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咸丰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被处斩立决。肃顺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将其膝盖打断,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因一场政变全军覆灭。


回溯这段历史,我们还得先从咸丰驾崩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携妃嫔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就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咸丰自知命不久矣,遂于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咸丰子嗣单薄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诞下的载淳,那时只有6岁。稚子年幼,咸丰终放心不下。他自知朝廷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有三股势力暗流涌动,他们或有牵连却又各怀心思争权夺势。


这三股势力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别看懿贵妃只有26岁,可其杀伐决断不输男人,颇有些政治才能与野心,于是咸丰甚怕子少母壮,懿贵妃趁机上位擅权。

其次就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奕䜣才能出众远超咸丰,当年只因不懂韬光养晦才输给咸丰错失皇位。如今奕䜣在朝中根基深厚,咸丰忌惮奕䜣深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有就是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对咸丰忠心耿耿的心腹大臣。

于是咸丰为平衡各方权力以便相互制约,就封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拥有处理国事拟定圣旨的权力。

但咸丰同时又赐给皇后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只有两人同时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相当于慈安与慈禧拥有一票否决权。


咸丰自视如此安排,既把恭亲王奕䜣挤出核心权力圈,又能让顾命八大臣与懿贵妃互相平衡牵制。

可咸丰却未料到,其精心布下的局,很快就被懿贵妃搅得乾坤颠掉,顾命八大臣输的一塌糊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尤其是手握咸丰帝遗诏的肃顺,为何斗不过只有26岁的慈禧呢?


肃顺心直口快树敌太多

晚清颓势朝臣庸碌无为,肃顺应是晚清朝廷少有的思路清晰,眼光独到之臣,甚至沙俄都有些忌惮肃顺鹰派思维。

肃顺为人性直,心中想什么就说什么,凡其对朝政不满之处经常直言不讳,遂时不时就弹劾满洲大臣只知一味享乐,在政务管理方面低能低效,建议重视启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

肃顺说到做到,其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得罪透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舒适惯了的满洲亲贵。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则罢了,可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就只有吃不了兜着走了。

咸丰临终前,肃顺就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去母留子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懿贵妃以绝后患。只可惜咸丰未听肃顺之议,却为懿贵妃与肃顺等人之间埋下了一触即发的仇恨暗雷。


顾命八大臣难抵权欲诱惑妄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留丝毫余地。

欲壑难填,当一个人拥有权力时,谁又能淡定安享本分不越位呢?有权之人从不怕权力大,而只想权力更大。

咸丰逝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从未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放在眼中,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表示,他们有管理政务亲拟圣旨的权力,慈安与慈禧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做做样子即可。从而八大臣讨论政务,将两太后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建议,只把她们当做盖章的傀儡。

慈安无欲无求倒也无所谓,可把权力看得比天大的慈禧岂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其亲儿子,慈禧更觉自己才是独揽大权的正主,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暗中筹划除掉顾命八大臣。

肃顺等人妄想使两宫太后靠边站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完全边缘化,不仅未给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不讨好的苦差,甚至就连办理咸丰丧葬事宜,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直接将奕䜣推向了慈禧一派。


顾命八大臣手中有权却无军权

肃顺等人试图专权却未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还将手中掌管皇帝卫戍部队的权力拱手送人。

其实也不是肃顺等人主动放弃,当时他们只想做样子走过场,借口政务缠身需要分解工作压力,遂假意向两太后请辞。谁料慈禧未有一丝挽留,竟就坡下驴夺了他们掌管御林军的权力。

军权是权中之权,可想而知顾命八大臣手中无一丝兵权,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也是其最大软肋。


顾命八大臣大意失荆州,不敌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贪权,却低估了这个年轻女人的心机权谋之深。由此肃顺只顾控制慈禧表面盖章权力,却未提防其背后小动作,才令其环环相扣悄然逆袭。

慈禧先通过哭诉母寡子弱之可怜,又痛斥肃顺等人欺凌弱小之可恨,以博得慈安支持。后又偷派心腹太监安德海赴北京求助奕䜣。被边缘化的奕䜣岂甘落寞?正预谋伺机而动,听闻慈禧召唤一拍即合。随即奕䜣借口祭拜咸丰来到热河,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八大臣计划。


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一番,又想面见慈禧欲安慰寡嫂孤侄时,顾命八大臣竟无一人阻拦,就是其最大失误。

如果说肃顺等人先前未笼络慈安,让两太后联手还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可他们竟然让奕䜣与慈禧叔嫂单独会面,真真的脑子进了水。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

握有兵权就是行事胜利的底气,奕䜣回京先将大将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随后奕䜣又联络反对肃顺的满臣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准备就绪,慈禧在热河就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过慈禧只得答应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之时,慈禧又借口载淳体弱,想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柩后行,肃顺竟再行臭棋又同意了慈禧提议。

慈禧回到北京一见迎接大臣,就痛诉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的惨状。事先做足准备的满臣们也纷纷拿出提前拟好的奏折,要求严惩顾命八大臣。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端华二人反应迟钝,眼见慈禧顺势拟旨捉拿顾命八大臣,竟未来得及给肃顺等人送信,就被抓入狱。我们不得不慨叹慈禧识人之准,据说肃顺被抓时正与小妾在被窝温柔乡之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根本不容肃顺等人辩驳,很快就将其八人或流放或赐自尽,只有肃顺被处以斩立决。这就是慈禧得以垂帘听政成为最大赢家的辛酉政变。


结语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一败涂地,排除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次要因素外,主要还是低估了慈禧这个年轻女人。肃顺等人哪怕能减少任何一处失误,皆能打乱慈禧计划的环环相扣,就有可能改写历史,只可惜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在咸丰帝临死前建议杀掉慈禧。没想到最后自己却死得凄惨,刽子手砸碎了他的膝盖,迫其下跪,然后砍掉头颅。大批权贵带着吃食,欢天喜地来围观。

八位顾命大臣中,除了肃顺被处以极刑;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赐自尽;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削官、流放;只有景寿保留了一等公爵、固伦额驸名号,回家闲住。

这八位顾命大臣,个个老奸巨猾,在政治宦海中沉浮已久。而慈禧不过是年仅26岁,生活在深宫中的一介女流。

为什么这些顾命大臣竟然被慈禧一网打尽?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呢?

一、咸丰帝的政治制衡术

1860年,英法联军进军北京。

咸丰帝带着妃嫔、皇子,在肃顺为首的朝廷大臣的拥护下,从京城前往热河避暑山庄。

北行热河,名义上是“北狩”,是去“度假”,实际上就是逃难。

咸丰帝没有料到的是,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

到了热河没多久,咸丰帝就病倒了。尽管遍请名医,咸丰帝的病还是越来越重了。

肃顺此时进言,立慈禧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为了防止母以子贵,后宫干政,应该下旨杀了慈禧。

咸丰帝并未采纳这个建议,一日夫妻百日恩,让幼小的儿子失去母亲,咸丰帝于心不忍。

此时朝廷形势非常微妙,被咸丰踢出权力中心的恭亲王奕䜣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北京条约》,解决了争端,威望渐隆。

追随咸丰在热河的大臣们以肃顺为首,肃顺很有才干,却嚣张跋扈。

咸丰帝活着时,可以压制住肃顺。如果他不在了,载淳只有六岁,无人能够压制肃顺,皇权很可能被肃顺掌控。

为了利用肃顺辅助朝政,平衡恭亲王,又要压制他的野心。咸丰帝思前想后,只好将皇后慈安和慈禧抬了出来。

东宫慈安老实敦厚,才能平平。西宫慈禧伶俐,精明能干。

咸丰帝临终前,任命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又授予慈禧“同道堂”之印,慈安“御赏”之印。

八大臣做出的决定,谕旨同时加盖慈安和慈禧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他的本意是让这几方互相牵制,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小皇帝处理朝政,两宫太后制衡八大臣,慈禧和慈安又可以互相制衡。

这样的安排看似合理,咸丰帝却忽视了几点。

  1. 虽然几方牵制,但是慈禧和慈安握有决定权,她们可以否定肃顺的任何建议;
  2. 小皇子年幼,两宫太后可以借用小皇子的名义发号施令;
  3. 慈安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为人宽厚不计较。慈禧强势、心机颇深。两人相较,慈禧明显占据上风。慈禧和慈安之间的互相牵制其实是慈禧说了算的。
  4. 顾命大臣太多,不能在关键方面达成共识,容易分崩离析。

果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因为这些缺陷,咸丰帝精心设计的治国策略没多久就被慈禧搅得天翻地覆。


二、傲慢是顾命大臣全军覆灭的根本原因

顾命八大臣各个经历过数次波云诡谲的宫廷斗争,见多识广。

特别是首领肃顺,身负咸丰帝的临终任命,同治小皇帝对他言听计从,俨然走上了权力巅峰。

骄傲自大的肃顺此时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对慈禧这个26岁的深宫女子看走了眼,没把她当回事。

而慈禧不仅对肃顺充满了戒备,还因为肃顺的多次轻视,慈禧心中充满了恨意。

其实从北京到热河的逃难路上,肃顺就给自己的命运挖下了大坑,可是他却浑然不知。

当时肃顺对咸丰帝的照顾无微不至,衣食都是顶级的,他自己也跟着奢侈享用。可是对待慈禧和慈安就非常怠慢,只给她们一荤一素外加豆豉。

当慈禧提出自己的骡车太破了,想换成马车。肃顺却说半路没地方找马车,到了宿地再说,到了宿地后,太监又来提醒他,他却说,现在哪有空闲来办这个事。

当慈禧再次催促他时,他很不耐烦地说,危难的时候不比平时,皇后坐的车也是临时从街上雇来的,你是什么人,想凌驾于皇后之上吗?

这样的轻视让慈禧非常恼火。而更让她无法忍受的是,肃顺以免除后宫干政为由,建议杀母立子,如果咸丰帝采纳这个建议,慈禧将一命呜呼。


如此种种,并不是因为肃顺的情商低,而是他根本没有把这两位女人放在眼里。

因为轻敌,他犯下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

错误1、颠倒君臣之礼,埋下更深的祸根

慈禧先让人建议,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但是八大臣却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反对。

八大臣觉得两个女流之辈,政治经验那么少,不足为惧,每次觐见的时候,都是颐指气使。

在他们看来,两宫太后虽然手握印章,却不过是走个过场。他们在处理政务时,将两宫太后视若无物。

在咸丰大殓的仪式上,按理说应该给慈安和慈禧同时上皇太后的尊号。可是肃顺在当天给慈禧上了皇太后尊号,却晚了一天才给慈禧上皇太后尊号。

慈禧本就不会忍受自己成为傀儡,又受此大辱,内心极度憎恨肃顺。

她在慈安面前哭诉孤儿寡母受肃顺欺凌的惨状,游说慈安与自己统一阵线,开始暗中筹备除掉八大臣。


错误2、允许慈禧与奕䜣会面

在北京的恭亲王日子也不好过,八大臣想将恭亲王边缘化,没有给他任何重要的职位,也不准他插手任何政务大事。

正在此时,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得海到达北京,将慈禧的求助信息传递给恭亲王。

恭亲王本就想等待合适的时机谋定而动,没想到机会这么快就来了。

于是,他借口吊唁咸丰帝来到热河。在咸丰帝的灵枢面前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跟着流泪。

接着他提出要面见寡嫂和侄子,以示安慰。

肃顺原本并不想同意恭亲王和两宫太后见面,可是恭亲王对肃顺等人毕恭毕敬,故意邀请八大臣跟他一起觐见太后。

肃顺等人觉得恭亲王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危险,降低了警惕。两个后宫女人和一个过气亲王能够翻起什么风浪?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


肃顺笑道:“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

恭亲王和两宫太后单独谈了两个多小时,密谋了下一步的行动。

随后恭亲王就急匆匆地回京筹备政变的一干事宜。

可怜的八大臣丝毫未觉,还为一切尽在掌控中而洋洋得意。

错误3、忽视了对兵权的把控

恭亲王一方面收买了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大将僧格林沁,另一方面与英国侵略者秘密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

而此时,肃顺等人犯了一个极其致命的错误。以“差务暂较繁忙”为由,假意推辞掌管皇帝卫戍部队、步军统领等职务。

他们原本只是客套谦让,意在炫耀自己的劳苦功高。没想到两宫太后顺水推舟,直接同意了他们的请辞,不动声色地夺了肃顺集团的兵权。

没有兵权的肃顺集团就像没有牙齿的老虎,样子再凶也没有了搏斗的能力。

错误4、没有阻止慈禧提前回京

肃顺失了兵权,可是他手中还有太后和小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失为一步扭转颓势的好棋。

无奈肃顺并没有看透慈禧和恭亲王的意图,依旧大大咧咧不以为意,错失了最后一个扭转命运的机会。

在运送咸丰帝灵枢回京的时候,慈禧以同治皇帝年幼体弱为由,让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与她们穿小路先行回京,剩余六大臣扶枢走大道后行。

两个队伍路程整整相差三天。杜绝了肃顺将太后和皇帝作为人质的可能性。

慈禧回到皇宫的第二日,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宣读谕旨,历数肃顺、端华、载垣等罪状,将他们革职。接着,恭亲王示意侍卫将端华、载垣擒拿,使得他们失去了向肃顺通风报信的机会。

肃顺被抓时,咆哮狂悖,抓他的人用器械狠狠殴打他,他依旧不停地破口大骂。

错误5、肃顺因为自傲,树敌太多

按照大清律规定,满族贵族享受特权,宗室人员犯罪,不得判死刑。

可是慈禧深恨肃顺,也怕留下他后患无穷。因此,示意朝廷各部门将他重判。

因为肃顺以往大力整治贪污腐败,得罪了不少人。竟然没有人为他说句话,一致同意将他斩首。

三、结束语

肃顺行刑当日,因为是咸丰帝大丧期间,因此他穿着白袍布鞋,带着枷锁,跪在牛车上穿过人群。

不知道谁大喊一声:肃顺也有今日乎?顿时,人们激动起来,顷刻间,肃顺就被砸得血肉模糊。

尽管如此,肃顺依然破口大骂,不肯下跪。行刑者敲碎了他的膝盖,迫使他跪下,手起刀落,斩掉了他的头颅。

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这一次改变清朝命运的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深宫中没见识的女子,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强,下手不够狠,而是因为傲慢。

因为傲慢,忽视掉了一切可疑迹象,自以为是地以为万事尽在掌控之中。

八大臣怎么样也不会想到,他们玩了一辈子的鹰居然被一只初出茅庐的雏鸟啄了眼。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最大的障碍,傲慢才是。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一位大臣被处斩立决,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打断他的膝盖。谁能料到他就是咸丰帝临终前特立的顾命大臣肃顺呢?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全盘覆灭。

若说这段历史,我们还是先从咸丰临终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帝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帝就重病卧床,他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所生的载淳,当时只有6岁。

他明白当时朝廷有三股势力之争,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他知道懿贵妃有政治才能有野心,他亦怕子少母壮,懿贵妃擅权。

其次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他忌讳奕䜣才能出众,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次就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咸丰心腹大臣,对其忠心耿耿。

因而,咸丰为平衡制约各方权利,就将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封为赞襄政务大臣,有处理国事拟旨的权利。但是他又赐给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也就是说两人拥有一票否决权,只有两人一起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

咸丰自以为这样安排,既能让热河派与懿贵妃互相牵制,又能把恭亲王排出在权利之外。可他却未料到,他精心留下的托孤大臣,很快就输的一踏糊涂。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26岁慈禧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肃顺在朝中树敌太多。

肃顺应是清朝晚期少有的思维清晰,眼光独到之人。他为人性情耿直,经常直言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他经常发出满洲大臣只知享乐,在政务管理上颇为低能低效,建议重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的言论。

他不但如此说亦是如此做的,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就得罪了那些舒服惯了的满洲亲贵们。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不算什么,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他在咸丰临终前,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母留子杀了懿贵妃。只可惜咸丰未采纳肃顺建议,却在懿贵妃心中埋下了对肃顺等人仇恨种子。

二,肃顺等人只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给慈禧与奕䜣留有余地。

人从不怕自己权利大,而且只想更大。

顾命八大臣在咸丰逝后,并未把慈安、慈禧放在眼中,而是向她们直言,他们有权管理政务亲拟圣旨,她们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即可。从而他们讨论政务,从不征求两太后建议,只把她们当成盖章的傀儡。

慈安本不爱权还无所谓,可是权欲野心极大的慈禧怎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她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谋划怎样扫除障碍除掉这八人。

肃顺等人不但想让两宫太后靠边站,他们亦未给恭亲王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挨骂的苦差,甚至办理咸丰后事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完全将其边缘化。

这也成了日后奕䜣响应慈禧召唤的诱因。

三,肃顺等人手无军权。

肃顺等人掌控了政权,可是他们并没有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他们还把手中掌管皇帝身边卫戍部队的权利拱手让人。

其实,当时他们只是想做做样子,假意向两太后提议,因政务缠身想分减一下所管事务。

谁成想慈禧就坡下驴夺走了他们管理御林军的权利。我们试想顾命八大臣手中无有一丝兵权,遇事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是其最大的软肋。

四,肃顺等人大意失荆州,未料到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权欲心盛,却未料到慈禧心机权谋之深,因而他们只控制了慈禧表面盖章权利,未提防慈禧背后小动作,才让其一环扣一环完成逆袭之路。

慈禧首先通过哭诉孤儿寡母可怜之处,肃顺等人可恨之处,博得慈安支持。然后又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偷偷跑到北京去求助奕䜣,本来奕䜣正为被边缘化恼恨肃顺等人呢,闻听慈禧召唤一拍即合。奕䜣即刻以祭拜咸丰为借口来到热河,他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肃顺等人的阴谋。

当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完后,想要安慰寡嫂孤侄时,肃顺等人未加阻拦就是最大失误。

他们先前未拉拢慈安,让两太后联手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而他们竟然让慈禧与奕䜣叔嫂单独会面,真的是脑子进水了。

叔嫂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后,奕䜣即刻返京筹备政变前的相关准备。

他首先把大将僧林格沁,兵部侍郎胜保拢到手中,握有兵权就是行事取胜的底气根本。他又拉拢反对肃顺的满臣开始密谋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城做足一切准备,慈禧在热河也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顾命八大臣本不想回京,眼见阻拦不住只得应允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时,慈禧又言孤儿体弱,想让载垣端华二人与她们先行穿小道回京,肃顺等人扶柩后行,肃顺竟然又同意了慈禧提议,这又是他一步臭棋。

慈禧一到北京见到迎接大臣,就开始哭诉肃顺等人欺凌孤儿寡母罪状,早已做足准备的满臣们纷纷拿出早就拟好的奏折,弹劾顾命八大臣,要求将其治罪。

慈禧顺势迅速拟旨逮捕肃顺等人,再说端华两人本就头脑反应慢,连给肃顺报信都未来的及就被抓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也是慈禧选端华二人同行的理由。

据说肃顺被抓时还在与小妾的温柔乡中。

我们再看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根本不给肃顺等人辩驳机会,很快将其八人或赐自尽,或流放只将肃顺处以斩立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慈禧得以垂帘听政 成了最大赢家。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失败,除了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小看慈禧,如果他们减少失误,断开慈禧的任何一环,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只是他们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还是各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想不到吧,慈禧26岁时便将咸丰皇帝为自己儿子同治皇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给斗了下去,然后便开始了自己对清王朝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对此大家是不是很疑惑,当时的慈禧不过是一个26岁的“丫头片子”,此前她也并没有什么从政经验,说到底就是一个“头发长见识短”的普通后宫女子,那么她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段,将这8个顾命大臣给打败了?

其实,并不是说慈禧有多厉害,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归咎到咸丰皇帝自身,如果不是他自己的那个糊涂安排,慈禧还真没那么大的野心和那么容易就将顾命八大臣给斗倒,并于1861年11月,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于京城菜市口被处于极刑,属于慈禧的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好了,话不多说,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对此,我只能说,或许一切早已注定。

首先是咸丰的糊涂安排,种下的恶果

为什么我说这件事的主要根源在咸丰,我们要从他的临终安排说起。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吓得带着后宫的妃嫔们,一路逃到了热河“避难”,并于第二年因急火攻心重病缠身,自知命不久矣的咸丰皇帝急忙做起了身后安排。

首先是继承人的安排,众所周知咸丰皇帝仅有一个儿子,便是懿贵妃(后来的慈禧太后)所生的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皇位自然是载淳的,可问题就是当时的载淳仅有6岁,一个稚子,又怎么可能掌握起这个破碎的老大帝国呢?这成了咸丰心头的一块梗,吐不出来、咽不下去,始终放心不下。

别的不说,就说载淳的母妃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当时虽说仅有26岁,可其颇有政治野心,难免不会出现子少母壮趁机上位擅权的可能,那岂不是到时候又多了个吕雉、武则天这般人物。

再者,自己死后还有个恭亲王奕䜣,其实,奕䜣在才能方面远超咸丰,若非当年奕䜣不懂得韬光养晦,也不至于让咸丰成为皇帝。最主要的是,朝中不乏奕䜣的支持者,根基深厚,对此,咸丰不得不防。

思来想去,满朝文武也就只有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可用了,这群人无不对咸丰忠心耿耿。

但是,又难免这群人现在是对自己忠心耿耿,自己驾崩以后又是否能像对自己一样对自己的宝贝儿子载淳。

于是,咸丰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出了一个相互制约的办法,就是任命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位热河派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即“顾命八大臣”,另一方面,又给予了慈安、慈禧二人,每人一个章,规定八大臣的决议,只有经过两宫太后用章后才能生效。简单地说就是八大臣有制定决议的权利,但不具备实施的条件;而两宫太后不具备制定决议的权力,但决议的实施需要两人点头。

咸丰的这一看起来十分的完美,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在处理国事上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但实际上,咸丰的这一安排却存在巨大的漏洞,那就是所有的决议必须经过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能实施,其实就等于让慈安和慈禧太后成了最终的决策者

对此我只能说,咸丰的确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做了很多打算,也下足了功夫。一方面赋予顾命八大臣绝对的权力,代表年幼的载淳行使皇帝的权力,同时又授予了慈安、慈禧二人最终决策权,以牵制顾命八大臣。很好地将皇权一分为二,避免权力集中对载淳不利,但实际上“狗屁不通”。咸丰还自认为自己这样安排,既可以将奕䜣挤出去,又可以让顾命八大臣与慈禧相互牵制,避免子少母壮的情况,不可谓不处心积虑。只是可惜,最终并未能如他所愿,在慈禧联合慈安、奕䜣很快就把顾命八大臣给打了下去,咸丰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其次是八大臣并未将兵权握在手中与朝中树敌太多,给了慈禧机会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肃顺是晚清少有的能臣。不过肃顺这个人坏就坏在性子太直了直言不讳,还时不时弹劾满臣只知享乐,并向咸丰皇帝提议重用有办事能力的汉臣。

而且,肃顺不只是说说而已,大力举荐和重用汉臣,将那些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满洲勋贵给得罪透了。

当然了,这都没啥,最主要的是,他还把慈禧给得罪透了。咸丰皇帝驾崩前,肃顺还以子少母壮为由,向咸丰皇帝提出了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除掉慈禧以绝后患。不过,咸丰并没有听从他的提议,但是,他却将慈禧给得罪透了,你都想要我的命了,我还能留你么?

当然,这都没啥,错就错在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一心只想着专权,却从没想过把兵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特别是他们还将御林军给交了出去。

不过,也不能说肃顺主动放弃了御林军,毕竟当时的他们并没有真的想放弃,而是想做做样子走个过场也就罢了,便假政务繁忙,无法顾及遂向两宫太后请辞,那想到慈禧竟直接借驴下坡同意了,就这样御林军没了。

谁不懂“枪杆里出政权”的道理,里有兵比什么都重要,可是这些人脑袋里想的都是争权夺利,竟然拿兵权“开玩笑”,那么他们最终输给慈禧,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

再者是八大臣太轻敌了,压根没把慈禧放在心上

你说肃顺他们八个人有没有将慈禧放在心上呢?显然是没有的,自咸丰驾崩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掌握了管理政务与拟定圣旨的权力,一下子野心也就膨胀了起来?对于他们而言,慈禧有野心,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是觉得慈禧不过是一个年仅26的“丫头片子”,在“姜还是老的辣”的心理催化下,他们将慈安、慈禧两宫太后直接给晾在一边,根本不征求她们的意见,仅仅把她们当成了自己需要盖章时的傀儡。

这可把慈禧给惹恼了,要知道皇帝可是自己的亲儿子,你们这8个老头算什么东西,对自己指指点点,于是乎,慈禧便生出了除掉顾命八大臣的想法,并开始暗中筹划。

好巧不巧,这8个糟老头子,除了想要两宫太后靠边站的同时,还想将恭亲王奕䜣给边缘化了。先不说不仅不给奕䜣任何要职,甚至连咸丰皇帝的丧葬事宜,都不让奕䜣这个咸丰皇帝的亲弟弟沾边,你说气人不气人?

也正是因此,慈禧看到了机会。

先是通过向慈安哭诉自己母寡子弱,遭到肃顺等人的欺凌,获得了慈安的同情与支持,随后便让自己的心腹安德海暗中与奕䜣“交流沟通”。

这个时候,被顾命八大臣边缘化的奕䜣,自然与慈禧一拍即合,并以祭拜咸丰为由,从京城赶到了热河,与慈禧共同商讨扳倒顾命八大臣计划。

奕䜣与慈禧密谋一番,即刻返京准备政变相关事宜。二人商讨结束后,奕䜣便迅速返京,将大将僧林格沁及兵部侍郎胜保拢在手中,又联络朝中反对肃顺的满洲勋贵们共同拟罪弹劾肃顺等人。

待到奕䜣一切准备就绪后,慈禧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不知是计,加上拗不过慈禧,便一同扶咸丰皇帝灵柩回京。

在即将回到京城时,慈禧又对肃顺说新帝体弱,需先行回京。谁都看出来这里面有问题,可是这个肃顺竟然没看懂!直接就同意了,仅让载垣、端华随行,就这样慈禧一行人直接飞奔返京,一见到迎接自己的大臣们,又卖起了可怜,直接痛哭不已,说自己孤儿寡母被肃顺等人欺凌。于是,那些与奕䜣事先沟通好的满洲勋贵们纷纷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奏折弹劾肃顺,要求严惩肃顺等人。

其实,这都还没啥,关键是肃顺还有两个猪队友,载垣、端华。他们两人跟着慈禧先行返京,却不懂给肃顺等人传给信息,还眼睁睁看慈禧借朝臣汹涌之际拟旨逮捕顾命八大臣,然后这两人就被抓入狱,随后,一个不落全被抓了,毕竟此时的他们又没有兵权只能任人鱼肉了。

紧接着,慈禧向世人展示了什么叫雷霆手段,不给肃顺等人任何反驳的机会,肃顺直接被处于极刑,其余七人或流放、或自尽,就这样慈禧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八大臣太过大意,着了慈禧的道儿,最终满盘皆输。


慈禧这个人,心机极深,可以说,咸丰帝整个后宫加一起都不及她一人,当初她能给咸丰生下儿子,就验证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咸丰是个子嗣绵薄的人,他一生共纳了20多个妃子,但只有三个妃子给他生下了儿女。

这三人,分别是丽妃他他拉氏、玫妃徐佳氏以及慈禧。

剩余的那些后妃,居然没有一个诞下子嗣,这显然不是女人的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简单,出在咸丰帝身上,史料记载他身体相当弱,但问题就来了,既然咸丰身体弱,为何偏偏只有这三个妃子会怀孕呢?

丽妃能怀孕,是由于受宠较多,而玫妃则是侥幸,至于慈禧,是用了一定的手段。

《清宫档案》记载,慈禧在刚进宫时,曾患有痛经的毛病,并且还很严重,身为女人,她必然知道自己这种状态,是很难怀孕的。

按常理来说,既然身体有毛病,那就找太医看呗,但是慈禧不敢明目张胆地找太医诊治。

原因嘛,就是因为当时她是妃子,如果要召太医,需要通过皇后,而一旦这样,就必然被咸丰知道,到时候,要是咸丰误以为慈禧有什么妇科疾病,不再召幸她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件事未做之前,就能想到三步之后的结果,这不是心机是什么?

当然,慈禧最终是成功怀孕了,那么,她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当时,她利用工作之便,告诉咸丰,说自己肠胃不适,想找太医来瞧瞧。

慈禧当时在做什么工作呢?我们都知道,慈禧出身文秘世家,未出嫁前就满汉皆通,并且还会写字,因此入宫后,就经常帮助咸丰读奏折,甚至还代批一些不重要的奏疏。

而这一点,也是她之后能执政朝政的关键所在。


同样,她在某天帮咸丰批阅奏疏时,有意无意提出,自己近段肠胃不太舒服,想让太医进宫为她诊治一番。

这点小要求,咸丰自然满口应允,于是,慈禧便成功地绕过皇后请来了太医。

最终,在太医望闻问切一番诊治后,确定慈禧患有痛经,因此就开了温经散淤的方子,其中说不定还有促孕的,一年之后,慈禧顺利怀孕。

而同样也患有痛经的慈安,就没有慈禧这种心机,所以一直到咸丰死,慈安也没能怀孕。

当然,慈禧的心机和手段,咸丰皇帝也不是没有任何觉察,他早就发现这个女人不简单,因此,在他临终之前,就他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设计了一个相当完美的方案。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愈发病重,此时他人在热河,在感到自己即将油尽灯枯时,咸丰召见了以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以及内务府大臣肃顺为首的八个心腹大臣。

这八人,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

召见他们后,咸丰帝下达谕旨,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考虑到载淳当时年幼,因此,端华、肃顺等人作为辅政大臣,并“赞襄一切政务”。

不过,咸丰深知如果赋予顾命大臣权力过大,又没有人制衡他们的话,保不齐会出现当年多尔衮之类的情况,因此,他又颁布了第二道谕旨。

他将象征皇帝权力的“同道堂”玉玺,交给了皇储载淳,而考虑到这块印章难免会落入载淳生母慈禧手中,于是,咸丰又授予慈安“御赏”印章。

简单来说,咸丰在临死前,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权力架构,分别是“小皇帝”、“顾命八大臣”、以及“慈安”。


并且,咸丰对于这个权力架构的办事流程设计也是煞费苦心,在他的要求中,如果需要颁布什么政策,第一步是八大臣草拟谕旨,然后由慈安过目,没有问题的话,就加盖“御赏”印章,第三部,小皇帝过目,同样没有问题的话,加盖“同道堂”印章。

只有两个印章全部盖上,谕旨才会真正生效。

同时,咸丰还给了慈安一道密旨,早该密旨中,咸丰明确说到,要是将来慈禧不安分,那么慈安就可以出示此谕旨,并“诛之”。

“叶赫那拉氏....惟朕实不能深信此人,此后如能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传遗命诛之,凡我臣子,奉此诏如奉朕谕。“---咸丰

从这个密旨中,以及咸丰在临终前的设计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咸丰对慈禧着实不放心,从根源开始,就已经将其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并且,咸丰也认为,自己设计的三角形权力架构,环环相套互相制约,肯定会万无一失。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我们都知道,没等咸丰尸身凉透,他设计的权力架构就全面崩塌,慈禧成功地发动了“辛酉之变”,吞噬了所有权力。

而那八个被咸丰寄予厚望的顾命大臣,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至于慈安和小皇帝,则完全被慈禧牵着鼻子走,“同道堂”印章和“御赏”印章,全部被慈禧攥在手里。

那么,慈禧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点的呢?


首先,慈禧成功把慈安争取了过来。

原本咸丰授予她的权力很大,要远超慈禧得多,甚至还有“诛杀”慈禧的权力,但为何她最后会对慈禧言听计从呢?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慈安这样的选择,是八大臣给逼的。

八大臣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咸丰一死,他们就抱成了团,并且,随即提出了一个十分过分的要求。

“谕旨由八大臣拟定,太后但印即可,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八大臣

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八大臣的意思就是,他们拟好的谕旨,身为太后的慈安,只管盖章就行,不需要也不能更改,另外,朝臣和地方上的奏章也不用看,由八大臣做主就可以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把慈安和小皇帝当成了摆设,当成了干瞪眼吃闲饭的人。

我们都知道,慈安在历史中历来是一个没什么主见的女人,但即便是没有主见,总归有点脾气吧,八大臣这已经是明显在挑衅她了。

当然,她有脾气也没办法,毕竟她只是一个没什么权力的太后,况且也没有手段,因此,在当时的慈安看来,自己和小皇帝这对孤儿寡母,要被八大臣给欺负死了。

而就这这个时候,慈禧出现了,她连哄带骗地告诉慈安,不能任由外人欺负咱们这孤儿寡母,说什么也要和他们斗一斗。

在这种情况下,慈安对慈禧是什么心态?那必须是感激涕零,暗自庆幸还是姐妹情深。

况且,慈禧还是小皇帝的生母,这个身份,让慈安打消了对慈禧动机的怀疑,于是,慈安提出,请慈禧和她一起住在养心殿,她住东暖阁,慈禧住西暖阁,共同抚养六岁的小皇帝。

东西两宫太后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慈安和慈禧就站在了同一阵营,这就为接下来慈禧更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局面,却是八大臣一手促成的。

把原本可以是最有力的盟友,推到了敌人手中,这就是八大臣干的第一件蠢事。

所以说,从开局起,八大臣就落败了一招。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慈禧尚不具备扳倒八大臣的实力,因为当时她手里没有任何力量,并且,也没有支持她的势力。

要想成功,必须得有支持自己的力量,而找谁支持呢?思来想去,慈禧找到了恭亲王奕訢。

而奕訢在后来的”辛酉之变“中,可以说是居功甚伟,正是有了他的帮助和谋划细节,慈禧才能够最终成功。

那么,慈禧为何会找上奕訢?她又是如何断定奕訢会帮助她的呢?这其中的过程,再次深刻体现了慈禧的心机与手段之高明。

奕訢是咸丰的弟弟,其生母为道光帝的静贵妃,由于咸丰的生母死得早,因此,咸丰在幼年时,也是由静贵妃一手带大的。

因此,在当时咸丰心里,他是拿奕訢当亲弟弟来看的。

但到了道光帝临终时,曾经在继承人问题上举棋不定,犹豫到底是选咸丰还是选奕訢。于是,兄弟二人争相表现,并为此明争暗斗。

最终,咸丰以微弱的优势获胜,而奕訢则被封为了恭亲王。

咸丰继位后,对于曾经是自己最强力竞争对手的弟弟奕訢,心里一直有着防备,甚至还时不时地打压一把。

比如,在咸丰五年,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刚死,咸丰就将奕訢赶出了军机处。

同时,咸丰在临终前,所安排的顾命八大臣中,也没有奕訢的名字,这一切,均让奕訢对他的皇兄心存不满,更对所谓的八大臣不满。

而慈禧就是借助奕訢的这种心理,才会联络奕訢,来帮助她进行夺权。


不过,当时咸丰死在了热河,而奕訢则在京城,慈禧要想联系他并进行密谋,同时还得避过八大臣的耳目,无疑是难于上青天。

最终,慈禧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她让心腹太监安德海,假装与慈安的贴身婢女吵架,并且出言不逊,之后,以给安德海定罪的名义,将其发配回京城内务府。

就这样,安德海“光明正大”地离开热河,带着慈禧的亲笔信,找到了恭亲王奕訢。

说实话,慈禧的这一招并不高明,其能成功,计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慈禧看准了八大臣当时的妄自尊大。

当时的八大臣,自以为在朝中多年,已经是权势滔天,连正牌的皇太后慈安他们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庶太后慈禧呢?

因此,他们对于慈禧,不能说是完全无视,但也差不了多少,故而对她的小动作无知无觉,更不会在意。

所以,八大臣又输了一招。

而在接下来,八大臣更是犯了一个尤为致命的错误,正是这个错误,导致他们最终不得不功败垂成。


安德海抵达京城后,见到了恭亲王奕訢,带去了慈禧的意思,对此,奕訢表示全力支持,但要想帮助慈禧,他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去往热河与慈禧会面。

毕竟依靠来回传话,效率低不说,还极容易出问题,要是直接去,必定会引起八大臣的注意。

而在奕訢正在想办法的时候,慈禧又祭出一招障眼法,顺利让恭亲王奕訢来到了热河,并且还没有被八大臣怀疑。

慈禧撺掇慈安,让她以太后的名义,指使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折,奏折的内容很简单,就是恭请两位太后主持朝政,并且还列举了历朝历代的贤后,主持朝政所取得的佳绩。

要是在外人看来,这个奏折,无疑是引火上身,必然会被八大臣直接否决。

但慈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果不其然,奏折递上去没多久,八大臣就全面否决,并且还为此当众引经据典的训斥董元醇一顿。

之后,慈禧利用这个奏折的影响,带着慈安一顿梨花带雨的哭诉,表现得十分无助与柔弱,这让旁人看来,就好像是八大臣在欺负两个妇道人家一样。

因此,当时朝堂上下,对于八大臣也颇有微词,认为他们太过强势,甚至有人提出他们有夺权之嫌疑,而八大臣为了自证清白,忙不迭的进行着解释。

就在这个时候,恭亲王奕訢动身前往了热河,对此,八大臣丝毫没有怀疑,毕竟当时他们正焦头烂额,也没有心思怀疑奕訢为什么会这时候来。

最终,奕訢在热河借助吊唁的时机,秘密见到了慈禧,两人会面后,定下计策,随后,奕訢返京,开始相关准备工作。

从头至尾,八大臣最失误的,就是让奕訢与慈禧见了面,造成这个结果的,正是慈禧的障眼法,才让八大臣放松了警惕。

然而,错误已经铸成,后悔也没有用了。


公元1861年农历九月二十三,咸丰皇帝的灵柩正式从热河起灵,临行前,慈禧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为由,仅和灵柩同行了一天,便决定提前回京。

这一次,八大臣稍微聪明了点,没有让慈禧单独先走,经过商议,最终决定,让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护送灵柩,其余七人,随同慈禧和小皇帝一同先走。

不过,这个办法看似聪明,实际上更是愚蠢之极。

为什么呢?八大臣的灵魂人物是肃顺,其余七个人,虽说也算有权有势,但致命的一点就是心不齐,只有肃顺才能压得住场子,让几个人同心协力。

但他们却把肃顺扔了下来,自己争先恐后地回京,唯恐晚回去会错过什么。

而这种自私的做法,不仅害死了肃顺,也害死了他们所有人。

就这样,慈禧比肃顺提前四天抵京,回去后,她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奕訢,而奕訢的准备工作早已到位,他不仅列出了八大臣的多条罪状,并且也做好了个各种有利于慈禧的舆论。

于是,慈禧当即宣布,解除肃顺等人的职务,并且在当天就逮捕了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又将其他几人严加看管查办。

最后,慈禧又安排人,逮捕了护送咸丰灵柩的肃顺,而肃顺此时,刚刚走到密云。

史载,逮捕肃顺时正值深夜,肃顺反抗强烈,当场“咆哮不服”,最终,前来的兵丁只能用“械系”才将其拿下。

而他到了宗人府后,发现端华和载垣“已先在”。

就这样,咸丰帝临终前煞费苦心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没等他尸体凉透,就被慈禧粉碎,自此,清朝进入了西太后统治时期。


综合来说,八大臣之所以最终会落败于慈禧,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自以为是和妄自尊大,觉得自己已经大权在握,且万无一失,因此就开始掉以轻心,从而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这才让慈禧抓住机会夺权成功。




其实这件事(史称“辛酉政变”),以慈禧、慈安两宫太后为主以及联合恭亲王奕䜣的势力能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以载垣为首,且掌握当时满清实权的顾命八大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载垣他们根本不知道,也没料到慈禧要对自己动手。这件事输就输在慈禧他们在暗,顾命八大臣在明,又没有情报,等到被削权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完了。

这件事的起因是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逝,唯一的儿子,年仅6岁的载淳即位,既同治帝。同时令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五大个军机大臣中的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既“顾命八大臣”。

新帝年幼,最高权力自然都落到了“顾命八大臣”手中,所以同治帝的生母慈禧和咸丰帝皇后慈安就准备改变这个现状。密谋被顾命八大臣所排斥的恭亲王奕䜣、醇郡王奕譞、军机大臣文祥以及站队慈禧的御史董元醇。

首先,他们先让御史董元醇奏请太后垂帘听政,顾命八大臣自然不允,所以两宫太后提议连同咸丰灵柩回京再议。在这过程中,他们让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有实际军权的奕譞分走步军统领端华的部分权力(顾命八大臣这个还没察觉有变),而在这之前,兵部侍郎胜保已经下令各地统兵大臣前往承德祭奠了。然后在返回途中,两宫太后以小皇帝年幼,道路泥泞为借口,脱离大部队先一步回到北京皇宫,而这个目的自然就是先去控制整个京城的兵权已经为政变做好部署。

所以等到30日,等两宫太后抵达北京安排好一切事项之后,立马宣布以载垣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罪状,把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圆明园被抢、咸丰逃亡的责任全部扣在了八大臣头上。次月1日,奕䜣代替载垣成为新的议政王和军机大臣统领,接着文祥奏请两宫垂帘听政。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辛酉政变之后,原本在叱咤道光咸丰两朝风云的顾命八大臣,除去额驸景寿被削职,后来又被重用以外。其余全部被斩的被斩,自杀的自杀,革职流放的流放,结局凄惨无比,令人唏嘘。

可真“权,盛之猛如虎;衰之,亦猛如虎”。




1861年8月22日, 31岁的咸丰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今河北省承德市)。临终前,遗命大学士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驸马富察·景寿,以及军机大臣杜翰、穆荫、焦佑瀛、匡源共八大重臣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6岁的太子载淳治理国家。

同时,为了制衡八大“赞襄政务大臣”,又将早已准备的“御赏”和“同道堂”两颗御印,分别赐予皇后和懿贵妃(慈禧,又是载淳的生母),并颁诏:“新皇帝所颁一切诏书,皆需盖此两颗御印方能生效”。

虽然,“赞襄政务大臣”可决朝中之事,但后宫却可以 “留中不发”加以制衡。因此,这一决定也给托孤八大臣和慈禧太后创造了“掰手腕”的机会和条件。究竟胜负如何,就看双方对决的手段怎样。

慈禧为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率先发起试探性“攻击”,以观察“托孤八大臣”及朝中官员的态度

咸丰病逝后,慈禧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递呈“太后权理朝政、简亲王一、二人辅弼” 的奏折。

第二天,皇后和懿贵妃召见 “赞襄政务大臣”,共议此事。八人当然不会同意,并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的理由加以反对。据《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当时肃顺等人“恣意咆哮,声震殿陛”,吓得6岁的载淳尿在了裤裆。因此,双方商定回到北京再议。

这时,慈禧看到自己的力量极为薄弱,想要扳倒 “赞襄政务大臣” ,实现“垂帘擅权”的目的是很困难的,随生出寻求同盟的念头,并将目光盯向了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因奕䜣为人机敏干练,屡被才能平庸的亲哥哥咸丰以及亲信大臣肃顺等人打压排挤,因此二人对肃顺等人多有怨恨,且又一同在处理入侵北京的侵略者谈判中配合默契,关系非浅。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当慈禧派人找到奕䜣稍一提及,双方便一拍及合。

随着奕䜣和文祥的加入,慈禧大有胜券在握之感,急召奕䜣入宫秘议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载,当时的奕䜣为了避开肃顺等人的耳目,化妆成萨满,秘密进入行宫,见到了两宫太后(也是两位嫂嫂)。大约秘议了两个多小时后,“密定计,旋返京,做部署。”

随后,奕䜣恢复咸丰弟弟的身份,哭祭了一番,并在肃顺等人面前表现出一副恭顺的姿态,极大地麻痹了8个“赞襄政务大臣”。

6天后,奕䜣急忙返回北京,进行政变部署。奕䜣返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驻扎京、津一带手握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一番交流后,胜保同意参与政变。

接着,奕䜣又争取到军机大臣文祥以及同样因肃顺等人排斥心中不满的顾命大臣僧格林沁,且僧格林沁还掌握直鲁兵权。随后,几个共同商议好政变的各项细节。

奕䜣等人已挖好陷坑,静等 “托孤八大臣”的掉入

1861年9月23日,慈禧以及“托孤八大臣”护送着咸丰皇帝的棺椁启程返回京师。

24日,慈禧以小皇帝年幼为名,提议由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其余7名托孤大臣则护送两宫皇后及小皇帝从小路提前回京。

29日,慈禧等人回到了京师,立即在大内召见恭亲王奕䜣等人,再次完善政变细节。而肃顺等人护送的灵驾因大雨影响,4天后才赶回北京。

次日早朝,两宫皇太后发动政变,奕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以“擅改谕旨、力阻垂帘”等罪状,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并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人撤职查办,严加看管。因此,7人连给肃顺通风报信的机会也没有。所以,当肃顺护送灵驾赶回北京的那一刻,也就预示着自己的覆灭。此政变,史称“祺祥政变”,也称“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不留后患,残酷处置失败政敌,巩固“垂帘听政”地位

历来政治斗争都是残酷的,但是胜利背后的辉煌也是惊人的。

接着,慈禧为了杜绝后患,诏赐载垣、端华于宗人府空室自尽;肃顺被敲碎膝盖处斩于菜市口;穆荫发往军台效力;景寿、杜翰、焦佑瀛、匡源被罢职。同时,朝中政权也形成了“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

之后,慈禧及朝中大臣根据大学士周祖培的疏言,诏改载淳热河登基年号“祺祥”为“同治”,共有四个含义,即:两宫同治;两宫与亲贵同治;两宫与载享同治;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同时,载淳也正式登基,史称“同治”皇帝。看来,这个新任大士学周祖培考虑问题那是相当的周全。

不久,在礼亲王世铎的奏请下,朝会通过了《垂帘章程》。自此,慈禧逐渐踏上了大清的权力巅峰。

图片来源网络




咸丰十一年(即公历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病危,弥留之际向肃顺等八大臣托孤。但是咸丰此时早已是命悬一线,根本无力书写这道证明八大臣掌权合法性的圣旨,因此只能找军机大臣代笔,结果这一代就出事了,后来慈禧就以诏书并非出自先帝之手为由,强加给八大臣“矫诏自立”的罪名。

七月,文宗不豫,壬寅,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宣谕立为皇太子。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赞襄政务。——《清史稿·穆宗本纪》

咸丰又哪里想得到,自己死后不足三月,两宫皇太后就联合恭亲王奕訢政变夺权(史称“辛酉政变”),把他临终创立的“八大臣”权力运行机制给彻底击溃了, 八大臣手握皇命且每人都是久居官场在朝堂之上有着深厚的人脉,实力之强不容小觑,怎么会仓促之间就败北下台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飞扬跋扈,树敌太多

据史书记载,肃顺当户部尚书的时候,有一天和另一位尚书周祖培在一起同堂办公,突然手下人送来一道公文,肃顺拿来一看发现周祖培已经把它批示完了,心中顿时不快,升腾起一股无名暗火,于是明知故问地说:“是谁之诺?”,底下人硬着头皮答道:“周中堂之诺也(周祖培除了担任户部尚书之外还是协办大学士,下级俗称中堂)”。然后肃顺就对着周祖培讥讽道:“若辈愦愦者流,但能多食长安米尔,乌知公事?”。

紧接着他把周祖培所做的签署一笔勾销,自己再用红笔重新画圈标记。周祖培被肃顺这一系列的言行给震惊了,活了大半辈子没给人这么侮辱过,瞬间就被他气得脸红脖子粗,真想走过去给他一巴掌!但是周祖培知道肃顺是皇帝跟前的红人,把事情闹大自己也没有好果子吃,也就只能忍下这口气关起门来痛骂他一顿了。由此事便知肃顺平日里有多嚣张霸道了,为此他也没少得罪人,这也就有了后来他受刑的时候“道旁观者争掷瓦砾,都人称快”的场面了。

小看了年轻的慈禧、奕訢

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根本就没有想到慈禧、奕訢这两个小年轻能够翻起什么大浪来,因此对他们的暗中勾结一直没有严肃对待,最后还傻乎乎地跟着咸丰皇帝的灵柩回了北京,结果在路上的密云就被捕下了大牢,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八大臣代行皇权违反了封建社会的“潜规则”

从古至今向来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八大臣再得先帝咸丰宠幸,毕竟也是下臣,由他们来代替小皇帝行使皇权已经触犯了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大忌,人人可得而诛之。更何况他们手中所谓的先皇遗诏还不是出自咸丰皇帝的亲笔,这更给了慈禧等人陷害他们的口实,让他们死无葬身之地。

综上,八大臣并不是斗不过慈禧、奕訢,只是根本没有想到这年不过三十的叔嫂二人竟然有着如此强大的政治手段与魄力,并对此猝不及防,其结果就是两拨人还没正式开始斗法,八大臣这一边就垮台失败了。




我们先把镜头拉回到1861年11月的北京菜市口。这一天咸丰帝死后托孤的八大臣之一的肃顺被处斩立决。肃顺行刑前不愿意下跪,刽子手只好将其膝盖打断,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因一场事变,被慈禧干的几乎是全军覆灭了。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一个事实:顾命八大臣之首并不是那个大名鼎鼎的肃顺,而是载垣。这哥们是大清朝的十二个铁帽子王之一,也是咸丰帝最为倚重的大臣。不过在慈禧的眼里这些都无所谓了,谁要是想抢夺慈禧的权力,那么下场只有两个——要么自己死、要么被慈禧杀死。

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这段历史事实,一切就从慈禧说起……

1852年对于慈禧来说是改变其命运的一年,同时也是其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慈禧在晚清的选秀大赛中脱颖而出,被咸丰帝选中,摇身一变成为了咸丰帝的——兰贵人。

成为了兰贵人的慈禧,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只为了一个事业而努力:爬上咸丰帝的龙床、为咸丰帝生个孩子,最好是儿子。

剧照

据史料记载:慈禧为了引起咸丰帝的垂怜,每天主要干两件事情:一是,想着法的化妆、不断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漂亮;二是,加紧锻炼自己的嗓子,把唱小曲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候,慈禧终于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临幸之。慈禧的好日子就此到来了,往后咸丰帝隔三岔五的让慈禧去陪伴、陪伴。

咸丰帝剧照

这个时候的咸丰帝有一个无比苦恼的事情:人到中年还没有一个自己的儿子。这对所有男人来说都是个悲伤的事情、对作为皇帝的咸丰来说更是个比天还要大的事情了。

此时外面是蠢蠢欲动,一个流言开始流传——咸丰帝是生不出来儿子的。

1856年对于慈禧来说是其入宫以来的最关键的一年、也是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年慈禧帮助咸丰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可想而知咸丰帝会高兴成什么样子,那么这个儿子也就是以后的同治皇帝了。

咸丰帝是个很现实的人,立了大功就要奖赏的。慈禧生下儿子的第二年,二十二岁的慈禧,被咸丰帝晋封为懿贵妃。

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慈禧的人生也看似正在阳光大道上一路狂奔。很多人说,为啥咸丰帝不直接封慈禧为皇后呢?

慈安剧照

不好意思,有个女人已经是皇后了,而且这个女人也是慈禧无法撼动的。准确是说,不光咸丰帝在世的时候没有被慈禧撼动、就是咸丰帝死了以后,慈禧依然没有撼动这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钮祜禄氏.慈安。

如果有兴趣对比一下慈安和慈禧入宫以后的简历的话,估计大家会惊掉下巴。慈安入宫就是嫔位、入宫的第一年就被册立为皇后了;慈禧辛辛苦苦的打扮、辛辛苦苦的生了个儿子,可是入宫5年以后才被封为懿贵妃。

没办法在古代出身很重要,慈安的良家是钮祜禄氏、是镶黄旗。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钮祜禄氏和镶黄旗在大清朝意味着什么。

镶黄旗是八旗之首,旗主就是皇帝本人;钮祜禄氏一族是大清朝的四大姓之首,一共出了六位皇后。在古代讲等级、讲地位、讲身份的大环境下,慈安一出生就注定了其地位不一般。

慈安和慈禧

慈禧深深地知道慈安的厉害,于是乎,在往后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慈禧对待慈安的态度都是比较恭敬的、关键时候的关键事情也是积极找慈安商量的。

我们交代完了慈禧的历史小背景以后,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慈禧不是一个傻白甜、要不然她也不会脱颖而出成为懿贵妃的。

我们下面一起来分析一下:慈禧为什么年仅26岁的时候,就能干掉那八个老谋深算、又有咸丰帝亲自托孤的顾命八大臣呢?

咸丰帝死后的安排造成了:不是慈禧死就是八大臣亡的局面

时光匆匆过去,转眼到了1860年,这一年慈禧已经25岁了、同治载淳也已经四岁多了。可是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准时爆发了。

大清朝以及咸丰帝的发挥还是无比的稳定:大清朝又一次战败了、首都被占领、圆明园也被无情地烧了。

咸丰帝顾不了那么多了,带着慈禧、慈安以及同治帝和一班大臣们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了。不过此时咸丰帝还留了一手,那就是把恭亲王奕忻留在了京城。

这位恭亲王奕忻是谁呢?他是道光帝的第六个儿子、咸丰帝的第六弟。当年恭亲王奕忻的能力那是远在咸丰之上的,不过事与愿违,道光帝最后选择了咸丰来接班。

咸丰剧照

咸丰帝把恭亲王奕忻安排留守京城有两个意思:

一是,既然打不过洋人的话,迟早是要谈判的。恭亲王奕忻作为皇帝的代表可以主持谈判事宜,这样起码咸丰帝在承德能够遥控指挥京城的局势。

二是,咸丰帝非常注意防范这个曾经的皇位争夺者,不让他到承德来也是为了防止其乱中取利的需要。

不过这个安排最终成就了慈禧、最终也把咸丰帝亲手安排的顾命八大臣送上了西天。

到达了承德避暑山庄的咸丰帝心情极度失落、精神也是极度空虚。毕竟心就是再大,首都丢了、皇家园林被洗劫了,这心情肯定是不会好的。

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第二年,也就是1861年,咸丰帝终于在不断地打击之下以及酒色的洗礼之下,倒下了——死了。

临死之前,咸丰帝理所当然的要有所交代了,这就是所谓的皇帝遗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咸丰帝对自己死后做了哪些安排呢?

1、确立爱新觉罗.载醇为接班人,继承大统,也就是慈禧的儿子要当皇帝了——同治皇帝。这个安排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咸丰帝只有这么一个宝贝儿子。

第二条的安排很关键了:咸丰让以载恒、肃顺为首的八个大臣辅佐载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这种安排本质上也没啥问题,毕竟皇帝年纪小需要人辅佐。

第三条安排:把两个很重要的印章分别给予了:慈安和载淳,不过由于载淳年幼,载淳的印章由慈禧暂时管理。授予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

大家看出来咸丰帝的本来意思了吗?咸丰帝是想搞一个分权制衡的模式,也就是大明朝经常玩的模式——司礼监和内阁的玩法。

顾命八大臣相当于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慈安和慈禧相当于司礼监拥有批红的权力。这也就是说,最后的拍板权在慈禧和慈安的手里掌握着。

大明朝这么玩一般情况下不会出问题的,那是因为皇帝会最后坐镇的,无论是内阁还是司礼监都要听皇帝的。可是也常常出问题,例如:张居正和魏忠贤就变成了一家独大的模式了。

咸丰帝这么玩存在着几个无解的问题:

1、皇权社会的模式下,权力是私有的、是独享的,那么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出现意见分歧了找谁作主呢?

2、当时同治帝还很小,必然存在政局不稳的局面了。慈禧、慈安以及顾命八大臣都想把权力变成自己的。

恭亲王奕忻

3、此时还是在承德避暑山庄,可是远在京城还有一股子势力存在的:恭亲王奕忻。这哥们的态度也很重要。咸丰帝这么安排简直就是把恭亲王奕忻排除在权力中心以外了,失落的恭亲王必然会有所行动的。

咸丰帝本来想着是搞一搞分权制衡的模式,可是在这种安排下变成了——你不死就是我活不成的模式了。

慈禧、慈安、顾命八大臣以及恭亲王奕忻必然会上演一幕:权力争夺的游戏的。

我们来具体地分析一下:年仅26岁的慈禧到底是怎么搞定那八个老谋深算的顾命大臣的呢?

现在想想,慈禧真是厉害,年仅26岁、又是在极端不利的局面下——孤儿寡母。居然就能摆平顾命的、老谋深算的八个位高权重的大臣,在下实在是佩服得很。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究竟为什么慈禧能够干掉顾命八大臣呢?

第一,肃顺也不是什么“好人”、一开始就把人得罪完了

肃顺这个人平时的口碑就不是很好,他有几个特点:心直口快、敢于办事、敢于得罪人。不好意思了,这几个看似优点的东东在皇权社会那就是个巨大的缺点了——把人得罪光了。

肃顺当时的一个最大主张就是:重用汉臣、让那些无所事事的满臣退位让贤、回家带孩子去。往后著名的曾国藩曾完人,就是肃顺积极向咸丰帝推荐的。

这样一来,几乎朝中所有的满臣都不喜欢肃顺这个异类了。单单得罪了满臣还无所谓,可是肃顺却在一开始就完全得罪了慈禧。

咸丰帝还没有死的时候,肃顺就向咸丰建议:不如效仿汉武帝去母留子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懿贵妃以绝后患。

大家试想一下,肃顺依然把满朝的满臣得罪的差不多了、又把慈禧给彻底的得罪了。这样一来,慈禧杀肃顺的群众基础也就有了。

第二、慈禧必须要干掉这八个大臣、无路可退

皇权社会里面权力是不能分享的、是必须要独占的,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做——欲壑难填。咸丰帝死了以后,慈禧面临的就是孤儿寡母的局面了。

顾命八大臣多次想让慈禧靠边站、他们来总揽全局。很多时候八大臣讨论完了的事情直接让慈禧去盖章,他们意思很简单:让慈禧被签字、被盖章就行了,变成一个“橡皮图章”。

这样的情况下,对权力有着近乎狂热的慈禧怎么可能不干掉这八个人呢?

这还不算最猛的,这八个人完全不把远在京城的恭亲王奕䜣放在眼里。咸丰帝的葬礼都不让其参加,这样一来这八个大臣也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了。这也变相的为慈禧争取到了一个强力的盟友。

第三,这个八个大臣缺少一样东西——兵权

顾命八大臣虽然很猛、虽然有咸丰帝的遗嘱傍身,可是缺少一样最最重要的东西——兵权。当时守卫承德避暑山庄的兵权本来是在他们手里的,可是这些人干了一个昏招。

他们为了试探一下慈禧的态度,居然说他们事务繁忙没空掌握卫戍部队。对于这种天上掉虾饼的好事情,慈禧怎么可能放过——立马批示同意了。

没有兵权的八大臣拿什么去和慈禧抗衡呢?

第四,低估了慈禧的能力和决心是顾命八大臣最大的问题所在

慈禧的权斗能力、权谋水平、驾驭人的本事,估计看过近代史的人都是无比了解的。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这些能臣干将在慈禧的面前,那还是被治理的无比服服帖帖的。

可是顾命八大臣没有穿越到未来的能力,他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仅仅26岁的慈禧、仅仅是个孤儿寡母的存在。在他们心中慈禧就是个软柿子,想什么时候捏、就什么时候捏罢了。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慈禧已经在开始孤注一掷的行动了,行动的唯一目的就是:干掉这八个大臣。

慈禧采取了两部走的模式:

第一步,慈禧首先找到了一个天然的盟友慈安。当时慈安和慈禧所处的局面差不多,如果让八大臣得手的话,慈安一样会权力尽失的。

慈禧日夜的对慈安讲道理、举例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慈安同意:有条件的支持慈禧的行动。慈安也知道此时支持慈禧就是支持自己,毕竟盖章是两个人一起盖的。

第二步,慈禧敏锐的观察到:远在京城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盟友:恭亲王奕䜣。

不得不说,此时的恭亲王奕䜣是郁闷的、是难过的。以前咸丰帝在世的时候,咸丰是帝、他是臣,尽管他是咸丰帝的六弟、差一点就夺得了皇位等等。

可是正是这个原因,咸丰帝即位以外处处防备他、处处打压他,让其没有一点存在感。

按道理说要能力有能力、要身份有身份的恭亲王奕䜣,在咸丰帝死后应该能够混到个摄政王的角色。可是咸丰帝死后的安排好像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岂不是太没有天理了。

正在郁闷中的恭亲王奕䜣突然接到了:慈禧抛来的橄榄枝或者说是爬上更高位的阶梯。于是乎,慈禧和恭亲王奕䜣这对叔嫂之间那是一拍即合、积极密谋如何干掉顾命八大臣了。

慈禧后来直接让恭亲王奕䜣到承德来了,双方就在八大臣的眼皮子底下开始密谋起来。我想说,这八个大臣确实没啥用、确实不是慈禧的对手,这样的状态下都不敢有所行动,不败才怪。

握有兵权就是行事胜利的底气,奕䜣回京以后先将大将僧林格沁以及兵部侍郎胜保笼络起来。随后奕䜣又联络反对肃顺的满臣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准备就绪,慈禧在承德避暑山庄就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肃顺等人本不欲回京,可又拗不过慈禧只得答应一起扶柩回京。

结果慈禧一回京见到奕䜣和那些满臣们就开始哭诉,意思很简单无非是:肃顺等人怎么专权、怎么大不敬同治帝、怎么大不敬慈安、怎么想至慈禧母子于死地的等等。

这些剧情都是事先排练好的了,于是乎,不等八大臣辩解就把他们一锅端了。流放的流放、赐自尽的自尽、砍头的砍头——《祺祥事变》慈禧完胜。

这场事变的赢家有三个人:

慈禧当然是大赢家了,往后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模式;

慈安其实也是赢家,往后与慈禧一起开启了垂帘听政的模式。不得不说,慈禧往后唯一忌惮的人就只剩下了慈安了,例如:慈禧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就是慈安杀的。

还有一个超级赢家那就是:恭亲王奕䜣了。他从一个不被待见的亲王,摇身一边成为了事实上的摄政王了。说白了就是成功替代八大臣的位子,成为了真正的顾命大臣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复杂,基本是以下几点:

第一,傻鸟咸丰留下的恶果

咸丰明明让8大臣负责朝政,又怕大臣会篡权,加上一条必须有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能生效。

这样一来,等于让慈安和慈禧太后成为政委的决策,具有最高的决断权。

而满清向来是君臣有别,慈安太后归为正宫皇太后,理论上就是全国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无法和慈安太后对抗。

而慈安太后没什么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纵,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位于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稳赢不输。

第二,8大臣没想到慈禧会这么快下手

8大臣认为皇上刚死,太后从来没有参政过,怎么可能自毁长城,将他们掀翻。

况且,慈安太后无用,慈禧太后才26岁,只有私塾文化,属于半文盲。

发动辛酉政变前,慈禧亲自起草将肃顺等人抓捕的密谕。这种机密大事,肯定不会让别人去写,是慈禧亲笔。这个密谕让人瞠目结舌,首先字迹狗爬一样,另外密谕共237个字,有错别字16处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通顺。如“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23个字中就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

这种女人,怎么可能敢于篡夺国家大权。就算慈禧篡了权,又如何统治得了国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没想到慈禧会下手,只有肃顺有点戒备,感觉慈禧为人狠毒。

但8大臣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防备,就被慈禧派人连窝抄了。

太轻敌了。

第三,慈禧善于联络同盟力量。

慈禧联络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丰跑路以后,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实际上控制了北京的具体事务。

而奕譞则被慈禧任命为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由此,慈禧实际大体控制了北京附近的军政大权,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罗网。

但搞定8大臣后没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杀驴。

第四,8大臣树敌太多

以肃顺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汉臣。

当年满汉有别,汉人根本不能成为带兵的重要大将。

但肃顺就打破这个规律,任命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人。而李鸿章等人又处于曾国藩门下。

事实上,所谓湘军、淮军撑起满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肃顺的功劳。

肃顺还说:什么满人汉人,谁有本事谁上。

这就大大惹恼了满清权贵势力,后者觉得动了他们的奶酪,恨不得将肃顺满门抄斩。


萨沙最后说一句,根据抄了肃顺家的满清侍卫介绍:肃顺家让人不敢相信,一点油水都没有。和普通官员相比,肃顺家就多了几张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热河   避暑山庄   大臣   咸丰   慈禧   京城   兵权   同治   亲王   贵妃   太后   北京   政务   皇帝   权力   原因   美食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