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在乡村扮演怎样的角色?他们医术到底怎么样?

说实话,我就是当年的“赤脚医生”。我就用我的亲身经历来说说这个问题吧!



我国最早大约在六十年代初期,上海川沙县就有了“赤脚医生”。这就是当时在全国响应上级有关号召下出现的“新生事物”。所谓的“赤脚”一词就是形容村里的医生和农民打成一片,既参加生产劳动又可以给社员们看病(南方人插秧时都是赤脚的)。因为他们都是从村里选出来的既年轻又有些文化的务农或是回乡的年轻人(大多初中或是高中毕业)。



我是一九七一年成为村里(合作医疗)第一批赤脚医生的(高中毕业)。刚开始,就是跟着曾经干过几年的保健站医生(那时候公社医院有下设有卫生保健站)边学边干。

那时候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治病就是提倡“一根针”“一把草”、“少花钱多治病”,“不花钱也治病”,以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



所谓的“一根针”就是针灸针,“一把草”就是中草药和中药偏方、验方等等。所谓的“不花钱也治病”就是自采中药材配制药方,然后自己加工成“丸、丹、膏、散”来给社员们治病。一般小病,如头痛、关节炎、腰腿疼等就可以针灸治疗。因为我们也是拿工分的,当然干这些事都是属于份内的本职工作,所以社员看病取药基本上是免费的(年底每家按人口每人上交大概是五元钱,这个可能各地也有所不同)。

现在看来,当时那样的医疗方针、方式确实有些落后,可是建国初期的农村基本就是处于这种现状。



我们虽然也是“赤脚医生”,可是在我们这里还是全脱产的,也就是不用参加生产劳动,而是专门从事采药制药、看病开方、防疫工作等(那时候的疫苗主要是预防“天花病”、小儿麻痹症等)。



我们为什么脱产呢?因为我们那个村比较大,社员住的也比较分散,所以“赤脚医生”的工作量也比较大的。比如村里有生病的,特别是老年人行动不方便的,我们都是送医上门服务(打针、送药、输液等。那时候也是实行中西医结合的)。



要说赤脚医生的业务能力如何,实话实说确实是不能和医院医生相比的。刚才说了他们文化大多都是初、高中学历。至于业务上,那时候也没有职称,就是边干边学,请教老医生等。当然,这期间也是不断轮流参加短期培训的,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一年,再加上工作实践,几年下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感冒、痢疾、胃病以及各种杂病、外伤包扎、伤口缝合等)都能诊治了!遇到处理不了的大病、急病,我们也会及时全程陪护送到上级医院诊治。虽然各种条件所限,但是由于赤脚医生们的责任心都很强,工作也都非常认真,所以责任事故也比较少!



要问赤脚医生到底是属于什么角色呢?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赤脚医生虽然不能算是正规医生,可是在那个农村比较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是真正的担当起了医生的角色!虽然他们医术不是很高,但在当时他们确确实实为农村解决了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大问题!他们勤勤恳恳、热爱本职、努力学习、任劳任怨、认真负责,深受农民欢迎,为当时还比较落后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和广大农民们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在我们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虽然“赤脚医生”已经成为了历史,可是“赤脚医生”的那种不脱离群众、刻苦敬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颂扬的!




在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队伍主要是由一些民间行医者和一些有文化的知识青年组成,也有在部队当过卫生员的复员恳伍军人,经过相应的一些常见病医疗知识的专业培训就上岗了。一般不脱产,有医则行医,无医就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

他们医疗设备比较简单,没有专门的医疗室,一般只有一个医疗箱,里面放有听珍器、注射器,银针盒、常备药、体温表及外伤急救药品及材料,如消炎粉、纱布胶布等。家中就是他们的珍所,有社员在家病了,能来则来,不能来的只要一喊,带着药箱就及时出珍,无论是白天和夜晚,还是在生产队劳动与在家,基本上是随叫隨到。他们没有什么特殊待遇,生产大队有点不多的补贴,有的是药品中间差归其本人,而在生产干了多少时间的活就计多少时间的工分。

用中医就是通望闻问切,给病人开个方子去中药房买药或叫病者就地整点草药就可以了。用西医的就问一下病情、用听珍器听一听或考考体温进行打针吃药。但赤脚医生们往往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看病与治病,虽然他们没有上过什么专业学校,但对于一般的常见病还是不在话下的,有的还是祖传医生、有祖传秘方,特别是用银针可使休克的人及时苏醒过来,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是毛泽东时代的一大创举,是医疗面向广大农村,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光辉典范,极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广大农民长期看病难的具问题,让农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就在家门口甚至是不花钱或者只花几分钱、几角钱,也用不着去很远的医院的情况下就能治好的举措,六七十年代的赤医生确实是功不可抹。




我60后农村人,乡下赤脚医生,赤脚老师都见过,所谓赤脚就是不拿国家正式工资的乡下村医和乡下老师,他们高中毕业就被选派学习培训,然后走马上任岗位,他们虽然业务水平不高,但为人热情,爱岗敬业,年轻有朝气,很受乡下人欢迎!可以这么说,我三十岁以前,生病都是在乡下医院治疗,所以说赤脚医生功劳苦劳都有,是农村人的贴心人和守护神!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是勤勤恳恳为老百姓治病的医生。第一不图钱,第二不图名,拿工分,窜门户,有多大医术,使多大劲。就像电影《田春苗》里描写的那样!尊重医德,治病救人,没有任何红包可收!在医术上也不会弄虚作假。……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是农村农民的贴心人,随叫随到,没有任何架子和怨言,医德,医风,医术都是很好的,医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脉理寸、关、尺方面的诊断是非常好的,用药方面非常讲究,中西医结合,不会滥用抗生素,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原则,小病都是在大队,中等病在公社医院,大病才到县人民医院;跌打刀伤,疮伤,妇科的血山崩,不孕不育,接生,梅毒,花柳,难产等等,感冒发热等都在大队卫生站处理,所以后来很多赤脚医生,在职称考核评定时,有的评为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等。




扮演什么样角色?总的来说是积极向上的正面角色。众所周知,相对那个年代农村的医疗条件相当落后。普遍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又受到诸多客观限制(交通、文化程度、生活条件等)。正因为如此,赤脚医生在政府支持下应运而生。意义是正面的,可赤脚医生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某种程度上说其作用,就明鲜不同了。素质好一点的,影响自然正面的,素质差的造成医疗事故,岂止影响,简直就是破坏性作用。总的就医术水平来说,好的少差的多。




六七十年代的赤脚医生为时代保卫者,让广大的民众健康捍卫贡献珍贵生存希望,最直尊重后榜样,感谢人们的卫士。


感谢!感谢永远不会忘记。




我家就有60年代的“赤脚医生”。

我大姐当年就到公社医院里跟着医生学习了半年时间,就到田头为社员们看病了。主要就是看一些头痛脑热的小病。再则,对急性发作的昏厥等,送正规医院进行现场医疗救治。减缓病人的病情。这在当年缺医少药的农村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由于,赤脚医生来源于农村,加上过去村中还有很多老中医,故在老中医的引导下,赤脚医生们都会在田头采摘草药,效果很好。

当然,赤脚医生每一个月会到医院各个科室里面实习,让医生做老师手把手教如何治病。

农村赤脚医生最拿手的就是为孕妇接生,这与过去的接生婆完全是两个概念。特别是女赤脚医生,她们在医院妇产科内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亲自做手术接生。后来,农村中的孕情监护很到位,婴儿和孕妇的死亡率很少发生。即便发生难产,赤脚医生提前介入做好护理后,马上就可以送到公社卫生院给予手术生产。

当然,最得益的还是那些老年农民,他们除了享受在身边的医疗外,还可以参加合作医疗,有了有限的医保,这在当年是一项创新。记得我当农民时,每年只要交5元合作医疗费,就可以得到限额内的医疗,超出部分才自己掏腰包。

我们的川沙县就是全国赤脚医生的发源地。当年的川沙县江镇公社的赤脚医生王桂珍就是中国产生的赤脚医生的代表。后来川沙县成立了川沙农大,就有赤脚医生培训班。

赤脚医生的最辉煌的历史,就是赤脚医生王桂珍站在世界卫生组织讲台上,向全世界讲述了中国农民中的医生。

从此,赤脚医生走向了世界。




那时候赤脚医生能热心为农民服务,随叫随到,感冒发烧、小创伤基本上都能诊治。但大、重病还是诊治不了,还是需要送到正规医院诊治。我蹲的大队赤脚医生据说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外科医生,所以对骨、外伤的治疗还是比较专业的。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他给社员诊治的情景。




赤脚医生是公社社员身边的懂医人,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里,赤脚医生是老百姓心中的依靠!虽然是大病解决不了,但头痛脑热一般小病是能解决的,极大的方便了群众,

赤脚医生除给群众治疗疾病外,还在防病!宣传卫生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条件,提高了百姓的生活质量,老一代农民大部分人不刷牙!在赤脚医生的宣传下,后来的人们还有不刷牙的吗?改厕所,改猪圈。攻水井!科学育儿。文明卫生的生活环境慢慢的陪养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赤脚医生   医术   沙县   缺医少药   工分   社员   小病   常见病   赤脚   公社   乡村   角色   农民   医生   农村   医疗   医院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