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渔民他们自己舍得吃海鲜吗?

自小就在海边长大,我父亲就是土生土长的渔民,对于海边的渔民是否舍得吃海鲜,应该有点发言权。

我记得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十年代,海鲜量多,也便宜,家家户户都可以吃到大黄鱼、鲳鱼、带鱼、乌贼等各种舟山渔场的海鲜。海鲜多了,就晒成鱼鲞,或者腌制成糟鱼等。还有红膏白蟹,做成蟹糊、蟹股存起来,随时可以取出来吃,极好的下饭菜。

那时的海边滩涂上,有很多小海鲜。暑假的时候,如果家里来客人,或者想改善些伙食,父亲就会下滩涂赶海,青蟹、虾姑、望潮、虾、鱼等等,都能捉到很多。运气好,还能捡到成双成对的鲎。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里的捕渔船是越来越大,从原来60吨的小型机帆船,到如今300吨以上的优质钢质渔船,形成了捕、运、销一体化的系统产业链。出海一次,如果没有台风寒潮等影响,要在船上待一两个月。

对于渔船上的渔民,除了大黄鱼、红膏蟹、大鲳鱼等高价格的海鲜外,其他海鲜都是随便吃,船老大或者船老板不会有想法。只不过,渔船上做出来的海鲜,很多都是清汤寡水,或者一锅炖、红烧,味道不敢恭维,还不如雪菜、榨菜、豆腐乳味道好。


而滩涂上的小海鲜,由于围海建设、柴油污染和绝户网、蜈蚣网等过度捕捞,数量急剧下降,价格也是水涨船高。比如野生青蟹,半斤以上的,至少一百多一斤。野生望潮,不是论斤卖,是论只卖,一只大概在10元左右。这些野生的滩涂小海鲜,一般人还买不到。大多的赶海涨网货,不管好坏,都是饭店直接收走了。有些赶海的,少量留点家里人吃,大多都是卖掉为主。


所以说,如果是出海渔船上捕捞的海鲜,只要不是高价货,随便吃,就怕把你吃吐了。而在近海滩涂赶海的渔民,小海鲜数量少,价格高,舍不得自己吃,卖了换钱才是正道。




我从小就生活在海边,母亲退休前就在水产公司上班,就是从事在海边码头收购海产品,然后入冷库保存的工作。我家里也有亲戚以前就是渔民,可以说是在海里打了半辈子鱼。

海边渔民他们自己舍得吃海鲜吗?

一,要看是什么样的海鲜

  • 渔民捕捞的海鲜也是很杂的,基本渔网上网上来的什么海鲜都有。有的量大一些的,也有量小的,有的值钱、有的不值钱,有稀有品种的,也有普通的大众货。

  • 每当渔船靠岸的时候,家里的妇女就会组织一群人来分拣,按品种和大小把各种鱼和海鲜分类,自然卖价高的都要当做珍宝送给收购的客商,价钱便宜的都是一锅烂的批发给商贩。

  • 一些便宜的海鲜渔民会自己拿回家一些食用,或者晾晒成干鱼送给亲朋好友。所以一般情况下渔民吃的也是便宜的海鲜,很少吃贵重和稀有的海鲜,毕竟打渔是为了维持生计。
二,渔民喜欢吃什么
  • 常年出海的渔民,基本都是天天跟各种腥味打交道。去过海边渔船的人都知道,渔船上那股腥臭味,尤其是被太阳一晒,那种味道真的不太好闻。想一想炒菜的厨师,一般情况下都不太喜欢吃自己炒的菜,那么渔民其实也是一个道理。
  • 出海在渔船上的渔民,其实最喜欢吃青菜和肉,而且基本白酒都不离手。因为渔民常年风吹日晒的,在海水这个潮湿的环境下,喝酒可以起到活血通络,抵御寒冷的作用。而且海边的渔民酒量都大。

  • 记得一年冬天去海边亲戚家拿鱼,大冷天捕鱼回来的渔民就卧在海滩上,用大饼卷猪头肉然后搭配白酒,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个画面。

结语

渔民其实很少食用自己捕捞上来的海鲜,因为:

  1. 经济方面的考虑:现在海里的资源不是那么多,很多海鲜的价格都不菲,打渔卖钱是渔民的生存手段。我看见一条渔船上了几只对虾,渔民都挑出来摆着销售,卖不掉也会冰冻起来,然后凑到一定数量再卖。贵重的海鲜他们是不舍的吃的。

  2. 天天跟各种海鲜打交道,闻味已经闻饱了。海鲜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比较珍贵,但是对于渔民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所以用它们换钱,来炖肉吃才是最实惠的。
  3. 渔民吃的海鲜,可能有很多都不如我们吃的,只不过新鲜一些罢了。很多市场上售卖的,号称渔民制作的鱼酱和虾酱,还有一些小干鱼。这些可能都是渔民制作的,因为这些经济价值不高的东西,被他们深加工以后,继续推入市场。

渔民是特别辛苦而且还有风险的职业,他们为了生活天天在海上漂泊,主要还是为了生计,能够卖钱的海鲜在他们眼里是钱而不是食物,所以吃的自然就少了。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因为我在渔轮上干了二十多年,对渔民还是比较了解的。


海边的渔民舍不舍得吃海鲜,这怎么说呢,我觉得他们还是舍得吃得,只是有一点,渔民喜欢不喜欢吃,因为渔民一年四季与渔货打交道,对海产品已经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诱人了,在他们看来,鲍鱼龙虾还顶不上一碗红烧肉呢!


我是86年高中毕业后,被我市渔业公司作为一名临时工招工上船的,当时的渔轮主要是对拖网,主要作业区就是渤海,黄海,东海,也去过对马海峡,钓岛渔区,八几年那时渔业资源丰富,渔货量多,八十年代鱼轮主要以冰鲜为主。网上来后,船员们把鱼货分类,装箱,然后装入渔仓加冰保鲜,这个时期渔轮要15一20天才能收一回港。到90年代初期,渔轮一般大部分都升级为冷冻船,渔货除分类,冲洗外,还要装盘冷冻,冻好后装入冷库保存,这一时期渔轮大约30一50天收一次港。这一时期我在船上任甲板长。


大约在95年前后,国内兴起鱿鱼钓,我所在公司的二十条渔轮全部改装成鱿鱼钓船,到西太平洋钓鱿鱼。鱿鱼钓大约在5一6月出海,11一12月收港,其间5一6个月。这时我在船上任大副。


由于渔轮出海时间长,船上最缺的是新鮮蔬菜和水果,另外就是淡水,有时出海时间长了,淡水用完了,我们就接雨水喝,以后到西太钓鱼,用得基本上都是淡化水,吃的都是速冻菜。


长期在海上生活,生活环境潮湿,所以船员一般都爱喝酒,在西太钓鱼时,每个船员都要带上一二百斤酒。至于船上吃不吃海鲜,我的感觉是谁爱吃就吃,伙房也常做,也有船员用电炉子自己做,船上基本上是不管的。


船员在海上生活生产环境极其恶劣,遇上大风大浪,更是危险,他们整天在海上漂泊,个体船珍贵的海产品还是舍不得吃的,因为他们需要用它来换钱的。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也不知说明白没有,感谢你的阅读。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海上船员的生活,可以关注我,我会不定期的推出这方面的内容。




我有个漁民朋友兼邻居,他有一条漁船,和一条快艇。漁船出去打漁,快艇拉人出去钓鱼玩。我经常蹭他的船出去钓鱼。我和这个朋友关系好,认识的久。多少知道些他们的门道,首先跟大家想的一样,他们吃海鲜的频率很高,但是他们并不喜欢吃海鲜。什么东西天天吃都讨厌。漁民其实很辛苦,尤其还很累,一般都是一家老小分工完成。比如父亲带些儿子出海捕鱼,鱼补回来后,家里的女人就开始分拣,鱼,虾,蟹。分拣好,就卖鱼贩子,要么自己家有晚市场的摊位。就会自己去卖,只有那些卖不掉的,品相不好的,才会送送邻居什么的。自己在吃一点。实在吃不完的,比如虾,蟹,这种比鱼值钱的就会拿去做着虾酱之类的保存好,如果捕到好的鱼货,数量多肯定是拿去卖,自己是不舍得吃的,而且自己也都吃过没什么稀罕的,那么辛苦捕回来的肯定是卖钱重要吗。如果数量少。只捕到了一条两条的,大多数时候都是送给亲戚朋友。打理打理自己的关系。或者做给家里的小孩子吃,补补营养。有一次我一大早过去找他,发现他家渔船上有好几十个超级大的虾怪,全都臭了,就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回来的太晚。没时间搞了。这种海鲜臭的很快。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最后和着烂鱼烂虾全都卖给家门口做筏地养殖的老板做鱼饲料了,也算是物尽其用没有浪费吧。我也因为有这个朋友,家里海鲜一直不断,冰箱里还有很多他送来的冻货。饱了我一家的口福。












因为我们家就是一个渔家,说到舍不舍得吃海鲜呢?其实这个还要看你当天捕捞的海鲜多不多?还有这个海鲜会值多少钱?如果抓到特别贵的呢,我们当然不会吃,把它卖了,换肉吃,那不香吗?对不对?像我们家应该是比较奢侈吧,每个季节出了海鲜都会先尝一下,然后再去考虑赚钱,因为家里有孩子,所以老人都会先让尝,以上的是我们家的一个总结,欢迎大家评论下面给大家配几张,我们自己抓的海货图片给大家看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渔民   滩涂   大黄鱼   海边   虾酱   鲳鱼   渔轮   海产品   船员   渔船   鱿鱼   船上   海鲜   海上   家里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