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为人处世和她家庭出身有关系吗?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一部分来自基因,绝大部分在成长环境中形成。

薛宝钗出身于封建商家,家有百万之富,先领着内nu钱粮,采办杂料,当铺无数,是显赫的“四大家族”之一。

出身于这样的家庭,其心智,教养,情商都会高人一等,出类拔萃!

薛宝钗身上有着成熟稳重平和的特点,这来源于她“闺中待选”

薛宝钗很会来事,她知道贾府里除了有个王煕凤亲表姐独揽大权之外,最应该巴结的就是贾母。小小年纪在过生日看戏时竟然选贾母爱看的戏,在吃的方面有意识选老年人软烂的,好消化的食物。

薛宝钗在王煕凤小产期间帮助探春协理贾府,一草一木的算计,彰显了商人家庭出身的精明。

薛宝钗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比黛玉成熟有心机,为了保护自己,她可以不择手段,利用莫须有的“假情景”埋汰黛玉:她一个人走路闲来扑蝶,突然听到两个丫鬟谈话,她不想让丫鬟知道自己听到了,而采取“移花接木”的“栽赃”假装喊黛玉的名字,让两个丫鬟的恐惧转到黛玉身上。

在金钏跳井死了以后,王夫人为此事自责时,她用无情的话安慰姨妈说:只不过多给她家几两银子罢了,并且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当给金钏“装裹”在她眼里,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都不叫事儿!

她在贾府生活,有亲姨妈王夫人庇护,有亲表姐王煕凤遮荫,她如鱼得水般地生活着。

所以造就了她圆融,有心机,会来事,正如王煕凤所说: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




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由性格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家庭环境会带来部分影响,另外绝大部分则由天性使然。我认为宝钗的为人处世,三分出于家庭出身影响,七分受于天性支配。

我们在《红楼梦》里,能看到相同的家庭出身,迥异不同的性格。也能看到不同的家庭出身,相似的处世风格。这说明,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是以天性为主导的。

宝钗待人随和宽厚,能够与各种身份、个性的人愉悦共处。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刚来贾府便大得下人之心;在合适的时候,会不失时机的迎合讨好贾母这种辈高位尊的长者;见到岫烟等人有难处,会毫不吝啬的舍物相助。如果把她拥有这高超的处世艺术看作是皇商家庭出身的必然,未免有草率之嫌。

贾赦和贾政都出身于公府侯门,然而他们一个骄奢放纵,一个品格方正。迎春和探春都是荣国府的庶女,可她们却一个懦弱木讷,一个精明能干。一个荣国府,就能生出几种类型的人来,家庭出身造成的为人处世方式的必然,又在哪里呢?

凤姐对宝钗有个评价——“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高度凝练了宝钗那善于自保的精明。其实这份精明不是宝钗专利,贾府就有一个人精明自保的能力和宝钗不相上下,这个人就是李纨。

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小厮兴儿除了完成照管小姑子们的责任,“除此问事不知,说事不管”。对责任外的事,不管不知,就是“不关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翻版。

李纨和宝钗的相似之处还不仅仅是明哲保身的精明。我们都知道宝钗大得下人之心,实际上李纨在下人心中的呼声也不低。以兴儿为代表的下人称李纨为“大菩萨”、“第一个德善人”。

带领人从缀锦阁搬桌几时,李纨也懂得自作主张命人拿出船、桨,讨贾母欢心,与宝钗以热闹戏、甜软食迎合讨好贾母的用心是一样的。

宝钗几次对湘云、黛玉说女子应以纺绩女工为要,写诗什么的则是可会可不会。李纨从小在家里也接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诲,只读过《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以纺绩井臼为要。李纨和宝钗都会自觉遵守礼教规范,不会轻易出格。

李纨的父亲李守中是金陵名宦,曾任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是典型的书香世家。李纨的母家没有皇商背景,而她和宝钗在为人处世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不将这一现象解释为天性接近,恐难以服人。

《红楼梦》里除宝钗之外,还有两个女子也出身于皇商家庭,她们是宝琴和夏金桂。

第四十九回,宝钗对湘云说:“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虽然有心,到底嘴太直了。我们这琴儿就有些像你。你天天说要我作亲姐姐,我今儿竟叫你认他作亲妹妹罢了。”

宝钗说宝琴的性格有些像湘云,无非就是说宝琴为人直率。后来的事实证明,宝钗此言不虚,宝琴确实直率。

第七十三回,宝钗、宝琴、黛玉、探春来紫菱洲安慰迎春,恰逢王住儿媳妇和绣橘为累丝金凤发生争吵,探春为迎春出头。正说话间,忽见平儿来了,宝琴拍手笑道:“三姐姐敢是有驱神召将的符术?”

宝琴为人处世不像宝钗谨小慎微,倒和生长于大官富贵之家的湘云、黛玉一样天真直率。

夏金桂自嫁入薛家,便开始算计香菱,打压薛蟠的气概。到后来,又想在薛姨妈和宝钗跟前争强。其泼辣狠毒、阴险狡狯,和同为皇商家庭出身的宝钗、宝琴大不相同,倒与官宦家庭出身的凤姐有几分相似。

三个皇商家庭出身的女子,为人处世的方式各不相同。可见家庭出身不具形成某种个性的必然,你是个什么人,你的天性占绝对主导。

宝钗天性沉稳、世故、隐忍、老练、精明,薛家的家庭环境又在无形中强化了她的这些特性。

宝钗幼年丧父,薛姨妈慈柔,做不到强势的钤束薛蟠,反而溺爱纵容。薛蟠性情奢侈,言语傲慢,不肯上学读书,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老大无成。宝钗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便自觉的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如果薛父还在世,可以有效地管束薛蟠;又或者薛姨妈强势,把家庭、子女管理的有条不紊;再或者薛蟠品格端正,聪明练达,努力向上,不惹事生非,家中顺遂宁静。宝钗则可以放任自己任性一点,少一点压抑,少一点精明世故。

可是薛父已然去世,薛姨妈无力约束薛蟠,薛蟠也没有自我约束、自我修身的意识。家中的生意日渐消耗,薛蟠还惹下人命官司,一家三口远徙京城,投奔贾府。

家里有这么多的隐患,天性通达的宝钗,又怎么会放纵自己任性呢?她只会在谨慎的基础上越发谨慎,在世故的前提下愈加世故,来保证达成人生的正确。这便是家庭环境施加给她的三分影响。

宝钗虽说精明世故,但是她有与人为善的自觉。她能体谅别人的不易,包容别人的过错,主动的对人给予关怀。在许许多多的时候,她都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薛宝钗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家有百万之富,先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是大家闺秀的典型代表。这与薛家这种商人和贵族相结合,注重实利的市侩习气有很大关系。

薛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史湘云要诗社,但是缺钱不好办事?薛宝钗资助她办了螃蟹宴。林黛玉对宝钗一直存有戒心,在第八回,第四十二回等章节中,林黛玉对薛宝钗一次次挖苦讥笑,薛宝钗却“浑然不觉”,不逞口舌之争,而且在林黛玉需要燕窝入药,但又不便和贾母,凤姐张口索要之时,薛宝钗还从自己的月钱中拔出银两。因此,在贾府中薛宝钗几乎获得了上到主子下到奴婢的所有人的肯定。



薛宝钗的宽厚和随和是因为她天资聪慧,深知为人处世,明哲保身的道理。薛宝钗的生长环境使他受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慧质的她深知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无论自己有多大的才干,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任何的反抗都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因此,她养成了一种罕言默语但却八面玲珑的个性。在第五十五回中,王熙凤曾说宝钗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进入贾府之后,她这种性格更是找到了发挥的舞台。元春从宫中送出的灯谜本部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桌戏点菜,她就赚点贾母喜欢的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儿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说金钏糊涂。薛宝钗以她的人品和善于人情世故,逐渐在封建家长心目中造成了宝二奶奶非他莫属的牢固地位,再加上薛家拥有:贾家所急缺的财富,她所追求的“金玉良姻”势在必成。当她撞见了丫鬟小红与坠儿偷情的时候,她不是悄悄地走开,而是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不仅是她自己非常巧妙的脱了嫌疑,还有意无意的给林黛玉找了一个冤家,使林黛玉本来就“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更加艰难。这充分体现了薛宝钗适应大观园那种特殊气氛的“自保”能力。



薛宝钗不仅人缘好,而且才智高。薛宝钗博览诗书,才思敏捷,但却是个典型的“女夫子”。社会的既定生活规则和强烈的封建道德观对她产生了影响,她的这一特点在她对宝玉的规劝上也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薛宝钗的理想丈夫是功名富贵中人。从她的诗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孜孜以求的是富贵荣华,平步青云。但她身为女儿身,只好把这一希望寄托在未来夫婿身上。因此,她比贾宝玉的父母更敏感地感受到贾宝玉离经叛道的危险倾向。她不仅以自己少女的妩媚和婉转的言词对宝玉进行劝导,而且还笼络了贾宝玉身边的丫鬟袭人,从正面和侧面规劝贾宝玉改掉坏毛病,要重视功名仕途,走上“正路”。但恰恰就是这样规劝使贾宝玉清楚地看到他们站在两条永不相交的人生道路上的,从而渐渐冷淡了对她的感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虽然都同样是闺秀,但有着明显的区别。林黛玉是因为她父亲“膝下无儿”,而她又明绝顶,因此姑且当她个男孩子来教养。而薛宝钗呢,因为皇帝“征采才能……在世宦名家之女,皆得报名这部,以备选择,为公主郡主入学陪待,‘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因此林黛玉的博览诗书,只是为满足文艺兴趣,发挥性灵,于是心醉与《西厢记》,《牡丹亭》这种浪漫传奇。“学以致用”的薛宝钗对于求知就有一定的规范,她不但认为那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甚至于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识字的倒好”。



薛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第一个生活技术家。元妃省亲回来要姊妹们做诗。她看见宝玉写了“绿玉春犹卷”的句子,便指点他元妃不喜欢“红香绿玉”的字样,教他把“绿玉”改为“绿蜡。”和王熙凤相处是最难的。王熙凤病了,探春代管家务,王夫人派薛宝钗参加,这当然是个难题,可是她能以消极应付的本质取积极协助的姿态,做出使一家都满意的事来。探春决定了把大观园中的花果生产交给几个婆子掌管,薛宝钗就接着提出一种调剂性的主张:凡经营生产收入,除供应头油香粉外,其余盈利不必再行交到账房,作为经管人的补贴,而且应当也分些给其它的婆子媳妇们。这样,公家虽然省了钱,却不显得太啬刻。其它未经手的人们得到利益,也不便抱怨或暗中破坏别人。于是,各方面都欢喜感服。作者十分精当的说她这一措施是“小惠全大体”。薛宝钗对人事的警觉性很高,她从不做一件妨碍人的事,从不说一句刺激人的话。大观园人事复杂,情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看得清清楚楚。但她却从不指责什么。到了绣春囊事件发生而举行大检查,虽然例外的不查她的十斤衡芜院,然而她断定这是搬出去的机会了,于是假托母亲身体不好无人照看,毫无痕迹地搬回自己家里去住,从此再也不回来。这种处事的技术,绝不是林黛玉史湘云等人所能领悟。宝钗年纪虽然只比林黛玉大一两岁,而对人行事已完全是一个精通世故的成人态度。



薛宝钗一来到荣国府,就使宝,黛之间原己在“两小无猜”的纯真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爱情变得即刻敏感,紧张起来,尤其是林黛玉最先感觉到这种紧张。当薛宝钗的一套待人行事取得上下皆欢时,书中曾这样写道:“林黛玉便有些不忿,而宝钗却浑然不觉。”这种“不忿”,正说明了林黛玉的紧张心理;而薛宝钗的“浑然不觉”,也许是因为初来荣国府,她的心思还放在皇宫里吧?所以她一见宝玉之后,并没有像林黛玉那样立刻在心里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当然更没有燃起爱情的火苗。

等到日子稍久之后,在她的内心深处也慢慢对宝玉有了爱情,这是在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之后,她来探伤时,由于一时说话太急而透露出来的。。当她看见宝玉的伤势很重,情不自禁的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了心里也疼。”刚说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太急速了,不觉红了脸,低下头来。这样的控制不住真实感情的跃动,在她还是非常少见的表现。



薛宝钗对贾宝玉的爱情是仅有一点欲露还藏的爱意。她之所以对贾宝玉发生爱情,一方面是因为她到底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时期的少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贾宝玉是“诗礼簪缨之族”的荣国府的继承人,又是一个人品,才智都不差的可以希望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也是在大观园里唯一能够找到的爱情对象,但是,牢固的封建礼教观念,阻挡了爱情的流泻。而贾宝玉又偏偏绝意仕途,在她看来只是一个“无事忙”的“富贵闲人”而已。这与她所抱的“入学陪待,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志向相违背。所以,在她看来,这个宝二爷又是一个美中不足的,并非十分理想的爱人。在书中,我们看到她和贾宝玉之间常常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

不仅如此,在接触到爱情的纠葛时,她甚至还有意识地采取逃避和警戒的态度。如有一次她往潇湘馆去,看见贾宝玉先去了,便抽身而回。因“此刻自己也跟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林黛玉嫌疑,倒是回来的妙。”再如再有一次她在贾母那里碰到贾宝玉,书中这样写道:“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曾提过金锁是个老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姻缘等话,所以总远着宝玉。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的缠住了,心心念念只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于此可见,很多红楼梦研究者都认为薛宝钗处心积虑的在和林黛玉争夺贾宝玉,以便当上宝二奶奶,这种看法其实是不确切的,简单化的。连香菱都成这样说过:“怨不得我们宝姑娘不敢亲近(贾宝玉)我不如宝姑娘远矣!“”但是,薛宝钗的那种“总远着宝玉”的心理状态,与她去探伤因失言而流露出来的爱情,是不是难以理解呢?如果深加分析,又是极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



薛宝钗对贾宝玉的爱情,正像这一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一样,是一种复杂矛盾的爱情,是在封建主义的思想与反封建的生活要求相互冲突基础上通过别种原因勉强统一起来的爱情。她既不愿意随便放弃这种爱情,但也不积极完成这种爱情。当她感到爱情有失去的危险时,特别是封建家长看中某个少女有为宝玉谋婚的迹象时,又会在她“贞静”的心中忍不住发出嫉妒的,不平的声音。如当议亲己定,立即成婚,薛姨妈回家把这一消息告诉她时,她“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以她的聪明懂事,以及当议婚时贾府已经明显地暴露出来的种种衰败迹象,她是有可能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不如意的婚姻。但是,纵然如此,当薛妈妈征询她对这段婚姻愿意不愿意时,她不但拒绝自主,而且还责怪了薛姨妈一通:“妈妈这话说错了,女孩的事情是父母做主的,如今我父亲没了,妈妈应该做主的,再不然有哥哥,怎么由起我来?”



可见薛宝钗不仅是一个封建道德礼法的自觉个恪守者,而且还是一个不惜殉之以身的卫道者。

薛宝钗有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气质,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还有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处心积虑的心计。这种矛盾的人生态度,预示着她也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一个人的出身往往影响他的为人处事。薛宝钗的为人处事方式和她的家庭出身有很大关系。


第一、父亲的教诲,让宝钗学富五车。

薛宝钗的父亲没有男尊女卑思想。他见女儿比儿子聪慧,就着重教养女儿。书中写道父亲“极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十倍”。

正因为父亲教她读书识字,家里的书籍又多,薛宝钗便开始读书,她哪方面的书籍都看。正因为她博览群书,所以知识丰富,文学,医学,戏曲等知识丰富。贾宝玉都称赞宝姐姐无书不读。


第二、父亲早逝,哥哥不成器,养成了薛宝钗独立,有主见的性格。无论是家事还是自己的事,薛宝钗都主动出击。

首席,主动为母亲和哥哥分忧,主动管家。

薛宝钗“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她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

薛宝钗的母亲溺爱哥哥薛蟠,导致薛蟠老大无成,“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旧日的情分,户部挂个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见哥哥不成器,薛宝钗就协助母亲薛姨妈管理家族生意。家里买卖的进货,出货,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她出主意,薛姨妈出面指导薛蟠。


薛蟠出门做买卖,回来后因为尤三姐自杀,柳湘莲不知所踪而忙碌,没有打理生意。薛宝钗就建议薛姨妈别操心别人家的事,管管自己家的生意。她说:“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来回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合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家里的事,薛宝钗主动出击。自己的终身大事,薛宝钗也不会退缩。

其次,薛宝钗为自己的终身大事筹谋。

薛宝钗主动向贾宝玉透露金玉良缘,让宝玉对他们的婚姻有思想准备。让宝玉知道他们二人成婚,才是天作之合,金玉良缘。

宝钗主动向宝玉发起爱情攻势。


她几乎天天到宝玉的房里报到,和宝玉联络感情;

她抓住机会就诱惑一下宝玉。例如她通过红麝串,成功让宝玉对她雪白的臂膀着迷;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王夫人面前说林姑娘对宝玉有情愫,令王夫人反感林黛玉。例如宝玉被魔魇,病情好转,黛玉念一声佛。宝钗就说林姑娘祈祷婚姻。让王夫人对林黛玉提高警惕。

她收买袭人,让袭人从木石姻缘的支持者变成金玉良缘的坚定支持者。

第三、商人家庭出身,养成了宝钗遇事算计利益得失的本能。

商人的工作就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用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价值和利益。因此薛宝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衡量一下,是否对自己有利。

薛宝钗在和湘云讨论办诗社的时候,就暴露了她的一贯作风和本能。


她说:“虽然是个玩意,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不要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滴翠亭偷听后,她立刻想到“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为了保护自己,薛宝钗把林黛玉推出来,让林黛玉背锅。

家庭是一个人的出发点,也是她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薛宝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为人处事方式,处事原则,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影响。

@润杨的红楼笔记





少年时期读《红楼梦》,不明白艳冠群芳的宝姐姐,为何“任是无情也动人”。那个时候,只记得林妹妹的才与妒,却不懂宝姐姐的圆与通。如今再看,看似安分随时、行为豁达的宝姐姐,其实骨子里也有过天真烂漫之姿,只不过世事洞明后守住的却是冷与空。

宝钗也曾如黛玉那般淘气,背地里去看禁书《西厢记》和《牡丹亭》,长大后也才能劝导黛玉,看多了会移了性情。这就像《牡丹亭》里杜丽娘被父母禁止游览后花园,恐怕春色恼人,这位千金小姐动了春情。那么,宝钗的为人处世,也是受家庭出身的影响吗?

私以为,这位“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姐姐,确实有一部分性格受家庭出身影响,但更多的是天性导致。宝钗的博闻强识和博学多才源自父亲的谆谆教导与言传身教,“当日有她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乃至其才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反观薛父死后被薛姨妈一味溺爱纵容的薛蟠,则不学无术,老大无成,还到处惹事生非,甚至惹出打死冯渊的命案。同样的家庭出身,却因为薛父与薛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宝钗与薛蟠,有如此云泥之别。或许因为父亲早亡,本就聪慧的宝钗,选择了明哲保身。随母兄进京入住贾府之后,宝钗凭借着自己的大家闺秀之气,赢得了贾府上下所有人的欣赏与喜爱。她是湘云嘴里那个谁也挑不出来短处的宝姐姐,也是黛玉心里固然是极好却素日误会当她藏奸的知己。

小小年纪,宝钗却能如此贤淑明达,离不开她出身皇商家族的潜移默化,更离不开争取“才人赞善之职”的后天训练。能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之人,除了必备的博学多才,性情上也少不了温良恭谦和贤良淑德。这些选秀标准,也会时时刻刻约束着平日里宝钗的言行举止。

况且入住贾府,本就是客居,宝钗也不能任性逍遥。比不了林妹妹,名义上是父母双亡而无奈寄人篱下,但贾府的最高掌权人却是将她视为掌上明珠的外祖母贾母。王夫人虽然是宝钗的姨妈,但真正与贾府的血缘关系上来看,薛姨妈一家还是远了一些。

除了这些客观环境造就了宝钗滴水不漏的处事性格,一直吃着冷香丸的宝钗自己主观上选择了对于世事抱有的疏离与看透。宝钗住着连贾母都看不惯的“雪洞”,平日里的穿着也颇为素净。每每面对黛玉的争风吃醋,宝钗也不过一笑置之,从来不会和黛玉针锋相对。看似随和稳重的宝钗,替湘云出资筹办螃蟹宴,为黛玉遮掩阅读禁书之错,热情周到的外表下却有着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冷静与通透。抄检大观园之后,为了避嫌宝钗搬出了蘅芜苑,毫无留恋可言。这才是一个能写出“千丝万缕终不改,随他缘聚缘分”的女子,才能有的通透。

面对金钏儿投井自杀之悲,宝钗也能镇定自若地安慰王夫人那不过是下人自己想不开。这看似冷酷,实际上是宝钗天性里对于生命的疏离。这就像不谙世事的黛玉,看到刘姥姥卖力地讨好贾母,自己不知打秋风的悲苦,却能笑语盈盈地戏称刘姥姥为“母蝗虫”。

宝钗内心的冷与空,黛玉内心的情与悲,都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有时很难用世俗的善恶来衡量或解读。黛玉就是因为对爱情与生命的执念太深,才会活得如此沉重和悲苦。而宝钗涉世未深却能将世事洞明,选择了淡然处之,也就去掉了“我执”的悲苦。

之所以认为宝钗的行为处事方式多是天性导致,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相似家庭背景出身的宝琴却与之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情。堂妹宝琴也是出自皇商之家,父亲早逝,却有着说不出的明媚与绚烂,初入贾府也能任性逍遥,惹得众人怜爱。

宝琴从小跟随父亲见多识广,保留了小女儿的天真之气,即使父亲去世也没曾改变。同样是被薛父养大的宝钗,却早早地练就了“山中高士晶莹雪”的世外之姿。这种看透世事的冷静与空灵,客观环境很难造就,多是天性导致。这就像宝玉的正邪两赋与“意淫”之态,皆为天生。

总之,宝钗的为人处世有家庭的潜移默化,但更多的是天性里的自我选择与自我认同。她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有自己的隐晦,亦有自己的皎洁。情与爱,不会萦绕心头;悲与喜,不曾深陷其中。

宝玉经历了贾府由盛转衰和黛玉的香消玉殒之后,才能在那片大雪的纯净之中找到自己的皈依之处。而黛玉对于情爱的执着,是至死方休。惟有宝钗,身处俗世却内心通明,由内到外早已是“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出身   宝玉   红楼梦   家庭   丫鬟   世故   姨妈   精明   天性   性格   哥哥   父亲   姐姐   关系   方式   爱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