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称帝的时候,还有什么亲戚在世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打实的草根出身,一路披荆斩棘、九死一生才于四十岁登基为帝。在他传奇的半辈子经历里,亲戚关系是苦难裹挟时的安慰剂。


朱元璋十七岁就开始一个人度日,当过乞丐放弃尊严混一口饭,为生计剃度当过和尚,在黄觉寺度过了一阵子清贫的日子,但他十分有骨气,无论是正史或野闻中,都未记载过他投亲靠友的故事,只在一切都尘埃落定、荣贵之极时才命人至故乡濠州寻访亲戚。


可离散已二十多年,朱元璋仅存的直系亲属,只剩大嫂王氏和一对儿女、二姐夫李贞与他的儿子保儿,隔房亲戚,也只有伯父家四堂兄的妻子田氏和其女儿在世,其余亲眷全部殒命于末世接连不断的瘟疫和饥荒之中。


按说,朱元璋的本家人丁其实算兴旺,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一共生育了四子二女。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家里的小儿子,大姐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婚后不久俩人就去世了,并未留有子女。


二姐嫁给盱眙县的李贞,生有儿子李文忠,小名保儿;大哥朱重四,娶妻王氏,生下儿子朱文正和女儿后,因饥荒和瘟疫去世。


二哥朱重六与朱重八分别离家闯荡讨生活,但大约运气不好,客死他乡再无音讯。三哥朱重七做了上门女婿,婚后不久也去世。


原本该十分兴旺的朱家,因生于动荡不安的乱世,直系亲属接连离世,其父母更早在大哥朱重四病逝时,巨大的打击加上饥荒,也离开了人世间。


朱五四还有一个哥哥,按辈分是朱元璋的伯父,伯父家也没免于厄运,四个儿子纷纷去世,全家只剩朱重五的妻子田氏和女儿。


所以,朱元璋父兄这一脉的亲戚,仅留下大嫂和一对子女,二姐夫和儿子还有伯父家堂兄媳妇跟女儿。再来就是夫妻关系里的亲戚,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机智又勇猛,很快就被大帅郭子兴看中,纳入自己的麾下。


由于朱元璋几年混迹于市井最底层,为人做事十分活络,又在年幼时读过一年私塾,还能识文断字,郭子兴越看越觉得这是个有才华的小伙子,他出于担心朱元璋被别人笼络走,就决定跟他用姻亲关系锁死。


郭子兴共有两位夫人,先夫人有三个儿子,后夫人张氏生有一个女儿,并收养了一位养女。养女姓马,是郭子兴生死之交的独女,因避仇把女儿托付给郭家养育,张夫人对马姑娘的教养十分上心,亲力亲为教导她针织刺绣以及持家等大家闺秀要掌握的技能。


待女孩过了及笄之年,出落得温婉秀丽,言谈举止颇有见识,郭子兴就把她当儿子教育,耐心传授各种文化知识,腹有诗书的马姑娘为人做事更变得井井有条,属于心中有城府,遇事又沉得住气的类型。


郭子兴为彻底收服人才朱元璋,之后把马姑娘嫁给了他,姑娘原生家庭已经没人了,母亲郑媪生下她不久就离世,亲父躲仇家时也客死他乡,所以郭子兴一家就是她的娘家。那么郭子兴夫妇,三个儿子和张夫人的女儿都算朱元璋的亲戚。


但从朱元璋登基后对郭子兴一家的态度来看,貌似并不把这门亲戚放在心上,郭子兴的大儿子战死不论,二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都参与进对付朱元璋的行动中,前者被队友出卖身亡,后者更是直接被朱元璋下令处死。


揣测原因,大约是郭家觉得对朱元璋有知遇之恩,不服气曾经一无所有的小沙弥,却最终登基成为天下之主,所以存了拿捏朱元璋的心思。


但朱元璋也将恩威并施做到了极致,先后或间接或直接搞死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后,洪武三年又施恩于郭家,封了张夫人的女儿为郭惠妃,郭子兴为滁阳王,目的是不给自己留下忘恩负义的名声。


最后郭子兴一脉已经基本不成气候了,只能安分地做好外戚的身份,从待遇来看,朱元璋比较上心的还是自己家的亲戚。


当二姐夫李贞带着保儿找来时,朱元璋跟其抱头痛哭,哭诉当年姐姐和姐夫一家有粮食都想着他的往事,封了李贞为公爵,洪武十一年李贞去世时,朱元璋更辍朝三日,追封了三世皆为王爵的荣恩。


外甥李文忠既袭了爵位,还以征虏副将军率军北征,战功赫赫一度执掌全国军事,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时,朱元璋不仅亲写祭文,还追封“岐阳武靖王”,功臣庙的排名就在徐达和常遇春之后。


大嫂王氏获封南昌王妃,儿子朱文正因懂事十分受朱元璋喜爱,先是任大都督,执掌中外的军事,还坚守洪都整整85日和陈友谅的60万大军对抗,但也因洪都保卫战后觉得朱元璋赏赐不公,有打算投靠张士诚背叛的念头,结果被朱元璋发现,软禁终老于桐城。


王氏的女儿获封福成公主,堂嫂田氏则封蒙城王妃,女儿得了庆阳公主的封号。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有幸在世的亲戚,给予的待遇都是十分不错的。


女儿都封了公主,选了驸马嫁人,侄子外甥也都放权让其带兵历练,相信他们在富贵之极的后半生也常觉得恍如做梦,怎么都想不到吃糠咽菜操心生计的日子一直勉强过着,竟然还有成为公爵、王妃和公主的一天。


但朱元璋关系比较亲密的亲戚,应该还是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这就跟俩人的行事作风分不开关系,李贞作风简朴,富贵加身也不忘谨言慎行,经常教育李文忠要感恩,所以当李贞病的下不了床时,朱元璋亲来姐夫的病床前探望,老泪纵横让众人都十分感怀。




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但在他称帝时,他的哥哥姐姐全都已经去世,与他平辈的亲戚中,只剩下一个姐夫。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今安徽凤阳)人,父亲名叫朱五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在世的时候,靠着有两膀子力气,给地主家当佃户中种地为生。

这样的家庭,想要大富大贵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能吃饱饭不挨饿,就是最大的愿望。

所以,本着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传统理念,朱五四与妻子陈氏,先后生养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一共六个子女。

而在这其中,朱元璋排行老幺,上面有仨哥哥俩姐姐。

不过,这几个朱元璋最亲的人,却没有福气等到他登基称帝的那一天,在公元1368年的时候,朱元璋的仨哥哥俩姐姐,早已先后离世。

这要是详细说起来,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先说朱元璋的大姐,她是朱元璋的兄弟姐妹中,去世最早的一个。

朱元璋的大姐,史料中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并且,也没有记载她的具体年龄,但部分佐证显示,她比朱元璋大不少。

作为家里的长女,在她很早的时候,就嫁了出去,丈夫名叫王七一,同样也是一个相当贫苦的农民。

而根据朱元璋在《皇陵碑》中的说法,其大姐在嫁人后,“期未久,与夫相继而亡”。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她成婚后没多久,就和丈夫先后去世。

由于去世得太早,朱元璋大姐一家,没有留下一个子嗣,而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将大姐追封为太原长公主,将大姐夫王七一则追封为驸马都尉。

接下来是朱元璋的二姐,她是朱元璋感恩了一辈子的姐姐。

朱元璋的二姐名叫朱佛女,在朱元璋还是个半大孩子时,她嫁给了丈夫李贞,在婚后,没少贴补娘家。

当时,朱元璋的家境十分贫寒,而二姐家的日子相对过得会好一点,因此,只要有机会,就会拿点粮食之类的贴补娘家,尤其对于老幺朱元璋,二姐是疼爱的很。

不过,朱佛女也是个无福之人,在朱元璋参加红巾军的头一年,也就是至正十一年,朱佛女因病去世,留下了丈夫李贞和儿子李文忠。

还有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他去世的时间为至正四年,当时蝗灾、旱灾接连不断,同时还伴有瘟疫和饥荒,因此,包括他以及他的父母,在当年都相继去世。

而在他去世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和女儿,回到了娘家。

另外,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就是他和朱元璋一起埋葬了父母,在丧事料理完毕后,朱元璋进了皇觉寺当小沙弥,而朱重六则远走他乡再无消息。

直到多年后,已是一方大将的朱元璋,才知道二哥早就客死异乡,并且,朱重六唯一的儿子朱旺,在出生不久后夭折,也就是说,朱元璋二哥这一脉,算是彻底绝嗣。

最后就是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据记载,他早年间,因为家中贫困,给人当了上门女婿,不过,日子也是相当不好过,去世很早,并且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这便是朱元璋仨哥哥俩姐姐的最终结局,他们统一的特点,就是都没能看到朱元璋登基称帝的那一天。

而真正看到并亲身经历朱元璋称帝的,在朱元璋的平辈亲戚里,只有二姐夫李贞一人。

李贞是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根据史料记载,他的儿子李文忠,生于公元1339年,由此可以推断,李贞娶朱元璋的二姐,至少也在公元1338年之前。

前文也提到,李贞的家境在当时还算不错,包括朱元璋家里都吃不上饭的时候,李贞家中尚有余粮。

并且,在当时,李贞和妻子经常接济朱元璋,而这份恩情,在日后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妻子朱佛女死后,恰逢天下大乱,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往淮东一带避祸,说是避祸,实际上跟逃荒差不多,路上也是颠沛流离,爷俩儿始终没个安稳的生活。

到了公元1353年,李贞听人说,自己的小舅子朱元璋,已经是红巾军郭子兴大帅麾下的一员大将,并且还占据了濠州城,李贞就决定,带上儿子一起去投奔朱元璋。

史料记载,在李贞几经辗转来到濠州,并见到朱元璋后,朱元璋抱着李贞以及外甥李文忠抱头痛哭,场面一度十分感人。

想想也是,原本一大家子人,由于战乱和饥荒,此时死的死,亡的亡,几年的光景下来,十几口人就只剩下这几个,怎能不让朱元璋痛哭流涕。

而自此之后,朱元璋开始玩命地对姐夫李贞好,没错,就是玩命地对他好。

据记载,李贞在投奔朱元璋后,不管是衣食住行,还是待遇各方面,朱元璋都力所能及地提供,《明太祖实录》中就提到,李贞所得到的“衣服供具之甚厚”。

由于小舅子对自己太好,弄得李贞也是感慨万千,当时他就说,自己和儿子侥幸从战乱中逃生,如今受到如此丰厚的优待,真的是“可谓再生矣”。

而到了朱元璋称帝时,这份隆遇更是有增无减,李贞被封为“恩亲侯”,加驸马都尉,同时,朱元璋 还在皇城的内城中,特意赐了一所宅子给李贞居住,更夸张的是,朱元璋甚至还允许李贞穿带有五爪金龙的龙袍。

而在朱元璋的带动下,朱元璋的儿子们,包括当时的太子朱标,对自己的这个小姨夫也是相当尊重,经常前去李贞的家中慰问,一时间,让李贞成了朝堂中显赫一时的人物之一。

不过,对于这份恩宠,李贞本人倒是清醒得很,他没有像历史上其他一些外戚一样,在得势后得意忘形,反而依旧和早年间一样,衣食住行讲究简朴为主,力求不铺张浪费。

并且,他也经常给自己的儿孙们讲当年自己苦难的事迹,寄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让儿孙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到了李贞晚年时,由于病危无法下床,朱元璋亲自来到其家中,握着李贞的手问他还认识自己吗?当时李贞已经病重到没办法说话,只是紧握着朱元璋的手泪流不止,这一幕让当时的朱元璋也是大为感慨,不由得泪洒当场。

李贞是朱元璋称帝后仅存的同辈亲人,而在他去世后,朱元璋大为悲痛,下诏“停朝三日”,并亲自前去祭奠。

除了李贞之外,还有朱元璋的几个小辈亲人,见证了他的登基称帝。

第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也就是李贞和朱佛女的儿子李文忠。

李文忠小名保儿,生于1339年,在他出生数年后,母亲朱佛女因病去世,年幼的他,开始跟着父亲踏上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公元1353年,十几岁的李文忠跟随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期间还差点冻死,好不容易来到滁州,终于见到了舅舅朱元璋。

史料记载,在见到舅舅之后,李文忠到底是孩子心性,看到舅舅想到了自己去世的母亲,当时就扑在朱元璋怀里大哭不止。

而看到自己的外甥,朱元璋也如同是看到了自己早已去世的姐姐,因此,对于李文忠,朱元璋有一份特别的疼爱,基本上是当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在此之后,李文忠改姓朱,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他与朱标等人一起接受了大儒的教育,李文忠本人也是相当聪慧,读书识字样样不在话下。

到了他19岁那年,就开始跟随朱元璋东征西讨,他的第一战,就是大破池州,在这里李文忠击败陈友谅的部下赵普胜,又攻下青阳、石埭等县,可谓是居功甚伟。

自此,李文忠开始了帮助舅舅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征程,击败张士诚,攻打陈友谅,又跟随常遇春等人远征北元,期间均是战功累累。

可以说,在明朝建立初期,李文忠参与了大多数至关重要的战役,而他也靠着谋略和勇猛,立下了一个又一个功劳,这就让朱元璋对自己这个亲外甥愈加看重。

而在朱元璋称帝时,李文忠已官至荣禄大夫,并且在军中的地位极高,尤其是在常遇春死后,是李文忠接替了其将军的位置,由此可见,当时的李文忠确实是前途一片光明。

只不过,李文忠也不是一个长寿之人,在他四十六岁时,因病去世,当时朱元璋在其临终前,曾亲自前去探视,并且,在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怀疑当时的太医在李文忠的药里做了手脚,就下令将所有负责为李文忠诊治的太医以及其妻儿家小一律斩首。

虽说朱元璋此举有滥杀无辜的嫌疑,但也能够看出,他对自己的这个外甥,是如何疼爱。

除了李文忠之外,亲眼见证朱元璋登基的小辈人中,还有一个朱元璋的侄孙。

这个侄孙名字叫做朱守谦,在说他之前,有必要先说说他的父亲,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次子,在朱文正上面,曾经还有一个哥哥,但在出生不久便夭折,因此,朱文正也算是朱重四的长子。

朱重四死后,妻子王氏带着朱文正回了娘家,而在朱元璋投身红巾军,并闯出一片天地时,日子过不下去的王氏,带着朱文正也投奔了朱元璋。

对于朱元璋来说,大哥的儿子,就和自己的儿子差不多,因此,朱文正来了之后,朱元璋同样也是十分器重,经常带在身边,跟着自己征战天下。

朱文正自己也是十分勇猛,打起仗来身先士卒,并且,在打下应天后,朱元璋曾问他,想要当什么官,当时年轻的朱文正回到,自己是朱家人,不着急封官,应该先封其他有功的将士。

这句话,让朱元璋对这个侄子分外满意,从此,也就更加器重他。

而朱文正最引人瞩目的一次功劳,就是在公元1361年,以少量兵力,坚守洪都城(今南昌),力抗陈友谅几十万大军三个月的事迹。

当时,洪都城内只有兵力几万,而陈友谅则带来了六十万大军,而朱元璋一时半会赶不回来支援,因此就下令让朱文正死守,务必保证洪都城不丢。

最终,朱文正坚持了85天,终于在弹尽粮绝的前夕,等来了朱元璋的支援大军,陈友谅也因此败退。

此战,令朱文正一举封神,原本,大好的前途正徐徐展开,但却因为他的狂妄,最终葬送了这一切。

据史料记载,在洪都之战后,朱元璋对其他大将均有所厚赏,但唯独没有赏赐朱文正,朱元璋的意思,是朱文正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子,想再历练历练他,然后再封个更高的爵位。

结果,朱文正没能理解透朱元璋的这层意思,因此对于没有得到相应封赏就十分不满,时常在军中口出不逊,并且,还暗中与陈友谅勾结。

这一切被朱元璋得知后,朱元璋大为恼火,亲自来到朱文正的驻地,一顿责骂之后,当场就想斩了朱文正,幸亏马皇后极力劝阻,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血亲,这才让朱元璋打消了处死他的主意。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终,朱元璋下令,将朱文正幽禁在了桐城。

可能是看到自己前途尽失,也可能是后悔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在被幽禁不久后,朱文正便怏怏而死,年仅二十九岁。

朱文正死的时候,是公元1365年,此时距离朱元璋称帝还有三年,因此,他没有见证大明的建立。

而朱文正在活着的时候,曾有一个儿子,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朱守谦。

朱守谦小名铁柱,在父亲朱文正被幽禁时,朱守谦大概在五六岁的样子,虽说幽禁了朱文正,但朱元璋毕竟是一个十分看重亲情的人,因此对侄孙朱守谦,并没有刻意冷淡。

为了让朱守谦得到很好的教育,不走其父亲的老路,朱元璋将其带在自己身边亲自教导,时常对其讲人生道理,可以说,朱元璋对这个侄孙期望甚高。

到了朱元璋称帝两年后,也就是公元1370年,八岁的朱守谦,受封为靖江王,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靖江王,其藩地在桂林。

洪武九年,朱守谦拜别朱元璋,前往桂林就藩,临行前,朱元璋对他千叮咛万嘱咐,要他切不可恣意妄为,同时还对随行的文武官员一再交代,要好好引导朱守谦,不可走朱文正的老路。

不过,朱元璋的殷殷期望,在朱守谦到达桂林后,全部都落了空。

史料记载,朱守谦秉性顽劣,在桂林当藩王时,“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对于官员的规劝全然不听,甚至多行不法之事。

这一切被朱元璋得知后,令他既伤心又愤怒,最终下令,将朱守谦从桂林押回凤阳老家,命其在那里种田,同时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

这次反思过程,前后长达七年,在洪武二十年,朱元璋认为朱守谦已经知道改过自新,因此出于可怜,就下令将其重新恢复爵位,并迁往云南就藩。

不曾想,朱守谦表面上是改过自新,但到了云南后,依旧故态重现,继续为非作歹,最终,忍无可忍的朱元璋再次将其安置在凤阳,而朱守谦此次变本加厉,在凤阳依旧不安分,没少袭扰乡民,不得已,朱元璋只能是将其带回京城幽禁起来。

这次幽禁,一直持续到朱守谦去世,在他死后,朱元璋出于对大哥的愧疚,将朱守谦的儿子朱赞仪封为靖江王世子,并在其成年后,让其继承了靖江王的爵位。

靖江王一脉,从朱守谦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到了顺治入关时,清军攻陷桂林,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眼见大势已去,又不愿投敌苟活,因此最终自缢殉国。

李文忠和朱守谦,是朱元璋的亲人中,见证了其称帝的两个小辈,除了这二人之外,朱元璋的两个侄女,同样也见证了明朝的建立。

这两个侄女,一个是朱元璋的亲侄女,一个是朱元璋的堂侄女。

其中一个,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的女儿,也是朱文正的妹妹,当年她和母亲王氏,以及哥哥朱文正一起投奔了朱元璋,并在朱元璋称帝后,以王女身份被封为福成公主。

另外一个,是朱元璋父亲朱世珍的弟弟,也就是朱元璋的叔叔家的孙女,因此,从亲属关系论起来,算是朱元璋的堂侄女。

这位堂侄女,在朱元璋称帝后,被封为了庆阳公主。

福成公主后来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庆阳公主则嫁给了龙江翼守御千户黄琛,这两人均被朱元璋封为驸马都尉。

洪武四年,曾有官员上书,提出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乃是侄女,不宜封为公主,应当降为郡主,但朱元璋则认为,他的直系亲属中,只有这两个侄女还在世,因此不忍心降低爵位,最终,依旧是称公主驸马如故。

综上所述,在朱元璋称帝时,他在世的亲戚中,平辈的只有二姐夫李贞一人,小辈的有侄孙朱守谦,以及外甥李文忠,另外,还有侄女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一共只有五人在世。




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除了自己的亲生子女外,他还有一个侄女,一个侄孙,一个堂侄女,一个姐夫和一个外甥在世。

一、福成公主(侄女)

福成公主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女儿(本名朱重五,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嫌大哥的名字太草根,就替其改名为朱兴隆),元末乱世中,她随母亲王氏以及二哥朱文正投靠已经起兵的四叔朱元璋,侥幸活了下来。(朱兴隆还有一个儿子,早年夭折,朱元璋登基继位后,追封他为山阳王,赐名朱圣保)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以皇帝女儿的待遇册封她为福成公主,并将其下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



二、靖江王朱守谦(侄孙)

朱守谦是朱文正儿子,朱兴隆孙子,朱元璋的侄孙。元末大乱时,因朱兴隆早死,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就带着吃不饱饭的朱文正和福成公主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当时还没有儿子,身边也没几个至亲可倚重,就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在抚养。按照朱元璋早年的心态来看,他对朱文正是寄予了厚望的。

然而朱文正不争气,因为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一顿责骂后,居然就有了叛投张士诚的歪心思。他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也是态度极为恶劣。搞得朱元璋感叹“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也是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

当时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马皇后在一旁劝阻,说你就这一个侄子,你大哥就这一个儿子,你居然忍心杀他?最后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劝,就没杀朱文正。

不过,没杀归没杀,朱文正没有看到明朝开国那一天。他在1365年即已病死。所以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当时已没有侄子,只有一个侄孙,就是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当时年仅八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

按礼法来说,朱守谦只能享受郡王待遇,但朱元璋心疼侄孙,就把朱守谦的待遇拔高了一级,以郡王身份享受亲王的俸禄。

朱守谦封靖江王后,跟朱文正一样,也是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但是朱元璋没有跟他计较,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最后无可救药了,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朱兴隆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就此绝嗣,便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等十三藩王,让他跟自己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人关系。最终,靖江王一脉与明朝相始终,明朝亡后,靖江王还延续了十几年。



三、庆阳公主(堂侄女)

庆阳公主的爷爷是朱元璋老爸明仁祖朱世珍的弟弟,所以她的老爸朱重四就是朱元璋的堂兄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母兄长为王,还追封了自己二叔和几个堂兄弟为王。其中庆阳公主的老爸朱重四被追封为蒙城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侄女为福成公主时,也一并册封堂侄女为公主,名号为庆阳公主。并将其嫁给了自己的得力干将黄琛。

按道理讲,朱重四只是朱元璋的堂兄,爵位只能是藩王一级,他的女儿按礼法只能封郡主才合适。洪武四年时,礼部官员就因为这件事向朱元璋奏呈,说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应改封郡主,其夫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是驸马。

但朱元璋顾念兄弟手足之情,说他全家都死光了,只有福成和庆阳两个两个侄女,实在不忍心降夺她们的公主封号,便把礼部的奏呈驳了回去。(后来碍于礼法,还是把两个侄女的俸禄降了一级)

不过,建文帝的时候,朱允炆还是把自己两个堂姑的级别给降为了郡主。其中庆阳公主降为庆成郡主。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朱允炆就是个死心眼,寡恩薄义,他被四叔朱棣篡位,还真不是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南下争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公主封号的庆成郡主还跑到前线劝和,以堂姐的身份指责朱棣不应该造反。把朱棣说的非常头疼。

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为她素服辍朝一日,命有司治葬,朱棣的几个儿子也都派人祭奠。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位堂姐还是比较尊重的。



四、陇西郡王李贞(姐夫)

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在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只有李贞家里有富余,还能吃得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继位称帝后,对李贞就格外照顾。先是册封侯爵,后来又封公爵,死后还追封了郡王爵。

李贞对朱元璋的关照非常不好意思,就以身作则,平时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吃饭只求适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送给他衣服,但他穿坏了的一定要缝补好再穿,绝不浪费。他还经常向晚辈说当年有多苦,现在富贵了绝不能忘本。

由于李贞的以身作则,所以朱元璋就对他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还特别许他穿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后来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他,就把皇城的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让皇太子朱标以及留京的皇子经常去拜访二姑父。

洪武十年,李贞病重,朱元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李贞家里,握住李贞的手说就哭。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皆王爵”。



五、岐阳王李文忠(外甥)

李文忠是李贞儿子,朱元璋外甥。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家乡凤阳遭到特大旱灾,而且祸不单行,瘟疫又流行起来,他家所在村子的二百多口,十有八、九死去。其母,也就是朱元璋二姐也病死了。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见乡亲们遭罪,就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牛和猪,给乡亲们吃,和村民一起守望相助。但老天不公,不久后元兵和义军厮杀,祸及到了凤阳,李文忠就只好随父亲李贞一起背景离乡逃命。

逃了大约一年后,李贞听说朱元璋在义军中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军官了,就立即带着李文忠去投靠。

李文忠见到朱元璋这个小舅舅,立即就想到了死去的妈妈,于是两人一碰面,李文忠就扑在朱元璋的怀里大哭。朱元璋看外甥哭的稀里哗啦,他也是悲喜交加。

后来朱元璋觉得李文忠孺子可教,就对李文忠说,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当作养子,李文忠点头同意,李贞也同意,从此,李文忠就改叫了朱文忠。

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这一对外甥、侄子,马皇后是非常疼爱的,而且由于他们都比朱标要大很多(大十几岁),所以朱标对这二位也是极其尊重,以兄长视之。

明朝建立之初,李文忠未封爵位,洪武二年他攻破元上都后,才获封曹国公。(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在明朝政权初步稳定之后,在李文忠主管大都督府的次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候的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李文忠对舅舅的这做法深感不安,就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批评朱元璋。

朱元璋对李文忠的这一行为很恼火,就扬言要杀他,马皇后听说后,大吃一惊,赶紧跑去找朱元璋哭诉,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都早已经死没了,只剩文忠(当时只剩庆阳公主和李文忠),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咋那么狠心啊!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深感惭愧,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便赦免了李文忠死罪。

但为了震慑群臣,不久后朱元璋还是削去了李文忠官职,把他幽闭在家。

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文忠病重。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但到了第二年,李文忠还是死了。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迷。朱元璋怀疑是华中下毒,降了华中一级爵位,把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都宰了。但也有人怀疑,说这就是朱元璋暗中指使的。至于到底是不是,那就不知道了。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而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则传给了他儿子——明朝著名纨绔子弟李景隆。




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晨,应天(南京)南郊,天宇澄清、红日高悬,金色阳光普照大地,一片详和气象。在吴王左丞相李善长的率领下,应天文武百官及耆老百姓们恭敬地肃立在祭坛左右,迎接这天下的新主——即将即皇帝位的前龙凤政权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吴王朱元璋。

在群臣及亲卫的簇拥下,身穿皇帝衮服的朱元璋自应天府新皇宫抵达南郊祭坛。在独自登上祭坛、向昊天上帝宣读了祝文、汇报十六年来的成就、功业后,正式向全天下宣布自己即位称帝、建立新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的谕旨。朱元璋即新建立的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这一年,太祖四十岁。

时光倒退四十年,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钟离东乡中,佃农朱五四家的第六个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

当然,他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后世所描绘的“及产,红光满室,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之异象,一切普通平常,没有任何传奇的色彩。那些后来大书特书的所谓“天象”,都是他的后世子孙及臣子们为了突出他的煊赫帝王生涯,而想方设法渲染并加以描述、以彰显这王朝开创者与众不同的传奇生世。

男孩出生时,他的父亲朱五四已经四十七岁,母亲陈氏也有四十二岁了,他是不折不扣的老来子。当时,朱五四和他的兄长朱五一居住距离并不远,相互还有来往,两家的儿子们取名也遵循了相同的排行,朱五一家的四个儿子分别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朱五四家的前三个儿子则叫: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所以,按照兄弟间的排行,朱五四给自己的四儿子取名:朱重八。

自出生至十七岁,少年朱重八一直生活在濠州,之前住钟离东乡,后与家人们一起迁往西乡,然后再迁太平乡孤庄村。朱五四一生搬了四五次家,辛辛苦苦佃种地主田土,开荒种田,却连巴掌大的一块自己的地都没有挣下,得到的只有人间风霜苦,和流不尽的辛酸泪。这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民困苦生活的的真实写照。

在朱家居住在孤庄村的日子里,朱重八的大哥朱重四娶亲成家,先后生下两子一女;大姐、二姐则早早被打发出嫁,以减轻家里的负担,大姐嫁给王七一,二姐嫁给李贞。后来三哥朱重七也因为家境窘迫,不得不入赘他人家,成了上门女婿。所以朱家只剩朱五四夫妇、朱重四夫妻及儿女、朱重六、朱重八兄弟,一共九人。

即使家境不佳,但是爱护儿子的朱五四还是咬牙拿出一点点钱,让朱重八上了一年的私塾。但后来实在没有余钱,十岁的朱重八只好放弃读书,回到家中,给田主刘德家放牛,用辛苦的劳动为家里分担一点责任和负担。

如果没有其他灾祸、一切顺利的话,朱重八不出意外将会延续他父兄的老路,辛苦劳作、积攒微薄的家产,过了几年逐渐长大后,迎娶一个大概同样家境的普通女子,生儿育女。最后成为一个和父亲朱五四一样辛苦劳作、不得休息的贫苦农民,佃着某个豪强地主家的土地,一生摆不掉穷苦、艰辛、卑微的命运,直至终老。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已历两年。而且祸不单行,旱灾没有缓解,蝗灾又起,紧接着瘟疫爆发。在接连的天灾中,地处淮西濠州的朱家,原本虽贫穷艰辛、但总还算平静的生活再也无法支撑,全家节衣缩食、辛苦劳作攒下的一点点积蓄,在绵延数年的大旱、蝗灾、瘟疫中消耗殆尽、荡然无存,生活陷入极度困顿中。

在肆虐淮河两岸的瘟疫里,因连年绝产而衣食短缺的朱家,终于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短短半个月间,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大哥的长子圣保,都在这场天灾中先后去世,悲惨不已!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御制皇陵碑》

此时的朱家,只剩下了十七岁的朱重八、及二哥朱重六(三哥已经入赘别家),还有大嫂王氏,及大哥朱重四尚存的一儿一女。

逝者长已矣,生者尚徘徊,为了安葬去世的亲人,总要给他们找一块安身之所。可是朱五四一辈子辛苦劳作、勤勤恳恳,却总是给别人开荒垦土,没有置办下属于自己的半亩土地,去世后连块下葬的坟地也没有!无奈之下,朱重六、朱重八兄弟俩只得去央求佃土地给他们家种的地主刘德,请他看在朱家父子为他种了这么多年地的情分上,稍稍施舍一块地,用来安葬去世的家人。

但刘德为人刻薄,断然拒绝朱家兄弟请施舍田地的恳求,并大声斥责二人。重六、重八兄弟悲愤哀痛,又无计可施,伤心大哭,痛苦之极。周围邻居们见状都十分地同情,但大都是和朱家一样的穷苦人家,也爱莫能助。

恰好住在旁边的刘德之兄刘继祖在家,他听见喧哗后出门了解事情原委,看见朱家兄弟的无助可怜情况,于是生出了恻隐之心,主动帮助兄弟二人,把自己的一小块地送给他们用来安葬去世的家人,朱家的燃眉之急才得以解决,去世的家人不至于死无葬身之所。(刘继祖的这一善举,将来给他的后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

坟地解决了,可是置办棺木的事却再也没有能力办到,朱家兄弟心酸流泪、忍着悲痛,将亲人们生前的破衣烂衫包裹在他们的遗体上,草草掩埋了事。

五十年后,已经贵为天下至尊的老年重八想起这段少年时的辛酸事,还老泪纵横、悲痛不已:

“朕昔年寒微时,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急无阴宅之难!吁,艰哉!”

安葬了亲人后,朱家也维持不下去了:大嫂王氏为了活命,只得万般无奈地告别两个弟弟,带着儿子驴儿和女儿,返回了自己的娘家。而重六、重八兄弟俩在破烂的老屋前抱头痛哭一场后,挥泪告别,各自逃命,期盼能在这残酷无情的世道里活下去。而这一次分别后,朱重八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二哥。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御制皇陵碑》

十七岁的朱重八,自此成了孤儿。在之后的日子里,他四处漂泊流浪,当和尚、做乞丐、云游四方,卑微而顽强地挣扎着活在社会底层中。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末红巾起义爆发,还在家乡皇觉寺当小沙弥的朱重八,得到了已参加红巾军的幼时伙伴汤和的召唤,从家乡赴濠州,投身郭子兴领导的红巾义军。

从此,朱重八凭借勇猛作战、机灵诚实,得到了濠州红巾军大帅郭子兴赏识,被收为贴身亲军,并把养女马氏嫁给他,还给他起了新的名字——“元璋”,这就是日后建立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冬,朱元璋奉命南下攻打滁州,并很快攻克。郭子兴于是让朱元璋驻守滁州,统管一方。当年的孤儿朱重八,终于在乱世中站稳脚跟,走出了统一天下地第一步。

驻守滁州的朱元璋,生活已经初步安定,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于是开始多方打探,寻找失散的亲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月,朱元璋的大嫂王氏终于得知四弟已经出人头地、并在四处找寻亲人好消息,于是惊喜万分地带着儿子驴儿和女儿从老家赶到滁州前来投奔,这使得和家人分别十年的朱元璋悲喜交加,和大嫂、侄儿侄女含泪相见,互相述所离别后的思念之情:

“分离数年,扰攘中一见眷属复完,其不胜之喜复何言哉!”

至正十四年(1354年)十二月,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也得到了消息,带着儿子保儿前来投奔朱元璋。从二姐夫的口中,朱元璋得知因为世道艰难、百姓流离,自己的大姐、大姐夫、二姐、入赘他人家的三哥及三嫂,都已经在不断的天灾和纷争的乱世中离开了人世;而最亲密的二哥朱重六,和自己分别后虽然也勉力成家,但还是没有躲过这乱世的摧残,数年前已经默默无闻地在贫病中去世,他所生的儿子朱旺也因衣食无着而夭折了,寡居的二嫂倒是还活着,在老家背着筐在野外挖野菜,苦苦支撑度日。

心急如焚的朱元璋立即派人去钟离老家寻找二嫂,把她接到滁州来奉养。但天不遂人愿,派出的使者晚了一步,朱元璋的二嫂因为生计艰难、灾荒罹殃,不久前已经病殁于乱世中。

收到回报后,朱元璋唏嘘流泪,为哥嫂侄子们的不幸命运而黯然神伤。

-----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我栖,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又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会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御制皇陵碑》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再次得到消息,同住在钟离的伯父朱五一一家,除了四堂兄朱重五的妻子田氏、以及朱重五和田氏的女儿之外,伯父朱五一夫妇及四位堂兄: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五,都在天灾和乱世的摧残下,全部去世了。于是朱元璋再次派人去寻找堂嫂田氏和堂侄女。还好,她们母女运气不错,被派来的使者寻找到并送往滁州,得以安身立命。

这些朱家的亲人们,被朱元璋妥善安置奉养,其中侄儿驴儿被赐名朱文正,外甥保儿被赐名李文忠,请文士教导他们,稍长之后,又让他们进入军中,随自己征战。朱文正和李文忠随叔父(舅父)征伐多年、战功赫赫,先后担任过全军最高首脑——大都督府大都督。

洪武元年(1368年),经过十六年的艰辛奋斗,当年的贫苦佃农之子朱元璋历尽艰辛,终于得以席卷天下,一统江山,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

而太祖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的时候,他尚在世的亲人,除了自己的妻妾子女外,只有大嫂王氏、二姐夫李贞、堂嫂田氏(堂兄朱重五之妻)、外甥李文忠、侄孙朱守谦、侄女(大嫂王氏之女)、堂侄女(堂嫂田氏之女),寥寥七人而已(朱守谦之父,太祖的亲侄朱文正,在立下守卫洪都大功后,居功自傲、又怨恨太祖未及时封赏,因此欲谋反,被太祖软禁,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抑郁而死,没有得见太祖登基称帝)。

太祖登基后,按照皇家礼仪制度,追封四代祖先为帝:高祖朱百六为德祖玄皇帝、曾祖朱四九为懿祖恒皇帝、祖父朱初一为熙祖裕皇帝、父亲朱五四为仁祖淳皇帝,并改名朱世珍。

而其他早逝的亲人,太祖也一一追赠:大哥朱重四为南昌王,改名朱兴隆;二哥朱重六为盱眙王、改名朱兴盛;三哥朱重七为临淮王、改名朱兴祖。大哥早夭的长子朱圣保为山阳王、二哥早夭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

另外,太祖伯父一家也得到追赠:伯父朱五一为寿春王;堂兄朱重一为霍丘王、朱重二为下蔡王、朱重三为安丰王、朱重五为蒙城王。堂侄(朱重一的儿子)朱赛哥为高沙王、朱铁哥为宝应王;堂侄(朱重三的儿子)朱转为六安王、朱记为来安王、朱臊为都梁王、朱润为英山王。

之后太祖在盱眙建祖陵、在凤阳建皇陵,以祖陵为高祖、曾祖、祖父的衣冠冢,以皇陵为父母的陵墓,并以伯父、三位兄长、四位堂兄及诸侄陪葬皇陵。

在追尊、追赠了逝去的亲人后,对于在世的亲人们,太祖也没有忘记,一一加封,让他们安享富贵荣华:

大嫂王氏,称封南昌王妃,携孙子朱守谦在京师(南京)居住,恩崇有加。后来随同孙子前往广西桂林就藩,洪武十六年(1383年)去世,祔葬于中都皇陵内南昌王陵,和丈夫朱兴隆(重四)合葬。

二姐夫李贞,被封授“恩亲侯、驸马都尉”,洪武三年(1370年)加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尊崇至极。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去世,太祖追赠他为“陇西恭献王”,为其辍朝三日,并亲自驾临葬礼致奠,追赠李贞三世皆王爵。

堂嫂田氏,册封为蒙城王妃,于京师宅居住,厚加恩养。蒙城王妃于洪武初年去世。

外甥李文忠,先后授为偏将军、征虏左副将军,率军北征。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破北元国都应昌,俘元昭宗嫡长子买的立八剌,及北元后妃、宫女、诸王、将相官属数百人,宋、元玉玺金宝、玉册,镇圭、大圭、玉带、玉斧等。捷报传往京师,太祖大喜,临奉天门受朝贺,授李文忠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李文忠升任大都督府大都督,执掌全国军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去世,年四十六。太祖亲写祭文致哀,追封李文忠为“岐阳武靖王”,配享太庙,悬像于功臣庙,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排名第三。

侄孙朱守谦,洪武三年(1370年)册立为靖江王,赐靖江藩车马仪仗、采邑禄田皆与诸皇子一视同仁。洪武九年(1376年),十五岁的朱守谦奉祖母南昌王妃王氏前往桂林(洪武五年(1372年)靖江府改名桂林府)就藩。

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为朱守谦在藩地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所以太祖发怒,把他废为庶人,让他回凤阳种田。洪武二十年(1387年),太祖认为朱守谦在凤阳经过艰辛、应该能够改过,所以恢复他的王爵,改封云南。不过在云南朱守谦故态复发,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导致云南军民怨恨。太祖无法,只得又把他召回,废黜王爵,安置在凤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守谦去世,时年三十一。太祖念及亲亲之谊,不忍大哥南昌王一系就此断绝爵禄,于是把朱守谦的儿子、十岁的朱赞仪册封为靖江世子,留在京师,加以教导。之后朱赞仪在建文二年(1400年)袭封靖江王,永乐元年(1403年)复藩桂林。

此后朱赞仪及其后代世袭靖江王,在桂林沿袭了十代十三王,历经二百四十三年,直到永历元年(顺治三年、1646年)最后一代靖江王朱亨歅不屈殉国。靖江王也是明代唯一一家不是太祖直系子孙后代的藩王。

另外,大嫂南昌王妃的女儿册封为福成公主、堂嫂蒙城王妃的女儿册封为庆阳公主。在太祖的主持下,福成公主下嫁王克恭,庆阳公主下嫁黄琛,二人皆授官驸马都尉。王克恭先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黄琛先任龙江翼守御千户,后改淮安卫指挥使。

洪武四年(1371年)三月,礼部官员上奏请太祖:

“依礼制,皇侄女不宜称公主,请改封郡主;克恭、琛当缴还驸马都尉诰命、止称本官。”太祖回复说:“朕惟此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公主驸马如故。”

于是福成公主、庆阳公主称号不变。这也可以看出太祖对亲人的厚爱。

以上七人,即是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时,尚存于世的亲人。而太祖对他们也是优渥有加、恩养厚赐,体现除了亲亲之谊。从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小民,成长为主宰天下的至尊帝王,太祖不忘根本,对尚存于世的亲人们倍加恩遇、厚加奉养,他早逝的父母兄长在天之灵,也可以安心瞑目了。




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那他称帝的时候还有什么亲戚在世呢?

首先说他大哥这支!朱元璋大哥原名朱重五!朱元璋登基后改名朱兴隆!

朱兴隆,出生于1307年,是家里的长子!可是在1344年的时候,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导致疾病流行,灾民遍野,加上当时元朝腐败,不及时救灾,最终包括朱兴隆,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元璋的母亲陈氏全部饿死!这年朱兴隆37岁!朱元璋才16岁!

朱兴隆死后,留下了妻子陈氏以及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和县,被郭子兴委任为总兵驻守和县,也正是这一年,朱兴隆的妻子陈氏带着朱兴隆的次子朱文正和长女朱氏来到了和县!而朱兴隆的长子朱圣保因为灾荒不幸去世!洪武元年,朱兴隆被朱元璋追封为南昌王!朱兴隆的长子朱圣保被追封为山阳王!

不久,陈氏也因为疾病不幸去世,洪武元年被朱元璋追封为淳皇后,并与朱兴隆一起葬在了安徽凤阳明皇陵!

陈氏死后,朱兴隆这支只剩下了次子朱文正和长女朱氏!

朱文正,出生于1336年,投奔朱元璋时他已经19岁了!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在见到这个侄儿后,特别的喜爱,拿他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但请老师教他文化,还让他在军中历练!而朱文正也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在投奔朱元璋的第二年,也就是1356年,朱文正就在集庆战役中立下战功,并率先攻占了集庆路!

战后朱元璋打算封朱文正枢密院同佥,但遭到了朱文正的拒绝!朱元璋就问,你想当个什么官!

朱文正回答:“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

朱元璋听后特别的高兴!更加看重朱文正!

而让朱元璋对朱文正刮目相看的,还是洪都保卫战!

当时,陈友谅亲率60万大军来攻打洪都,而朱文正却只有四万!但就是这样,朱文正硬生生的守了85天,为朱元璋抄陈友谅后路奠定了基础!

可是,自洪都之战结束后,朱文正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不但骄横跋扈,还欲有和张士诚联合对付朱元璋的想法!事后才明白,原来,洪都战役结束后,朱元璋对其他有功人员都给予了奖励,唯有朱文正没有,朱元璋的意思是,朱文正是自己的侄儿,需要培养,以后再大封,可朱文正却不明白朱元璋的用意,最终对朱元璋产生了误会!

但朱元璋对于朱文正所犯的错误并没有过分追究,而是把他软禁到了桐城,只是,朱文正自己想不开,最终,朱文正于1365在桐城去世,享年29岁!

朱文正去世后,朱元璋也很伤心,本来朱文正是个难得的将才,却因为与自己的一个误会,英年早逝!为此,朱元璋也对朱文正给予了补偿,就是将他唯一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世袭罔替!

朱守谦出生于1361年,他被封为靖江王时才年仅八岁!由他的母亲也就是朱文正的妻子谢翠英抚养,谢翠英是明朝大将谢再兴的女儿,谢再兴的二女嫁给了明朝大将徐达,所以,朱文正和徐达还是连襟关系!而谢翠英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她却见证了朱元璋登基!

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就一直住在广西桂林,可他却不是一个安分的主,不但在当地飞扬跋扈,还纵使家奴在桂林为非作歹,横行乡里!朱元璋接到广西护卫指挥耿良的奏报后,很是生气,但考虑到朱文正,朱元璋并没有处罚他,而是将他调回南京面壁思过!不久,朱守谦又返回封地,可依然还是那样,当时朱守谦15岁,为了彻底改变朱守谦的心性,朱元璋将朱守谦送到了凤阳老家,还赐给他一片农田让他磨练心性!经过七年的磨练,朱守谦被朱元璋送回了封地,可朱守谦还是本性难改,不但,依旧横行乡里,还作诗讽刺朱元璋,这下彻底得罪了朱元璋,朱元璋将他发配到了云南,可是抵达云南后,朱守谦似乎更加憎恨朱元璋,不但掠杀不辜,还贪赃枉法,使得云南民不聊生,军民怨气极大,为了平息众怒,朱元璋只能再次将朱守谦送往南京,面壁思过,可是这次,朱元璋并不想急于送他回封地,而是像他父亲一样,软禁!1392年,朱守谦在被软禁了五年后去世,享年三十二岁!靖江王也由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不满5岁)继任!

朱兴隆的长女朱氏,洪武元年被朱元璋册封为福成公主!同年,朱氏下嫁给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朱氏被封为公主后,曾有大臣反对,因为朱氏毕竟是朱元璋的侄女,而不是亲生女儿,所以,大臣建议降一级封为郡主!可是,这一提议遭到了朱元璋的反对,朱元璋说:“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公主驸马如故!

意思是说:我只有这侄女二人,他们的父母都不在了,我怎么能忍心降他们的爵位呢!所以,他们的爵位不变!

不过,他们的爵位最终还是被降成了郡主,是在朱元璋死后,朱建文登基后,颁布的!

由此可见,朱兴隆这一支,朱元璋登基时还在世的有四人,分别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媳谢翠英,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朱元璋的侄女福成公主朱氏!

再说朱元璋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大姐朱长女这三支!

二哥朱重六,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只知道他在1344年,也就是淮北发生灾害那一年和15岁的朱元璋一起将他们的父亲,母亲,大哥埋葬之后,就分道扬镳了,朱元璋去了皇觉寺当了行童,而朱重六却不知下落,直到朱元璋称帝后,他才知道,他的二哥已经去世,还知道他二哥也娶妻生子了,只是他二哥的妻子不知所踪,只留了了一个儿子名叫朱旺,但也没有活下来,所以,朱元璋登基后就追封他二哥为盱眙王并改名朱兴盛,追封他侄儿朱旺为昭信王并将他们一起葬在了安徽凤阳明皇陵!

三哥朱重七,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但史料说,朱元璋三哥去世很早,而且1344年淮北发生灾害时,只有朱元璋和他二哥朱兴盛在,按说,朱重七比朱元璋大,他应该也在,但当时朱重七确实不在,也没有逃难,这说明,朱重七在朱元璋15岁时就已经去世了!且没有娶亲!所以,朱元璋登基后,就将他的三哥改名朱兴祖,并追封临淮王!

大姐朱长女,洪武三年被朱元璋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为何其他人是洪武元年追封,而她却是洪武三年!根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之所以这么迟追封他大姐,是因为朱元璋与他大姐有隔阂!据说,朱元璋投靠郭子兴后不久,就遇上了元军攻打,朱元璋战败,被迫到他大姐家躲避,可是他大姐和他大姐夫王七一却怕给自己招灾而将朱元璋拒之门外,从此朱元璋就对他大姐,大姐夫产生了怨恨!

洪武三年,在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建议下,朱元璋碍于脸面,才追封他大姐为太原长公主,追封他大姐夫为驸马都尉!

至于朱元璋大姐还有没有子嗣,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但根据朱元璋当时逃难去他大姐家,加上后来朱元璋追封他大姐,大姐夫来看,朱长女和王七一应该没有子嗣,不过这也说不好,也许是朱元璋还记恨他大姐大姐夫,所以,对于他们的子嗣,朱元璋也不想去找!

由此可见,朱元璋登基的时候,他二哥,三哥,大姐,这三支已经没有人在世了!

最后说朱元璋二姐朱佛女这一支!

朱佛女是朱元璋的二姐,但由于朱元璋与他大姐有隔阂,所以,朱元璋一直视朱佛女为大姐!

朱佛女出生于1316年,朱元璋10岁的时候,朱佛女就嫁给了盱眙县的李贞!由于淮北受灾,所以,朱元璋时常吃不饱肚子,为此,朱佛女经常会接济朱元璋,尽量让他能吃饱,也正是如此,朱元璋和他二姐的关系特别好!不过,朱佛女命比较短,在36岁时就不幸去世,而此时的朱元璋还是个沿路乞讨的行脚僧,根本不知道他二姐已经去世了,如果知道,他该有多难过,所以,朱元璋登基后,第一个追封的就是他二姐,被朱元璋追封为曹国长公主!

除了追封他二姐,朱元璋还对朱佛女的家人给予了特殊照顾!

像朱元璋的二姐夫李贞!也是朱元璋登基时,唯一在世的同辈亲人!洪武元年,被朱元璋封为驸马都尉、镇国上将军,恩亲侯!洪武三年,又加封为特进荣禄大夫、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封为曹国公!

除此以外,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为了能天天看望李贞,专门在皇城送给李贞一所房子,只要有时间,朱元璋都会去看李贞,即便自己忙,朱元璋也会派太子,儿子去看望李贞!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在得知李贞病重后,亲自赶往看望,在见到李贞的那一刻,朱元璋不经的留下了眼泪,临走时,朱元璋亲自安排,让太医院的人,二十四小时留守,以及时对李贞诊治!

李贞去世后,朱元璋悲痛万分,不但“辍朝三日,还车驾临奠!可见,朱元璋对李贞的恩情,有多重!

还有,朱佛女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

李文忠,出生于1339年,朱佛女去世后,李文忠就随他父亲李贞沿路乞讨,1353年,十四岁的李文忠随李贞投靠了还在滁州招兵买马的朱元璋,据史料记载,当见到李贞,李文忠时,朱元璋格外的高兴,但在听到自己的姐姐去世后,朱元璋当场哭了起来,并抱住只有14岁李文忠一起哭了起来!

从此,朱元璋对待李文忠就像亲生儿子一样,不但改名朱文忠,还请了当时的大儒胡翰来给李文忠当老师!

不过,李文忠也很争气,1357年,19岁的李文忠随军出征,虽是个监军,但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在平定张士诚,攻打元都北平,以及征讨北元的过程中,李文忠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此,朱元璋特封李文忠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世袭曹国公!并将他的画像,放在了功臣榜的第三位!

可惜,李文忠只活了四十六岁!洪武十六年,冬天,李文忠因病去世,去世后,朱元璋竟怀疑是医治官给李文忠下毒,毒死了李文忠,结果包括医治官以及他们的家属全部被处斩!

后来,朱元璋为了以示对李文忠的厚爱,亲自撰写了祭文,还将他追封为岐阳王,并配享太庙!

由此可见,朱佛女这一支,在朱元璋登基时,除了朱佛女不在世,朱佛女的丈夫李贞,朱佛女的儿子李文忠都在!加上,朱元璋大哥那一支在世的四位亲戚,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媳谢翠英,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朱元璋的侄女福成公主朱氏,总共有六位亲戚在朱元璋称帝的时候在世,且他们不但是朱元璋的近亲,还见证了一个从农民成为皇帝的历史性时刻!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转发加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至正   庆阳   凤阳   靖江   侄孙   兴隆   明朝   驸马   太祖   侄女   外甥   大姐   亲戚   大哥   儿子   公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