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手握重兵为何康熙驾崩后不兵变夺位?

1722年,一天晚上,皇城内外兵马集结。康熙的小舅子隆科多带着20000八旗兵,将紫禁城围得如铁桶一般。康熙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决定:“传位于皇四子”。

听说自己的亲儿子雍亲王胤禛将要成为皇帝时,德妃乌雅氏竟哭着请求道:“让我殉葬吧!”

她是真的是宁可死,也不愿做这个太后,因为在她的心里,记挂着的自己的另一位儿子,远在青海手握十万兵权的皇十四子胤禵。

在她的心里,康熙是中意十四的,一定是老四用了什么不可告人的手段,才让皇位传到了他的手上。


都说:雍正能上位,多亏他养母;十四爷能保命,全靠他亲妈!

这两位一母同胞的大爷,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一起站到了最后,只是,他们哥俩并不是手拉手,而是背靠背!

在康熙晚年,因为太子被废,让他的众儿子们开始蠢蠢欲动,大家自动战队,开始一轮又一轮地较量。

简单回顾一下九子夺嫡这段历史:

康熙的太子是嫡子胤礽,母亲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

胤礽母亲在生他的时候去世,加上之前还有一个嫡子出生早殇,康熙决定让胤礽顶替上皇二子的位子,并在他满周岁,就立即将他册立为了太子。

太子胤礽能文能武,地位也很稳固,一直到28岁。


因为康熙处死了胤礽舅公索额图,父子开始心生嫌隙。几年后,康熙废掉太子,并圈禁思过。

后数年,皇太子以狂疾废,上宣谕罪状,谓:“索额图助允礽潜谋大事,朕知其情,将索额图处死。今允礽欲为索额图报仇,令朕戒慎不宁。”《清史稿·列传七》

太子被废后,康熙爷的各位才能出众的儿子们开始活动自己的小心思了。

首先是举报太子的大阿哥,作为长子,太子倒下,没有嫡子,那么他就成为了第一顺序继承人。

于是,他准备给太子再补上一刀,说愿意帮康熙处理掉废太子。

但弄巧成拙,康熙表示,虎毒不食子,老大,起开!

老大看自己没希望,就想让自己母亲的养子,好人缘的老八上位。

于是,告诉康熙,相士老张说:老八气质不凡,是当储君的料。

皇太子允礽既废,允禔奏曰:“允礽所行卑污,失人心。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禩必大贵。如诛允礽,不必出皇父手。”《清史稿.列传七》

作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一听,纳尼,我家皇位给谁,还要听你一算命的?

于是,连带着老大老八,都被训斥了一顿。

老八这边被骂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能心里大骂:大哥,你真是猪一样的队友啊!



虽然张相士这件事情和老八没多大关系,但是,对于争夺储君的位置,他确实也是卯足了劲。

在康熙准备民主选举太子的时候,朝堂上出现了百官举荐八阿哥的壮观局面。

所以,在康熙看来,这老八,人不大,却是动了大心思,在此之后,康熙便开始疏远老八。

另一边,看到太子被老大拉下马,老三也开始心动了。

这老二倒了,要是把老大也扳倒,那自己不就是排第一的继承人了吗?

于是老三也给老大补了一刀,告诉老爹:太子是被老大用邪术蛊惑,才言行失常的。

加上老大自己也做了前面说的那些没脑子的事,他也就成为了九子夺嫡中,第一个被淘汰出局的人。

而老三也因为老大和老二(太子)的出局,变成了皇位顺序继承上的第一人选。


但老三没想到,康熙感觉自己冤枉了太子,又将他复立。

与此同时,老三因为帮助太子澄清事实,老四因为在百官保举老八时建议复立太子,均被加封为亲王,这也算事老三的意外之喜吧

然而,这帝王家的事就是风云莫测,在太子复立仅仅3年后,康熙又将他废掉了。

这一次,大家又从新站队了。


  • 老三,看似醉心文学,无心政治,却在暗中收买地方官员。

他希望通过投老爹喜欢文学这个爱好,来打动亲爹,争夺继承人的位置。

  • 老四,号称“天下第一闲人”,而实际上一点也不闲。

不管是在兄弟间还是朝臣中,都埋伏着自己的势力。

  • 老八这边,眼看自己没有机会了,转而将资源投入给了曾经为自己挡过枪的老十四,希望他能够在夺嫡的路上最终胜出,带着自己一同奔向富贵之路。

以上差不多这就是九子夺嫡最后的一个局面。

在经过两次废太子事件后,在康熙表示不再里太子的背景下,接班人基本锁定在了老三、老四和老十四之间。


十四不敢造反的原因

背景介绍完了,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康熙驾崩后传位给雍正,而十四爷佣兵十万却不兵变夺位呢?

首先,在整个夺嫡之争中,十四爷基本上都是依附在老八身边的,他自身的实力,很有限。

就是在康熙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去西北平定蒙古叛乱的时候,他的爵位也还仅仅是个贝子。

虽然康熙为了给他装点脸面,允许他用天子亲证的仪仗,但是,和两位亲王哥哥相比,还是相差两个等级。

五十七年,命为抚远大将军,讨策妄阿喇布坦。十二月,师行,上御太和殿授印,命用正黄旗纛。《清史稿.列传七》

而在1718年,康熙病重卧床的时候,老十四曾经短暂地回道京城,可没几个月,又被康熙派出去了。

十月,召来京,面授方略。六十一年三月,还军。《清史稿.列传七》

谁都知道,在老皇帝咽气前,谁在身边谁获利,从秦时都公子扶苏,到明朝都朱高炽、朱瞻基,即使身为太子,但凡老皇帝驾崩时,自己不在身边,都会感觉如临大敌。


所以,这次的外派,基本上就把老十四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之外。

客观地来说,远在青海的老十四甚至没有在京城的老三胜算大。



其次,康熙派了十万大军给老十四统领,但这十万人却不好带。

1、这十万人组成复杂,除了有皇帝直属的三旗兵,还有蒙古兵和绿营兵。

这些人平时都是有编制的,都是职业选手,升迁全靠平时的领导,所以,十四爷这个大将军说的话,对他们来说,基本上没啥用。

2、在当这个大将军王之前,十四只是个贝子,即使康熙给他装点门面,用上御驾亲征的仪仗,也还不忘顺手给蒙古兵去一封信,让他们听话点。

可以说,单凭十四爷自己,对这些老兵条子可谓是毫无招架之力。

当年,朱棣800府兵起家能迅速拿下北平十万军队的前提是,这些兵都是朱棣以前的旧部下,他们听朱棣的命令。

而老十四的手底下的兵,根本就不听他的。

比如,在康熙五十九年,噶尔弼、岳钟琪率军进藏,当清军抵达喇哩时,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为由,令噶尔弼、岳钟琪就地屯兵,不要轻动。

而岳钟琪就驳了这个指令,和噶尔弼进继续进军,平定了西藏。

所以,十四手底下的将领并不是他指哪打哪的人,面对他错误的军事决定尚且和他较劲,逼得十四爷妥协,要是带这些人造反,呵呵,他是不想活着回京城了!


最后,康熙和雍正都给他下了死套,他根本就没有蹦跶造反的机会。

当时,虽然兵在十四手上,但是这十万人的吃喝却被管在雍正的大舅哥年羹尧手上。

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哥兼心腹,没有他的及时供应,十四手下的兵别说是回京造反了,连西北都走不出去。

所以,这一项就把十四手上的兵权给废掉了。


并且,在十四的身边,还有老七的儿子弘曙。从雍正后来对老七的封赏,以及让庶出的弘曙做世子继承老七的爵位来看,雍正对弘曙的表现是非常满意的。

如果老十四有什么动作,等不到他起兵,雍正便会把他绑成大闸蟹给押回来。



加上京城里,乾隆在生命的最后,将辅佐新帝登基的重任交到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兄弟隆科多手上。

而孝懿仁皇后没有嫡子,老四是他的养子,也就是说,手握康熙遗诏的是四爷的“亲舅舅”。

从这方面,雍正能够顺利即位,就更有保障了。

而京城安定,四方想要浑水摸鱼的武装力量就不敢贸然行动。

十四即使有相反的心,也没有反的条件和实力。

后记

综上所诉,在康熙驾崩后,虽然十四爷手握重兵,但实际上对这些兵的控制权非常有限。

仅仅凭借这些人,完全支撑不起造反的宏图伟业。

即使冒险造反,胜出的概率也太太太过渺茫。

出于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十四爷选择了听从哥哥的调配,回家给老爹守陵。


而十四爷有一点胜过哥哥的,那便是他成为参与九子夺嫡的诸位皇子中,寿命最长的一位阿哥。

当然,这其中少不亲妈的抗争。

为了能够让雍正善待小儿子,老妈不惜以不称皇太后来对抗四爷对兄弟的无情。

但不管怎样,一个人,只有自己愿意活下去,别人才能帮你续命。

或许在政治的舞台上,十四输给了哥哥,但是在生命的延续上,他却胜过哥哥一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十四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他放弃本可以依附在哥哥身边,做个衣食无忧的亲王,选择了一条满是荆棘的路。

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理想,但是,有勇气尝试,同时能够审时度势,明智地止损,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作为少数几位经历了康熙到乾隆三朝的王爷,十四爷的经历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造反,但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他都是最亮的那个仔!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




历史已经成为过往,胤禵手握重兵为什么康熙驾崩后不发动兵变夺位,其实只是后人一种假想,也许当时胤禵压根就没想过要这么做。

如果非要问出为什么,我认为原因不外有二:

一是康熙并没有传位胤禵之意,更没有传位胤禵的诏书,在胤禛已经即位的情况下,胤禵带兵夺权其实就是谋反,纵观大清一朝,还没有哪个皇室近支敢于这样做过。

二是胤禵虽名为“抚远大将军王”,表面上看手握重兵,但其实他真正能调动的兵力有限,而且掣肘较多,根本就难以统兵杀回京城。

先说第一条。

众所周知,康熙晚年饱受废立太子折磨之苦,直到临终,也没留下书面立储的哪怕一星半点资料,至于故宫博物馆里保存的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其实是伪造的,为什么这么说不在本文探讨之列,这里重点要说的是康熙到底有没有传位胤禵之意。

虽未立传位遗诏,但康熙晚年对谁继位还是心有所属的,他曾对诸王大臣说:“朕万年之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做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累尔诸臣也。”这个人到底是谁,史书和档案都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当时情况分析,无外乎胤禛、胤禵兄弟二人其中之一,胤禛不做分析,只分析到底有没有可能是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十月,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领兵三十万前往西部征讨策妄阿拉布坦。康熙这一重大举措成了一些史家认为有意传位胤禵的佐证,其实当时胤禵的爵位是固山贝子,地位较低,授予“抚远大将军”不过是为了抬高他的地位,便于统兵,但最终也没授予其王爵甚至贝勒,不过是“照依王纛式样”。之所以选派胤禵,固然与胤禵领兵打仗的才能有关,但另一方面除了胤禵,康熙也确实无子所派,从这一点上看,并不能说明康熙有意立胤禵为储,现在还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康熙立储的一个迷雾,不无道理。

那么这个大将军王到底有多大权力呢?康熙曾有特旨:“此次大兵在外,如遇章京并护军校、骁骑校缺出,令大将军即行授补”,战争情况下,大将军即行授补的不过是章京、军校之类的低级军官,可见这个权力并不特殊,而且即便康熙还赋予胤禵“掌生杀重任”,但与当年的皇太子胤礽相比,其受信任的程度和权利仍不可同日而语。要知道,当年康熙离京,胤礽是代行皇帝的大部分职责,掌握着中央政权机构,而胤禵不过是提拔几个低级军官、阵前有生杀之权而已。

康熙六十年十月,允禵提出“轻装进京,恭请训旨”,康熙虽然答应了,但也提出“此际若策妄阿拉布坦属下,有自相离溃率众来归者”,则停止来京,也就是说,胤禵这次进京,是他自己提出来的,并非诏回,而且如有特殊情况,康熙还令他不必回来。胤禵回京后,康熙帝对西北用兵的方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而言之,一方面仍然积极做着打的准备,另一方面议和活动也已开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胤禵又“复往军前”,其意义和当初已有显著不同,初次出征是为了打,而这次是为了守,是以皇子身份对敌人进行威慑。另外,康熙此时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自己都说“近日多病,神情恍惚,身体虚惫,既神不守舍,心失怡养,目不辨远近,耳不分是非,食少事多,岂能久存”,这种情况下,康熙如有意立胤禵为储,怎能让他远去?

再说第二条。

胤禵虽任抚远大将军,但他能行使的权力有限,这一点前文已经说过不再赘述,不仅如此,军队的实际指挥权其实也并未全部在其手中,而是由富宁安、祁里德、付尔丹、噶尔弼、延信等人分掌,这些人直接向康熙请示汇报,接受皇帝的直接指挥。

康熙五十九年,噶尔弼、岳钟琪率军进藏,当清军抵达喇哩这个地方时,胤禵以青海、蒙古兵不能如期聚集为由,令噶尔弼、岳钟琪就在所到的地方屯兵,不要轻动。名将岳钟琪对这个指令进行了抵制,劝说噶尔弼及时进兵平定了西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胤禵的军事指挥才能并非特别突出,如果按照他说的办,犹疑不决,当时能否迅速平定西藏还真就难说,同时也说明,胤禵做出的不正确决定是会受到抵制的,设若他想统兵打回北京,焉知会不会有人非但不听从军令,还会将他拿下送京受审。

此外,胤禛即位后,立即任命年羹尧接替胤禵掌握西线实际军权,兵权被夺,胤禵即使想谋反也回天无力了,何况,如前所述,即使还有兵权,那些将军们能不能都听他的,还是另一回事。

一己之见,敬请指正、探讨。




向敬之

首先要更正的是,康熙第十四子,原名胤祯,雍正即位后,避皇帝名讳改为允禵。他的名字不叫“胤禵”。

由问题可以说,手握重兵时,他还叫做胤祯。胤祯手握重兵而不谋反,原因有五:

允禵

一、康熙驾崩后,雍正第一时间通知总理事务王大臣:“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清世宗实录》卷一)雍正以内阁行文,而非新皇的上谕,不会激怒胤祯,逼其拥兵自重。如果他拥兵造反,或者不来,那就是不忠不孝,等同谋反,与整个国家和朝廷为敌。

二、胤祯以抚远大将军西征,拥有数十万大军,出征时用正黄旗大纛,天子亲征的规格,但那都是康熙帝特殊的恩赏。如果康熙遗诏指令的接班人不是胤祯,而胤祯妄动,那都是谋反,灭门之罪。胤祯即便有心夺位,也会投鼠忌器,拿着全家性命与朝廷较量。

三、内阁的通知上,写道要正蓝旗满洲都统延信速赴甘州管理大将军印务,同时行文川陕总督年羹尧具体管理粮饷和地方事务。年羹尧是雍正的大舅哥兼心腹,一直掌管着西路军的粮饷。如果没有他的及时供应,西路军在严寒的西北寸步难行,更别说跟着胤祯造反。一旦反叛,全国各路大军围剿不说,内部也会因为粮饷断绝而兵变,加之西北战事还未稳定。

《雍正王朝》雍正帝与年羹尧剧照

四、与胤祯一同回京的弘曙,为康熙第七子胤佑第一子。但从胤佑于雍正元年四月受封和硕淳亲王、雍正八年病逝被刻碑记功诏褒其“敬谨小心,安分守己”等事来看,他与雍正帝是关系不错的。弘曙作为侧福晋所生的儿子,能够封为世子,也可见他因某种特殊的原因博得了雍正的好感。

五、胤祯本身就没有起兵篡位之心。毕竟康熙要“传位于十四阿哥”,那只是一个传言。




不请自来。

第一个原因,胤禵有兵无粮。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永远无法感受手握重兵的成就感和危机感。实际上,当我们真的有一支队伍时,更多的可能是危机感。

十万人,吃喝拉撒生死富贵全靠一个人。难度很大。

当时胤禵就是如此。手中有兵,但粮草和军饷都在政府控制之中,兵变容易,可是粮草和军饷如何解决。万一不能短期成事,兵变后就是新的兵变,被身旁人杀了都可能。

第二个原因,兵难变

即使粮草和军饷可以解决。兵也难带。即使手中兵想造反。但士兵们人人有妻儿老小,造反需要成本的。当时的清廷有外患,但内部安定无事。胤禵的军队实在没必要为了胤禵而承担造反的罪名。

第三个原因,没有理由

兵变最重要的是理由。比如清君侧,比如随天命,比如正视听。

胤禵是真的没有理由啊!当时,国家主要的宣传机器都在朝廷,他实在没有一个理由,更没有传播言论的渠道。

所以,兵变是一次投资,收益大,风险高。站在当下看过去,应该说胤禵最终没有兵变,是对的。




因为这是一道“双重锁”,胤禵的确手握西北精锐兵权,可一旦用来造反,那么就马上不攻自溃。

而胤禵的“锁”,乃是当时的川陕总督年羹尧。

作为康熙的十四子,胤禵是有一定优势的。

在大清,事实证明,年纪越小的皇子,受到皇帝青睐的概率更高,这大概是与清朝敏感的“高度中央集权”有关,特别是放在如康熙、乾隆这样的长寿皇帝身上,这个特征则是更加地显著了。

康熙一朝,理应不存在九子夺嫡的问题,太子之位铁定是胤礽的,无可争议,就连康熙自己都是这样想的,但问题是,一切都会变,人心会变,形式会变,父慈子孝,终究在人性的考验下,变得不完美。

当康熙在位第四十九年这一年,他宠爱了数十年的太子终于被废,皇子们沸腾,长寿的康熙还是忍不住了,走上了唐玄宗的老路,但康熙比唐玄宗有底线,起码自己不会动手杀儿子。

九子夺嫡,也让同一个母亲生的皇四子胤禛、皇十四子胤禵走向了对立面。

胤禵出生的时候,其生母乌雅氏已经有资格单独抚养皇子了,乌雅氏前一次的失败就是胤禛,因为自己没地位,胤禛满月后被佟佳氏抚养,从而造成胤禛和母亲一生的隔阂。

而胤禵不同,一出生,就被父母灌输了无限的爱,和胤禛的人生比,胤禵属于是幸运很多的,所以胤禵年轻自信,胤禛老成,老成的背后也是一种不自信,于是在九子夺嫡早期,胤禵频频出风头,胤禛却是一副“花瓶”的样子。

一切都在皇八子被“淘汰”出局开始改变。

胤禛以“稳”站到了最后,胤禵则是以“势”和“才华”。

比起胤禵,胤禛差了很多优质条件,胤禵原先支持八阿哥,是“八爷党”里面的一员,但皇八子失败后,胤禵有本事把当年的八爷党变成“十四爷党”,而胤禛没有这种能力,只能是亦步亦趋,手段显得有些拮据。

康熙五十七年末,西北再次动乱,胤禵被康熙予以重望,当时能争储的,严格来讲就只剩下胤禛、胤禵二人了,但康熙让胤禵披着“正黄旗纛”(天子的规格)带着大军远征西北,众人都觉得,已经没有悬念了,储君就是胤禵。

而胤禵,这次也是去“镀金”的。

所有人都这样想,胤禵是这样想,甚至胤禛也是这样想,可谁知道,一切变得很玄乎,康熙的动作让人难以揣摩,在最后的时光里,他出奇地向胤禛要来一个有前途的儿子进宫抚养,这个儿子正是后来的乾隆,当时的弘历。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驾崩,驾崩之际,九门提督隆科多迅速控制京城,手中拿着“遗诏”,坦白地讲,只要隆科多想要谁登基,那么谁就能最终胜利,而这个“遗诏”,也成为了后世的历史谜团,究竟是伪造还是真实。

这个遗诏上写的正是,让皇四子胤禛即位,结果让人讶异,既然皇四子即位,那么正在西北手握兵权,自信能够回来当皇帝的胤禵算什么回事?

大家都在担心这个问题,西北战乱,内部又出现了如此大的变故,正好一副“内忧外患”的模样,一个处理不好,大清就要倒霉。

不过胤禛却是稳坐钓鱼台,不怕!

理由很简单,就是前文提到的年羹尧。

年羹尧乃是当时的西北、西南重臣,晋升的速度很快,在康熙没驾崩的时候,年羹尧很难说清楚是站在哪一边的,但在康熙驾崩后,大家拿出地图一看,年羹尧就在富庶的西南,北方是正在征战的胤禵。

很明显,胤禵的咽喉,被年羹尧扼住了。

当时的人才发现了这个安排的深意,有的人说,这就是康熙的连环计,因为他就是想胤禛即位,所以才会对如此自信的胤禵用上了这一招钳制。

自古以来,但凡西北战斗,西南就是重要的后勤大后方,西南是有着丰富的供给条件的,所以在西北之将,一定会受西南的限制,只是在康熙驾崩之前,没有人会把这一切联想起来,特别是胤禵,完全想不到,自己就在一个“无法造反”的地方。

要说胤禵究竟有没有想过造反,带着大军回到北京逼宫,这件事或许是肯定的,但想不代表能做到,胤禵是常年征战的将军,有着基本的胜负判断,所以在西北都气炸了的他,也只能是按耐下心思。

因此当胤禵回到北京的时候,见到胤禛也不准备拜,一上来就要问清楚胤禛究竟是怎么回事,可惜形势比人强,以八阿哥为首的反对派提早被隆科多整得服服帖帖了,胤禵回来除了承认胤禛的皇位,没有别的办法。

胤禛登基,里外配合算得上一句“天衣无缝”的。

虽然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两人在有生之年,私底下没有少干直接传播胤禛“改遗诏”的故事,但细细分析,从隆科多到年羹尧,这一切安排证明了康熙的意思,因为隆科多还是胤禛养母的弟弟,算是胤禛的“亲舅舅”,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乃是胤禛的宠妃。

唯关系论、利益论,证据都证明了康熙的意愿,而康熙的“反复无常”,从九子夺嫡就开始了,他一直都不说明确的话,做的事情都是“欲盖弥彰”,多重意义的康熙本就让人难以捕捉轨迹,明白这一切的胤禵,就已经失去了寻找真相的心。

从道德层面讲,胤禵一旦再次造反,那就是人人得而诛之的死罪,因为年羹尧断了他的后路,所以胤禵一定会输,那么他一定赢不了的前提下,没有必要酿造出更难以承受的苦果,唯有在绝望中寻找生机。

比起带着人马向胤禛要公道,他还不如老实一致对外,先把准噶尔汗国的问题给解决了,一旦获得声望,自己也有一张“护身符”保护着,不至于因为争夺皇位失败而被胤禛施加手段害死。

所以胤禵本身也是一个政治家,在政治家的世界里,情绪不重要,得到的结果和利益才重要,不能因为情绪和感性导致人走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但胤禵还是暴露了一些情绪,最起码在最初的礼数上,胤禵落下了话柄,不尊重皇帝,所以就被软禁起来。

后来的谣言传播,乃是胤禵实在没办法之下的泄愤,而胤禛也不可能真的把弟弟怎么样,所以也就只能是囚禁了。

但即便是囚禁,他们的生母乌雅氏都要跑出来给小儿子主持公道,本来乌雅氏能够成为太后,因为胤禛和弟弟的矛盾,乌雅氏到死都没有当过真正意义上的太后。

她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小儿子,而这个方法,多少有点效果。

天意弄人,胤禛把胤禵关到自己驾崩为止。

而当他驾崩的时候,胤禵却是还在人世,后来乾隆又做出了和胤禛完全不同的事情,譬如给一些皇子平反,这里面就有胤禵。

在乾隆登基不久后,还在人世的胤禵就被放了出来,后来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年。

因为年轻,胤禵本来有着无限可能,但这种年轻,却因为皇位斗争失败而让他变得煎熬,最终在兄长的统治下,无缘无故增加了十数年的牢狱之灾,人生也因此蹉跎了十数年。

这可能是康熙想到了的,也可能是想不到的,或许在康熙的心里,这一切也是在赌而已。

如果胤禵当年引着大军回朝造反,那么大清必然是岌岌可危,可冥冥之中,胤禛有着天命的护持,一切坏的事情,都没有发生。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兵变   重兵   黄旗   噶尔   雍正   康熙   乾隆   抚远   遗诏   兵权   阿哥   皇位   大将军   太子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