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谢邀,这件事不管在哪个方面顾命大臣都不占优势。

首先是响应力,如果顾命大臣一个或两个人升胜算就大了,因为一两个顾命大臣很可能想再进一步下面的官员也许会站在你这边。你如果是八个顾命大臣,那下面的官员肯定是站在皇帝那边的。顾命大臣人越多越没响应力。

其次是清朝的皇帝很少做过太子的。顾命大臣是必须要有的。但是清朝的顾命大臣不等于托孤大臣,其职责只是一个岗前培训。以雍正为乾隆选的八大顾命大臣,有四个挂的是政务总理大臣时间只有一年,雍正的三周年都没过四大政物总理大臣就降级成了大学士了。所以说八大顾命大臣的权力没有皇权的配合基本上啥也不是。清朝的制度就是皇帝才是中央,皇权关注哪个机构,哪个机构就有权力。其他朝代只有一个机构可以代表中央其他机构都是不合法的比如明朝的内阁,其他的机构发出的命令都是废纸。清朝不一样今天皇帝让南书房大学士起草圣旨,明天让军机处大学士起草圣旨,后天重新立个办公机构。所以说顾命大臣和以太后抢拳就是犯了大忌。只要太后愿意只要太后把自己的想法让外界知道,顾命大臣就已经失败了。

再次顾命大臣面对的主要对手并不是慈禧太后而是慈安。这是一个能搞出洋务运动,同治中兴被称为“女中尧舜”的人物怎么是顾命大臣这帮只看眼前的人物所能比拟的。

同治早年间就已经过继给慈安了。如果说慈安这个嫡母正宫太后倒了,慈禧这个没什么地位的庶母人家会给她几分面子呢?所以不用慈安发话慈禧自己就不图名不图利的自动站在慈安一边。所以说你觉得恭亲王和醇亲王会投奔的是慈禧还是慈安呢?

八大顾命大臣注定会失败即便短暂胜利,但是将来皇帝注定是要亲政的。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咸丰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被处斩立决。肃顺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将其膝盖打断,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因一场政变全军覆灭。


回溯这段历史,我们还得先从咸丰驾崩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携妃嫔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就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咸丰自知命不久矣,遂于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咸丰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诞下的载淳,那时只有6岁。稚子年幼,咸丰终放心不下。他自知朝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有三股势力暗流涌动,他们或有牵连却又各怀心思争权夺势。


这三股势力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别看懿贵妃只有26岁,可其杀伐决断不输男人,颇有些政治才能与野心,于是咸丰甚怕子少母壮,懿贵妃趁机上位擅权。

其次就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奕䜣才能出众远超咸丰,当年只因不懂韬光养晦才输给咸丰错失皇位。如今奕䜣在朝中根基深厚,咸丰忌惮奕䜣深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有就是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对咸丰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

于是咸丰为平衡各方权力以便相互制约,就封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拥有处理国事拟定圣旨的权力。

但咸丰同时又赐给皇后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只有两人同时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相当于慈安与慈禧拥有一票否决权。


咸丰自视如此安排,既把恭亲王奕䜣挤出核心权力圈,又能让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互相平衡牵制。

可咸丰却未料到,其精心布下的局,很快就被懿贵妃搅得乾坤颠掉,顾命八大臣输的一塌糊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尤其是手握咸丰帝遗诏的肃顺,为何斗不过只有26岁的慈禧呢?


肃顺心直口快树敌太多

晚清颓势朝臣庸碌无为,肃顺应是晚清朝廷少有的思路清晰,眼光独到之臣,甚至沙俄都有些忌惮肃顺鹰派思维。

肃顺为人性直,心中想什么就说什么,凡其对朝政不满之处经常直言不讳,遂时不时就弹劾满洲大臣只知一味享乐,在政务管理方面低能低效,建议重视启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

肃顺说到做到,其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得罪透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舒适惯了的满洲亲贵。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则罢了,可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了。

咸丰临终前,肃顺就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去母留子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懿贵妃以绝后患。只可惜咸丰未听肃顺之议,却为懿贵妃与肃顺等人之间埋下了一触即发的仇恨暗雷。


顾命八大臣难抵权欲诱惑妄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留丝毫余地。

欲壑难填,当一个人拥有权力时,谁又能淡定安享本分不越位呢?有权之人从不怕权力大,而只想权力更大。

咸丰逝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从未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放在眼中,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表示,他们有管理政务亲拟圣旨的权力,慈安与慈禧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做做样子即可。从而八大臣讨论政务,将两太后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建议,只把她们当做盖章的傀儡。

慈安无欲无求倒也无所谓,可把权力看得比天大的慈禧岂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其亲儿子,慈禧更觉自己才是独揽大权的正主,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暗中筹划除掉顾命八大臣。

肃顺等人妄想使两宫太后靠边站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完全边缘化,不仅未给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不讨好的苦差,甚至就连办理咸丰丧葬事宜,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直接将奕䜣推向了慈禧一派。


顾命八大臣手中有权却无军权

肃顺等人试图专权却未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还将手中掌管皇帝卫戍部队的权力拱手送人。

其实也不是肃顺等人主动放弃,当时他们只想做样子走过场,借口政务缠身需要分解工作压力,遂假意向两太后请辞。谁料慈禧未有一丝挽留,竟就坡下驴夺了他们掌管御林军的权力。

军权是权中之权,可想而知顾命八大臣手中无一丝兵权,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也是其最大软肋。


顾命八大臣大意失荆州,不敌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贪权,却低估了这个年轻女人的心机权谋之深。由此肃顺只顾控制慈禧表面盖章权力,却未提防其背后小动作,才令其环环相扣悄然逆袭。

慈禧先通过哭诉母寡子弱之可怜,又痛斥肃顺等人欺凌弱小之可恨,以博得慈安支持。后又偷派心腹太监安德海赴北京求助奕䜣。被边缘化的奕䜣岂甘落寞?正预谋伺机而动,听闻慈禧召唤一拍即合。随即奕䜣借口祭拜咸丰来到热河,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八大臣计划。


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一番,又想面见慈禧欲安慰寡嫂孤侄时,顾命八大臣竟无一人阻拦,就是其最大失误。

如果说肃顺等人先前未笼络慈安,让两太后联手还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可他们竟然让奕䜣与慈禧叔嫂单独会面,真真的脑子进了水。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

握有兵权就是行事胜利的底气,奕䜣回京先将大将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随后奕䜣又联络反对肃顺的满臣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准备就绪,慈禧在热河就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过慈禧只得答应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之时,慈禧又借口载淳体弱,想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柩后行,肃顺竟再行臭棋又同意了慈禧提议。

慈禧回到北京一见迎接大臣,就痛诉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的惨状。事先做足准备的满臣们也纷纷拿出提前拟好的奏折,要求严惩顾命八大臣。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端华二人反应迟钝,眼见慈禧顺势拟旨捉拿顾命八大臣,竟未来得及给肃顺等人送信,就被抓入狱。我们不得不慨叹慈禧识人之准,据说肃顺被抓时正与小妾在被窝温柔乡之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根本不容肃顺等人辩驳,很快就将其八人或流放或赐自尽,只有肃顺被处以斩立决。这就是慈禧得以垂帘听政成为最大赢家的辛酉政变。


结语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一败涂地,排除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次要因素外,主要还是低估了慈禧这个年轻女人。肃顺等人哪怕能减少任何一处失误,皆能打乱慈禧计划的环环相扣,就有可能改写历史,只可惜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在咸丰帝临死前建议杀掉慈禧。没想到最后自己却死得凄惨,刽子手砸碎了他的膝盖,迫其下跪,然后砍掉头颅。大批权贵带着吃食,欢天喜地来围观。

八位顾命大臣中,除了肃顺被处以极刑;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赐自尽;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削官、流放;只有景寿保留了一等公爵、固伦额驸名号,回家闲住。

这八位顾命大臣,个个老奸巨猾,在政治宦海中沉浮已久。而慈禧不过是年仅26岁,生活在深宫中的一介女流。

为什么这些顾命大臣竟然被慈禧一网打尽?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一、咸丰帝的政治制衡术

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

咸丰帝带着妃嫔、皇子,在肃顺为首的朝廷大臣的拥护下,从京城前往热河避暑山庄。

北行热河,名义上是“北狩”,是去“度假”,实际上就是逃难。

咸丰帝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

到了热河没多久,咸丰帝就病倒了。尽管遍请名医,咸丰帝的病还是越来越重了。

肃顺此时进言,立慈禧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为了防止母以子贵,后宫干政,应该下旨杀了慈禧。

咸丰帝并未采纳这个建议,一日夫妻百日恩,让幼小的儿子失去母亲,咸丰帝于心不忍。

此时朝廷形势非常微妙,被咸丰踢出权力中心的恭亲王奕䜣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解决了争端,威望渐隆。

追随咸丰在热河的大臣们以肃顺为首,肃顺很有才干,却嚣张跋扈。

咸丰帝活着时,可以压制住肃顺。如果他不在了,载淳只有六岁,无人能够压制肃顺,皇权很可能被肃顺掌控。

为了利用肃顺辅助朝政,平衡恭亲王,又要压制他的野心。咸丰帝思前想后,只好将皇后慈安和慈禧抬了出来。

东宫慈安老实敦厚,才能平平。西宫慈禧伶俐,精明能干。

咸丰帝临终前,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又授予慈禧“同道堂”之印,慈安“御赏”之印。

八大臣做出的决定,谕旨同时加盖慈安和慈禧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他的本意是让这几方互相牵制,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朝政,两宫太后制衡八大臣,慈禧和慈安又可以互相制衡。

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咸丰帝却忽视了几点。

  1. 虽然几方牵制,但是慈禧和慈安握有决定权,她们可以否定肃顺的任何建议;
  2. 小皇子年幼,两宫太后可以借用小皇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3. 慈安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为人宽厚不计较。慈禧强势、心机颇深。两人相较,慈禧明显占据上风。慈禧和慈安之间的互相牵制其实是慈禧说了算的。
  4. 顾命大臣太多,不能在关键方面达成共识,容易分崩离析。

果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为这些缺陷,咸丰帝精心设计的治国策略没多久就被慈禧搅得天翻地覆。


二、傲慢是顾命大臣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

顾命八大臣各个经历过数次波云诡谲的宫廷斗争,见多识广。

特别是首领肃顺,身负咸丰帝的临终任命,同治小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俨然走上了权力巅峰。

骄傲自大的肃顺此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对慈禧这个26岁的深宫女子看走了眼,没把她当回事。

而慈禧不仅对肃顺充满了戒备,还因为肃顺的多次轻视,慈禧心中充满了恨意。

其实从北京到热河的逃难路上,肃顺就给自己的命运挖下了大坑,可是他却浑然不知。

当时肃顺对咸丰帝的照顾无微不至,衣食都是顶级的,他自己也跟着奢侈享用。可是对待慈禧和慈安就非常怠慢,只给她们一荤一素外加豆豉。

当慈禧提出自己的骡车太破了,想换成马车。肃顺却说半路没地方找马车,到了宿地再说,到了宿地后,太监又来提醒他,他却说,现在哪有空闲来办这个事。

当慈禧再次催促他时,他很不耐烦地说,危难的时候不比平时,皇后坐的车也是临时从街上雇来的,你是什么人,想凌驾于皇后之上吗?

这样的轻视让慈禧非常恼火。而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肃顺以免除后宫干政为由,建议杀母立子,如果咸丰帝采纳这个建议,慈禧将一命呜呼。


如此种种,并不是因为肃顺的情商低,而是他根本没有把这两位女人放在眼里。

因为轻敌,他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错误1、颠倒君臣之礼,埋下更深的祸根

慈禧先让人建议,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八大臣却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反对。

八大臣觉得两个女流之辈,政治经验那么少,不足为惧,每次觐见的时候,都是颐指气使。

在他们看来,两宫太后虽然手握印章,却不过是走个过场。他们在处理政务时,将两宫太后视若无物。

在咸丰大殓的仪式上,按理说应该给慈安和慈禧同时上皇太后的尊号。可是肃顺在当天给慈禧上了皇太后尊号,却晚了一天才给慈禧上皇太后尊号。

慈禧本就不会忍受自己成为傀儡,又受此大辱,内心极度憎恨肃顺。

她在慈安面前哭诉孤儿寡母受肃顺欺凌的惨状,游说慈安与自己统一阵线,开始暗中筹备除掉八大臣。


错误2、允许慈禧与奕䜣会面

在北京的恭亲王日子也不好过,八大臣想将恭亲王边缘化,没有给他任何重要的职位,也不准他插手任何政务大事。

正在此时,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得海到达北京,将慈禧的求助信息传递给恭亲王。

恭亲王本就想等待合适的时机谋定而动,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

于是,他借口吊唁咸丰帝来到热河。在咸丰帝的灵枢面前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跟着流泪。

接着他提出要面见寡嫂和侄子,以示安慰。

肃顺原本并不想同意恭亲王和两宫太后见面,可是恭亲王对肃顺等人毕恭毕敬,故意邀请八大臣跟他一起觐见太后。

肃顺等人觉得恭亲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降低了警惕。两个后宫女人和一个过气亲王能够翻起什么风浪?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肃顺笑道:“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

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谈了两个多小时,密谋了下一步的行动。

随后恭亲王就急匆匆地回京筹备政变的一干事宜。

可怜的八大臣丝毫未觉,还为一切尽在掌控中而洋洋得意。

错误3、忽视了对兵权的把控

恭亲王一方面收买了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大将僧格林沁,另一方面与英国侵略者秘密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

而此时,肃顺等人犯了一个极其致命的错误。以“差务暂较繁忙”为由,假意推辞掌管皇帝卫戍部队、步军统领等职务。

他们原本只是客套谦让,意在炫耀自己的劳苦功高。没想到两宫太后顺水推舟,直接同意了他们的请辞,不动声色地夺了肃顺集团的兵权。

没有兵权的肃顺集团就像没有牙齿的老虎,样子再凶也没有了搏斗的能力。

错误4、没有阻止慈禧提前回京

肃顺失了兵权,可是他手中还有太后和小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失为一步扭转颓势的好棋。

无奈肃顺并没有看透慈禧和恭亲王的意图,依旧大大咧咧不以为意,错失了最后一个扭转命运的机会。

在运送咸丰帝灵枢回京的时候,慈禧以同治皇帝年幼体弱为由,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枢走大道后行。

两个队伍路程整整相差三天。杜绝了肃顺将太后和皇帝作为人质的可能性。

慈禧回到皇宫的第二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宣读谕旨,历数肃顺、端华、载垣等罪状,将他们革职。接着,恭亲王示意侍卫将端华、载垣擒拿,使得他们失去了向肃顺通风报信的机会。

肃顺被抓时,咆哮狂悖,抓他的人用器械狠狠殴打他,他依旧不停地破口大骂。

错误5、肃顺因为自傲,树敌太多

按照大清律规定,满族贵族享受特权,宗室人员犯罪,不得判死刑。

可是慈禧深恨肃顺,也怕留下他后患无穷。因此,示意朝廷各部门将他重判。

因为肃顺以往大力整治贪污腐败,得罪了不少人。竟然没有人为他说句话,一致同意将他斩首。

三、结束语

肃顺行刑当日,因为是咸丰帝大丧期间,因此他穿着白袍布鞋,带着枷锁,跪在牛车上穿过人群。

不知道谁大喊一声:肃顺也有今日乎?顿时,人们激动起来,顷刻间,肃顺就被砸得血肉模糊。

尽管如此,肃顺依然破口大骂,不肯下跪。行刑者敲碎了他的膝盖,迫使他跪下,手起刀落,斩掉了他的头颅。

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这一次改变清朝命运的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深宫中没见识的女子,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强,下手不够狠,而是因为傲慢。

因为傲慢,忽视掉了一切可疑迹象,自以为是地以为万事尽在掌控之中。

八大臣怎么样也不会想到,他们玩了一辈子的鹰居然被一只初出茅庐的雏鸟啄了眼。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最大的障碍,傲慢才是。




八大臣太过大意,着了慈禧的道儿,最终满盘皆输。


慈禧这个人,心机极深,可以说,咸丰帝整个后宫加一起都不及她一人,当初她能给咸丰生下儿子,就验证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咸丰是个子嗣绵薄的人,他一生共纳了20多个妃子,但只有三个妃子给他生下了儿女。

这三人,分别是丽妃他他拉氏、玫妃徐佳氏以及慈禧。

剩余的那些后妃,居然没有一个诞下子嗣,这显然不是女人的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简单,出在咸丰帝身上,史料记载他身体相当弱,但问题就来了,既然咸丰身体弱,为何偏偏只有这三个妃子会怀孕呢?

丽妃能怀孕,是由于受宠较多,而玫妃则是侥幸,至于慈禧,是用了一定的手段。

《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在刚进宫时,曾患有痛经的毛病,并且还很严重,身为女人,她必然知道自己这种状态,是很难怀孕的。

按常理来说,既然身体有毛病,那就找太医看呗,但是慈禧不敢明目张胆地找太医诊治。

原因嘛,就是因为当时她是妃子,如果要召太医,需要通过皇后,而一旦这样,就必然被咸丰知道,到时候,要是咸丰误以为慈禧有什么妇科疾病,不再召幸她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件事未做之前,就能想到三步之后的结果,这不是心机是什么?

当然,慈禧最终是成功怀孕了,那么,她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当时,她利用工作之便,告诉咸丰,说自己肠胃不适,想找太医来瞧瞧。

慈禧当时在做什么工作呢?我们都知道,慈禧出身文秘世家,未出嫁前就满汉皆通,并且还会写字,因此入宫后,就经常帮助咸丰读奏折,甚至还代批一些不重要的奏疏。

而这一点,也是她之后能执政朝政的关键所在。


同样,她在某天帮咸丰批阅奏疏时,有意无意提出,自己近段肠胃不太舒服,想让太医进宫为她诊治一番。

这点小要求,咸丰自然满口应允,于是,慈禧便成功地绕过皇后请来了太医。

最终,在太医望闻问切一番诊治后,确定慈禧患有痛经,因此就开了温经散淤的方子,其中说不定还有促孕的,一年之后,慈禧顺利怀孕。

而同样也患有痛经的慈安,就没有慈禧这种心机,所以一直到咸丰死,慈安也没能怀孕。

当然,慈禧的心机和手段,咸丰皇帝也不是没有任何觉察,他早就发现这个女人不简单,因此,在他临终之前,就他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设计了一个相当完美的方案。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愈发病重,此时他人在热河,在感到自己即将油尽灯枯时,咸丰召见了以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以及内务府大臣肃顺为首的八个心腹大臣。

这八人,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

召见他们后,咸丰帝下达谕旨,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考虑到载淳当时年幼,因此,端华、肃顺等人作为辅政大臣,并“赞襄一切政务”。

不过,咸丰深知如果赋予顾命大臣权力过大,又没有人制衡他们的话,保不齐会出现当年多尔衮之类的情况,因此,他又颁布了第二道谕旨。

他将象征皇帝权力的“同道堂”玉玺,交给了皇储载淳,而考虑到这块印章难免会落入载淳生母慈禧手中,于是,咸丰又授予慈安“御赏”印章。

简单来说,咸丰在临死前,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权力架构,分别是“小皇帝”、“顾命八大臣”、以及“慈安”。


并且,咸丰对于这个权力架构的办事流程设计也是煞费苦心,在他的要求中,如果需要颁布什么政策,第一步是八大臣草拟谕旨,然后由慈安过目,没有问题的话,就加盖“御赏”印章,第三部,小皇帝过目,同样没有问题的话,加盖“同道堂”印章。

只有两个印章全部盖上,谕旨才会真正生效。

同时,咸丰还给了慈安一道密旨,早该密旨中,咸丰明确说到,要是将来慈禧不安分,那么慈安就可以出示此谕旨,并“诛之”。

“叶赫那拉氏....惟朕实不能深信此人,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传遗命诛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谕。“---咸丰

从这个密旨中,以及咸丰在临终前的设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咸丰对慈禧着实不放心,从根源开始,就已经将其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并且,咸丰也认为,自己设计的三角形权力架构,环环相套互相制约,肯定会万无一失。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我们都知道,没等咸丰尸身凉透,他设计的权力架构就全面崩塌,慈禧成功地发动了“辛酉之变”,吞噬了所有权力。

而那八个被咸丰寄予厚望的顾命大臣,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至于慈安和小皇帝,则完全被慈禧牵着鼻子走,“同道堂”印章和“御赏”印章,全部被慈禧攥在手里。

那么,慈禧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慈禧成功把慈安争取了过来。

原本咸丰授予她的权力很大,要远超慈禧得多,甚至还有“诛杀”慈禧的权力,但为何她最后会对慈禧言听计从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慈安这样的选择,是八大臣给逼的。

八大臣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咸丰一死,他们就抱成了团,并且,随即提出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

“谕旨由八大臣拟定,太后但印即可,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八大臣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八大臣的意思就是,他们拟好的谕旨,身为太后的慈安,只管盖章就行,不需要也不能更改,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也不用看,由八大臣做主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把慈安和小皇帝当成了摆设,当成了干瞪眼吃闲饭的人。

我们都知道,慈安在历史中历来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女人,但即便是没有主见,总归有点脾气吧,八大臣这已经是明显在挑衅她了。

当然,她有脾气也没办法,毕竟她只是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太后,况且也没有手段,因此,在当时的慈安看来,自己和小皇帝这对孤儿寡母,要被八大臣给欺负死了。

而就这这个时候,慈禧出现了,她连哄带骗地告诉慈安,不能任由外人欺负咱们这孤儿寡母,说什么也要和他们斗一斗。

在这种情况下,慈安对慈禧是什么心态?那必须是感激涕零,暗自庆幸还是姐妹情深。

况且,慈禧还是小皇帝的生母,这个身份,让慈安打消了对慈禧动机的怀疑,于是,慈安提出,请慈禧和她一起住在养心殿,她住东暖阁,慈禧住西暖阁,共同抚养六岁的小皇帝。

东西两宫太后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慈安和慈禧就站在了同一阵营,这就为接下来慈禧更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局面,却是八大臣一手促成的。

把原本可以是最有力的盟友,推到了敌人手中,这就是八大臣干的第一件蠢事。

所以说,从开局起,八大臣就落败了一招。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慈禧尚不具备扳倒八大臣的实力,因为当时她手里没有任何力量,并且,也没有支持她的势力。

要想成功,必须得有支持自己的力量,而找谁支持呢?思来想去,慈禧找到了恭亲王奕訢。

而奕訢在后来的”辛酉之变“中,可以说是居功甚伟,正是有了他的帮助和谋划细节,慈禧才能够最终成功。

那么,慈禧为何会找上奕訢?她又是如何断定奕訢会帮助她的呢?这其中的过程,再次深刻体现了慈禧的心机与手段之高明。

奕訢是咸丰的弟弟,其生母为道光帝的静贵妃,由于咸丰的生母死得早,因此,咸丰在幼年时,也是由静贵妃一手带大的。

因此,在当时咸丰心里,他是拿奕訢当亲弟弟来看的。

但到了道光帝临终时,曾经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犹豫到底是选咸丰还是选奕訢。于是,兄弟二人争相表现,并为此明争暗斗。

最终,咸丰以微弱的优势获胜,而奕訢则被封为了恭亲王。

咸丰继位后,对于曾经是自己最强力竞争对手的弟弟奕訢,心里一直有着防备,甚至还时不时地打压一把。

比如,在咸丰五年,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刚死,咸丰就将奕訢赶出了军机处。

同时,咸丰在临终前,所安排的顾命八大臣中,也没有奕訢的名字,这一切,均让奕訢对他的皇兄心存不满,更对所谓的八大臣不满。

而慈禧就是借助奕訢的这种心理,才会联络奕訢,来帮助她进行夺权。


不过,当时咸丰死在了热河,而奕訢则在京城,慈禧要想联系他并进行密谋,同时还得避过八大臣的耳目,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最终,慈禧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她让心腹太监安德海,假装与慈安的贴身婢女吵架,并且出言不逊,之后,以给安德海定罪的名义,将其发配回京城内务府。

就这样,安德海“光明正大”地离开热河,带着慈禧的亲笔信,找到了恭亲王奕訢。

说实话,慈禧的这一招并不高明,其能成功,计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慈禧看准了八大臣当时的妄自尊大。

当时的八大臣,自以为在朝中多年,已经是权势滔天,连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他们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庶太后慈禧呢?

因此,他们对于慈禧,不能说是完全无视,但也差不了多少,故而对她的小动作无知无觉,更不会在意。

所以,八大臣又输了一招。

而在接下来,八大臣更是犯了一个尤为致命的错误,正是这个错误,导致他们最终不得不功败垂成。


安德海抵达京城后,见到了恭亲王奕訢,带去了慈禧的意思,对此,奕訢表示全力支持,但要想帮助慈禧,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往热河与慈禧会面。

毕竟依靠来回传话,效率低不说,还极容易出问题,要是直接去,必定会引起八大臣的注意。

而在奕訢正在想办法的时候,慈禧又祭出一招障眼法,顺利让恭亲王奕訢来到了热河,并且还没有被八大臣怀疑。

慈禧撺掇慈安,让她以太后的名义,指使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折,奏折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恭请两位太后主持朝政,并且还列举了历朝历代的贤后,主持朝政所取得的佳绩。

要是在外人看来,这个奏折,无疑是引火上身,必然会被八大臣直接否决。

但慈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果不其然,奏折递上去没多久,八大臣就全面否决,并且还为此当众引经据典的训斥董元醇一顿。

之后,慈禧利用这个奏折的影响,带着慈安一顿梨花带雨的哭诉,表现得十分无助与柔弱,这让旁人看来,就好像是八大臣在欺负两个妇道人家一样。

因此,当时朝堂上下,对于八大臣也颇有微词,认为他们太过强势,甚至有人提出他们有夺权之嫌疑,而八大臣为了自证清白,忙不迭的进行着解释。

就在这个时候,恭亲王奕訢动身前往了热河,对此,八大臣丝毫没有怀疑,毕竟当时他们正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怀疑奕訢为什么会这时候来。

最终,奕訢在热河借助吊唁的时机,秘密见到了慈禧,两人会面后,定下计策,随后,奕訢返京,开始相关准备工作。

从头至尾,八大臣最失误的,就是让奕訢与慈禧见了面,造成这个结果的,正是慈禧的障眼法,才让八大臣放松了警惕。

然而,错误已经铸成,后悔也没有用了。


公元1861年农历九月二十三,咸丰皇帝的灵柩正式从热河起灵,临行前,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为由,仅和灵柩同行了一天,便决定提前回京。

这一次,八大臣稍微聪明了点,没有让慈禧单独先走,经过商议,最终决定,让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护送灵柩,其余七人,随同慈禧和小皇帝一同先走。

不过,这个办法看似聪明,实际上更是愚蠢之极。

为什么呢?八大臣的灵魂人物是肃顺,其余七个人,虽说也算有权有势,但致命的一点就是心不齐,只有肃顺才能压得住场子,让几个人同心协力。

但他们却把肃顺扔了下来,自己争先恐后地回京,唯恐晚回去会错过什么。

而这种自私的做法,不仅害死了肃顺,也害死了他们所有人。

就这样,慈禧比肃顺提前四天抵京,回去后,她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奕訢,而奕訢的准备工作早已到位,他不仅列出了八大臣的多条罪状,并且也做好了个各种有利于慈禧的舆论。

于是,慈禧当即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并且在当天就逮捕了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又将其他几人严加看管查办。

最后,慈禧又安排人,逮捕了护送咸丰灵柩的肃顺,而肃顺此时,刚刚走到密云。

史载,逮捕肃顺时正值深夜,肃顺反抗强烈,当场“咆哮不服”,最终,前来的兵丁只能用“械系”才将其拿下。

而他到了宗人府后,发现端华和载垣“已先在”。

就这样,咸丰帝临终前煞费苦心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没等他尸体凉透,就被慈禧粉碎,自此,清朝进入了西太后统治时期。


综合来说,八大臣之所以最终会落败于慈禧,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觉得自己已经大权在握,且万无一失,因此就开始掉以轻心,从而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这才让慈禧抓住机会夺权成功。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一位大臣被处斩立决,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打断他的膝盖。谁能料到他就是咸丰帝临终前特立的顾命大臣肃顺呢?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全盘覆灭。

若说这段历史,我们还是先从咸丰临终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帝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帝就重病卧床,他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所生的载淳,当时只有6岁。

他明白当时朝廷有三股势力之争,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他知道懿贵妃有政治才能有野心,他亦怕子少母壮,懿贵妃擅权。

其次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他忌讳奕䜣才能出众,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次就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咸丰心腹大臣,对其忠心耿耿。

因而,咸丰为平衡制约各方权利,就将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封为赞襄政务大臣,有处理国事拟旨的权利。但是他又赐给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也就是说两人拥有一票否决权,只有两人一起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

咸丰自以为这样安排,既能让热河派与懿贵妃互相牵制,又能把恭亲王排出在权利之外。可他却未料到,他精心留下的托孤大臣,很快就输的一踏糊涂。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26岁慈禧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肃顺在朝中树敌太多。

肃顺应是清朝晚期少有的思维清晰,眼光独到之人。他为人性情耿直,经常直言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他经常发出满洲大臣只知享乐,在政务管理上颇为低能低效,建议重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的言论。

他不但如此说亦是如此做的,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就得罪了那些舒服惯了的满洲亲贵们。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不算什么,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他在咸丰临终前,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母留子杀了懿贵妃。只可惜咸丰未采纳肃顺建议,却在懿贵妃心中埋下了对肃顺等人仇恨种子。

二,肃顺等人只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给慈禧与奕䜣留有余地。

人从不怕自己权利大,而且只想更大。

顾命八大臣在咸丰逝后,并未把慈安、慈禧放在眼中,而是向她们直言,他们有权管理政务亲拟圣旨,她们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即可。从而他们讨论政务,从不征求两太后建议,只把她们当成盖章的傀儡。

慈安本不爱权还无所谓,可是权欲野心极大的慈禧怎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她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谋划怎样扫除障碍除掉这八人。

肃顺等人不但想让两宫太后靠边站,他们亦未给恭亲王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挨骂的苦差,甚至办理咸丰后事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完全将其边缘化。

这也成了日后奕䜣响应慈禧召唤的诱因。

三,肃顺等人手无军权。

肃顺等人掌控了政权,可是他们并没有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他们还把手中掌管皇帝身边卫戍部队的权利拱手让人。

其实,当时他们只是想做做样子,假意向两太后提议,因政务缠身想分减一下所管事务。

谁成想慈禧就坡下驴夺走了他们管理御林军的权利。我们试想顾命八大臣手中无有一丝兵权,遇事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是其最大的软肋。

四,肃顺等人大意失荆州,未料到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权欲心盛,却未料到慈禧心机权谋之深,因而他们只控制了慈禧表面盖章权利,未提防慈禧背后小动作,才让其一环扣一环完成逆袭之路。

慈禧首先通过哭诉孤儿寡母可怜之处,肃顺等人可恨之处,博得慈安支持。然后又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偷偷跑到北京去求助奕䜣,本来奕䜣正为被边缘化恼恨肃顺等人呢,闻听慈禧召唤一拍即合。奕䜣即刻以祭拜咸丰为借口来到热河,他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肃顺等人的阴谋。

当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完后,想要安慰寡嫂孤侄时,肃顺等人未加阻拦就是最大失误。

他们先前未拉拢慈安,让两太后联手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而他们竟然让慈禧与奕䜣叔嫂单独会面,真的是脑子进水了。

叔嫂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后,奕䜣即刻返京筹备政变前的相关准备。

他首先把大将僧林格沁,兵部侍郎胜保拢到手中,握有兵权就是行事取胜的底气根本。他又拉拢反对肃顺的满臣开始密谋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城做足一切准备,慈禧在热河也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顾命八大臣本不想回京,眼见阻拦不住只得应允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时,慈禧又言孤儿体弱,想让载垣端华二人与她们先行穿小道回京,肃顺等人扶柩后行,肃顺竟然又同意了慈禧提议,这又是他一步臭棋。

慈禧一到北京见到迎接大臣,就开始哭诉肃顺等人欺凌孤儿寡母罪状,早已做足准备的满臣们纷纷拿出早就拟好的奏折,弹劾顾命八大臣,要求将其治罪。

慈禧顺势迅速拟旨逮捕肃顺等人,再说端华两人本就头脑反应慢,连给肃顺报信都未来的及就被抓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也是慈禧选端华二人同行的理由。

据说肃顺被抓时还在与小妾的温柔乡中。

我们再看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根本不给肃顺等人辩驳机会,很快将其八人或赐自尽,或流放只将肃顺处以斩立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慈禧得以垂帘听政 成了最大赢家。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失败,除了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小看慈禧,如果他们减少失误,断开慈禧的任何一环,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只是他们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还是各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热河   大臣   咸丰   满洲   慈禧   谕旨   奏折   亲王   贵妃   太后   临终   北京   政务   皇帝   权力   原因   女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