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之所以无法在三国争锋,是因为手下没有出色的谋臣和武将吗?

袁术这个人势力也不小,兵将也雄厚,只是他心胸狭隘,自以为自己是四世三公之后,官居南阳太守,后来董卓之乱以后,占据了寿春,淮南之地,孙坚死后,孙策为实现父业,用传国玉玺从袁术处借得三千兵马。

袁术自得到玉玺之后,常有称帝之心,这对各地诸侯来说是最忌讳的事,尤其是曹操对袁术最为敌视,袁术又想联合袁绍,结果袁绍又不与其联合起兵,袁术此时对袁绍恨之入骨。

他没有真正的实力,又想称帝,对下属也不是很好,结果失败后众叛亲离。




袁术作为袁氏家族的嫡子,所拥有的军政资本理应当在庶出的袁绍之上,然后在整个三国争霸中,袁术却始终处于被动局面,给人感觉就是在打酱油,为什么会这样呢?显然不是因为他手下没有出色的谋臣和武将,事实上,袁术账下当时也是人才济济,比如孙坚、孙策父子,他们就是袁术的小弟。

其实,袁术之所以始终打不开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最开始的战略出现大问题。大家知道,在天下大乱时,从普遍意义上,边角的地方是非常好占据、好巩固的,因为这些地方,不会面临四面受敌的的情形,并且容易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主动权,这样就比较好容易发展自己的势力。

所以,在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后,各大诸侯开始抢占自己的地盘,公孙瓒占据东北的幽州,于是很快打开局面;刘璋占据西南的益州,所以直接晋级。马超父子占据西北地区,也很快脱颖而出;袁绍则跑到渤海郡,因为渤海郡东靠大海,也相当于是个边,所以很快也站稳脚跟。

而此时,袁术却选择去南阳发展,一方面因为南阳是天下第一大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坐镇南阳,可以制衡天下。因为,坐镇南阳,向北可以染指豫州,进而可以制约兖州;向西可以染指司州,进一步可以制约关中;而向东可以制约扬州;向南可以制约荆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袁术明显有些高估自己的实力,当然也低估了局势的混乱,因为南阳这种地方,往好的说,只要你影响力、实力足够,就可以号令四方、制衡天下。

但往坏的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四战之地;因为你可以在这里染指四方;四方的敌人也可以随时进攻你。尤其是当四周的大佬,都逐渐变大变强后,这种可以制衡天下的地方,就更变成了标准的四战之地。

事实上,以袁绍当时的实力,如果他肯保守一点选择,直接到东南角的扬州发展,显然可以很迅速的整合扬州。

但是,袁术对当时形势判断显然比较乐观,所以,他认为打败董卓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退到东南角,就等于放弃角逐天下优先权,最终的结果最多就只能是偏安一隅,所以他没有跑到东南角的扬州发展。



本来,袁术以为坐镇南阳,就可以制衡天下。结果却是,他向南无法兼并刘表,反而面对刘表的制约,那是一步也无法南下;他向北无法兼并曹操,反而面对曹操、袁绍的联手打击,只能进退失据;向西无法在中原打开局面,更不用说趁势进入关中。

等到天下第一轮海选快结束时,公孙瓒已经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陶谦占据徐州、刘表占据荆州、曹操占据兖州、刘璋占据益州。而袁术呢?作为天下最重要的实力派之一,却是一个州也没有真正占据。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袁术自然知道,如果自己继续在南阳发展,肯定会输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决定选择南下扬州发展;虽然袁术后来也占据了扬州。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袁术错过了最佳的创业机会。因为扬州地区的地头蛇们已经坐大坐强,袁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扬州,与地头蛇们博弈时,难度自然比较大。

后来,在扬州发展时,袁术在战略上又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让孙策独自平定扬州南部(也就是江东),他自己则坐镇扬州北部以谋取徐州。袁术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是因为他低估了孙策的能力,袁术认为孙策无法迅速称霸江东,只要孙策无法迅速称霸江东,孙策就无法摆脱对袁术的依赖。

另一方面,袁绍也低估了兼并徐州的难度,在袁术看来,他应该能很快兼并徐州,只要自己能兼并徐州,以自己在扬州的影响力,再依靠徐州的资源,就算孙策称霸了江东,也依然无法跳出自己的五指山。



但是,很不幸,袁术折腾了半天,却发现徐州这块骨头太难啃了,啃到最后,连牙也扳掉了好几颗。这样一来,袁术不但没有把手伸进徐州,反而在此过程中损兵折将。关键是,孙策在平定江东的过程中,表现实在太出色太牛逼,他在周瑜的帮助下,直接在江东称霸;在这种背景下,袁术自然失去了驾驭孙策的能力。

其实,袁术本来是有机会完全控制扬州,但关键时候他还是想着要谋划天下,所以在入主扬州后,他依然把战略重心放到北方,于是自己坐镇扬州北部谋划徐州,却派遣孙策南下平定江东,结果折腾来折腾去,他还是没能控制住扬州,反而让孙策占据了江东。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袁术对北方采取守势,亲自领衔平定扬州南部。孙策想跳出袁术的五指山,估计就些有困难。并且,在最后的关键时候,袁术又做出一项错误的选择,那就是袁术竟然计划称帝,袁术称帝的结果,就是孙策可以冠冕堂皇的背叛袁术;并可以在自己地盘上,名正言顺的清洗袁术的人马。最终,袁术只能走向末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知道曹操对袁术的评价是什么?

冢中枯骨。

什么叫做冢中枯骨,就是坟墓中的死人。

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极为轻蔑的称呼。

古代富人死后,埋在坟墓中会有很多陪葬品,价值连城。但是,人已经死了,变成一堆枯骨,是无法保护这些陪葬品的。

曹操认为,袁术就是这个死人,虽然兵精粮足,地盘很大,手下将领很多,一样不堪一击,最终会完蛋。

为什么会这么说?主要还是袁术能力太差,甚至可以说是个大傻鸟,傻到了一定的高度。

袁术本来是袁家嫡传的儿子。什么叫做嫡传,就是正妻生的儿子。古代非常重视嫡传和庶出的区别,而哥哥袁绍却是庶出。原则上,袁术才是四世三公袁家的继承人。

即便如此,仗着袁家的实力,袁术也是很强的。什么叫做四世三公,也就是从高祖父开始三代人,都是总理、副总理这种最高官员。大家注意,袁家不是一代如此,而是四代如此。

所以,袁家在汉朝的势力极大,一说官员有接近一半都是袁家的朋友甚至门生。


袁术凭借这个关系,不费吹灰之力,就成为南阳郡的土皇帝,随后地盘逐步扩大,地盘甚至比哥哥袁绍还大,军队少说有十多万人,连孙策都是他的部下。

而袁术第一没有政治能力,第二没有军事能力。

南阳郡本来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郡,也是极少数没有被黄巾之乱波及的地方,富甲天下。

然而,仅仅几年,南阳郡就被袁术折腾成人间地狱,民不聊生,人间减半,可见袁术的政治能力。

袁术其他控制区,也是如此。他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肆意修建宫殿,骄奢淫逸,妻妾有上百人,全部都是绫罗绸缎,吃饭穷奢极欲。他自己开心,地盘上的老百姓大面积饿死,甚至人吃人。


再看军事上,袁术军事战略头脑非常低下。他有10多万军队,然而几乎没有打赢什么战斗,唯一的功绩就是打败了实力弱小的刘备。在面对实力大大不如自己的曹操甚至重振旗鼓的刘备时,袁术压根不是对手。

而且,袁术几乎是四面树敌,甚至同大哥袁绍都反目,互相攻击,这还能有个好吗、

而袁术最失败的一招,就是自己宣布称帝。


当时是汉代,在推翻秦朝以后,刘家已经执政数百年之久。袁术作为一个二流军阀,竟然冒着天下大不违称帝,等于将自己变为充实之地,任何盟友都会迅速同他保持距离,部下也纷纷脱离怕惹祸上身。

可以说,袁术就是一个很垃圾的官二代,手下有再多能人也没用。




东汉末年,时局混乱,再加上宦官乱政,皇帝大权旁落,这就导致了天下群雄并起。如果说到当时东汉末年早期的最有权势的诸侯之一,那么称霸江南的袁术一定是首屈一指的。

袁术出身于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汉朝豪族袁家,就算说他是东汉末年后台最硬的诸侯也不为过。他从小便因举孝廉而从仕途,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曾官至虎贲中郎将。

后随着董卓进京专权,他毅然出京前往南方发展,因为背景雄厚,他很快便坐拥南方诸郡,成为当时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

但是即使他拥有一副可以窥伺称霸天下的好牌,最后还是在争霸中丢城陷地,最后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那么一个拥有如此大权势的诸侯,不说开拓基业,就怎么会连基业守都守不住呢?难道是因为其手下没有出色的谋臣和武将吗?

其实当然不是,袁术当时坐拥江南最大的郡县南阳,此地英雄汇聚,豪杰众多,再加上袁氏家族的根基就在南方,作为一方豪强诸侯,那时前来投奔袁术的武将谋士可以说是多如牛毛。

那么袁术最辉煌的时期手下的武将谋士阵容到底有多豪华呢?

我们先来说说袁术手下的将军,袁术在脱京向南发展时,首先就收服了当时有“江东之虎”称号和“江东小霸王”之称的孙坚孙策父子,不仅如此,在他得到南阳,扬州等地后,手下武将更是豪华至极。

就比如山东名将纪灵,他可是与关羽大战过的名将,且善于领兵统战。除此之外,还有征虏将军刘勋,大将张勋,雷薄、韩暹、陈兰、桥蕤、 乐就 、韩浩等著名武将也都在其帐下,同期其他诸侯与袁术相比,可以说是自愧不如。

在谋士方面,袁术不说是得天独厚,但是手下也有许多当时十分出名的。如长史杨弘,他就曾经像袁术献计离间吕布和刘备关系,企图阻止吕布对刘备的支援。还有当时著名的清官袁涣也在袁术帐下,他可是东汉末年以直言敢柬而著称的名士。再加上背后有袁氏家族的智囊团支持,袁术在谋士方面也是十分优秀的。

而至于袁术拥有如此权势和麾下如此豪华阵容,为何最后却丢城馅地,其实多半都是他自己的原因。

一、贸然称帝

我们都知道,古代最忌讳的就是谋朝篡位,当时就连董卓进京也不敢自己贸然称帝,后面曹操一手遮天,也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他们都知道,一旦谋朝篡位,就会被天下群雄群起而攻之,是大不逆。

如此浅显的道理,袁术却不明白,在他得到传国玉玺后,再加上自己称霸南方的优越感,极度膨胀,于是他便贸然称帝,在他称帝后,一时间众叛亲离,就连自己的从兄袁绍也与他断绝了关系,一时间,他被推向了风口浪尖,被天下各路诸侯征讨,这种情况下,就算他拥有再多的武将与谋士,又怎么可能敌的过天下诸侯呢,所以他最后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二、大局观错误

我们都知道,先谋大局再谋天下,在这一点上袁术也有些糊涂,他因为自己拥有雄厚的背景和众多的兵力而骄傲自满,并没有看清天下局势。他不知道天下乱,需先偏居一方的道理,不仅如此,他还专门选择富庶,四战之地为根据地,这些地方虽然有利于发展壮大势力,但是也同样容易被群起而攻之,四面树敌。

除此之外,他也不懂得修养生息,以静制动。在他占据天下第一大郡南阳后,并没有养精蓄锐,他仍然四处征战,虽然期间占领了许多地盘,但是同样也得罪了许多诸侯豪强,就连自己家的亲戚河北袁绍也被他得罪了,虽然他也选择过几个同盟友军,但是这些同盟友军却相继被消灭。

这样下来,袁术几乎在诸侯中成了孤家寡人,俗话说,先盟而以静制动,没有了同盟,袁术孤掌难鸣,再加上大局观上的错误,最后自然落得个失败的下场。






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我觉得真不用看,他们对东汉末年情况了解真的很少。

其实大家不知道,袁术手下头号心腹就是孙坚/孙策。

因为之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志,所以大家早早就默认了孙坚/孙策的孙氏家族是一支独立的势力,其实我们站在当时来看,是不对的。

孙坚不过是武夫起家,在东汉末年注重家世的大背景下,孙坚根本没办法成为独立势力,所以他很长一段时间是以袁术麾下头号大将的身份活动的。

后汉书孝献帝纪:二月丁丑......袁术遣将孙坚与董卓将胡轸战于阳人,轸军大败。

而袁术的谋士团其实也相当靠谱:

郑泰、吕范、鲁肃、阎象、张承、华歆、袁焕这些文臣其实相当厉害的。

那么为什么袁术看上去不如曹操、袁绍呢?

是因为我们是“从魏蜀吴三国往前看”,觉得袁术没什么了不起,因为我们都知道最后的赢家是曹操、刘备、孙权。

但是,如果我们不开上帝视角,就会发现在公元197年这一年,袁术称帝前他的势力比曹操、袁绍都要强。




袁术在僣号时,扬州六郡几乎全部在袁术手上,而豫州的沛国、陈国、汝南三郡,徐州的广陵、下邳两郡都有着袁术势力的存在。此时袁术之疆域,北抵陈、沛;东临下邳、广陵;南至会稽东冶;西接刘表的江夏,横跨扬、豫、徐三州十一郡,成为了当时最强势力。参考东汉鼎盛时期的户口数,以此作为标准来计算,袁术辖下差不多有800万人口。

那么为什么袁术有迅速败亡了呢?

这是因为袁术相比曹操与袁绍,他采取的是更典型的“委派统治”,比如会稽郡在孙策手里,袁术真正的统治并没能抵达会稽,他只能通过孙策间接控制会稽。

这种统治其实是东汉和平时期州郡太守对下面的县的统治,是一种“封建主—骑士—骑士附庸—农民”的典型封建统治。

而曹操此时在自己统治区域大搞屯田,为的就是绕过行政体系,直接控制每一个州县;袁绍也通过与公孙瓒的大战,极大削弱了河北士族的力量,能够比较直接的统治河北。

用大白话说,袁术“虚胖”而曹操与袁绍是“结实”。

袁术还是采取东汉士族“卧而治之”的方式进行间接统治,而曹操与袁绍早就已经把自己触角伸向了州郡。

为什么袁绍要专门派自己长子袁谭经略青州?就是因为在当时只有绝对亲近的自己人才不可能背叛。

袁术这一点不如曹操和袁绍,他一直没有想通这一点,他不知道时代已经改变,还在用东汉和平时期的那一套行为准则,怎么可能成功?




所以我们看到,不需要曹操和袁绍动手,袁术先是和依附于自己徐州吕布交恶,之后孙策直接驱赶了袁胤,独占江东;孙策这种不讲道义,不讲脸面的突然翻脸才是三国时代豪杰的处事方法。

其实袁术也不是不得人,比如同样是孙坚族弟的孙香就一直跟着袁术,直到自己病死寿春也没有去江东投奔孙策;周瑜同样是在袁术那儿待到198年,袁术快穷途末路才跑路。

袁术之所以没能完成从东汉士族高门子弟向三国军阀转变就是因为袁术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还在用东汉士族的游戏规则玩三国的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武将   公孙   手下   向南   士族   南阳   谋臣   徐州   扬州   谋士   东汉   诸侯   势力   出色   地盘   实力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