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而全唐诗也才四万多首,也就是说乾隆一人就抵得上两千多位唐朝诗人。但尴尬的是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被大家所熟知,那打油诗一样的诗作质量,让后人对他的文学素养表示怀疑。不过乾隆却十分的喜爱吟诗作对,甚至亲自出了“烟锁池塘柳”这一孤对难倒了考生。

乾隆的打油诗真的是一言难尽,唯一一首曾经写进小学课本的《飞雪》内容是“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点睛之笔的那句“飞入芦花”据传还不是乾隆本人写的。而这句“烟锁池塘柳”也不是由乾隆爷所原创,其最早是出现在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中,陈子升在书中记载了他所对的三个对句,其内容为:

“烟锁池塘柳,灯垂锦槛波。”

“烟锁池塘柳,烽销极塞鸿。”

“烟锁池塘柳,钟沉台榭灯。”

但这三个对句都只是迎合了“烟锁池塘柳”的意境,对仗并不工整。

据说,乾隆游江南时,正巧碰上江南的科考,这一次的科考中有两名举人的文采是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于是乾隆就出了这一上联“烟锁池塘柳”来测试这两位才子,并说只要谁先对出,并且对的工整就是第一名。乾隆说完上联后,其中的一位才子听完后直说“太难了,太难了”扭头便走了,而另一位一直在冥思苦想,但是半天都没有想出下联来,最后只得悻悻然的走了。后来乾隆对考官说,先走的那一个举人应该定为第一名,众官员不明其意,乾隆高兴的解释到:“我这一联可是绝对,天下人对的下联是难出其右,这人听完就走必定是知道其难度,这才是才高之人。”

“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确实称得上是绝对,这五个字中,包含了五行“火、金、水、土、木”,而且全是左右结构的偏旁。最妙的是,此联的意境十分玄妙,那一个锁字将烟雾弥漫的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想要对出这一绝对的确不易,要求五行相合而且意境相符,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对出的下联都只称得上工整,但都是意境稍逊。而那位举人的“太难了,太难了”满足了乾隆皇帝的虚荣心,毕竟乾隆皇帝都觉得这是一个绝对,贸然的卖弄文学难保惹得乾隆不悦。

而《巧对续录》中一个武士所对的“炮镇海城楼”被认为是“烟锁池塘柳”最佳的下联,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标准对句,但“炮镇海城楼”在意境和格律上面还是和“烟锁池塘柳”缺乏整体的和谐的,细读之下并不协调。

不知大家对于“烟锁池塘柳”这一绝对有什么绝妙的下联,不妨评论区留言讨论吧。




“烟锁池塘柳”这个上联到了清朝,那可是“老考题”了。

都说自古以来科举有名篇,考道德文章,用的都是前人的佳作,而“对联”成为科举学子的“命运选择题”,却是极为少有,而清朝的乾隆皇帝,就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

但关于乾隆让考生对对子的这个故事,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把考生后来被乾隆“御赐”的身份抬得太高了,故事里说,乾隆给那个对不出对子的考生一个状元,事实上,状元与否,轮不到乾隆来给。

乾隆给的,乃是一个举人在会试中的“第一”而已。

而这个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话说乾隆年间,有一回江南科举考试,当时乃是一个地方的“会试”(清朝科举中的第二级考试),乾隆心血来潮,将两个文章水平、学识水平旗鼓相当的才子请了上来,让他们对对联,谁能让乾隆满意,那么乾隆就“钦点”其为第一(原本的故事,并没有说是状元)。

而乾隆给出的“上联”,正是来自于明末清初抗清名将陈子壮的“弟弟”陈子升的《中州草堂遗集》中的“烟锁池塘柳”。

陈子升因为兄长抗清失败,自己带着母亲回到了岭南深山野岭中度日,生活贫寒,但是却有着闲心“对对子”,在潦倒之下,看到了“幽凉”的寒潭烟柳,陈子升写下了这句名句。

这句话看似不深奥,但在五律的对仗中,却是极为讲究的。

首先,这上联,五个字的偏旁,对应了“五行”。

”对应了“”,“锁”对应了“”,“”对应了“”,“”对应了“”,“”对应了“”。

不懂联意的人,大抵只会说陈子升矫情,但是放到对联的世界里,这条对子被文人们传颂为“神作”,不为别的,首先是一个落魄的文人,他在悲凉的情境之下,做出了这样应景的话,其次是“五行”之奥妙,这符合自古以来的“天人”文化。

陈子升的“上联”一面世,立即在文人圈子里引起了一股潮流,这股潮流尤其是在满族文人大盛,彼时满族人想要融入汉文化,因此把这个“对对联”的风气卷了起来。

这个潮流,不是一时半会的,乃是持续了很多年,陈子升这个“烟锁池塘柳”风靡到什么程度呢?

那些文人高官,居士雅客只要闲下来了,就会互相来接下联,看谁接得更好,也导致了这么久以来,也压根没有最好的下联,只有更好的下联,陈子升这个上联,成为了一种“文字游戏”的标杆。

再回到乾隆“考”举子这个事情上,乾隆也是有着自己的深意的。

择才先择德,在一个府州地区,两个名列前茅,不分伯仲的举子谁更优秀,难以从学识说明白,但皇帝择人,还是要看“德”,有德有风格,那么即便是文章不行,皇帝一样可以让他一步登天。

乾隆给出了上联,第一个举子一听,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说对不上,而后跪拜退下,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对手。

第一个举子的举动让人惊讶,因为能到这个大殿中来参加考试的,都不是什么平庸之辈,而且这个举子还有争府州第一的实力,竟然在御前展示才华这么好的机会下提前放弃,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他的对手自然是沾沾自喜,强敌不战而退,这不就是证明了他的勇气吗,暂且不说考题如何,他站到最后,怎么都会被皇帝高看一眼吧。

可真当他自己构思的时候,他也才明白,这个对子太难了,他自己也是无能为力,败下阵来,最后只能是重复对手的动作,跪拜谢罪,然后退下。

这个结果,是不出乎乾隆意料的,因为陈子升此上联,比他的年纪都要早上一百年,这一百年来人才辈出,什么大家都有,可就是面对这个上联,露出了敬畏的态度,没有人敢说自己对得好。

在技术难度上来讲,要学识渊博,对古文化了如指掌,才能有一丝掌握的机会,所以这个对子的精髓,在于学识的沉淀,举子善八股,但一定善韵律吗,这是未必的。

最重要的是,从“烟锁池塘柳”这一个上联里面选择一个人才出来,这也不是乾隆的本意,乾隆这样做,也是为了看人品。

事了后,乾隆钦点了第一个退出的举子为第一,此举让众人不解。

但总有明白的人知道乾隆这样做的深意。

“烟锁池塘柳”,说一句百年名联都不为过,无数文人在这上面费尽心思,第一个举子,听到了此联后,立马退出,那是因为他知道,在皇帝面前对这个对子,他即便是灵感爆发,也好不到哪里去。

与其在皇帝面前意气风发,好像贬低了过去对过这个对子的那些大家们,还不如早早谦虚退出,选择不对,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不说太远的,就是康熙朝和雍正朝,大量的文人就拿这个对子来做较量,这些后世学子看的很多书,学习的很多知识,大多数都是来自于这些文人,只要抱着敬畏之心,那么有想法的人,就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自我标榜。

也是这个原因,让乾隆觉得,第一个举子虽然退缩了,但这并不是退缩,乃是一种“沉稳”的表现,自己觉得不行,也不合适,那就果断退出,而不是像第二个举子一样,优柔寡断,明明都知道结果差之不多,却还要浪费时间。

这样的性格,不容易办好事情,反而会耽误事情,乾隆这样做,看的是才华,更是品格,因此才让第一个举子成为第一,这种眼界,便是“政治”眼界了,和是否有对得出烟锁池塘柳的学识无关。

这个故事,其实是民间轶事,是真是假,到底发生在江南何处,历史没有记载,只是这样选人才的风格,确实像乾隆的一贯作风,才被传得似有此事,甚至还被传成了第一个离开的学子,直接被乾隆提拔为人才。

借助了陈子升名联的典故,估计也不是为了让大家相信这个故事,而是为了让后世人参与进来,自觉养成一种,如果能对得出这个对子,那自己岂不是比乾隆钦点的那个第一还要优秀吗,基于这种想法,很多人前赴后继。

可科举到了最后一步,哪里真的会这么儿戏,八股写得好,那才是真理王道,一直都不曾改变,说八股不好的地方,满清皇帝自己都知道,但是让他们选择一个精通八股的人才,和一个善学识的人才,还是会毫不犹豫选择前者。

事实上,也就是会试,乾隆还能这么任性地定第一,要是变成了殿试,并不是乾隆这样胡来就可以的,科举的公平性和专业性,也是皇帝不可以随便跨过的一条线,因此单凭一个“对联”来选状元,说法也太过儿戏。

而且乾隆在诗才上,的确没有太大的天赋,乾隆在文学上,是一个“勤奋型”选手,他的作品很多,但却没有直击灵魂的质感,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写诗对对子不怎么样,他一时兴起,也只是为了玩玩而已,不能太当真。

不过文学无限,文人的趣味还在发扬着,“烟锁池塘柳”这个名句,一直流传着,清朝后期,民国时期,对这个对子的文人不绝如缕,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对出了这个“千古”名对,实际是千篇一律,有的人觉得自己的对子毫无价值,但又有着很高的参考性。

举子不再有了,但这个上联,却比人还永久。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烟锁池塘柳”为历史上的绝对,因为五个字的偏旁刚刚好就是金木水火土,而五行是古人所奉行的,五行相生相克的文化深入人心。

一、乾隆和“烟锁池塘柳”

原来的故事是这个样子的,乾隆在亲临科考的时候,有两名考生不分上下,这个时候,乾隆就拿出来了这个上联,给考生来对。第一位的考生直接掉头就走,第二位想了半天也只能悻悻离去。

那么,根据他们两个的表现,乾隆就点了第一位先走的考生为第一。

为什么呢?因为乾隆认为,他的这个上联是绝对,觉得一看到这个上联就断定了是绝对,肯定是才学很高的人。

(其实,我是觉得乾隆觉得自己对不出来,所以也认为考生对不出来。假如有人对出来了,那肯定是千古绝对的话,没有话说。但是相比较于两位考生的表现,一看就走和看了很久才走。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是一看就知道是千古绝对,选择放弃。另外一个一看之后把它当做普通的上联对待,选择迎难而上。这个结果,是要表现才高的,所以取谁为第一,感觉也很有道理。)

二、相对应形成的对联有:

1、烟锁池塘柳、镜涵火树堤。

上联写的是烟雾弥漫的池塘,下联写的是池塘里的倒影显现的美色,两者均有包罗万象之意。

2、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根据历史所记载,这个绝对是被认为是无可替代的对法。古诗中所讲究的格律、意境、机关完全契合,完全能够道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韵味。其实认真思考便知,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它所阐述出的韵味便是五行的相互矛盾而相互依存。

当然,非要挑毛病的话,就是池塘是通用之词,而锦江并不是通用之词。但是,在众多的对子之中,也算是排在前头的佳作了。还有下联的“江”字,并没有能够和上联形成平仄对应,这个也是一个遗憾。(但是古诗中并不严格的话,仅仅要求固定的位置进行平仄相对,倒是也无伤大雅。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相关的平仄知识。)

这个对联出自民国年间出土的一块碑上,也有人认为此举显示着古人的聪慧:一鸣惊人,此联必然能够震惊天下之人。

3、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这个在历史上,在二百多年来被认为是最为流行且被公认最为标准的对句。在《巧对续录》中有所记载,分别记载的是一个文士和一个武士的对句。(附:文士的对句为:秋唫涧壑松)、

但是,也有人指出,这个对子的意境并不是很能契合,只能说是勉强之作。当然,按照现在的话来理解,一个文科生和一个理科生的进行首尾相接,总觉得会有不协调之感。

......

历来挑战者甚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在这些对子中,我还是最认可的是: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




凑热闹来了![捂脸][捂脸]
这个问答应该从戏说乾隆皇帝说起!
大家都知道乾隆一生文韬武略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皇帝,特别爱好游山玩水,江南山水处处留下他的足迹咏诗不下上千首。
作对更是信手拈来,其中有二个精典之作是
一家青搂只有上联没下联,乾隆一时兴起答出下句,上联:一条玉臂千人枕,下联:二片红唇万客尝,堪称精典之妙笔,一条大路通南北,两面商铺卖东西,这联出的够绝对的更妙。关于烟锁池塘柳这联实在是精典中的精典,乾隆三下江南正赶上梅雨天气,小桥流水,烟雾迷漫,那山那水荷塘堤柳被烟雾茏罩,因此留下千古绝句。
每朝每代科举的压轴题便是对联,清朝也不例外,压轴戏就是烟锁池塘柳这联难点是含有金木齐火土,这可难住了满堂考生,上面满朝文武虎视眈眈,其中一位考生起身背手而去,这可惊呆了所有人,这时乾隆皇帝发话了,站着金榜非你莫属。
其实乾隆也看出来这个考生很自信,天子出题不是一般的难,更不能压上皇帝,所以只好放弃这就是原因。
这联一直流传到现在,就是当朝大才纪晓岚对的炮镇海城楼与上联意境上还不工整,后来在出土一块牌文上没留下名子对出下联,可以说完美结合。
烟锁池塘柳
桃燃锦江堤
试对:
灯镶河堤村
烟锁池塘柳
雾罩亭楼阁[祈祷][祈祷]













乾隆虚荣心太强,自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天下无敌,喜欢被人抬高、拍马屁。他出的上联若被别人轻易对出下联,岂不是显得自己才疏学浅,脸上挂不住,一时气急龙颜大怒,非得杀了对方不可。而今天这位,不管学才如何,但是个聪明人,懂得心理学,会揣摩人的心思,知道别人想要啥。他看透了乾隆的内心,利用了乾隆的弱点,即便能对出下联,也故意装不会,高呼太难太难,对不出。这就满足了乾隆的虚荣心,真的认为自己有多么厉害,出的上联无人能对出下联,一时高兴龙颜大喜,就赐了他一个状元。




答:这是一个民间故事,不是真事。

古代科举制度是非常严肃的,岂能由某个人放了某个彩虹屁,哄得皇帝高兴,就能成为状元的?

这不就太儿戏了吗?

不过,虽然不是真事,但人民群众喜欢听,说明这故事还是颇有生命力的,里面的故事性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故事说的是,乾隆年间举行科考,有两份卷子文采势均力敌、难分高下,状元和榜眼当属这两人,但谁属状元、谁属榜眼,主考官无法定夺,只好请乾隆出面钦点。

在民间传说里,类似状元和榜眼难于决择的情况出现了很多次。

唐朝的都是“看脸”,谁帅选谁。

据说拥有状元才的钟馗就因为长得丑,落选了,愤然气死,死而为神。

又据说大诗人罗隐也是长得丑,从此亡命江湖。

盐枭世家出身的黄巢,也是长得丑,落草为寇,搞垮了唐政权。

宋朝喜欢看身体——宋太祖让两个文采旗鼓相当的考生摔跤,谁赢谁是状元。

比乾隆晚出现的慈禧喜欢看名字,刘春霖的名字比朱汝珍好,慈禧就选了刘春霖。

……

乾隆治学广博,琴、棋、书、画、诗、赋、歌、辞样样出彩,选状元可不会像宋太祖那样粗鄙,也不会像慈禧那样白痴,他想了个妙招,让这两个考生对对子,谁对得好,谁就是状元。

嗯,出什么对子好呢?

乾隆苦思冥想,想出了一个自认为是无下联可对的绝对,云:烟锁池塘柳。

这个绝对一出,其中一个考生立刻面色大变,双拳抱拳,朝乾隆一拱手,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太难,太难!对不出来!告辞,告辞。”转身走了。

另一个考生本欲张口应对,却又觉不妥,眉头一蹙,回思细想,反复推敲,时如老僧入定,一动不动,时如疯癫,如痴似狂,长思不得,最终口吐白沫,仰天晕倒。

那么,这两人都对不出下联,该定谁为状元呢?

按一般人的逻辑,第一位见了上联,立刻当缩头乌龟,应该是个懦夫、胆小鬼,直接淘汰。

第二位奋力应战,虽然最终败阵,但也殚精竭虑,精神可嘉,可以定其为状元。

但是乾隆哈哈大笑,对考官说,把晕倒之人抬下!然后朱笔一挥,把先告辞那位定为状元。

众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齐问:为什么?

乾隆眉飞色舞地解释道:“老夫,哦,不,朕这一个上联可是绝对,天下人绝不可能有人能对得出下联。第一位刚刚听到,就秒懂其难,可谓高手中之高高手;第二位不其知妙,自不量力,白白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终于心力交瘁,可笑可笑!”

故事非常有意思,结局出人意外,却也有几分歪理在其中。

尤其是故事推出“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更引无数人跃跃欲试,挑战乾隆,挑战绝对,一旦对出,就以状元自居,洋洋得意,其乐无穷。

故事也因此生命力极强,越传越广。

实际上,编故事之人是从明朝陈子升的作品《中洲草堂遗集》中摘录出“烟锁池塘柳”这一上联的。

而陈子升在书中已记载有他自己所对的三个下联,分别为“灯垂锦槛波”、“烽销极塞鸿”、“钟沉台榭灯”,都非常妙。




谢谢邀请。乾隆皇帝一生爱附庸风雅,共写诗41800首,受到了当时朝野上下的追捧,自也认为才学盖世,诗才堪比李白苏轼,然乾隆虽写诗浩如烟海,水平却称不上神奇,甚至还可说有些平庸。

乾隆的诗,最引当今世人咏读的,当属编入小说语文课本的哪首《飞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

二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

飞入芦花都不见。

一个大皇帝,写了四万多首诗,又受世人追捧,能被世人记住的也就这首《飞雪》了,可见诗的水平不怎么样。就说这首乾隆的代表作《飞雪》吧,这分明就是首儿歌,据说最为有诗意的最后一句“飞入芦花寻不见”,也是乾隆卡了壳,大臣纪晓岚为乾隆接上的。

乾隆皇帝爱诗,这不就连殿试考状元出题也咏起诗来。传说乾隆年间科举考试,到了殿试阶段,乾隆当主考官,乾隆就引用诗词出了一个上联“烟锁池塘柳”,说谁答好下联,可钦点为状元。准进士们为争得头名状元,都认真思考起来,想出神句以便争的状元,这时一位考生忽然说“太难,太难!答不上来!”,别人都为这位考生担扰起来,因为拒绝回答皇帝出题,是犯了欺君之罪,会被杀头的,没想到乾隆却金口一开,点了这位考生为状元。

那么,这位考生真的答不出来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位考生选择不答题,正是其聪明之处,也揣测清了乾隆的内心世界。乾隆自视很高,又是一言决定人生死的皇帝,再加上前面所言,乾隆爱诗,他认为他自己写的诗或引用出的诗,举世无双。如果考生们谁答出的下联,显得更高明,这会引起乾隆不快的,哪得状元郎呢。

这位得了状元的考生,说太难不回答,一是显得乾隆皇帝高明,二是表达出了自己对皇帝的忠和服从。这自引起乾隆的高兴,于是花落其家,当了状元郎。

凑兴,试对一联。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雨濛江湖舟。

经朋友提醒,此联只注意了意境却未对好上联所含的五行之火、金、水、土、木。再试对一联。

上联:烟锁池塘柳;下联:灯锦湖堤桂。




烟锁池塘柳

雾藏梦仙境




这也就是文人学士附庸帝王家杜撰出来的佳句。姑妄听之罢了。

出句的确颇佳,意境很美,勾勒出江南特有的烟雨迷濛景色。但说至今无人能对,就有些故弄玄虚的味道了。

不才试对一句,勿笑勿喷!

烟锁池塘柳

云萦涧崖松




有一年,乾隆在殿试时出了一上联“烟锁池塘柳”,让两个考生决出谁是状元。

当时有个考生一看上联连连叹道:“太难了,太难了”。说罢放弃走出了考场,而第二个考生皱眉挠头想了半天才放弃了答题。

这时乾隆宣布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考生为状元。

(问题来了),先放弃对下联的考生为何成了状元了?

原来乾隆岀的这个上联属于绝对,也就是世上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

大家来看上联——“烟锁池塘柳”,这句话描写了薄雾缭绕池塘岸边柳树的景象。

不过这五个字都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并且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排列。

对出的下联要求意境和五行相对应,要想兼顾确实很难。

乾隆认为,第一个考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发现是绝对。

你看上联除了幽静的环境描写外,还包含了火克金(烟锁),金生水(锁池),土克水(池塘)、土生木(塘柳)。

先放弃联的考生看出了门道,知难而退。这说明他的知识丰富,不浪费时间。

第二个考生没参透里面的奥秘,说明没发现上联中还镶嵌着五行之说,试图想对出下联。

但是经过尝试不能对出意境很好的下联,这才放弃,这说明他的才智在第一个考生之下,所以乾隆选择了第一位为状元。

乾隆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这就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的道理。

观其行察其色,便能知道这个人的文化功底如何。

乾隆说:“对于无解的题就不要浪费精力了。”

到后来,相传人们在发掘出,埋在地下的一断碑上发现了下联——桃燃锦江堤。

据说是全真教道长王重阳所撰写。

“桃燃锦江堤”描写了桃花开放锦江两岸的美丽景象。其中包含了木生火(桃燃)、火克金(燃锦)、金生水(锦江)、土克水(江堤)。

我认为这句是上联的绝对,无论从意境还是五行相生相克都一一对应。

其他对出的下联还有“炮镇海城楼”、“板城烧锅酒”、“深圳铁板烧”、“绣堵油烟机”……

但无论从意境和五行对仗都不如“桃燃锦江堤”更贴切。我的对联知识欠缺,不知亲们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文/秉烛读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乾隆   池塘   状元   海城   考生   锦江   对子   江南   科举   上联   下联   对联   文人   意境   皇帝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