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单位服务几年才可以报考公务员?

事业单位人员只要符合学历、年龄等招考条件,就可以报考,但前提是必须取得所在单位的同意报考证明。

1、在公务员招考的哪个环节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答:笔试通过后的资格复审环节需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

2.事业单位人员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有哪些优势吗?

我们可以从下述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公务员考试所具有的优势。

首先,从公务员考试考查形式和内容来看,事业单位人员具有一定的优势。

公务员考试科目一般包括《行测》《申论》,行测主要通过客观化纸笔考查与公务员职业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申论则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在此基础上增加加了《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查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常识。一般而言,事业单位人员已经参加过一次考试的选拔,对公务员考试,无论是题型、内容,还是答题技巧,都较为熟悉,因此,在这个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其次,从事业单位人员自身素质来看,事业单位人员也具有较大优势。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应当具备公职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保持良好的政治素养、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心理素养。事业单位人员经过层层筛选,并且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相关实践经验,上述职业素养已经基本具备。这些职业素养可以很好地帮助事业单位人员在公务员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比如经常参加党政思想教育课、长期撰写各类公文,使得事业单位人员更加了解时事,并强化了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作答行测常识题目和申论公文写作题目有很大帮助。再比如,事业单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各类事件,使得自己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也是公务员考试面试中经常会考查的题型。

总之,事业单位人员报考公务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应戒骄戒躁,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也要虚心补足自己的短板,这样才会在公务员考试中成为最后的胜者,从而踏入职业生涯的新征程。




随着公职考试的热度不断上升,竞争也日益激烈,想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考生可以说是挤破了头;而不少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不满足的人,希望更上一层楼,会继续考公务员,一般来说,两者没有冲突,考上公务员后可以离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业单位在签订合同时,会规定五年的最低服务期限,就会有朋友疑惑,事业单位五年服务期内,能考公务员吗?

签了五年服务期,严格来说是不能考公务员的,报考需要单位同意,包括辞职也得征得单位同意。那服务期内可以中途辞职吗?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会有什么影响?

下图是一位在职员工提出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网友们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网友A:一、你们单位要批准你辞职,不批准你都是白搭!二、人社局也要批准,不然你的档案编制会被扣着,你也进入不了公务员系统。

网友B:我们刚进单位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试用期考走,随时可以辞职,过了试用期就需要交违约金了,如果合同有规定的话,反正一切是按照合同来。

相信大家看完都很清楚了,有任何不同的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文:湖北事业单位




把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拿出来,看看上面是否有服务期,以及考公务员情况的说明。

建议你咨询单位,因为有些事业单位对工作人员报考公务员开“绿灯”,不管是否在服务期内。

还是看你单位领导的态度,如果单位想留人,服务期也考不了,公务员面试资格审查环节要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的,没有这个证明,后续无法通过审核,也就无法办理录用手续。




事业单位正式列编人员,只要不是公务员身份,是可以继续报考公务员招考考试的,无论是省考还是国考,都可以。不过,提前先了解这三个方面的信息。

列编岗位是否有最低服务年限

“最低服务年限”,其设定的初衷,是为了让已经考录的公务员、能够安心在现有岗位上工作够一定的时间年限,既能保证青年干部队伍的稳定,又能确保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下去。

同时,根据公务员法及其他公务员管理的相关规定,在未完成“最低服务年限”之前,公务员是不能够辞职的。

但是,最近几年,各地事业单位的招考公告中,也出现了“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

以我们当地为例,从2019年开始,事业单位的招考都要求了考录后的事业人员,必须满足三年的最低服务年限后,才可以调动或者辞职。

因此,题主想要继续考公务员,先看看当初自己报考的岗位及列编的单位,有没有要求最低服务年限,及签订相关的服务协议之类。

列编单位试用期的要求

其实,就算没有最低服务年限,很多事业单位招考时,对“试用期”的规定也有些模棱两可。

很多地方,对尚在试用期(一般是12个月)内的入编人员,并不明令禁止他们继续报考或者发生调动、辞职等行为;但是,也有部分地方、部分单位,会明确规定试用期内不允许调动、借调(或抽调),甚至辞职。

对于这些单位或岗位,只有过了试用期才能继续报考,否则,会影响后续人事手续的办理。

拟报考的公务员岗位是否要求基层工作经历

如果题主现在列编的事业单位岗位,试用期没有硬性规定,也没有要求最低服务年限,或者个人入职时间已经过了(即将满足)最低服务年限的,可以考虑报考公务员。

不过,无论省考还是国考,很多招考岗位要求报考者有“两年及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

在此,“基层工作经历”就包括了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

因此,对于那些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招考岗位,题主可以根据招考公告及拟报岗位是否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具体工作年限(一般是两年及以上,多数情况下公告中会写明参考文件及截止时间)等,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报考。

综上所述,为了安全起见,题主至少要在单位内服务够满一年才能报考公务员,当然,如果没有上述所列的情况,同时,年龄不超35周岁、学历和专业也都符合,是随时可以报考公务员的。




关于题主的问题,公务员招考没有明确规定几年后才可以报考公务员,这个主要看你单位的规定。

公务员报考主要看岗位要求,一般都是专业、学历、基层经验等,特殊的还有党员,进入事业单位工作不满足的人,再继续考公务员,一般来说,两者没有冲突,考上公务员后可以离职。

主要看你单位有什么特殊要求,如一些保密岗位,一些特殊行业,有的签订有合同,看目前单位的要求,这个可以问单位领导或者单位人事部门,如果是一般事业单位,领导还会鼓励去报考公务员,不会有什么特殊限制,如果是特殊部门,有特殊规定,那就按单位规定走,如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如违约金的,这种单位很少。

一般来说,事业单位会同意你离开,所以,在报考之前最好和单位领导打声招呼,说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同意就报考,不同意看情况,如果想辞职报考就辞职,不过真不建议辞职报考,没必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基本上待遇是一样的。




这个没有明确的要求。

一、报考公务员的话必须得是试用期满以后才可以报考。

二、报考之前需征得现单位的同意,以免出现笔试面试通过后无法调动关系的尴尬情况。

三、有的公务员招聘考试有明确要求在编在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不得报考,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也是出于当地编制总额的考虑。

四、公考报名一般都需要有基层工作年限,所以好好看你这个事业单位是不是符合基层工作的条件。一般县处级以下的单位都算做基层工作经验。

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正,大体就是这么多,谢谢。




事业单位五年服务期内按规定是不能报考的。想要报考必须按照该事业单位的程序办理离职,得到领导的许可。

在国考公告中明确规定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非参公)就一定和单位签有协议,协议有服务期,如果服务期已满,可以报考。如果服务期不满,又没有合理的理由,原则上就不可以报考。在报考时需要单位意见,盖章,如果单位让考,可以考。


报考公务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格条件,即国家和主考机关规定的成为某职位上的公务员不可缺少的起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 年满十八周岁;
  •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具有良好的品行;
  • 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 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心竺公考语嫣姐姐遇到的这种情况挺多的,就是考上了事业编后再考公务员的情况。有些同学没考上国考,省考,最后考上了事业编,然后再考公务员。

这个在公务员报考中是没有这个限制的。但是公务员笔试中,是不需要报考单位同意的,但是进入了面试环节,需要提供单位愿意报考的证明。而在这个环节,就要看报考的事业单位是不是需要服务满几年,这个在报考事业单位的时候会明确说的,比如要服务满多久。

所以这个能不能报考要看你跟事业签订的合同里说的,是不是有服务期限的要求。

心竺公考,100万小伙伴在用的备考神器。




从两个方面说:

一是从报考事业单位来说,如果当初报考有最低服务期限,一般都是5年,那理论上这5年你都不能报考公务员考试;如果没有最低服务期限,那么只要你的单位同意你报考(一般面试前报考单位要你提供同意报考证明),你也随时可以报考。

二是从公务员报考和岗位来说,在职公务员、参公、事业编有被禁考的趋势,如果不让报名,那真没辙。再就是岗位报考条件,这个没啥好说的。

三是遴选或选调,如果符合条件,不被禁考,没有服务期,单位同意就可以报考。




事业单位的最低服务年限一般是三到五年,具体的要看当时的招录公告的说明。

其次,事业单位在职要报考公务员考试是要获得单位同意报考证明单,建议报考前和单位进行沟通,同意后再进行报考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事业单位   试用期   工作经历   素养   年限   基层   公务员   岗位   最低   条件   优势   能力   单位   情况   人员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