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为什么没有把外蒙古拆分治理?

清朝统一蒙古分为三部分,漠南蒙古,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就是今天的内蒙古,漠西蒙古位于今天的新疆,今天只有漠北蒙古独立,成立了蒙古国。

外蒙古1924年宣布独立时,仅仅只有40万人口,江南一个区的人口远超外蒙古,它的面积高达156万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极低,如果没有前苏联的介入,外蒙古是不可能独立的。清朝对蒙古的控制是成功的。

北洋军阀皖系将领徐树铮率领5000偏师仅用20天就收复了整个外蒙古,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这也说明清朝对外蒙古的拆分是起了做用的。

若不是斯大林强行介入,若不是蒋介石想以此换取苏联的支持,被迫接受外蒙古独立,即使中国再积贫积弱,蒙古也不可能从中国手中溜走,因为外蒙古实在是太柔弱了!




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大致分为三块,分别为:最早纳入清朝统治区域内的漠南蒙古,与如今外蒙古大致类似的漠北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四部所在的漠西蒙古。

漠南蒙古就是如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自然,漠南蒙古也是蒙古各地中人数最多、水草最丰美、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漠南蒙古也是清朝最早征服的蒙古地区。

绿色部分为漠西和漠北蒙古

早在清军尚未入关之前,尚是一个东北地区政权的后金,就彻底击败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占据了整个漠南地区。从此之后,清朝不但彻底清除了西部最大的威胁,吞并漠南蒙古之后,实力也有了急剧的增长。

清军敢在公元1644年倾巢而出大举入关,并最终占领天下,也与征服漠南蒙古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入关的清军不但有大量蒙古骑兵,同时,征服漠南蒙古,没有了后顾之忧,清廷才敢抽调大部主力南下。

漠北蒙古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蒙古,漠北蒙古由于纬度更为靠北,且直接与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接壤,因此,哪怕对于蒙古诸部而言,这也属于环境严酷地区。当时的漠北蒙古被喀尔喀三部占据。

清初漠北、漠西蒙古形势图

虽然在皇太极时期,喀尔喀三部曾向皇太极进九白之贡,名义上臣服了清朝,但实际上,当时的漠北三部依然各行其是,并未真正成为清朝藩属。

不过,这一情况在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变化,崛起于西域的卫拉特蒙古在首领噶尔丹的率领下,建立了强盛一时时的准噶尔汗国,为了实现其统一蒙古的野心,噶尔丹毫不犹豫地对近在咫尺的漠北蒙古发动的进攻,凭借强横的武力,噶尔丹将喀尔喀三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住富贵,喀尔喀蒙古贵族们被迫向清朝求助,康熙皇帝趁机恩威并用,通过军事、贸易等诸多手段,最终迫使喀尔喀三部屈服。公元1691年,即清康熙30年,多伦诺尔会盟之后,喀尔喀三部正式成为了清朝的蕃部,外蒙古从此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康熙年间外蒙

既然直到康熙年间才彻底臣服,外蒙古也一直有与中央离心的倾向,那么,许多人因此产生这样的疑问:清朝为什么不对外蒙古进行分拆,以彻底消除其分离的可能呢?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清朝对于蒙古等地的统治的政策总体上是十分成功的。对于包括外蒙古在内的诸多游牧部落,清廷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众建以分其势”。

什么意思呢?就是清廷在漠北蒙古对于各部多设扎萨克,而各部扎萨克,却互不同属,从而将其彻底分化,使漠北无法形成统一强大的势力,以抗衡清廷中央。扎萨克,就是清廷对于蒙古等地设置的基本统治单位。

外蒙古

在漠北蒙古,仅在乾隆年间,喀尔喀部扎萨克就高达86个。而在雍正继位的第3年,雍正皇帝又从喀尔喀三部之中的部分出了21旗,设立了塞因诺颜部,使得喀尔喀分为了4部。与此同时,清廷在喀尔喀四部中又设立了正副盟长,进一步“分其势”。

可以说,清廷对于漠北蒙古的政策是十分有效的,整个清朝期间,喀尔喀蒙古虽然并非完全安稳无事,也曾发生过撤驿之变等兵变,但总体而言,并未形成大的乱子,更没有如清朝之前诸多中原王朝一样,让漠北蒙古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那么,为什么外蒙古最终又分裂出中国呢?这个原因也十分复杂,一方面,与清朝对于蒙古的政策有直接关系,虽然清朝对蒙古的“众建以分其势”的政策行之有效,但与此同时,清廷对于汉蒙分离的严格分离,也使得在清朝数百年间的统治期间,蒙古地区不但没有彻底的融入中国,反而与汉地渐行渐远。

如今的蒙古国

可以说,在清朝统治的数百年间,外蒙古地区虽然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生活方式,都与中原地区大相径庭。这样的情况,在王朝鼎盛时期自然不会有多大问题,但是,一旦王朝衰落,这些地区势必会升起分离之心。

而在清朝末年,情况还远比其他王朝末期更为复杂,清朝末年,除了清王朝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在外部,也开始面临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而外蒙古的最终分裂,也与列强有直接的关系。

从康熙年间漠北蒙古彻底臣服清朝开始,沙俄的势力就开始触及到了外蒙古地区。清朝中期,喀尔喀蒙古的多次动乱,背后都有沙俄的黑手。而到了清王朝急剧没落的晚期,沙俄更是明目张胆地将侵略的触角深入了漠北蒙古地区。

沙俄的黄俄罗斯计划

最终,在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中央政府对于蒙古地区统治急剧衰弱之时,在沙俄的支持下,外蒙古开始事实上分离出中国。1945年,二战结束之际,在沙俄的继任者苏联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彻底分离出中国。

因此,在清末民初内蒙古分离出中国,其实与中央王朝的控制力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清朝有没有将外蒙古地区拆分,一旦中央王朝衰落,一旦中央王朝对于外蒙古地区的控制力急剧减退,在别有用心的人的挑动之下,在列强的支持之下,外蒙古地区都将面临分离出中国的危险。




已经拆分了,而且拆着很细

满清入关后,蒙古被拆成200多个盟与旗,这些旗与盟就是这200多个札萨克放牧区域,不得越境。康熙时《大清会典》规定;“外藩蒙古不得越旗畋猎。越境游牧者;王罚马匹十匹;贝勒、贝子、公罚马七匹;台吉罚马五匹;庶罚牛一头。”

比拆分区域更狠的是,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进行宗教式的“人口灭绝”。

蒙古地区信仰藏传佛教,清朝就规定;“家有二子者以一子当喇嘛,有三子者以二子当喇嘛。”而喇嘛的待遇又特别高,清朝《理藩院则例》规定;“喇嘛辖众者,令其治事如札萨克。”喇嘛辖众者也就是领头的喇嘛,他的待遇与札萨克亲王一样优厚,这就使得蒙古地区的人更喜欢当喇嘛,而喇嘛是不会结婚,生后代的,这就相当于“少生奖“。

所造成的后果是,在整个清朝蒙古地区的人口是下降的,喇嘛这种不参加生产,而又占有财富的畸形经济,最高时喇嘛的人数占蒙古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上千座寺庙,数十万人的喇嘛,等于让蒙古自动走向灭绝。

冯玉祥自述历史的书《我的生活》就说;“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后,已减少到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女子没有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到相当的配偶,于是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然后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

满清对蒙古是相当狠的,不光是区域治衡,还想着人口灭绝。




这个问题犯了根本性错误。下面一些顺着问题来回答的答案很容易误导读者。澄清一下,清王朝在历史上对外蒙古的根本治理策略和内蒙古是一样的,就是用盟旗制度进行分组管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分而治之”是清朝治理边疆地区一脉相承的智慧,回部伯克制、西藏地区众噶伦合议制度、蒙古地区盟旗制度都是这个治理思路的体现,把你拆分治理,地方上就难以形成对抗中央政府的合力,有效确保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对这个玩法清朝皇帝可谓是得心应手。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八十五》:上曰:“蒙古人欲各为扎萨克,不相统属,朕意伊等若各自管辖愈善。昔太祖、太宗时,招徕蒙古,随得随即分旗、分佐领,分位扎萨克,各有所统,是以至今安辑。


《清高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五》:择其从征有功之子弟头人,量为画界分授。少其地而众建之,既以彰赏罚之典,又使力少不能为乱,庶可宁辑边陲。

你看康熙和乾隆爷孙两个说出来的话是不是很相似,毕竟传统艺能不能丢啊!喀尔喀蒙古长期与清朝中央政府长期不对付(喀尔喀和皇太极、多尔衮互殴的事情且按下不表),迟至康熙二十七年被噶尔丹逼得万般无奈才归附清朝,和清朝归附更早、关系更近内蒙古都接受盟旗制度,喀尔喀蒙古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康熙二十九年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击退噶尔丹军队,喀尔喀蒙古转危为安,也就是在清朝击退噶尔丹后,惊魂未定的喀尔喀蒙古贵族决定三大部举族归顺清朝,“蒙圣主殊恩,臣等垂死之躯,今得更生,不能屡析敷奏,惟愿仰赖圣主恩庇,自此安乐得所”

康熙三十年五月,康熙皇帝北上与喀尔喀蒙古会盟于多伦诺尔之地,史称多伦会盟。这场会盟意义非常重大,标志着喀尔喀蒙古进入了清朝主权管辖范围,和内蒙古一样成为了清朝管治下的藩部。也就是在此次会盟中,清朝正式确定了对喀尔喀蒙古更定封爵官制,颁布法度、授扎萨克,编旗设佐的统治方针。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一》:会同之时,见尔等倾心感戴,故将尔等与朕四十九旗一例编设,其名号亦与四十九旗同,以示朕知道一体仁爱之意。

据《清实录》记载,康熙三十一年五月正式完成对喀尔喀的设旗编佐。当时在部落数量上不进行任何变化,仍然是土谢图汗部、札萨克图汗部、车臣汗三部,重点是在于旗的数量上扩大很多,原本喀尔喀7旗被拆分的更加零碎,据《圣武记》记载是被拆分成30个旗,但是《清圣祖实录》、《理藩院则例》却提供了不同的数据,前者为我统计了一下为35个、后者为为37个,各个文献数量上不能统一,但旗的数量大规模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还给亲征噶尔丹,大败其于昭莫多,完全征服了喀尔喀蒙古全境,于是再一次大规模编旗划地,于康熙三十六年将喀尔喀蒙古编为三部五十五旗。雍正三年由于喀尔喀部落的策凌亲王抵御准噶尔进犯有功,将其所统部众从土谢图汗部中析出,编成十九旗,独立分为赛音诺颜部,此时喀尔喀蒙古已经有四部七十四旗。到乾隆时候,增加到四部八十三旗。所以不要说清朝没有对外蒙古拆分治理,实际上清朝对外蒙古拆分治理比内蒙古更加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漠南蒙古只有四十九旗

而且清朝在对喀尔喀蒙古编旗的时候执行了比漠南蒙古更加严格的“重建多分”的原则,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旗数多而属众少,根据《大清会典》显示,内扎萨克蒙古每旗下佐领往往有十多个或几十个佐领,而外扎萨克蒙古每旗下佐领一个、两个是常态,大部分旗佐领只有个位数,喀尔喀蒙古每旗的规模远远不如漠南蒙古。像漠南蒙古鄂尔多斯右翼中旗佐领数量高达八十四个,而喀尔喀左中旗数量最多也只有十四个,甚至有的旗佐领只有半个,这也间接说明了清政府对喀尔喀蒙古的削弱远甚于漠南蒙古。

以上二图为内扎萨克旗分佐领数

以上二图为外扎萨克旗分佐领

第二个特点是军权权限不同。内扎萨克各个盟旗之长有带兵的权力,所谓“凡各旗之兵,岁阅以盟长,征戍奉调则毕会,邻部有警亦如之”。而外扎萨克蒙古旗长则无此权力,“凡扎萨克之兵,各以将军若大臣统之”。也就是说内蒙古的王公有统兵之权,而喀尔喀蒙古的兵权则集中在清廷的驻扎大员,如定边左副将军(话说此职一开始是由赛因诺颜部策凌亲王一家担纲,乾隆时期被置换成满员)、库伦办事大臣手中。

综上所述,清廷对于外蒙古的拆分治理、权力限制远比漠南蒙古更加严格。

引用文献:《清高宗实录》、《清圣祖实录》、《圣武记》、《蒙古游牧记》、《乾隆朝理藩院则例》、《皇朝藩部要略》




外蒙古地广人稀,在清代还不具备拆分的条件。清朝压根儿也没有想到外蒙古的王公后裔会跟着沙俄走,在辛亥革命以后居然脱离了出去。如果清朝料到这一步,早就把外蒙古拆分为多个行省了。

外蒙古在清代是定边左副将军的辖区,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上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在清朝历史上,实行的是省份与将军辖区结合的制度。

在清朝的龙兴之地东北地区置有黑、吉、盛(辽)三个将军管辖,在新疆则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而外蒙古地区则由清代的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清朝虽然没有拆分外蒙古,但严格规定了各封建主的游牧区域,不得越界

外蒙古在历史上是蒙古族三大部分之一的“漠北蒙古”的游牧地,而漠北蒙古分为4个部落,也就是著名的喀尔喀四部。

清朝虽然在外蒙古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但是并没有就地拆分,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外蒙古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完全没有拆分的可行性。清代的边疆地区的人烟稀少、贫穷落后,拆分之后会更加难以管理。同时,外蒙古地区也是清朝防御沙俄帝国的屏障。

此外,外蒙古还是蒙古族的传统游牧地区,不必要的拆分可能也会引起蒙古与清朝之间的矛盾。清朝的皇帝同时兼任蒙古大汗,在处理蒙古的问题上刚柔并济,并非一昧地诉诸武力。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所谓的的“三大蒙古”分别是:

漠北蒙古4部(外蒙古)

漠南蒙古16部(内蒙古)

漠西蒙古5部(新疆、西藏、青海、中亚等地)

虽然没有拆分外蒙古地区,但是清朝皇帝给漠北蒙古的四部划分了各自的游牧地界。要求四大部落各部之间必须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并且不得逾越各自的牧区,也不得因为争夺牧场、人口或者财富而爆发内讧,否则兼任蒙古大汗的清朝皇帝就会介入。

清朝除了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以外,还给漠北蒙古的四个部落划定了牧区,分别是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音诺颜部(三音诺颜部)、札萨克图汗部。每个部落都有自己固定的游牧区域,不得相互攻打。以上的四部效忠于清朝皇帝,并受到乌里雅苏台将军的管辖。

除了管辖漠北蒙古四部(土谢图汗部、车臣汗部、赛音诺颜部、札萨克汗部)以外,乌里雅苏台将军还管辖着科布多地区、唐努乌梁海地区(今俄罗斯联邦的图瓦共和国)。因此,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并不完全等同于外蒙古,甚至要比外蒙古更大。可惜的是清朝灭亡以后,外蒙古在沙俄的支持下独立了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沙俄   噶尔   清朝   西蒙   漠南   蒙古   王朝   清廷   漠北   内蒙古   喇嘛   中国   康熙   将军   时期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