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剧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历史,你知道吗?

吕剧原名“坐腔扬琴”、“化妆扬琴”,系在山东琴书基础上吸收民间花鼓、小曲、腔等发展演变而成,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它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以小生、小旦、小丑这“三小”为主,唱词和道白亦多取自民间用语,演唱时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吕剧唱腔音乐系由民间俗曲演化而来,属于典型的板腔体结构,由“四平”、“二板”等调式和部分曲牌构成,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自然顺口,易学易唱,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在流行地群众中有“拴老婆橛子”的美誉。吕剧演出剧目近三百个,《王小赶脚》、《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都是其中代表性的作品。




吕剧是中国八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化装扬琴、琴戏,曲牌多数由山东琴书发展而来,主要伴奏乐器是四根弦,后来又增加了扬琴和坠琴,主要曲调由“凤阳歌”发展成了“四平”这一板式,又增添了“二板”等。

吕剧是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门地区,最具山东代表性的剧种。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吕剧名称的由来,流传着很多的说法。1900年前后,老艺人时殿元,曾以纸糊毛驴,化装演唱《王小赶脚》,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人们便把它称为“驴戏”,由于这个称号不雅,经一些文人雅士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根据博兴县老艺人的说法,吕戏原来称为“捋戏”,一是由于演唱时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手指是上下捋动,故名为捋戏,二是因中国音乐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种,总称“六吕”,因而将“捋戏”改称为“吕戏”。

吕剧自形成以来,在10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大体上是循从“山东琴书、说唱扬琴、化装琴书之沿革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起,山东省组织对化装扬琴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改革。1951年,第一个吕剧专业院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成立,1953年第一个省级院团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对剧目进行了改革创新工作,11月,山东省吕剧团在济南大观园以“吕剧”挂牌首次公演《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李二嫂改嫁》、《蓝桥会》等剧目,群众争相观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滨州市吕艺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吕剧艺术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吕剧   博兴县   曲牌   琴书   剧种   扬琴   山东省   剧目   唱腔   安徽   江苏   山东   起源   乐器   群众   民间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