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

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霍去病两人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偏见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同。李广出身在当时的权贵之家,根正苗红,所以司马迁多是偏爱。而卫青霍去病只是权贵的家奴,出身低微。而司马迁也出身在权贵之家,所以在司马迁心中可能带有些看不起的意思。但是卫霍对汉的功绩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卫将军对匈无败绩,霍将军封狼居胥,是无数为将者的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说卫青军事能力不行的,最有名的大概是王维的那句诗“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但有件事要搞明白了,诗人写诗都是有自己的意图的,春风得意了,写诗表达自己的志得意满,被排挤了就拿古人中著名的倒霉蛋和自己相比(说得就是你李广...),然后表示自己不是能力不行,是被时运不济或者被小人排挤,相应的,像卫青霍去病这种有才能又得意的,就要被踩。

而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就是赶上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到了陇西,这种心情,你让他多客观,显然是很难的。再他之后也有一些其他文人黑卫霍,不过没有这么出名。

卫青



近代的话,又有吕思勉这种影响力较大的史学家说卫青霍去病能力不行,但说真的,文人论军事,大多不怎么靠谱,我们看卫青的履历,从他首次被提拔开始。

卫青的成名之战是茏城之战,这也是大汉首次出塞主动出击匈奴(刘邦的白登之战在山西平城,还谈不上出塞),此战中卫青作为汉武帝的小舅子参加了战斗,但是在这一战里,汉武帝并没有太偏信卫青,因为卫青是首次出战,这次汉武帝一共派遣了四名将军分四路出征,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万骑兵。

而这一战的结果却是,四路兵马,两路大败,一路一无所得,没有摸到人影,只有卫青取得战果。四人战绩分别是公孙贺一无所得;公孙敖损失七千人;李广全军覆没,兵败被俘,最后逃回。四路人马中唯独首次带兵出战的卫青,取得了小胜,斩首700余人,别看斩首数字不多,这却是汉朝休养生息数十年来,对匈奴主动出击的首个胜利,同时卫青还一路攻陷了匈奴的茏城,茏城是匈奴祭天、大集会的场所,历代匈奴单于的墓地也在茏城,卫青烧了茏城,其政治意义难以估量,因此卫青被汉武帝格外重视。

茏城之战


元朔初年,卫青再度出征,经过上次的战争,这次汉武帝对卫青的能力已经较为信任,给了他三万骑兵,卫青首先斩首两千三百级,这也是卫青得以封侯的功劳,紧接着第二年,卫青再度出征,此次出战功劳极大,不光斩获三千七十一人,还缴获了匈奴的牛马羊百余万,并向西攻下了河南之地,汉朝在河南筑建了五原和朔方郡,并迁民实边,大大的削弱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卫青为此再度加封三千户。这一战也被称作河南之战。

因为卫青的连战告捷,汉武帝真正地信任了卫青的能力,在下次作战中,卫青已经是六将军的总指挥(此时卫青还不是大将军)。

河南之战


又过一年,汉武帝下令六名将军,一共十余万骑出兵匈奴,这次卫青仍然是直接统率三万骑,但其余五将都归卫青指挥,此战卫青率军大破匈奴右贤王,斩首一万五千余人,右贤王大败后带着爱妾和亲兵数百仓皇逃窜,匈奴十余名小王被擒获,同时卫青再度缴获了匈奴数十百万的牛羊牲畜。

此战意义重大,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朔方的防务,而且大大削弱了匈奴右贤王的势力和匈奴中、西部的联系,威胁到单于主力的右侧,从而为后来河西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卫青得胜归来,被汉武帝拜为大将军。

卫青


不过右贤王惨败后,并没有打怕匈奴,匈奴仍然在元朔五年出兵报复,为了进一步打击匈奴,汉武帝再度派遣卫青率骑兵十余万出师。

卫青受命之后,率六将军统率10余万骑,浩浩荡荡地开出定襄,向北挺进,.寻求匈奴主力决战。不料中途突然遭遇匈奴骑兵,双方仓促开战,汉军击溃匈奴军,斩首3000余级。由于暴露了目标,兼之气候寒冷,卫青随即还师,于定襄、云中、雁门一线休整,等待战机。四月,卫青再次率部出征。北进数百里后,与严阵以待的数万名匈奴伏兵展开激战。这一战打得颇为艰难,卫青手下的六将军,苏建仅以身免,赵信本就是降将再度投降。但最后卫青还是打赢了,斩获一万九千余人。
此战卫青损失较大,只得到了千金赏赐,却没有户数的封赏,但霍去病却崭露头角,以八百人斩首两千余,还生擒了单于爷爷辈的一个长辈、单于的叔父、匈奴相国。
虽然卫青此战说他惨胜或者平手都可以,但匈奴确实被打怕了,单于听从建议,尽量少靠近边塞。

河南之战

再之后汉朝的下一场大胜利河西之战是霍去病的主场,这里我们讲卫青,此战就不说了。

卫青的最后一战,为漠北之战,此战汉武帝可谓倾国之力,要以泰山压顶之势给匈奴打一场战略决战,卫青和霍去病一共带领骑兵十万负责作战,而步兵数十万则负责提供后勤,其中“深入敢战”的精锐之士给了霍去病,让霍去病一路深入寻找匈奴单于,准备一举拿下匈奴单于,而其余军队均由卫青率领。

此战匈奴一方因为遭受数次打击,已经不大敢跟汉军直接硬碰硬,单于坚壁清野,将人畜都远收到漠北,自己以逸待劳,等待汉军补给线拉长,长途行军疲惫之后再发起进攻。

而霍去病率领的那五万骑兵精锐,也没找到单于,相反是起了左贤王的老家,战果来说其实远比卫青卓著,然而从战斗难度上,却无疑是卫青更大。

因为卫青抓到了单于的主力,在刚出塞不久,卫青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大军的驻地,于是卫青命令李广和赵食其率两军从东路进攻,并掩护己方侧翼之后再跟自己合兵一处(但这俩人全部迷路了)。卫青行军千余里,遇到了以逸待劳的单于主力。

漠北之战

此战开始时,由于霍去病部带走了骑兵精锐,而李广、赵食其两部又分了出去两军,并且迷路未到,卫青手头能用的骑兵应当不是太多,而且长途跋涉,对面却是单于的精锐,于是卫青派遣五千骑兵和匈奴袭击过来的万骑纠缠,而又将武钢车结阵保护其余兵马,双方大战了一日,到了日落时刮了沙尘暴,两军看不见对方,卫青趁此机会率军两翼包抄迂回,匈奴单于见形势不妙,带着数百精锐骑兵从西北方向突围,因为这场沙尘暴,卫青部到了晚上才从俘虏口中得知单于已经逃跑,一面派遣轻骑追捕单于,一面追杀匈奴溃散的军队。

最后单于颇为狼狈,跟大军失散了十多天,匈奴人一度以为单于阵亡,都立了新单于了,但匈奴单于还是回来了,而单于能跑路,除了沙尘暴外,李广、赵食其两部迷路也是卫青没能成功围歼单于的重要原因,卫青错失大功。

最终卫青部追击到赵信城,烧了匈奴囤积的粮草,最后一共斩获一万九千余人。

对比霍去病部,斩获七万余基本全歼左贤王部,卫青部的胜利似乎黯然失色,但平心而论,围歼单于本是霍去病部的任务,最精锐的骑兵都给了他,但天不如意,卫青部对上了单于主力,而李广、赵食其的迷路又让卫青错失大功,但卫青此战的表现却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是以武钢车结阵防御,还是以五千骑跟匈奴单于直属的万骑大战一日不分胜负,还是抓住时机包围单于(沙尘暴是双方都看不见,但卫青抓住了机会),最终的都看出了卫青的战术素养非凡。

卫青


以上就是卫青一生对匈奴的战绩,可以看出来卫青获胜,很大程度上确实依靠了汉朝的强盛国力,但说国力碾压却不应当,武帝朝是中原王朝的首次大规模出塞,此前对于塞外的地理完全没有足够的了解,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循,而汉朝的将领迷路的不在少数,甚至那位出使西域的博望侯张骞都迷路过,而塞外补给困难,一望无际的草原,匈奴占有地利,所谓的国力碾压早就被这些抵消了。

以首次出塞而论,四万骑兵损失两万左右,只有首次出征的卫青取得胜利,这才汉武帝进一步重用卫青的原因,而此后的河西之战、漠南之战,卫青两次也只是率军三万,因为他的表现依旧突出,其余将领不能及,这才成为了大将军。

所谓卫青军事能力一般只要看完卫青的履历,并且对草原戈壁的环境有所了解,就不会说出这种话了,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草原,别说几万人十万人,就是数十万人,找不到敌人也是白给。卫青是凭借数次的胜利,从汉朝多名将领中脱颖而出的,他外戚的身份使得他有机会领兵,但军事才能才是他打败匈奴的原因。

卫青




说到卫青,就不得不提司马迁。

没办法,谁让卫青的生平事迹最早是由司马迁书写的呢。

而司马迁这个人,虽说史德无可争议,有什么就记什么。不会说讨厌谁,就故意删去有利材料;喜欢谁,就故意删去不利史料。

但司马迁在著《史记》的过程中,他确实夹带了私货,他的个人的感情色彩也确实影响了读者观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李广和卫霍,截然不同的态度。

他对李广,那是相当的偏爱。不仅给李广单独列传。也就是《李将军列传》。

而且还在书中尊称李广为“李将军广”。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于卫霍,则没有单独立传的待遇。他们两人只能合传。

也就是《卫将军骠骑列传》。

而且,他还直呼卫青为“大将军卫青”。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仅从称呼上,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司马迁偏爱李广,对卫青则带有偏见

其实这还都不算什么。司马迁在偏爱李广和对卫青偏见的问题上,最让人诟病的是:

记载李广事迹时,他用爽文模式。说李广真的厉害,功夫高,箭术好,待人好,士兵们都爱戴他,敌人也怕他。虽说李将军没啥战绩,但有人格魅力。是个伟大且不幸的人。

记载卫青、霍去病事迹时,他却用记流水账的笔法。通篇几乎都是他们何时出征,然后战果如何,斩首了多少,俘虏了多少,得到了什么封赏。卫青和霍去病变成了工具人。

换言之。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人物形象是立体的。给人一种李广未封侯,不是李广的错,都是别人的错,是时代的错。李广很努力,就命不好的印象。

司马迁笔下的卫青、霍去病,人物形象则是扁平化的。给人一种运气好,到处沾光,沾女人光,沾时代光,沾皇帝光,打仗不过尔尔的印象。

(跟随卫青出征获封侯爵名单)

对于这一双标,南宋文人黄震评价道: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明朝的陈仁锡也曾评价:太史极不满于开边生事,恩幸滥宠,而卫霍二将却正坐此,故篇中屡有微言。然白登之围,天骄之横,向非卫霍两将军,终汉之世边境无宁日矣。卫霍之功安可以外戚没乎?且卫霍纵能以外戚贵,宁能以外戚胜乎?使帝以外戚之嫌裁减封爵,何以竞才之用,何以为武帝乎?传中屡以“皇后”为言,何其浅也。须知武帝不独以戚贵青,青亦不独以戚呈身。

这说明,有不少人对司马迁偏爱李广,不待见卫青、霍去病而鸣不平的。

不过,既然有人对司马迁不感冒。那就肯定也有人深受司马迁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

比如唐朝的王维。

王大诗人在《老将行》中的一句: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那真是短短十四字,就概括了司马迁老爷子当年想表达的意思。

而所谓“卫青只是命好,打仗全靠运气,军事能力其实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的论调”。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司马迁、王维等人给带起来的。

那么,这个观点到底对不对呢?

要我说,肯定是不对的。

首先,诗人评论历史,向来不靠谱

因为诗人的特点是浪漫、偏感性,思维奇峰突起、天马行空,因此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都是摘取历史上的经典片段,通过再加工塑造,创造出一些传唱咏叹的诗篇和名句。

这些诗篇瑰丽华美,但它们是艺术品,不是真正的历史。与庞杂厚重的历史是格格不入的。王维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是如此。杜牧写项羽的“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也是如此。

他们在创作时,不考虑历史大势。考虑更多的是个人感情的抒发,比如怀才不遇,拿自己类比古人。而不是从历史角度对古人的不幸进行全方面分析。不是从理性角度对自己的怀才不遇进行客观反省。

所以,王维对卫青、李广的评价,明显是不符合历史研究的方法和方向的。结果当然就是有失偏颇的了。这点毋庸置疑。

第二,司马迁的业务能力没得说,但他确实在意卫青的外戚身份,对卫青始终一直有一种无法让他释怀的不屑。

导致司马迁会如此的原因,个人觉得有三点因素。

一是司马迁出身世家,他在情感上与同为世家出身的陇西李氏一族更为亲近,也因此他对李家三代的遭遇充满同情,对李广不受重用则有很大的意见。

而偏偏卫青的战绩碾压李广,偏偏卫青不是世家出身,偏偏霍去病杀了李敢,偏偏李陵出了事,家人被汉武帝杀了。偏偏司马迁因为李陵而被宫刑。

而因为这些事,卫青躺枪般的站在了李家人的对立面,间接上也站在了司马迁的对立面。司马迁顺手黑卫青几句,很正常。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司马迁评价卫青“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军功赫赫的卫大将军就这样在太史公笔下变成了谄媚小人。

还有就是在《佞幸列传》中,司马迁也扯了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把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帝国双璧和邓通、赵同、李延年之流相提并论。

自是之後,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史记·佞幸列传》

其实,司马迁想在《佞幸列传》中列举正面例子,窦婴明显更合适。卫青是苦出身,小时候还放过牛,明显不合适。但司马迁非要把卫青扯进去。他这么写,注定会遭到后人非议。不能全赖别人说他夹带私货。

好在卫青功劳实在是亮眼,哪怕司马迁只是记流水账,也能亮瞎一般人的眼睛,别人想黑卫青也黑不动。

相比之下,貳师将军李广利就倒霉了。

他的战绩相比于李广,其实挺好的。也是因功封侯,食邑八千户。只是相比于卫霍,不够看而已。但在《史记》中,他被描写得跟个废物似的。

我不知道如果李广没有出身加持,也是个外戚身份,司马迁会怎么写他。估计,会被列入所谓的《佞幸列传》吧。

其次,司马迁不待见卫青,也和他反感汉武帝任人唯亲有关系。

众所周知,武帝时期,汉朝的统治阶级被大洗牌。原有的开国功臣家族,地方世家,都靠边站了。武帝更喜欢用自己身边的人,比如他的亲信,还有外戚。

值得一提的是。武帝任人唯亲,后世很少提及这一点,主要是武帝前期的运气爆棚,娘家亲戚里出了卫、霍这种得一人可安天下级别的奇才。老天爷一次居然打包送了俩。

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汉武帝任人唯亲的行为,显得武帝一直在提拔人才,没那么任人唯亲。但到了武帝后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武帝提拔的人,很多都名不副实。多是庸才。

司马迁作为同时代的人,他看得清楚,深有体会。所以对武帝的用才政策,其实他颇有微词。捎带着手,他也就恨屋及乌,看不惯受汉武帝提拔的卫青了。

其三,卫青能取得傲人的战绩,确实沾了大时代的光。如果他生在高、惠、文时代,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另外,卫青的战绩相比于霍去病,差了段位。七次出征,还没有霍去病一次出征砍回来的人头多。这难免被人所诟病。(这也是一部分霍去病的粉丝觉得卫青不配与霍去病相提并论的原因)

(跟随霍去病出征获封侯爵部分名单)

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大家去读《史记》。这里就不多说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如果把卫青和李广的战绩对调,司马迁可以把李广吹出花来。至于卫青则肯定要被打入《佞幸列传》。

就李广那经常主动跳入敌人包围圈,经常全军覆没,经常迷路,一辈子作战水平都无明显提升。只有跟着名将(比如周亚夫)时才能有些作为。每到自己单独领军时,就会出岔子的一生。如果他不是世家出身,肯定会被骂死。

总的来说。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学家,他的业务能力无可置疑。他虽然也有好恶,但他在自己好恶的基础上,没有发明历史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没有屁股决定脑袋,客观详实的记录了每件事,足可以称为史家之圣。

不过,他的个人好恶也确实影响了后人。有的人不赞同他的观点,反驳他。有的人赞同他的观点,写诗附和他。

而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人认为卫青的军事能力一般,只是靠国力碾压才能打败匈奴。




引言

战争的胜负,首先就是国力之争。国力的强弱在有些时候会直接影响战争最后的结局。

但这并不意味着,军事统帅没有军事能力只凭借国力就可以取胜。后来李广利战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分析

  • 从战绩来看实力

作为大汉的双子星,卫青是大汉王朝第一个统领大规模兵团对匈奴作战,并且取得胜利的军事统帅。

卫青的出现,让汉武帝捡了一个宝。没有卫青,大汉王朝对阵匈奴,就不会由防守转为进攻。可以说,汉武帝的武功有一半是卫青给他赚下的。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只能通过他的战功来评判他的实力。而卫青的战功,莫说是大汉王朝,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也是数得上的。

1、卫青首次领兵就脱颖而出

卫青的运气与汉武帝的运气是相辅相成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姐夫,一个是小舅子,地地道道的自家亲戚。

而汉武帝这个人在用人的方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喜欢用年轻人,激进的汉武帝用人第一原则就是“年轻就是宝”。另一个原则就是爱用亲戚,这个有点撞大运的意思了。亲戚要是有能力、有忠心那结果自然好,譬如卫青、霍去病;可要是能力不足再担当大任就会把国家托人旋涡,比如李广利。

在汉武帝两大用人标准下,卫青走进了汉武帝的眼中。元光六年,汉武帝派遣四路大军出兵匈奴。这四路中,只有一路获得了胜利,也就是我们的主角卫青: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

这是卫青的第一次胜利,也是汉王朝的第一次胜利,汉武帝大喜,封卫青为关内侯。

2、拿下河南地,让大汉王朝进可攻退可守

这里的河南地指的是现在的河套地区。对匈奴而言,这里是侵扰大汉的最佳切入点,因为这里距离大汉国都只有一天一夜的路程。

所以,大汉王朝对这里是势在必得。元朔二年,汉武帝派遣卫青领兵出征,最终夺取河南地:

今车骑将军青度西河至高阙,获首虏二千三百级,车辎畜产毕收为卤,已封为列侯,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轻锐之卒,捕伏听者三千七十一级,执讯获丑,驱马牛羊百有馀万,全甲兵而还,益封青三千户。

得到了河南地,大汉王朝对阵匈奴就占据了主动。既可以经略此地,防守匈奴;也可以把河南地当做桥头堡出兵作战。

汉朝进攻匈奴的作战,有五次是从河南地出发。这里,在大汉几百年的历史中,承担着防守、调兵、出兵、提供补给等多种重要职能。

司马迁在《史记》种,对卫青的一生有一个总结性概括:

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馀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遂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一千八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万五千七百户。

七次出兵进攻匈奴,斩首五万余,这个战绩绝对不是靠国力就可以打胜的。而卫青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终卫青一生作战,除了漠北战役之外,几乎都是全甲兵而还。至于说漠北战役,那是大汉王朝对匈奴发动的终极战役,一战之后漠南无王庭,匈奴十几年无力南下。纵使是有大的折损,也是值得的。

  • 卫青的军事特点

每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点。就拿与卫青同时代的将领来说,李广是以勇武见长,而霍去病则是以骑兵突袭见长,程不识是以军纪严明,善于防守见长,那么卫青的军事特点是什么呢?

1、卫青军事第一特点“稳”

李广、霍去病的军事特点是激进。只要给了兵马,就敢冲锋陷阵,就敢冲入敌营。但这种作战风格值得敬仰,却不值得效仿。

霍去病能够连战连捷,一是因为他的天纵奇才,对战机的把握,还有一点那就是上天赐予他的运气。

与他同一风格的李广,没有他这样的运气。虽然勇武,虽然爱兵如子,虽然有很多优秀的品质,但他常常把自己和将士带入险地。激进成就了李广,也摧毁了李广。

而卫青则与他们不同,卫青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稳。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龙城之战,到拿下河南地,再到漠北之战,卫青就是教科书式的打法。

如何排兵,如何调配,卫青对自己和他手下的将领有着严格的要求。这种打法看起来成效不大,没有那种酣畅之感。

可它的优势就在于,即便不会取得胜利,也不会把自己和士卒陷入险地。在我看来这种战法才是最正确的战法。

2、卫青的另一个军事特点就军事地理

据《史记》记载:

大将军卫青者,平阳人也。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因为身份的原因,他并没有得到家里人的认可。他早年间,基本上都是在放牧中渡过的:

青为侯家人,少时归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

这个看似平常的经历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信息,那就是卫青早年有过在平阳生活的经历。那时的平阳是今天山西的临汾一代,当时属河东郡,接近边疆。

牧羊也不是说专门提供一片草原,让你去放牧的。而是同很多人一起放牧,在卫青放牧的经历中,他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匈奴的地理方位。

这也是他在后来军事生涯里,即便同行将领都找不到敌人在哪,而他却每次都能准确找到敌人的原因所在。

  •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卫青军事能力不强

卫青的军事能力之强,那是毋庸置疑的。但同霍去病相比,卫青却不像霍去病那样有存在感。这究竟是为何呢?

1、战法不同,让霍去病更容易受到人们瞩目

卫青、霍去病两人的战法差异很大。虽然霍去病的兵法是由卫青所指导,但作战风格却截然不同。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霍去病,那就是侵略如火。霍去病的军事风格就是进攻,永远都在进攻中。

从率领800轻骑杀入敌军,到封狼居胥打的匈奴漠南无王庭,霍去病从未停止过进攻的步伐。这种战法与风格更被人们所喜欢。

但卫青不同,卫青相对霍去病要谨慎很多。他的身上缺少霍去病那种激进,龙城之战虽然也是孤军,但不知为何,史家记录只有八个字,后来人在读起来远没有读霍去病率800人轻骑突进那种酣畅淋漓。

2、卫青个性厚重,容易被忽略

作为汉武帝时期,荣极一时的大将军,卫青从来没有以此而为自己争取过什么。

他的封赏都是汉武帝强行封赏的(很多时候赏赐卫青,卫青都是拒绝的)。无论是因为出身问题,还是个性本身如此,卫青的“不争”让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像大将军。

面对汉武帝封赏自己儿子的时候,卫青给出的回答是:

臣青子在唡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而当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的时候,卫青依然是泰然处之。

即便是李广之子李敢,因为李广自杀一事而迁怒卫青时,卫青还是选择了宽和: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司马迁对卫青有过这样一番评价: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

卫青到底是本性仁善宽和,还是以此来自媚于汉武帝,只有卫青自己知道。但卫青这种平和、宽仁的性格,确实会使他不像霍去病那样容易吸引人。

结语

卫青的军事能力自不必说。他是开启了大汉战胜匈奴序幕之人,而且他终身作战未尝一败。

但他的作战风格稳健,为人处世谨慎,这两个特点容易让他被人们所忽视。这是性格所导致的,绝非能力的问题。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特别是经过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财富,国库充裕,为反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大力鼔励民间养马,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引进西域汗血宝马,组建骑兵部队,加强军备;还任用贤才,大胆提拔重用年轻军事人才。所有这一切,都为大汉反击匈奴做好了准备。强大的综合国力,只是反击匈奴的基础条件,要真正打败匈奴,使用优秀的将领还是很关键的。在这种情况下,卫青、霍去病在与匈奴的实战中,便脱颖而出了。



卫青出击匈奴主要有五大成就:其一,龙城大捷,让卫青绽露头角。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当时汉军一共四路出兵: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四路将领各率军一万,迎击匈奴。卫青首征,果敢冷静,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首俘匈奴军士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公孙敖、李广两路失败,公孙贺无功而返。其二收复河套。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朝的辖地,活捉匈奴兵数千人,牲畜数百万,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筑朔方城,设朔方郡和五原郡,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威胁,还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其三,奇袭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率三万骑兵出高阙,奇袭匈奴右贤王,俘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其四,两次出定襄。元朔六年(前123年)春、夏,大将军卫青两次率十万骑兵分六路出击匈奴,斩获匈奴军一万余人。这次霍去病带八百骑从征,俘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斩单于祖父等两千余人,绽露头角,封冠军侯。其五,漠北大战。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以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作为后勤补给兵团,授予卫青、霍去病各五万骑兵,步兵和运输物资的军队十万余,兵分两路,跨漠长征出击匈奴。原计划由霍去病挑选精骑攻击单于主力,卫青也将自己的骑兵多交由霍去病统领,卫青打击左贤王。卫青西出定襄,霍去病东出代郡。结果卫青大军出塞一千余里,却与匈奴单于主力遭遇。卫青沉着应战,因李广、赵食其两军迷路未能及时赶到支援,单于逃跑,俘获和斩杀敌兵一万九千余人。而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国境内),举行了有名的封狼居胥祭天封礼,祭地禅礼,接着又一直打到北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匈奴十几年内再无南下之力。

古代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战国时候,秦、赵、燕等国就不断与匈奴作战,并在边境筑长城以阻挡匈奴侵掠;秦统一后,更是派蒙恬等名将统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驻守北境,将以前各国长城连接加固,以阻挡匈奴南下。经过秦末大乱和楚汉战争,中原地区疲惫已极,汉朝建立,国虚民疲,再无力抵御北方强大的匈奴政权。汉朝初建,匈奴来袭,汉高祖率三十二万军队出击,结果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围困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几欲全军覆没,最后还是用陈平计,方才脱险。至此,汉初统治者认为自己实力不及匈奴,就采用与匈奴和亲政策,结好匈奴。但就是这样,匈奴仍不断侵掠北部边境,烧杀抢掠,让汉朝统治者头疼不已。为了巩固边防,消除匈奴之患,汉朝忍辱负重七十余载,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综合国力大增,终于到汉武帝时期达到了打击匈奴的条件。常言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有强大的国力是致胜基础,杰出的人才是打败敌人的关键。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卫青、霍去病成了致胜匈奴的骄骄者。同时期的韩安国、李广、程不识、公孙敖等将领,在抵御匈奴侵扰中,也都表现很优秀,但在征伐匈奴中,却立功甚微,远远不及卫青、霍去病建立的功勋。



特别是在卫青、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又继续派兵攻打匈奴,却多次遭到失败。太初二年(前103年),浚稽赵破奴率汉军攻打匈奴,被匈奴包围,全军覆没;天汉二年(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汉军攻打匈奴,惨败,李广利差点被俘,六、七成汉军被杀;天汉四年(前97年),李广利率骑兵六万,步兵七万出朔方攻击匈奴单于,因杅将军公孙敖率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出雁门攻击匈奴左贤王,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强弩都尉路博德率步兵万余人,与李广利会师,李广利与单于战余吾水上连日,公孙敖与左贤王战,俱不利,皆引还;征和三年(前90年),李广利率汉军深入漠北,被匈奴大败,李广利被俘。此战,汉损折大将,汉军死者数万人,汉武帝由此不再出击匈奴。也许有人会说,汉武帝连年用兵匈奴,国库空虚,人民凋敝,汉帝国已频临崩溃边缘,要知道,经过卫青、霍去病的连年打击,匈奴更惨,已到无力南下的境地。因此武将的军事能力,有时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正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啊。



司马迁因受“李陵之祸”的牵连,面对汉武帝的任人唯亲,穷兵黩武,国库空虚,人民凋敝,对当时的汉朝统治者已是很有怨恨之心,他同情李广的遭遇,守边征战多年,竟未封侯,也鄙视卫青、霍去病凭外戚显贵,自然在为卫青、霍去病作传时,暗示卫青、霍去病显贵有皇后卫子夫的帮衬,卫青、霍去病立功有汉武帝的荣宠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再对比李广的遭遇,就容易给人以卫青、霍去病之所以能在征伐匈奴中建大功立不世之业,是有外戚护身,皇帝宠爱的嫌疑。因此,以后的文人雅士,受《史记》影响,就有贬讥卫青霍去病之意,如唐人王维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诗句,宋人曾巩也有“霸上今朝且儿戏,卫青异日须天幸”的诗句,等等。正是有太史公的怨笔和后世文人的讥讽,才让人们对卫青、霍去病的才能有了误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匈奴   单于   公孙   史记   王朝   外戚   军事   作战   汉武帝   汉朝   河南   大将军   国力   骑兵   大汉   将军   能力   财经   卫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