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明英宗亲征瓦剌时,曾有位尼姑半路劝阻是怎么回事?

朱祁镇年轻时自不量力亲征瓦剌,结果被俘,成了老朱家耻辱,这也让他后悔不已。

其实早在他出征前,有个尼姑就劝他:你可别去,去了就得死。

老镇就是不听,于是才引发了“土木堡之变”。

要说老朱也不是一般人,当过俘虏,天生有亲和力,和敌人都能整成好友。

关键是,他回宋朝后,又当上了皇帝,这就不简单了!

那咱们回过头来再说说,这个尼姑是咋回事儿。

想当年,瓦剌穷的很,大明又富得流油,为了发财致富,他经常骗赏赐,搞侵略,强取豪夺,嚣张的不得了。

有一次还带兵南下,都打到大同了。

王振这太监就忽悠老镇,老镇啊,他都欺负到你头上了,你不得御驾亲征,把他揍扁?

老镇当时才23,年轻不懂事,集合二十万军队去打瓦剌。

到居庸关时,有个陕西来的姓吕的尼姑出来拦路:

老镇啊,你可别傻了吧唧地去打仗,你是那打仗的料么?赶紧给我回去,不然你这次一定死翘翘!

老镇年轻,听不进忠言逆耳,一拍桌案,对尼姑说:我回你奶奶个嘴儿!

来人,给我锤她!大宋锤皇发话,谁敢不听?

于是老镇的手下就拿小拳拳去锤这尼姑。

还没锤几下,这尼姑就死了。



后来老镇被俘虏,每每夜深人静,想起那尼姑,都后悔不已。

这尼姑虽然死了,但还时不时进入老朱的梦乡,安慰他,劝解他:

老镇,你那都是命,没事儿,以后回去,一准还能当皇帝。

虽然尼姑的话让老镇难以相信,但老镇还是得到不少宽慰。

也就是因为怀揣这么一个希望,老镇才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四处结交朋友。

于是瓦剌军队中,从上到下,都喜欢老镇。

没事儿时,老镇就四处溜达,有事儿时,老镇就坐上囚车,跟着瓦剌首领,去边关要钱。

后来,老镇再次登上皇位,为了感谢尼姑的帮助,封她为皇姑。

这尼姑还四处买田买地,扩建黄村寺,老镇把这寺庙改名为:顺天保明寺,目的就是歌颂这尼姑。

还说这个寺不用纳税,任何人不能侵犯这寺庙,后来这个寺庙成为妃子们常去的寺庙。

故事是很有趣,但这尼姑真的劝过皇帝么?

这不好说,首先,既然那尼姑之前就死了,还入梦劝解老镇,那为何老镇再次当皇帝后,她还能重现人间?

难道她是神仙?不然怎么能入梦劝人呢?

但如果她是神仙,那为何老镇重当皇帝后,她却买田买地?神仙不是应该不在乎物质么?

小编觉得,这吕尼劝阻,多半是老镇编出来骗人的。

要知道老镇被俘又称帝,还杀死于谦,在民间本身就没有多少威信。

老百姓也不鸟他:一个俘虏皇帝,配当我们的皇上吗?

但编出一个吕尼,又是坐化,又是入梦,谁能不相信她是神仙?

连神仙都在帮助的老镇,是不是就是真龙天子呢?

当时的老百姓迷信,愚昧,老镇这个故事一出口,他们自然没法再瞧不起他了!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令朱祁镇后悔不已,其实,在出发的时候,就曾有一个尼姑试图劝阻朱祁镇,可惜朱祁镇一意孤行,最终20万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俘虏,江山易了主,朱祁镇再次成为皇帝已经是八年以后。 

这个曾劝阻过他的尼姑就是皇姑寺的开山始祖吕尼,因为这么一出,曾经的黄村寺镀上了金,摇身一变成为顺天保明寺,民间俗称皇姑寺。朱祁镇原本是个很平凡的皇帝,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被俘虏一年回京后又被囚禁七年然后重新坐上皇位,他几乎没留下别的什么特别之处,再就是还有一个说起来比较良善之处就是废除了人殉制度。所以“土木堡之变”和“太上皇”重新登基让他成了一个传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说起来“土木堡之变”中,有一件事在文人笔记和民间戏曲中广为流传。

1499年,瓦剌太师也先经常哄骗赏赐、侵略大明边境,之后更是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宦官王振撺掇23岁的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仓促集结20万大军出征,这次御驾亲征就像是一场玩笑,从上到下,似乎没有多少人的心放在战争上,但大军走到居庸关的时候,有一个尼姑挡道,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讲述的是,陕西的吕尼在紫荆关迎驾挡住了大军,说此次出征于我军不利,但是朱祁镇哪听得进去,他见吕尼说个不停,怒了,遂让武士捶打吕尼,然后吕尼竟然坐地而化,死了。蒋一葵的《长安客话》则只说吕尼谏阻而朱祁镇不听。还有一种说法是吕尼化身一个疯婆子,神神道道的阻止大军前行。
总之,无论如何,朱祁镇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然后在土木堡这个地方发生了惨剧,20万大军像进去了屠宰场,最后朱祁镇被俘,开始了他的俘虏生涯,朱祁镇想起吕尼的劝阻,后悔不已,而吕尼竟在这段时间常常化身入梦安慰朱祁镇,在朱祁镇饥寒交迫的时候送来事物,而且朱祁镇虽然做了俘虏,成了太上皇,却如有神助,总是遇到贵人,助他化险为夷,一年后,朱祁镇被放回,然后被朱祁钰幽禁在南宫长达七年,这期间,吕尼仍是多次化身安慰劝解朱祁镇。

1457年,朱祁镇再次登上皇位。有感于吕尼的相助,下诏书封为“皇姑”,吕尼遂大肆购地,扩建黄村寺,大明皇帝赐额“顺天保明寺”,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的年号是“天顺”,而黄村寺成为“顺天保明寺”,其寓意不言自明。

吕尼劝阻朱祁镇出征是否确有其事很难说,但黄村寺变成“顺天保明寺”确有其事,从中也可看出吕尼与朝廷的关系非比寻常,吕尼当初购置了六顷七十六亩地来扩建黄村寺。明孝宗时期,该寺奏乞赐额,孝宗赐额“顺天保明寺”,并准了多项请求,免除一切粮草税赋,任何人不得侵犯寺院等。

顺天保明寺成为皇家妃嫔常去的寺院,虽差点被毁,但最终顽强的生存下来,但在明末清初,战火不断,顺天保明寺也没有成为例外,毁于战火之中,后来康熙帝在1711年下令重建该寺,并在1719年完工,改名“显应寺”。但民间始终称为“皇姑寺”。

建国后,位于石景山西黄村的皇姑寺一度成为小学校舍,后来经过修缮,皇姑寺已经成为保护文物。




吕尼义救明英宗的故事,背后又是一个皇权愚弄百姓的把戏!它成形于君权神话的编造,兴盛于僧尼的营销策划,扎根于百姓的精神寄托。

这个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不顾反对,举50万大军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大军行进到张家口时,前方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有士兵来报:前面有个疯婆子拦住去路。

明英宗很好奇,于是召见了疯婆子。

这位疯婆子俗姓吕,名吕牛,后世称之为“吕祖”。吕牛出生于洪武二十九年,时年53岁。民间传说吕牛15岁时无师自通,突然间“明心见性,通佛大法”。吕牛哪来的佛性呢?原来她与无生老母、观世音菩萨是三位一体,人家前身就是菩萨。

吕牛为何要拦阻明英宗?因为她预知了皇帝此次御驾亲征必须遭遇不测:“主人公,休去前行。说与主,这伙贼,实难敌对;胡虏汉,嫉妬贼,广有神通……”

左右侍卫忍不住发笑:说戏词呐,哪来的疯婆子竟敢搅乱军心,锁了,送进监狱。吕牛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结果一场“土木堡事变”,明朝50万大军被包了饺子,英宗朱祁镇也当了俘虏。

小朱同学这才想起疯婆子的警告,后悔得痛哭流涕。就在他饥寒交迫之时,吕牛突然又现身给小朱送饭来了:冇事冇事,陛下珍重,莫愁一日三餐。果然,只要小朱缺衣少食的时候,吕牛来得比宋江还要及时。

后来朝廷把小朱升级成太上皇,也先敲诈不成,恼羞成怒之下就准备干了这个吃白饭的家伙。可当也先气势汹汹地来到小朱同学的帐篷前时,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帐篷顶上盘着一条金灿灿的大黄龙。

也先一哆嗦:真龙天子有天神护佑,咱还是别找不自在了。

再后来,小朱被迎回北京,又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关进南宫圈养。那期间,小朱身边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寂寞得跟自己的手指头说话。

吕牛又穿越来了:陛下莫要灰心,朱祁钰很快就要崩了,龙椅还是你的。

果然“夺门之变”爆发了,小朱同学二次登基。金鼓齐鸣声中,小朱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屡次搭救了他的吕神仙,他问大臣们:拦驾的疯婆子在哪里?

话音刚落,吕牛嗖的一声就出现在大殿中,吓得群臣卧倒一片。

小朱问吕牛:你住在哪里?答曰:黄村。小朱又说:朕要认你为御妹,赐地七顷盖观音寺一座,以供御妹养老。

于是,一座名为“皇姑寺”的宏伟建筑出现在黄村,吕尼就是它的第一代住持。

不用我废话,您就应该看得出来,这个故事纯属民间神话传说,连台词都是戏台上的用语。事实上,“皇姑寺”这个名字从来就不是官方称谓,而是民间称呼,它正式的称谓先后曾叫做黄村寺、顺天保明寺、显应寺。

黄村寺原本就是黄村的一个小寺庙,称谓很“平民化”。明英宗复位后,“敕赐顺天保明寺”。敕赐就是皇帝亲赐,如果不是吕尼搭救过明英宗,他为何要敕赐一个不知名的小寺庙呢?

史书没有记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说一点不靠谱。吕尼比明英宗大30多岁,不可能认一个老太太做妹妹,假设真的有“御妹”,史书不可能不记载。

一个“疯婆子”,有可能在行军途中拦住御驾吗?她劝阻的理由一点不新鲜,朝中大臣们比她想得要周全多了。

我认为,“敕赐顺天保明寺”就是明英宗复位后的一个政治把戏。

从法理上讲,“夺门之变”是一次以下犯上的非法夺位,尽管朱祁镇虽然曾经当过皇帝。对明英宗来说还有一点很不利,“土木堡事变”他差点把大明搞亡国了,而拯救大明危局的恰恰是被他夺了位的弟弟朱祁钰。

这两个事件成了压在朱祁镇头上的镇妖石,夺回龙椅的他必须为自己正名。

于谦成了他给自己正名的牺牲品,但这还不够,让神来给自己代言,几乎是所有皇权贯耍的伎俩,我认为吕尼和“顺天保明寺”就承担了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朱祁镇复位后的年号叫“天顺”,跟“顺天保明”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俺小朱同学复位就是顺应天命,不是夺位啊。如果不信,你们再问问吕神仙,她为啥三番五次搭救我?人家代天行道,就是来护佑我这个真龙天子的!

可是,“顺天保明寺”又凭什么五百年香火不断,大明朝还将它当作“皇家御寺”呢?这就要归功于吕尼和第二代住持金西白的高超营销手段了。

  • 第一招:正血统

作为宣传工具,“保明寺”应该在完成使命后逐渐被淡忘,但吕、金二位住持深谙营销之道,每当新皇登基她们第一时间找上门。干什么呢?趁灶火没有降温,请新皇下旨再次确认保明寺的身份。

古人讲究“父没三年不改其道”,意思是爹死了,儿子在三年丧期内不能变更既定的方针政策,这是孝道。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皇只能同意,为了宣示祥和的气氛,他也乐于这么做。

时间一长,这就成了惯例,保明寺也就逐渐具备“皇家血统”。

  • 第二招:抬身价

保明寺自抬身价的手法一点不比现代企业营销手段弱,她们“软硬皆施”,处处彰显皇家气派。

举个例子,寺内平时不对外开放,老百姓想进来烧一炷香,只能等到四时八节。当然,如果你有特权也可以走后门,那就得获得司礼监的批条,只要你能弄到,随时可以进。

司礼监当然愿意这么做,批条成了特权,背后自然有好处跟着。于是司礼监又主动给寺庙派遣太监,协助管理工作。别看太监们在宫内是奴才,到了民间那也是皇家的代表,神秘得很。

  • 第三招:傍大款

仅靠前面两招还不够,“品牌定位”才是生命力,保明寺又使出一招,紧紧绑定后宫中地位最特殊的一个人——太后,让寺庙打上了“太后及皇家女眷们专有香火院”的标签。

嘉靖皇帝曾经一度想废除保明寺的血统,因为他信道教,不喜佛。可不等他下旨,金西白就从公众的内线得到了消息。

很快宫中的两个老太太,孝宗皇后张氏和嘉靖生母蒋氏,联手给嘉靖带了一道紧箍咒:保明寺是我们的专用香火院,谁也不能动,我们要为寺庙翻铸铜钟。

嘉靖不敢违逆太后的意思,还被迫跟着给保明寺再做一次背书。

后来,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再次为保明寺铸铜钟,铸成典礼上京城权贵1300人到场解囊,声势相当浩大。金西白也很开眼,她联合其它寺庙,把李太后塑造成了“九莲菩萨”。

至此,保明寺已经从最初的宣传工具,演变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神话,乃至精神象征。

清朝建立后,精通汉学的康熙皇帝很懂得收买人心,他没有粗暴地关停保明寺,而是将它改名为“显应寺”,保留了它在百姓中精神象征,却抹掉了大明的痕迹。




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可以说是“千里送人头,礼轻情意重”,土木堡之变让明朝20万精锐丧失殆尽,自己也被俘虏,此时的他是相当后悔的,他心想不该不听那个尼姑的话,要是听了她的话就不至于这样大败了,想想现在的状况,真的是肠子都悔青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1449年,明英宗得知蒙古瓦剌部首领率军寇边,在太监王振的支持下决定御驾亲征,结果在途中遇到西安的尼姑吕氏的阻拦,吕尼说她夜里做梦,梦见菩萨让她速速赶往燕京救当今皇上,说这次出师有危险,明英宗自然不予理睬,在这个节骨眼上说这些话有失军心,所以还命士兵对她一顿毒打。北上之后,因为太监王振的指挥失误、刚愎自用,在整个土木堡之变过程中,明军伤亡惨重,明英宗也被俘,这时候明英宗才想起吕尼说的话,句句属实,自己更是追悔莫及,自己竟然在睡梦中梦见吕尼,她告诫自己要多加珍重,必定会苦尽甘来,东山再起,有时候还会送饭菜过来,后来明英宗被放,回到了家乡,他复辟成功,决定做一件事,就是将吕尼封为御妹,还扩建了黄村寺。

黄村寺正因如此而名声大噪,就是因为吕尼与明英宗的关系,黄村寺摇身一变成了万众敬仰的皇姑寺,这些内容在一些书籍上都有记录,大小意思都差不多,百姓也是深信不疑,《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京城古迹考》等都有记载。

《长安客话·郊垧》载:“……中经黄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焚修处。寺建自吕姑。吕陕人,云游此。正统间,驾出御虏,姑逆驾谏阻不听。及蒙尘虏营,上常恍惚见姑阴相呵护,皆有词说。后复辟,念之,封为御妹,建寺赐额。故又称皇姑寺云。”

【羽评历史,欢迎关注】




这件事发生在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首领先率军南侵,明英宗在宠宦王振的鼓动挟持下仓促亲征。陕西一位尼姑吕氏途中拦阻皇帝,谏言出师不利。明英宗大怒,令军士抽打吕尼,率大军继续前行。

双方军队尚未交锋,王振惊恐畏敌下令班师。撤退途中,王振为炫耀乡里,企图携英宗临幸其家乡蔚州。由于行军路线屡变,终使瓦剌追兵赶至。同年八月,明军大败于土木堡,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

被囚的明英宗对于劝驾的吕尼思念不已,幻觉中常常见到吕尼在哭诉,有时还送来饭食。后来明英宗被释放回北京,于天顺元年(1457)发动“夺门之变”,杀于谦、废代宗,重登帝位,改年号为天顺。明英宗复辟后,感念吕尼护驾之功,下诏敕封其为皇姑,建寺赐额“顺天保明寺”,隐含“明保天顺”之意,民间俗称皇姑寺。

皇姑寺第一任住持吕尼确有其人。据《普度新生救苦宝券》记载,她是陕西省西安府邠州道安里王寿村人,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早年云游河南传教,后来在北京宣扬大乘佛法,普渡众生。吕尼圆寂后,葬在寺东二里许,当地俗称为“老祖坟”。


皇姑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帝京景物略》记载,正殿设有皇姑肉身像,趺坐愁容,头戴宫廷制作的丝绸绣帽。传说万历初年,未加金饰的皇姑肉身像头顶还有热度呢!殿中悬挂着明英宗御笔书写的敕令三道,廊壁绘制当年北征图景。

据记载,皇姑寺占地六顷零七十一亩,均蠲免粮税,另有皇亲内宦供给施舍,寺内尼姑众多。明孝宗弘治年间颁布敕令,“凡官员军民诸色人等,自今以往,毋得侵占田土,毁坏垣宇,以沮坏其教。敢有不遵朕命者,论之以法。”明世宗一度崇道禁佛,寺庙多有毁坏,皇姑寺最终也难逃厄运。但受到皇亲贵戚荫护的皇姑寺,毁而不久便重新修建。寺内有专人看护,外人很难进入。

清康熙年间,皇姑寺重修,康熙帝认为原来的寺名“保明”太不吉利,有反清复明之意,就下令改名“显应寺”,不过民间依然称为皇姑寺。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加修葺。民国24年(1935年)再次修葺。

石景山区西黄村也正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声名大噪,正是因为正统年间村中建了皇姑寺,起初寺以村名,叫黄村寺,由于开山住持吕姑劝阻了明英宗,于是土气的黄村寺摇身变为万众景仰的皇姑寺。

《帝京景物略》、《长安客话》、《京城古迹考》等史志都记载了类似说法,百姓对此深信不疑,皇姑寺大行其道,黄村寺逐渐被淡忘,“敕赐顺天保明寺”则成了官方称谓。皇姑寺遗存的两口铜钟(现藏于大钟寺博物馆),铭文中有“黄村寺”和“敕赐顺天保明寺”字样,道出皇姑寺的童年原来是地地道道的“灰姑娘”。


▲皇姑寺明代“黄村寺”钟


由于和皇家沾亲带故,不仅庙产得到朝廷的庇护,还享有诸多特权,弘治十二年(1499)敕谕碑中,明确规定皇姑寺享有蠲免粮税的特权,官员军民一律不得侵占庙产、毁坏庙宇。皇姑寺的施主也由村妇农夫演变为皇亲国戚。更令人佩服的是,皇姑寺的历代住持洞悉世情,眼光长远,她们担心后世皇帝不认这个异姓皇姑,只要新皇帝登基,就急着讨要圣旨护寺,并借佛祖名义普度皇宫禁苑中的后妃、公主、宫女,这些人之间盘根错节,互为表里,皇姑寺借此站稳根基。

天有不测风云,皇姑寺差点毁在佞道的明世宗手上。明世宗认为佛教“有伤风化”,在道士的怂恿蛊惑下,多次下令毁京师寺院,大能仁寺、大慈恩寺、天宁寺、潭柘寺等名寺,均遭破坏和拆毁。毁弃还是保留皇姑寺,嘉靖皇帝和两位皇太后意见相左,加上宫女太监的告密和串通,皇帝只好妥协。皇姑寺遗存的“黄村寺钟”初铸于天顺六年(1462),置于大悲观世音殿,在嘉靖十二年(1533)三月二十一日奉懿旨重造,领衔者是明孝宗皇后和世宗生母。两位太后懿旨翻铸铜钟,明确昭告世人皇姑寺是太后娘娘的香火院,谁也别想毁掉它,皇帝也不例外。


▲修复后的皇姑寺大殿

清代巨著《醒世姻缘传》,反映明代中期市井生活,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第78回中对皇姑寺描述:“皇姑寺是宫里太后娘娘的香火院,不着皇亲国戚大老爷家里的宅眷,寻常人是进不去的。就是大老爷家奶奶,也还有个节令,除了正月元旦、十五元宵、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三月三王母蟠桃会、四月八浴佛、十八碧霞元君生日、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十一月冬至、腊八日施粥,这几日才是放人烧香的日子。不是这节令,就是大老爷宅眷,有甚么还愿挂袍、许幡进灯的善事,问司礼监讨了小票,行给把门的太监,才放进去哩……”赞词有:“朱红一派雕墙,四绕青松掩映,翠绿千层华屋,周遭紫气氤氲。狮子石镇玄门,兽面金铺绣户。禁宫阉尹,轮出司阍;光禄重臣,迭来掌缮。香烟细细,丝丝透越珠帘;花影重重,朵朵飞扬画槛。莲花座上,高擎丈六金身;贝叶堂中,娇养三千粉黛。个个皆陈妙常道行,灌花调鹤,明知早晚参禅;人人是鱼玄机行藏,斗草闻莺,罔识晨昏念佛。满身纱罗缎绢包身,镇日酒肉鸡鱼豢养。惹得环佩朝来,千乘宝车珠箔卷;轮蹄晚去,万条银烛碧笼。名为清净道场,真是繁华世界。”


▲修缮后的皇姑寺观音殿

看看吧门槛有多高,一年中只有十大节令才允许寻常百姓烧香,平日里太监把守森严,凭司礼监发放的小票进门。庙里繁花似锦,热闹非凡,赛过朱门大户。还真不是小说写得夸张,是实有其事,《长安客话·郊垧》载:“自平坡东转,望都城,平沙数十里。中经黄村,有保明寺,是女道尼焚修处。寺建自吕姑。吕陕人,云游此。正统间,驾出御虏,姑逆驾谏阻不听。及蒙尘虏营,上常恍惚见姑阴相呵护,皆有词说。后复辟,念之,封为御妹,建寺赐额。故又称皇姑寺云。自后凡贵家女缁髡皆居其中。有寺人司户,人不易入。”嘉靖间太后对皇姑寺第二代住持金西白尤其赏识:“太后重其道气,不胜延想,故重赐以玺书,特加道院”,表面上宣扬道教,以遮世人的眼,实际上换汤不换药。

皇姑寺另一口钟铸于明隆庆六年(1572),领衔者明神宗生母李太后,崇信佛教,多次出资修庙,如慈寿寺、慈恩寺、万寿寺、拈花寺、长椿寺等皆与她有关。李太后被尊为“九莲菩萨”,号召力更大,她倡议铸钟,王公大臣纷纷解囊,有太师成国公朱希忠、太师定国公徐光祚、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及司礼监太监冯保等1300余人。两口铜钟传递了三位太后接力护寺的史实,皇室与皇姑寺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修缮后的皇姑寺吕皇圣祖殿

明灭清兴,皇姑寺遭逢兵燹。康熙不忍废弃,于康熙五十年(1711)官修重建,御题“敕建显应寺”,御制《显应寺碑记》,亲题殿联多副。《日下旧闻考》卷97记载:“观音殿内悬圣祖御书额曰‘水心柏子’,联曰:‘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老祖殿额曰:‘杖泉花雨’,联曰:‘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缘空’;寺后阁额曰:‘挂衲翻经’,联曰:‘碧松荫里池常润,白藕花中水亦香’;寺门额曰:‘敕建显应寺’,又天王殿亦有‘显应寺’三字额,皆圣祖御书。”可见康熙对皇姑寺的青睐,或许他不止一次到过皇姑寺,《日下旧闻考》卷86甚至披露皇姑寺还是他的行宫。康熙热衷微服私访,酷爱西山风景,皇姑寺毗邻京西古道,他极可能在游玩西山尽兴之余,下榻皇姑寺。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康熙御笔殿额、殿联等不复存在,门额仅存拓片,御制碑幸存庙内,龟趺螭首,满汉合璧,矗立在老祖殿前,向人们默默诉说着那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到清中叶,皇姑寺演变成京西著名的庙会和都人踏青游览区。《帝京岁时纪胜》称:“至于游览之地,如西山妙峰、弘教、圣感、潭柘、显应、西域、戒台等寺,极称名胜。岁之四月,都人结伴联鐎,攒聚香会而往游焉。”其中的“显应”就指皇姑寺。据老辈人讲,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是皇姑寺庙会之期。初一至初八最热闹,初一开山门,初八“佛诞日”,来自通州、三河、香河、安次、武清、宝坻、蓟县、宁河等京东八县的善男信女,纷纷到吕祖殿焚香礼拜,边拜边唤“吕菩萨”,大殿里香烟袅袅,诵经声、木鱼声不绝于耳。整个西黄村游人如织,逛庙会的、卖小吃的、撂地摊卖艺的、售卖农具、日用品的,每天云集数千人。


▲皇姑寺西方接引楼修缮后照片

家住西黄村28号院的76岁老人郭庆瑞提起皇姑寺,便滔滔不绝。他说庙会期间,村东头的老祖坟是香客们必去祭祀的地方,他们一路走一路捡石头,为的是给老祖坟上扔石头。皇姑寺神佛倍儿灵,俗话说:老祖爷的神灵--照远不照近,所以京东八县的香客不辞辛苦远道而来拜佛。多为缠着小脚的妇女,她们一般骑驴来,村东头有一口井,井边大石槽专供牲口饮水用。西黄村人说话京味儿,周边村落说话带口音,这与水土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庙(皇姑寺)有关。

来皇姑寺进香的还有高跷会、少林会等众多民间香会。引人注目的是高跷会,皇姑寺山门前是金沟河故道,进山门要上高台阶,踩高跷的足蹬三尺多高的高跷,随着锣鼓点跨上高台阶,如履平地,看得人目瞪口呆。

建国以后,庙会停办,皇姑寺尼姑还俗,一度作为西黄村小学校址和民居。郭庆瑞老人至今能忆起三位尼姑,她们是清莲、清泉、清池,其中清莲还俗后嫁到了北辛安,她的身世比较悲惨,出家前曾是一个地主的小老婆,受尽欺辱和虐待,逃到皇姑寺剃度为尼,过了几天清闲舒服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尼姑   大明   御驾   住持   长安   嘉靖   太后   土木   寺庙   半路   俘虏   太监   皇家   神仙   皇帝   民间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