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陈寿的《三国志》应该说对诸葛亮的评价很客观。不仅是对诸葛亮,对其他人也是如此。

之所以有些人认为评价不高,那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但大家要明白,陈寿的《三国志》是作为史书的,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没有可比性。《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在对历史人物描述写时,势必会用到文学手法、会有主观立场,但史书不一样,需要客观评价,不能子虚乌有。

之所以我们觉得评价不高,是因为大部分人先入为主地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的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是文学作品用这些手法来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试想,这些怎么可能是真的的呢?而除去这些夸张的文学手法,会让我们显得评价不高。

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我认为陈寿这个评价是客观的。陈寿说的是相比较而言,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不如他的治国才能的,或者说打仗并不是他的强项,作为蜀汉丞相,他的政治才能才是主要的,打仗也不能作为他的强项,只是在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里,诸葛亮被描写成了一个军事天才,神机妙算的人。





《三国志》的作者魏晋时期的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刘)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从这一段话里,陈寿对诸葛亮治国理政之才极为推崇,说他不亚于春秋时期助齐桓公称霸的名相管仲和兴汉四百年的名相萧何,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给予了肯定,但说得比较隐诲,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说他用兵不戢,屡耀其武,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对抗上国,众寡悬殊。当时的蜀汉以一州之地,对抗拥有九州的大魏,人口还不到曹魏的四分之一,又地处偏僻,确实有点儿自不量力。二是诸葛亮面对的又都是人杰。曹魏人才济济,曹真、张郃、司马懿等人,都是曹魏的人杰,智谋将略都不弱于诸葛亮,正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伐魏也只能是劳而无功了。三是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管得太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蜀汉人才匮乏,没有像韩信、王子城父这样的将才,来代替诸葛亮统兵征伐。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不能让诸葛亮全神贯注于军事征伐,无形中就降低了军事征伐的质量。四是诸葛亮善于治军备战,但打仗过于谨慎小心,不敢冒险用奇,无形中就束缚了手脚,很难有大的成效。其实诸葛亮为何用兵谨慎小心?还不是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将缺兵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兵微将寡的实情,诸葛亮用兵作战时,也只能围绕这一实情考虑谋划谨慎小心了。身为晋朝史官,陈寿当然不能大夸诸葛亮的军事功绩,如果把诸葛亮军事才能说得了得,那西晋的奠基人司马懿又当何堪?那样就犯了大忌,除非陈寿不想活或不想做他司马家的官员了。据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曾和司马懿大战一次,大败司马懿,获精甲三千,玄铠五千领,由此可推算,司马懿当损失士兵一万多人,但陈寿为尊者讳,就只字未提,只记述了诸葛亮粮尽退军,张郃率兵追击,被诸葛亮派伏兵射杀张郃于木门道。经此一役,司马懿以后再不敢出战蜀汉军,只深沟高垒,闭门不战,用一个“拖”字,来拖走诸葛亮。终于在234年,司马懿拖死诸葛亮于五丈原。有志灭曹,恢复大汉,怎奈天命有归,诸葛亮也只能带着“攸攸苍天,何薄于我”的感叹,魂归离恨。陈寿能比较客观地记述并评价诸葛亮,也不失是一位良史之才!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评价不高吗?对这说法有点迷糊,但觉不是那么回事。

1.《三国志》陈寿是在写史,不能象罗贯中那样笔下可以纵横恣肆。后人对《三国志》的评价很高,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正因为有《三国志》的基本史实才成就了《三国演义》,后者为造智圣形象而杜撰了许多子虚乌有,好看客应心知肚明。

2.读读《诸葛亮传》便会觉得陈寿对诸葛亮的描述是雄才伟略睿智通观,真实性可信。有几人在乱局中便能看到天下三分有其一的局势走向?

3.从受黄皓排挤当可知,陈寿其人性格耿直符合写史,不会带偏私写诸葛亮。陈寿的老师谯周是诸葛亮任命的官员,也决不可能与武侯有私仇或偏见,这从其闻武侯过世立即前往奔丧便能看出,其在报答知遇之恩。而后谯周写《仇国论》是针对姜维连年征战耗费国力,此时官职和情境已不同。这些都不可能影响到陈寿写史。

4.诸葛亮的才智不能贬低,在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等方面是雄才大智调鼎之才;但其在用兵、用人等方面也出现过瑕疵,后人多有公论,毛泽东主席就曾多次作过中肯评价,说明诸葛亮是人而非神。

谢友邀!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以上是陈寿对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评价,看着是通篇赞赏诸葛亮啊,那么为什么有人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高呢?个人感觉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人无完人,诸葛亮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已经难能可贵了,分析如下。

陈寿赞扬诸葛亮品德

这段评价的第一句,是长句,说的主要是诸葛亮在担任宰相期间,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掌权者,即使是仇人忠于职守,也必定会奖赏;即使是亲人触犯法律,也必定会处罚;即使犯了重罪之人坦诚主动认罪,也必定会开释;即使说话浮夸之人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善行不分大小,都应该奖励,恶行也不分大小,也会受到处罚。

如诸葛亮特别器重的马谡,因为违背自己的军令,丢失军事重地街亭,最后被“挥泪斩杀”。他自己也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三级,成为右将军。如果换做其他人,很难做到自我反省的。如曹魏曹爽和夏侯玄公元244年策划的骆谷之役,征讨蜀汉惨败告终,不但没有反省自己,还变本加厉,大力排挤另一位辅政大臣司马懿,最后被诛灭三族。

又如诸葛恪先有东兴大捷,后遭到新城之败,他不但没有收敛自己,还对手下和东吴大臣更加严厉,最后被孙峻联合吴帝诛杀,也是被灭三族。

而诸葛亮在自己任用马谡,把守街亭,最后丢失街亭,本来不是他的错,可是他作为领导,担负起主体责任,自贬三级,成为右将军。诸葛亮的这种优良品质,值得蜀汉所有老百姓赞扬,学习,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

陈寿把诸葛亮比作管仲、萧何

在陈寿的眼里,诸葛亮就和春秋时期的管仲、萧何一个级别的人。我们知道,管仲是一个名垂千古的国相。他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调解各诸侯国矛盾纠纷。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萧何,汉初三杰之一,另两位是韩信、张良。他虽然没有上过战场,却被刘邦定为首功,受封为酂侯,食邑最多。刘邦之所以能够在前线无所顾忌地征战,和西楚霸王项羽争霸天下,得益于萧何后勤工作做得好。萧何使关中成为刘邦的巩固后方,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支援作战,最后一举奠定乾坤。

诸葛亮自比为管仲和乐毅,而陈寿却把诸葛亮抬到了管仲和萧何的地步,由此可知,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只高不低。

对于最后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表面上是批判诸葛亮多次伐魏,连年发动战争,劳师动众,却没有成功,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将,可能是战场上临机应变不是他的长处!这一句属于负面评价,实则不然,这是陈寿对诸葛亮公平公正的评价。诸葛亮只是一个人,并不是神,也不是三国演义中“呼风唤雨”的智绝。

他前期只是一个和郭嘉、荀彧、贾诩一样的谋士,后期只是一个和司马懿一样的一军主帅而已,不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神仙。他也会打败战,也有失策的时候。历史上,诸葛亮也确实多次伐魏失败,徒劳无功。这间接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才能有限,换句话说,他不是指挥打仗的料。陈寿总不能毫无廉耻地吹捧诸葛亮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吧。

总结:通过仔细分析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我们发现,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他主要赞扬诸葛亮当丞相期间,兢兢业业,为国为民,赏罚分明,是一个品德高尚,恪尽职守的好官。他把诸葛亮比作管仲、萧何,也是对他的充分肯定。

至于最后一句,陈寿对诸葛亮军事上的失败,好像是批判,实则是惋惜,惋惜他不太懂军事,没有灭魏,恢复汉室江山。整体来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公平公正的,没有故意贬低。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陈寿也并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陈寿与诸葛亮有什么恩怨,故意黑诸葛亮。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这是陈寿评的诸葛亮。陈寿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治国之能,个人节操,只是在最后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可能是军事谋略应变能力不突出。这也是陈寿个人猜测。

在这段评价之前,陈寿因受命整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史料和文章,写了一段很长的话,应该是写给晋武帝看的。看看陈寿是怎样描述诸葛亮的:

(以下为译文,感兴趣的应该直接去看《三国志·诸葛亮传》最后的原文。)

诸葛亮年轻时就英俊潇洒,才华超群,受仁人志士看中。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避难荆州,耕种天地,不求显达。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刘备势单力薄,无立锥之地。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献奇策,亲自出使东吴,向孙权求援,孙权本来就钦佩刘备,又见诸葛亮卓尔不凡,对他也非常敬重,于是派三万人马救援刘备。

刘备借助东吴援兵打败曹操,并乘胜平定荆州江南地区。后来刘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平定后,诸葛亮被任命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总管尚书台政务。

刘备去世,刘禅继位,年少无知,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裁断。

诸葛亮对外与东吴结盟,对内平定南部叛乱,颁布法律制度,训练军队。制造机械极其精巧,实施法令赏罚分明,作恶的必受惩处,为善的一定会被表彰,使得全国官吏都不敢违法乱纪,人人追求上进,路不拾遗,强不欺弱,民风淳朴,秩序井然。

诸葛亮的理想是进可以一统天下,退可以割据一方,壮大国力,震慑天下。他还考虑到自己去世后,蜀国没人能够像自己一样讨伐中原,抗衡强国。所以不断用兵,张扬武力。但是诸葛亮的才能,擅长整顿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是他的不足。诸葛亮治理百姓的才能胜过他作为将领的谋略。而且与他对敌之人,不乏当世人杰,再加上双方国力悬殊,本应该采取守势的蜀国却反而不断进攻,所以连年兴师动众,却不能取得成功。

昔日萧何举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都是考虑到自己长处是治国,不能兼顾军事。诸葛亮的治国才能或许不亚于管仲、萧何,但他找不到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导致自己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理想。可见天命所归,不是个人智力能左右的。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军出武功,分派士卒开荒种地,作为长久驻军的根基。这年秋天,他就病逝了。百姓追忆怀念他,谈论他的功绩。直到今天,梁州、益州百姓称赞诸葛亮的话仍能听到。即使《甘棠》歌颂召公、郑人歌颂子产,也不能与此相比。孟子说:“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这话可信啊!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文采不行,过于啰嗦。臣认为皋陶是大贤人,周公是大圣人,但研究《尚书》,其中皋陶之言简略典雅,周公之文繁复尽详,为什么呢?因为皋陶在与舜、禹交谈,周公在同部下一起发誓。诸葛亮谈话的对象,都是普通人,所以他不必追求文辞的华丽深奥。

陈寿写了这么一大段,全都是在称赞诸葛亮的能力和功绩,可比管仲、萧何,即使有人说诸葛亮的文采不行,陈寿也去为他辩护。但是其中有一句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话,却被一些人揪住不放,因此认为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高,更有人借这句话玩命地黑诸葛亮。我认为是在断章取义。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说诸葛亮善于治军,不善于奇谋。他的治国之能强于为将韬略。陈寿并没有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确实善于治军,训练出一支战斗力强大的部队出来,进可以打得司马懿不敢出门,退可以击杀张郃、王双。但诸葛亮北伐的过程中,确实没出什么奇谋,北伐也并没有成功,陈寿的评价还是很客观的。

陈寿说诸葛亮治国之能强于为将韬略,是拿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与治国能力相比,这并不代表诸葛亮没有军事能力。考试时,语文考100,数学考95,别人说你数学不及语文,那这数学就差了吗?在陈寿眼里,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但不到他的治国能力,韩信的军事能力那种超一流水平而已。

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仅仅在军事方面挑出一点毛病,如果这都叫评价不高,那其他的历史人物还有法看吗?如果没有这点毛病,诸葛亮就是个完人了。

陈寿写了《诸葛亮传》,让我们知道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发明等各个方面都有建树,是个什么都会的全才。陈寿让我们看到这么厉害的诸葛亮,本身就是因为陈寿本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

很多人都说诸葛亮之所以牛,都是《三国演义》吹出来的。诸葛亮能成为智慧的结晶,我认为不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吹捧,而是因为诸葛亮自己和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的才能征服了对手司马懿和晋武帝司马炎,于是陈寿能够毫无避讳的去夸赞诸葛亮,给予诸葛亮高度评价。后世文人对诸葛亮的了解,大都来自于陈寿的《诸葛亮传》,绝大部分人都是歌颂诸葛亮的。

诸葛亮的事迹最终能从官方和民间两条路流传下来,最后越传越神,逐渐神化,演绎出各种各样的野史传说故事。《三国演义》不过是将民间传说故事做个加工总结,让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我看完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感觉诸葛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这个诸葛亮形象是陈寿给的,所以在我眼里,陈寿给诸葛亮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如果陈寿对诸葛亮评价不高,也不可能写出接近完美的诸葛亮来。我甚至怀疑,陈寿会不会因为晋武帝推崇诸葛亮,尽说诸葛亮好话呢?

杜甫有事没事就写诗歌颂诸葛亮,难道杜甫也看过《三国演义》?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唐)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益州   管仲   蜀汉   东吴   荆州   街亭   赏罚分明   评价   奇谋   人杰   丞相   演义   百姓   能力   财经   军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