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出宫后下场如何?

宫女出宫后下场如何?因为几个难以启齿的原因,她们大多沦为剩女,有的则在嫁人后难有身孕。

在清朝以前,宫女一旦入了皇宫,便终生被禁锢于高墙之内,再也见不到家人,除了极个别能被君王宠幸,绝大多数下场是老死宫中。因此,明朝时,邵太后曾对她的孙子嘉靖说:

“女子入宫后饮食起居皆不得自由,一如幽禁。以后采选宫女,不要南下江南,这也算是我留恩于江南女子。”


老宫女张玉春,曾服侍慈禧、隆裕、端康太妃,在小朝廷宫女中地位级高

至清朝,在对待宫女和太监方面,要比前朝仁慈得多。不仅大量削减太监宫女之数,从前朝的近万数奴才降至近千人,就连太监衰老出宫后也能凭证领取能够糊口的钱粮,而宫女则到了规定的年龄,就可以放出宫去自主择偶了。

只是,这些宫女出宫后,下场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乐观,反而因为种种原因,她们的下场大多尴尬,那就是很难嫁出去。这究竟是为什么?

与她们出宫的原因有莫大的关系。

清朝宫女出宫,分正常出宫与异常出宫。正常出宫是在宫里安守本分,服侍到规定的年纪,然后被放出来。

在清朝,宫女的选拔是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的,她们都是内务府三旗包衣中佐领以下的女儿,到了十三岁左右的年纪,必须要登记入册,经过宫里考察相看才能选入。

待选老宫女

一般来说,能进入宫当宫女的,起码外形智商、身体素质没有什么缺陷了。而能老实待到规定的年纪出宫,亦说明该宫女还有吃苦耐劳、老实本分的优点。

此外,正常出宫的宫女,如果之前服侍的是高级别的主子,而且较为得宠,那出宫时可以说得上是满载而归啊。因为在宫中服侍时,除了饮食起居是有份例的外,她们每月还有固定的工资。但是对于许多宫女而言,这工资她们根本不放在眼里,毕竟大头是各宫主子的赏赐。

所以,许多宫女在宫中就已经攒下许多家当了,珍妃、瑾妃的侄孙唐鲁孙后来回忆,晚清时:

有的宫女出宫,大包袱、小箱子,真有比一任肥县缺还丰裕的;至不济的,也可以弄个三五百两银子。

在当时,三五百两银子,可以说得上是小康水平了。

可是,通过皇宫考验、身家几百两的宫女,为何出宫后嫁不出去呢?

只因为,正常出宫的宫女,年纪都在25岁以上了。这还是雍正以后的年纪,康熙时,宫女出宫还得等到30岁。

储秀宫老宫女

试想,古人在15岁便已经到了婚配年龄,宫女25岁后出宫,那同龄人的孩子都快可以谈亲家了。

如此,宫女们面临的处境就很尴尬了,做人家的小妾?她们在宫中见惯了富贵荣华,心气高得很呢,带一堆家当图个妾当,她们不稀罕。

而那些未婚的同龄男性,自然有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宫中养成时刻对任何人戒备的她们,更不会轻易跳入火坑。

如此,她们就剩了下来。

再有就是异常出宫的。

异常出宫,就是没有到规定年纪就出宫了,她们的出宫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根据《内务府销档》所记载,许多宫女异常出宫是因为“笨”,譬如笨手笨脚,经常弄坏主子的东西,打破宫里的东西等等;

还有的宫女被撵出宫,是因为患了疾病。这些因疾病出宫的,大多得的是不治之症,如癫痫、痨病、痰迷等等;

此外还有因为手脚不干净被逐的,譬如偷了同事的东西,更大胆的有偷主子的东西的。

无论什么缘故,在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年代,她们这些出宫的原因会被无限地放大化,即便年纪轻轻,也无人敢要了。

当差小宫女

所以,绝大多数宫女出宫后,都沦为剩女。而她们该何去何从?家里自然不是久住之地,毕竟老姑娘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人。如此情境下,她们要么向一些寺庙捐钱捐地,住进去了此一生,要么自甘堕落,沦为烟花女子等等。

值得一说的是,即便有的宫女出宫后觅得如意郎君,也会面临一种困境,那就是她们很有可能不孕。

在清宫,很多宫女都会染上肝病,《清宫医案研究》中,许多宫女因病就医,从医生所开的药方来看,都是针对肝病的。而肝病的病因,无非因为情志抑郁、肝气阻塞,导致肝脾不和。

珍妃

而但凡肝经出了问题,血气也会郁结,于受孕有碍。传说中宫女多患有“血郁”致不孕的传闻,应该也出于这个道理。

相对于这些被剩下或者不孕的宫女,有的就过得很幸福了,譬如唐鲁孙先生就回忆过,解放前在北平见过几个老宫女,虽然已经白发苍苍,但却儿孙绕膝,结局算是非常圆满了。这种情况想来并不多,所以他才会记得那么清楚吧。

当然,还有一些下场比较特殊的。

譬如曾经在储秀宫给慈禧敬烟的宫女何荣儿,因为得宠,她被慈禧指给了梳头的刘太监,并得到慈禧赏下的厚重嫁妆,可是这对于何荣儿来说一点也不值得高兴,因为谁也不愿嫁给一个太监,但那是太后的旨意,她只有磕头谢恩。

刘太监是个赌鬼,还是个鸦片鬼,不久就把自己折腾没了。何荣儿成了寡妇,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带出宫的一些珍宝被人抢走,最后只能靠做佣工度日。

还有一个更特殊,出宫后住进了主子娘家养老,她是贴身服侍过珍妃的老宫女白大姐?

珍妃被打入冷宫后,曾经贴身服侍她的宫女白大姐也因牵连被逐出宫外。这样出宫的白大姐,自然不会被家人待见,更别提嫁人了。幸而,珍妃的母亲知道后,收留了她。

珍妃母亲去世后,白大姐继续跟着珍妃娘家人过活,她俨然成为了他他拉家的一份子。

据珍妃的亲侄儿唐海炘回忆,白大姐后来经常会和自己谈关于珍妃的一些事情,譬如她生得如何好看,在宫里如何得宠的,又是如何被隆裕所忌恨的等等。

长春宫老宫女

相对于许多被逐的宫女,白大姐的下场也算是很幸运了。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青春弥足珍贵,可是宫女们的青春却只能被深深埋在宫墙之内,一生未得绽放,不得不叫人长叹一声。




出宫以后都是老处女了,正常婚配都难!

多数宫女在30多岁都会出宫的。古人婚嫁得早。宫女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礼记》中便有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基本上等级制度确立以后便有了宫女制度。早期的宫女是从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中间选出来,只做些杂役苦活儿,后来随着主人的“服务项目”增多,有了更多的要求,宫女的来源就不能局限于以上人群了。宫女开始从民间“选美”、“采女”中选出。“选美”就像科举考试一样,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参选女子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历代都规定宫女取自良家子。宫女进宫以后并不像电视里一样马上工作,她们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专业技能培训,史料记载:“宫廷岁选秀女,凡选中者,入宫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递补,然后择其优者,教以掖庭规程,日各以一小时写字及读书。写读毕,次日命宫人考校,一年后授以六法。”

这些宫女中比较优秀的就成为宫中的女官,从事各种专业职能,一直做到老。特别幸运的是被皇上“和谐”一下,就马上鸡犬升天,全家得道了。或者被宫中哪个嫔妃看中,获得宠信,变成嫔妃娘娘的亲信,长伴左右,慢慢地变成了——“容嬷嬷”……当然了,绝多数宫女没有那么幸运。她们从选中入宫的第一天起就犹如进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满25岁乃至30岁才许出宫婚配。因病、因笨或别的原因提前出宫者,要经总管太监核查奏闻后方准出宫。有的宫女因为“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她们出宫后已是老处女了,连正常婚配都很困难。

创建于2017.8.6

编辑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李显有一年组织宫女出宫,参加元宵灯会,一夜之间几千名宫女人间蒸发,后来调查发现,这些宫女都逃跑了,《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原文是这样的:

“春,正月,丙寅夜,中宗与韦后微行观灯于市里,又纵宫女数千人出游,多亡去。”

这里的“亡”并不是死了的意思,而是逃跑的意思,唐朝官方给的结论是“私奔”,就是这些宫女在外面有相好的,借着这个机会,跟着相好的私奔了。

其实,宫女逃跑是真,“私奔”是假,很明显是官方在给这些宫女泼脏水,怎么可能几千名宫女在外面都有相好的呢?

皇宫又不是大车店,能来去自由,平时这些宫女根本见不到外面的男人,“私奔”也就无从说起,那这些宫女都跑哪去了?

为了照顾皇家颜面,史料并没有记载,我估计官方也没有太深入的调查,不过长安城,肯定瞬间多出了很多,性格高冷、见过世面的女子,我想这些宫女应该大多都便宜长安城的那些单身汉了。

那这些宫女为啥要逃跑啊?因为正常渠道无法出宫啊,在清朝之前,很多宫女入宫后,就会孤独终老至死,根本没有再离开皇宫的机会。

虽然有时候皇帝一高兴,就会放宫女出宫,可在清朝之前,并没有形成制度,也就是说,宫女在当时没有退休制度,能否出宫全凭皇帝个人喜好。

遇到明君还有重见天日的机会,可遇到昏君,几十年都不放一个宫女出宫,那就悲催了。

比如,李显那次的宫女大逃亡,就是因为当时唐朝已经几十年没有放宫女出宫了,宫女看不到希望,才借着那个机会,搞集体人间蒸发。

而就算是明君,比如李世民也只是两次外放宫女,却因此获得好评如潮,可我们仔细想想,李世民一生只外放宫女两次,就算能轮到宫女出宫,那时候年龄多大了也不好说。

直到清朝时,才建立了宫女的退休制度,最开始是三十岁出宫,后来雍正时期,把年龄又提前到二十五岁,那我们就说一下宫女二十五岁出宫后的退休生活。

我们知道宫女和太监一样,都是宫中最底层的配角,干着最累的活,遭着非人的罪,随时还可能陷入宫斗之中香消玉损。

那终于熬到二十五岁可以出宫了,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其实,出宫对于宫女来讲,未必意味着解放,很多时候却是噩梦的开始。

这些宫女往往找不到归宿,根本没有人愿意娶她们,因为这些宫女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01年龄超标问题

在今天看来,二十五岁的妙龄少女,正是结婚的好年龄,可是在古代,女孩十三四岁就结婚了,二十五岁绝对是大龄剩女。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二十五岁的宫女,就属于中年妇女了,所以家境稍微好一点的人家,怎么可能娶年龄这么大的剩女呢?

02身体健康问题

在古代宫中,宫女日夜操劳,一刻都不敢懈怠,不但身体过度劳累,吃饭时间不固定,还经常受气,所以很多宫女都会得一种叫做“血郁”的病。

这种病在古代很难治愈,并且会花大把的银子,谁家会娶回这样一个病秧子呢?慈禧身边的裕德龄公主曾说过,那些宫女病怏怏的,真不知道出宫以后怎么办。

03性格心态问题

宫女在进宫之后,会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奢华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久了,也会使这些宫女的心态发生变化,眼光也会变得很高。

并且在宫中的时候,虽然非常累,可是接触的都是大世面,一般家庭的男子,她们看不上眼,可富贵家庭的男子,又不会娶她们。

总结

综上所述,历朝历代的宫女,想出宫是很难的,只有清朝规定了宫女的退休制度,并认真执行了下来,这里面的一个原因就是,清朝的宫女都是旗人女子,皇家自然会照顾自己人。

而在其他朝代,宫女想出宫除了皇恩浩荡特别开恩之外,就只能是因为生病、笨拙、犯错等原因才可以出宫,可因为这些原因出宫的女子,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就算在清朝,可以二十五岁出宫,这些宫女也很难再嫁出去,退休生活是比较凄凉的,这也导致了,清朝时很多宫女不想出宫,最后熬成了姑姑甚至嬷嬷。




大多数宫女出宫后,都会孤独终老。因为古代女孩13岁左右,就被选进宫里。犯错就有可能被打死,费尽心机活到25岁才出来。那么为什么她们难嫁人呢?有这几个原因。

1:进宫时大部分被净身了。

很多人只知道有太监,男人进宫需要净身。其实很多女性进宫也是的。因为古代封建社会,把人的地位分的很明显,三六九等。很多女性知道,进宫之后很多事身不由己。宫里明争暗斗,自己没权没势。一旦被皇上宠幸,怀孕了就有可能被贵妃们整死。也有很多女性进宫,宫内的妃子要求给宫女净身。净身后的女性跟太监一样,是怀不了孩子的。

2:年龄大了

古代女孩结婚基本都是13.左右,而宫里的女孩出来,都是在25岁以后了。属于老处女,大龄剩女了。有钱人哪个愿意娶年龄大了。有钱都想娶个小女孩,纳妾也找小。

3:古代女孩多

古代不像现在,古代是男少女多,天天打仗,男人太缺了。古代男人地位高的原因,不仅仅是封建,而是打仗全靠男人,把男人打完了。女人找男人,都得抢着找,物以稀为贵嘛。所以年龄大的宫女很难嫁,就跟现在的老光棍一样。

4:宫女有钱,见过世面

这时候的宫女,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地主老财不想要她,而她有看不上种地的。毕竟在宫里见过大世面,谁愿意这样过。自己也有点钱,干脆不找了。

5:宫里女人心狠手辣,而且贞操可能不清白

在宫里都是明争暗斗,没有心机都被别人害死。常年这样,心肠就变得越来越狠毒,那个男人想找这样的女人。而且古代男人很看重贞操,在宫里皇上高兴了,侍卫高兴了。可能贞操就没有了。谁愿意娶个没有贞操的女人。

宫女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那个女人不想好好有个家。谁愿意被困在围墙这种,没有了自由,每天担惊受怕。




“明时宫女至数千,脂粉钱至百万。今朕宫中计使女三百,况朕未近使之宫女,年近三十者,即出与其父母,令婚配。”——康熙皇帝《庭训格言》

按照民间“算不算,三千三;够不够,三千六”的说法,清朝宫女数量虽不及明朝,当也绝对不像《庭训格言》所言,仅有“使女三百”。另据相关史料记载,清朝宫女的出宫年龄自乾隆朝以后便逐渐固定在26岁左右,这在当时也已属“老女人”行列;康熙朝时期的“年近三十,即令婚配”更不能算上“恩典”

另外,清朝皇帝虽然虽然有着祖制约束和敬事房节制,不能虚心所欲的推倒宫女,但真要喜欢上哪位宫女,提出临幸要求,宫女主动拒绝的概率却也并不高;或者她们根本就不敢拒绝。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就是宫女出身,获皇帝恩宠后,飞上枝头变成了凤凰。

当然,孝恭仁皇后、孝仪纯皇后这类成功案例,毕竟是少数。被皇帝临幸却并未生育,甚至生育以后仍被皇帝抛之脑后的宫女才是最常见的现象。

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清朝宫女出宫时已经属于“老女人”,而且很大概率上已经被皇帝临幸,她们必定会落入一个尴尬境地,落得“无人娶、没人要”的悲凉下场!

只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清朝宫女出宫后,真就没人要?

其实,我们只需要听听宫女自己怎么说,就能立马弄清楚这个问题。

根据《宫女往谈录》的记载,晚清宫女荣儿回忆了自己出宫后的结婚情景:

结婚时是很风光的,老太后以主婚人的身份,陪送了八副抬儿作嫁妆,珍宝衣物,一应俱全。

除此之外,荣儿出宫后,其家人的生活条件也立马得到了改善,父亲“游手好闲,提笼架鸟,和一般旗下人一样”;哥哥“好票戏,唱黑头,花钱买脸,是个很有名气的票友”

这是“无人娶、没人要”的表现?这是宫女出宫后,落得悲凉下场的表现?

另外,荣儿还详细介绍了另外一位年龄较长的“老宫女”出宫后的“财大气粗”

刚从宫里出来的时候,头上插的,手上戴的就够一家‘过活’(北京话,意同家当),更不用说箱子、包皮袱,积下来的赏赐。一出来就买了三所房子,吃瓦片就够过了。亲戚朋友谁不挑大拇哥呀!

如果不是两个“提笼架鸟,游手好闲”的弟弟连累,众人皆言这位“老宫女”必定能寻得一个合适的人家,能享一辈子福。

所以,清朝宫女出宫绝不像坊间传闻,会立马沦落到“无人娶、没人要”的尴尬境地,一般都会寻得合适人家,落得善终、享一辈子福。

至于原因何在,除了出宫以后的“财大气粗”外,还有着以下两个原因:

1、宫女的出身

根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的记载,隶属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之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年举行一次的“内务府选秀”,被选中的女子即入宫成为宫女。

“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如果得不到皇帝恩宠,就供职到26岁左右,出宫婚配。

“上三旗包衣”在清朝是一个特殊群体,表面上的地位虽然低于八旗旗人,当因为直接隶属于皇帝,身份地位自然不容小觑。再加上上三旗包衣大多入仕为官,而且也不乏笑傲后宫的后宫妃嫔,所以上三旗包衣的地位甚至要比下五旗都高。

有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出身,宫女们出宫以后就算寻不着显赫的八旗勋贵,寻个混迹仕途的小官,或者普通的八旗人家绝对不是难事。如果宫女的家族中再有一两个官职较高的亲属,弄个政治联盟,混个嫡福晋也并不稀奇。如果再有皇帝、皇后或者皇太后的恩典,赐婚给行政级别极高的侍卫,更是无限风光。

2、宫女的综合素质

根据《宫女往谈录》的记载,清朝宫女入宫后会接受极为严厉的礼仪、规矩学习,说话方式、声音大小、睡觉姿势、四季饮食、衣着打扮甚至喘气的频率都有着极为严格的约束。

晚清宫女荣儿就是经过这样的训练,才成为了一个“非常文静,从来不大声谈话。总是慢声细语地,一字一句地把话送到你耳朵里”的温柔女人。在极为注重礼仪、规矩的清朝时期,在宫中任职十几年的宫女们都会变成一个懂规矩、知礼仪的传统女性楷模,怎能不受男性欢迎,怎能不被大家族接受?

3、宫女的外在条件

在诸多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清朝“八旗选秀”“内务府选秀”的桥段演绎。之所以称其为“选秀”,就是要经过极为系统、全面、细致地挑选,外貌长相、身形条件自然是极为重要的选择因素。

也就是说,清朝的宫女虽然最为讲究“根红苗正”,但对外在条件也是极为关注。很多人看到网上流传的晚晴宫女形象,就认定清朝的宫女都是歪瓜裂枣、不堪入目,这是不正确甚至极为荒唐的。清朝时期之所以有那么多后宫妃嫔出身宫女,不就是因为她们的外貌长相极为出众吗?

廉亲王胤禩的生母,宫女出身的良妃卫氏甚至还是“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的所在,其惊人美貌不仅宫中闻名,就连民间也广为流传。良妃虽然不能代表清朝宫女的整体颜值水平,但也足以说明经过层层挑选后的宫女们绝对值得宫外男子追求。

所以,清朝宫女出宫后,即使已经成为“老女人”,即使有着被皇帝临幸过的可能,也绝对不会落得“无人娶、没人要”的悲凉境地。在那样一个注重礼仪规矩、注重出身门第的封建年代,迎娶一位懂规矩、知礼仪而且出身名门、背景强大,更重要的是“财大气粗”的宫女,是无数男性的终极梦想。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宫女往谈录》、《庭训格言》




在中国古代,人世间最美丽的那一群女子,一定就是——宫女!都在经过层层选美后,集中在了皇宫里。以明代为例,一个宫女通常是这样选出来的:

  • 首先是海选,由宦官在全国各地13—16岁的良家少女中选出最拔尖的5000人,并将她们集中起来;
  • 然后是初筛,从这5000名少女中,将那些最胖的、最瘦的、最不出彩的大约1000人淘汰;
  • 然后进一步筛选,仔细观察剩下人等的五官、头发、皮肤、声音、仪态等,只要有一项有瑕疵都会被淘汰。这时大约还剩下2000人;
  • 再然后是精选,这时要用尺子细量少女们的手足,还要考察她们的步资与风韵等。这时大约会淘汰1000人。
  • 最后剩下的这1000人,才能被送入皇宫充当宫女,服侍后宫里唯一的那个男人和诸后宫妃嫔。

由此可见,这1000人是绝对是真正的几十万里挑一!天下间最美丽的那部分女子全都集中在了这里!

可是,这些女子在成为宫女后,等待她们的又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是帝王的玩物?还是深宫里的杂役奴仆?她们在宫中如何排解寂寞情愫呢?她们还能再出宫吗?如果能出宫她们的结局又会是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我们便一起穿越千年历史,去看看宫女们的百样人生。

中国古代各皇朝后宫中的宫女概况。

在汉朝之前,不管是秦朝还是春秋战国,或者更早的时期里,宫女的来源是战争中战败一方的女性家眷,或者女奴隶罪犯的女家眷等。

所以这时候宫中的宫女数量并不多,顶多就是几十人,比如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宫女就只有十几人

但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君王的享乐思想便日益不可遏止。这整个天下都是我的,为何不能将全天下最美的女人们全部搜罗到身边来呢?

于是,之前那种召宫女的制度,就被改为了由朝廷派出大批人员,去各地民间挑选那些年龄在13—20岁的、最美丽的良家女子送进宫中。

统治者还给这种行为安上了诸如“选美”、“采女”等名字,搞成了一个非常严肃的国家政治活动。

就像科举考试一样,还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参选女子必须出自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的人家,这些人家的女儿就叫良家子

古代“选美”

从汉朝初年过去几十年后,到了第七任皇帝汉武帝时,宫中的宫女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人;到了汉恒帝时,其后宫聚集的美人数量高达五六千人

到了三国之后的晋朝时期,晋武帝司马炎后宫中的美女数量突破了10000人!到了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其后宫宫女人数甚至跃升到了40000人!说来实在令人咋舌。

到明朝时,皇帝后宫宫女的数量为9000人,后宫中每年光花出去的脂粉钱就高达40万两白银!足可以养一支边防大军。

宫女入宫后等待她们的是何种命运?

1、一生孤独寂寥,凄苦终老。

良家美女一旦被选为宫女,便再也不能同家人团聚,从此只能深锁宫中,与外界隔绝。只有极少数的才能获得帝王的临幸和宠爱被升为妃嫔,但绝大多数宫女都是在寂寞凄清中孤独度日。

所以在古代关于宫女寂寞凄凉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故乡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的那个唐代诗人元稹,就曾写过一首名为行宫的五言诗,道尽了宫女一生的凄苦、寂寞,与哀怨——

唐·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元稹写这首诗的时候,唐玄宗已经去世几十年了,但是他当初在位时的后宫宫女们都还在。随着时间一年年过去,宫女们守着凄冷的行宫,从当初的红颜少女活活熬成了白发老妪,最后只能无事闲聊唐玄宗的八卦,以打发枯燥、无味、无趣的时间。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和太监虚应故事玩“对食”,互慰孤寂。

后宫之中,只能有一个男人,那就是皇帝,除此外都是女人和太监。人都说皇上的后宫有三千佳丽,其实如上文所说,很多皇上的后宫佳丽都不止3000。

但皇帝只有一个,这么多的佳丽是绝对顾不过来的。那宫女们正青春红颜,少女情怀,怎样排解自己的寂寞情愫呢?这就只能找宫内是男人又不是男人的——公公们

这种情况便称为“对食”,对食的原意是指搭伙共食,但后来的意思就逐渐变成了“无性行为的处对象”,主要用于描述宦官和宫女的恋爱关系。

所谓“宫掖之中,怨旷无聊,解馋止渴,出此下策耳。”对食的现象从汉朝开始直到明清,在后宫中都是极为正常和普遍的一种现象。甚至在宫中没有对象与其对食的宫女或宦官还会遭到旁人的讥笑。

隋唐五代时期·《宫词》: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3、任主上予取予求,肆意打杀。

宫女入宫后,就再没有自由身了,是属于皇家可以任意摆布和使唤的私有财产。这要是遇到一个贤明有德的君王还好,要是遇到残暴嗜杀、好色成性的主,那宫女的下场往往是极其惨烈的。

为防止宫女反抗,历朝历代对宫女的刑罚都十分严格,宫女往往一个细微的错误都有可能随时被打杀。

翻阅诸多史料记载后,发现明代宫女的命运是最为凄惨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时,就曾因自己两个宠妃之死,而迁怒于宫女宦官们,前后两次共屠杀宫女及宦官数量高达3000人之多

到了明世宗嘉靖皇帝,又因炼制“长生不老丸”,便取那些13、14岁宫女们的经血为药引。为了保持经血的洁净,又要求少女们在经期不能进食,只能吃桑叶、饮露水,给她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后来有十几名宫女忍无可忍,愤而趁嘉靖皇帝熟睡之际用绳子试图将他勒死,不料因为手法不到位没有成功,于是这帮少女尽皆被凌迟处死,死状极其惨烈。

《明宫词》:世宗性卞,待宫人多不测,宫人惧。

4、成为殉葬品。

皇帝驾崩后,宫人们以活人之身被随同一起埋在陵墓内为他殉葬,这样惨无人道的事情从夏朝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除了在唐宋两朝较少发生之外,其他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

特别是明朝时期,被朱元璋开了殉葬之先例,朱元璋死时,殉葬的嫔妃就有46人,更有宫女无数。

《明史·后妃传》: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曾用宫女及妃嫔殉葬。直到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在临死之前思虑再三最终做出了废除殉葬制度的决定,这也成为了其在位时最大功绩。

但到了清朝,殉葬制度又死灰复燃,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去世时都有宫人殉葬。到了康熙皇帝在位时,才废除了这个残忍的制度。

残忍的“人殉”制度

宫女入宫后,还能再被放出宫吗?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只有两个朝代允许宫女在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可以出宫,一个是汉朝,一个便是清朝

在其他朝代,一旦当了宫女,便终身是宫女,除极少数宫女能得皇帝宠幸飞上枝头变凤凰外,绝大部分都是在宫中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中逐渐老去。

“入时十六今六十”,待到青春逝去、娇颜不再,她们便只能在尼姑庵中与古卷青灯共度余生,或被发配到帝王陵寝侍奉先王,了此残生。

唐·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那汉、清两代,那些宫女出宫后命运又如何?

在汉朝时期,因为在民间“采女”以充宫女的制度刚刚兴起,所以当时对宫女的制度也没这么残忍。所以汉朝宫女在年龄到30岁左右时,没有得到皇帝临幸过的是可以出宫嫁人的,并且还能获得一笔不菲的嫁妆费。

汉朝宫女出宫后,尽管她们年龄已经比较偏大了,错过了最佳结婚年龄。但她们拥有姣好的容貌和得体的礼仪,再加上丰厚的嫁妆,嫁人不存在什么问题。

当然,也有部分宫女见识过皇宫中的奢华,导致自己眼界太高、太挑剔,也很难找到心仪的对象,最终只能孤独终老。

汉代宫女服饰

而清代,则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宫女待遇最好的一朝!为什么呢?因为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从民间选宫女,清朝的宫女都出自内务府上三旗的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

再加上在清朝,八旗子女都是“高人一等的贵族”,所以“宫女”相对而言也是较为高贵的一种身份,连主子都不能随意打骂。

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爱妃惇妃就活活打死过一名宫女,在宫引发了轩然大波。事后,乾隆皇帝将惇妃“妃”的封号降为“嫔”,并通谕后宫,让大家引以为戒。

乾隆通谕:“惇妃即著降封为嫔,以示惩儆;并令妃嫔等嗣后当引以为戒,毋蹈覆辙,自干罪戾”

清朝时规定,宫女在年25岁就可以出宫,出宫的女子都会获得不菲的赏银,在皇太后、皇后、贵妃、妃等跟前伺候的,由主子自行看着办给赏银。

而更低一等如在常在、答应身前伺候的,“进宫十五年以上的赏银三十两,十五年以下的赏银二十两,十年以下的赏银十两,皆由官赏支给”。

清朝宫女身份因为不同于其他朝代,而且她们在出宫后还有着不菲的嫁妆,所以都是不愁嫁的,甚至还是人人追捧的“香饽饽”

清朝灭亡后,紫禁城的宫女被陆续解散,遣送出宫。这一大批宫女中,年轻貌美者,要么嫁给富贵人家为妾,要么嫁到普通人家为妻。但也有一部分,由于家中贫穷而沦落到了八大胡同等地。

所以,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除了极个别朝代以外,大部分朝代的宫女都是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一旦成为宫女只能孤苦一生,出宫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些可伶的女子都是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牺牲品,就算她们被放离了皇宫这个囚牢,但外面早已物是人非,她们不但回不到过去,离开皇宫生活的她们,也大概率走不向未来

这群天下间最美丽却又最孤寂的女子;最遥不可及却又最卑微的女子,是中国古代整个封建时代的悲哀!




明代的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偶然发现寺庙中有间密室里摆满了已亡宫女的牌位,庙中的僧人告诉他,这些牌位全是和她们对食的丈夫“宦官”们供奉的,每逢这些宫女的忌日,那些宦官们便会前来祭拜,悲伤的情绪甚至远超过正常夫妻。(《万历野获编》)

这则记录里,最让我感触的便是,这些宫女们凄凉的结局。长久以来,史官们的目光都放到了王侯将相身上,他们不会去关心这些弱女子的生死存亡,反倒是一些比较感性的诗人偶尔会写点宫怨诗来为宫女发声,例如杜牧的《宫人冢》 诗,便写了一位教授歌舞的宫女至死都未曾见过君王的悲惨遭遇:“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

在人数多达万人的宫女群体中,似这个宫女一般的人不知凡几。

在古代社会,宫女这个群体,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历朝历代都有明确的规定宫女主要是从出身于非医、非巫、非商贾和非百工之家的“良家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才艺和容貌俱佳,且年龄在十二三岁以下的少女

这些精心挑选的宫女,平日里主要负责伺候皇帝和妃嫔的生活,如果偶然有人受了皇帝宠幸,他们也有机会改变命运成为妃嫔。

至于那些没受到皇帝宠幸或者没能伺候在得宠妃嫔身边的宫女,她们的命运往往就是在宫中苦熬十几二十年后,等待出宫一条路了。

一、古代宫女在什么情况下允许出宫呢?

古代宫中的宫女除了通过民间选拔的方式入选外,还有自愿入宫的大臣之女、罪臣的女眷、战争中获得的俘虏、其它国家贡献的美女,这些人依据出身的不同,在她们成为宫女的那一刻天然就存在着等级差距。

因为宫女照顾的对象主要是皇帝和后宫的妃子们,所以为了皇室成员的安全考虑,能够伺候在他们身边的宫女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

这样一来,真正能留在皇帝和妃子身边的宫女数量并不多,那些没有机会跟在皇帝或者妃子们身边伺候的宫女,绝大多数时候做的都是打扫卫生、洗衣制衣之类的活计。

但是相比起那些在宫中担任职位的宫女们,这部分被忽视的宫女们也有自己的一份期待:自己是可以出宫的

对她们而言,外人憧憬的皇宫生活就如同一份特殊的经历一般,枯燥且乏味

1、朝廷大赦

古代社会每逢重大节假日,或者新皇登基、皇室成员生日、遭遇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朝廷就喜欢用大赦天下的方式来巩固皇权。

例如贞观二年九月的时候,由于天干旱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便上书唐太宗:“陛下,陛下,我听人说这次干旱是由于太上皇宫内与掖庭的宫女,深锁宫中的比较多,导致阴气郁积,才造成的干旱,不如咱们把她们放出宫去吧?”

唐太宗一听李百药这话,也觉得把这么多宫人关在宫中有些不近人情,于是他下旨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人杜正伦让他俩在掖庭西门选择三千宫女遣返出宫:“朕也觉得将宫女们长期幽闭深宫,有些于心不忍,她们平日里除了清扫庭院,又能做什么呢?不如放她们出去,另寻良配嫁了吧。”(《资治通鉴》)

唐太宗这次大赦宫女的规模,在史书上是非常罕见的,也足以说明李世民本人并不是特别重视女色。

2、到达出宫年纪

宫女这个群体,大多数时候做的都是技术活,但由于她们服务的对象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皇帝们看中的却从来不是她们的技艺,所以通常情况下,宫女一般在宫中待到25岁到30岁,就会被遣返出宫,允许宫女们自己寻找对象结婚。

二、宫女在出宫之后,靠什么维持生计?

深宫大院,对于得宠的妃子们而言,是人间的天堂,但对于底层的宫女们而言,与牢狱无异。

十几二十年幽闭于深宫之中,随时防备着陷入权力的斗争之中,这使得宫女在出宫之后,基本上已经和时代脱节。

能够被放出宫的宫女,通常是不受宠的居多,这使得她们在出宫之后基本没什么积蓄,加上她们在宫中长期从事特定的工作,所以出宫后她们能够选择的谋生手段其实并不多。

古代农耕社会,不比现在,那时候能供女子选择的职业十分稀少,加上观念的问题,一般女子过了15岁,父母就会给她安排亲事。

宫女由于在皇宫之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等她们出宫后,就已经算是“大龄女子”了,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寻常人家她们看不上,看得上的吧通常又早有婚配。

在入宫之前,宫女便是在才艺和容貌方面拔尖的存在,她们对于爱情本就有自己的一份期待,如今又在宫中待了那么久,眼界和品位自然也就提升起来了。

也就是说,宫中生活无形中提高了她们的择偶标准,也给她们这个群体打上了一层特殊的光环。

那些二十来岁,过惯了繁华生活的宫女,如果出身大户人家,她们可以通过家族的资源嫁给一些富商显贵做妻妾。

而那些出身贫寒的宫女,她们的选择面就要窄很多了:

有的人沦落风尘,依靠卖艺为生;

有的人机遇巧合,寻得良人,成就一段美好姻缘;

雍州万年县大明府校尉刘氏妻(郝氏)之墓志铭》载:去贞观廿三年 , 蒙简出宫 , 乃归于刘氏 。 且偕老百龄 , 惟情所幸 。

有的人看破风尘,出家为尼;

有的人依靠技术,从事纺织之类的工作……

唐代孟棨撰写的《本事诗》记载,诗人顾况在和朋友游船时,意外发现了一片红叶上书写有:“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疑心这是某位宫女所写,他便回信一封也写在树叶上任其漂流进宫:“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一片红叶,一池江水,顾况就通过这件事物与高墙内的宫女成了“笔友”,时间久了,两人还互相产生了感情。

后来,朝廷释放出了一批宫人出宫,这名宫女恰好就在其中。

当时,有朋友给顾况介绍相亲对象,这名宫女看到顾况家里的红叶后,感慨道:“当时偶题,不意郎君收藏。”

两人这才知道,命运让两人在人海茫茫里重逢了,有诗云:“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付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位宫人无疑是相当幸福的,当然,她只是其中的个例罢了。

通常情况下,古代官府在放宫人出宫时,都会给一定的补贴,解决她们的生计问题,如唐高宗李治时期的规定就包括:“可令官司料简,具录名帐。所司依状散下,归其戚属。若无近亲,任求配偶。所在官府,存心安置,勿使轻薄之徒,辄行欺诱,空有窃赀之弊,便无偕老之讬,务加存恤,令遂所怀。”(《放宫人诏》)

但这种帮扶是有限度的,自出宫后,往后余生,更多还是需要依靠宫女自己去打拼。

三、宫女制度对封建时代的影响

宫女地位不高,历朝历代都禁止宫人参政,但由于古代的朝堂基本上都是君王说了算,如果君王喜欢上了哪个宫女,即便她不经意间流落的一点小心思也会干预到君王的旨意。

所以,在斗争激烈的宫廷之中,宫人们即便最初不愿意参与朝政,当她们身处漩涡中时,她们为了自保,也不得不站队求生。

朝中的大臣们想安排耳目进宫,宫中的宦官、妃子们也想利用宫女来监视皇帝。唐朝末年,崔胤和宦官斗争时,宦官为了及时了解情报,便“求美女知书者数人,内之宫中,阴令诇察其事,尽得胤密谋,上不之觉也”,后来,宦官争权失败,崔胤便下令,将“宫人宋柔等十一人皆韩全诲所献,及僧、道士与宦官亲厚者二十余人,并送京兆杖杀。”

这些宫女们,无疑就成为了斗争中的牺牲品。

在封建时代,宫女这个特殊群体,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用来侍奉君王,数以万计的人常年幽居深宫,等到十几年后再被放出宫时,自己熟悉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其命运着实令人叹息。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在古代,大多数进皇城做宫女的都是为了谋生,她们不同妃嫔,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宫女干得都是伺候人的活。

一般来说,宫女十三岁就可以进宫,而出宫的年限大概为二十五岁左右,等于是把最美好的那一段年华贡献了出去。



那么,宫女出宫后会是怎样一种情况?

众所周知,古代的人婚配都比较早,二十五岁的年龄放在现代来说还算年轻,但是在古代来说绝对是年纪偏大,因为那时候,十四岁的女子可能都是几个孩子的母亲了。

所以,二十五岁出宫的宫女可谓是剩女了,那么她可选择的范围就很小了。

一、嫁入穷苦人家。

简单来说,愿意接纳她们的,一般都是穷困人家,就是没有能力成家的那种,如果宫女愿意嫁,他们也会娶,只不过今后的日子必然是十分清贫。

而宫女在宫里见惯了达官贵人,有的甚至还伺候过皇上贵妃,她们当中很大一部分自然不愿意嫁给那些一无所有的男人,除非是男方的性格特别好,或者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才会考虑。

有些宫女进宫多年,会有一些积蓄,倒是可以填补家用,不过每个朝代的宫女俸禄和待遇都不一样,清朝时候,宫女的俸禄会高一点,还会在宫女出宫的时候送一笔嫁妆。



二、加入富豪家中当妾室。

当然,也有一些宫女因为姿色出众,可以嫁入大户人家,不过一般都是以小妾的身份。

能被选中当宫女的,基本都属于清秀类型,个别会打扮,懂风情的,也是会被一些土豪看上,但是正室肯定是不可能,只能是属于妾室。

不过,只要经营得好,地位也会是挺牢固,而宫女们在宫中见惯了勾心斗角,争宠的手段肯定是要高明一点,受宠的几率也要高一点。不过要是运气不好,遇上一些难缠聪明的大房,日子过得也得如履薄冰。



三、孤独终老。

无论哪个年代,总有那么一批人会选择不婚不嫁,宫女虽然出宫的时候年纪大,但要是有一定积蓄和手艺,她们也可以完全靠自己养活自己,并不需要嫁人。

虽然不嫁人会引起一定非议,但只要足够强势,选择一个人生活的宫女还是挺多的,毕竟与其一起过贫困日子,还要屈就对方,还不如一个人过。



四,进入青楼。

前面说了,能进宫当宫女的基本都长得可以,虽然年纪有点偏大,但是在风月场所画个妆,也相差不是很大。

个别没有生存技能,也不愿意嫁人的,那么就只好选择卖身青楼这一条路了,而娱乐技艺,对于长期在皇宫的宫女,还是挺熟路的,对她们来说,进入青楼肯定要比干苦力活要轻松。

不过,进入青楼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始终会人老色衰,而且以后也不容易嫁人,大概率以后还是会孤独终老。




一般都是孤独终老,到死都无人敢娶,经济条件差的可能还会被卖到青楼当中。



宫女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说起来也不陌生了,正所谓“流水的朝代,铁打的宫女”说的就是如此了。

宫女进宫时一般都是在十二三岁的年纪,随后就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奉献给皇室。

俗话说得好,这皇宫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啊,没权没势的宫女要想出来就只能等自己年老色衰,毕竟皇室不养闲人,这时候后宫就会再招一批宫女。



其实说是年老色衰,也不过是二八年华,放在现在是正值青春,但在那时候确实是已经相对老了。

那么这些错过自己花样年华的宫女在出宫之后生活如何呢?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简直可以用凄惨来形容。



孤独终老

历史上唯一一次记载大批宫女外出的就是清朝被推翻的时候,一时间皇宫内的所有宫女都得以出宫。

但是这些宫女出宫后大多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当时没有人愿意娶宫女,这就导致大批宫女到死都是单身,这是为何呢?



宫女身体不好

其实宫女就是外表光鲜亮丽,看着是在皇上身边走动,指不定还有被皇上宠幸,一飞冲天的可能。

但大多数宫女都是没有这个机会的,并且在没有这个机会的同时还会整天心情压抑,因为指不定哪里做的不好,小命都没了。

在皇宫里面宫女是吃不好的,再加上整天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就会导致宫女贫血,最终无法生育且不能干重活。

在当时那个注重传宗接代的年代中,这样不能生育的女子就如同一个花瓶一般,耐看但是没人要。



宫女眼界偏高

虽说是皇宫里面小小的宫女,但怎么说也是见过几次大人物和见惯了奢华的人,这样的人会愿意找一个平民结婚吗?

而当时就是富豪看不上宫女,平民则是跟宫女相互嫌弃,最终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两个原因都导致大多数宫女在出宫后都面临一个无人敢娶的地步,从而孤老终身。



找人结婚

虽说宫女出宫之后大多数都是单身,但毕竟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还是有结婚现象的。

在当时宫女出宫也不过是二十四五的年纪,此时的单身汉光棍还是比较多的,有的宫女就愿意放低要求随便找个人婚配。

但虽说是结婚了,但婚后往往不会太好,不能生孩子只是其中一点,试想一下,在古代二十四五都还没能结婚的人,那该是怎么样的人?

于是这些宫女婚后很有可能会遭到暴力,严重的可能还会被他们的丈夫给卖出去,古代卖妻的例子可真不在少数。



卖身青楼

宫女在出宫之后年龄都普遍大一些,如果再选择去给谁当丫鬟难免遭到嫌弃。

而自己又没有一个丈夫,家里面的经济还需要自己来挣,可是这些宫女由于长年都在深宫当中,除了伺候人就不会别的了。

于是很多走投无路的宫女最后只好选择走向青楼,毕竟在那里面最起码不愁吃喝。

至于这些宫女为什么不回家,这些人本就是因为家中贫困才入了宫,如今回家还不是给家里增加负担。



狠心一点的家庭恐怕还会把她们送到青楼当中,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回去,从而自谋出路。

这就是宫女出宫之后的大多数归宿,或许会有例外,但肯定是少数。

不得不说宫女才是古代受到迫害最严重的群体,正直年轻被送入后宫,等再出来的时候却已经人老珠黄,就连正常的婚配都成为了问题。

这就是宫女的出宫生活,看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就给文青点个关注或赞吧,感谢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所谓宫女,指的是内务府三旗(上三旗包衣)的未婚女性,通过内务府选秀之后留在宫中服役的。也有极个别的有特殊的来源,主要发生在顺治到嘉庆朝,即从南方买来的民女。

根据康熙朝上谕来看,清初康熙时的宫女数量最多,大概有四五百人。乾隆年间在宫中的宫女数量大概有三百人上下。往后越来越少,到了光绪朝,只有一百多名了。

根据清代制度,八旗的女性必须先经过选秀才能自行婚配。对于上三旗包衣而言,参加的是内务府选秀。选入的进宫服务,没选入的放回家里随便嫁人。如果不经选秀嫁人,当事人(女儿)鞭刑,强迫离婚,发给东北或者边疆的内务府杂丁(如牲丁等,不要期待他们的各种条件)为妻,主动嫁女的父母各鞭刑。同时,之前娶这个女儿的男方也有罪。

康熙朝规定,服务到三十岁可以出宫。雍正朝规定为二十五岁。而实际上,出宫的年龄波动比较大,一般来说二十二岁上下就都出宫了。当然也有在宫里服务到三十岁左右才出宫的。

交差出宫,便可以嫁人了。有的时候,皇帝还会做媒,在某宫女要出宫的时候,指婚给一些宗室或者侍卫。

顺便一提,宫女正常的话不能辞职,除非生病或者因为笨被逐出去。所以装傻充笨是条好方法……晚清的时候,四位太妃名下每年因笨交出的女子共有十余名。如果是正常出宫的话,皇太后位下乃至于嫔位下的宫女,出宫时候的赏赐都由本主赏给,没有硬性规定。贵人以下主位位下的宫女,原定“进内十五年以上,给30两。十五年以内,20两。十年以内,10两。”后来道光帝修改说,贵人以下主位位下的宫女,满十年或十年以上的均给10两。未满十年的不赏。所以实际上后来赏赐的都是在宫里服役超过规定年龄的“超级宫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宫女   良家   妃嫔   包衣   宦官   宫中   后宫   清朝   皇宫   太监   下场   皇帝   年龄   古代   女子   制度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