥,这才活了下来。


更要命的是,当时负责运粮的布政使是和珅的人,和珅与福康安是死对头,想要置福康安于死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和珅不让负责运粮的布政使及时将粮食送给福康安,“欲绝其饷以令其自毙”,这就让福康安的处境更加艰难了。

眼看粮食久久运不上来,福康安在艰难抵达西宁之后,决定先轻装简从入藏,大部队则在完成补给后再入藏。

十二月一日,福康安从西宁出发,第二年正月二十日抵达拉萨,从西宁到拉萨全程近五千里,寒冬兼程,越过世界屋脊,福康安只花了不到五十天就走完了,这在当时是旷古未有之举。

福康安抵达拉萨之后,由于大部队还没到,他便先行接见了班禅和达赖喇嘛,制定了一系列保卫西藏的措施,从而稳定了人心,为随后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到当年三月,大部队才抵达拉萨,其实当时西藏有驻藏清军一万六千余八旗、藏兵,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显然不怎么强,因此福康安选择等待索伦、达斡尔兵抵达后,再出兵攻打尼泊尔。


事实上,能够冒着严冬走到拉萨,已经能够证明索伦、达斡尔兵的强悍的,但这支只有一千五百余人的部队在抵达拉萨之后,战斗愿望依然十分强烈,他们纷纷请求出战,但福康安并没有急着发兵,而是先派人到后藏查看了地形和敌情。

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福康安于四月下令发兵进攻尼泊尔军队,那索伦、达斡尔兵的表现如何呢?

03,索伦、达斡尔兵摧枯拉朽般击败尼泊尔,扬国威于外。

当时,福康安侦查到尼泊尔军队驻扎在擦木,一个两山夹峙,中亘山梁的地方,尼泊尔军队军队就驻扎在高山上,八旗、藏兵显然不擅长这种地形作战,福康安便将索伦、达斡尔兵分为五个小队,向山上的敌人营寨发起进攻。

索伦、达斡尔人打猎的时候经常在山林里穿梭,相对而言比较适应山地作战,并且他们身体强壮、体力充沛,又十分耐寒,还擅长近距离搏斗,因此他们与廓尔喀兵刚一交战,就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廓尔喀兵很快就开始溃败,向济咙方向逃去。

福康安片刻不停歇,下令索伦、达斡尔兵乘胜追击,很快就攻下了济咙,杀敌六百余人,俘虏两百余人,廓尔喀兵在他们面前简直不堪一击。


随后,福康安又指挥军队继续作战,最终将尼泊尔军队赶到国境之外了,清军取得了完胜。

战事到此本该结束了,但得知胜利消息的乾隆帝感到志得意满,便又下达了一道圣旨,让福康安指挥军队进入尼泊尔境内作战,务必战领其首都,迫使其归降,从而实现永久和平。

五月十三日,福康安再次出征,索伦、达斡尔兵冲锋在前,八旗、藏兵在后,于八月打到距离尼泊尔首部不足一百里的雍雅。

在此期间,清军多次与尼泊尔交战,每次都取得了胜利,只有一次在路过森林的时候,尼泊尔派人四面防火,八旗、藏兵许多人被烧死,只有索伦、达斡尔兵因为机警而逃离,损失并不是很大。

尼泊尔军队一败再败,这让尼泊尔国王喇纳巴都尔惶恐万分,他连忙派人到印度孟加拉,请求英国东印度公司出手相助,但被拒绝。

在这种情况下,喇纳巴都尔便派人向福康安求和,但福康安觉得还没打过瘾,于是以尼泊尔诈降为由,下令大军继续向尼泊尔首都进发。


不过,让福康安没想到的是,他太过于乐观了,也被巨大的胜利冲昏头脑,竟然自比诸葛亮,认为只要继续进军,就能“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

由于福康安太过自信,将士们也有所懈怠,尼泊尔趁机发起偷袭,致使清军损失惨重,要不是索伦、达斡尔兵拼死战斗,将尼泊尔军队给击退了,清军可真就危险了。

恰在此时,尼泊尔开始下起大雨,再加上将士们不适应尼泊尔的气候,因此很多人染病去世。

军队遭遇重大损失,让福康安感到很是懊悔,于是连忙派人联络尼泊尔,表示愿意接受议和,尼泊尔那时候也是强弩之末,见福康安态度松动,便派人到清军大营投降。

八月初八,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来到清军大营,代表尼泊尔国王、摄政王向清军请降,福康安准其归降,同时要求尼泊尔退还所有掠夺的财物,并许诺永远不侵犯西藏,第乌达特塔巴表示同意。

十九日,福康安举行了受降仪式,三天后就率军返回西藏,至此战事全部结束,史称廓尔喀之役。


看完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清军没有攻占尼泊尔首都,但结果还是很理想的,可见乾隆帝舍近求远,从黑龙江调遣索伦、达斡尔兵到西藏,这个选择是很正确的,因为索伦、达斡尔兵战斗力强悍,足以击败廓尔喀兵。

并且,整个战争期间,清军耗费的军费也不过百余万两,如果乾隆帝从内地调遣八旗、绿营大军入藏,那军费开支势必要高得多,而且未必能够取胜。

我个人揣测,乾隆帝或许有这样一个心思,如果从内地调遣大军入藏无法取胜的话,不但空耗钱粮,而且脸上无光;但如果调遣索伦、达斡尔兵入藏,胜算可能更大,即便最终失利了,那面子上也还过得去,还可以再采取补救措施。

而索伦、达斡尔兵并没有让乾隆帝失望,他们在战争期间的表现非常好,只损失了几百人,大多数人后来都回到了黑龙江,正是因为他们的贡献,清朝对西藏的统治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了。

再后来,清政府在黑龙江一带组建了八个旗的兵力,其中索伦、达斡尔兵占到了一半以上,被调配到齐齐哈尔、墨尔根、瑷珲这三座军事重镇驻防,在与沙俄的对抗中立下汗马功劳。




尼泊尔与清朝的这场战争,尼泊尔称为尼泊尔-中国战争,清朝则把它称为廓尔喀之役,或者第一次廓藏战争。从双方的叫法上可以看出,尼泊尔是尽量往大了叫,把这场战争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战争,而清朝则往小了叫,把它定性为一场边境地区的局部战争,甚至认为这只是廓尔喀与西藏的区域战争。实际上这场战争打了两次,题目中所说的乾隆从黑龙江调兵是发生在第二次。为什么乾隆舍近求远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江发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场战争的起因。

一银钱与土地纠纷引起的战争

十八世纪前期,大概是清朝的康熙时期,尼泊尔分为数十个互不统属的部族。其中,居住在阳布(今天的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廓库穆(巴德岗)、叶楞(帕坦)三个 部落在雍正年间入贡中国,由于这些部族名字实在是太拗口了,记不住,所以清朝根据藏语的音译,将这些部落统称为巴勒布。

到了十八世纪后期,巴勒布地区崛起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即喀尔廓。这个喀尔廓民族武德充沛,人民勇猛好战,称得上是南亚地区的平头哥,一天不打仗浑身难受。喀尔廓统一尼泊尔后,四处用兵,打下的地盘足足相当于三个今天的尼泊尔。打遍南亚无敌手后,瞄上了清朝,被清朝暴揍一顿后老实了,乖乖认中国当大哥,英军入侵印度地区后,喀尔廓是唯一起来反抗的民族,并且在前期还造成了英军不少的损失,中国的天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喀尔廓还跃跃欲试的上书给清朝,表示愿意出兵帮助清政府平叛,不过被清朝拒绝了。此外,廓尔喀还打造出了世界名刀--廓尔喀军刀,,,

(世界闻名的廓尔喀军刀)

当然这些与本题无关,说这么多就是想要表明,喀尔廓是一个极为好斗的南亚民族。好,闲蛋少扯,回到正题。

喀尔廓虽然大大扩张了尼泊尔的领土,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些领土境内多高山,地狭人稠,"国内之民难于自给,亦必别觅出口",隔壁的西藏成了喀尔廓人垂涎的对象。

这里说一下当时西藏与喀尔廓的经济纠纷。清朝时期西藏用的银钱和内地有点不一样,藏人将白银交予巴勒布人,委托其铸成巴勒布银币,然后拿回西藏流通。巴勒布经常在银钱里搀铜、铅等不值钱的金属,以次充好,谋取利益。其实这也正常,毕竟有便宜不占是傻子,谁让西藏自己不会造币呢。喀尔廓人统一巴勒布地区后,不满足这样小打小闹,对西藏搞了一次货币战争。他们铸造了一种新钱,并宣称原先的旧钱不在流通,可以回收,不过要两枚旧钱才能换一枚新钱,这等于一下掠夺了西藏一半的财富。西藏人当然不答应了,这就为冲突买下了伏笔。

银钱事情还没解决,喀尔廓人又生事端,他们致书噶厦(就是西藏地区的最高领导人),说西藏与巴勒布接壤地区的聂拉木、济咙两个地区,原先是我们巴勒布的,现在我们要收回,你们要是觉得不合理,可以派人来理论。其实这两处地方一直以来都属于西藏,之前也双方也从未有过异议,喀尔廓摆明了就是要搞事情。

终于,喀尔廓厌烦了和西藏打这种口水仗,随便找了个理由,说藏人往贩往巴勒布的食盐中掺土,以此为借口向西藏开战了。

二 被藏人戏弄的喀尔廓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六月,喀尔廓出动一支3000人的军队,向聂拉木、济咙两个有争议的地区发起进攻,并很快占领,随后围攻协噶尔宗(今西藏定日)。

清朝的反应很迅速,七月就命令军队反击。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这点兵力显然不够,于是朝廷又从四川抽调满、汉、藏兵4000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就在四川的清军日夜兼程,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西藏的达赖喇嘛和清廷的驻藏大臣等人,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这仗没打起来。

西藏和廓尔喀签订协议,西藏每年向廓尔喀交纳元宝300锭,作为聂拉木、济咙宗、宗喀宗三地的赎金,以换取廓尔喀退兵。这件事当地的大臣并没有向中央上报,他们只是在奏章里说清军如何英勇,自己如何统兵有方,打退了廓尔喀军队。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月,廓尔喀派了几个人来到西藏,索要300个元宝。但是西藏地区的领导人已经换了,新上任主政的噶厦拒绝付给廓尔喀人元宝,达赖喇嘛还派人对廓尔喀使臣说,廓尔喀既已成为大清属国,则不应照前约索要赎地银两。廓尔喀被结结实实的耍了一回。

使者回去后,将这些事禀告了廓尔喀摄政王巴哈都尔·沙阿,巴哈都尔·沙阿非常愤怒,但同时又感到进退两难,打吧,又耗费大量经费、部队和武器,况且清朝已经有了戒备;不打吧,这口气又实在吞不下去,最后,冲动战胜了理智,廓尔喀再一次出兵侵略西藏。

三 福康安调黑龙江索伦兵打败廓尔喀军,廓尔喀成为清朝属国

七月,廓尔喀军队再次侵入聂拉木和济咙,随后兵分三路,一路自济咙进攻宗喀,一路由从聂拉木进攻定日(在今定日县西),另有一路绕过定日,经萨迦直趋日喀则。

对于廓尔喀此次的侵略,乾隆决定大举出兵,待来年春雪消融后攻入廓尔喀腹地,令其彻底臣服,不敢再有侵略之心。考虑到驻藏大臣资历、军事能力皆不足,乾隆将刚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来,授将军衔,督办西藏军事。福康安的副手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为参赞大臣,率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

索伦一词出自满语,有"先锋"、"射手”之意,它是清朝时期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称呼,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从“索伦”的含义就可以看出,鄂温克族民风刚劲,勇敢善战,是清朝时期的重要兵源。达呼尔就是达斡尔族,同样也是黑龙江地区一个骠勇善战的民族,康熙时期就曾调达斡尔族人参与对沙俄作战,并且在雅克萨之战中大败沙俄军队。乾隆从数千里之遥的黑龙将调兵进攻廓尔喀军队,一方面表明索伦、达呼尔兵的战斗力很强,另一方面也说明西藏军事的衰弱,仅凭藏兵和驻藏清军已经不能应付廓尔喀军了。

福康安不愧是乾隆时期的宿将,他接到命令后,在青海西宁集结军队,筹备军需,在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率一万清军离开西宁,前往青藏高原。此时正是隆冬时期,天气异常寒冷,但是福康安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从西宁到拉萨,全程将近5000里,包括路上异常情况的耽搁在呢,福康安大军仅了50天。

清军的迅速到来,大大出乎廓尔喀军的预料,他们以为清军主力绝不可能在冬天到达西藏的,结果清军兵贵神速,如天兵天将般到达他们眼前。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并乘胜打过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绝望中的廓尔喀国王不得不求和,表示愿意臣服清朝,向清朝每五年朝贡一次。从此廓尔喀成为清朝的属国,这一从属关系很稳定,一直持续到1908年尼泊尔彻底为英国控制,英国禁止廓尔喀向清朝朝贡,这段藩属关系才被迫结束。廓尔喀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




乾隆在应对尼泊尔入侵时,选择从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发兵,主要是这些来自黑龙江的兵正是尼泊尔的克星。


如果按照现代的眼光来看,与我们相隔不远的尼泊尔只不过是一个边陲小国,不仅国土面积小,同时人口也不多,至于军事实力,那就更没办法与我们泱泱大国相比了。

但在历史上,尼泊尔却曾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王国,幅员虽说称不上辽阔,但也十分可观,而它的军事实力,也相当强悍,甚至曾经还在清朝的巅峰期时,前后两次入侵过清朝。

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尼泊尔发动第一次入侵,并占据了藏南部分地区,此次入侵最终被藏区花钱摆平,这就让得了便宜的尼泊尔人认为清朝不过如此,所以,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于三年后发动了第二次入侵。

但这次入侵,乾隆皇帝没有再惯着他们,当即下诏调集精兵数万,历时八个月,一举将入侵大清的尼泊尔击退,并且一直打到尼泊尔的首府帕朗古,逼得尼泊尔不得不向清军投降,自此,尼泊尔向大清朝称臣纳贡,成为了清朝的属国之一。

而在这场战役中,乾隆帝有一道诏令让人十分费解,那就是放着离尼泊尔较近的兵不用,反而不远千里从黑龙江调兵,这背后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乾隆之所以费这么大劲进行调兵,是因为只有从黑龙江调来的兵,才能克制住善战的尼泊尔人,只有这样,才能将其一举击退。


曾经的尼泊尔,实力颇不容小觑。

早在雍正年间,尼泊尔还处于多个部落互不统属的阶段,当时大约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部落,分布在尼泊尔各处,这些部落互不干扰,整体上还算是比较和平。

其中,距离藏区较近的三个部落,还在雍正登基数年后,开始向大清朝贡,这三个部落,大清称之为“巴勒布”。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尼泊尔与清朝的相处,从整体上比较和平,双方并没有产生什么摩擦,同时,由于尼泊尔地处偏远,清朝也没有征讨其的动机,因此,相安无事是当时真实的状况。

但这种和平,却被尼泊尔内部一个叫做廓尔喀的部落给打破。

廓尔喀部族,是尼泊尔数十个部落之一,这个部族的最大特征,就是十分骁勇善战,近代著名的廓尔喀雇佣兵,就是出自这个部落。

之所以廓尔喀部族的人骁勇善战,和他们生活的地区有很大关系,最早的廓尔喀部族大多生活在尼泊尔的山区,这里气候寒冷,并且地势险要,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就练就了一身耐寒且强壮的体魄,同时为了吃饱穿暖,不得不在崇山峻岭中寻觅食物,所以,个个都是一身本领。

但正是因为骁勇善战,就助长了他们的野心,另外,由于这些廓尔喀部族的人不满足自己所在的地区物资匮乏,因此,就有了向外扩张的念头。

而在雍正末年到乾隆初年这一段时间里,恰逢一直向清朝纳贡的“巴勒布”内部发生动乱,这就给一直蠢蠢欲动的廓尔喀部族一个绝佳的机会。

于是,在当时廓尔喀部族首领的率领下,廓尔喀人迅速地将巴勒布这三个部落侵夺,侵占之后仍不满足,又将周边的约有二十多个大小部落全部占据。

自此,廓尔喀部族一跃成为当时尼泊尔最大的部落,尼泊尔王国(又称廓尔喀王国)也就此形成。

当然,对于这一切,清朝并不在意,首先当时尼泊尔并不是清朝的疆域,因此,其内部政权发生变化,完全和清朝没有一点关系;另外,当时乾隆的主要精力还在处理大小金川等问题,一个边陲小国建立,根本不会让乾隆放在心上。


但尼泊尔王国的建立,却对生活在藏区的人,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并且还是很不好的变化。

在最早的时候,由于藏区和尼泊尔接壤,因此经常会互通有无,进行一些贸易活动,除了生意往来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易,那就是关于银钱。

当时在藏区,通用的货币并非是白银,而是一种叫做“章噶”的私有货币,这种货币怎么来的呢?其实还是白银做成的。

但藏区当时由于各种技术因素的限制,自身是不会制作“章噶”的,因此就需要找一个加工方,而这个加工方,正是前文提到的“巴勒布”人。

按照惯例,是由“巴勒布”人先按照需求数量,加工好藏区所需要的“章噶”,然后将这些“章噶”运送至藏区,来换取纯银,从中赚取一定的费用。

当然,“巴勒布”人在铸造的过程中,为了利润最大化,也经常会耍心眼,比如在里面掺杂一些铜、铅等杂质,以次充好,蒙蔽藏区,双方也经常会因此产生争执,但整体上还算正常。

而在尼泊尔王国建立后,掌权的廓尔喀人,却将这个传统给改了,他们向藏区的负责人传达,说今后不再铸造“章噶”,而是改为另一种新钱,由于新钱纯度高、成色好,因此两块之前的旧钱只能抵用如今的一块新钱。

什么意思呢?其实很好理解,就好比之前用一两银子,能换来十块“章噶”币的话,那么如今一两银子,只能换来五块。

这就意味着,整个藏区的一半财富,都被廓尔喀人无形中掠夺了,对此,藏区自然是不答应,但廓尔喀人掠夺之意却十分坚决。

一边是廓尔喀人坚持要推行“新钱”政策,另一边是藏区坚决不答应,双方在商讨的过程中也闹得十分不愉快,久而久之,好战的廓尔喀人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同时,由于当时廓尔喀人刚刚打败其他部族不久,正是自信膨胀期,因此,在内部商讨之后,就决定出兵给藏区点“颜色”看看。

就这样,尼泊尔的第一次入侵大清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尼泊尔王国以藏区在贩往巴勒布的食盐中掺土为由,发动三千余名廓尔喀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兵占据了藏南的部分区域,速度之快让藏区顿时有些手忙脚乱。

但在乾隆皇帝得知消息,并派清军远赴藏区,进行反攻时,却发生了十分诡异的一幕。

当时,乾隆皇帝共派了一万多名清军赶赴藏区,其中包括绿营兵、满兵、藏兵等多个不同兵种,但当大军风尘仆仆地赶到藏廓边境时,廓尔喀人却主动退兵了。

当然,廓尔喀人之所以退兵,可不是因为看到清军到来而被吓破了胆,而是因为当时藏区有人已经与廓尔喀人的首领私下议和,廓尔喀人在得到令他们十分满意的条件后,方才退兵离去。

而这个议和的代价,就是每年藏区需要给廓尔喀人缴纳金元宝300锭,以此来换取和平。

但这样的议和,乾隆皇帝是不知道的,也就是说,都是当时藏区的负责人瞒着乾隆私下达成的,正是因为隐瞒不报,这就为尼泊尔第二次入侵埋下了隐患。

在廓尔喀人退走,清军撤回之后,不明就里的乾隆皇帝下令对藏区的负责人进行“大换血”,因为在乾隆帝看来,虽说廓尔喀人退兵了,但毕竟他们曾经踏上了清朝的疆域,天朝上国岂容肆意侮辱?而这背后的主要责任,就在于藏区的负责人。


因此,惩治和撤换一些当地的官员,就是必须要进行的动作,但这一撤换,却坏了大事。

前文讲过,廓尔喀人之所以撤兵,是因为他们和藏区达成有私下的协议,藏区需要每年缴纳金元宝三百枚,但随着负责达成这个协议的官员被撤换,这份协议就有了意外终结的风险。

而当时新上任的负责人,对这个协议也大概知晓,为了息事宁人,避免事情扩大,他就派人与廓尔喀人取得联系,说先前的协议依然有效,但金额则从每年300枚改为每年50枚。

从300减到50,这可是少了好几倍,对此,廓尔喀人自然是不会同意,他们认为这是藏区在耍他们,因此,在愤怒的驱使下,廓尔喀人就决定再次入侵藏区。

不过,当时的廓尔喀人也十分尴尬,因为如果入侵的话,清朝肯定已经有了戒备,毕竟之前双方才结束对峙,但如果不有所动作的话,显然这口恶气实在是咽不下去,最终,愤怒和贪欲战胜了理智,廓尔喀人还是决定要出兵藏区。

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在最后一次谈判未果之后,廓尔喀人将谈判团成员扣押,并入侵藏区,很快占据了藏南多个区域,期间虽说藏区顽强抵抗,但还是损失惨重,被廓尔喀人掠夺走了大量的金银珠宝。

而廓尔喀人再次入侵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乾隆皇帝极为恼火,一来是他对于官员们私下谈判不满,二来则是因为尼泊尔区区一个小国,如今居然敢在大清面前撒野,因此,乾隆皇帝决定,要好好的教训一下不知天高地厚的廓尔喀人。

但如何教训,怎么才能一击制胜,这是乾隆皇帝需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不远千里派兵前去,却没有取得胜利的话,就会让乾隆皇帝脸上无光,更会让大清折辱。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皇帝决定派一名能征善战的心腹忠臣,带领一支精兵前去围剿尼泊尔。


这名心腹忠臣,就是大名鼎鼎的福康安。

从辈分上来讲,福康安应该喊乾隆皇帝一声“姑父”,他是乾隆皇帝的嫡后孝贤皇后的侄子,属于典型的皇亲国戚。

但这个皇亲国戚,身上可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风气,反而在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尤其是在乾隆平定大小金川之战时,福康安更是身先士卒,并常有妙计,为大小金川的平定立下了不少功劳,因此也受到了乾隆的高度赏识。

之后,福康安又在甘肃平定民变,同样也是功劳显著,其职位也是一升再升,到了乾隆五十年的时候,福康安已经身兼武英殿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等多个重要职位。

而在廓尔喀人犯边时,福康安正在台湾平定当地的起义,正当战局形势一片大好时,被乾隆皇帝一道诏令,召回了京城。

君臣二人经过商议,决定由福康安亲自带兵前去围剿廓尔喀人,也只有派福康安去,才会达到一举制胜的战略目的,也会让乾隆皇帝更加的放心。

而对于带哪一支精兵前去,在福康安的建议和乾隆帝的权衡之后,最终决定,派出了能克制廓尔喀人的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就是在清朝有着“王牌军队”之称的索伦兵。

“索伦”一词,在满语中是“先锋”“射手”的意思,而索伦兵,就是善于冲锋,并且对弓箭射击十分在行的兵种,仗着这个本领,索伦兵在清朝时地位十分特殊。

索伦兵起源于女真,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同样也是女真部落之一,但与索伦兵所在的部落并不是一个,清朝在入关后,将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女真人改为索伦部,其部落的人,则为索伦人。

之所以索伦人地位特殊,与他们生活的区域分不开,清朝时期的黑龙江地区,可以说是比苦寒塞北还要苦寒数倍,这里常年积雪,气候寒冷,因此,生活在这里的索伦人,为了生存,也就练出了极高的骑射本领和艰苦耐劳的精神。


那么,索伦热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根据史料记载,索伦人力大无比,能拉开”十石“大弓,一箭射出去,就能将老虎这样的猛兽洞穿。

“(能)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焉。”---清《龙沙纪略》

不过,索伦人虽说个个英勇无比,但整体上性情温和,民风淳朴,并不是那种极具侵略性和好战的部落,因此,在清朝初期,清政府就会大量的征调索伦人加入八旗部队,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善战,让索伦人成为了清军的王牌部队之一。

而这次对阵廓尔喀人,选择索伦兵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索伦兵的优势,与廓尔喀人基本一样,两者相遇的话,那可真的是棋逢对手,强强对决,也只有熟悉对方习性的索伦兵,才会有一举制胜的可能,因此,乾隆皇帝才会安排索伦兵出战。

不过,索伦兵的所在地,是距离藏区有数千里之遥的黑龙江,如果从这里调集部队的话,一来是必将是一件耗资巨大的行动,二来则是时间上能不能来得及,毕竟古代可没有飞机汽车这样的运输工具,全靠人力和畜力。

但战局急迫,容不得从容行事,而这个棘手的问题,却被福康安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了。

福安康是在乾隆五十六年十月入的京,在接到乾隆皇帝的命令后,在当年十一月,赶到了西宁等地开始筹备军需,一切工作做完后,在当年十二月二十日,带着一万大军离开西宁赶往拉萨。


从西宁到拉萨,距离足足有五千里之多,路途遥远不说,还有大军以及各类物资,可以想象行进速度肯定快不了,但福康安仅仅用了五十天不到,就赶到了目的地。

能做到这一点,其实没别的原因,而是福康安深知战事吃紧,因此就下令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以上,才会在这名短的时间里走完了这五千多里地。

由此可以看出,福康安果真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另外,索伦兵强悍的身体素质也不是随便说说的,不然这种高强度的强行军,换做当时的其他兵种,可能走一半就拉舿了。

而在福康安赶到前线后,经过周密部署,再加上各种战术和武器的运用,自然是对廓尔喀人产生了压倒性的优势,历时数月,不仅将廓尔喀人赶出了藏区,并且,福康安还乘胜追击,一路打到了尼泊尔境内。

终于,在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在清军凌厉的攻势下,曾经自信心极度膨胀的廓尔喀人再也招架不住,因为如果再打下去,那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因此,在廓尔喀人内部经过商议后,决定向清军投降。

八月初八,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在士兵的护送下,来到清军大营,并见到了福康安,递上了请降书,在请降书中,廓尔喀表示愿意向大清国称臣纳贡,并派使者前往京城,向乾隆皇帝献上最高的敬意,以此来换取清军退兵。

对于这个结果,福康安自然是很满意,乾隆皇帝更加满意,因此,在乾隆的授意下,福康安在当年八月底开始有序撤兵,并在撤兵后,对藏区的边防事宜进行了再次部署和安排,与此同时,廓尔喀的使者压出发前往京城,在当年十二月,觐见了乾隆皇帝,自此,尼泊尔成为了大清国的属国之一。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当初乾隆皇帝之所以要费大劲,舍近求远地从黑龙江调兵,是因为黑龙江的索伦兵是对抗廓尔喀人的最佳选择,毕竟廓尔喀人也是同样的骁勇善战,一般的清军还真不是他们的对手,如果轻易上阵的话,说不定还会遭逢大败,这种结果显然不是乾隆皇帝愿意看到的,因此才会调集索伦兵,虽说这背后花费了很大代价,但与战争的结果来相比,还是十分值得的。




乾隆年间,尼泊尔曾入侵大清。

大清自卫反击时,除驻屯土兵外,还特调索伦兵参战。

尼泊尔在西南,索伦兵皆为东北的黑龙江人(清代时多已外调新疆等地)。

大清如此之大,兵马如此之多,为何乾隆爷非要调索伦兵去打廓尔喀呢?

虽小,但能“吃定”大清的廓尔喀

廓尔喀统一尼泊尔后,国力强盛,开始对外扩张。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廓尔喀致书西藏地方政府官员,悍然提出领土要求。六月,其兵马入侵西藏,侵略了宗喀、噶协尔等地。

廓尔喀再是国力强盛,也始终国小兵少,与大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他们为什么敢来入侵呢?

这还不算完,后面的事情更离奇。

乾隆闻讯,立刻组织兵马,前来讨伐。

清军反击时,廓尔喀不作抵抗,麻溜退兵。

双方“未交一兵”,清军即收复全部失地。

可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却使清军畏难,不敢再继续追击,力主议和。

结果,在“未交一兵”即收复失地的情况下,大清官员与廓尔喀议和,达成了“许银赎地”的办法,即西藏地方政府每年支付1500两赎地银。

明明能收复失地,为何还要以屈辱条件了事呢?

这还不算完!

不久,廓尔喀又不满足于这些条件,借口债务未清,再次入侵!

中尼交往历史悠久,尼泊尔曾进贡于大清。廓尔喀并非消息闭塞的“夜郎国”,其对大清的实力是有一定认识的。

其仍然如此嚣张,就是找到了大清的“难处”,找到了“吃定”大清的方法。

大清的难处

廓尔喀,还真的找到了大清的棘手之处。

大清要对其用兵,军费粮饷是个极大的问题。

西藏地广人稀,大清要从内地调兵保护,其军费粮饷,主要要由内地供应。

而自内地入藏,沿途多为崎岖难行的山路,运输困难,费用昂贵。

据当时估算(《巴勒布纪略》),如果按照军需则例规定支付工钱、口粮、烟茶,每运米1石,需要39两9钱。而即使沿途民夫只发口粮,不发工钱,每运米1石,也需要26两8钱6分!

因此,大清兵马虽多,但却不可能大举调兵,无法发挥其总体兵力优势!

对廓尔喀之战,只能是精兵对决!

精兵对决,廓尔喀人是不怕的!他们的彪悍、勇猛,到今天都是举世闻名的。

而战场形势,又使其具备了更大的优势。

今天南美有个玻利维亚,其足球水平不是太高,但是依托其海拔3600米的“魔鬼主场”,他们经常把巴西、阿根廷打得满地找牙。强如罗纳尔多、梅西在这里也一筹莫展。

打仗,可不比踢球轻松!廓尔喀的精兵战斗力可比玻利维亚足球队要厉害得多!

同时,沿途山势险峻,对地形熟悉的廓尔喀既能依托险地筑碉防御,又能利用地形组织伏击、野战。

而从战略上来说,乾隆要解决廓尔喀侵略的问题,仅仅只是收复失地是不够的!

在边境险恶地形中,大清不可能长期驻扎大军。

因此,如果不把廓尔喀打疼,打不出“几十年的和平”来,那么,廓尔喀时时来犯,大清是达不到维护领土完整的任务的。

只有打到对方的领土上,给敌沉重打击,才可能打出“几十年”的和平来!

因此,大清不但要收复失地,还要深入敌国腹地,长驱直入,给敌最坚决的打击!

而要深入敌境,打服敌人,光是能“打得过”还不够。

到了大雪封山后,补给更难以为继,进退两难,形势将非常危险!

所以,大清要取胜,只能派出不如对手的兵力,在极为困难的自然条件中与熟悉自然条件,素以彪悍的敌人作战!而且,不单是要能打败对手,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打服对手!

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廓尔喀就是“吃定”了大清。

大清能做的,就是找到一支能代表自己的“国家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大清的目光,投降了索伦兵。

索伦兵的三项“独门神技”

索伦部,素称强悍。

因此,索伦兵多次被征调,征战四方。

三藩之乱时,情势紧急之下,康熙从索伦调兵入关内。

此后,与准噶尔大战、平定大小和卓、清缅战争、平定大小金川等诸多作战中,索伦兵以其彪悍和适应能力,立下许多功勋。

需要强调的是:索伦兵此时已经不再只是驻黑龙江了,他们已多被外调,在伊利等地,索伦兵也长期驻屯,保卫边疆。

而索伦兵全面的能力,使其成为打击廓尔喀的最佳选择。

1、对自然条件强大的适应能力。

东北的莽原、蒙古的草原、新疆的沙漠、甘肃的隔壁、四川藏区的雪山乃至缅甸的丛林,索伦兵四处征战,战胜了各种各样恶劣的自然条件,练就了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尤其是平定大小金川作战中,索伦兵也积累了高海拔地区作战的经验。

2、复杂地形实施快速机动的能力。

索伦骑兵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他们早年就在与女真、蒙古人的野战中以骁勇闻名。

除了一般的陆战,索伦兵还拥有惊人的复杂地形行军能力,多次展现“凌波飞渡”的神技。

在征战四方时,索伦骑兵以其强悍的机动力,或远距离迂回,或劲骑冲击,或往来救援,成为清军少有的快速机动部队!

海兰察,正是由索伦马甲,成长为一代名将的。

后来的战事也说明:复杂的快速机动能力,正是清军对强悍廓尔喀人的相对优势。

3、惊人的野战、攻坚能力。

一般来说,骑射、冲击、炮战、攻坚、守城,有一项厉害,就堪称精兵了。

在大规模作战中,有一技之能,就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出贡献。

然而,远征廓尔喀的作战中,形势复杂,一支军队要承担多种任务,这就要求其能力全面,否则,短板被人吃定,长处也无法发挥了。

而索伦部,是各项都很全面。

他们擅长骑射,也常以“尽骑冲击”;他们长于野战,也擅长攻坚。

在平定大小金川作战中,索伦兵在山险中屡破坚固碉楼,而廓尔喀的修碉水准还不及大金川,索伦兵并不畏惧其坚守。

此后的战事,索伦兵也证明了“为什么是我”!

非索伦兵不可

第二次廓尔喀战争,初战就说明了战斗的难度。

在索伦兵抵达前,成德率土兵先发起了对聂拉木的作战。

当时,清军有1200余人,而西北官寨的廓尔喀兵只有100人。

清军一筹莫展,苦攻15日,损失惨重,最后靠挖掘地道埋炸药才攻破敌寨。

1200人打100人,打15日,最后要地道+炸药解决。

照这么打下去,打到大雪封山也打不下几个地方来!

之所以如此,与敌军的防御体系有关。

敌军各碉寨,虽分据险要,但彼此互相救应。

因此,1200清军,必须分兵把守各处,实际可以进攻者不过500人!

同时,而坚固的碉卡,使清军难以靠近,寒冷的气候,使清军的火攻难以奏效,遍地的大石,则使清军地道推进常常遇阻!

清军虽有兵力优势,却很难攻进去!

同时,此战中,清军冻死冻伤者20余人。

需知:成德的这支土兵是丰富藏区作战经验的军队。

他们打得这么艰难,一般的军队可能很难打得更好!

能帮助到土兵的,只有索伦兵了!

不负众望

随即,福康安抵达前线,开始组织进攻。

福康安的6000兵中,大部分仍然是土兵,索伦兵只有1000。

不过,这1000索伦兵,正是福康安解决问题的关键。

1、隔断敌军,打破敌防御系统。

福康安领军,以长途奔袭之法先收复几处后,进至济咙。

济咙敌军,建立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他们以大官寨为中心,设立了互为犄角的碉卡体系,分兵据守,互为犄角。

福康安决心以索伦兵隔断敌军彼此联系,集中兵力各个攻破碉卡,再攻官寨。

海兰察率索伦骑兵往来截杀,牵制大部敌军救援,主力各个击破敌军碉卡,一举取胜!

2、凌波飞渡,突入敌境。

济咙之战后,清军逐步收复了全部失地。

要攻入敌境,就必须突破热索桥。

敌军撤去板桥,隔河射击,“堵口子”。

福康安令主力再正面佯攻,另令索伦骑兵绕至上流,扎筏渡河,直扑敌卡!

内外夹击,清军一举夺取热索桥,攻入敌境!

3、声东击西,掌握主动。

清军突入尼境后,廓尔喀企图依托有利地形,集中兵力,重点防御。

如果清军无法持续前突,顿于敌前,则一到大雪封山,进退不得,将陷入绝境!

福康安遂借助索伦骑兵,实施长驱直入之策。

旺堆,清军进攻为敌军所阻。

福康安以一部正面牵制,自己与海兰察一起率索伦骑兵等机动部队绕数道大山,出敌后攻击,一举粉碎敌人防御体系!

此后,福康安屡屡以索伦骑兵“间道”运动,打破敌人的防御体系!

4、全力救应,力挽狂澜。

战争的最后阶段,福康安认为“势如破竹,旦夕可奏功,甚骄满”,不听海兰察劝阻,冒雨进攻甲尔古拉山。

结果,在敌军反扑下,清军大败。

“赖海兰察(索伦骑兵为其主力)隔河接应,而额勒登保扼桥力战,乃退贼”。

此战,形势十分危急,如果失败,恐怕清军会功败垂成。

索伦骑兵快速救应,往来截杀,力挽狂澜,确保胜局!


大清虽大,但因各种限制,攻廓尔喀之战,只能选出不多的精锐参战。

这些精锐,不但要击败强悍的廓尔喀人,还要克服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

索伦兵,以其超强的适应能力、全面的野战攻坚能力和惊人的复杂地形机动能力,出色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

索伦兵,原是土生土长的黑龙江人。

为了执行任务,他们驻屯边疆,转战各地,总是去打最艰苦的仗!

索伦兵效力的大清已经亡了,但索伦兵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精神,永不过时!




乾隆时期舍近求远的调兵方式不止这一次,乾隆的军机班子也不止一次的提出,盛京地区的游牧民弓马娴熟,战斗力强,不用来打仗实在是可惜了。所以自平定新疆准噶尔叛乱时调遣的锡伯兵,到乾隆帝“十全之功最后一役”平定廓尔喀时调遣的索伦兵,都是利用东北原著部落强大的战斗力,提高战争的胜算。而且乾隆帝强调过“盛京之兵亦不如索伦”,所以征廓尔喀的索伦兵战斗力更为彪悍。另外,根据战争的规模、目的、对方实力、将领与士兵的粘合度等综合考虑,从黑龙江调兵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

战争背景

廓尔喀是从部落走向沙啊王朝的尚武民族,于18世纪中叶崛起后迅速统一了尼泊尔,这个民族曾被印度雇佣,抵抗近代装备下的英国殖民者都不落下风。所以当英国战领印度后,格外拉拢这个战斗民族,这也正迎合了廓尔喀对外扩张的需求,所以东印度公司就与廓尔喀形成了军事合作,东印度公司输送近代工业的军事成果,廓尔喀则通过贸易手段成为英国的资金来源与矿产原料产地,并希望由廓尔喀向西藏输送鸦片进入清朝市场。廓尔喀的扩张领域是今天尼泊尔领土的三倍之多,在近代军事成果的支撑下,其扩张开始向清朝西藏地区渗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世班禅之弟沙玛尔巴与康藏地区“活佛”发生争端,沙玛尔巴引廓尔喀为援,廓尔喀则趁机借口贸易税过重,动用3000兵力入侵西藏,迅速占领了聂拉木、宗喀和济咙。清政府方面,驻藏大臣庆麟组织藏内500清兵,1600藏兵,1300台站兵设防的同时,向四川总督求援,并向紫荆城送去消息;四川总督李世杰急遣提督成徳、总兵穆克登啊率领500满兵、1300绿营、1200屯练降番,由康定线赴藏;清政府收到消息后,令成都将军鄂辉率满汉兵3000入藏;乾隆皇帝又钦派理藩院侍郎巴忠赴藏查办。

而当援军奔赴藏廓边境之时,达赖喇嘛、活佛和驻藏大臣庆麟、雅满泰等,已私下同廓尔喀议和,后得到巴忠、鄂辉、成德等赞同。并在钦差巴忠的暗允下,双方签订《廓藏密约》,规定西藏地方当局每年向廓尔喀赔款300个元宝(银1万两左右),廓尔喀则立刻撤军。但到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西藏地区的失职官员被换了一茬又一茬,驻藏大臣和帮办都换了两拨,哪还承认密约,由此争端,又引发了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这次入侵规模远大于上次,廓尔喀直接占据了后藏(日喀则市),并抢掠了扎什伦布寺,其中还包括六世班禅的册封金册。由于冬雪封路,廓军暂时对前藏(拉萨附近区域)无法构成威胁,清军也无法出击后藏地区,故而乾隆帝决心春雪消融之后,重兵进击廓尔喀腹地,彻底令其臣服。

由黑龙江调兵的原因

“现剿办廓尔喀贼匪,索伦、达斡尔兵丁向为得力,著都尔嘉将呼伦贝尔兵挑选六百名,打牲兵挑选四百名,照例办给马匹路费,令呼伦贝尔兵从多伦诺尔行走,打牲兵从八沟行走,迅速到京。”——《清实录》

乾隆帝已经下了决心,战略目标也已明确,所以搬出了军事大佬福康安,由两广召入京城授将军衔,钦令督办西藏军事,副手则是他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老搭档,名将海兰察,由此人事认命就可看出乾隆帝对此战的重视。在征调兵力方面,清政府也不惜各地召集精锐,动用了四川金川兵、青海、甘肃满蒙八旗兵、西藏驻地满、汉、藏兵,加之黑龙江索伦兵,共计一万三千多人,索伦兵只有1000正兵,500随从。
(福康安剧照)

在这些兵员中,乾隆帝的考量很是细致。征廓兵是以川兵为主,其中以金川部落的土司兵为核心,金川位于四川东北部,当时的金川部落称金川苗,但实际上属于藏族的一支系。这支部落在乾隆朝两次叛清,皆消耗了清朝大量人力物力,原因是其强悍的战斗力,以及对山地高寒地区的适应性极强,这正是清朝满汉兵不具备的素质。但金川兵的缺陷也足够明显,他们更擅长依托有利地形的防御战,一旦陷入野战,就暴露军事素养不足的问题;而且他们是有两次叛乱“前科”的,对于清廷的认同感不如满蒙汉军,临阵倒戈不无可能。而青海、陕甘地区的八旗、绿营空响问题早就暴露,乾隆帝为解燃眉之急,睁只眼闭只眼不追究而已,所以陕甘总督勒保、青海办事大臣奎舒皆是奉旨筹办乘骑、运畜、粮秣、柴薪、台站、向导等事宜,动员的兵力多用于后勤保障。

更为滑稽的是,甘肃绿营拨掉1500匹战马供督办官员、传讯兵使用;青海办事大臣从蒙古王公处采购3000多匹战马专供索伦达斡尔骑兵使用,这样的军需分配,就不难看出此役的特种部队是谁了。索伦达斡尔到底什么来头呢?现代学者考证认为,索伦人即鄂温克人,而乾隆时代应该是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的合称,他们被合编为索伦八旗,亦是兵民合一的黑龙江土著。其中鄂温克、鄂伦春游猎山林,肩负着向皇室“纳貂”的职责;达斡尔人则定居农耕区域,相比较前两者,更容易集中动员,人口数量也更多,所以征廓一战中,应该是达斡尔人居多。

“打牲索伦等处兵丁,人甚健壮,抢箭敏捷,临战甚属得力。”——《东北边防辑要》

康熙一朝就非常重视东北地区的土著居民,时常赞美其勤劳衷心,并“异日加恩”。到了乾隆朝,军机处就在平定准噶尔叛乱时,提出了重用东北土著的思想,随后就挑选了千余锡伯兵随征新疆地区,最后还留镇伊犁,并于乾隆三十二年建制“锡伯营”,编入八旗。其实在锡伯营之前的康熙时期,索伦人就派驻于乌里雅苏台,并建制成营,按理说要比锡伯营更早,只是乾隆时期,分批进入新疆的索伦人陆续编进锡伯营,这才抬起了锡伯营的名号,也使伊犁四营成为维护边疆稳定的中坚力量。乾隆帝十分重视索伦人的悍勇,称“东三省兵制,定能得力,索伦质性犷悍。”也就是说,东北地区的土著,论凶悍没有超过索伦人的,所以乾隆皇帝从黑龙江调索伦兵,是增加战争胜利的筹码,也是对金川兵、八旗兵的不放心。

“该索伦兵丁等,冲寒就道,亦当加以体恤,于该兵丁等过境时,所有饭食汤水等项,俱应妥为预备,给猪羊肉汤饭,使得饱暖前行。”——《清高宗实录》

从战役经过来看,索伦兵出发时,廓尔喀已经入侵西藏半年之久,金川兵与青海兵早已先期到达。乾隆帝向福康安下发的手谕是务必等待索伦兵到达才可开战,当索伦兵到达西宁时稍微做了修整,乾隆帝还专门下旨嘱咐地方军需供给要保障好,生怕饿着这支特种部队。经过四个多月跋涉,索伦兵从西宁到达拉萨,未经修整,直接投入战斗。半个月时间,由前藏推向后藏,济咙宗之役,海兰察指挥索伦兵六个小时解决战斗,杀敌六百、俘虏两百。再过半月,已入廓尔喀境内百七十里,在逼近其首都加德满都时,才遭遇顽强抵抗,虽清军陷入腹背夹击,但廓尔喀主动请降,此战以清军胜利而告终。

索伦兵在这场远征中战绩不菲,但也损失惨重,海兰察也在战后第二年,累伤不愈而亡。这位名将其实也是鄂温克族,世居黑龙江布特哈阿伦河,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索伦族马甲的身份从征准噶尔部,可以说这场战争调用索伦兵,与海兰察为副统率有关,将士的粘合度是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所以综合来看,乾隆帝舍近求远,主要是对方实力不俗,自身动用主战兵员具有一定缺陷,故而需要做出补充,以提高胜算,加之海兰察的因素,由黑龙江调派索伦兵就最为合适了。

参考资料:《西藏通史简编》、《清实录》、《清史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尼泊尔   乾隆   达斡尔   黑龙江   达赖喇嘛   清朝   西宁   拉萨   舍近求远   部族   西藏   大臣   军队   战争   地区   部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