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王大妈拿着100万的存折,对着女儿说:“这100万,你哥分40万,你20万,剩下40万我管。”儿子低着头不吭声,女儿看着王大妈,想说又不敢说,生怕老妈把钱收回去。


王大妈看儿女这样,她知道自己必须做这个决定,说:“那就这样说好了,下午你们把我东西收拾好送过去,我晚上就住过去。”儿子像是被刺了一下,猛地抬头说:“妈,你不再考虑下吗?”王大妈二话不说起身就走。


王大妈和王大爷已经退休多年,帮儿子把孙子带大,如今孩子上中学,外孙女也帮忙带大,上小学。老两口这才退下来享受晚年,可没想到,王大爷因为一场大病后病故,王大妈成了真正的独居老人,这时她体会到一个真理,也让她做出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决定。


去儿子家住,孙子因为正处于叛逆期,和父母多次争执,她又因宠孙子,和儿媳起冲突,儿子夹在中间难做人。


王大爷去世后,她有几个要好的老姐妹就说:“你也去养老院住,现在那里设施也好的很,你去了咱们也是个伴,和孩子住一起矛盾多,真的不行。”王大妈听了这话很生气,她说:“我有儿有女,又不是孤寡老人,我住养老院算咋回事,就是孩子们也不会同意。”


就这样,王大妈住进了儿子家,孙子是王大妈一手带大的,正上初三。他见奶奶来了,特别高兴,王大妈心里也很欣慰,觉得幸亏没听老姐妹的话,不然哪能享受到这天伦之乐。


刚住进来一个月,王大妈就和儿媳起冲突了。



一个周末下午,孙子从外面回来,他看见王大妈就抱着她胳膊说:“奶奶,有件事你得帮帮我。”王大妈就这一个大孙子,从小就是有求必应,她拍着孙子的手说:“说吧,又要让奶奶干啥?”孙子这才告诉王大妈,自己学同学时髦,打了耳钉,又怕爸妈看到生气,所以就想到让奶奶出面告诉父母,父母总要给奶奶面子的。


王大妈这才发现大孙子的耳朵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两个耳洞。王大妈也不是守旧的人,她觉得大孙子这耳钉带上还挺好看,就是现在是个学生,戴个耳钉不符合学生的规定,她告诉孙子,上学的时候可得取下来,放假了想戴了戴一戴。


按说王大妈这个决定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孩子都愉快的接受了,没想到晚上儿子媳妇回来后,就因为这个耳钉引发了家庭大战。


儿子儿媳外出回来,看到孩子居然带了耳钉,当时儿媳就发飙了:“你说你这孩子,整天不好好学习,这歪门邪道的学的倒是快。”孩子一听这话不高兴了,他反驳:“我们学校好几个同学都打了,咋人家父母没说孩子?我难道打了个耳钉就是走歪门邪道了?我这又不犯法。”


儿媳一听这话,顿时火冒三丈:“你还有理了?学生不能穿奇装异服你不知道吗?你打个耳钉就像个混社会的小混混,这是去学习吗?”说着双手就朝孩子的耳朵上伸过去,她想要把耳钉取下来。


这下子彻底激怒了孩子,他咆哮着:“我打个耳钉咋了,我奶奶都没说啥,你有啥说的?这个破家一天到晚吵吵吵,我也不想呆了。”


孩子说完摔门而去,这下子王大妈坐不住了,她一边让儿子赶紧去追,自己也要在后面追。儿子不让她去,说天都黑了,要是王大妈有个啥意外,这不是添乱吗?


好在儿子很快就把大孙子追回来了,孩子一言不发就去了卧室。儿媳气的脸都红了,她朝王大妈吵吵:“孩子打耳洞,你还说好?这有什么好,难道这符合一名中学生的标准吗?孩子你不会教育就不要教育,我教育孩子你别瞎掺和。”


儿子见气氛越来越紧张,赶紧把儿媳推到了卧室,只留下王大妈一人在沙发上生闷气。她要强了一辈子,自问对儿子儿媳问心无愧,更是心疼这个唯一的大孙子,没想到因为这样一件事,儿媳不问青红皂白就朝她一顿发火。


王大妈坐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她看儿媳送孩子上学,就儿子一人在家时,说了想了一夜的话:“孩子打耳洞我给他说了上学不能戴,放假戴,孩子都答应了,还挺开心。没想到你们一回来就这样了,最后还怪到我头上,也不是我让他打的呀!我的个性你知道,你家我是不能住下去了,说不定哪天闹的更凶,你是儿子在中间是个夹心饼,难做人呐。”


儿子听王大妈这样说,心里很不是滋味,没想到王大妈接着说:“我昨晚气不过,给你妹打电话了,刚好他们两口子都在家,说今天过来接我。”儿子知道王大妈的脾气,做好的决定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改的,他只好帮王大妈收拾东西。


王大妈住到女儿家,没想到这是女儿女婿的一个圈套,七十岁的人去了变保姆。


王大妈就这样住进了女儿家,她都没和那群老姐妹说这件事,她觉得很丢人,一开始自己信誓旦旦的说住儿子家没事,没想到这么快就打脸了,只能住女儿家。


她到女儿家,女儿就像是看到了大救星一样,两眼放光地说:“妈,你可来了,你来了就好了。”



王大妈还以为女儿对自己的这番遭遇有所心疼,没想到女儿接下来的话,让她觉得自己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坑:“妈,你不知道,前两天我公公在家晕过去了,幸亏送医院送的及时,做了全面检查后,医生说他这是因为心脏的血管堵造成的,需要做支架,婆婆也着急上火地住院了,你女婿这两天只好常驻医院,昨晚回来拿东西刚好听到你说要来,我们俩都挺高兴的。


王大妈心中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她问:“你公婆都这样了,我来住你家你俩高兴啥?”


女儿有点不好意思地说:“你知道的,你女婿是个独生子,这下子他父母住院了只能他一个人去伺候,这还伺候不过来,有时候还需要我去帮忙,这两天我这孩子没着没落的,都不知道咋弄。”


王大妈这才反应过来,原来自己是个救急的,她一边心疼女儿受累,一边气女儿算计她,可是这是自己的孩子,有啥办法呢?


王大妈就这样以将近70的高龄化身女儿家的保姆。给他们一家人做饭,还得照顾病号,做病号饭,还得操心孩子上下学,这些弄完,王大妈还要给女儿家搞卫生,几天下来,王大妈硬是瘦了一圈。


就这样,亲家出院后,女婿也没有谢谢王大妈,觉得她这是应该的。这时王大妈才明白过来,女婿这是知道自己没地方去了,觉得自己住他家就该做这些,可他没想过王大妈也是要70的老人。


一时间,王大妈觉得生活没有了奔头,自己虽然生了两个孩子,可到头来,自己却没有人心疼。


老姐妹的一番话,让王大妈决定卖房,自己给自己养老。


王大妈住儿子家和儿媳起冲突,住女儿是免费保姆,这才是个开始,今后该怎么做呢?王大妈一时间不知道改怎么做了,她自认为是一个替儿女考虑的人,也不是一个自私的人,为啥老了老了就和儿女弄不到一起去了呢?


王大妈实在是憋屈的慌,就和一个关系特别要好的老姐妹说了这件事。


老姐妹一听就说:“我当初劝你去养老院,你还说去了是给孩子们抹黑,自己有儿有女不能住那里。你看我,我也有儿呀,我就住了。我用我的退休金养活自己,也不给孩子们找麻烦,更何况这里都是年纪相仿的人,咱们的共同话题多,反而开心。孩子离的远,远香近臭,关系反而好了。



王大妈听了老姐妹的一番话,想了很久,于是她做出一个决定,把房子卖了。卖了100万,王大妈也不把这些钱都据为己有,收到钱后,她开了最后一次家庭会议。


儿子女儿来了之后,王大妈说:“我不顾你们反对还是把房子卖了,卖了100万。我今天把钱分一分,老大家加上我大孙子,分40万,老二分20万,剩下40万我养老。我知道你们要说我有退休金,那些钱够我在养老院花,这笔钱是万一我生病了,住院花,不让你们掏钱。你们都是一家人,我能不麻烦你们就不麻烦你们。你们平时如果有空来看看我就行了,没空就算了。”


听到王大妈真的要去住养老院了,儿子心里很难过,他挽留王大妈,可王大妈心意已决还是去了。


结语:


回到题主的问题:有人说“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你认同这句话吗?”为什么?


非常认同这句话。人老了,如果可以独立生活,尽量还是独立生活,有事子女在出面。这样双方都是独立的生活,谁也不干涉谁,相对自由,不管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要轻松一些,就像王大妈,虽然一生都为儿女着想,可是牙和舌头也有打架的时候,总是会有矛盾的,这样反而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人老了,想要过得舒心一定要懂得这几点:


1、有条件的话,还是自己住。这样自己也过得顺心,还不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


2、尽可能自己手中有钱。就像王大妈,在儿女家过得不舒心,可她有钱,所以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今后的生活,孩子还没啥意见。


3、不管住不住一起,尽量少参与孩子的生活,少管孩子的事,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意见和准则,让他们去折腾去吧。自己照顾好自己,就是对自己负责,就是为孩子着想,为他们减轻负担。


人老了,您觉得要不要和子女住一起?




这是个当今人口老龄化最尖锐的话题,有幸和各位志友共同交流探讨。人生在世都有充满阳光朝气,青春活泼的那个年代,也就是年青时代,那举止言行,衣着打扮,身材长相的确与老年时期有巨大差别,而到了老年后以上情况就不用说了。现如今全社会巳步入小康生活时期,老年人的确难以和年青人相处一室,自己心中必须明白这一难以起齿的事实,为了子女们正常的家庭生活,我认为还是分开居住为易。当然如果子女们要求自己给他(她)们看家带小孩,最好也别推辞,最好做到和谐相处,五福同堂其乐融融。










我认同这句话,觉得有一定道理,老少两代,甚至三代人,住在一个房子里,生活上不方便,行为上不一致,想法要求不一样,有磨擦有矛盾,大家都不开心,郁闷生气是难免的。


有百分之九十的老人都认同这句话,只有少部分老人,愿意死活与儿女住在一起。

有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也认同这句话。心甘情愿的,愿意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也少之又少,即是需要父母的帮助,他们也不一定愿意与父母同住。

老人与子女,都知道住在一起会不开心,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父母,愿意与儿女住在一起呢?这是个无耐的问题。

因为有不少儿女,需要父母的帮助,又没有能力在自己的身边,给父母买一套房子,只能住在一起,父母为了帮助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委屈求全住在一起。

父母和儿女住在一起,虽然是帮助儿女,但是儿女未必会知足,有好多儿女会觉得,父母的相帮是应该的,将来要给父母养老,自己目前有困难,父母必须帮,现在不帮,将来不养老。

就因为老少三代住在一起,才出现了那么多有不是的父母,那么多不孝的儿女。产生了严重的家庭矛盾,有的甚至结下了难以化解的矛盾,这都是两代人住在一个屋沿下的产物,大家都不开心是不可避免的。

两代人有代沟,好多事情想不到一起,做不到一致,话说不到一块去,人可忍一时,让一事,天长日久,筷子不可能不碰碗,锅沿不可能不碰勺子。

比如,消费观。

老年人,从旧社会过来,吃不饱,穿不暖,过惯了穷日子,最怕的就是受冻挨饿,节俭已经溶进了骨子里,一粒米,一棵菜,一寸布都不舍得浪费了。

年轻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就泡在蜜罐里,加上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挨冻是什么感受,在他们心里,一切都来的很轻松,很容易。

老人看不惯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剩饭剩菜不过夜,倒掉,八成新的衣服鞋子丢进垃圾桶里,没钱花了贷款,不爱做饭,下馆子叫外卖,晚上不早睡,早晨不早起,这些习惯在父母那里就是败家娘们,就是不会过日子。

年轻人看不惯老人的一些做法,认为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健康,不科学,不可取,什么年代了,还用的着那样过日子。

两代人的不开心,其实真不是有什么大问题,就是一些鸡毛蒜皮,日积月累行成的矛盾而已,既不是父母不通情达理,也不是儿女有意不孝敬父母。

所以,父母和儿女,能分开住的,最好分开住,需要互相照顾的,也要保持一定距离,距离产生美,这话有道理。


我认同这句话,父母千万别与已经结婚的儿女住在一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和儿女分开住,分开住利大于弊,行为习惯上互不干扰,生活上不用互相将就,会减少磨擦,有利于家庭和睦,提高幸福指数。




非常认同,目前正困惑的经历着,这样的生活!

老人爱唠叨,年轻人不耐烦!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生活习惯中,一大隐患问题!

妻子因为要照顾儿子一家子吃饭问题,比我早一段时间来到了儿子家,经营十几年的药店停业后,把刚刚翻新的楼房装修好,出租出去后,我也来到了儿子家,一家人住在一起了。


妻子每天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活,我在附近找了一份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

孙子上下学,由儿子开车接送,儿媳妇开了两个自己的门市部,经营衣服和鞋子。中午不回家吃饭。带饭给雇佣的营业员一起吃。妻子把我们祖孙三代伺候吃了早饭,给儿媳妇做中午带的饭菜,之后开始做中午的饭菜。每天上午忙个不停,下午去菜市场采购,天天如此。只有晚饭后,属于自己的时间,放松心情,彻底休息了。

我吃了晚饭,洗漱完了就睡觉,工作一天,浑身乏力,睡不着也就躺着看会手机。


上班的第二年年底,因为劳累过度,腰间盘突出了,停止了工作,保守治疗了一段时间,就是春节了,新冠疫情开始了,等疫情结束了,去了南方女儿那里,帮忙建厂房,回来时间就快春节了,一年就这样度过了。

有工作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感觉,在家里这段时间,感到了很多不适和代沟。

首先吃饭就是大问题:孙子吃饭是无肉不欢,儿子是这不吃那不吃!对口的饭菜不多!把做饭的妻子搞得焦头烂额!众口难调啊!把爱吃包子、饺子等面食的我俩,也不得不以做米饭炒菜为主了。而妻子胃口不好,米饭也不对她的胃口!

作息规律也是一个大问题:晚上看手机玩电脑游戏,是孙子、儿子、儿媳妇们的主要工作,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床,不知说过多少次,真的是磨皮嘴皮子,也无济于事!


看着即将上高中的孙子,玩物丧志,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真的是很痛心!大好时光,白白浪费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真的是为难和气愤。只有老师叫家长的时候,儿子儿媳才训斥孙子一阵子,之后又我行我素的玩起来了!

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等,有着天壤之别,看不惯的东西太多了!

已经感觉到了不协调的气氛了!可能孩子们,对我俩也已经感到厌恶了!

妻子总是给我唠叨:等孙子上了高中,赶紧回老家吧!已经迫不及待了!可想而知,妻子内心的感受,是多么惆怅啊!

虽然自己也明白,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天天搭钱也没有什么怨言,再说儿子经常给钱,买这买那的,也不是钱的事,就是感觉心里不舒服,没有一点幸福感,非常压抑的感觉,心里不平衡似的!这种感觉越来越敏感了!

这么多年的积蓄,都帮助儿子买房子车子了!留下的也没有多少了,妻子的身体也三高了,每天大把的药用着,还要照顾儿子一家子的生活,我感觉挺内疚的,还没有过过舒心的日子,真的是惭愧!


希望孩子们也能理解,老人们的苦衷,老人都愿意有自己一个老窝,吃好吃赖无所谓!心情好!虽然孩子们希望老人在身边,方便彼此照顾,生活条件优越,但是真的是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影响着生活质量问题,希望彼此体谅,回归自然吧!那样都是一种解脱吧!




不一定。有的是这样,有的不是这拜。

这要看具体情况,如果长辈和晚辈都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住一起还是比较好。一来老与小之间形成互补,各尽所能,家里的大小事务可能会处理得更加完美;二来家里人多有老有小会更有家的氛围,心情更加舒畅。

如果长辈和晚辈之间,有任一方不那么通情达理,就是想住一块恐怕也难相处!如果是这种情况,还是选择不住一块的好。不经常、不时刻在一起,发生不愉快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还有就是,明明白白长辈与晚辈之间很和谐,但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选择各住各的;同时,明明白白长辈与晚辈之间有隔阂,但又出于某种原因,不得不住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结合客观实际,才能做出比迨。




张阿姨试探性地给她儿子说:儿子啊,你大姨今天给我打电话说想我了,我想回老家呆几天。

她儿子犹犹豫豫地说:妈,你好不容易回去一次,要不然就在老家多住一段时间吧。

张阿姨就像生怕儿子反悔似的忙不迭地说了一声好,说完后她心里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她早就在儿子家住够了,估计儿子儿媳也够了。

张阿姨和她儿子、儿媳就住在我们家楼下,她老家是农村的,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和儿媳在我们小区里买的房子。张阿姨的老伴在前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儿子不放心她一个人呆在老家,于是就把她接到了城里。

儿子回老家接她的时候,他们村的人调侃她说:你以后就跟着儿子在城里享清福吧。

她笑着说:是啊。

她带着憧憬跟着儿子来到了城里,可是没多久她就发现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的日子实在算不上什么享清福,反而有些度日如年。

她一辈子节俭惯了,就连一粒米都不舍得浪费,不管是掉到地上还是饭桌上都会赶紧捡起来吃了,可是儿子和儿媳妇不一样。

儿媳妇特别看不惯她这一点,有一次吃完饭,她照常往喝完粥的碗里倒了点开水,把碗涮得干干净净,然后接着把水喝了。儿媳妇实在忍不住了,说:妈,你喜欢喝粥的话下次多煮一点就是了,咱家条件又不是很差,我和你儿子挣得都不少,你至于连涮碗的水都喝了吗?让别人知道了多丢人啊。

张阿姨一本正经地说:咱老家很多人都这样,这有什么丢人的,过日子就得知道节俭,老百姓的钱都是省出来的,我和你爸就是靠这样省出了供我儿子读书的钱,你们也得学着点,可不能太浪费了。

儿媳妇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你管好自己就行了,我们怎么做不用你管。

这句话说得张阿姨心里特别难受,她觉得自己这么说没错啊,她和老伴供儿子读书的钱确实就是这么一点点省出来的,老家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怎么现在的年轻人就觉得这样不正常呢?

张阿姨连续好几天都有些闷闷不乐,她也不是对儿媳妇有意见,可就是开心不起来。特别是每次看到儿媳妇把隔夜的菜或是饭都倒掉的时候,她的心都疼得要滴血。她给儿子说了好几次剩菜不要倒,留着她吃,可她儿子根本不听她的。因为剩菜剩饭的事,她和儿子闹了好几次矛盾。

她说儿子浪费粮食,儿子说吃剩菜对身体不好,张阿姨感觉无比憋屈:我都吃了几十年的剩菜剩饭了,以前长毛的馒头都照样吃,身体不照样很好吗?

和儿子儿媳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张阿姨不止和儿媳妇的关系闹得有点僵,就连儿子对她都没之前那么孝顺了。

儿子和儿媳妇出去逛街回来,每个人手里都大包小包的,张阿姨阴阳怪气地说:东西不要钱啊,怎么买了这么多。

她儿媳妇喜滋滋地说:今天商场里搞活动,很多东西比平时便宜很多,所以我们就多买了一些,我们还给你买了一双鞋。

听说给她买了一双鞋,她心里多少宽慰了一些,她一边接过鞋一边问儿媳妇多少钱,儿媳妇说:不贵,打完折还不到三百块钱。

张阿姨听了后差点哭了出来,她忍不住大声说:不到三百?在咱老家这些钱都够买十双鞋了,你们怎么就这么不会过日子啊。

儿子说:妈,你能不能不要整天说咱老家怎么样,你现在是在城里,不是在老家,我有能力让你过更好的生活,你为什么还非要去过之前的那种穷日子呢?

张阿姨说:我不是心疼你们花钱吗?你们挣点钱也不容易。

儿子说:你不用心疼我们,只要你开心就行。

张阿姨说:我不开心,一点都不开心,你们要是真想让我开心,以后就别再在我身上乱花一分钱。

儿子没再说话,看了她一眼然后就去了卧室,卧室的门砰的一声,张阿姨的眼泪又差点出来了。

张阿姨感觉在儿子家自己做什么都是错,儿子儿媳嫌她用脏水拖地、嫌她洗衣服放着洗衣机不用,非得用手洗,嫌她刷碗不用洗洁精,还嫌她上厕所不知道冲水……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儿子儿媳白天上班不在家的时候还好,下班后她和他们呆在一起,浑身各种不自在。

最让她不安的是儿子和儿媳经常因为她吵架。虽然没怎么当着她的面吵过,可是她晚上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经常听到儿子和儿媳妇在卧室里争吵。第二天,不止儿媳妇,就连儿子对她的态度都不怎么好。

她以前很少过生日,就算是过,也从来没买过蛋糕,最多包点水饺或是煮几个鸡蛋。住到儿子家里后,离她生日还有好几天儿子就嚷嚷着要给她好好过一个生日,到时候一家人出去好好吃一顿。她说什么都不同意出去吃饭,最后各退一步,儿子儿媳同意在家吃,她同意多做几个菜,买个生日蛋糕。

到了她生日那天,她儿子竟然一声不响地给她买了条金项链,她心疼地刚想说去把项链退了,儿媳妇竟然先冲儿子发起了脾气。

儿媳妇说:你给你妈花好几千块钱买条项链至少先和我商量一下吧?

儿子说:我又没花你的钱,我给我妈买东西为什么还要和你商量啊。

儿媳妇说:你孝顺,你对你妈好,你妈过生日你一下给她买条金链子,那我妈呢?我妈过生日你连个电话都不知道给她打。

儿子说:谁妈谁孝顺,我孝顺我妈,你孝顺你妈,我妈辛辛苦苦把我养这么大,我孝顺她是应该的。

儿媳妇气得直接把蛋糕摔在了地上,她说: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你孝顺我妈就不应该了是吗?你现在住的这个房子,你妈给咱添一分钱了吗?可我妈呢?买房子她给了咱二十万,装修又给了咱十万,到头来你还能说出这种话来,你的良心呢?你还有一点良心吗?

儿子说:不管买房子我妈有没有给咱添钱,她都是我妈,她养了我几十年,我就该孝顺她。

儿媳妇说:我没有不让你孝顺她,但你至少该提前给我打声招呼,不打招呼就是不行!

张阿姨又是伤心又是生气,哆嗦着大声说:你们别吵了,你们再吵我今天就回老家!

她的儿子不再吱声,儿媳妇说:妈,这是我和你儿子之间的事情,这个事我和他今天必须说清楚,说不清楚这个日子以后没法过,你不要在里面瞎掺和。

张阿姨含着泪说了一声好,然后饭也没吃就回了卧室。

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虽然没几天儿子和儿媳妇又和好如初,那天的事情就跟没发生一样,可张阿姨越发觉得住在儿子家就是一种煎熬。

儿子和儿媳结婚都快八年了还没有孩子,张阿姨做梦都想着抱孙子,她想:如果儿媳妇生了孩子,我天天在家弄着孩子,日子会更好过一些。

以前她还不怎么催儿子和儿媳,慢慢地,她把生孩子挂在了嘴上。她经常有意无意地给儿媳妇说谁谁家又生了个大胖小子,谁谁家又添了个大胖孙女。儿媳妇又不傻,自然知道她说这些话的真正意图,儿媳妇说:妈,我的工作现在正处于上升期,现在还不想要孩子,你再怎么催也没用。

张阿姨着急了,她说:你今年都已经32岁了,和你差不多年龄的人孩子都生了两个了,你们这连一个都还没有,你现在不生过几年不就成大龄产妇了吗?你不会是身体有什么问题吧?

儿媳妇有点哭笑不得地说:我的身体我清楚,我和你儿子暂时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这件事你就别操心了,我们什么时候想生自然就生了。

张阿姨哭丧着脸说: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儿子,我们家是不是要绝后了啊。

听起来她似乎是在说儿子,可实际上是在指责儿媳妇,儿媳妇生气地说:照你这样说,如果我第一胎生的是女儿,你岂不是还会再要求我生二胎?我生孩子不是为了给你们家传宗接代,如果我想生的话我自然会生,我不想生别人再怎么催也没用,我和你儿子说好了,如果我一直不想生,我们大不了就做丁克。就算哪一天我想生了,不管男孩女孩我都只会生一个,以后不论是做丈母娘还是做婆婆,我都会管好自己,少掺和儿女的家事,更不会催着儿女去生孩子!

张阿姨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等她儿子回到家后她就哭着说他们要是还不要孩子的话她就回老家。儿子气得对儿媳妇说:你为什么不能好好和我妈说话?为什么非要惹她生气,我是她儿子,你是我老婆,你也算她半个女儿,你为什么不能对她尊重一点?你下次再惹她生气,我就让你好看!

儿媳妇毫不示弱地说:她养了你,你欠她的,我不欠她的!她敬我、我敬她!她对我好,我也会对她好!她和我说话阴阳怪气,我也不会好好和她说话!你如果真把我惹急了,我现在就把你妈撵回老家去!不信你就给我试试!

张阿姨的儿子顿时就跟撒了气的皮球一样,一声都没敢再吭。

这件事之后,张阿姨的儿媳妇有好长一段时间都不怎么搭理她,就跟躲着她一样,每天早上起床后早饭都不吃就出了门,晚上她都上床睡觉了,儿媳妇才回来。她和儿子之间似乎和之前也不太一样了,儿子下班回到家后光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是玩手机,都不怎么和她说话。她心里非常压抑,感觉在儿子家一天都呆不下去了。

勉强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她下定决心要回老家,因为怕儿子不同意,所以故意找了个借口。她说:儿子,你大姨今天给我打电话说想我了,我想回老家呆几天。

儿子低头沉默了一会说:妈,你好不容易回去一次,要不然就在老家多住一段时间吧。

她忙不迭地答应了。说完后心里竟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二天,儿媳妇难得没有早走,而是陪着他们一起吃了早饭,去上班的时候还笑着叮嘱她别落了东西。张阿姨的心里又是轻松又是苦涩。

仔细想想,张阿姨和她的儿子儿媳似乎都没有做错什么,如果非要找错的话,那只能说错在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张阿姨觉得自己一肚子委屈,可实际上,她的儿媳妇心里也是憋了一肚子气,他们双方都不开心。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我是非常认同这句话的。老人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可儿女的心里也不好受。两代人生活在一起不开心,是有很多原因的。

首先就是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

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方面有很大的代沟。老人习惯了节俭,可年轻人却习惯了浪费,老人饮食清淡,恨不得天天吃素,年轻人口味却比较重,恨不得顿顿大鱼大肉。老人习惯早睡早起,年轻人却正好相反,更喜欢晚睡晚起。

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无法适应谁,老人看不惯年轻人的做派,年轻人也看不惯老人的行为。老人管得多了年轻人不乐意,管得少了自己心里又不舒坦。最后两代人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

其次是两代人的思想不同。

同样一件事,年轻人认为该这样做,老人却认为该那样做,很难达成协调和一致。比如在带孩子方面,老人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一套,殊不知现在的育儿理念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老人认为年轻人就该听自己的,毕竟自己年纪摆在那里,吃过的盐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要多,可年轻人却认为老人思想老旧、不可理喻。

本以为沟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却发现沟通竟然没有任何效果,甚至还不如直接吵一架的效果好。老人憋了一肚子气,年轻人心里也不好受,彼此都不开心。

再就是子女的家庭会不可避免地因为老人产生一些矛盾。

虽然都叫爸妈,可对自己的亲爸妈和对岳父岳父或是公公婆婆肯定会有区别,什么事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自己的爸妈,有时候一方考虑事情不周到,另一方可能就会心生不满,并且大吵大闹。和自己的爸妈闹了矛盾,过不几天就都消气了,可如果和岳父岳父或是公婆闹了矛盾,可能很久都难以释怀。妻子或是丈夫会忍不住在对象面前抱怨老人,而老人的子女听到对象说自己父母的坏话,自然不会开心,小两口可能就会你一言我一语的吵起来。

没有几个老人能一直和儿媳妇或是女婿和平共处,特别是婆婆和儿媳妇,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还有的老人特别爱挑事,他们见不得子女家庭和睦,小夫妻越是在他们的挑拨下闹的鸡飞狗跳,他们越是开心。

虽然两代人住在一起彼此都会不开心,可有时候迫于无奈,两代人不得不生活在一起,比如老人帮年轻人带孩子,老人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子女照顾等等。那么,如果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老人和子女们该怎么做呢?

老人就要有老人的样子,少说话多做事,虚心接受儿女的建议,不要动不动就摆老人的架子,更不要随便干涉儿女的决定,不要搬弄是非、挑拨离间。做父母的,不就应该希望儿女的婚姻能和谐、幸福吗?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对于老人来说又能有什么好处呢?

子女们也要有子女的样子。父母把我们辛苦养大,我们理应对他们尊敬和包容,因为他们一向以来也是这么包容我们的,我们对父母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迁就,出现了问题第一时间应该是和老人沟通,而不是冲着老人发脾气。

老人还是尽量不要和儿女住在一起,可以偶尔在一起短期的住几天,最好不要长期住在一起。如果不得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那么老人请尽量做一个明智的老人,儿女请尽量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只有这样,双方才有可能愉快的一起生活下去。




实事求是


人老了,千万别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样谁都不开心,这句话,我既认同,又不认同。


1、说认同。

是说现在社会发展到如今,不管老不老,能够不和子女住在一起,那当然很好了,起码说明家庭条件还可 以,不用挤在一起,这样大家都自由,大家都省心,当家大家都开心。特别是有儿子的,特别是又有了儿媳的,婆媳关系本就不好处,不住在一起,自然就少了很多矛盾。

2、说不认同。

是说中国是个讲究人情的社会,家族、家庭观念较重,能够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一大家子在一起,那是传统的幸福。特别是人老了,即使子女一大堆,但如果不住在一起,一旦有事,身边连个支应的都没有,就会让人感觉到孤独,感觉到无助,甚至会让人感到怀疑人生。是啊,生儿育女,忙碌一辈子,不知道这一生到底图个啥子。

那么,既认同,既不认同,是不是让人很纠结呢?其实不是,一切都要实事求事,比如,住在一起开心,大家就住在一起,住在一起不开心,大家都分开一段时间,没事可以分住,有事叫儿女过来照看几天,这样有分有合,有聚有散才是最好的。

总之,人人都有老的这一天,都有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要我说,生活嘛,随意就好,开心重要。





吴阿姨高高兴兴地与儿女住在一起,结果却是不欢而散,她跟儿子说:“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我过去的邻居吴阿姨今年67岁,老伴去世的早,一个人辛辛苦苦将儿女拉扯大,儿子和女儿不放心她一个人住,让她去家里一起住。她在儿子和女儿家各住了一年,最后对与儿女住在一起彻底失望。主要有以下问题:

1.寄人篱下生活不自在。儿子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夫妻俩和孙子分别睡两个卧室,把吴阿姨安排在了储物间,放了一张单人床,旁边都是杂七乱八的东西。吴阿姨文化程度不高,唯一的爱好是看电视。但她每次去厅里看电视,没看多长时间儿媳就要关机,说电视声音大太吵人。吴阿姨要求儿子买个小电视,放在吴阿姨住的小屋,但儿子不同意,说储物间都是纸箱等易燃物,不宜放电视。吴阿姨觉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没有办法,只能一忍再忍。

2.生活不习惯。吴阿姨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的人,可自从跟儿子生活以后,虽然吃穿不愁,生活无忧,但心情总是很郁闷。小两口下班回来就钻到屋里不出来,儿子偶尔跟他说几句话,还嫌他啥都不懂,让他闭嘴少说话。习惯了一辈子大喇叭,到了儿女家成了哑巴。她看不惯儿媳逼孩子学习,跟儿子偷偷说,孩子还小,不要逼得太紧。儿子却说,您不懂,别瞎掺和。有时候看着孩子学习很辛苦,就说让孩子休息一会儿再学,儿媳马上急眼,说老思想会耽误孩子。

3.子女看重钱。儿子和儿媳做得很过分,家里买菜等日常生活开销基本由吴阿姨掏钱,即使这样做,儿媳也不领情。儿媳觉得让婆婆同住是尽了孝道,吴阿姨付出是理所当然的。吴阿姨住在女儿家时,女婿总是说挣得太少,家里开销太大。吴阿姨被弄得很不好意思,时不时拿出几千块钱贴补女儿家。每次拿钱时女婿立马乐不可支,说一大堆好听的话,两个月后又恢复原样。经过一段时间,吴阿姨看明白了,有钱才是娘,没钱啥也不是。

4.额外负担重。女儿和女婿都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吴阿姨很体谅他们,每天除了买菜做饭洗衣打扫外,还承担了接送孩子的活。孩子每天都要上兴趣班,吴阿姨陪着去不成问题,关键是家长也要跟着学,回来辅导孩子,如果你不学,那微信群的作业就完不成。吴阿姨岁数大了,脑子不好使,智能手机也摆弄不好,女儿和女婿教了很多次,还是不会。很多次孩子的作业没完成,老师就找家长。小两口抱怨吴阿姨不用心。吴阿姨觉得,每天这么累死累活的伺候你们,不但不知道感恩,还让我去做老人做不到的事情,心情很坏。

5.饮食起居差异大。吴阿姨口味偏清淡,喜欢养生,由于有三高,在饮食上面更加小心谨慎。而儿女则截然相反,高兴了就在家吃,不高兴了就下馆子或者叫外卖。他们喜欢火锅、炸鸡、烧烤、小龙虾、啤酒等等,更加注重的是美味。作息时间方面,吴阿姨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而儿女通常都是夜猫子。如果吴阿姨唠叨几句,孩子们就很不耐烦了,老人的好心反倒成了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由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最后,吴阿姨毅然决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住。一个人的生活很是自在,经常找老姐妹聊聊天,偶尔外出旅游,心情非常舒畅,再也不去儿女家做带薪的免费保姆。吴阿姨为人好,平时有点什么事,邻居都会帮忙,他感叹儿女虽亲生,却不如邻里。她说:我想体验一下同住养老好不好,现在知道了,人上了岁数只要生活能自理,千万别和孩子同住,那滋味不好受。她跟儿子说:“我的家是你的家,你的家不是我的家。”

老人和子女住一起,确实可以享受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家庭幸福。但是,同在一个屋檐下,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日积月累,有些小的分歧就可能产生矛盾。矛盾深了,便难以调和,结果是老人和孩子都很苦恼,最后往往不欢而散。

总结和启示:

1.每个人步入晚年,都希望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但不是每个老人都能子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有些老人固执的认为,含辛茹苦将孩子养大,到老那天必须住在一起养老。同住才知道,那滋味真的不好受。

2.老人和儿女是两代人,存在代际差异。彼此的观念不同,生活、饮食、消费、育儿、卫生等等习惯差异很大,长期生活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冲突,父母和儿女都不开心。

3.住一起容易触发婆媳矛盾。婆媳关系是家家最难念的一本经。很多婆媳刚开始关系还是不错的,但相处久了,看到对方的缺点更多了,就会产生矛盾。所以,如果老人和子女分开住,这样婆婆和儿媳见面的次数不多,产生矛盾的机会也就自然减少,即便见面时有什么意见,分开一段时间各自冷静就会好多了。如果分开住的话,婆媳更容易和谐相处,家庭更和睦。

4.只要生活能自理,尽量不要和儿女同住。老年人惬意的生活方式很多,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舒畅,身体自然健康,不必跟儿女住在一起找不痛快。分开住了,才会距离产生亲和美,分住的距离越远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越好。那这个距离究竟是多远才好呢?最好就是“一碗汤的距离”,也就煲好一碗汤,送到子女那里还不凉。这样,老人既能够想子女的时候就过去看看。而子女又可以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尤其是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他们可以立马就赶到床前。

5.当老人不能自理的时候,可以请保姆到家里,或者去住养老院。




《不认同》

忍耐孤独人本性,

活着快乐自从荣。

阖家团圆幸福声,

民族团结力无穷!




有人这样认为,但不是绝对的,因为,有时候,孩子希望老人能帮忙看看孙子或看看家。有的老人呢,也喜欢和孩子一起住,好有个照应。所以说,各人想法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子女   孙子   儿媳妇   儿媳   女婿   儿女   老家   阿姨   矛盾   儿子   年轻人   老人   女儿   父母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