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

脾虚是中医常讲的一种问题,只要就诊过中医相信很多中医都会说脾虚,脾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脾虚包括哪些?且听细细道来。



脾与胃相表里,统称为“后天之本”,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个脏器配合发挥消化吸收的作用。脾主运化,指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经过脾的运化,将精微物质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气血津液,将吸收完的下推之肠道。

脾虚包含诸多,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血虚,脾阴虚。

脾气虚是脾虚的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脾气虚不仅仅运化无力,也会统血无力,运化能力降低则化血的能力减少。

脾血虚和脾阴虚一般很少论证,但一个脏腑都有气血阴阳,所以脾血虚是指脾本身的血不足,而非化生血不足。脾阴虚也很少提及,是因为脾阴虚大多因为胃阴不足。

脾阳虚却是很多见,脾阳虚多从脾气虚所来,气中起温热作用的叫阳,所以脾气虚日久会出现脾阳虚。

所以脾虚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分清气血阴阳,但脾气虚为基本,所以健脾益气为最基本治法。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脾虚问题是临床的常见病证。很多朋友表现为胃部不适,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然后请中医看诊确定为脾虚证,实际上,大家对这个病证知之甚少,总想搞清楚脾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朱大夫运用中医专业知识,为您做全面准确的解答分析。详细的谈谈脾虚的成因,临床表现以及关联疾病,预防调护的建议。

脾,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闻声则动,动则磨胃而主运化,其合肉也,其荣唇也,开窍于口——《类经图翼》

首先,中医学中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并不相同,现代医学的脾是外周免疫器官,做一些免疫调节和吞噬衰老血细胞的工作。而中医学的脾涵盖整个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这个功能以“脾主运化饮食水谷”作为基本的体现,脾的功能还包括化生气血,升清布散津液,升提脏器防止脏器下垂,统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等等生理作用。人体自诞生后,就依赖脾不断的运化饮食,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所以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情绪不畅最容易造成脾气受损,脾气虚弱后功能下降就发生了脾气虚证,朱大夫通过临床诊病发现,多数脾虚的人群仅表现轻度的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胃肠功能减弱的功能性病变,例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等。脾虚日久就可能发生器质性病变,甚至影响其他脏腑而发生诸多病证或实质性损害。例如水肿,心悸,失眠,黄疸,小儿营养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等。那么,造成脾虚的原因是什么呢?具体病证分类有几种呢?

★饮食不节,情志因素是脾虚发生的主要原因,

  • 脾位于五脏的中部,按中医学的上,中,下三焦分类,脾位于中焦,因可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类似大地孕育万物,所以说“脾属土”。中医将脾的功能称之为“脾气”或“中气”,脾与胃相表里,中医认为胃为六腑属阳,为燥土,脾为五脏属阴,为湿土,脏腑之间互相配合,脾得胃的燥气而不湿,胃得脾的湿气而不燥,达到燥湿平衡的生理状态。若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饮食,就会食滞不消,出现食少腹胀,嗳气打嗝,有酸臭味。脾为胃行其湿气津液,脾虚不能行津液,津液停滞形成脾湿,就会出现大便不成形,干稀不调,或胃肠无力,不爱排便,因湿气在脾,大便常粘腻不爽。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景岳全书》

  • 胃主受纳饮食,脾主运化饮食,饮食在脾胃形成弥散的水谷状态,所以中医常说“脾胃为水谷之河海,气血生化之源头”。脾气上升将精微气血津液水分上输于肺,经肺气宣发布散周身,胃气下降将饮食代谢的糟粕和部分津液向下推动,津液供人体吸收,糟粕形成粪便并排出体外,运化可理解为消化的意思。脾胃相互配合无时无刻都在运化推动。运化后的精微气血可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经》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若脾气虚,气血来源不足,就会出现乏力气短,四肢无力,形体消瘦,因脾主肌肉,即便是不消瘦也常出现肌肉松弛懈怠。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脾胃论》

  • 由于脾胃以运化饮食和津液为主,脾气虚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可以理解为饥饱无度,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摄入过多,三餐不定时或无规律。作息时间不稳定,晚上过度熬夜,早上必然起床贪睡,早餐的时间就不固定了。长期以往,脾胃功能必然受损,脾气受损,就出现脾虚问题了。情志因素也是脾虚的常见病因,忧思过度,心事过重,《内经》说“思则气结”,思虑过度就会出现气机凝滞不通,脾胃时刻都需要运动,一旦气机结滞脾胃也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 此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偏弱,亦是发生脾虚的原因。

★脾虚常以脾气虚为开端,进而出现脾阳虚,脾虚湿重等复杂表现

  • 脾受致病因素刺激发生脾虚问题,起初以功能性失调为主,例如偶尔那顿饭吃的过饱,消化不良就属于脾气受损的问题,但一般无太大的影响。若持续性的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出现脾气受损,就表现为脾气虚,气虚以功能下降为主,病情进展,气虚发展为脾阳虚,此时阳气的温煦推动力量就减弱,可在此基础上出现阳虚水停,阳虚血瘀等诸多病证改变。早期的脾气虚一般关联不到严重的疾病,仅为消化不良等脾胃症状。后期出现的脾阳虚,脾虚水饮湿邪停滞。脾虚瘀血气滞问题就复杂了,往往会发生在实质性病变,例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萎缩性胃炎,黄疸,水肿等疾病。常见的脾虚证有:
  • ①脾气虚证:脾气虚运化无力,患者常常出现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嗳气打嗝,吞酸腐臭,气虚者“劳则气耗”,悄悄活动后就容易出现乏力气短,周身困重。气虚血亦不足,面色常常暗黄。朱大夫遇到很多脾气虚患者大便不成形却不爱排便,因脾气虚推动无力,胃肠蠕动缓慢而导致,舌淡苔薄,脉弱是脾气虚的舌脉表现。脾气虚的体质可表现为多汗,感受火毒形成疮疖也较顽固,疮疡不爱出头说明脾气虚脓毒无力外托。

脾,外通窍于口。出汁液为涎。在七情主思虑,在身主肌肉,脾虚,面色黄也——《寿世传真》

  • ②脾气陷证:也叫中气不足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加重而导致,多见于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表现为胃部不适,饮食不消化,气陷后脾气升清无力,气血常不足,伴有头晕心悸,失眠多梦,有的患者表现为肛门下坠,伴有严重的气短,情绪低落,本证多见于胃下垂人群。气陷则血亦陷,加之脾虚脾不能统摄血液,也可发生女性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的问题。
  • ③脾阳虚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加重而来,表现为脾阳温煦能力下降,除了伴有脾气虚症状,多伴有四肢不温,口水多,胃部明显怕冷,呕吐腹泻,遇冷加重,得热缓解。阳虚寒凝血瘀者则出现腹部胀大,鼓之如鼓,腹腔内有积液,肚脐凸起,青筋暴露,阳虚水饮停留,湿邪停滞,阻塞肝胆,出现黄疸。舌淡苔水滑有瘀斑,脉沉细。本证为脾虚重症,可发生于功能性疾病,但更多出现在器质性疾病中,例如肝硬化,重症胃炎,慢性胰腺炎等。

脾属己土。戊阳己阴。阴阳之性有别也。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也。若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一脏一腑。皆宜于温燥升运——《临证医案指南》

  • ④脾虚湿困证: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而导致湿邪困脾,除有脾气虚症状外,还常表现周身困重,大便粘腻,因“湿聚成痰”,常表现咽喉不利,痰多或梅核气。湿易阻塞气机升降,清气不升,就会头脑不清,整天昏沉沉,因“湿性重浊”,湿邪充斥在皮肤肌肉内,出现形体肥胖或浮肿。本证多发生于代谢性疾病中,例如高脂血症,
  • 脾关系到整个脏腑功能,以及津液代谢,气血化源,发生脾虚后可出现的病证较多,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都可发生,临床上,应注意辨证,详细区分。

★专业总结和建议

脾虚指多种病因刺激下,导致脾的运化功能下降,而出现的一种临床常见的病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情绪不畅,思虑过度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气不足后出现的消化系统紊乱,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进一步可发生脾气陷,脾阳虚,脾虚湿重,上述问题都是脾虚的基本病理改变。脾虚日久,湿聚成痰,形成痰湿证。脾虚日久,脾阳不足,形成阳虚,气滞,血瘀,病机就更复杂,临床上涉及到的疾病也较多,应引起重视。

建议:脾虚发生后,一定要注意饮食,中医讲“节饮食,慎思虑”是调节脾胃的好办法,要按时吃饭,定时定量,荤素搭配好,尽量清淡饮食,细嚼慢咽。饮食注意好是战胜脾虚的第一步。其次要注意情绪不畅的问题,可适当运动转移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思虑过度,为脾胃较轻负担。严重的脾虚问题,尤其是合并其他疾病时,要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或通过中医师面诊分析指导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经典的中医文献,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脾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有造血,参与人体的免疫反应等功能,脾的含血量丰富,又被称为“人体血库”。而脾虚,则包括一系列的病症,比如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症型,临床多表现为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发冷,小儿流涎等症状。脾虚的原因也有多种,常见的就是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脾虚的几种分型。

1.脾气虚。这种多表现为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体淡白。

2.脾阳虚。这种多表现为大便稀溏,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欢温暖,喜欢捂按,而且手脚都是冷的,面目无华或者浮肿,小便短小,女性白带多而且色发白,质清稀,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这种多引起久泻,子宫脱垂等症状。

4.脾不统血。这种多见于慢性出血病症,比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还伴有脾气虚的症状。

脾虚,是一个慢性长期的病症,并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改变的,平时注意时疗和调养很重要,比如没有食欲的时候,喝点米汤,保护脾胃,不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而且脾胃功能不好的人,也不要吃一些滋腻,难以消化的补品,吃了之后,不但不能补益身体,还会雪上加霜。再就是适度运动,运动可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脾虚这一说法,但是对于脾虚的具体概念,大家所具有的了解往往很少。在中医上,脾虚证是指机体的脾脏虚弱进而所引起的病证,存在有脾虚证的患者,其病情往往较为繁杂,较为常见的症状有呕吐、泄泻和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如果是脾气虚的患者,此时可能表现为腹胀纳少,出现有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甚至是神疲乏力或肥胖浮肿等症状。


脾阳虚的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大便的溏稀,其可能会存在有纳少腹胀和腹痛绵绵等不良症状,对于绝大多数患者而言,往往喜温喜节按,其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则表现为短少或白带多,与此同时舌苔显现出白滑的情况。


中气下陷的患者,则是在脾气虚见症的基础上,还存在有气陷的临床表现,一般而言,此类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症状有久泻、脱肛和子宫脱垂等。


相比较之下,脾不统血的患者,则是在其机体脾气虚见症的基础上,存在有慢性出血的临床表现,此时在临床上表现为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和皮下出血等。当然,患者们除了存在有出血的症状外,往往还兼有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指导专家:陈宝财,医学硕士,主治医师,沧州市人民医院国医馆。

擅长:在肿瘤中医治疗、临床常见内科、妇科等疾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脾虚,简单来说就是脾胃虚弱。在中医上认为思虑过度会对脾造成损伤,另外,在生活中吃太多的寒凉、辛辣食物、熬夜、疲劳过度、饮食不规律等都会造成脾胃虚弱。


脾的功能主要是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脾还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也就是说只有脾的功能正常,运化功能正常,人的饮食消化功能才能正常,如果脾胃出现问题,那么人的胃口也就不会好。此外还会导致出现腹泻、呕吐、身体水肿等一系列问题。

生活中怎么调理脾胃?

首先要调整好个人情绪,不要大喜大悲,更不要焦虑忧思,这样会对脾造成损伤,另外在饮食上要多加注意,荤素搭配,主要以素食为主。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注意保暖,同时适当增加运动锻炼。

想要调理好脾胃,最好还是从饮食方面下手,多炖汤水补养滋润一下,如果脾胃虚弱的比较厉害,建议找中医吃药调理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化生   津液   脏腑   脾胃   气血   大便   虚弱   症状   患者   无力   脾气   中医   饮食   发生   功能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