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后,怎么做才不讨人嫌?

1、老了以后我一定不要跟我的孩子住在一起,住在一起,两代人肯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肯定会有矛盾。


2、人老了身体一定要好,要知道病床前无孝子。


3、人老了必须要有一定的养老钱,而且不能过早地给我们的子女。


4、人老了一定要有自己的窝,属于自己的房子。


5、孩子成家以后,我们一定不要去干涉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做主。


6、他们有了孩子以后,我们也不要去干涉,不要去教育孩子,观点不一样。


7、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帮助我们的子女,但不要全部都奉献出去,留有自己的余地。


8、年纪大了以后有钱的可以出点钱,没有钱的,那我们就出点力气。


9、人老了以后一定要保持干净,经常换洗衣服,身上不要有味道。


10、老了以后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只有身体好,我们才不会有求于别人。


11、人老了,不要在年轻人面前倚老卖老。


12、人老了,不要贪小便宜,没人喜欢,看着让人讨厌。


13、去菜市场买买菜,不要做那些小动作,不要抠抠搜搜的。


14、人老了,穿衣服要得体,不要否捡子女不要穿的衣服,不般配。


15、人老了,少说话,多做事,多用耳朵听,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


16、别人骂你的话,你就当做没听见。


17、人老了要听孩子的话,因为是他们做主了。


18、我要买保健品,不要去听养生讲座,那都是骗人的,有钱还不如给你的孙子买本书。


19、去超市里不要去吃那些试吃的食品,别人看了不好看,又不是买不起。


20、有毛病及时去医治,不要在那里熬,不要舍不得花钱,每个月退休金都会来的。


21、年纪大了一定不要唠叨,不要做一个啰嗦的人,没人喜欢听。


22、不要到外面去说你的媳妇不好,不要到外面去说你的女婿不好。


23、要对你的媳妇好一点,因为别人把女儿养到这么大,到你家来,帮你儿子成家立业,所以你一定要对他好。


24、对自己好一点,吃的好一点,穿的精致一点,做一个精致的老人。


26、不要啰嗦,不要贪小便宜,年轻人最讨厌这样的老人。




我的观点是:人老以后,做好以下四点,基本就可以做到不讨人嫌。当然具体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尽述,欢迎大家讨论、补充。

一,良好的身体条件。这是一个硬件条件。人老以后,各种身体机能都会下降,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不苛求老人还能帮助子女干些什么,但最好生活能够自理。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城市尤其如此。一旦家里有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年轻人的情况就会“雪上加霜”(土豪除外)。如果请护工,护工费就是一笔不菲的花销,还牵涉到护工和家人相处,护工的服务是否到位、能不能让人放心等问题。如果不请护工,那么至少得有一位年轻人全职或者兼职照顾老人。对一个家庭来讲,一个年轻人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而且长时间,全身心的看护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对看护者的身心都是一个折磨。所以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老年人想要不讨人嫌,就要有一个好身体,至少能够做到生活自理。当然这个硬件条件,也不是完全由个人决定的。但是除不可抗力因素之外,每个人都要管理好个人的身体健康,到年老之后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既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给后辈添加额外的负担,做到不讨人嫌。

二,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很多家庭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问题,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区域更明显。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这个不论从法律还是道德层面都不容置疑。但是如果老人完全没有经济能力,对于年轻人来讲,客观上是增加了经济压力。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一个家庭物质资源有效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小的,因为他们是家庭的未来;之后再保障老的,因为他们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能“刻薄”的只有自己。长此以往,年轻人面临心里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过去,在广大农村,很多老人“老无所依”,就像是被时光遗忘和抛弃的人。现在,国家把农村60岁以上老人纳入保障范围,赋予了农村老人一定的经济能力,缓解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缓和了家庭矛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在能力范围内给予年轻人一定的帮助。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集体,只有每个家庭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日子才能红火。老年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年轻人一定的帮助,既能发挥“余热”为家庭做贡献,也能弥合家庭成员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个“帮助”可以是体力上的,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体力能及,在具体家庭事物上帮一把;财力能及,在物质上帮一把(啃老除外);以上两者都无能为力,至少以丰富的人生经验给年轻人提供一些指引、疏导,表达一下关怀。一个能为家庭做贡献的人,怎么会遭人嫌呢?

四,不要过度介入年轻人的生活。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有代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受时代风气、社会环境、教育水平、人生际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和年轻人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消费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异。面对这些差异,老年人只要记住一句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可以“求同存异”,放手让年轻人过自己的生活。

总之,我认为老年人只要做到以上四点,基本就不会讨人嫌了。当然这只是一些共性的东西。如果年轻人不知感恩,从心底里不讲孝道,老人怎么做他都会嫌弃。这就是老年人为自己对年轻人失败的教育买单,谁也没办法。




1、养好身体,生活自理。

2、经济宽裕,自食其力。

3、尊重子女,分开居住。

4、力所能及,助力子女。

5、子女生活,不去干涉。


6、家事少说,不要外传。

7、学会谦卑,切忌卖老。

8、注重卫生,穿着整洁。

9、举止文明,乐观向善。

10、不要唠叨,少管闲事。


11、自愿付出,不图回报。

12、调整心态,自己找乐。

13、发展兴趣,丰富爱好。

14、不传闲话,不惹是非。

15、揣着明白,学着糊涂。





我从年轻人和老年人两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谈谈人老了,怎么做才不会讨人嫌。

一、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不论是做公婆,还是做岳父母,都不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即使孩子的生活条件很好,不差钱,也不要往子女身边凑。如果需要给子女带孩子,当不需要你的时候就赶紧离开。偶尔聚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就挺好的。

二、不要做多事的老人,更不要做挑事的老人。当老人的不要讲究太多,不要多事,更不要老是挑年轻人的毛病,这个不对,那个不是。特别是不要在子女面前数落女婿或儿媳的不好,会激发人家的家庭矛盾。做一个简单的老人,做一个没有说道的老人,大家都不累。

三、不要参和子女的家庭事务。人家的生活怎么过,是人家的事。千万不要用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好恶要求子女家庭生活,比如早上起来叠不叠被子,吃完饭刷不刷碗,衣服洗不洗、孩子怎么教育等等,这些都与你无关。社会发展变化快,过去的做法和观念早已改变,老人的认知已经与现代社会有距离,所以不要随意“指点江山”。

四、如果有能力,可以给子女家庭力所能及的帮助。包括经济上的,生活上的。适当的时候,可以伸手相助,以示对年轻人家庭的关心,有利于拉近与子女的感情,也有利于他们夫妻感情的和谐。可以是经济上的直接帮助,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帮助。这一点挺重要的!

五、身体健康问题。当生活能自理,但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就要考虑去养老院或者找个保姆。即使子女孝顺,愿意接到自己家里照顾,也最好不要去。因为子女的工作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再照顾老人,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矛盾。虽然养老院条件肯定不如自己家里舒服,虽然保姆肯定不如家人照顾的细心,但是也要接受。这是老人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老了,我会按照以上几点去做。大家呢,有什么想法?




96岁的阿婆很讨人喜欢,我每次回家都会坐在她家门口的青石板上和她唠一会,如果刚好午饭时间,就会看到一大杯青杏酒,一碗菜饭这盘红烧肉摆在木凳上,旁边坐着二大爷家的傻三,傻三一口她一口吃着肉打着趣。

傻三要喝酒,阿婆说:喝酒就不给肉吃,吃肉就不能喝酒。

傻三说:你为啥吃肉又喝酒。

阿婆说:等你像我这么老了,没人管了活的没意思了,再喝酒吃肉或者干点坏事。

傻三说:干啥坏事。

阿婆说:你昨晚是不是尿床了,尿床就是干坏事,你老子岁数那么大了还要给你晒被窝,你说是不是坏事。

其实她跟傻三也扯不清,但是阿婆喜欢和傻三瞎唠,不喜欢扎堆晒太阳。

阿婆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大儿子日子好,儿媳妇强势,阿婆说:儿媳妇厉害了好,老大的哈毛病就少。

老二儿子人老实没啥出息,老二媳妇更老实别的工作干不了,只能做些粗活笨活,老二有时候嫌媳妇笨:赚钱少不说,说话还得罪人,让我难做人。

老太太就骂儿子:要不是人家女娃老实,她爸妈能把女儿嫁给你,你老实遇到一个实在的,就是你的福气。

大女儿说婆婆:我婆婆又懒又馋,成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我不好意思说她,就让娃喊她奶奶上床去睡。你猜她怎么说:沙发不就是躺的吗,娃吃啥她都要尝一口,我看着都来气。

阿婆说:沙发又不是摆设,是用来坐的用来享受的,你不让她躺沙发,你就给她卧室买一个大电视。娃的东西是谁买的?

大女儿说:他奶奶(婆婆)买的,想吃就买两份吗,为啥要尝娃的东西?

阿婆说:那你为啥不买两份,一份给你娃一份给你婆婆,你舍不得吧?

阿婆就是这样一个人,两个儿子家都在村上,她谁家也不去,就住在老屋,自己门口种点青菜,吃不完会送给邻居,她送菜的方法很直接也很强势,对门小卖部的瘸子隔两天门口会放着一把青菜几个小土豆。瘸子知道是阿婆放的:阿婆,你又给我放菜了?

阿婆说:吃不完咋办,原来还能喂猪,现在不让养了,只能分着吃了。

瘸子听说阿婆拿他和猪比,笑着掐阿婆:你把我养肥了没用啊……。

隔壁住着一个小媳妇,男人出门打工去了,小媳妇找了个中午做饭的活,阿婆就帮她看两小时的三岁娃。三岁娃比狗都烦,阿婆就用布带拴在身上,自己背上背一块海绵,膝盖上裹上毛巾:我不怕把她家的娃摔了,我怕把我摔了,让人家娃(小媳妇)难做人。

阿婆饭量好,烧一盆红烧肉塞外冷藏室里,每天挖一大勺,土豆红烧肉就菜饭,二两自己泡的高粱酒,别人泡酒用人参鹿茸她是有啥泡啥,或青杏或桑椹,或者白萝卜都能入酒,一斤十块钱的高粱酒里红的绿的夹杂着紫甘蓝的妖气。

阿婆说:我是酒肉穿肠过,青菜肚子丫鬟身子,吃啥都长精神,老天爷给我的好身子,我不能亏了老天爷啊。

大儿媳妇有时候会端来红烧鱼,阿婆说:我享我媳妇的福了,你做鱼做的比我好吃,我也爱吃鱼,只是老了嫌麻烦,你半年给我烧一次就行,不用经常这样。

老二有时间会过来陪阿婆坐一会,老二话少,一般都是阿婆说话,老二听。阿婆说:工资发了吗?工资发了就交给你媳妇,你媳妇比你会过日子,但是太会过也不好,你给她买两件衣服,回娘家也好看点,你少抽点烟,别学我哈毛病离不开酒。你三舅家孙子结婚,你就别搭礼了,我把钱给你你去吃喜酒,把衣服穿利索,去了你只管吃,没人笑话你,人么不说闲话不耍滑,好好吃饭谁笑话呢么。

阿婆每月有四百多的低保金,她花不完的钱基本都是搭礼走人情看病人。阿婆自己除了吃饭喝酒几乎没地花钱,儿女给的时候她也不客气,儿媳妇娘家有事她都搭重礼,女婿家里有事也一样,邻居谁家生娃了,她二百块钱塞在小娃儿的袖子里:我最爱娃娃和大学生,这都是希望,我老了,年轻一代起来了,真好、真好。

邻居家老头老太病了,阿婆统一十斤鸡蛋去探病:我不会买东西,商店里东西太多了,看的我眼花缭乱的,就认得鸡蛋、呵呵呵。

病人很心灰的说着自己的病情:嫂子啊,我要走你前头了。

阿婆会大声呵斥:不能说丧气的话,人都是提着一口气,你松了气的塌了,管它好不好,首先要说好。

阿婆几乎送走了村上所有和她同龄或者小她很多的老头老太,也有出意外走的中青年人,阿婆不忌讳,她只要听到都会去看一看,帮亡人穿衣服,嘴里念着阿弥陀佛。

年前听说阿婆饭量减了很多,刚好疫情没办法出门,原打算清明上坟时回家看看阿婆,清明期间我们小区封闭,那里也去不了。

刚好五月初我舅家儿子结婚,我回到镇上去看了看阿婆,阿婆家里很多人,老大两口子都在,老二媳妇忙着泡茶,村上也有几个人在坐,男的抽烟女的拉家常。阿婆的精气神不错,只是上厕所要有人扶着,说话依旧声音洪亮:文来啦,阿婆还想再见不着你了,我知道疫情不能乱跑,这不我娃来看我了。

阿婆说话总是不客气又让人不见外,她说想我又说疫情不能乱跑。

听到阿婆去世的消息后,我给大伯(阿婆老大)打电话:大伯,阿婆怎么就突然走了,你也不给我说说,什么时候下葬,我回来送送阿婆。

大伯说:半个月前不吃东西只喝水了,她自己也知道,老衣都是她自己缝好的,现在不让土葬,她交代不要让亲戚朋友来回折腾了,毕竟疫情不稳定,少乱跑别给国家惹麻烦。

我说:阿婆的最后一程是要送的,我今天安排安排,明天早上我回来。

大伯说:不用回来了,啥都安排的好好的,老太太说了:要听国家话,丧事简办,外地的亲戚一律不请,听话就是孝心,听话别来了。

阿婆永远是独断专行的,说话很直接,但是不管亲戚朋友都不讨厌她,几乎没人说她坏话。

但是人总能完美一辈子呢,九十多岁高龄阿婆依然不愿意和老大在一起生活,老二去接她也不愿意:我不去你大哥家,我也不能去你家,你懂的,你们有孝心了等我动不了给我送几口饭就行。

阿婆最后的一个月,是老大老二媳妇做清淡合口的送过来,大女儿前年走了,小女儿在外工作,退休后又被返聘。阿婆常对小女儿说:你学了那么多就要拿出来,年纪轻轻就养老,白学了,我不用你操心,有钱了你给我一点就行。

最后一个月是小女儿彻夜陪伴,喂水喂饭,阿婆说:我的娃个个好,老二老实日子过的踏实,大丫头走的早也是她的寿数到了,我尕(小)女子有文化,是我的骄傲,我老大媳妇像我,我还有啥不满意的,人该走还得走,我已经偷了好多寿数了。

大学教授的小女婿说:别看我读书多,从我老丈母娘身上学到的东西书上是学不到的,我们也老了,怎么做老人,还真得像我丈母娘学习。

阿婆是该拿的不客气,比如孩子们或多或少的给钱,她都接过来。该给的她都不心疼,路上遇见山里人啃干馍,她会喊饭馆的张老板:老大,一碗烩面肉放多些。

老大也瞅见了山里老汉啃干馍,阿婆嘴一张他心里就明白,肉多面大端给老汉,阿婆的钱一分不少照旧收。

村上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谁家生了娃儿,不管远近亲疏阿婆都是统一的两百块钱,搭完礼就走人,主家留她吃酒席:你不知道七十不留宿,九十不留饭吗,傻不傻啊。

阿婆的丧礼外地的亲戚邻居都没参加,村上的人几乎全部都跟到坟上,填完土后鸣放礼花,据说第三个是个哑炮,哑了差不多一分钟,突然间横天动地的旋转燃放,经久不衰。

大家都说:这老太太一辈子都这样喜欢瞎胡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讨人嫌   都会   儿媳妇   阿婆   大伯   村上   媳妇   子女   儿子   老人   年轻人   身体   孩子   家庭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