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最后都怎么样了?

我妻子就是“踩线”,更准确地说,是“侥幸”被大学录取的。

她高考时填报了医学院(现改名省医科大)临床专业,并选择了服从专业调剂。

当年她的考分,离本科线差四分,本己做好被专科录取的心理准备。

孰料,竟然收到医学院药学专业本科录取通知书。原来当年药学报考者少,最终降五分录取。

妻子自知属大学“扫尾生”,入校后刻苦学习,最后的三学年,都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1996年,妻大学毕业,分配到事业单位。

2006年,省公务员公开招考,有药监系统的岗位,其完全符合报考条件。

于是妻重拾课本,下班后回家就埋头看书。没参加任何补习班,也没向单位请假,正常上班,不耽误工作。

作为事业编正式职工,报考公务员,需原单位同意。

单位领导本不想签字,我忙前去游说:她都毕业十年了,学的东西早还给老师了。公务员省考竞争激烈,那么多的年轻人都在拼命争取,怎会轮到她?领导给她签字同意报考,反正考不上,让她死个心,今后能安心踏实的工作。

领导也觉我言之有理,签字同意报考。

于是,三十多岁的妻,与一群学弟学妹们,共同踏入考场。

笔试成绩的遥遥领先,让她成功上岸,原单位在欢送宴上,领导直呼我们夫妻俩是在配合演双簧。

现在,妻是位二级主任科员,主要负责药品抽检工作。市内各大医院的药房主任(药房部长)们,基本都是她的老同学(包括大学在校期间的学长学姐与学弟学妹)。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即使是踏线入学,只要认真读书,毕业后也不会输给同学们。




2009年,印象中山东理科一本线录取线是586,我同家族的一个侄子,考了589,算是“踩线”。

暂且称呼他小刘吧,我与他之间的关系,亦长辈、亦朋友,而且是那种无话不说的朋友。

小刘第一次高考是2008年,人聪明,但贪玩,这年只考了400多分,这个分数连个正经公办大专都上不了。

奥运会开幕式的那天晚上,他找到我,问复读一年,还是去读青岛某私立学院的动画专业。我说“你一点艺术细胞没有,动画不适合你,况且以你的能力,只要好好学,来年考个二本不是问题”。

他听进去了我的意见,当年9月份就背起行囊到了复读学校,准备再战一年。那时候通讯还没那么发达,加上他是住校生,我们聚多离少,一直不知道他学习成绩怎么样。但凭我对他的了解,但凡用点心,提高个200分不是问题。

2009年6月,高考如期来临,小刘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依稀记得,当年查分数还是拨打电话输入准考证号,不像现在微机查分。查分数那天,我就坐在他旁边。放下电话,我问他多少分,他说589分。

589分,这个分数比较尴尬,只超了一本线3分,985、211别想了,省属重点恐怕也只能上个冷门专业。换句话说,分数不上不下,一本学子中的“学渣”、二本中的“佼佼者”。

小刘可不这么想,经常把“多考一分浪费”挂在嘴边。不知道他真的是这么认为的,还是出于无奈的自我调侃。

填报志愿前,小刘又找到我征询意见,因为刚刚“踩线”,当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报考一本院校,不过专业没得挑,只能报考冷门专业,毕业后就业恐怕没有保障;二是报考二本院校,但必须报学费较高的“校企合作办学”专业,才有被录取的可能性。

那年,省内本科专业的学费多在三四千元,而校企合作办学的专业,学费是前者的四五倍,大概一万出头。

我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没想那么长远,不如直接上个一本冷门专业算了,二本校企合作太贵了,算上生活费杂七杂八,4年要七八万了,不划算,家庭条件也不允许。

我说我尊重他的意见,但不管是二本还是一本,大学里要好好学,争取考研再转个好专业。他点头,这事就这么定了。

填报志愿那天,他果真填报了省内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这个专业报考得少,如愿录取了。小刘算是踩着一本线上了大学,本应是件高兴的事,但后来还是偏离了当初考研转专业的设想:

因为是踩着线进的,小刘专业上没得选,可工商管理专业恰恰是他不喜欢的,用他的话说就是“虚头巴脑”。

我知道,确实是为难他了,高中他是理科生,更擅长的是逻辑分析,数学、化学、物理才是他的强项,如今让他学管理,确实与他的兴趣、强项不符,学起来自然没有动力。

大学四年,我们当初的约定,他彻底抛在了脑后,对专业不感兴趣让他彻底放飞了自我,多次挂科、补考,英语4级考了3次才勉强过关。甚至连高中时代最擅长的数学都挂了科,更别提考研转专业了。

有一年暑假,我问他“你打算毕业干什么”?他说没打算,读一天算一天吧,争取能拿到毕业证。

听到这里,我知道现在给他灌输再多的心灵鸡汤、上再多的教育课,也无济于事了,只能寄希望于顺利毕业、顺利就业。

4年后,毕业倒是没遇到太大问题,毕业证、学位证如期拿到了,只不过工商管理这个专业本身就业面就窄,很难找到一个父辈眼中靠谱的工作,比如教师、医生……尤其是在山东。

毕了业,找工作处处碰壁,这个时候小刘才意识到踩线上大学不是幸运,而是无奈。当初的踩线,也为如今的四处碰壁埋下了伏笔。

不过,人生是漫长的,一步走错不要紧,还有修正的可能,人生可不是“一锤定音”的。

毕业三年,在“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之间,小刘换了多少份工作恐怕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好在他及时转变,沉下心来朝着银行、国企方向努力,前几年入职了一家地方国企,从事人事方面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总算是稳定了下来。

我曾经问他后不后悔,毕竟我是了解他的,以他的聪明和思维能力,如果向着技术、理科方向发展,搞研究是最适合他的。

他笑笑不说话,没有给我答案,但分明已经给了我答案。

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我经常用这个例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外甥,告诉他们有本事考得更高,就一定不要蜷着力,往高了考,选择更多、主动权更大。

有些学生,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看待学业和成绩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以为“及格就行”、“优秀就行”,或者“中上游”、“前十名”就行。

他们不是不思进取,而是眼光和境界过于局限了,小考是在班级、小学小范围内的竞争,而高考则是在全国范围内与几百万上千万的学子竞争,一分之差,足以拉开距离,甚至一分之差足以名落孙山。

踩着线被大学录取,当时会觉得自己足够幸运,其实也为后期的无奈留下了伏笔。

多考一分就多一分选择,人生就多一种可能。有10分力就尽10分努力,千万别“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无论是学业上,还是工作上。

“争当第一”,这句话可不只是贴在黑板报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实践!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儿子高考时,录取线是508,儿子考了510,基本算是踩线吧。

进学校的好专业当然没戏,被调剂到数学系。所以很多同事问我:你儿子准备当数学老师吗?

其实,数学系相当不错,很多学科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这个专业真不是去当数学老师的。

但是,儿子是个学渣,特别是数学渣。

大一就挂科了,还是最主要的学科——数学。

补考也没过。

一个数学系的学生,挂死在数学上,就好比一个屠夫被猪杀了一样。

到了大二,补考依然没过。

大四,别人都忙着实习,儿子给我打电话,要我帮他弄一个实习单位,让他名义上去实习。我问他究竟在做什么,儿子很无奈地说:

“我得补课,我的数学得补考。”

好吧,无奈吧?别人都开始找工作了,他还在考试。

最后,终于赶到最后时刻通过了考试,算是顺利拿到了毕业证。据说,每个学校最后都要进行清考,给一些学渣最后一次机会。

我估计他就是清考才过的。




我儿子就是踩线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刚开始我们各种的担忧,怕他学习跟不上。目前大一上完了,事实证明,那些担忧都是多余的。

儿子是去年(2021年高考生),他是刚踩到录取线进入那所大学的。

和儿子同一个宿舍的其他三个孩子,高考成绩在他们当地的排名都比儿子好,他们都比录取线至少高十多分。

刚进校时儿子压力很大,他觉得同学们都好厉害,自己一个人最差,他已经做好每次考试垫底的心理准备。

虽然心里这么想,但儿子有颗不服输的心,他在大学里一直很努力、认真地学习,他生怕自己放松后,会被同学们甩得很远。

事实证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大一上学期高数半期考试中,排名年级前十五,这一下子给了儿子很大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儿子更加的努力,他始终认为自己是踩线生,如果不努力,成绩肯定会落后。

周末同学们整天打游戏,他只玩一会儿就强迫自己去学习。

由于儿子的自律,直到大一上学期结束,他这个当初踩线进去的孩子,期末综合成绩排在年级前十。

这成绩对于那些学霸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儿子这种踩线生来说,我们觉得还算不错了。

所以,不管是踩线生、还是优等生,进入大学之后,只要肯努力,踩线生也会成为优等生;反之,如果不努力学习,优等生也会变成差生。

如果你家的孩子是踩线生,一定要鼓励孩子,踩线生一样能取得好成绩,不用担心。

最后,祝今年的所有踩线生,在大学里成绩越来越棒!




我儿子16年高考,考了458分,一本线476分,都没达到那个学校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一本补录的那天我带着孩子去网吧,本意是熟悉一下报考过程,结果一个大学的一本专业能源动力专业没有招够人数,补录2人,他的分数线离一本线差18分,开始就熟悉报考过程,就试试,因为内蒙古报考是动态时时变化,看报考这个专业的人员不多,大概有7.8个,就挂在这儿吧。也许能捡漏呢。

结果最后还有几分钟的时候,就只有3.4个人了,还有点希望,我儿子突然激动了,说就去这个学校的专业了,大概在下午3:40补录完毕,结果他还真就被录取了。 当时我也很紧张,对这个专业不太了解啊,因为专业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就业方向,大致感觉能源动力专业应该还可以,等录取上以后赶紧查资料,该专业就业率很高,但是工资不高,而且工作地点多在郊区和县城……但是看到孩子很开心,而且还是他班级里仅有的两个一本学生(孩子读高中的学校和教学质量不好,高考在班级第三名,还不到一本线),所以说学校的教学质量对孩子影响很大。

后来呢,孩子顺利毕业,招聘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意外的是还分到了城市里,而他大学同学则70%在县城或者郊区,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错,六险二金,月薪800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优等生   数学系   冷门   毕业证   分数   当初   儿子   成绩   努力   数学   孩子   学校   财经   学生   工作   大学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