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方孝孺的气节?

方孝孺慷慨就死时,写下悲怆绝命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最终以杀身成仁,报答故主建文帝,堪称建文朝廷忠臣。《明史》记载:“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方孝孺死的大义凛然,临大节志不可夺。他本可不死,却毅然选择了死。我认为其死不失为忠臣,不死也不为无义。

一、不在必诛之列,仍有起用机会。

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推翻建文帝政权,齐泰和黄子澄必死无疑。因为朱棣不定其二人之罪,则自己就是谋反罪。只有诛其二人之罪,才能证明自己是在伸张正义公道。而方孝孺则不然,一不是削藩的主倡者,二不在“清君侧”之列,且姚广孝曾以方孝孺托付朱棣:“城下之日,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二、朱明王朝内部权力之争,方孝孺可死可不死。

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杀了与他争帝位的兄弟公子纠。当时管仲和召忽辅助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管仲却没有死。管仲说:“我作为国家的臣子,将奉社稷,以持宗庙,岂死一公子纠?我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庙灭,祭祀绝,我则死之;非此三者,则我活着。我活着,对齐国有利;我死了,对齐国没有利。”召忽说,你作为公子纠的生臣,我做公子纠的死臣吧,于是召忽自刎而死。管仲于是接受齐桓公的召见,齐桓公免管仲之罪,并拜管仲为丞相。后来,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所以,人们说管仲活着比死了好。

孔子的学生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而能解决争端,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现在,朱棣和侄儿朱允炆争位,与齐桓公与公子纠争位,均属于皇族内部争夺帝位的斗争,不是管仲说的那种社稷破,宗庙灭之事。管仲可不死,方孝孺也可不死。

三、方孝孺活着贤于其死。

孟子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管仲可以像召忽那样去为公子纠殉死,也可以不死,不死贤于其死。唐朝魏征可以为太子李建成殉死,也可以不死。魏征不死,后来辅助唐太宗实现“贞观之治”。故管仲、魏征,死则为伤勇。

方孝孺活着贤于其死,死了只落个建文帝忠臣称谓,朝廷还是那朱明王朝。活着却不然,以方孝孺忠贞不屈之品质,大者能辅助朝廷行尧舜之道,使天下百姓受益。小者又能使自己的“十族”避于无辜之诛。




如果连方孝孺的忠义、胆略都被推倒的话,那以后我们就不要谈什么忠义气节了,遇到强敌,集体跪着就好了。

方孝孺号称明朝读书人的种子,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明初大儒宋濂的优秀弟子,方孝孺基本成为了当时的天下文宗。

早年被大家称之为“小韩愈”,因为他很聪明且敏锐,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那种死读书的人。其实死读书永远都读不好书,真正读得好书的人,都是一些脑瓜子聪明活泼的人。

不过他老爹方克勤因为“空印案”受到牵连,被朱元璋给宰了,所以朱元璋即使知道他有才能,也没有重用他,只是让他给儒生、皇子们讲讲课。空印案受到株连的有几万人(这是老朱的习惯),所以方孝孺他们家其实没什么罪过,只是受到株连罢了。


一、方孝孺为何对朱允炆忠心?感念知遇之恩。

方孝孺是著名的大儒,所以他深知忠君爱国的思想。这是他为何要为朱允炆牺牲自己的原因。当然了,这是主观思想上的原因,很多儒生都具备这种思想,但是真正愿意献身的人却不多。

方孝孺虽然有才,但是在朱元璋时代并没有受到重用。到了朱允炆继位以后,情况就不同了。朱元璋曾经叮嘱过朱允炆,方孝孺是大才,可以用。

所以朱允炆上台后立刻将方孝孺提拔为侍讲学士,专门跟在他身边做参谋。朱允炆太年轻,所以很多事情都需要询问方孝孺。

如果是你,你感动不?那肯定是感动得稀里哗啦啊!过去皇帝给自己坐冷板凳,现在皇帝突然之间把你当心腹看待,这是什么?这就是帝王之术。让你在落差之中懂得感恩。


除此之外,方孝孺还负责修撰《太祖实录》,可见建文帝是非常看重方孝孺的才能的。在燕王朱棣造反以后,那些讨伐朱棣的檄文和诏令,全都是方孝孺写的。

由此可见,朱允炆对方孝孺,是有知遇之恩的。在事业上,前任领导不重视你,现任领导却着重提拔你,让你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人物,你难道不感动吗?方孝孺自然是为了报答朱允炆的知遇之恩,才会誓死都不投降朱棣的。

这种精神我觉得应该提倡才对,为什么现代会有人觉得这是愚忠呢?难道说你的现任领导被公司其他高管击败了,你就要去其他高管那儿摇尾乞怜吗?至少我做不出来。


二、方孝孺不是个死读书的人。

很多人认为朱允炆战败了,所以朱允炆的幕僚里,全都是一帮只会死读书的呆子。其实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方孝孺在其中的作用,就会发现,方孝孺你也太聪明了吧!我们先来一起看看方孝孺的建议。

建议一,前后夹击,直捣北平府。

当时朱棣大军攻占了大名府,写信给朱允炆讲和。方孝孺的骚操作出现了,他建议首先让辽东诸将们带兵进入山海关,直捣北平府。其次,趁着朱棣回援北平的时机,南方大军再北上夹击朱棣大军,让他首尾不能相顾。再者,可以回信给朱棣,拖延时日的同时,也可以让朱棣大军军心涣散。

这些建议完全不像是一个儒生说出来的话,实在是太有军事思想了。方孝孺不仅考虑到了天气炎热,燕军不战自疲,而且还用了围魏救赵、拖延时日的策略,实在是厉害。可惜负责传旨的人掉链子了。

建议二,挑拨离间。

这事儿真不是一般读书人干得出来的,人家忙着读书,没有谁有这么多心思啊!当时方孝孺发现,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作为世子,是非常敦厚仁慈的。可是二儿子朱高煦,是个狡猾的人,一心想要夺取世子之位。

为此方孝孺便想要利用这一点,造成他们内部的斗争,毕竟大厦都是从内部倒塌的。所以朱允炆便派人特地送信给朱高炽。

可惜朱高炽也深知其中道理,看都没看,就把这封信和使者一起送到朱棣那儿去了。因此方孝孺的离间计就这么被破了。


建议三,坚守南京。

这个建议最后显然也失败了。但是坚守都城真的有错吗?我觉得没有。天子守国门,似乎是明朝的一种传统。

当时朱棣大军已经杀到了长江北岸,方孝孺建议,一方面派人去燕军那儿讲和,答应朱棣的请求。一方面则到东南地区征调兵马前来防守长江。由于朱棣大军不善于水战,所以胜负不可料。

这种考虑是对的,只是掉链子的是,朱允炆这边的陈瑄带着水军投降了朱棣。总是有这帮投降派在里面捣乱,这是真的无能为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方孝孺请求朱允炆坚守南京城。我认为这时候方孝孺提出这样的请求,那是非常勇敢的,他已经做好了和天子一同殉难的准备了。


三、谁知道朱棣这么狠!

朱棣抓到了方孝孺以后,让他给自己写登基诏书。因为在入城前,朱棣的大谋士道衍,就曾经说过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

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明史》

可惜方孝孺在诏书上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逆!

这可把朱棣给气坏了,扬言:你不怕死,难道你不怕我诛灭你九族吗?

方孝孺顺口就表示:九族?哪怕是十族我也不怕!

这种在生气的时候说的顺口话,谁都不会当真吧?结果朱棣还真的听进去了,并且还真的诛杀了方孝孺的十族。一共873口人,3天时间才杀完。

方孝孺失策地方是,他没想到朱棣真的这么狠。其实他只是想要自己赴死,没想到朱棣还捎带上了他的家人和学生们。


总结:站直了,才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

一个民族,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普通人,唯独那百分之一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品质,能够散发这个民族的光芒。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事实就是如此。

为什么很多人说我们这个民族很聪明、很勤劳,但是缺少勇气?因为那些勇敢的人,都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了。我们需要英雄来给我们树立榜样,只有榜样的力量,才能真正感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人。

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表达自己特有的观点,把过去崇敬的人推下神坛。推倒岳飞难道是为了给秦桧树立功德碑?推倒诸葛亮,难道是为了给司马家族唱赞歌?现在连方孝孺也要推倒了,那么是为了给朱棣的这种暴力手段摇旗呐喊吗?

岂不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理讲不过的时候,就要动暴力,这种事情为什么还要有人争相喝彩呢?

参考资料:《明史》




方孝孺挺有气节,死得轰轰烈烈,但好像并不为后人称颂,比着文天祥差远了。人们都敬仰忠臣,可为啥不能多给方孝孺些赞誉呢?我认为主要与大明的俩皇帝朱允炆和朱棣有关。朱允炆太无能,朱棣太优秀。朱棣虽然性格暴虐,其实也有爱才之心,不想杀方孝孺,是方孝孺的言行把朱棣彻底激怒了。朱棣让他起草即位诏书,他竟写了“燕王篡位”四个字。一点不给朱棣面子。有很多人替方孝孺惋惜,以现在人的观点看,都是朱元璋的儿子,犯得着如此吗?

朱允炆虽然是个仁德的皇帝,但性格柔弱,并不被大家看好。如果他继续当下去,凭他的那点能耐,免不了天下大乱,其实朱棣造反也有朱允炆的责任。削藩是不是太急了?如果不削藩,估计朱棣也不会那么急着来造反,朱允炆再当个十年八年肯定没问题,过足皇帝瘾。但朱棣造反后,朱允炆拿着绝对优势的资源却打的一塌糊涂,这样的皇帝,你方孝孺还死心踏地跟着他干嘛?加上人家朱棣后来干的也不错,所以人们对他只是惋惜而已,并没有人为他写赞美诗。

方孝孺是一个儒学大师,忠孝观念深入骨髓,加上有“妇人之仁”的朱允炆本来就比铁血的朱棣更讨人喜欢,虽然作为皇帝不一定合适。当然,像方孝孺这样的人肯定不是少数,不然朱棣也不会杀得人头滚滚。只是历史把他推到了前台而已。因为他是“大腕”,有很强的号召力。作为现代人,我认为方孝孺太死心眼了,原因还是那一点,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儿子,而且朱棣当皇帝太出色了,一生勤勤恳恳,鞍马劳顿,对中国历史贡献巨大。假如朱棣毫无建树,人们才会想起方孝孺。就像明朝快完蛋了,崇祯才想起魏忠贤一样。即所谓的“国破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当然,以上观点都是站在“过来人”的立场上来看的。说方孝孺“愚忠”也有点不妥。朱棣篡权本身也不对,虽然是被逼的,他当皇帝怎么样方孝孺也不知道。据说方孝孺很欣赏朱允炆时期的“民主气氛”,不大喜欢朱棣的极端专制。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北方游牧民族虎视眈眈,边患未平,也许需要一个强权的领导人。宋朝的皇帝都不算太强势,(除了开国皇帝),导致遗患重重,结果成了历史上最悲催的汉族王朝。




方孝孺何来气节?建文帝已败他不追随而去,而是闲居家中以文人领袖自傲。若建文帝已死方孝孺作为忠臣何不早早殉国。朱棣入北京必称帝,知姚广孝曾说方乃文人中的种子,故请方孝孺写登基诏书。方孝孺被请到朱棣面前拒写,朱棣怒曰:“汝不怕诛尔九族!”。方孝孺对曰:“但诛十族,诏不必拟!”。朱棣大怒,于是果断十族数百人。论途:方孝孺以后朱棣不会杀他,所以摆架子牛逼的很。然,牵连亲人、朋友、老师、学生,方孝孺之虚伪暴露无遗,故何来气节!这正是:

建帝不知何处去,宅中孝孺不知愁!

建文已去明君至,永乐年间国势优。

一一咏史(阆水渔民白溪钓)




一无是处!

只是忠臣……而已。

他以为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实狗屁不是,罪大恶极。正是这个儒生,断送了朱允炆的江山基业。

朱元璋做为一代雄主,看人眼光极准,当朱标在世的时候,他评价方孝孺说“此庄士,当老其才。”所谓庄士,就是正人君子之意,而老其才指的便是要取用方孝孺“道德君子”的一面,只取这一方面。所以称之为“老其才。”这个才,仅仅是品德,而不是治世,更不是治国。按照明朝的官制,他的未来职务应当是礼部,翰林院,或是国子监等文化之地。而之所以不封他为官,主要是想把这个恩惠留给太子朱标,就像当年李世民把放回徐世绩的恩惠留给李治一样,或者康熙皇帝把重新启用张廷玉的恩赐留给雍正都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第二次推荐方孝孺时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用他的时候”(今非用孝孺时)

最适合他的职业就是道德先生,可是朱允炆却把他当成了肱股之臣,书生误国,自古以然。更致命的是方孝孺偏偏认为自己是能臣,贤臣,可以完成济世之功,从而名垂青史,打造古今以来从未有儒生君子打造出盛世的局面,添补一项历史空白。

君子当权臣,就相当于让小孩子当总统一样,时时幼稚,处处天真,仿佛就像一个娇蛮的青春少女陷入恋爱一般,动不动耍性子,时不时闹脾气,还偏偏指手划脚,说三道四。

君子当权,天下必乱!

天下一乱,儒学还不如一堆废铁来得实际。

他辜负了朱允炆的信任,他的确罪该万死。

记得燕王朱隶准备攻打南京时,姚广孝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见在聪明人姚广孝眼里,这个方孝孺就是一个合适读书的人。

儒生,误国!这可是从秦皇汉武就流传下来的定论,千古不变。

气节?

只扬了自己的气节,却毁了建文帝的大业。

如此气节,赞之何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气节   管仲   仁德   北平   读书种子   明朝   儒生   诏书   忠臣   大军   公子   皇帝   民族   评价   建议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