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打不过清兵?

历史上的清军真的并非一无是处。

由于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一度让我们怀疑清军的战斗力,那么巅峰时期的清军到底有多强呢?

清军的真正实力

其实早在1644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当时的八旗总兵力只有12万。

而这12万人之中,满洲八旗只有6万人左右,其余还包括一部分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一开始或许就连清军都没有想到,能够如此顺利地吞并大明江山。

早在1636年,凭借着早年跟随父亲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经验,44岁的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登基称帝,彻底与明朝宣战。

先是在战术上,利用反间计除掉了抗清名将袁崇焕,后来又凭借松锦大战,俘虏了明朝将领洪承畴,截止此时,明朝驻守关外的精锐将领,就已经被消耗殆尽了。

后来随着宁锦防线的彻底崩溃,将军入关的势头也愈演愈烈。

尽管在皇太极临终之前,也都没有看到清军入关,但是他的贡献已经为清军入关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础。

而且在皇太极在位期间,率领八旗军队,先后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清军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尽管当时的清军八旗总兵力看起来只有12万,如果竭尽全力召集16~18万的上限兵力,还是有可能的,毕竟在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鲜之后,进一步扩充了清军兵源。

早在16 27年的宁锦之战中,皇太极带领八旗军队,吃了当年红夷大炮的亏,善于学习的皇太极,也想借助西洋火器的威力,来进一步提高清军的装备实力。

为此他不惜花费重金,专门招募相关技术人才,不仅许诺官职,还给予极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免费的住房以及美丽的女子,就是为了研究出先进的火炮技术。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比起呆在大明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多明朝的火器工匠,抵制不了这份诱惑,也就偷偷跑到皇太极手下任职。

潜心研究四年,皇太极终于看到了清军自主研制的第一门大炮,测试完之后,将其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装备实力,直接迅速复制出了40门大炮,组建了一支炮兵部队。

一直以来,由于当时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导致民不聊生,本就国库空虚的大明,甚至都没有足够的军费去维持战争。

但是这种情况在清军这里好了很多,由于多年充足的准备工作,皇太极手上之所以不缺钱,也是有重要原因的。

当年的皇太极为了降低后金的生存压力,通过不断扩张的方式,除了掠夺领土还包括人口和财富,当年多次征讨蒙古和朝鲜,几乎一年到头都在打仗,还时不时的到明朝边境去一探虚实。

后来在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一战中,不仅成功摧毁了大凌河城,而且在明朝后援部队援救大凌河城途中,发生了历史上重要的吴桥兵变,后续直接导致孔有德率部向后金投降,也带去了大量的红衣大炮和红衣大炮炮手,更重要的还有制造红衣大炮的工匠。

反而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实力,也让清军的武器装备实力大幅度提升。

一直以来,后经部队都擅长于野外作战,面对明军坚固的防御工事,再加上破坏力惊人的红衣大炮,也让清军畏首畏尾,但是在清军掌握了红衣大炮制造技术之后,这种技术壁垒很快就被打破了。

而且红衣大炮的巨大威力,反过来直接威胁到了明军坚固的防御工事,进一步加速了清军攻城的进度,而且也降低了人员伤亡。

再加上在1634年,原来毛文龙的手下尚可喜,归降皇太极之后,还带走了4门当时相当先进的原装进口红衣大炮。

以至于当时的清军,在短期内实战能力就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的作战实力也是呈几何倍数增加的,比单纯的扩充军队人数更有效。

而且经过多年的磨砺,清军工匠,制造大炮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甚至发明了世界上都比较文明的失蜡法,进一步改造了大炮制作工艺,提高了大炮的发射质量,锻造了更加先进的复合炮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技术甚至领先于当时的火炮先驱欧洲。

而这一点对于明军的打击是尤为致命的。

本来领先于清军的火炮技术,不仅丢失了一大部分,而且还被人家利用得炉火纯青,反过来对明军自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明军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当年的蒙古军队同样也适用。

要不然当年的清军在1644年入关之后,怎么可能凭借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平定两京一十三省。

而且在装备了红衣大炮之后,清军的战术也发生了极大的改进,通过步兵,骑兵,炮兵协同作战,让原本在人数上并不具备优势的清军,通过装备实力,很快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

即便是当时的清军火炮数量少于明军,但是他们的质量和威力明显更大,这些火炮都是改进之后的,以至于当时明朝最后的精锐部队13万人马,也在清军的攻势之下败下阵来。

后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的李自成,为什么无法与清军正面抗衡了,不仅仅是因为民心尽失大势所趋,装备方面的差距才是最为致命的。

根据史料记载,清军的实力究竟强悍到何种程度?

比如在1654年和1658年的中俄松花江口之战中,300名的清军八旗再加上200名的朝鲜火枪手,就已经可以和实力强大的300~400名俄军正面硬刚了。

而且根据战后统计,当时俄军斯捷潘诺夫部下的俄军,被清军彻底击败,几乎全军覆没。

当年的火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势差距。

一直以来,潼关都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阻隔,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点,即便是这样在红衣大炮的面前,也没有半点招架之力。

时间来到1646年5月,当时也算是清军和蒙古兵的正面交锋,由清军将领多铎讨伐喀尔喀蒙古,即便是当年的喀尔喀蒙古集结了5万多蒙古骑兵精锐部队,面对只有2万多的清军八旗兵,也无计可施。

主要就在于当时在多铎指挥之下,红衣大炮密集的火力攻击,很快就让当时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蒙古骑兵团败下阵来。

即便是撑过了第1轮的炮火打击,八旗骑兵又该上场了,夹击包抄之下,很快就大获全胜。

而且清军一直抱着火器的大腿,还研究出了成熟的火器方阵战术,融合了火枪步兵,火枪骑兵和火炮、长枪兵,保证了不间断的火力攻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领先的存在。

如果按照当时的这种战术,其实征服欧亚大陆也不是没有可能,只不过当年的清军并没有成吉思汗那样的野心。

就拿这个时期欧洲各国的军事实力来说,本身清军的火器水平已经不差了,再加上强大的兵力,其实是碾压欧洲各国军队的。

当年欧洲兵力最多的也不过是法国的常备军,基本上15~20万左右的水平。

其他各国好点的也就10万左右,而且这一时期的欧洲火炮技术并没有强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如果再配合清军强大的骑兵团,当时清军的整体作战实力就犹如开了挂一样。

其实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一直以来,在我们印象中,强大到差点征服亚欧大陆的蒙古骑兵,会败在清兵手中了吧?

也并不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子孙后代不够努力,只不过是当年善于学习的清军,已经装备了先进的火炮技术,这种创新是颠覆性的。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的蒙古骑兵打不过清军了吧?

如果按照清军巅峰时期的实力,即便是当年的八国联军打过来又何妨,照样给他轰到姥姥家,只不过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清军原本引以为傲的优势已经消耗殆尽了,再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也逐渐放松了对海外侵略势力的警惕。

再加上大量的鸦片内流,也逐渐腐蚀了清军的战斗力,早期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清军,更是逐渐放松了对火炮技术的更新迭代。

并不是蒙古骑兵不厉害了,只不过是面对威力巨大的火炮,也只能干瞪眼。




蒙古与女真的对决,各有胜负,主要在于领袖的能力,而非民族战斗力强弱!

同样的女真,曾经两次建国,即灭掉北宋的金国,与灭掉南明的清朝。

然后金国曾欺凌蒙古,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崛起时,将金国宗室屠戮一空,明末女真天命汗努尔哈赤,又击败蒙古部,其子皇太极将成吉思汗黄金血脉又断绝。

因果轮回,实在太过巧合!

相比较而言,女真与蒙古都保持原始部落的本质,甚至女真是以渔猎为主,而非真正的马上民族,但艰巨的环境锻造女真人的勇猛!

蒙古与清朝最后的正面交锋,准噶尔部在康熙年间,当时准噶尔部由沙俄提供支援及武器装备,清朝武器装备并未占据优势,但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漠南蒙古助战。

但此战清朝汉人过半,所以如果以战争结果论,汉人的贡献更是超过清朝八旗,但为何不能将其称之为,汉人比蒙古人更善战?

所以,同样的士兵,由不同的将军率领,会产生不同的战斗力!同样的民族,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也会有不一样的变化!

因此,战争充满偶然性,只是优秀将领取胜的概率性更大,却不能证明哪个民族战斗力更高!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到最后的时候,北方就只剩下两个强大的少数民族:一是蒙古族,二是女真族。在蒙古族和女真族之间的争斗中,女真族最后战胜了蒙古族,并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统一。

本来蒙古人是非常强大的,就连明朝在近300年的时间里,都没能把他给打趴,为什么女真人却能够打败蒙古人呢?

(强悍的蒙古人,图取其意)

事实上,明朝和蒙古人打仗,与女真人与蒙古人打仗是不一样的。明朝当时已经占据了中原地区,他们和蒙古人作战,是出于防御。目的是害怕蒙古人做大南下侵吞明朝的江山。

在明朝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也是多次发生。瓦剌的太师也先,在土木堡之变,打败明英宗后,又南下围攻北京城。后来,蒙古小王子达延汗又南下,和明武宗打了一仗。不过,虽然是两次作战,但其实更多的还是明朝对蒙古人的主动打击。包括明朝建国初年,朱元璋八征蒙古,以及后来朱棣五征蒙古,都是一种主动出击。

虽然是主动出击,但其实还是一种防御性的作战方法。包括明朝在北边设立九个军镇,以及重修万里长城,都是明朝防御性措施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明朝从来没有真正地和蒙古人进行过大决战。

同时,明朝汉人文化,也使得他们相信朝贡体系。只要北边的蒙古人表示臣服,认可中原国家的宗主国地位,明朝也愿意怀柔四方。

但是女真人不一样,女真人在历史上是差点被蒙古灭绝的民族。

(女真人)

当年,蒙古黄金家族在灭掉金国以后,女真大部分被灭绝了,少部分到达东北地区暂存下来。如果蒙古一直存在于北方,并且一直强盛下去,女真人很难有再崛起的机会。但是后来,蒙古南下灭掉南宋以后,占据了中原地区。这样一来,他们对女真生活的天寒地冻的东北地区,就不怎么在意了。这也使得女真人能够在这里存活下来。

再后来,元朝灭亡,蒙古人退到北方。但那时候他们常常自顾不暇,当然不可能打击女真人,避免他们做大了。

当然,女真人真正崛起,还是到明朝末年。这时候,明朝力量衰微,而蒙古人同样没有发展起来,因此,女真有了发展的缝隙。

努尔哈赤及时起兵,发起军事行动,统一女真各部。这样一来,女真人成为了一支,可以与蒙古、明朝抗衡的第三方力量。

接着,女真人又采用了非常好的发展策略,就是联蒙抗明。

这个策略,有点儿相当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的联吴抗曹。这让女真也和三国时期的蜀汉一样,快速崛起。

(后起之秀女真人)

蒙古人当时虽然已经看到了女真人的野心,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没法选择的事情。女真没有努尔哈赤这样的灵魂人物,他们根本没办法自己做大。因此只能进入女真的规划之中。

接着,女真人利用明朝内部农民起义频发、朝中朋党争斗激烈的矛盾,最终打败了明朝,占领了中原地区。蒙古人呢,依然只能在北方。

当然了,蒙古人也不可能就此束手就擒。后来,他们又再一次发展起来,建立了准噶尔汗国。这个准噶尔汗国当时就有了噶尔丹这样的灵魂人物,他雄心勃勃,想要重新实现蒙古人曾经拥有过的那种辉煌。但是不幸的是,噶尔丹刚好遇到了清朝的上升期,遇到了康乾盛世。所以最终他失败了,重现黄金家族辉煌的梦想,也破灭了。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蒙古人之所以后来一直没能再崛起,除了清政府对他们采用的策略得当以外,还因为蒙古人在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元朝以后,他们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大,差不多已经被汉化。他们在被汉化以后,他们在黄金家族时代的那种野蛮性的侵略性,也被模糊了。当然了,谁未尝不是好事。虽然他们此后并没有再建立强大的帝国,但是他们的民族得以保存下来。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爱好和平的民族,完美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而女真人在入主中原以后,同样被大量汉化。女真人变成了满人,最终也和蒙古人一样,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之所以会有骁勇的蒙古人打不过清朝士兵的观念完全是因为对清朝控制蒙古的手段不完全清楚,提到满清入关,很多人都如数家珍,可却很少有人会意识到这么一个问题,之前和明朝相爱相杀几乎两百多年的蒙古势力,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投靠了满清势力呢?

要知道蒙古人的骁勇那大家都很清楚啊,再加上蒙古这种游牧民族势力,怎么会心甘情愿的服从满清那种渔猎民族呢,其实完全是因为女真人控制的蒙古的手段并没有大家所刻板想象中的血腥和残酷,满清控制蒙古是一种软刀子割肉的方式,慢慢的从全方面的控制。

一开始,因为蒙古草原上的各种部族纷纷处在半个割据的状态,这种状态自然是一盘散沙,各个汗王谁也不服谁,而南方的大明王朝却很狡猾,经常拉一把打一把,一会儿给个福利允许你进贡了,一会儿又在其他部落面前造你的谣,一句话,总是挑起蒙古草原各部族的矛盾,就不能让蒙古草原安分,对于明朝来说,一个没有铁木真的蒙古才是好蒙古。

清朝的思路其实也是一样,早在后金时代,女真统治者就非常热衷与蒙古各路汗王联姻,迎娶这些汗王的子女可以联络之间的情感,有了血脉联系之后,后金不再是一个纯粹的外人,很快就因此可以约一些蒙古部落一同消灭彼此之间的矛盾,然后一起侵袭南方的明朝。

再之后由于联姻的次数越来越多,蒙古王公们和清朝皇室们的联系越来越深,甚至达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这个时候也根本不怎么需要什么武力荡平,清朝皇帝虎躯一震,蒙古王公也就纳头便拜了——康熙年间的避暑山庄就是明证。

再说说其他方面,清朝的武力威慑虽说不起关键作用,但是也有很大的意义,毕竟联姻联姻,说到底,要是缺乏必要的势力,那和入赘也差不了多少,蒙古牧民确实很骁勇,但是大清军卒难道就不骁勇了吗?当初还是后金的女真人,在皇太极带领下,在草原上,那可是硬生生的击溃了当时的蒙古名义大汗林丹汗的,皇太极麾下的八旗军的武功摆在那呢,蒙古牧民虽然骁勇,但是内部又不统一,外部敌人也不弱于自己的骁勇,自然不是对手。

等八旗入关之后迅速腐化,这个时候有人可能就觉得蒙古牧民的机会来了,可是确定来了吗?八旗确实是腐化了,可这会儿已经是大清了,一个拥有之前明朝全部疆土的大清哦,内部分裂的蒙古有机会吗,当然没有,除非再出一个铁木真。

事实上,就算再出一个铁木真,由于清朝自身就出自渔猎民族,对游牧民族那一套太熟悉了,加上清朝入关之后,迅速掌握了炉火纯青的统治技术以及各种来自汉族的史料记载,清朝对蒙古的“减丁”、“宗教”等毒辣手段都直接将“铁木真”诞生的条件一一消灭。

在清朝将蒙古王公们都捆绑在清朝的利益战车之上之后,就算出了葛尔丹这样的强人,照样可以利用足够充沛的人口资源以及召之即来的蒙古王公的牧民军队,包括策反手段,即使彻底荡平葛尔丹比较费力,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波折与事故的。

而不得不承认,清朝这种把控手段确实很有一套,有清一代,蒙古地区一直是无比坚实的清室拥护者,任何妄图分裂的势力,都会遭到来自清与蒙古王公们的全力围剿。




蒙古的战力一直很强。

即使到了明朝中期分裂之后,仍然多次给大明制造麻烦。

可是,到了明末,后金(清)却似乎没有费多大劲就把强悍的蒙古“收”了。

分裂却仍然颇具威胁的蒙古

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退回了蒙古高原,继续与明抗衡。

其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

15世纪末,达延汗一度再次整合了蒙古大部。

达延汗死后,各部再次陷入分裂。

可是,蒙古虽然分裂,其战斗力依然很强。

尤其是察哈尔部的林丹汗。

林丹汗初即位时,有兵3万,又“合诸酋兵又几2万”,其兵力不容小觑。

1615年开始,林丹汗“谋犯河西”,屡屡进犯大明,最终,迫使大明重开互市。

此后,林丹汗与明修好,并在明的支持下,立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

以实力论: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女真总共也不过6、7万兵马,不比林丹汗多多少。

同时,后金同时处于明、朝鲜、蒙古夹击之下,总体态势极为不利。

以影响论:蒙古自成吉思汗以来,已形成民族观念,而林丹汗毕竟是达延汗后人。所以,各部虽与林丹汗有矛盾,但他们本不至于跟着女真走。

林丹汗的“自废武功”

林丹汗作了一件蠢事,拱手让出了统一蒙古的主动权。

当时,蒙古各部,都接受了黄教。

林丹汗即位初期,也接受法戒,争取黄教喇嘛的支持,以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可是,1617年,林丹汗出于各种原因,接受了红教。

林丹汗此举,是效仿当年忽必烈与八思巴喇嘛的“政教并行”,试图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来推进统一。

可是,时过境迁,此时,蒙古各部都已经接受了黄教。

当时,藏传佛教黄教与红教的矛盾不小。

如今,林丹汗的举动,使他与蒙古各部陷入了宗教对立。

失去的“左翼”

林丹汗准备统一蒙古时,努尔哈赤已基本统一了女真。

蒙古、女真接壤。

对于接壤处的蒙古人来说,跟随谁,是一个问题。

显然,林丹汗要向收服这些部落,首先是要提供保护,帮助他们抵抗女真的侵扰。

可是,林丹汗的选择却很失策。

一方面,他严厉惩罚与女真接触的蒙古首领。

另一方面,当女真进攻内喀尔喀等部时,林丹汗坐视不管。

对这些女真部落来说,跟着林丹汗,要么被女真人消灭(林丹汗不救),要么被林丹汗处罚(交好女真)。

所以,唯一的选择是:跟女真人玩到一起!

于是,科尔沁等部开始倒向后金。

后来的孝庄太后,就是科尔沁人,也是此时成为皇太极侧福晋的。

抓住机遇的后金

后金统治者,抓住机遇,使他对漠南蒙古的征服始终处于“得道多助”的有利形势。

第一阶段:“保护者”战争。

努尔哈赤时期,女真只是给科尔沁、扎鲁特等部提供保护,建立军事同盟,未主动进攻林丹汗。

第二阶段:“反抗者”战争。

林丹汗既然立志统一蒙古,自然要与各部开战,自然要遭到各部的抵抗。

1627年,林丹汗攻打咯尔喀各部。

皇太极抓住机遇,联络敖汉等部首领,表达友好。

敖汉等部也受不了林丹汗,遂归附后金。

第三阶段:“盟主”。

1628年,反抗军各部与林丹汗大战,相持不下。

皇太极抓住机会,以“盟主”身份征讨林丹汗。

林丹汗兵疲,失败后退却。

第四阶段:“护法”者。

此时,皇太极没有继续追击林丹汗,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赢得了蒙古各部的支持。

前文提到:林丹汗改信红教,与蒙古各部关系紧张。

皇太极表示:我崇信喇嘛教!同时,皇太极还下达了各种保护喇嘛教及寺庙的政令。

于是,皇太极一跃成为蒙古草原的佛教领袖。

第五阶段:稳重的袭击,轻易取胜

1632年,皇太极会同蒙古诸部讨伐林丹汗。

进攻组织得非常隐秘,直到大军抵达哈纳崖时,镶黄旗的两个蒙古人前去告密,林丹汗才得知皇太极来袭。

反抗来不及,林丹汗只能西遁,并驱逐归化城的百姓、牲畜。

为免困兽犹斗,皇太极暂停深入追击,而是移军归化城,“先取蒙古民”。

这次袭击,几乎未经大战,但西遁的林丹汗众叛亲离,“离散者十之七八”。

次年,皇太极遣使到蒙古各部,颁布法律,正是建立各部对后金的从属关系。

1635年,皇太极只派多尔衮、豪格率军万人再征,即彻底解决了林丹汗问题,并获取了传国玉玺。

在击垮主要对手林丹汗后,满清不再诉诸武力,而是采取招抚手段,拉拢漠北蒙古贵族,使之臣服于清。

可以说,整个过程,清军立足于分化、瓦解,未经大战,即轻易征服了蒙古各部,是真正的“先胜而后求战”。

牢固统治

此后,清又采取多种方式,牢牢确立对蒙古的统治。

大清没有直接对蒙古民进行统治,而是采取“盟旗”制度,通过蒙古贵族统治民众。

全蒙古被分为19盟,200旗。既做到了“众建以分其力”,削弱其反抗风险,又拉拢了蒙古贵族。

一方面,满清统治者与蒙古长期通婚,保持羁绊关系,另一方面,蒙古不承担国家赋税,贵族保持其爵位,使他们成为满洲的重要盟友。

因此,有清一代。反抗满清的蒙古贵族往往得不到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势单力薄,终不能成势。


直到清末,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蒙古骑兵,仍然是维护满清统治的重要武装力量。

可见,蒙古骑兵的战力始终不容小觑。

清之所以能击败,并长期统治蒙古,并非武力远强于对手,而是因皇太极等人抓住机遇,利用蒙古分裂之机,分化、瓦解对手,并通过宗教、联姻等手段确立了对蒙古的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蒙古人   准噶尔   努尔哈赤   女真   大明   明朝   太极   蒙古   骁勇善战   清兵   火炮   大炮   红衣   清朝   真人   当年   实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