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李世民杀光侄子是为了永绝后患,不杀侄女的原因之一是,让李元吉的老婆杨氏以抚养女儿的名义入宫,然后两人就有机会在一起了。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害了他们各自的五个儿子,这十个孩子的年纪都不大,有的甚至还在襁褓之中。

兄弟阋于墙,还闹出了自相残杀之事,这原本是一件很悲哀的事,不过站在李世民的立场来看,他也确实是没办法的,因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更加狠毒,也最先对他下手。

早在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就多次遭到李建成暗算,最接近死亡的一次,是李世民到李建成宫中喝酒,结果酒中有毒,李世民吐了很多血,但好歹保住了一条命。

李建成和李元吉最擅长的就是来阴的,除了下毒之外,他们还曾多次诬告李世民有谋反之心,甚至还拿太白金星出现在秦王府上空来说事,要不是李世民口才好,几次三番在李渊面前糊弄过去了,他可能全家性命不保。

所以说,李世民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恨之入骨,哪怕是同胞兄弟,他也必须下狠手,因为这不但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但说到杀掉十个幼小的孩子,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据记载,李建成一共有六个儿子,大儿子李承宗出生于620年,但很早就去世了。其他几个儿子,年纪最大的是李承道,死时不足六岁,其他五个儿子年纪就更小了,但都被李世民残忍杀掉了。

李元吉也有五个儿子,都不知道年纪大小,根据李元吉死时24岁的年纪反推,他五个孩子的年纪都不会太大,但也都被李世民杀死。

值得注意的是,李世民在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十个儿子的同时,还将他们从宗室名单上被删除了,这个用意就十分明显了,那就是斩草除根,不留隐患。

建成子安陆王承道、河东王承德、武安王承训、汝南王承明、钜鹿王承义,元吉子梁郡王承业、渔阳王承鸾、普安王承奖、江夏王承裕、义阳王承度,皆坐诛,仍绝属籍。

因为李世民跟李建成与李元吉斗得实在太凶了,仇恨比大海还深,所以李世民赶尽杀绝的做法,单从政治角度而言,其实是考虑深远的,也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但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子和女儿,李世民却选择了宽宥,这又是为何呢?

李建成的老婆是郑观音,女儿有五个,但有记载的只有次女闻喜县主李婉顺;

李元吉的老婆是杨氏,女儿也有五个,分别是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和归仁县主。

李建成和李元吉去世后,他们的妻子和女儿都被李世民削去宗籍,成为平民。

对于郑观音及李建成的女儿,李世民的做法比较仁慈,那就是让她们居住在长乐门,享受朝廷补贴。

但对于李元吉的老婆杨氏及女儿,李世民的做法就值得玩味了,他先是将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接入宫中抚养,并且封她们为县主,然后以抚养幼女的名义,让杨氏也入宫。

李世民之宽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子和女儿,其实是有着很深层考虑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政治斗争的主角永远都是男人,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威胁性不大,所以历朝历代都很少杀掉女眷。

具体到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既然已经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及其十个儿子,已经做到了斩草除根了,他的皇位也算是坐稳了,就没必要再继续扩大伤害面了。

第二,李世民并不是个喜欢滥杀的人,他总体而言还是比较仁慈的,杀兄弟侄子都是迫不得已之事,就没有必要再杀他们的女眷了。

据历史记载,郑观音和杨氏都是性格温良之人,也没有参与政治斗争,所以李世民没必要将她们也杀掉。

而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年纪最大的也不过11岁,李世民如果连这些小女孩都杀掉,那未免也太凶残了,也是作为帝王不自信的表现。

第三,李世民不杀女眷,有安抚人心的意图。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后,许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纷纷逃命,他们害怕遭到李世民的清算。

但李世民并不打算这么做,他不希望将事态扩大,所以他得拿出一些举动来表明自己的心意,而宽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眷,就是个不错的办法。

就比如说,齐王府副护军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之后,就跑到山里边躲着不出来,李世民几次派人去请他,他也无动于衷。

后来,薛万彻听说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眷都被善待,魏征等人也受到了李世民重用,他的顾虑这才打消,最终接受了李世民的邀请,后来还成为了一名震寰宇的大将军。

第四,不杀女眷,是因为李世民有私心,他爱上了杨氏。

关于杨氏的记载,历史上并不多,但我们可以肯定,李世民很爱她,两人后来不但有一个儿子李明,李世民甚至还差点立杨氏为皇后,只不过被魏征被阻止了。

李世民之所以爱上杨氏,或许是因为她长得漂亮,或许是因为她品德高尚,才华出众。

不管怎么说,李世民确实将杨氏变成了自己的情人,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给她任何名份。

因为没有名份,所以杨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还受到了世人的鄙视,甚至有人为了维护李世民的形象,将她说成是浪荡之人,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因为想要得到杨氏,所以李世民就要耍点手段了,那就是将李元吉的女儿接入宫中,再让杨氏入宫养育她们,这样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既然李世民不杀杨氏和李元吉的女儿了,那么郑观音和李建成的女儿们也就不能杀了,不然也很容易暴露他的意图。

第五,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对于李世民来说,还是可以拿来利用一下的。

我以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来举例说明。

李婉顺出生于623年,也就是玄武门之变前三年。宣武门之变之后,李婉顺也被削去了宗籍,跟着母亲郑观音一起在宫外生活。

据记载,李婉顺十分有才华,但她作为罪人的子女,所以她不敢展示自己,而是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

贞观十三年,十七岁的李婉顺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并将她嫁给通事舍人刘应道。

刘应道是个贵族子弟,其父是唐朝大功臣吏部侍郎刘林甫,所以李世民将李婉顺嫁给刘应道的意图其实很明确,那就是加强皇室跟大臣的政治联姻,也是在向世人展示自己实施仁政的决心。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其他女儿,其人生遭遇也大多如此,都被封为了县主,然后被李世民嫁给大臣之子,以此来加强政治联姻。

就比如说,和静县主嫁给了隋朝大臣薛道衡的孙子薛元朝,文安县主嫁给了告密公主和段纶之子段俨,归仁县主嫁给了天水的名门大族长道郡公姜氏的第二子,这些都是典型的政治联姻。

当然了,李世民这个做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到的,而是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发展,才慢慢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那么,一心抚养女儿的郑观音和杨氏,最后结局如何呢?

一,郑观音。

郑观音出身于荥阳郑氏,家族显赫,多人在朝为官,政治力量强大,这也是她之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之后被李世民善待的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观音16岁的时候嫁给26岁的李建成,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她才27岁。

郑观音原本是身份高贵的太子妃,但转眼间就变成了平民,还夫死子亡,这个打击对她来说还是很大的。

在郑观音的下半生,她一直在家抚养幼女,还时常吊唁丈夫李建成,不怎么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因此也被李世民优待,生活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让郑观音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几个女儿都长大成人,并嫁入富贵家族,她本人更是曾长期生活在第五女归德县主家中,算是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郑观音死于唐高宗时期,一共活了七十八岁,守寡的日子就有将近五十年,但好在是善终的,最后还得以跟丈夫李建成葬在一起。

二,杨氏。

玄武门之变之后,杨氏迫于李世民的压力,不得不进入宫中。

因为李世民为了掩人耳目,所以杨氏曾跟几个女儿居住在狭小的宫殿内,直到后来她生下儿子李明,她的地位才得以提升,生活变得好了许多,只不过没有名份罢了。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后位一度空虚,李世民因为十分宠爱杨氏,所以一度打算立她为新的皇后。

但魏征却十分反对,他对李世民说,“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李世民便打消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

《新唐书·列传·卷五》:“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乃止。”

魏征说的话是啥意思呢?

魏征其实讲的是一个典故,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初公子圉(后来的晋怀公)在秦国做人质,秦王将辰嬴(也作怀嬴)嫁给他。后来公子戡从秦国逃离,辰嬴不愿意跟着公子戡走,公子戡就自己回去了。

再后来,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出逃秦国,秦王又把辰嬴嫁给他。数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并成为国君,辰嬴也跟着他回去回去了,并生下了一个儿子。

等到重耳也去世了,晋国开始重选挑选国君,就有人建议立辰嬴的儿子,但赵盾却坚决不同意,他的理由是:

辰嬴贱,班在九人……且为二嬖,淫也。

意思就是,辰嬴这种女人既嬴且贱,他的儿子不能当国君。

而魏征跟李世民提辰嬴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说杨氏也跟辰嬴一样的人,劝李世民不要立杨氏为后。

李世民最终没有立杨氏为后,杨氏也失去了唯一一次转正的机会。

贞观二十一年,杨氏去世,李世民做了件狠事,他没有让杨氏陪葬昭陵,还将杨氏的儿子李明过继给李元吉,将他跟杨氏的关系完全斩断。

说白了,杨氏在被用完之后,就被李世民抛弃了,所以她的结局是很不好的,而且还要背负来自世人的无端唾骂。

总结起来说,李世民对兄弟侄子下手都挺狠的,目的就是为了斩草除根;但对于兄弟的老婆和女儿,感情就比较复杂了,但总体上还是加以利用的,也有一些仁慈之心掺杂在其中。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除掉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将十个侄子全部诛杀,但他却放过了所有侄女,他这么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留着这些侄女还大有用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城玄武门爆发了一场宫廷之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下提前埋伏在此,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世民当场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李渊禀报,而看到李世民已经掌握局势,无奈之下的李渊只得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一方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杀戮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此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被李世民派人杀掉,并且,李世民还下令,将他们十人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删除。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批评他为残暴冷血,并说他是由于担心留着这十个侄子的话,将来他们长大成人后悔对其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心狠手辣的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

正所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李世民这么做的动机。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李世民杀了侄子们的父亲,称得上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双方的仇恨也就此埋下,因此,他这么做也有情可原。

但是,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李世民的几个侄女就保住了性命。

如果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的话,那么李世民大可将他的几个侄女也一道杀死,反正手上都已经沾满了血,再多沾点也无所谓。

但是,偏偏李世民却只杀侄子没有杀侄女,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真相呢?其实也很简单,李世民杀侄子是为了给手下人铺路,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担心他的这些侄子将来会对他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担心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成为太子,并且马上就是皇帝,而此时他的几个侄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的。

真要是想报复,那最起码得长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左右才行,而在这期间,李世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将侄子们幽禁起来,除了提供吃喝之外,其他任何也不提供,这样如果养上十几二十年,那么即便是将来把他们放出来,也差不多成了一个傻子。

明朝的太子朱标死后,留下了几个儿子,而在朱棣赶走朱允炆后,对待大哥朱标的儿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根据记载,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前后一直被囚禁了十五年之久,等到永乐年间时,他几乎与废人没什么两样。

别以为李世民想不到这种方式,况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即便是他的几个侄子体质和才能异于常人,但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李世民的严密监视之下,要是他们胆敢有一点非分之心,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更何况,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身边的护卫力量肯定要大大增强,作为他的几个侄子而言,无权又无势,又拿什么去暗害李世民。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世民杀这十个侄子,还真不是担心他们将来会报复。

既然不怕这些侄子们将来报复,李世民为何还要残忍地杀掉他们呢?难道他就不怕担上“暴君”的恶名吗?

其实他这样做,首先是利大于弊,其次是不得不这样做。


前文说到,李世民确实不担心侄子们将来会报复他,并且,即便是他们留住了性命,也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报复不了李世民,但是会报复李世民的手下。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居首功的尉迟恭,他可是结束李元吉性命的“直接凶手”。

虽说这些孩子现在年龄小,但假如留住他们的性命,未来他们长大了,哪怕手里没有什么权力,但是皇室宗亲这个身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有了这一层身份,杀尉迟恭或者尉迟恭的后人还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他们来阴的,作为臣子的尉迟恭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反抗?总不能还像杀李元吉一样再次杀掉他们吧?

况且,即便是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一时,他能护得了一世吗?肯定不能。

除了尉迟恭之外,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大臣,比如长孙无忌。比如侯君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大功臣。

因此,为了手底下人将来的安危,李世民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

为什么李世民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其实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了,并且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跟着他干。

不然,明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诛九族的大罪,但为何像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还毫不犹豫地愿意去?

难道就是因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大?肯定不是,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李世民,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也不用担骂名,李世民把所有一切都扛在了自己身上。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就是李建成被李世民射落马下后,当时并没有马上断气,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追赶李元吉,却不慎掉落马下,而李元吉则趁势过来准备干掉李世民。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到,这才帮李世民解除了困境。


那么,在尉迟恭赶过来之前他在干什么?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他是补刀去了,而补刀的对象,正是李建成。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射落马下后,尉迟恭看到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为了免除后患,策马来到了李建成身旁,并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而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是尉迟恭杀了李建成,所有的责任,全部都被李世民担了下来。

这和李世民诛杀自己的十个侄子性质基本一样,从内心将他并不是很想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手下,更为了自己将来的统治,没有办法,只能残忍一次了。

而他之所以不杀侄女,原因则有两点。

首先,这些侄女不具备像侄子一样的威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也没有什么势力可言,因此,这就让她们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或者其部下的威胁。

况且,李世民不管是杀李建成、李元吉,还是杀侄子,总之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威胁和障碍,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在这些侄女不具备威胁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留她们的性命。

另外,留她们性命,也算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一点在当时很重要,毕竟李世民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为了朝局稳定和自身形象,肯定要有所考虑。

这种既能彰显自己仁爱,又利于统治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会去干。

其次,留着侄女,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她们来联姻,也就是把她们当做一种交换投机手段,嫁给需要嫁给的人。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存在,包括在历史上,皇室用公主来进行联姻这种事情,就屡见不鲜。

比如在汉朝时,就将汉家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当时所谓的汉家公主,要么是宫女选拔出来的,要么是一些不受宠的妃子所生的女儿。

但不管原先是什么身份,经过朝廷一包装,就成了尊贵的皇家千金,而匈奴人也不辨真假,十分乐意娶一个汉家公主回来。

除了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之外,历代皇室还经常会与大臣进行联姻,比如某个重臣的儿子娶了皇帝的某个女儿,或者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嫁给了某个皇子。

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皇帝在拉进双方关系,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毕竟都成了亲家,那理所当然就该好好效忠皇帝了。

因此,李世民留下了几个侄女的性命,目的也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她就是李世民作为联姻手段,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林甫出身广平刘氏,隋朝时就是一名能吏,李渊建唐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因其颇有才干,被封为乐平县男,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臣。

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要对这种能臣干吏多加笼络,因此,就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许配给了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情况大多也是如此。

比如,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就嫁给了纪国公段纶的儿子段俨,李元吉的另一个女儿寿春县主,则嫁给了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

尤其是寿春县主嫁入杨家,更能体现皇家与重臣之间的联姻性质。

而这无一例外的,均是出自李世民之手,他几个侄女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他安排的,这便是李世民留着侄女们性命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她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杀掉侄子,并非是担心报复,而是因为这些侄子们未来会对李世民的部下产生直接威胁,因此为了部下考虑,这才痛下杀手,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可以作为联姻的人选,继续发挥她们的作用。




李世民精心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为的就是将大哥李建成及弟弟李元吉置于死地,然后夺父亲李渊的皇帝宝座。可见李世民的终极目标是清除障碍,抢权夺位,并不是杀人。杀人是达成目标最直接、有效,且唯一的途径,他也不能滥杀,否则对于唐朝政局的稳定,以及自身形象,都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李世民剧照)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他同李建成、李元吉以及早薨的李玄霸都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母亲是李渊的发妻窦氏。窦氏死于隋朝大业年间,李渊称帝后又追谥其为太穆皇后。所以李世民弟兄几人都具有嫡子的身份,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选。其实李渊一共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实际上参与争夺天子之位的只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人。原因也很简单,李玄霸比母亲窦氏去世还早,没赶上,其余那些皇子无非就是年幼和没有资格。

按自周朝沿袭下来的“宗法制”来说,皇太子莫李建成莫属,别人都是痴心枉想。事实上,李渊在称帝之后也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这个结果合情合理。可唐朝的现实情况是“先上车后补票”,尚无拥天下之实,却把自己当成了天下的主人。这样虽捷足先登,不居人后,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终致玄武门之变。

李渊于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第二年就建唐称帝,但当时所谓的唐朝不过偏于关中一隅,整个天下已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割据。所以李渊皇帝虽然当上了,但是没有人承认,而且还面临随时被别人赶下去的危险。因此,李渊当务之急并不是握着皇帝的虚名自嗨,而是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天下。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李世民身上,因为李建成身为储君,要回避刀光剑影的厮杀,李元吉文韬武略皆稀松,不堪大任。于是从公元618年起,李世民用了6年时间,扫除割据,一统天下。

对于李渊或李建成来说,这六年时间过得还算惬意,但于李世民就是刀头舐血、九死一生。所以,这样的结果是,李世民自己不甘心,他的拥趸们认为不公平,将来皇帝由李世民来当,才恰到好处。而对李渊来说很矛盾,能者居之未尝不可,但也不愿废弃礼制,要知道大唐王朝才刚直立行走,这头开了后患无穷。所以,李渊的态度是暧昧不清的,不断提升李世民的地位,最后竟然能与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但又不把太子的位置转让给李世民。

(李渊剧照)

其实李渊这样的操作有百害而无一利,徒增李建成的焦虑及李世民的幻想。在这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情形之下,李建成不会坐以待毙,用司马光的话说,他没有泰伯的贤达,所以他必然会同李世民争斗。于是兄弟反目、鱼死网破成了时间问题。

可是就在李世民与李建成剑拔弩张的时候,李元吉也参与了进来。他表面上像影子一样为大哥呐喊助威,实际上如幽灵一般别有用心,他也想过把皇帝瘾。所以,后来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只能干脆地把李元吉“一锅烩”了。当然这个操作看似犀利,背后却胆战心惊,我们可以想像800死士对阵2000精兵的激烈场景。

在杀掉李建成及李元吉之后,大将尉迟恭挟持李渊,讨得圣旨,令东宫人马息战,事件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李世民急需处理两个问题:一是太子李建成的亲信;二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

李世民主张追剿李建成余党,一网打尽。尉迟恭则建议安抚为上,据理力争。最终,李世民采纳。而对于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子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从李渊的角度看,他们无辜不至于赴死,那怕流放。但是李世民想一劳永逸,因为给他们生路就等于给自己挖陷阱、埋炸弹,且数量无法估量,也防不胜防。最后,李世民理性战胜感性,果断处置,10个侄子命丧黄泉。

李世民的几个侄子分别为: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巨鹿王李承义、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前五位是李建成之子,后五位是李元吉之子。按年龄推算,年长者不过弱冠,年幼者尚在襁褓。

综上,李世民心狠手辣的一面坦露无遗。可是他不用为“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去买单,充其量就是受些良心及人伦的拷打。而这些虽着时间的推移自会烟消云散。这就是是李世民作为一个精明政治家,对人性洞察后做出的一个正确的处理方法,占在他的角度无可厚非。

对于李建成及李元吉的女儿来说,不幸与幸运交织。不幸的是她们成了“罪人”的后代,受到株连和压制,幸运的是她们保住了性命。在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男权主义压制着女性。第一次“男女平等”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女性是弱势的一类,但是正是因为弱势,所以容易被“忽视”了她们可能存在的“强势”。这就是李世民放过她们的根本原因。如果李世民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都容不下,那么他也没有资格做凌驾于芸芸众生之上的帝王。

因此,李世民不仅放过了几个侄女,而且还给了她们相应的身份。比如李建成的次女李婉顺,成为了闻喜县主。李元吉的五个女儿分别成了新野县主、和静县主、寿春县主、文安县主、归仁县主等。

(解忧公主剧照)

(解忧公主剧照)

其实善待罪人女眷,李世民不是先例,汉朝时候就很常见。举几个例子。燕王臧荼谋反被刘邦消灭,他的儿子臧衍逃往匈奴。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就是臧荼的孙女臧儿的女儿。再比汉武帝时期,派往乌孙和亲的刘细君及刘解忧都是罪臣的后代。刘细君的父亲是因谋反自杀的江都王刘建。刘解忧的祖父就是“七国之乱”的核心人物楚王刘戊。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其他看法!




真相就是这件事是真的!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展现出了人性最残酷的一面,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就算了,连他们的儿子都诛杀了,所谓斩草除根,自此以后,李元吉和李建成就没有了拥有“姓名”的后代,只剩下只可以称“姓”的女儿。

那后人又说了,李世民乃是好色之徒,仇人的女儿,弟弟的老婆,堂兄的小妾统统都收到了自己的后宫中,那么李世民会不会打破人常的禁忌,跟侄女们有一腿?

站在男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李世民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留下这些侄女们究竟要干什么,那就要结合历史来看了。

解读关陇世族,一定要看他们的联姻。

自宇文泰创造出“关陇贵族”这个存在时,胡汉在政治上,实现了政治的第一次平等,汉人不再藐视胡人的政治思维,胡人不再小看汉人的军事能力,而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为“联姻”。

自古以来,联姻这种事情并不罕见,越是贵族越要联姻,但是关陇贵族却是联姻最为彻底的一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关陇贵族的新鲜血液,全部都要以“联姻”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实现利益的绑定。

李家是这样,杨家是这样,所以从隋朝到唐朝的变迁,也被人视为几乎没有改变,来来去去,都是这一家子人。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李元吉的齐王妃纳入了自己的后宫,于是杨氏也成为了妃子之一,先不说李世民是不是怪癖作崇,但是他娶了齐王妃,大大缓和了在玄武门之变后,跟杨家造成的关系紧张。

所以,在大唐,贵族女眷是有很大作用的。

当年**干布不断侵扰唐朝,以示自己的武力强大,非要唐朝派出一个公主嫁给他,不然他就杀进中原,谁知道转头就被大唐神将揍得连连乞求,后来放低了姿态,却还是没有放弃要“和亲”的想法。

李世民一看,既然这么坚持,也为了西边的他们不要搞事情,那就安排一个公主跟他和亲吧,但是安排自己的女儿,李世民是不愿意的,于是就安排了“**公主”,**公主据记载很有可能是李道宗的女儿,一开始,他不属于公主。

李道宗乃是李唐宗室,江夏王,这属于是一个“三字王”,在后世叫做“郡王”,而郡王的女儿,严格来讲不是公主,顶多是个“县主”,可是为了联姻,出于这个需要,**公主被抬高为了“公主”,远嫁吐蕃。

因此,李唐宗室女延续了关陇的一个习惯,喜欢联姻。

那既然女性能联姻,男性不能吗?为什么李世民要杀掉这些侄子们呢?

男性虽然能联姻,但是男性一样有资格“传承”,在唐代,女子地位虽然不低,但是还不至于高到可以入自己的族谱,接受传承,简而言之,那就是李世民杀了她们的父亲,她们是没有道理去报仇的,报了也没用。

但是男性却是可以,且看李渊的女儿,一个唐初功劳很高的女子,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在确定李渊起事后,也立马响应,拉拢商人和流民,组成大军,在后来李渊拿下长安的时候,帮了很大的忙,但是即便是如此的功绩,平阳昭公主都没有留下名字,还是被称为“李氏”。

由此可见,当时的男女观念还是很刻板的。

李世民这些个侄女里面,最有名的是“李婉顺”。

李婉顺是李建成的第二个女儿,但是生活未必过得潇洒,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全家被“剔除”宗籍,不论男女,所以李世民的人这些侄女们,曾经是“失去”了皇族地位的。

不过因为李世民对女眷的放过,又或者说是刻意的培养,李婉顺自小就博览群书,文化水平很高,更是写得了一手好字,李世民也很关心她,虽然不可能给她多好的待遇,但在贞观十三年,李世民封她为“县主”,让她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家当时可是政治新贵,除了刘林甫和刘应道以外,刘林甫的另一个儿子刘祥道,在后来唐高宗时期官至宰相,当年十四岁的王勃写信自荐,就是写给了刘祥道。

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李家的女眷,作用是很大的。

跟国家君主、太子这一层级的人联姻,这些“被除去”宗籍的宗室女子尚且不够格,但是国家内部也有大臣,也有需要被投资的政治新贵,这个时候,宗室女就要发挥她们的人生价值,听从安排分别去成婚,稳定政治集团的利益关系。

这个模式,乃是关陇贵族一贯以来的发展模式。

不过该说的是,李建成的女儿并不多,而且在历史上,也就是李婉顺出名一点,其他的女儿都是“野史”记载,具体过得真的好还是假的好,都是不知道的。

真正过得好的,乃是李元吉的女儿。

李元吉有五个女儿,在贞观初年时候,被李世民一下子都恢复了“宗籍”,并且册封县主,比李婉顺都要早,或许因为她们的年龄会大一些,所以她们可能早嫁人了,比如“和静县主”,就嫁给了“薛元超”。

薛元超乃是隋唐薛家的新一代人物,后来因为也依靠着关系当上了宰相,所以和静县主嫁得不差,这算是对得起她的身份,对于李唐而言,能用这样的县主联姻,成本更是小了。

另一个“文安县主”,也是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嫁给了段家人段俨,段俨乃是纪国公段纶的儿子,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文安县主也是一个“段国公”夫人,地位不低,反正生活肯定不会差。

而如此一来,也能拉近跟段家的关系。

第三个县主乃是“归仁县主”,她嫁给了隋唐时期大臣姜谟的儿子,虽然姜谟在贞观初年就去世了,但是他也是有功绩的,如此安排一个县主跟他们家族联姻,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第四个县主乃是“寿春县主”,在李元吉被李世民诛杀后,充入了掖庭,但她后来嫁得不差,跟杨氏政治联姻,嫁给了唐朝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这属于是非常经典的政治联姻了,乃是弘农杨氏和李家人的再次结合。

最后一个乃是“新野县主”,新野县主的联姻对象乃是唐朝的政治贵族裴氏,嫁给了裴重晖,但是因为裴重晖这一脉混得不是很好,新野县主反而不是地位很高,只能说是发挥了她作为李家女儿的一个作用。

总体而言,李唐的宗室女都是有着自己的政治价值的,家族内部人的疼爱是一回事,但是她们也必须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即便是李世民的女儿,都要拿来联姻,只是真公主的地位更高,联姻的对象更高级罢了。

从这个角度去看待,李世民不杀侄女们的意义就特别明显了,因为有她们的联姻,李唐皇族跟这些政治贵族才有了更紧密的联系,所以李唐也能持续长久地坐拥江山,最起码的,几代人以内,皇族和这些贵族都有“亲戚关系”。

这便是关陇贵族“联姻”逻辑背后的实际力量,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所以“唐朝”的和亲文化,不仅仅只能看成胡汉联姻,还更应该从内部的皇族和政治贵族联姻结合来看。

当然啦,这些逻辑的背后还有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自古以来,战败后被俘虏的女子,一般都是充入掖庭,这种对她们类似于“保护”的原则,才让她们度过了生死的关卡。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下令:杀掉哥哥和弟弟的10个儿子,一个不留!

支持李世民下了如此决定的只有八个大字: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太残暴了!

哥哥李建成,那是和他争夺皇位的人,杀了能理解;

弟弟李元吉,那是帮李建成的人,杀了也能理解;

两人的十个儿子,也杀了,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呜呼!

孩子们有多大的错,为何不肯放过?

不过,孩子们的母亲,以及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女儿们,都被放过。

为什么侄子、侄女有着不同的待遇,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诛杀侄子们,是为了李家江山的稳定


10个男孩无法想到,是他们的亲叔叔(亲伯父)向他们举起了屠刀,那一刻,孩子们是如此无奈又恐惧,和一只只待宰的羔羊没有任何区别。

对于这些少年儿童来说,只要能活着,一切都好,但因为父辈的恩怨,他们没有任何一丝活着的权利!

哭泣,不断的哭泣,毫无作用,刽子手们的心和手中的刀一样无情。

孩子们是无辜的,但大人们是功利的!

李世民根本没怎么犹豫,在把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送到阎王殿后,把他们的孩子也送上了黄泉路,仿佛,杀了孩子的举动,就是为了送孩子们去和父亲团聚。

李世民带兵多年,杀伐果断自然了得,但如此的诛杀,也确实显示了他的残酷和无情。

那么,如果这些孩子没有被杀,会对李世民造成怎样的冲击?

孩子们如果都活着,主观上,他们长大后,多多少少都会有复仇的想法,哪怕不会是全部,至少出来一两个的概率非常大,那个年代,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如果孩子们没有想法,总有好事之人,会跑来辅佐的,可能是曾经的太子党,可能是以前的齐王李元吉的故人,总之,会有人推着孩子们去复仇。

一旦出现复仇者,李世民就该担心江山的稳固了,或许他在的时候,还能稳住,如果他不在了,江山还能完好如初吗?孩子们一定会比李世民活得久,这基本可以确定。

于是乎,李世民虽然看似无情,孩子们看似无辜,但屠刀高高举起,再不怜惜一分,孩子们的哭声只留在了刽子手的耳朵里。

孩子们被杀的潜台词只有一句:你生错家庭了,你生错性别了!

李世民对侄女们的对待方式


一边对侄子们非常无情,另一边,在后期,对侄女们还算是客气。

李建成和李元吉,青春鼎盛时,生了不少子女,李建成生了6个儿子,5个女儿;李元吉生了五个儿子、5个女儿。

1、李建成女儿的结局

太子妃郑观音的墓志,透露了一些信息,太子李建成共有五个女儿,其中二女儿的信息量最大,其她信息都不太足。

李建成的五个女儿中,大女儿李氏,没有明显的资料证明封了什么。

二女儿李婉顺,贞观13年,被李世民封为闻喜县主,这是亲王女儿的待遇,还不错。后来,嫁给了刘应道。这刘公子,是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后来也是从四品的官员,位置是秘书少监。

李婉顺是个才女,性格温柔,才华过人,夫妻两琴瑟和谐,举案齐眉。在40岁时病逝。

刘应道去世后,和李婉顺合葬。

五女儿被李世民封了归德县主后来给母亲郑观音养老,并安排了后事。

而三女儿和四女儿,没有留存于世的具体信息,仿佛从来没来过一样。


(剧照:李建成)

2、李元吉的五个女儿

比起李建成的五个女儿,李元吉的五个女儿,相对信息量足一些,她们几乎都被放入了掖庭,开始了幽禁的生活,懂事的都知道,这意味着要受段时间的苦了。

不过,后来,李世民还是一一把他们从夜庭放了出来,而且都被封了县主。

一个是和静县主,嫁给了太子舍人薛元超(薛收之子,薛道衡之孙),这薛公子后来当了宰相。

看来,人是嫁对了,和静县主给薛元超生了三个儿子。善终。

一个被封为寿春县主,这位嫁给了杨豫之(长广公主与杨师道之子),只是表妹嫁给了表哥。

这个杨公子,啥都好,就是好色,最后竟然色到了自己姨母永嘉公主头上了,两人的淫秽事件纷纷扬扬,那时,李世民还没死,直接给法办了。

这让寿春县主的心理阴影很大,毕竟,父亲早死,丈夫淫乱被杀,都是丢脸且让人痛苦的事情。

一个被封文安县主,嫁给了段俨(高密公主与段纶之子,段文振之孙)。

这段家的公子,早些时候,娶了最强老丈人独孤信的玄孙女。

但是,这独孤家的女子不长寿,公元637年挂了,于是在641年,段公子娶了小表妹文安县主,那时,文安县主才17岁,花一样的年龄,大表哥占了小表妹的便宜。

不过,日子还是不错,段公子可是世袭了国公之位的。

一个被封为归仁县主,嫁到天水姜氏,长道郡公的第二子。

从这个姓,以及地理位置来看,这应该是三国姜维后人一族的。虽然不像几个姐姐般显赫,但日子应该不赖。

最后一个是新野县主李令,字淑绚,嫁给了河东裴重晖。

河东裴家,名气很大,那也是大家族,有名的士族。

新野县主出生在623年,父亲死的时候,她还在懵懵懂懂之中呢,在夜庭中长大,受了不少苦的。

贞观十一年,受封新野县主,嫁给了河东裴重晖。

3、对侄女们的对待相对温柔,有三个原因



相比侄子们,李世民对侄女们算是温柔多了。

即使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在玄武门之变后,侄女们要么被放到了掖庭生活,要么和母亲一起被软禁,这也算是一种惩罚,因为,只有罪人的后代,才会有此待遇。

那么,为什么侄女们受到的处罚较轻,而且后来都被封了县主呢?

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是李世民的侄女们是女流之辈

过去那个年代,女子们嫁了人就成了别家的人了,他们就此相夫教子,大多不会去为父亲报仇,一般也报不了仇,而且无人支持他们报仇,因为得不到更多利益。

所以,这是她们逃过一劫的重要原因,也是李世民带她们温柔的最重要原因。

二是李世民为了名声

放过这十个侄女,对于李世民的声誉是有帮助的,让大家感觉李世民前嫌尽释,不再鼠肚鸡肠,这对治国有利。

三是李世民良心发现。

在李世民的生涯里,对他冲击最大的绝不是各种战争,而是哥哥、弟弟、侄子们的死。

从亲情讲,他不愿意杀,一个是曾经关照自己的大哥,一个是一起玩大的弟弟,举起屠刀后,噩梦估计要做一辈子。最会让他心痛的,还是对孩子们的屠杀,那会让良心上过不去,毕竟孩子们无罪。

但从政治来讲,他还是做了最残酷、对自己方最有利的事情。

很多年后,把侄女们放开,且各个封了县主,一定是有良心发现的作用,这是一种补偿心理,是一种转移补偿。

李世民对嫂子和弟媳的对待


1、李世民的嫂子郑观音

郑观音嫁给李建成时仅仅16岁,此时,李建成已经26岁了,两人年龄差距不小。

嫁给李建成后,生了几个孩子,享受了无上的荣光,太子妃的名头,亮闪闪的,谁人不羡慕?

但626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让郑观音失去了儿子和丈夫,她和一众女眷、女儿们不是到了掖庭,就是被软禁在长乐门,那种悲痛,让郑观音伤心到了极点。

如果不是要抚养女儿们,郑观音可能早就寻了短见,还好,把女儿们一个个抚养长大了,而且各个做了县主,算是完成了抚养的大任。

郑观音活了很多年,在78岁时去世,比唐太宗整整多活了27年。算是看到了杀夫、杀子人的早逝,多少有点心理上的平衡。

有人说了,李世民为什么不娶了嫂子?难道郑观音不漂亮?

郑观音算漂亮的,但对嫂子下手,李世民还是多有不敢,这是为了色而欺凌长辈,何况,郑观音本人对李建成情深,因此也就没有结果了。

2、李世民纳了弟媳齐王妃


齐王妃杨氏(也称巣王妃),这个大家都知道,后来成了李世民后宫里的妃子。

其实,不是李世民一当皇帝,就把杨氏纳了,而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让杨氏和齐王府的女眷们过了一段辛苦日子。在贞观早期,杨氏的日子过得一般。

后来,李世民把杨氏纳了,此时无非三个原因,一是姿色确实出众,打动李世民了;二是有意增加杨氏家族的支持,达到政治目的;三是杨氏并不强烈的反对。

在纳了杨氏后,一度很受宠,而且还生了个儿子,就是曹王李明。

李世民把李明过继给了去世的李元吉,算是给李元吉留了个后。

不过,这有点搞笑,和弟媳妇合作,给死去的弟弟生了个孩子,人家死了,还不忘给带顶绿帽子,这李元吉真的的是太悲催了。


回到开头,什么是真相?

真相就是:

为了担心抱复,李世民第一时间杀了李建成、李元吉所有的儿子们。同时,把两人的老婆、女眷、女儿们送到了掖庭或软禁在长乐门。

贞观后期,为了声誉,也为了给良心一个交待,这些侄女们被李世民授予县主,算是获得了新生。

而贞观中后期,李世民为了美色,也为了拉拢杨氏家族,娶了弟媳妇杨氏。至于嫂子郑观音,李世民没有过分对待,也没有过分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新野县   归仁   侄子   侄女   文安县   婉顺   贞观   和静县   女眷   观音   尉迟   真相   儿子   女儿   公主   政治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