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为什么被有的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因为自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几乎就当了“甩手掌柜”,负责整个大明运转的,是他的太子朱标,直到朱标病逝,朱标当了洪武朝几乎十五年的“二皇帝”。

这也解释了追封朱标为“孝康皇帝”究竟有没有资格的问题,答案自然是有,而且是极有。

朱标,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在思想较为传统的朱元璋的眼里,朱标就是他一切的继承人,是他最宠爱的儿子,于是朱标在朱元璋吴王阶段就被封世子,毫无悬念,即便其他的兄弟也优秀,但比不过朱标得宠。

但所幸的是,朱标也是个有才能和上进的人,不会仗着宠爱为所欲为,也没有发生李建成和李世民式的兄弟夺嫡的悲剧。

朱标出生于1355年,虽然朱元璋出身低贱,可是朱标出生时,朱元璋已经势力庞大,朱标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数一数二的“二代”了,和他并列的,也就是陈友谅等枭雄的儿子,又得益于朱元璋不忘自身的艰难,早早带着朱标游历人间疾苦,朱标又要比其他枭雄们的世子、儿子有才的多。

公元1368年,洪武朝建立,朱元璋此时的文臣班底,几乎都有教导过朱标,当时中书省提议学习元朝,让十三岁的太子朱标成为中书令,意义是给予“监国”的便利,但是朱元璋没同意,他仍旧让朱标深造,给朱标打造了不同于、更高于贞观朝太子李承乾的“太子天团”。

首先是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分别由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这三人担任,这三个人自然也不用说,是朱元璋开国的国柱,可见朱元璋对朱标是毫无保留地培养,除了三人外,还有数十位朱元璋的功臣,成为太子门客,例如冯胜、邓愈、刘基、杨宪、汤和等人,赫然其中。

给予朱标这个班底,不可能说真的让他们给朱标轮流上课,朱元璋的目的很明确,直接培养朱标当皇帝的直觉,朱元璋可以说自己的左膀右臂,几乎都在在朱标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移植”给了朱标。

虽说朱标还年幼,但是朱标的“皇帝之路”就是早早开始了。

直到洪武十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直接下令让太子“监国”,虽然说朱元璋有着不近人情残暴的一面,可对于儿子,他也真舍得给权力,他能一点权力也不给丞相,也能把权力几乎都给朱标,就是为了给朱标练手: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一年,朱标长子朱雄英还在世,朱元璋爱屋及乌,朱雄英被立为皇太孙,朱标一家子的地位自然是不用说的,加上朱标早早就被朱元璋灌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早就和他的兄弟们甩开了一大截的距离,朱标二十二岁监国,诸位兄弟都不可能有意见,大臣更不用说了,就这样,朱标的“威严”早早确立下来了。

整个朝廷,都把朱元璋对朱标的厚望看在眼里。

说是让太子监国,朱元璋就没有舍不得,也正是太子监国后,朱元璋发现了皇权权力还有巨大的运作空间,于是酝酿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

都说胡惟庸案废除了相权,但也累死了朱元璋,其实此言差矣,废掉相权,真正累坏的,是懿文太子朱标。

朱元璋脾气很差,经常要对人开刀,而朱标经过朱元璋的教导,还有一群大儒的辅佐,脾气很好,能够容忍很多人,也更精通帝王心术的运作,他明白以暴制暴不是最好的办法,就是这样,朱标监国十几年,和朱元璋发生了很多冲突,就胡惟庸案来讲,朱元璋和朱标也不知道吵了多少次才勉强地救下一些人。

就是一个人唱红脸,一个人唱白脸,朱标的仁厚获得了众多大臣的青睐。

很难说朱元璋到底是有意为之,就是为了打造朱标的“仁慈”形象,还是真心政见不合,就要和太子对着干,反正归根结底,朱标的声望已经不需要朱元璋的输送,自己出面就能挣来。没有洪武二十五年的病逝,朱标登基当皇帝是一点悬念都没有,因为在大家眼中,他都已经当了十几年皇帝了,只不过是换了个称号罢了。

而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朱标的早逝,和朱元璋想要高度集权造成的中央工作量剧增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朱标就是当这个“二皇帝”当死的。

为了调和大臣和皇帝的矛盾,朱标费尽心机,获得了大量臣子的支持,朱标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于,朱元璋不会打压他,和后世的康熙打压太子胤礽不一样,朱元璋从来没有打压过朱标,而朱标和胤礽也完全不同的是,朱标在兄弟中的威望很高,几乎不可动摇,朱樉、朱棣、朱棡和朱元璋出现矛盾,也是他出面解决。

因为朱樉、朱棣等人都是藩王,已经带着大量的部队就藩,虽说朱元璋想要打造家天下,但和儿子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例如朱标的二弟朱樉,他在军事上才能要比同时期的朱棣还要高,不过为人脾气暴戾,对下面的人很残暴,比朱元璋还要过火,于是朱元璋有一次把他从藩地召回,朱标负责巡查当地实情。

不过后来朱标有自己的判断,给弟弟开解了,这样一来,朱樉对朱标非常感激,这也是后来秦王朱樉一脉都仍旧效忠明显看起来错误百出的建文帝的根源,所以朱标在兄弟们的心中,是备受爱戴的,这里也包括了燕王朱棣。

文武百官崇敬,藩王兄弟拥护,皇帝还不曾打压,要说朱标不是二皇帝,谁也不信。

所以朱标被誉为史上最稳太子,最有权力的太子,朱标算半个建国皇帝,因为开国的是朱元璋,但是完善明初洪武朝的主导者是朱标,以及朱标的“太子天团”们,朱元璋虽然也刻苦勤奋,但和自幼便熟读圣贤的朱标还是不一样的,朱元璋不懂了,可以交给太子,而太子则只能靠自己。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有意搬首都到西安,因为南京的地理优势并不算强,而朱标考察回来后,还没做好下一步工作规划,就病亡了,洪武二十五年,这可是洪武朝的大事件,朱标病逝,朱元璋那么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最重要的是,他最疼爱的儿子比他还早亡。

不得不说,史上最稳太子朱标是个很大的遗憾,朱标为人处事显然是明初洪武四大案席卷后的一种曙光,只要朱标即位,朱元璋那种屠刀放在头上的威胁创伤才会被修复,但朱标却等不到那一天,朱标的病亡,对很多人来讲,都是极其不愿意的。

朱标死后不久,蓝玉倒台,又是一大批人的头滚落地上,而建文帝本来还让大家以为继承了朱标的仁厚和贤明,可谁知道建文帝更狠,直接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这些藩王本身都是朱标最好的兄弟和最重要的靠山,建文帝削藩,还导致一个叔叔自尽而亡,寒尽各位藩王的心。

洪武朝的十五年时间里,朱标的存在是向高度皇权集中过渡的磨合器,而朱棣显然是朱元璋的脾性的继承者,对文政不是很喜欢,却十分精于南征北战,为了回到父亲朱元璋当时那种完美的平衡状态,朱棣学习了朱元璋,扶持了自己那个宅心仁厚、重视手足的大儿子朱高炽“监国”,朱高炽成为了第二个朱标,当了几十年“二皇帝”。

但是朱高炽最幸运的,他还撑到了登基那天,虽然就当了很短时间的皇帝,但是他和他大伯一样的是,早早便当了很多年皇帝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因为朱标背后有着朱元璋坚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标一定会继承皇位,就连朱棣也不敢展现自己的锋芒。

常言道:“自古无情帝王家”,出生于皇家,虽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贵,但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剑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悬挂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让位置上的人时刻面临着危险。

然而朱标是个例外。身为太子,他不但地位稳固至极,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他也算得上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权力之大,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几乎所有大臣都在东宫挂名

历代皇帝为了让太子日后能更好执政,允许他们在一定限度内培养属于自己的班底,但绝不能和太多的大臣有牵连,否则会失去信任。

清朝康熙时期,皇八子胤禩本来是皇位的绝佳继承人,但因为朝中太多文武大臣支持他,康熙认为他交通大臣,不但将其臭骂了一顿,还直接取消了他继承皇位的资格。

在古代,太子交通大臣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往往会让现任统治者感到不安。因为太子本身就算潜力股,不出意外日后能够顺利继承皇位,朝中大臣都争先恐后巴结他们以便之后能够加官进爵,久而久之他们心思也就从当朝统治者转移到太子身上,办事情不会像以前那么尽心竭力。

更严重的是,如果太子笼络到足够大的势力,一些人就会怂恿东宫发动政变,提前夺取皇位。当初李渊就是没有限制李世民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导致玄武门事变的发生,自己被迫退位让贤。

李世民不是太子尚且能做到这一点,更不要说号召力更强的太子了。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提防着太子,不让他们过多接触朝中大臣。

然而朱标的待遇有所不同。朱元璋让明朝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在东宫挂职,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同时还有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开国大臣共同组建了东宫历史上的最强班底。

这种待遇在整个历史上绝无仅有,可见朱标的权力有多大。

二、代为监国,全权处理政务

有时候皇帝御驾亲征或者巡游天下,他们就会暂时将权力给予东宫,让其代为处理政务。

不过这种权力下放是有一定条件的,皇帝通常会派人专门监视太子,与此同时太子必须时不时地向他们汇报工作情况,遇到一些重要的大事还必须上报给皇帝让他们亲自处理。

更多情况下,说是让太子监国,其实就是给他们长长见识,皇帝处理政务的时候太子站在一边看着,能够拥有的实权微乎其微。

相较之下朱标才算真正拥有监国的权力。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认为他的年纪已经足够了,便授予他监国的权力。

朱标在监国期间拥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极大权力,这意味着朝中文武大臣上报事情时,必须先先交给朱标处分,然后才上奏皇帝做最终决断。

很显然,朱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算得上皇帝了,而朱元璋则扮演着兜底的角色,朱标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但也正是因为长期协助朱元璋处理朝务,他本就不好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英年早逝,为后来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为何朱元璋愿意给予朱标这么大的权力呢?笔者认为这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朱标对于朱元璋有特殊意义

众所周知,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根本没有条件娶媳妇。

后来朱元璋在郭子兴手下混出点名堂,他才娶了马秀英,那时他已经24岁,在古代算是晚婚的年纪。

又过了几年,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番事业,这时他就非常需要能够生下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

27岁那年,朱元璋率军在前线拼杀,突然收到儿子朱标出生的消息,一时间激动万分,随后他便攻下了南京,这让朱元璋更加重视朱标,认为他就是祥瑞的化身。

战事结束了,朱元璋兴奋地在在当地的一座山石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的字样,可见当时朱元璋有多么害怕自己没有子嗣。而朱标的诞生满足了朱元璋这种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往后的日子里他才会如此宠爱朱标。

二、朱标具有嫡长子的身份

在封建社会血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照宗法制皇位的第一顺承人是嫡长子,显然朱标满足这个条件,所以朱元璋注重培养他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一直深爱着马皇后。在朱元璋还未飞黄腾达的时候,马皇后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了许多帮助,两人结婚三十年,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感情。

而朱标是他与马皇后的爱情结晶,自然得到朱元璋更多的宠爱。尽管朱元璋对于自己的孩子都非常疼爱,想要通过藩王制度保证所有人都能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但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只有马皇后与朱标这一脉,这也是为什么朱标能够拥有那么大的权力。

三、朱标本身就很优秀

前面说到,朱元璋很早就把朱标当做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而朱标也从没让他失望过。

朱标经常跟着朱元璋上下朝,耳濡目染不但积累了非常多的政治经验,还能时不时地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后来朱元璋让他代为监国,朱标将政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对此朱元璋非常满意。

同时朱标性情温和,待人宽厚。朱标的几个兄弟当中,秦王、晋王、周王,哪怕是燕王朱棣都曾都犯过一些错误,而每次朱标都会从中调和,帮助他们减轻责罚或者免除责罚。久而久之朱标也就积累了一定的威信,其他几兄弟对他都很佩服。

正是因为朱标如此优秀,朱元璋才会愿意并且放心将大权交给他。

执笔君言

总而言之,朱标的确可以算历史上地位最稳固、权力最大的太子,不但拥有最为豪华的班底,还能掌握监国的实权,如果不英年早逝,铁定坐上皇位。

而朱标之所以拥有如此大的权力,是因为他拥有嫡长子的身份,并且本身非常优秀,同时对于朱元璋有着特殊的意义。毫无疑问,历朝历代的太子都希望有朱标这样的待遇!诸位读者,你们说呢?




太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作为国之储君,他具有超凡的政治号召力。但由于封建王朝的权力结构,以及专制制度,太子从某种程度是对当权帝王威胁最大的人物,是帝王家庭的悲哀也是事实。就算太子没有提前登基的想法,他身边的政治势力就很难保证了。所以,封建帝王对太子都是作为防范重点,防范太子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限制他的权力或树立一个可以与之争锋的权力集团,帝王从中平衡,方能立足于不败之地。太子一旦稍有差池,将万劫不复。

这样中国历史上就充满了各种悲情太子,他们的垮台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那就是他们的父皇。如杨勇,李建成,李承乾、胤礽。这些太子都有一个英武非凡的父皇。但朱标是个例外朱元璋不但英雄而且霸道,死在他屠刀下的功臣名将无数,唯独对朱标偏爱有家。朱标柔软,反对他杀功臣,他都从未对朱标产生不满。具体原因有:

1、朱标才能卓著。朱标储君之位很早就确立了,一直跟朱元璋学习处理政务,加之有宋濂等名师辅导,政务军务能力是的到了朱元璋的认可的。

2、朱标的人品。朱标虽然反对朱元璋杀人,但他从未有过抢班夺权的想法,只想做一些事情,对待弟弟也是十分宽容。

3、朱元璋的经历。前面说过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他自幼失去亲人,对亲情十分渴望,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可想而知,朱标在感情上对朱元璋的重要性。

这样一位无野心,有能力,有人品的太子自然能够获得一个重亲情父皇的认可和信任。有了皇帝的信任,加之太子本身具有的影响力,朱标很容易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太子。




在君主专制时代,皇帝是九五至尊,最高权力的掌控者。即便太子是皇帝选定的继承人,国家未来的主宰,但大部分的太子并没有什么实权,在前任皇帝在世时,太子的权力一般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然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一个例外,尽管他一生没有做过皇帝,一直待在太子的位置上,但他的权力却十分庞大,比之他的儿子,真正的皇帝建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许多人甚至称朱标为权力最大的太子。那么,朱标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他又为何能在一代枭雄朱元璋的手中取得如此大的权力?

朱标的权力,体现在方方面面。除掉乱世当中的太子,光论大一统王朝中正统的太子,朱标的手中握有的权力的确是十分惊人的,放在其他朝代,这简直是不敢想象。其实,大部分朝代中的太子只是身份尊贵,但没有多少实际权力,比如唐朝太子李承乾,隋朝太子杨勇,他们的废立不过是在皇帝的一念之间,而他们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既不能参与军国大事,又没有实权。

然而朱标不仅可以参与政务,还握有军权。朱标的生母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马皇后,听闻马氏为自己诞下儿子以后,正在前线指挥战斗的朱元璋竟喜极而泣,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字道:“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明史》)

朱元璋对朱标寄予厚望,他请来宋濂等名儒作为帝师,教授朱标。朱元璋自称吴王以后,立即立朱标为世子,足以可见他对于朱标的殷切期望。在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名正言顺的被立为太子。与其他害怕太子夺权的君王不同,朱元璋任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徐达为太子少傅,常遇春为太子少保。可以说,朱元璋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能臣良将们全部交给朱标,送入太子东宫。

朱标二十二岁以后,朱元璋命一切事务都由朱标决断。尽管朱元璋常常插手政务,但要知道这时候朱元璋本就是皇帝,朱标仅仅是太子,但他却能决断诸事,权力之大可想而知。而且,与其他面对父皇时需要唯唯诺诺的太子不同,朱标性格敦厚宽容,却敢于和朱元璋争吵,坚持己见。这一方面说明太子朱标性格坚毅,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朱标的权力之大。

而朱元璋敢于放权给朱标,原因有三。其一,朱标是马皇后所生,又是朱元璋嫡长子,朱元璋对朱标格外疼爱,放权给他,是想历练他,培养国家的继承人。其二,朱标性格敦厚,处理事务尽皆妥当,没有逾越之举,深得朱元璋信任。其三,朱标仁义宽厚,常调解争端,替人求情,在诸王以及朝中大臣中威望极高,朱元璋即使不给他实权他的影响力也是在的。

所以,朱元璋这位枭雄,可以对功臣狠辣无情,斩尽杀绝,但他对朱标却充满父爱。朱元璋不介意朱标权大,他相信以朱标的品行不会造反,而提前给他权力,有利于权力的过渡和交接。只可惜天妒英才,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最终还是没有做成皇帝。




自古皇帝与皇太子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微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是亲父子,血缘最近!按理说关系也应该最亲才对。但是,皇太子是明立的储君,是未来的合法皇帝,与皇帝之位只有一步之遥。皇太子取代皇帝,名正言顺!因此,皇太子又成为了皇帝最为忌惮的存在,甚至成为了皇帝的重点防范对象!这对畸形的父子,就这样维持着微妙的关系……



也正是因为皇太子地位太过敏感,即便是亲儿子,历朝历代的很多皇帝,对皇太子也是不敢轻易放权的,即便是适当放权,如命皇太子“监国”,也会在其头上套上一个、甚至多个“紧箍咒”!中国历史上皇帝对皇太子严重不信任时有发生,废太子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但是,明太祖朱元璋似乎是一个例外,朱元璋一生不仅从来没动过废太子的念头,甚至对皇太子朱标的高度放权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的。这或许和朱元璋对自己皇权的高度自信有关,但多少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对朱标这个儿子是非常信任的。



早在朱元璋尚未开元建国的吴元年,刚刚进位吴王的朱元璋便正是册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明王朝开元建国,同年朱标又被朱元璋正是册立为皇太子。可以说,在立朱标为继承人这个问题上,朱元璋丝毫没有纠结!虽然他的其他儿子、诸如明成祖朱棣同样优秀。朱元璋对朱标这个继承人也是赋予了厚望,自幼便选择名师为其授业,绝对堪称“精英教育”。同时,朱元璋还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余,亲自指点儿子“帝王之术”。朱标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心理、心态上也远比那些在父亲的不信任与阴影下长大的皇太子自信许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标对兄弟的态度,历朝历代的皇太子大部分对兄弟都是如同放贼一般、时刻保持警惕。但是,朱标对于一种兄弟却采取了“怀柔”的手段,无论哪个兄弟有过,朱标都尽力兜着、从中调和,从不落井下石。理理论上对朱标威胁最大的朱元璋嫡次子、秦愍王朱樉因为犯事被朱元璋召回南京,差点被幽禁。全靠朱标从中调和、在父亲面前尽力周旋,这才让朱樉得以回到封地西安、没有受到父亲的“严肃处理”。



洪武十年,朱元璋见朱标历练得差不多了,索性发了一道圣旨:“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什么意思?“以后你们有什么事直接向太子请示汇报,事后只会我老朱一声就行了”。纵观中国历史,敢于如此对皇太子放权的皇帝,真心没几个!换言之,自洪武十年起、至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他整整当了十五年的“见习皇帝”!而这期间,朱标的表现朱元璋总体上是非常满意的。可见,朱标的能力还是相当出众的,起码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敢于如此放权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朱标虽然手中握着近乎皇帝一般的权力,但是他对父亲与儿子、皇帝与储君之间的关系把控却是相当到位的。既没有急于抢班夺权,也没有像历朝历代很多皇太子一样“消极怠工”、为避免犯错便尽量少做事,熬死老爹就是胜利。不仅漂亮地养成了父亲朱元璋交给的工作,又让父亲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不产生任何疑心。能够稳坐二十五年皇太子、十五年“见习皇帝”之位而不使皇帝父亲生出一丝疑心、始终信任有加,这样的情商,恐怕远在朱元璋之上!



当然,朱元璋分封皇子、强制就藩的政策或许也帮了朱标的大忙。朱元璋把其他皇子全部支出了南京城,不少儿子还被送到了边疆地区,并且规定没有宣召藩王不准擅自进京。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即便哪个皇子惦记上了朱标的皇太子之位,想在皇帝老爹面前搞点什么幺蛾子也没有机会,兄弟之间想要相互联络、合伙搞事儿,难度也相当大!更重要的是,明初的藩王虽然手中有权、有兵,但却和清初掌权的皇子完全不同,清初的皇子掌权掌握的都是中央部门、位高权重!但是,明初的藩王影响力实际上只有自己封地那一小块,手里的兵多则数万、少则几千,完全无法对掌握中枢权力的朱标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就在这样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朱标有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手中最有实权的皇太子之一。只可惜,朱标没有当皇帝的命。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朱标英年早逝,年仅三十七岁。虽然后来被儿子追尊为了兴宗孝康皇帝,却又让弟弟朱棣截胡,降回了懿文太子……直到南明时期,才最终恢复了皇帝身份,却依然是个只有谥号、没有庙号的“缩水版”皇帝。




朱元璋:什么,标儿造反了?不愧是咱的好儿子!快!颁布传位圣旨!嗯。。。对了,把龙椅抬过去!还有玉玺!龙袍都替咱给他送过去!哦,对了,拿咱的尚方宝剑把旧臣都砍了!派御林军给咱的标儿开道!让我想想还有啥!哦,后宫佳丽除了漂亮没侍过寝的,全部赏赐白绫一条!愣什么愣?赶快去办啊!




朱标为什么被称为权利最大的太子?原因很简单,因为朱标在太子位上,自始至终都既不受父皇猜忌,同时也不受皇弟们威胁的太子。而纵观中国历朝历代,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太子,有且只有一个,就是朱标!



太子,国之储君,未来的皇帝,理论上在朝中的地位就仅次于皇帝老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置,确是天底下最折磨人,也是最受煎熬的。为什么?

因为,太子之位,作为封建皇权的更迭的关键,可是各方政治势力角逐的焦点所在。



首先,皇帝老子也会提防自己;

在皇帝老子看来,虽然太子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当在至高无上皇权面前,亲情也是可以置之不顾的,父子之情很可能说翻船就翻船。而这在历史上似乎并不少见,比如隋炀帝杨广就干掉了自己的父皇隋文帝杨坚;又如太子李承乾也想发动兵变干掉唐太宗李世民,只不过实力不够,失败了而已。



所以,皇帝老子也是苦命人,虽说君临天下,但打从即位起,就得处处提防别人造反。不仅要提防身边那些文武大臣,或是镇守边疆、手握重兵的大将,甚至还得提防自己的亲儿子。这点我们可参考下《琅琊榜》中那个疑心重重、玩弄权术的梁帝。

因此,历史上,当太子在位置上坐久了,形成一定势力后,皇帝老子就不得不处处提防太子,甚至扶持其他皇子来制衡太子,最终往往与太子渐行渐远......



其次,自己皇弟们个个都盯着太子之位;

而作为太子,除了要应对父皇老子对自己的忌惮和提防外,还需要时刻面对有夺嫡野心的皇兄皇弟们和相关联朝中敌对势力的政治攻击。

因此,历史上就有很多太子被自己的兄弟们拉下马,而且是太子做得越久,被干掉的几率就越高,像杨广、李建成、胤礽等,最后都被自己的弟弟拉下马了。



所以,历朝历代很多太子在这个储君之位上,几乎每天都是过得如坐针毡。太子如果太聪明能干,就会被皇帝老子猜忌;而如果太窝囊无能,又会被自家兄弟拉下马……

然而,这两项危险,朱标都没遇到过。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的嫡长子,自幼就备受朱元璋的宠爱和信赖。而朱元璋即位后又是坚决要奉行嫡长子制度的。因此,朱标的储君之位可以说是无法动摇的,打从建国起被朱元璋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并接受系统的政治培养和历练。



于是乎,在明朝初年,朱标这位太子的权力就仅次于朱元璋,而且是获得朱元璋的完全信任,众兄弟的敬畏和文武百官的拥戴,并且不受时间的推移而变弱。而所有这些,其实都使得朱标成为有史以来权力最大的太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他的长子朱标,也确实是权力最大的太子,原因有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朱元璋解除了很多开国将帅的职权,留下的权力真空,必须有人填补,朱元璋开始是用太子,来填补这些权力真空,毕竟皇帝也是两只眼睛,很多行政事务顾不过来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从来不怕给自己增加工作量。

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他在遗诏中说:

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据相关史书的记载,朱元璋曾经在8天时间内,就批阅内外官员奏折共1660件,处理国事计3391件,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

  • 这样的工作量,凭借他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很早他就让太子殿下分担政务

朱元璋见朱标已经成年,就命令一切政事先启奏太子处分,然后奏闻皇帝。他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官员不能解决的事情,以便朱标太子可以练习国政。

朱元璋告诫他,每日要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的报告,学习办事。

与此同时,他还教导太子办事情要有原则,要坚持仁政,才不会失于疏暴。能够明察秋毫,才不会惑于奸佞。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要有决断,就不致牵于文法。

事实上,朱元璋自己作皇帝以来,就从来没偷过懒,一切行政事务,他都惟恐处理得不当,从而有负上天的付托。

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休息,有朱元璋的言行身教,从此,朱标开始协助其父处理朝廷的日常政务。

可以看出,在朱元璋解除很多开国将帅的职权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必须有人填补,朱元璋开始是用太子和皇子们,来填补这些权力真空,毕竟皇帝也是两只眼睛,很多行政事务也顾不过来。

从朱标处理政务的角度看,事实上他就是朱元璋的半个宰相。可见朱标的行政权力是非常大的。

其二、朱标还是嫡长子,具有很大的家族权力,成为调和皇子矛盾的桥梁和纽带

朱标太子性格比较仁慈宽厚,对弟弟们非常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经多有过失,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过重的责罚,太子在诸王中威信也最高。

特别是马皇后病逝之后,朱标事实上成为朱元璋管理皇族的得力助手。

其三、朱标还有替父巡视地方的权力,比如视察西安和洛阳,然后解决是否迁都的问题

  • 洪武24年,朱元璋曾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为迁都西安作准备

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的情况,比较两地的优劣得失,回京后,他还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

朱标自秦中视察返京后,不久就患病了,在生病期间,他还向皇帝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情。

综上所述,朱元璋解除了很多开国将帅的职权,留下的权力真空必需有人填补,朱元璋开始是用太子,来填补这些权力真空,毕竟皇帝也是两只眼睛,很多行政事务顾不过来。

朱标还是嫡长子,具有很大的家族权力,成为调和皇子矛盾的桥梁和纽带。

朱标还有替父巡视地方的权力,比如视察西安和洛阳,然后解决是否迁都的问题。

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朱标确实是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是朱元璋第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儿子,属于嫡长子。朱标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已经28岁,古人结婚生子早,28岁生子的朱元璋绝对是晚育了,终于香火有继,既对得起祖宗,也承载了他太多的希望。

至于朱标为什么被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其实不难理解,不在乎三点原因:

一,朱元璋的全力栽培和宠爱偏爱。

1355年朱标出生,此时的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府,双方激战正酣。闻听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身为一军统帅,竟难以自持,喜极而泣,在当地一座山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字,兴奋之情溢于言表。1360年,朱元璋请到明初大儒宋濂(也就是方孝孺师傅)为才几岁的长子朱标教授知识学问。1364年,朱元璋自立吴王,立刻封朱标为世子。1367年,朱元璋派才13岁的朱标回乡代他祭祖,临行前曾多次教育他:“孩子,你生于富贵,习于安乐,当多体察民间疾苦,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且要认真访求父老乡亲,以知我创业不容易”。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和期望。



二,身边诸多能臣重臣的辅佐。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改元洪武,并立刻加封朱标为皇太子,以朝中重臣能臣兼领东宫,以辅佐太子。封左丞相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为太子少傅,常玉春为太子少保,冯胜为右詹事,刘伯温为赞善大夫。一批功勋能臣皆入太子府,朝上大半精华尽入太子东宫。虽然经过李善长案和胡惟庸案,重臣凋零不少,但后期依然有大将军蓝玉全力支持。因为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常遇春长女是朱标原配,论辈分朱标该叫蓝玉舅舅,所以蓝玉是个坚定的太子党。后期朱标的过世,加上蓝玉自己的骄横,朱元璋才不能再容他。

三,朱标德才兼备,能力出众。

朱标从小就得到大儒宋濂的亲身教导,多年下来饱读诗书,德才兼备。朱标才二十岁左右,为了锻炼他处理政事的能力,朱元璋就令所有政事均交于太子先行处置,然后再奏禀朱元璋。并让朱标跟随左右一起上朝,日临群臣,听群臣奏事,以锻炼其国政能力。经过不断磨炼,朱标德才兼备,能力出众,将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让朱元璋深感满意。

古来太子被废被杀并不少见,如汉武长子太子刘据、唐太宗太子李承乾。而朱标既能得到他的父皇朱元璋全力信任和栽培,又能得到重臣能臣辅佐,自身能力也十分出众,加上在诸藩王中威望甚高,被称为史上地位最稳、权力最大的皇储岂是浪得虚名,唯一能威胁他的对手只有他的身体。洪武二十五年,因感风寒,这位传奇的皇太子结束了他的一生。




其他朝代的太子谋反要么被杀要么被贬,而如果朱元璋要知道朱标想登基,那一定是先把自己龙袍脱下来看朱标穿上合身不合身,虽然有点夸张,当朱元璋和朱标这对父子也确实如此。



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在商人陈迪的家中,朱元璋至此算是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朱标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这自然便是嫡长子。

虽说当时朱元璋还是郭子兴帐下的一个将领,但他却没有轻视朱标的教育,因为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现如今小有职权那就一定不能在教育上亏了孩子。

在朱标六岁的时候,朱元璋便找来当时的大儒宋濂等人来给朱标讲授学业,也正是因为朱标自小接受的都是最佳的儒家文化,所以日后跟朱元璋的思想有所不同也是可以理解。



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朱标没有一点朱元璋那种暴躁的性格,取得代之的是温厚和宽容,这让朱元璋愈发的喜欢长子朱标。

龙凤十年,朱元璋在进入应天府后根据大臣们的建议便在这应天府中自立为吴王,被寄予厚望的长子朱标也自然是做了吴王的世子。

在朱标十三岁的时候朱元璋便让朱标亲自回老家祭祖,在祭祖前曾这样告诫朱标:古代的贤德之君之所以贤德,就是因为知晓百姓的疾苦从而在位期间勤俭持国。

而你生而富贵,长年生活于安乐的环境中,这次外出要沿途浏览好好观察民间疾苦体恤民情,回到老家后认真访老,这样你就知道我创业有多不容易。



此番话更像是老一辈君王在交代新一代君王如何管理国家,可见朱元璋是真的认定了朱标,要知道此时的朱标可才十三岁。

不过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对他的期望,在回去的路上是谨记朱元璋的教诲,这也导致朱标在做上皇太子后依旧经常去各地巡察看百姓是否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朱标顺势从世子改封为皇太子,整个过程中无一异议,可见朱标不仅得朱元璋的欢喜,更得大臣们的信任。



为了将朱标打造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朱元璋在给太子选择的班底上可谓是费劲了心思,最终选出一套豪华的阵容来辅佐朱标政事和军事。

左丞相李善长是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是太子少傅,常遇春则是太子少保,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官员,比如杨宪、冯胜、汤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相当于是大明的半壁江山,可见朱元璋对朱标器重到了哪种地步。



在朱元璋和一众文人学士的指导下,朱标随时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但却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坏习惯,在学习上虚心求学,在为人上慈善且殷勤。

朱标的其他弟弟之间多有争端,每次都是朱标出面给他们做和事佬,于是朱标在一众兄弟间的人缘也是最好的,没有人敢违抗他。

在朝堂之上虽说朱元璋是其父亲,但每当朱元璋有不好之处朱标都会指出,有一次宋濂因为牵扯到了胡惟庸案要被杀头。

还是朱标出面拦下了朱元璋这个举动,以太子的身份阻拦皇帝,这地位放到历史上还真没几个太子能做到。



为了更早的退位,朱元璋多次以外出征战为由让朱标代理监国,在太子监国这段时间内国家太平,这结果令朱元璋非常的满意。

洪武四年,朱标继长子朱雄英之后又迎来了次子朱允炆,朱元璋看朱允炆也老大不小了,连孩子都有两个了,便有了退位让贤自己颐养天年的想法。

于是朱元璋便下令今后的政事要先经过太子那一关,过了太子那一关再向他奉命,此举不难看出朱元璋是想锻炼朱标登基后每天需要处理大量案件的能力。

对此朱元璋再次告诫朱标四点,分别是:仁、明、勤、断,只有仁义才能治国,只有明亮才能避免受到迷惑,勤劳方可避免懒惰,能决断才不会受限。



此时朱标已经完全有能力且有资格做皇帝,如果朱标提出要登基的话恐怕朱元璋也不会斥责,因为朱标无论是哪方面都太过于完美。

洪武二十年八月份,朱标被派遣巡视陕西地界,与此同时陕西的秦王朱樉因为屡次犯错被朱元璋交回京城,朱标此行目的便是巡视陕西和调查秦王。

回去之后还是朱标求情,朱樉这才得以继续回到自己的封地陕西,这也是为什么有朱标登基从而其他藩王不敢造反的说法。



因为朱标不仅是权力大,在为人长兄这一块也确实没话说,造反都讲究一个师出有名,这是连理由都找不到。

只可惜天妒英才,朱标自从陕西回来之后就患上了风寒,并且无论用什么疗法都不见其效,朱标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被朱元璋和满朝文武寄予厚望的朱标病逝,享年36岁,白发人送黑发人让朱元璋痛苦不已。



也正是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晚年性情大变,原本还想着早点退位颐养天年的朱元璋也不得不重新培养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将近晚年,能辅佐朱允炆的时间实在有限,于是朱元璋就想到了最简单的办法,屠杀对朱允炆有威胁的功臣。

只能说随着朱标的去世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朱元璋的政治屠杀是因为朱标不在朱允炆不能压制群臣,燕王朱棣之所以敢造反就是因为登基的是朱允炆而不是朱标。



所以说朱标是权力最大的太子一点没错,他跟皇帝的距离已经不再受其他人影响了,而是全凭他想做或者不想做,一句话的事。

感谢阅读,看完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二连哟,风云妹子在此谢过诸位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吴王   秦王   太子   权力   世子   东宫   皇位   皇太子   皇子   长子   大臣   标的   皇帝   儿子   兄弟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