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姓朱,为什么赐国姓为“郑”(如郑和、郑成功)?

能问出这个问题,可见题主对历史多么无知,郑和是被赐的姓,可不是国姓,郑成功的郑是本姓,不是赐的姓,他被称为国姓爷,是因为曾经被赐姓朱




其实,郑和是因为战功而被赐姓郑,但不是赐国姓;而郑成功则是被赐国姓为朱,因此他被叫做国姓爷。

不过,郑和虽然没被赐国姓,但这种荣誉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得到的,那他于郑成功究竟是为何被赐姓,又有什么差别呢?

01,郑和为何被赐姓?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只知道郑和下西洋,却不知道他为何可以以一个太监的身份到国外抛头露面,要知道他代表的可是明朝的国威,一个太监恐怕不太合适吧?

郑和出生于1371年左右,云南昆明人,他本来姓马,十三岁的时候傅友德和蓝玉平定了云南,但不知何故他也被带到了南京,还被送入宫成为了太监。

根据郑和的这一经历推测,他的家庭极有可能是元朝官宦家庭,不然明军不会无缘无故抓他,还把他送入宫当太监,要知道这是俘虏或者罪犯才有的惩罚。

不管怎么说,郑和早年的经历是很不幸的,但他人生的转折点很快就出现了,傅友德和蓝玉奉朱元璋之命到北平府镇守,北平府是燕王朱棣的地盘,或许是为了照顾朱棣的起居生活,朱元璋让郑和也跟着一起去了北平。

郑和入燕王府之后,由于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而被朱棣喜欢,稍稍长大之后,他因为有智谋又熟读兵法,得到了朱棣的宠爱,据说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讨论前线打仗的得失,郑和每次都有独到的见解。


久而久之,郑和就成为了朱棣的心腹了,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后,郑和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取得了不少战功。

有人可能要说了,怎么着也轮不到一个太监上战场吧?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朱棣那时候兵少,能用的人都得用上,再加上郑和又颇有大将之才,朱棣不用他岂不可惜。

郑和的高光时刻出现在1399年十一月爆发的郑村坝之战中,当时朱棣人在大宁(抢夺朱权的兵权),他听说李景隆率军六十万来攻,便连忙赶回去督战,他先是在白河以西击败了李景隆前哨部队万余人,继而又与李景隆在郑村坝爆发了大战。

当时朱棣本人率领主力直击李景隆,但又安排了左右奇兵进行夹击,结果效果很好,连续攻克了李景隆七座营寨,杀敌数万,俘获战马二万余匹,李景隆一退再退,最后一路逃到了济南。


历史上并未交代郑和具体干了什么事,但根据推测,他极有可能参与了夹击李景隆的行动,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战功,也为后来彻底消灭李景隆几十万大军埋下了伏笔。

由于郑和功劳卓越,立功地点又是在郑村坝,因此朱棣赐他姓郑,他想用这种以地点为姓的方式来表彰他的功绩。

由此可见,郑和绝非泛泛之辈,不然朱棣也不会给他赐姓,只不过因为他那时候还是个不出名的太监,所以很多事迹没有被详细记载罢了。

后来,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也展示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比如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苏干剌的战争,可以说表现都是十分出彩的。

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郑和确实是因为战功而被赐姓的,而郑这个姓其实是对他的立功地点的记录。


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因此他在战后深受朱棣信任,而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下西洋的正使,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郑和具备军事才华,又身材魁梧、正值壮年,无论是才能还是形象都是符合大明使者的选择标准的;

第二,郑和有广泛的信仰,他虽然是资深的佛教徒,但对伊斯兰教也有很深入的了解,因此让他的这种背景对他完成使命是很有利的。

而郑和数次下西洋,弘扬了明朝国威,也在政治、外交和贸易上做出了具体贡献,因此深受百姓爱戴,朱棣对他也是万分宠信,而他的郑姓姓也因此发扬光大。

据记载,郑和虽然没有儿子,但他过继了哥哥马文铭之子为养子,名字叫做郑均,被朝廷授予锦衣卫千户之职,郑钧的儿子们也都以郑为姓,而不是姓马,其后裔也都延续了这个姓氏,一直到现在。

除此之外,郑和的一些部众也随他改姓为郑,这就是南京牛首山郑家村来历。


凡此种种,我们可以发现,郑和因为被朱棣赐姓,他的姓氏也变得显赫起来,不但子孙都以郑为姓,他的部众也以姓郑为荣。

值得一提的是,郑和的后裔还是比较庞大的,有好几个分支,主要居住在云南、江苏和泰国,每当他的后人说起他们的姓氏,都是极为自豪的。

从这方面来说,郑和虽然没有被赐国姓朱,但他的郑姓是他用战功拼来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02,郑成功为何被赐国姓?

郑成功本来就姓郑,但名字不叫成功,而叫福松,后来改为森,福建南安石井镇人,父亲郑芝龙是明朝末期的走私集团头目兼大海盗头子,母亲则是日本女子田川氏。

郑成功是在日本出生的,到他六岁的时候,因为郑芝龙被朝廷诏安,而被接回福建泉州居住,他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还中了秀才,并成为享受国家伙食补贴的廪膳生。


郑成功二十二岁的时候到南京国子监读书,师从浙江打入钱谦益,如果不出意外,他未来大概率可以进入明朝官场,这也是他儿时的梦想。

但郑成功运气不好,入学之后没多久,李自成就攻克北京,明朝就此灭亡,而后清军又入关赶走李自成,将北京变成了清朝的首都。

当时北方陷入混乱,只有南方暂时是安全的,尤其是郑成功所在的南京,被继位的福王朱由崧定为首都。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清朝豫亲王多铎就攻克了南京,朱由崧被俘后惨遭杀害,弘光政权就此灭亡。

之后,清朝在南方采取高压政策,强迫汉人剃发,郑成功见证了这一切,他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对清朝恨之入骨。

后来,手握重兵的郑芝龙扶持隆武帝继位,之后他又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召见了郑成功,为了显示对郑家的重视,他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郑成功,并赐他国姓朱,还将他的名字森改为成功,全名朱成功,寓意帮助朱氏恢复江山,马到成功。


自此之后,郑成功就变成了国姓爷,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此时他没有半点功劳,他担不起这个称呼,他仅仅靠父亲郑芝龙的关系上位而已。

不过,郑成功对此是有深刻认识的,所以他决定展示出自己的价值,尤其是在他的父亲郑芝龙消极抗清、放弃入闽要塞仙霞关的时候,他表现得极为愤慨,并在闽、赣领军积极作战。

后来,在泉州人洪承畴的引诱下,郑芝龙决定带着几个儿子北上投清,郑成功极力劝说无果之后,带着部分士卒远走金门,算是跟郑芝龙划清了界限。

然而,郑芝龙降清之后,征闽主帅博洛却背约,将他父子继任抓捕,并出兵攻打福建南安,当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刚好从日本回到南安,遇到了清军四处杀掠,结果在战乱中上吊自杀了。

得知消息的郑成功悲愤交加,由此更加坚定了抗清了决心,而他国姓爷的特殊身份给了他极大助力。


比如说,郑成功在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招兵买马,大量郑芝龙旧部及拥护明朝的百姓都去投靠他,他带着这些人抗击清朝,取得了很多胜利,而且队伍得以发展壮大,他本人也成为南明最重要的将领。

1649年,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王,异姓封王(不含追封)在明朝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郑成功之所以能被封王,一是因为战功,二是因为皇帝赐给他的国姓,而他当时也确实是以朱成功的名字示人的。

从1646年参军到1662年去世,郑成功在沿海一带抗击清朝十数年,期间他与清军打了无数场仗,虽然有胜也有负,但他却是南明能够延续下去的最关键的人物,因为他的巨大功劳,以及对明朝的忠心,所以他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姓爷。

不仅如此,郑成功还是抗击外敌的民族英雄,他率军击败荷兰人,将被殖民统治了近四十年的台湾收复,这一功绩也值得大书特书。


并且,郑成功国姓爷的身份,也为他家族带来了很多好处,兄弟子侄都封候拜将,尤其是1662年他与永历帝先后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郑经退守台湾并在此建立中央政权,虽然仍以延平王自居,但其实形同皇帝。

并且,由于郑氏家族的威望甚高,因此康熙帝在攻占台湾之后,对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给予厚待,以此来拉拢汉人,只不过清廷并不承认郑氏家族的国姓,而是将郑氏族人一律以郑姓冠名。

03,赐姓和赐国姓有何区别。

历史上,皇帝赐姓臣子的案例不在少数,被赐国姓的人也是大有人在。

比如,汉武帝就曾赐匈奴休屠王为金姓,因为休屠王主动投降汉朝,又曾献给汉武帝一座祭天金人,因此汉武帝用赐姓的方式表彰他,而他的儿子金日磾更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被任命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

再比如说,唐朝也曾大肆赐姓,党项人拓跋思恭和沙陀人李克用,他们原本都不姓李,而是因为参与平定叛乱,而被唐朝皇帝赐国姓的。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王朝强盛的时候,皇帝一般对有功劳之人只赐姓而不赐国姓;当一个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候,皇帝就会毫不吝啬地赐给有功之人国姓了。

这里面的区别就在于,王朝强盛的时候,不需要用赐国姓的方式来拉拢别人,毕竟国姓是至高无上的,如果让异姓人甚至异族人成为国姓,这既是一种耻辱,也会让国姓变得不那么纯粹。

但在王朝危机四伏的时候,为了挽大厦之将倾,赐国姓就可以达到拉拢人的目的了,前面说的李克用就是如此,当时唐朝皇帝为了让他带领沙陀骑兵平定黄巢起义,就用赐国姓的方式拉拢他。

至于国姓究竟有何魅力,可以让人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所有,我想大概就是一旦一个人得到国姓之后,就可以与皇室扯上关系了,从而获得更多政治资源吧。

李克用就是如此,朱温在908年代唐建梁之后,李克用就以自己是李姓为由,继续沿用唐朝国号,他的儿子李存勖更是在923年直接以唐朝皇室子孙的名义,建立了一个以唐为国号的国家,即后唐。


由此可见,被赐国姓的好处那是非常大的,被赐其他姓氏与之相比,还是要差一个等级的。

再说说郑和和郑成功,郑和被赐姓这件事,就是发生在明朝强盛时期(虽然在内战,但总体还是强大的),因此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力有限,也只会给他带来一些个人荣誉和好处而已。

郑成功就不一样了,那时候明朝灭亡了,南明也在风雨飘摇之中,皇帝为了拉拢他为国效力,便赐国姓给他,还给了他的家族很多好处,而郑成功也因为被赐国姓,个人威望和家族影响力倍增,以至于在南明灭亡之后,依然可以用国姓爷的身份领导汉人,这是郑和完全无法相比的。

当然了,也有一些人在王朝强盛的时候被赐国姓,但这样的案例比较少。




好的,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相信会有很多朋友感到疑惑,包括曾经的我!

自古以来,因功被皇帝赐姓者大有人在,比如:

汉武帝时休屠王的太子,因休屠王用金人祭天有功而被武帝赐汉姓金,即后来武帝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之一金日磾。

西夏的皇帝元昊,本党项人,因祖先被唐赐姓改为李姓。

明太祖时,有日兴因有功于朝廷,太祖赐他的姓加一“宝盖”而成了“宥”,一时,天下“有氏”皆姓“宥”。

而对于郑和、郑成功,则是另一种情况,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郑和确实被赐姓“郑”

郑和的出身不详,本姓马,回族,因在兄弟中排行三,故小名“三宝”(后三保)。在明朝平云南之役时俘获所得,时年11岁,后受宫刑。洪武18年,傅友德、蓝玉奉命镇守北平府时,随军前往,自此便留燕王府中服役。

也就是说,郑和是被俘获后被迫做了太监。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开始了著名的“靖难之役”。在北平附近的郑村坝一战中,靖难军队以8万敌建文帝的王师50万,最后毙伤王师数万而胜。此役,郑和因表现突出,时为燕王的朱棣为感念他的郑村坝之功,遂赐“郑”姓。

三年后,朱棣靖难成功,登上了帝位。于是,郑和的“郑”姓因被皇帝所赐,亦被称为国姓。同年,在“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佛说摩制支天经》所撰写的题记中,有明确标明郑和法名福吉祥,且已姓郑。

由于郑和无法育有子嗣,成名之后便过继了兄长之子义。因郑和已被赐姓“郑”,故其养子也改姓称郑义。后郑义任锦衣卫千户侯,事见《江宁见志》。

由此可见,郑和的“郑”姓,实为国君所赐之姓,故称“国姓”。事实上,他从未姓过明朝的国姓“朱”。

二,郑成功的“郑”并非所赐,乃祖宗所传

郑成功应该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他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驻军,收复了宝岛台湾。

可郑成功的家族渊源大家都知道,父亲郑芝龙,其“郑”姓并非皇帝所赐,却又为何被称为“国姓爷”呢?

原来,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后,明朝遗臣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登基,是为南明“弘光”政权。

可仅仅几个月后,满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于1645年五月攻破南京,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殉国,弘光帝被俘后为清兵所杀,南明宣告灭亡。

弘光政权灭亡后,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等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改元“隆武”。

隆武政权的建立,郑芝龙立下了汗马功劳,受到朱聿键的信任、重用。一天,郑芝龙将二十出头的郑成功引荐给了朱聿键,朱初见郑成功,便非常欣赏他的相貌和才华,拉住他的手叹道:

“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皇帝的”遗憾”感动了郑成功,在封建时代,能娶到皇帝的女儿应该是非常荣耀的福分。朱聿键道出此言,令郑成功感激涕零,发誓要报效朱明王朝。

没有女儿可许配,怎么表示自己的隆恩浩荡呢?朱聿键想了想,顿时有了主意:他将自己的“朱”姓赐给了郑成功,并将他的名字“森”(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明俨)改为“成功”。

于是,原来的“郑森”便被皇帝改为“朱成功”了,士兵百姓们皆称他为“国姓爷”。

如果朱聿键的隆武政权能够光复大明,或者能够坚持十年八载,郑成功及他的子孙后代可能真的都姓“朱”了。

可惜不如人愿!朱聿键仅仅当了一年多的皇帝,便被清军抓获,后绝食而亡——隆武政权宣告灭亡。

此时,郑父芝龙及成功的几位兄弟已投降满清,他的母亲也在清军攻掠中自缢身亡。国恨家仇,让郑成功对满清充满了无尽的仇恨。1647年正月,郑成功招兵买马,在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此时,他一再提醒身边的人叫他“朱成功”,仍是以以国姓而自豪的。

1649年,郑成功奉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并被永历封为“延平王”,所以,后人也称他为“郑延平”。

到了1661年,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之后,惊闻父亲郑芝龙被清兵斩杀, 郑氏祖坟被人开挖,加上登台官兵因水土不服而军心涣散,儿子郑经又与四弟乳母私通败露,内外交困,改使郑成功急病而亡,年39岁。

临终前,他痛心疾首,抓破自己的脸面大呼:“我无颜见先帝于地下!”死时面目全非(一说中毒死)。

从他的临终遗言来看,他至死仍是忠于朱明王朝的。

这一年,康熙已经即位,“反清复明”已几无可能,数万正宗的朱氏皇族要么已被诛杀,要么改姓为“东、南、西、北”等,所以,他的儿子郑经自封延平王之后,已对“朱”姓没有任何兴趣,所以郑成功的后代不再姓朱,也不称祖上为“朱成功”了。

后记

我国是一个重视宗族姓氏的国家,一个人的改名换姓是非常严肃的事,要么获得君王所赐的荣耀,要么就是迫不得已的苦衷。鲁迅笔下的阿Q,因说自己也是姓赵而被赵家暴打,可见一个人的姓氏,无论对于穷人,还是仕宦都有多么重要了。而明朝的杨士奇因母亲改嫁罗家易为罗姓,七八岁的年龄竟一个人偷偷祭拜生父及杨氏先人,被养父发现后准其姓杨,终成一番大业,助君主开创了仁宣盛世,执掌中枢数十年。

郑和与郑成功虽说都姓郑,可并无任何牵连。他们一个是被别人给改了祖上传下来的姓氏,在郑家坝捡了一个“郑”姓。一个是让后人给恢复了他的本姓,弃朱姓不用。

这一捡一弃,见证着大明王朝的兴荣衰替——

如果朱棣靖难失败被杀,郑和也不会叫做“郑”和,他的继子仍会叫他自己的原名马义。反过来,如果南明政权能够一统天下,光复朱明王朝,那么郑成功这个名字就真的是“朱成功”,他的儿子也会叫“朱经”,后代也随之姓朱了!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仍在称他们为郑和、郑成功,并一如继往地敬重两位“国姓爷”,视他们为国人的骄傲!

我是@非非空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指正,谢谢您的阅读!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郑成功的“郑”姓,并不是大明皇帝所赐的姓,而是他自己本来的姓氏。

郑成功,原名郑福松,后来读书时老师给他改名郑森,等到南明弘光政权灭亡时,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趁机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并改年号为“隆武”,即隆武帝。

隆武政权成立后,郑芝龙将儿子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非常欣赏郑成功的才华,不由叹息说:“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 翻译一下就是可惜我现在没有女儿许配给你,但你当忠于我们朱家,不要忘记啊!



在古代,皇帝将自己女儿许配给某个人做妻子,相当于是给他的最高荣誉,但当时隆武帝膝下并没有女儿,所以为表示对郑成功的宠爱,隆武帝将当朝最尊崇的国姓“朱”赐给郑成功,并将他的原名森改为成功。从这时起,郑森的名字就成为朱成功,当时将士和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

只不过,当时大明风雨飘摇,国难未除,郑成功怕有负皇恩,就只保留“成功”这个名字,并没有公开使用“朱”姓,他是希望等到恢复大明江山时,再公开使用“朱”姓。但可惜的是,老天没有给他这个改姓朱的机会。

后来,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台湾公开自称国主,他使用的身份,是郑经,而非朱经,这也就等同于他放弃了“朱”姓。也正因为此,在后来的史书和各类文献上,都是以郑成功这个名字来记述他的生平事迹,而不是朱成功。



至于郑和,原名马三保,云南人。在公元1381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第十四年,朱元璋派养子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而在明军平定云南后,郑和作为俘虏中的一员,被明军带回南京。随后按照惯例,他被施以宫刑后进宫当差,后因聪明机智被燕王朱棣看上,并收留在身边。

其后,靖难之役爆发,郑和跟随朱棣一同南下作战,当时郑和虽然是太监,但作战特别英勇,尤其是在郑村坝一战立下头功。对于朱棣来说,郑和在郑村坝的这一战,不仅解除了建文帝军队对北平的包围,消还灭了建文帝军队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燕王军队转守为攻,为夺取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也正因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在朱棣登基后,就决定赐郑和一个国姓作为奖赏。但问题是,郑和是个太监,从皇室的尊严和礼法上来说,朱棣自然无法将“朱”姓赐给他,因为把国姓赐给一个太监,会有损皇家颜面,不要说在朝廷上通不过,就是皇室成员内部也不会同意。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一方面是考虑到郑和当年是在郑村坝立下的赫赫战功,所以就以此作为纪念,赐姓他“郑”;另一方面,也是取“和朕同姓”之意,给他取名“郑和”。由此,马三保正式更名为郑和。




解密:三宝太监从小就被阉G做了太监,为什么最后被赐性郑而不是赐姓朱,老龙不得不讲出一个残忍的原因!

解密:在朱棣清君侧的造F活动中非常勇猛立了不小的功劳的马三保被朱棣赐姓郑,朱元璋收了二十来个义子都随了自己姓朱?为什么差距这么大?


答密:为什么赐姓郑而不姓朱?


1:朱元璋虽然让自己二十个义子都姓朱,可是后来还是让他们改回了本姓,第一朱元璋赐姓朱是在自己打天下的时候,朱棣赐姓是在自己做皇帝后,朱是国姓不得轻易赐于臣子,而且朱元璋后来又让义子们改回了本姓,说明赐姓朱一般没有天大的功劳不能得到此殊荣,而这个时候的三宝太监还没有这么大的功劳!


2:而且有一个非常残忍的原因老龙不得不说,那就是三宝太监毕竟是太监,皇帝和太监一个姓是不可能得,皇D赐国X有一层含义就是你从此和我是一个家族的,我待你如父如兄,而且在那个社会这是不可能得,让皇帝怎么可能和太监一个姓,如果赐姓朱那不是说朱家有个人是太监,朱棣是一个太监的父兄,当然这不是不可能,说到底还是皇帝没有觉得三宝太监有这个影响力!


殊荣:大明朝的皇D喜欢赐姓这是在历史上都有名的,明末朱芝龙就被唐王赐姓朱(那是因为此时明朝已经被灭,朱芝龙建立南明,而唐王必须要拉拢的人),明朝的赐姓是非常多的,可是被大家熟知的又有几个,郑和因为这个特殊的赐姓反而被后世熟知,所谓世事难料啊。



最后介绍一个三宝太监的背景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了解这个了不起的男人。


1背景:朱郑和一生的转折点就是的被朱棣赐姓三宝太监,他本名叫马三保,小时候家庭困难被父亲送入宫中阉割之后做了太监又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宫中伺候,朱棣归封地他也跟着去了,后来朱棣决定清君侧,他又跟随他四处征战,在“靖难之役”三宝太监虽是个太监打起战来非常勇猛,朱棣入主京都后,封赏群臣。

由于当年三宝太监在郑村坝战斗中的表现突出,就想要好好奖励一下这个从小就跟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小太监,于是他学起了自己老爸亲笔题写了一个的“郑”字赐给三宝太监为姓,同时封三宝太监为内官监太监,这可把郑和(和字为名是三宝太监自己选的)高兴坏了,要知道皇帝亲自赐姓是作为臣子的莫大荣誉。于是他死忠于朱棣,甚至为了报答朱棣七次冒险远洋海外!



思考:一个人取得多大的成功和他跟着什么人有关,三宝太监一个太监都能名垂青史!

2家族延续:郑和有后人吗?他由于是太监是没有自己直系亲属的,不过他过继了哥哥马文铭的大儿子马恩来到自己膝下,经过繁衍发展为郑氏家族。



赠语: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都应该付出努力去改变生活,君不见三宝太监都名垂青史也是一个小人物在比诸君更艰难的条件下的逆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明朝   延平   北平   大明   皇帝   王朝   燕王   战功   汉武帝   南京   姓氏   功劳   太监   政权   家族   财经   郑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