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的皇帝朱瞻基,为什么在壮年时突然意外离世?真相是什么?

因为35岁大龄优化。




公元1435年,大年初三这一天,乾清宫内,35岁的明宣宗朱瞻基,躺在床上。他双眼无神,神情倦怠,气若游丝。

床前,乌压压跪了一地的人,个个强忍悲声,双眼红肿,六神无主。

朱瞻基强撑着一口气,十分吃力地说完了遗诏,吩咐人即刻颁发,随后便怀着无尽的不甘咽了气。

大太监含着哭腔尖声尖气地叫道:“皇上驾崩啦!”




顿时,承乾宫内响起震天动地的哭声。

要说朱瞻基的死,实在是来得突然又诡异。

13天前,朱瞻基还是个身强体健的男人,他的强壮程度堪比一个营中士兵,亲自上阵杀敌都不在话下。

然而这样健康的他,在腊月二十一这天突然就病了, 而且病势发展极快,太医们也都说不清楚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用尽毕生所学为他治疗,可病情丝毫没有好转。

到了大年初一,朱瞻基已经病得无法上朝了,只能在文华殿召见大臣们,并交代了后事,立9岁的皇子朱祁镇为太子。




大年初二,他回光返照,强撑病体处理了一些政事。

大年初三,他在乾清宫留下遗诏,撒手人寰。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上记载:

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采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




虽然史书上记载,朱瞻基享年38岁,可实际上,这是按照中国传统,天一岁地一岁,是在逝者实际年龄的基础上虚了两岁。

朱瞻基生于1399年3月16日,逝于1435年1月31日,死的时候还没过生日,实际上只有35周岁而已。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明宣宗,就在35岁的人生黄金年龄,毫无征兆地去了,留下幼子寡母,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他的死,被世人议论了600多年。

那么,朱瞻基英年早逝的真相是什么呢?




一.传奇又完美的明宣宗朱瞻基


在说朱瞻基的死因之前,奇韵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位明朝第五位皇帝。


1.带着使命出生的“好圣孙”


朱瞻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重孙子,是明成祖朱棣的孙子,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儿子。

朱瞻基的命特别好,他是嫡长子,这在帝王家,是无比尊贵的身份。

除此之外,朱瞻基的出生还和某些美好的愿望联系在了一起。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上记载:

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比长,嗜书,智识杰出。




朱瞻基出生之前,他爷爷朱棣(当时还是燕王)做了个梦,梦见已经过世的朱元璋,递给他一片大圭,并说道:“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所谓“大圭”,也叫玉圭,是皇帝手里所执的玉质手板。

它属于一种礼器,代表的是等级身份以及权力,皇帝的玉圭,也就意味着皇权。

朱棣梦见父亲将玉圭授予自己,还说了那句话,自然而然联想到了“继承大统”。




正当他在琢磨这个梦的时候,下人来报,说朱高炽的正妻张氏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朱瞻基。

朱棣听了大喜。

朱棣觉得这孩子和自己真像,眉宇之间泛着英气,这不就是梦里边,朱元璋提到的那个“传世之孙”嘛!

从此之后,朱棣对这个大孙另眼相看,倾尽全力来培养他。

甚至有一种说法,说朱棣下决心谋反推翻朱允炆,就是因为这个梦,因为这个孙子。

朱瞻基在这种特殊的关爱下长大,他身体健硕,长相俊朗,在外形上比自己那个又胖又瘸的老爸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不仅如此,他还天资聪颖,悟性绝佳,学什么是什么。

朱棣给他安排了各方面的老师,文化、武术、军事、治国、书法、美术,朱瞻基全都学得有模有样,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等到朱瞻基十几岁时,朱棣出兵征战会特意带上他,耳濡目染之下,朱瞻基年纪轻轻就能征善战。




其实,朱棣就是按未来皇帝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朱瞻基的。

朱瞻基12周岁,爷爷朱棣就将他立为皇太孙。

要知道,历史上立太子的不胜枚举,立太孙的可是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朱棣对他的偏爱。

事实证明,朱棣的眼光不错,而且这番培养很成功。




2.完美的大明接班人


明成祖朱棣过世后,朱高炽继位,可他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于是25岁的朱瞻基接过重任,成了大明第五位皇帝。




他刚一继位,就面临野心二叔朱高煦的谋反。可他丝毫不慌,慢条斯理地制定策略,御驾亲征,轻轻松松就把二叔摆平了。

此后,朱瞻基励精图治,一心治理国家。

朱瞻基在治国上,实行的是仁政。

他喜欢乔装,在民间查访,因此很了解百姓疾苦,很爱民。

他在位时减赋税,给老百姓实惠。他还修改律法,废除掉了很多过于残忍的刑罚,增加了很多劝诫教化犯人的办法。

对外关系上,朱瞻基是尽力搞好外交,增加经济往来,避免武力冲突。这样一来对外征战减少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在朱瞻基的一系列举措下,大明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

以至于后世将朱高炽和朱瞻基的统治时期称作是“仁宣之治”,以示赞美。




二.英年早逝,死因成谜


朱瞻基病的突然,死得蹊跷,死因不明确,即便在史书上,也没有明确记载真实死因。

因此,后世不少人都在议论他的死因。

600年来,关于明宣宗朱瞻基的死因,大体有以下6种,1.服食丹药中毒说;2.个人嗜好导致中毒说;3.纵欲致死;4.过劳死;5.居住环境中毒说;6.遗传病

其实这6种说法,只有一种比较靠谱,其余纯属无稽之谈。




下面奇韵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几种说法。


1.服食丹药中毒说


古代有不少帝王以及名人,都迷恋服食丹药,谋求长生不老,因此而中毒。

服丹过量去世的名人也不少,比较知名的,比如秦始皇嬴政,比如唐穆宗李恒,比如明光宗朱常洛。

服丹中毒是因为丹药里的成分。古代炼丹的原料有朱砂、铜、硫磺、黄金、各种石头等,这些东西经过高温会产生汞、砷,以及重金属这些有毒物质,人要是服用,会导致慢性中毒,时间长了,那就一命呜呼了。




而明朝皇帝迷恋炼丹服丹并因此中毒的都不止一个,坊间便流传出朱瞻基英年早逝也是因为服丹中毒一说。

实际上,历史上的朱瞻基是不屑于服丹的。

一方面,史书上没有朱瞻基服丹的记载;

另一方面,朱瞻基是一个对生死看得比较开的皇帝。

《明实录》记载了朱瞻基的遗诏:

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


“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说明了他对生死的看法。

这样一个人是不屑于服丹药求长生的。




2.个人嗜好导致中毒说


朱瞻基有两大个人嗜好,一是斗蛐蛐,二是把玩香炉。

而这两个嗜好,就引发了一种猜测,那就是铅中毒致死。

朱瞻基在位时,曾因为这两大喜好,特意下旨,命匠人为自己烧制了特殊的蛐蛐罐和香炉,他下令烧制的这批香炉,便是赫赫有名的宣德炉。

然而不论是蛐蛐罐,还是宣德炉,却都是含铅的,因为里面有一种原料叫“倭源白水铅”,名字虽花哨,实质上就是铅。




人体摄入过量的铅是会中毒致死的,因此有人猜测,天天抱着蛐蛐罐、把玩宣德炉的朱瞻基,长此以往就铅中毒了。

不过奇韵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说法是胡扯。

确实,人体摄入过量的铅会中毒致死,奇韵还特意查询了资料,这个致死量是50克。

但铅中毒是有条件的,导致人体铅中毒的途经有两个,一是呼吸道,二是消化道。

先说呼吸道,铅这种东西在稳定状态下是不挥发的,也就没办法通过呼吸道吸入,只有那种铅冶炼行业,或是现代的蓄电池生产、还有喷涂行业,才有机会将空气中的铅元素吸入。

再说消化道,这个就简单了,说白了就是吃进去,古代炼制的丹药或是某些中药,含铅,长期服用会导致铅中毒。

而皮肤直接接触固体铅,是不易中毒的,拿手摸铅块,更易发生的是皮肤瘙痒蜕皮。

所以说,朱瞻基就算是24小时抱着蛐蛐罐和宣德炉把玩,也不会引发铅中毒的,毕竟只是把玩而已,又不是拿蛐蛐罐或者宣德炉泡茶喝。




3.纵欲致死说


这种传言大约是来自野史,以及朱瞻基死后妃嫔殉葬的名录。

野史云,朱瞻基曾服用过有助于那方面的丹药。

野史认为,朱瞻基喜欢娱乐活动,爱玩的人自然也喜美色。

还有朱瞻基驾崩后,安排的殉葬嫔妃就有10名之多,这也成了他好色的证据之一。

再加上朱瞻基的老爸,明仁宗朱高炽就好美色、纵欲,难免就会让人编排,朱瞻基是遗传老爸、效仿老爸。

而实际上,朱瞻基就算再爱玩,也和纵欲沾不上关系。




首先,正史上一丁点关于朱瞻基纵欲的记载都没有。

其次,我们有一个误区,实际上,朱瞻基的后宫配置十分简单。

我们看正史上的记载,朱瞻基真正的后宫妃嫔,实际上只有4人。

一是原配胡善祥,胡皇后;




二是毕生挚爱孙皇后(最初是妃,后来胡皇后被废,孙氏被封皇后);




三是吴贤妃,宫女出身,有幸被朱瞻基看中,之后便被藏在宫外,因为朱瞻基怕被真爱孙皇后发现,影响夫妻感情,一直到朱瞻基临终前才正式接进宫。

四是国嫔郭爱,郭爱本来是个有名的才女,因为名气大,被选进宫,可是进宫没多久就病死了,嫔这个身份还是死后追封的。

朱瞻基共有2个儿子,3个女儿,是胡皇后、孙皇后、吴贤妃这三人所生。也就是说朱瞻基真正的妻妾就只有这三位而已。

至于为他死后殉葬的10名妃子,原本都是宫女,是为了给皇帝殉葬,临时封的妃子充数而已。

朱瞻基这个人的确喜欢娱乐活动,但是他对女色方面确实需求不高,喜欢玩乐不代表就喜欢美色,实际上他是一个更看重男女感情的人。

所以说,纵欲致死之说就是无稽之谈。




4.过劳死说


这种说法认为,明太祖朱元璋,自从废除丞相制度之后,皇权达到前所未有的专制集中,皇帝需要直接处理的政务也是直线上升,工作量巨大。

在这种制度下,只要是想好好工作的皇帝,就不得不超负荷工作。

朱元璋在位时,是“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也就是说连续30年,基本都没休息过。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一天处理的政务能达到好几百件。

到了朱棣在位时,依然是劳心劳力,日理万机,而且还要御驾亲征。




所以有人就认为,到了朱瞻基这儿,工作量依然巨大,每天超负荷地工作,积劳成疾,以至英年早逝。

可实际上,朱瞻基可比自己的太爷爷、爷爷幸福多了。

虽然到了朱瞻基这儿依然没有丞相,但是当时的内阁制度已经比较完善了,内阁制度是明朝创立的,替皇帝分担工作量的一个设置。

而且除了内阁,朱瞻基还想了一个办法,他在宫里办了个“内书堂”,挑选一些聪慧的太监在内书堂读书,再选优秀的出来,帮自己办公。




这些小太监替朱瞻基抄写文件,减少了他不少的工作量。

后来朱瞻基甚至设立了“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瞻基不仅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好皇帝,也是一个脑子很灵活的人,他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他会不断地去摸索,去创新。

朱瞻基这种性格,是把个人生活看得比较重的,要他像太爷爷那样,为了事业放弃其他,做一个工作狂,那是不可能的。




朱瞻基留下来的宣德炉、蛐蛐罐和那些精美的书画作品,便是有力证明。

他在当上皇帝之后,依然有精力设计宣德炉的样式,陶腾蛐蛐、斗蛐蛐,写书法画画送人,这些都能说明,朱瞻基是一个能够合理安排自己工作生活、劳逸结合的皇帝。




再者,朱瞻基在位时,整个大明的政局也比明初那会好多了。

明初,北元以及周围外族虎视眈眈,时不时搞事情,皇帝除了搞经济发展,还得想办法御敌。

等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国力也强大起来了,大明整体的局势也稳定多了。

汉王谋反算是朱瞻基时期的一件大事,但是汉王的谋反水平很低,朱瞻基没费什么力气就把他给治了。

也就是说,朱瞻基在位时,工作量本来就比以前少,而且朱瞻基还会给自己减负,他是不可能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的。




5.居住环境中毒说


现代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朱瞻基是死于甲醛中毒。

理由是,朱瞻基1425年继位,搬进皇宫居住,这个时间恰好是北京紫禁城全部建成不久。

紫禁城,从1406年开始修建,一直到1420年建成使用。

这种观点认为,朱瞻基搬进去住的时候,宫殿还在大量释放甲醛,他在这种环境住久了,就甲醛中毒了。




这种观点一眼看去似乎有点道理,但禁不住推敲。如果让了解古代建筑的人看了,那得笑掉大牙。

一方面,古代木质建筑材料单一,都是榫卯结构,并不需要多少胶水粘合;

另一方面,当时用胶,用的也是鱼鳔胶,用的漆,是由十几种植物熬制成的一种油状物,都是安全环保的。

因此,古代建筑装修,即使建完立刻住人都是没问题的。

甲醛中毒说,纯属是现代人以今论古。




6.遗传病说


遗传病说,是6种说法中最靠谱的。

你可能会有疑问,朱元璋、朱棣不都是身强体健嘛,能上阵杀敌,而且寿命不算短,能有什么遗传病?至于朱瞻基的老爸朱高炽身体不好,是因为贪吃不爱动。

朱元璋、朱棣,确实寿命不算短,一个活了71岁,一个活了64岁,这在平均寿命比较低的古代,已经算是高寿了。

但实际上,我们看看明朝所有皇帝的寿命,16个皇帝,朱元璋、朱棣算是里面寿命最长的。




16个皇帝中,刨除去失踪的朱允炆和自尽的朱由检不说,14个人中,只有4人寿命在50岁以上,20多岁、30多岁英年早逝的竟然有10个。

由此可见,明朝皇帝大多短命,似乎遗传基因可不太好。

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先来看看朱元璋的儿子们。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除了6个夭折和意外身亡的,20个儿子里,活到50岁以上的有12个,40岁之前早亡的有5个。

整体看来,寿命还是可以的,毕竟古代医疗条件差,50岁就算不错。

朱棣的儿子共3个,其中老二和老三都因为谋反非正常死亡,就不说了。长子朱高炽体胖(据有关史料,有300多斤),贪吃,患有一系列肥胖引起的慢性病(指心脑血管病),身体不好,后来47岁时暴毙(一说是心脏病发作逝世)。

我们看看朱棣长子朱高炽这一支的情况。




朱高炽一共生了10个儿子,虽然他身体不好,但还是比较能生的,其中活到50岁以上的只有1个,40岁之前就早亡的有7个,这整体寿命也太差了点。

到了朱瞻基这一支,干脆只生了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而且这哥俩都不长寿,都是30多岁就没了。

由此可见,其实朱元璋的儿子们整体看来,在寿命和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可以的,主要是到了朱高炽之后,后代们短命的多了很多。




很可能是在朱高炽这里,他身体患有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将这些遗传给了后代,后代们的基因越来越差。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病是有遗传风险的。

朱瞻基从发病到去世,只有十几天,这种病势发展,很像是心脑血管疾病爆发。

朱瞻基从小习武,给人的感觉很健康,但基因里还是带着遗传病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发病暴毙,让人们很难接受。




其实,皇室遗传病,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比较典型的,唐朝皇室遗传“风疾”(按现代话说,属于脑血栓、脑梗塞一类),唐朝诸多皇帝以及皇室成员都患有风疾,李唐皇室成员年轻时没什么,大多都是中年后发病,然后导致早亡。

在正史中,明确记载患有风疾的皇帝,就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七人,可见其遗传性之强。




三.结语


综上,导致朱瞻基壮年意外离世的原因,最可能的便是遗传病。

明宣宗的突然离世,是明朝的一大损失。

明宣宗朱瞻基太过完美,太过优秀,他的接班人朱祁镇,与之相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朱瞻基的意外离世,9岁小皇帝仓促接班,大明江山处境艰难。

每每说起耻辱的土木堡之变,时常有历史爱好者感慨道:如果朱瞻基多活20年,明朝的历史将会改写,甚至可以多续命100年。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设,没有如果。





朱瞻基13岁被立为皇太孙,15岁远征漠北,26岁登基,次年就平定叔叔的叛乱。他不好女色,不弄丹药,却在36岁时突然暴毙。他的死因,后世争论了600年。

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最宠爱的孙子,自小被他当成接班人培养。

朱瞻基出生时,朱棣还是燕王,但他突然梦见了父亲朱元璋。

在梦中,朱元璋将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赐给了朱棣,并嘱咐他:“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此后,朱棣听闻下人来报,他得了一个孙子。

这个孙子,就是朱瞻基。

当时,朱棣摸着小婴儿的脸说:“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此后,他就把朱瞻基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甚至,他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也与朱瞻基脱不了关系。

朱瞻基有多受宠呢?

本来朱棣一点都不喜欢儿子朱高炽,但为了把皇位交到孙子手中,夺取皇位后,他就册立了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太子。

一时之间,“好圣孙”的名头,传遍了大江南北。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继位,朱瞻基也从皇太孙变为皇太子。

3年后,48岁的朱高炽去世,26岁的朱瞻基登基为帝,成为明朝的第5位帝王。

他文武双全,刚继位,就迅速肃清叛乱,解决了蠢蠢欲动的叔叔,并改革政治机构,休养生息,一度出现了“仁宣之治”的局面。

仁宣之治,是继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又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经济空前发展的局面。

由此可见,朱瞻基的才能不凡。

史书上甚至直接称他的功绩,堪比“文景”。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朱瞻基要带着大明,走向巅峰时,他突然重病离世,年仅36岁(实岁)。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

从明史的记载看,朱瞻基从生病到离世,中间只有3天。

他一向能文能武,身体康健,如此匆匆离世,引起无数人怀疑

后世关于朱瞻基去世的真相,争论不休,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辞:

其一,家族遗传病。

追溯朱家一脉的寿命,我们可以发现,“短寿”早已有迹可循。

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标,37岁病逝;朱棡,40岁病逝;朱梓,21岁去世;朱杞,一岁去世;朱檀,20岁去世;朱松,28岁病逝;朱楹,34岁去世……

朱元璋的儿子们,似乎都很短命。

在40岁之前,因为病弱去世的,有近10个。

此外,好几个孩子,是在青年时自焚而死。

在朱元璋的儿子中,朱棣算是非常长寿的了,他足足活了64岁。

但朱棣的儿子,似乎命也不长:

  • 明仁宗朱高炽,47岁病逝;

  • 汉王朱高煦,46岁被杀;

  • 朱高燧,50岁病逝;

  • 朱高爔,不到1岁,就早夭了。

和朱元璋一脉对比,朱棣这一脉,寿命似乎不错,但也少有活过50岁的。

我们再来看看朱瞻基的儿子,遗传病问题就更明显了。

  • 大儿子朱祁镇,幼年有残缺,长到八九岁才真正学会走路,差点与皇位无缘,37岁去世;

  • 二儿子朱祁玉,多年求子不得,24岁好不容易得一个儿子,儿子却不到一岁就夭折了,他30岁因重病去世;

《明史·卷一百六十二·列传第五十》:“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从上述分析来看,朱瞻基一脉,不管是往上追溯到朱元璋,还是往下追溯看后代,在寿命上都不算长。

皇家天子,养尊处优,寿命却这样短暂,实在不正常。

因此,有学者推论,朱瞻基英年早逝,极有可能是家族遗传病。

其二,过劳死。

除了遗传病之说,还有不少人认为,朱瞻基的英年早逝,是因为劳累过度

因为太受宠,朱瞻基一出生,就被迫学了帝王之术

古代的皇帝,可真不好当,要学的东西非常多。

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基本上相当于全年无休的高三生活,朱瞻基一过就是一辈子。

这种说法的理由是,朱瞻基太聪明了,不管是文史经学、农耕用具,还是谋略武艺,他无一落下。

当上皇帝后,他又在几年内创造了仁宣之治。

其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

其三,吃仙丹,金属中毒。

自古皇帝,都有求仙问药、长生不老的嗜好,明朝皇帝中也不乏其人。

而古代所谓的“仙丹”,基本都是重金属,吃多了容易中毒而死。

于是,有人推测,朱瞻基去世,是否是因为吃了仙丹,重金属中毒?

其四,沉迷女色,虚耗过度。

有野史称,朱瞻基曾经找太医要过房中药。

于是,有人联系朱瞻基游戏人生的性格,便认为他可能是因 “纵欲过度”而死。

以上,是后世推测朱瞻基死因的主要说法。

但我认为,除了第一种说法比较站得住脚外,其他说法,基本上是无稽之谈。

第一,就算朱瞻基工作量大,也绝不至于过劳死。

朱瞻基过劳死的说法,实在是有些站不住脚。

  • 1.朱瞻基身体健硕,有着军人般的体魄。

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册立为皇太孙。

自此之后,朱棣的每一次出征,几乎都会带上他。

朱棣此举,是提前练兵,也是帮着朱瞻基强身健体。

因为爷爷刻意的高强度训练,朱瞻基和病痛缠身的父亲朱高炽截然不同。

他生得健硕,生机勃勃,从外表来看,他与朱棣的身体最为相似。

而朱棣在常年征战的情况下,足足活到了60多岁。


  • 2.朱瞻基登基后的工作量,远远不及朱元璋和朱棣。

朱元璋继位时,因为多疑的性格,废了胡惟庸,并大肆揽皇权,时刻不敢休息。

他曾在8天之内,审批阅奏札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据史书记载,从登基到去世,朱元璋几乎没有休息过。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而朱棣,因为夺皇位、御驾亲征、稳内政等诸多事项,过得也并不轻松。

和朱元璋、朱棣相比,朱瞻基登基时,虽有虎视眈眈的汉王,但整体而言,还是轻松了很多。

他在位时,明朝的局势和朝政已经稳定很多,也不需要那么忙公务。


  • 3.朱瞻基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应该比较闲适。

在位期间,朱瞻基还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还绘画了《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瓜鼠图》等一大堆名画。

有心思发展兴趣爱好的皇帝,想必生活还是比较闲适的。

因此,说朱瞻基的去世,是因为过劳死,实在让我不敢苟同。

第二,朱瞻基绝不可能因金属中毒而死。

的确,古代帝王都爱寻丹问道,但偏偏,朱瞻基是个例外。

他一点都不喜欢炼丹之术,这一点,从他的遗诏中就能看出来。

《明实录》: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

“夫死生常理”几个字,充分说明了朱瞻基,对于生死看得很淡,不过是顺应天理。

寻丹问道,为的是长生不老。

但是,朱瞻基本人对生死看得非常淡,根本不屑于去讨好术士,他只是遗憾,没能把祖辈留下的江山打理好。

此外,明朝的史书中,看不到半点朱瞻基服用“仙丹”的痕迹。

退一步说,就算朱瞻基服用丹药,也绝不至于30多岁,就因金属中毒而亡。

毕竟,《甄嬛传》中的雍正,可是结结实实吃了好多年朱砂,才见效的。


第三,朱瞻基并不好女色。

野史中说朱瞻基“纵欲过度”,可正史中却没有相关记载

而从朱瞻基的后宫来看,他应该是个不好女色的人。

朱瞻基的后宫,一共仅有14个后妃,其中10个都在他死后被安排了殉葬。

剩下四个,一个是被废掉的皇后胡善祥,一个是他最爱的孙氏贵妃。

从孩子的数量来看,朱瞻基仅有2个儿子、3个女儿,这5个孩子,分别来自3个母亲。

这样的“成绩”,在皇帝中实在不值一提,也很难给他扣上“好色”的帽子。

要知道,朱元璋后妃无数,光是儿子就有26个,女儿也有16个。

历史上真实的朱瞻基,是个很深情的男人,他非常宠爱孙氏,为了她不惜废掉胡皇后。

明宣宗(朱瞻基):贵妃孙氏,皇祖太宗选嫔于朕。十有余年,德义之茂,冠于后宫。(取自《明史纪事本末》)

这样的朱瞻基,绝不可能因为纵欲而死。

朱瞻基的真正死因

如果一定要为朱瞻基找一个英年早逝的理由,我更愿意相信,是遗传因素+征战受伤

朱瞻基征战多次,曾经三次边境巡逻,其中第三次就是在1434年,而他去世的时间是1435年。

两个时间,中间只隔了1年,而且,1434年,漠北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当时,强大的瓦剌在北边肆虐,成为了蒙古一带的支配力量。

瓦剌,就是后来土木堡之变中,俘虏明英宗的部落。

史书上没有记载,在这次巡逻中,朱瞻基是否受伤。

但是,他前一年还能前往边境巡逻,第二年就突然离世,着实有些不对劲。

或许,明朝皇室确实有遗传病,不能长寿,但朱瞻基在边境巡逻,也有可能受了伤。

不得不说,大明王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是不可多得的好帝王。

朱元璋、朱棣,就不用说了,身体柔软的朱高炽,同样非常了不得。

在前人打下的基础上,文武双全的朱瞻基,直接带着明朝走向顶峰

只可惜,天公不作美。

若是再给朱瞻基多一点时间,让他更好发挥他的雄韬无论,或许,明朝绝不会300年而亡。

毕竟,能坚守“天子守国门”的大明,又怎么可能那么无能?

只是,朱瞻基的后代明英宗朱祁镇,实在难堪重任。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大明帝五代明宣宗朱瞻基成为仁宣盛世主要开创者之一,他文武全才,逍遥洒脱,自号长春真人!可谁能知道,在春天里的大年初三,竟英年早逝,驾崩之时只有36岁,还有一种说法是38岁,后面告诉您答案。

西元1435年2月9日,周一,也就是宣德十年正月初三(乙卯年戊寅月乙亥日),允文允武的明章帝溘然长逝,这么年轻,这么突然,让人无法接受!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宣德帝不是猝死,不过依然可以用“太突然”来形容。

《明实录》、《明史》都有记载,他从发病到病亡,前后只有13天。

1435年1月29日(腊月廿一日)发病,到了1435年的春节都不能下床上朝了,让群臣到东宫的文华殿皇太子的办公室,举行朝议之事。大年初二,处于弥留之际,处理政务。初三,遗诏颁发后病故。

二月甲子,帝不豫……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明史·卷九》

宣德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上不豫免正旦贺礼命百官朝皇太子于文华殿……上在位十有一年寿三十八——《明实录·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一百十五》

第一、明宣宗享年36岁还是38岁?

根据《明实录》记载明宣宗朱瞻基生于兔年(乙卯)二月初九,也死于兔年(乙卯年)。也就说朱瞻基生于西元1399年3月24日,那天还是个星期天。

从1399年到1435年,屈指一算不过是36岁。

那《明史》、《明实录》为什么要为他多加两岁呢?

如果说他是1399年1月份出生,那农历就算到了1398年,给他虚上一岁,勉强能说是38岁。要说于谦这时38岁,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明太祖还没驾崩于谦就出生了,于谦的生日是1398年5月13日。

可问题是他是1435年大年初三驾崩的,根本连36岁的生日都没过啊!严格来说,只有35岁呀!

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呢?

我来自农村,农村有年龄虚一岁,虚两岁的习俗,而这个习俗正是古代的流传。

时至今日,农村人过生日还都是农历,还讲究虚一岁,虚两岁的说法。一般来说,农历四月前(包括)出生的人虚两岁,之后的虚一岁。

具体计算这样的生日的月份减去十,十月怀胎嘛!宣德皇帝是二月初九出生,自然一虚就虚了两岁,而且计算年龄的方式按照春节来计算,这样一来明宣宗就是38岁了。

其实35岁、36岁、37岁、38岁的说法都对,就看您怎么算怎么定义了。

第二、允文允武的明宣宗理论上不该早死啊!

1、他是才子天子。

明宣宗真的是文武全才,他的书法、画作乃当世一绝,画作以动物居多。甚至有人说他的诗词画作可与才子皇帝赵佶比肩。明宣宗那是陶冶情操,他可不愿意和那亡国之君相比,不过他的水平,也称得上是才子天子。

2、他也是促织天子。

朱瞻基画画以小动物居多,他的宠物自然也就是动物了。不知道他为什么画鸡而不画蛐蛐呢?要知道,他最爱的小动物蛐蛐,蛐蛐最怕鸡了,最爱的游戏也是斗蛐蛐。

明朝吕毖的《明朝小史》、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清朝蒲松龄《促织》都有介绍宣宗玩游戏玩得浪费、胡来甚至闹出人命的事。于是他和南宋奸臣“蟋蟀宰相”贾似道齐名,也就有了个“促织皇帝”的称呼。

3、他还是马上天子。

南征北战。南征是平叛,他年纪轻轻继位,就将勇猛异常,常有不臣之心的汉王朱高煦拿下,让这个做“唐太宗”梦的皇叔,变成了“李元吉”的下场。北站更是亮点多多,且不说他继位前随祖父北伐,仅仅是他在位期间都做到了三巡三征北虏!

说起来,吟诗作画,舞文弄墨那都是陶冶情操,是长寿之道啊!你看爱画画的宋美龄多么的长寿!

再说,南征北战,屡屡带兵,还不是最好的锻炼身体,彪悍勇武啊!更是长寿之道啊!热爱小动物,爱玩小游戏,这样劳逸结合,心情愉快,甚至说是玩物丧志,这更是消遣放松的长寿之道啊!

可大一岁的于谦,人家活到61岁(虚两岁),就这也还是被他那个败家祸国的宝贝儿子朱祁镇给杀了,要不然活得更久。他是皇帝,营养、医疗、健身等都是顶级配置,竟然只活了38岁。就这还是虚两岁,真是枉了他是才子皇帝、马上皇帝、促织皇帝的称号了!

第三、探求明宣宗“突然意外”离世的真相!

根据前面的分析来看,明宣宗无论从哪方面,也不该撒手人寰,英年早逝,留个孤儿寡母治理大明啊!其实明宣宗过早离世,最悲痛和惶恐的不是他的妻儿而是他的爱妃们,他的十个爱妃全部殉葬,殉葬是朱元璋最大的败笔。

何贵妃,殉宣宗为贵妃,谥端静。

赵贤妃,殉宣宗为贤妃,谥纯静。

吴惠妃,殉宣宗为惠妃,谥贞顺。

焦淑妃,殉宣宗为淑妃,谥庄静。

曹敬妃,殉宣宗为敬妃,谥庄顺。

徐顺妃,殉宣宗为顺妃,谥贞惠。

袁丽妃,殉宣宗为丽妃,谥恭定。

诸恭妃,殉宣宗为恭妃,谥贞静。

李充妃,殉宣宗为充妃,谥恭顺。

何成妃,殉宣宗为成妃,谥肃僖。

秦始皇称帝14年后,明宣宗去世14年后虽然避免了孤儿寡母被欺,但一个土木之变差点亡了大明,还好于谦顶住了瓦剌。试想一下,如果明宣宗能活到他太爷哪怕是太爷爷的年龄,有的不是土木之变而是瓦剌归附吧!

(一)影视剧里的明宣宗之死

明宣宗死得的确很意外,但突然算不上,突然那是猝死,他是抗击病魔13天。13天足以让人命的病是什么病呢?肯定不是急性传染病!对于明宣宗的死,《大明风华》表现死因有三:

1、歃血为盟的誓言,一语成谶。

明太宗朱棣靠着杀戮从侄子手中抢了天下,他担心自己的儿孙会为皇位而只想残杀,让他们立下誓言,杀自己人者短寿。作战勇猛,攻势凌厉的汉王朱高煦想做明朝的唐太宗,至少是明太宗第二,在历史上却落得个满门抄斩。明宣宗杀叔,就是杀自己人,故而短寿。

2、明宣宗亲征蒙古诸部,赢得战争,身负重伤。

朱瞻基亲征兀良哈等部,身负重伤他们,迫使他们叩首臣服。后来虽然养了好伤,但他的死不由会让人想到,会不会是旧伤复发。

3、汉王及皇后,让他又怕又气。

朱瞻基虽然赢得了朱高煦,但朱高煦一直是他的心病,赢得很艰难,以至于有些后怕。在朱瞻基弥留之际,才放下了后怕。

还有一点就是胡善祥出轨汉王,给朱瞻基有了赢得了天下,也得到了cuckold(green hat)。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啊!明宣宗在后怕和愤怒中,染病而亡。

影视剧就影视剧不能当历史,而且漏洞很多。誓言一语成谶,这是迷信,不足为我们信也!至于明宣宗亲征身负重伤,更是不可能的。

皇帝亲征,怎么可能会像廖化一样做先锋?又怎么可能像宋太宗一样失败受伤迷路,还怎么可能像他那不成器的儿子一样?

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

朱高煦是看不起朱高炽,也经常“欺负”他,但朱高煦却是怕“朱瞻基”的,从小都怕。

一是朱瞻基聪明英武,胆识过人,二是他是明太宗的好圣孙,就连朱高炽继位都沾了朱瞻基的光。

朱瞻基是红人,还有本事,朱高煦自然有些怕他。尤其是在朱高煦叛乱时,看到于谦的斥责,表现出竟是惊慌。可见朱高煦的硬是欺软的硬,同时是不是也说明他的叛乱是不是朱瞻基的套路呢?

(二)网友分析的朱瞻基之死真相

1、吃仙丹说。

朕以菲薄获嗣祖宗大位,兢兢夕惕惧,弗克负荷。盖今十有一年矣,而德泽未洽于天下,心恒愧之。比者,遘疾日臻弥留,夫死生常理,修短定数。惟不能光承列圣之洪业,终奉圣母皇太后之餋中,心念之。虽殁,弗宁。——《明实录》

有的网友说朱瞻基之死,是他长身不老的仙丹吃多了,而仙丹含汞,久而久之形成汞中毒。

可见所谓的长寿不老药其实就是慢性自杀的毒品,有的长寿不老药还让人上瘾。

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朱瞻基吃长生不老药啊!

秦皇汉武唐宗吃慢性自杀的长寿药都有记载,我们不能武断下结论。他的太爷爷朱元璋是强力反对长寿不老药的,对常吃仙丹的鲁王严加痛斥,后来鲁王20来岁就死了,死于过量食用长寿不老药。

明宣宗在遗诏上说得很明白,他是一个生死看得很开的人,不会追求长生不老。

2、蛐蛐罐说。

由此可见,明宣宗根本不可能对长寿不老药感兴趣的,他感兴趣的只有他的小宠物——蛐蛐。

有网友就脑洞大开地分析,说他的蛐蛐罐的化学成分里含铅,他那么爱玩蛐蛐,手接触得多了,时间长就会铅中毒了。

那么,退一万步说,即使这是真的,难道皇帝就不知道饭前便后要洗手吗?

还有就是皇帝一切都有伺候,拿罐罐的活儿还需要皇帝亲自动手吗?

他喜欢的蛐蛐有不少罐罐,总不能说蛐蛐含铅多吧。再一个来说铅中毒需要一个量,他就是摸摸罐子,捏捏蛐蛐也不至于中毒吧。

铅中毒的确会造成死亡,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就是铅中毒而死,他是药里含铅。

再说了,皇帝的蛐蛐罐那都是能工巧匠的得意作品,怎么能连安全都不能保障呢?有人可能会说会不会皇帝吃的药里含铅?

的确,一些中草药里含铅,但历史没有记载明宣宗得什么慢性病,也就是说他没有经常吃药,更何况就是经常吃,也不可能一定含铅吧?

3、积劳成疾说。

明宣宗骑马能杀敌,上朝可治国,而且他的工作量要比明太祖、明太宗少了很多。明太祖时期,朱元璋谁都不信任,像诸葛亮一样,事必躬亲。

他熟知天下得来极为不易,要保住天下,并世代相传,就必须好好工作,甚至天天加班。朱元璋的工作量可是要超过996的,当然不可能是007的。

明太宗完善了内阁,工作量减少一些,到了明宣宗时,让太监学习深造,毕业后很快就业,太监分担了他一部分的工作量。明宣宗的工作量明明减少了呀!怎么越减少越容易累呢?

再则说了,明宣宗并非是工作狂,我们前边说了,他可是会劳逸结合了。玩蛐蛐瘾太大了,让朝臣有意见,让后人编排。

他驾崩后,其母张太后,一怒之下,让蛐蛐们迎来了春天!故而,明宣宗的过劳死一说不成立。

(三)我所分析的明宣宗之死真相。

明宣宗之死,遗传病的可能性最大。

也许您会说,明太祖、明太宗都很长寿,似乎这个说法不成立。

明太宗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活过50岁的,其寿命(不按虚岁)分别是1岁(朱高燨)、46岁(朱高煦)、47岁(朱高炽)、48岁(朱高燧),除了朱高煦被处死,其他都善终。

朱高炽10个儿子,其寿命(不按虚岁)为明宣宗36岁、郑靖王朱瞻埈62岁、越靖王朱瞻墉34岁、蕲献王朱瞻垠15岁、襄宪王朱瞻墡72岁、荆宪王朱瞻堈47岁、淮靖王朱瞻墺37岁、滕怀王朱瞻垲16岁、梁庄王朱瞻埴30岁、卫恭王朱瞻埏(shan)22岁。

十个人中40岁以下高达7个,只能说那3个遗传了永城的张皇后的基因,这七个王爷遗传了明仁宗的基因。

再来看看明宣宗的后代们,享年40岁以下就有九个。

按寿命升序分别是熹宗、代宗、武宗、思宗、穆宗、孝宗、宣宗、英宗、光宗,称得上是老寿星的也只有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了。

即使他们也没有超过朱元璋、朱棣的年龄,根子在哪里?

我认为根子不在明仁宗这里,也不在明太宗这里,而在明太祖这里。

明太祖在位时,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㭎、鲁王朱檀等都先他而去,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只活了八岁。

当然,明宣宗及其大部分子孙早死,算起来应该是从明仁宗开始的。

(四)我认为的明朝皇帝的遗传病

明仁宗真的是太胖了,而且腿脚也不好,其实如果您仔细看图的话,就会发现明宣宗比明仁宗还胖,至少从脸蛋上看是这样。

我们知道现在胖子现在一般都会得什么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脑血栓、心脏病等病症,其实这些病症古代同样也有,只是叫法不同,治疗手段不同而已。

我认为,明仁宗之死是因为心脏病而死的。他的心脏病的发病和他过于肥胖,缺乏运动有关。据悉,明仁宗体重300来斤,走路就是侍女搀扶也是“路不平”。

因为肥胖,他也不太自信,遭到了兄弟们的鄙视,父亲的怀疑,若非有个好儿子,他的皇太子之位很难保的。

他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在肥胖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加上沉湎女色等,诱发心脏病猝死。

心脏病是会遗传的,遗传的心脏病属于先天疾病,就是现在也非常难治,更何况是落后的古代。

先天性心脏病一旦发作,快的话是猝死,慢的话也就是撑个十来天。

明宣宗从发病到驾崩只有13天,很符合心脏病的特征,所以我认为明宣宗去世的真相就是先天性心脏病。对此,您怎么看呢?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如果多活二十年,根本就不会有“土木之变”,或许明朝可以再强盛五十年,也说不定!

公元1398年3月16日,大明朝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北平燕王府内灯火通明,因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的老婆张氏快要临产了。朱高炽为了不让老爹担心,没有禀报父亲,想等着生下儿子再去报喜。

此时燕王朱棣已经睡下,可能朱棣白天思考父皇为什么要传位给孙子这个问题太深了,导致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朱棣梦见自己的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大圭相当于权力,朱棣接过父亲的大圭当然很高兴。

朱元璋并且对朱棣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听到这句话高兴的笑醒了,醒来以后朱棣才发现是个梦,但是他依然很兴奋,继续回忆着梦中的事情。难道父亲回心转意了,要传位给自己,不过不大可能啊!父亲不是要传位给朱允炆那个小子吗?

正当朱棣思考父皇的那句“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时,有人报告朱瞻基出生了,朱棣心中先是一喜,然后是一惊,难道梦中的孙子指的是这个刚出生的朱瞻基吗?

于是朱棣赶紧前去看望刚出生的孙子,没想到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说:“此乃大明之福也”。史学家有人觉得这件事对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登上皇位后,立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太子,虽然朱棣不大喜欢这个儿子,比较喜欢朱高煦,但是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还是有很大优点的。

最重要的是朱高炽有个聪明的儿子朱瞻基,朱棣传位给朱高炽,主要还是因为相中朱瞻基这个孙子了。

朱瞻基作为朱棣的皇太孙,以后肯定是被当作未来储君培养的,所以遇到一些外出事务朱棣都要朱瞻基跟着。

永乐七年(1409年),十一岁的朱瞻基跟着爷爷朱棣巡幸北京,朱棣令朱瞻基观看农家耕种所用农具及田家衣食,并作《务本训》赠给他,目的就是让朱瞻基了解民间疾苦,培养他治国的才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瞻基跟随明成祖朱棣二征漠北,并且这次让朱瞻基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

当然朱瞻基这次跟着爷爷北伐蒙古,也是遭遇到了危险的,还差点因此而丧命。原因就是两军对战时,朱棣又发挥了老当益壮的精神,亲自上阵冲杀,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朱瞻基看到爷爷这样英勇,也想表示一下,跟着大军冲了出去。

由于朱瞻基冲的太快,导致身边的随从越来越少,蒙古贵族发现追击的人少了就反过头来包围了朱瞻基,幸好朱棣的骑兵马上赶到救了朱瞻基一命。不过这次跟随朱棣出征,虽然让朱瞻基差点丧命,可是却培养了他的打仗能力,为后来的御驾亲征积累了经验。

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是个大胖子,没有一点朱棣的样子,所以朱棣虽然立他为皇太子,但是汉王朱高煦一直诋毁朱高炽,有很强的夺嫡之意。朱高炽为人比较仁义,面对汉王的攻击,常常无法应对。

朱瞻基则和父亲朱高炽不一样,他长的很雄壮,生机勃勃,因此他和爷爷朱棣关系很好。朱瞻基聪明睿智,屡次帮助父亲躲避汉王的攻击,可以说朱棣能够最终传位朱高炽,朱瞻基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武全才的皇帝朱瞻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于第五次北伐蒙古归来的路上,遗诏传到了北京,朱瞻基到开平(今唐山下面的区)迎丧,帮助父亲朱高炽继位,为明仁宗,年号洪熙。

明仁宗朱高炽想要迁都南京,所以洪熙元年四月派朱瞻基到南京做迁都的准备工作,没想到的是五月二十八日朱高炽就因病驾崩了。

朝中大臣害怕汉王朱高煦趁机谋反,所以没有放出仁宗驾崩的消息,只是派人召皇太子朱瞻基回京。虽然汉王朱高煦在路上想要劫杀朱瞻基,没想到朱瞻基竟然轻松躲过了,回到京城从容继位,年号宣德。

朱瞻基是大明的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登基时大明已经存在了将近六十年了,王朝将面临着很多朝代相似的命运,开始出现中衰的局面,同时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朱元璋遗留下来的藩王制度还在困扰着大明皇帝。

朱棣时代虽然武力强大,数次对外战争消耗着明朝的国力,大明朝急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些问题,明宣宗朱瞻基一一解决,使明朝继续强盛和稳定,功不可没。

朱瞻基登基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汉王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时,常常跟随朱棣出战,并且异常英勇。

朱棣为了激励儿子,数次暗示朱高煦,将来成功了会立他为太子。朱高煦于是越发神勇,甚至当朱棣面临困难时,都是朱高煦打开局面,帮助朱棣脱身,并且救过朱棣的命。

可是朱棣登基后,朝中大臣都支持朱高炽,本着朱元璋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棣还是传位给了朱高炽。朱高煦窝了一肚子火,很不情愿的到乐安就任藩王,到了封地,朱高煦就开始谋划着谋反。

朱高煦也想和父亲一样,来个“靖难之役”,可是没想到还没开始谋反,就被发现了。朱瞻基也没有派兵急着去攻打朱高煦,而是劝他罢兵,可是朱高煦根本不领情。就这样,朱瞻基调兵遣将,御驾亲征,很轻松就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本来朱瞻基想要留着叔叔一条命,可是有一次朱瞻基去看望囚禁的叔叔,差点被朱高煦暗算,结果朱瞻基大怒杀死了朱高煦,并且处死了他的所有儿子。从此,汉王一脉就没有人了。

平定了朱高煦叛乱,朱瞻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治理大明王朝了。针对明成祖留下的王朝隐患,朱瞻基采用了父亲的国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朱瞻基在明朝的皇帝里面是比较优秀的,他很关心农民的生活,并且和大臣的关系也很好。

有一次,朱瞻基到下面考察民间生活,看到有百姓在耕种,于是来了兴趣的朱瞻基上去做了一会农活,累的气喘吁吁,朱瞻基越来越觉得农民真是不容易啊!所以朱瞻基数次减免赋税。

朱瞻基和大臣的关系也是很不错的,由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所以从朱棣开始内阁这个制度开始存在。明宣宗时期,更加重视内阁的作用,朝中当时有“三杨”这样的能臣,所以明宣宗时期政治是很清明的。

军事上面,明宣宗也是革除腐败现象,面对吃空饷等问题,明宣宗派出大臣到下面整治。明宣宗还害怕秋高马肥时,胡人入侵,所以他亲自到边疆巡视,驻扎喜峰口以待敌军。正好遇到兀良哈率领万名铁骑骚扰边疆,朱瞻基统帅三千兵马,前去应战。

敌人以为是边疆的战将领兵,全力和朱瞻基对战。朱瞻基把铁骑分为两路,夹击敌人,并且亲自上阵,连续射杀敌人先锋三人,先搓掉敌人的锐气。

将士们看到皇帝亲自冲锋,无一人敢怠慢,都拼命冲杀。兀良哈看到明军这样神勇,竟然不敢前进。朱瞻基又命令神机营发射神机铳,敌军人马死伤大半,剩下的全部溃逃。

朱瞻基又带兵追击,胡人看到黄龙旗,才知道是皇帝亲征,于是马上下马投降,明军大获全胜。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由于这段时间比较强盛,史称“仁宣之治”。

虽然明宣宗文武全才,可是也有很多缺点和失误,比如他比较喜欢“蟋蟀”,被人称为“促织皇帝”。

朱瞻基为了可以有时间搞自己的爱好,还把权力下放,让内阁和太监掌握过多的权力,当然这些都在朱瞻基的掌控之内,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的皇帝,由于品行和能力问题,导致了官宦专权,朝政腐败,继而发生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之变”。

朱瞻基文武全才,为什么会壮年突然离世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史学家都在研究,明宣宗朱瞻基虽然英明神武,可惜他只活了三十多岁。并且关于朱瞻基的出生时间还有点争议。

《明宣宗实录》中记载,朱瞻基出生于1399年,驾崩于宣德十年(1435年),只活了三十六岁。

(明宣宗)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宣宗章皇帝实录》

明史中则记载了明宣宗出生于1398年,驾崩的时候同样是宣德十年,活了三十八岁。

十年春正月癸酉朔,不视朝,命群臣谒皇太子于文华殿。甲戌,大渐。罢买、营造诸使。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

可是不管是三十八和三十六,其实除掉虚岁,其实就差一年的问题。古代人虽然寿命比较短,可是朱瞻基活了三十多真不算大,毕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活了六十多岁的。即使是病病怏怏的明仁宗朱高炽也活了四十八岁,这样来说,身体很好的朱瞻基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

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关于朱瞻基英年早逝,史学届有以下几种猜测。

1、过劳死之说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事情都要汇报皇帝,由皇帝定夺,原来丞相为皇帝分担的工作,也由皇帝去处理,皇帝的工作加重。

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并且农民出身的他身体还不错,完全可以胜任这个工作。朱允炆当了四年皇帝,光顾着消藩了,可以不做讨论。明成祖朱棣是个马上皇帝,数次带兵打仗,身体也是不一般。

可惜等到明仁宗朱高炽,就不能胜任这样的工作了,当了一年皇帝就驾崩了。所以朱瞻基当上皇帝,也会面临着政务繁忙的问题,很多人说朱瞻基可能比较累,累死了。

而其实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因为明朝在朱棣时就设立了内阁,只是一开始内阁的权力比较小。但是到了明宣宗时期,内阁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完全可以为皇帝分担工作了。并且朱瞻基时期的大臣,也都很厉害,朱瞻基根本就不用操心。

朱瞻基还给予了太监一定的权力,用一些心腹太监代替自己处理政事,所以朱瞻基根本就不算太累。并且朱瞻基除了好“蟋蟀”,还在绘画和诗文方面有所造诣。朱瞻基还喜欢打猎,自己还画了一幅《射猎图》,这些都证明朱瞻基很有时间玩别的,过劳死之说不成立!

2、纵欲过度之说

明宣宗朱瞻基一共有生活记载的妃子就没有几位,除了废后胡善祥和后来的皇后孙氏,还有明代宗的母亲吴氏,剩下的妃子都是殉葬时封的,可见朱瞻基不是好色之人。

另外,朱瞻基在位期间,因为官员生活作风败坏,宣德四年(1429年),决定在全国裁汰官妓,严肃法纪。由此可见,朱瞻基很讨厌那些沉迷于女色的官员,所以纵欲过度不大可能。

3、死于金属中毒

明朝皇帝都有吃丹药的习惯,会不会朱瞻基是想要追求长生不老,所以才会多吃丹药而造成中毒呢?

但是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朱瞻基喜欢吃丹药,如果有记载肯定后人会知道,就像嘉靖皇帝一样,吃丹药很有名,既然史书没有记载,那么朱瞻基应该不是吃丹药中毒的。

还有人说皇帝住在紫禁城,由于房顶上的瓦都多用鎏金技术,所以也会导致金属中毒,可是这点不能让人信服,因为别的皇帝为什么可以长寿呢?所以,这点也不是朱瞻基早亡的原因。

4、家族遗传病

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是朱棣一脉的,而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比较短命,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朱棣活过了六十岁以外,其他的皇帝最高寿的是嘉靖皇帝的六十岁,其他的就没有能过六十的。

并且从朱棣以后,明朝的皇帝寿命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明仁宗活了四十七岁,明宣宗朱瞻基活了三十八,明英宗活了38岁,明代宗活了30岁,明宪宗朱见深活了41岁、孝宗朱祐樘活了36岁、武宗朱厚照活了31岁、世宗朱厚熜活了60岁、穆宗朱载坖活了36岁、神宗朱翊钧活了58岁、光宗朱常洛活了39岁、熹宗朱由校活了23岁、思宗朱由检活了34岁。

很多人一直都再强调古代人寿命本来就低,可是古代人寿命低是因为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太差导致的,如果统计不愁吃喝的官宦之家,古代的人寿命并不低。比如明朝的内阁首辅大臣们,很多都是六七十岁,明朝的藩王活到八十的都有,所以明朝皇帝寿命低确实有问题。

根据朱棣一脉的子孙情况,可以看出朱棣的后代确实有问题,并且朱棣自从当了皇帝以后,竟然没有一个孩子出生,朱棣以后的皇帝子嗣也不多,对比清朝前期的皇帝子嗣,明朝的皇帝孩子真不多。

明宣宗朱瞻基才两个儿子,倒是都当了皇帝,明英宗和明代宗,但是这两个皇帝都不长命。

由此可见,朱棣的后人呈现的情况,就是子嗣少,寿命低。而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后代则没有问题,有的藩王孩子竟然有一百多,所以问题出在朱棣身上。

朱棣早年到北平就藩,可是等到建文帝继位后,高压的消藩政策和靖难之役时高强度的战争压力,可能让朱棣的生育能力下降,通过朝鲜史书记载的朱棣怒杀宫女事件,也可以看出朱棣确实生育能力不行。所以朱棣的后代生育能力不行也可以理解。

但是朱棣的身体并没有问题啊,为什么朱棣以后的皇帝寿命都很短呢?

原来问题出在了徐皇后身上,徐皇后是徐达的女儿,当年这场婚姻是朱元璋为儿子朱棣定的。徐皇后也确实是朱棣的贤内助,为朱棣生了好几个孩子,其中三个成年儿子都是徐皇后生的。

这么说朱棣以后的皇帝身上都有徐皇后的基因,徐皇后本来身体就不好,生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活了四十八,朱高煦是被朱瞻基杀的活了四十六,朱高燧活了四十八,反正都不高寿。

徐皇后的兄弟姐妹,也就是徐达的后代,也都不长寿,徐皇后的很多兄弟姐妹都是四十岁左右。所以,可能老徐家有家族遗传病,应该是一种容易导致高血压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的皇帝从发病到死亡都比较快,就像朱瞻基从发病到死亡才三天,完全属于这类病。

综合来看,家族遗传病,这点还是比较靠谱的,朱棣的后人先是遗传了朱棣的生育能力低下,然后又遗传了徐皇后的短命基因,这就是为什么明朝皇帝子嗣少并且寿命短的主要原因。

从朱棣一脉的皇帝和藩王进行统计,也可以看出很多藩王和皇帝都没有后代,甚至活不到成年的比比皆是,或许真的朱瞻基也是遗传了爷爷朱棣和奶奶徐皇后的基因,才导致了自己英年早逝和子嗣稀少的。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对明朝的历史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他可以多活二十年,肯定不会发生“土木之变”,大明王朝也不会由盛转衰。但是历史不容假设,朱瞻基的早逝还是比较可惜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汉王   大明   皇帝   文武全才   明朝   宣德   长寿   孙子   遗传病   明史   蛐蛐   皇太子   英年早逝   壮年   皇后   寿命   真相   儿子   意外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