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出动150万大军击败日本70万关东军,中国军队可以吗?

相持阶段国军总兵力三百余万,约一百二三十万布署在一线,仅为了这百把万人的后勤,动员了上千万的运输役人员进行后勤保障,就这前线战士还是饥一顿饱一顿,伤员运不回后方,弹药装备供应不上一线。你真敢集结这种规模的部队去打仗,人家都不用打后撤100km,你跟上部队至少垮掉一半。农业国和工业国的差距在后勤保障上的体现最为明显。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答案是不可以!这个答案很沮丧,但事实如此。二战后期的日本人,虽然是秋后的蚂蚱,也蹦跶不了几天了。

但这个蹦跶,那也得看在谁的面前蹦跶。在美国人和苏联人的面前,全力一击一个脚丫子就能把这日本人踩死。

当然这么说,没有什么说服力,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咱并没有攻击过七十万的关东军。

所以想要把这事说明白,咱最好拿一些个实例进行佐证才成。

什么样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呢?小编觉得豫湘桂战役,就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咱来介绍一下背景

这场战役是在1944年发生的,这算是日本人在二战后期回光返照的一场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日本人集结了五十万的兵力,对咱发起了进攻。

五十万啊!这样的数字,在抗日战争中都没有过的数字,之前的战役日本人一般情况下也就投入二十多万的兵力。

对于这次战役的规模,按照日本人的说法是一次百年罕见的大远征。事实上也差不多,因为整个战役的作战区域在南北方向算,就长达二千四百公里。

那么日本人为嘛要发起这次进攻呢?

这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一脸的衰样,到了1943年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失去了在太平洋上的战略进攻的能力,只能蹲在一个岛子一个岛子上呆呆的防守而已。

这也就算了,日本就是一个岛子,他最要命的海上运输线眼瞅着就要被美国人掐死了,而且美国人飞机在中国的飞机场上,能够对他进行大规模的轰炸。

以上算是军事上的,在政治上日本人也成了一个不讨喜的家伙。

在1943年的十月份,苏美英在莫斯科开了一个大会,弄出一个普遍宣言,到了十一月份的时候,中国美国和英国在开罗还进行了一场会晤,捎带脚的还发表了一份《开罗宣言》。

日本人瞅着自己要大势已去,可不就要做一个垂死挣扎吗?

所以日本人就召开了一个什么御前会议,搞出一个一号作战。

作战目的是进行一场贯通中国南北,连通法属印度的野战。就光这一句阿话您就知道了,日本人的野心有多大。

日本方面咱就介绍到这里,回头咱在来看看国军这块的准备有是如何呢?

一说作战,咱不得不面对装备问题,这玩意一直就是困扰中国军队的门槛。

外援这块,其实就是抗战之前,咱从德国哪里购买的一批军火,这东西可以说是一次性的,打一场仗就少一批都没地补充去。

而且不管这批武器输入多少,其实在中原大战和两广事变中,这些武器已经被消耗了大半,用用在抗日的德国武器也就是1936年到1938年输入的,采购量绝对不超过一亿五千万马克。

但是这些个武器,在抗战初期,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中就消耗没了。

至于美国人的援助,您也别指望太多,他们的支援仅能购买一些个军用物资,例如不太重要的医疗药品啥的,至于购买武器,那就别想了,一个美国的《中立法案》就堵死了几乎全部的路子。

到了《租借法案》出台之后,美国人的援华武器这才开始出现,但这个物资也仅占租借法案中的2%而已。而且这些东西仅仅补存到了远征军的部队当中了,国内的您就别想了。

根据一份空运入华的陆军装备交拨分配显示,用于国内的冲锋枪仅为一千七百挺,机关枪三百五十一挺,至于最要命的步枪,也仅仅是一千支,您没有想到吧!

您不要质疑这份资料,因为这份资料在当时他是用来反驳丘吉尔的抱怨。抱怨什么呢?

“哦!你们美国人援华物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很不好!这让我们眼红!”

所以这里头绝对不会有水分的,好吧,这点东西杯水车薪,但还是惹的英国眼红扒拉的。所以您也就能够理解,在远征军初期的时候,为什么物资到了落在了英国人的手里,他们宁愿投降把军械物资交给日本人,也不愿意将物资发放给中国人的原因了。

当然在投降之前,他们会将自己打扮的体体面面的,至少看起来相当的绅士,对,是相当的绅士,英国人投降的时候很喜欢这样的。

好了,不说这个了,在说下去,小编要气爆了。

至于苏联人的援助那到挺够意思的,有一千二百多架飞机,八十二辆坦克,一千五百多辆汽车,大炮一千多门,机关枪差不多有一万挺,步枪五万支,还有其他子弹一亿八千万发,炮弹二百万发。

唇亡齿寒的道理,苏联人很懂,但这些个东西看起来很多,但面对庞大的中国军队,这点东西其实不算啥。

所以主力还得靠自己,根据文献显示,打1939年开始到1944年这六年中,咱自己生产的步枪有三十六万四千多支,但这些枪超过半数是汉阳造,更加先进的中正式其实也不多。

这么说干巴巴的,举个例子,您体会一下。

豫湘桂会战第二阶段的主战场——衡阳会战,当时为了解救被日本人包围的衡阳,国民党调动了所有在衡阳周围能够调动的部队,其中离衡阳最近的是第六十二军。

根据当时美国记者白修德的记录,整支军队,三个人一支步枪,要说炮还是有几门的,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炮,两门法国式的七五炮,那是一战时期的东西,九门迫击炮。

这支部队有些小伙伴不知道,但小编告诉你这是一支隶属于国民党军委会的直辖部队。

至于最为精良的美械部队六个军,十六个师,他们的战斗力远超国内部队,甚至于和日本人的精锐部队正面交锋,都有能一举歼灭敌手的能力,但他们不在国内。

您不要怀疑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国内的最为精良的兵员都补充到了远征军里头去了,他们的战斗意志远超国内部队的战斗意志。

所以呢?所以就造成国内战场上部队的战斗力下降。

那么还有其他困难吗?别的不说,当时在这场大会战中,蒋介石要求史迪威给五百吨汽油供应给洛阳守军,史迪威压根就不搭理。

所以啊!依靠别人,那整个就是靠山山跑,靠房那叫个人倒屋塌啊!

那么接下来,咱来看看豫湘桂会战又是咋样的呢?

整个大战,您要是想把他说全乎了,就本文的篇幅,你压根就撑不下,所以咱就挑几个关键的地方和大家伙说道说道。

蒋介石枪毙了两个军长。

头一个是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这人挺厉害,年轻的时候在云南的讲武堂上过学,毕业之后从排长做起,一路晋升,这辈子在升到师长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军人。

那么张德能带领的的军是第四军,这个军您要是看他在北伐时期的表现,这就是一铁军。

您都不知道,这支铁军在第一次长沙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以及第三次长沙会战中的表现,何止是良好,优秀都的冒个尖子。

但在这次在豫湘桂会战中,他们守卫长沙也就十来天。

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日军这次进攻长沙动用了大量的空军,坦克,大炮。

而张德能根据三次长沙保卫战的经验,将自己的主力搁到城里头,将重炮营,师部和直属队留到了岳麓山。

张德能想要用老套路对付新战略的日本人,显然就要整岔气了,日本人首先动用了飞机轰炸了岳麓山,致使三次长沙会战中大显神威的炮兵发挥不了任何的作用了。

所以日军拿下岳麓山之后,没有了炮兵的威胁,很快就用优势兵力,占据了三分之一的长沙。

而这个点上张德能意识到了之前第九战区参谋长赵子立的提醒是对的,不该将主力全部放在城里,而应该放在岳麓山上。于是他想要增援岳麓山,毕竟没有了岳麓山长沙是守不住的。

张德能留下一个团守备长沙,命令调度兵力去岳麓山,但这个过程不是说调就能掉的,因为这中间还要渡河,而命令太过仓皇不说,调度混乱,被日本人的侦察机发现,第四军的主力就被堵在了江面上以及岸边上,日本人的大炮飞机机枪扫过来,第四军伤亡惨重。

最终蒋介石以擅离职守,主动放弃长沙的罪名,将张德能枪毙了。

这件事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就有记载,蒋介石认为这个第四军十余年的荣誉是虚的,有名无实。

在后来的国民党参政会上,蒋介石也阐述了枪毙张德能的原因。

我们不说蒋介石说了什么?就这场战役来说,张德能尽了自己的能力。

一个军的部队抵御日本人数倍兵力的进攻,还搏杀了十来天,最终全军剩下也就三分之一的兵力。

虽然张德能失败了,但他也迟滞了日本人打通大西南的计划,给后方挤出了时间。

但咱也不得不说,国民党军队在指挥上,真有点上下不协调的现象。

在战役中,不协调意味着什么,您应该明白。

最后一个是处决第九十三军军长陈牧农。

陈牧农是黄埔第一期学员,大家伙都知道黄埔前三期那是猛将辈出的时间段,陈牧农打连长开始做起,在百团大战中还积极配合过八路军。

但陈牧民当上了军长之后,就有点腐化堕落了,他的三十九军再进入到广西的路上,不仅扰民,还有军官利用军车搞贸易。

好了,这些就不说了,咱接着说事。

那么在这场豫湘桂会战中,第九十三军防守的是全州,当时陈牧农拍胸脯保证可以守三个月的。

结果呢?陈牧农在日军进攻黄沙河的时候,就抵抗了一天,两天后日军进攻进攻全州,陈牧农就打了一晚上,就撤了。

是的,撤了,您没有看错,顺道他还把储存的各种军用物资烧毁,当然烧的不够全面,剩下的留给了日军。

当时第四战区的司令长官张发奎,听了这消息都要疯了,发狠要办了陈牧农,于是就电告蒋介石这件事。

陈牧农跑出来之后,就被张发奎给扣在了桂林防守司令部。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有点迷糊了,大家伙先把这个过程捋一捋,然后小编给您解释。

有一点您想不到,陈牧农写了一封信给张发奎,要求张发奎向重庆解释想办法救他。

啥办法呢?就是这次撤退他是得到了蒋介石的同意(没有明确在纸上的命令,仅仅是电话通话)。

看着是不是有点整岔气的感觉。

这还不算,陈牧农的副军长也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就通报了蒋介石。

结果下来了,蒋介石要张发奎尽快的处决陈牧农,最终陈牧农被枪决。

那么事情说道这里,估计小伙伴看完一头雾水,这是啥意思?

蒋介石要借刀杀人了,这个刀大家伙能猜到是日军,这个人可不是陈牧农,而是白崇禧的桂军。

因为全州失守之后,日军下一步要进攻桂林,而蒋介石命令桂军死守桂林三个月。

当然死守是可以的,但你好歹要弄个外援啥的吧!这样就能对日军包围桂林的部队进行一个反包围,来个中心开花也不错啊!所以这个战斗可以打。

但问题是中央军在贵州的主力他来不了,尬住了吧!

白崇禧可是小诸葛,他能上这当吗?后来死守桂林的变成了两个师,外加一个防守司令部和一个军部,就这其中的一个师,还是没怎么训练的新兵。

最终的结果就不用小编说了吧,整个死守桂林的成为了孤军,城破之时就是防守部队灭亡之时。

那么在突围不突围的问题中,白崇禧和蒋介石又扯皮了一段时间,直到桂林城破被攻陷了,蒋介石的复电才发出去。

而这个时间点上,死守桂林的部队早于一天之前就发起了突围行动。

这场战斗中,桂系的这两个师,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了,日本发出的战报公布,守军的尸体就有五千多具,被俘虏的人员达到了一万三千多人。

后来日军投降之后,因为这件事,蒋介石就将这两个师的番号,还捎带脚的把这两个师的上级部门,第十六集团军和第三十一军的番号也撤销了,就留了一个四十六军,而这个四十六军又被蒋介石拉到山东去打内战了,后来也没了。

那么为嘛说这么一段呢?

其实小编就是想要告诉大家伙,抗战的时候,蒋介石同样是事无巨细的要管理,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就一直没有变过。

想要打日本人,不拧成一股绳,能成吗?还没打就开始琢磨别的事了,就光这一条,用一百五十万的兵力去打哪怕日落西山的关东军,那也是不成的。

而豫湘桂战役,是武汉会战之后正面战场最大的一次失败,不到一年的时间,一百四十六座城市,三十多个机场就沦陷了。

战役结束之后别说国内的舆论了,就连国民党最大的靠山美国人都看不下去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致电给蒋介石,准备让史迪威指挥全部的中国军队。

这也叫个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当时的中国完全不可能拥有这样给予关东军雷霆万钧一击的能力。甚至于连与后者对抗的实力也没有。

苏联动用三个方面军,总数超过一百五十万的兵力攻击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肯定是属于牛刀杀鸡。不要说经历过卫国战争洗礼的苏军早已是战斗力爆棚的虎狼之师,也不去看两倍于日本关东军的绝对兵力优势,单单是苏军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浩瀚的装甲钢铁洪流就足以碾压精锐部队多数已经被抽空的日军。这是一个刚刚经历大规模残酷战争考验的现代化工业强国有意在世界面前展现出来的绝对实力。

苏军出兵东北态势图

中国的八年抗战时艰苦卓绝的,但也是极其惨烈悲壮的。抗战初期,面对武装到牙齿且经历多年训练的日军精锐,同样积累了多年的中国政府军也需要五比一以上的兵力对比才能够勉强与之抗衡。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抗战中期,士气受到鼓舞的中国军队虽然也有赢得长沙会战这样的大捷,然而付出的伤亡依然远远多于日军。到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的抗战后期,中国派遣军的主力部队也多数先后被抽调到了南方军。按说这时的中国军队面对老弱病残占比为数不少的日军应该逐步扭转局势,但豫湘桂会战的惨败再次让国力已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政府认识到了自身的羸弱。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会战爆发当年,1944年和日本投降的1945年。中国军队中能够以相同规模正面战胜日军的仅有全副美械的驻印军。即使是能够同规模正面硬抗日军而部落明显下风的国内部队也只有74军、18军、5军等少数中央军嫡系。除八路军,中国军队中更多的则是装备仍然低下、缺乏训练、甚至营养严重不良的壮丁部队。

豫湘桂战役态势图

整整八年抗战的历程中,中国军队从未有全建制歼灭日军一个整旅团以上部队的先例,更不要说拥兵七十余万的总军级别的关东军了,虽然此刻的关东军早已经不是早年间的皇军之花。想想看,如果让当时的中国军队去攻击虎头要塞这样连苏联红军都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能攻占的日军堡垒会是怎样的后果?

虎头要塞布防图

没有强大的国防工业体系,单凭前方将士的一腔热血是可以让敌人也付出相当的代价,但要光复大片丢失的国土是完全没有可能的。没有光复国土的能力就要受制于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以后不仅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还强行使得外蒙古独立。看到了中国的羸弱,美、英、苏三巨头在战争结束前的雅尔塔会议也没有邀请中国政府,这对我国战后利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后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新中国建国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勒紧裤腰带也要搞两弹一星、也要建立自己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体系,抗战和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惨痛教训就是直接的原因。毕竟,家中有猎枪才能无惧豺狼和虎豹!

雅尔塔会议中的美、英、苏三巨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要搞清楚几个概念。

首先就是,国军根本没有实力进行全面的反攻。

苏德战争是1941年6月才爆发的,苏联自己苦撑到1943年,前后不过2年多。

在1943年盟军大规模在意大利登陆以后,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垮台,其实德军已经陷入两面作战,必败无疑了。

在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以后,希特勒草草结束了占优势的库尔斯克会战,彻底转为战略防御。

到了1944年盟军几百万大军从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已经完全不是对手,彻底崩溃。

就苏德两国实力来说,其实本来就相差无几。

在1941年前,德国和苏联是世界排行第二和第三位的工业强国,也是军工强国。

苏联虽然军事科技相对落后,但有着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优势,一点也不弱于德国。

如果不是战争爆发以后,斯大林的战略布局错误,德军甚至无法打到莫斯科。

双方实力差距不大,加上德军陷入两线作战完全溃败,苏军当然可以独立反击。


相反,二战中的中日两国差距巨大。

日本是世界第六工业强国,排在美德苏英法之后,同法国其实差距不大,强于意大利。

中国工业实力,则几乎为0,根本就是一个农业国。

二战中,日本生产了5000辆坦克、6万多辆汽车、13350门火炮,包括航母在内大量军舰,中国则基本是0。

以钢铁产量为例,在1937年日本的钢产量达到了635万吨,但是中国在当时的钢产量仅为4万吨。

更要命的是,中国当时还是四分五裂。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华时,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仅仅控制中原和沿海的几个省份,华北、西北、西南各省几乎都在军阀控制下。

即便到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家也没有统一。以华北和日寇对峙的省份为例,河北省和察哈尔生是军阀宋哲元控制,山西、绥远是军阀阎锡山控制,山东是军阀韩复榘控制。

所以,中日两国实力是天差地远的。


而到了1945年,中国已经独立对抗强大的日本长达13年,在1942年前根本没有得到西方大规模军事援助,战争打的非常艰苦。

到1944年,中国大部分省份已经沦陷,军队伤亡高达300万,军火物资有极大的缺口,连子弹每年都有百分之五十的缺口。


国军也不要说军火物资,连饭也吃不饱,士兵每天只有两碗小米饭,人人都是饥肠辘辘。

甚至士兵的衣服都无法配整齐,鞋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草鞋。


这种情况下,中国遭遇了豫湘桂会战惨败,但从1945年开始局部反攻,曾在雪峰战役击败10万日军。

但你要说依靠国军自己的力量,去彻底击败120万侵华日军和60万关东军,国军是没有这个实力的。



相反,苏军则有这个实力。因为此时德国已经投降,苏联有几百万大军可以使用。

而当时日军也是三线作战,120万主力在中国战场,百万主力在太平洋、东南亚、南亚战场。

只有60万关东军在中国东北!

而当时关东军已经今非昔比,有三分之二部队是在几个个月内临时组建的,很多部队连步枪都没有下发完毕,都是乌合之众。关东军主力,早就调到南方同盟军作战了。

看看萨沙写的文章:德国投降的1945年四五月,关东军只剩下12个师团。其中2个师团,是1944年刚刚组建的,成立不到1年。另外还有8个师团,竟然是1945年2月刚刚组建的,时间还不到2个月。不用说,这10个师团并没有战斗力,只剩下2个师团还算是传统日军部队,有一些战斗力。到了7月,苏军开始在将170万主力,东调到伪满洲国边界。


日本感到巨大威胁,临时征召了大约25万男性侨民扩充关东军。他们新编组了9个师团和10个旅团,另外还从中国关内抽掉了3个师团。然而,这9个师团和10个旅团形同民兵,一些士兵的年龄不满十八岁,另一些已超过四十。武器弹药匮乏,一些部队甚至没有领到步枪和弹药,被迫用竹枪暂时替代。所以,虽号称有70万的规模,其实都是乌合之众。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5个师团,满打满算也就10万人左右。



但是,中国还要面对120万侵华日军,无法同60万关东军作战。

相反,苏军可以集中170万军队以泰山压顶攻击60万关东军,自然有把握打赢。

苏联也就是深知这点,才以此要挟中国,逼迫中国同意外蒙古“独立”,让出东北和新疆的很多特权,比如租界旅大地区、中东铁路等等。

为啥?因为苏军可以自行击败关东军,彻底占领东北甚至内蒙古,不交给中国,你根本毫无办法。

如果不是苏联要顾及美国和英国,他就会这么做的。




重要的不是军队的数量,而是装备。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伤亡比例平均为1:5,就是死5个中国军人才能打死一个日本人,注意这还只是平均数,战斗力装备都比较差的部队伤亡能达到20:1。中国军队战斗力最强的就是中国驻印军,其次是云南的远征军,这两支部队发动的反攻伤亡比率已经低于日本人了,也并不是这两支部队水平比起别的部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主要就是驻印军为全美式装备全美式训练,远征军为半美式装备半美式训练,人还是那些人,拉到印度去装备了美械训练完了就成了王牌。所以影响部队最大的就是装备。

美国租借法案分配物资比例首选英国,其次为苏联,到战争后期,苏军已经从头到脚都是美国货,连吃的军粮也大都是美国货了,美国供应苏军从武器到衣服肉食全套,这是保证苏军战斗力的主要原因。如果美国能装备100万这样的中国军队,中国全面消灭侵华日军也不是难事,这点有缅甸战事为证,缅甸日军被中国军队全部消灭证明了中国军队完全有能力单独消灭日军。、

苏联在德投降后向东方调军队,铁路运输能力根本不足,所以铁路只负责向东方运送人员,重装备美国直接海运过去,苏军在东方接收装备后发动进攻,假没有这些装备,光是拉去150万人,苏联也灭不了关东军,假如美国把装备交给中国,武装100万八路军消灭关东军都不是什么难事,1950年的中国军队装备水平比起1945年的苏军还差的多,也一样打败了美军,所以装备成苏军标准消灭日军是很容易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关东军   苏联   日本   中国军队   师团   作战   长沙   日本人   兵力   日军   蒋介石   中国   战役   部队   装备   财经   万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