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得了抑郁症,天天出去玩,很晚才回家,我应该怎么做?

继续爱她,不要用自己的观念和猜测去判断她。 适时引导。

她们的心理很明白谁爱她,该怎么做,只是自己生病了无法控制一些事情,靠自身力量做不到。

我家里的侄女基本由我在监管,整整3年。我们默默的用爱用行动去支持她。 终于重新回到了学校,回到正轨(她自己挣扎了几年,出出进进学校。家人折腾无数,什么都依她,尊重她的决定。从开始用药很重到逐渐减量,到马上就可以停止服用抗忧郁症的药物。)周围的环境和人正面积极的话,她不会坏到哪里去,她是有底线的。

老实说,我们也是经历了好多事情才学习和接受,她是病了而不是顽劣。 因为不去学校,成天网上看剧,白天黑夜颠倒等等事情。我甚至送她去了强制改造的学校。 这种学校有风险,有体罚和大强度的体力消耗和洗脑。我当时也是非常纠结但也无可奈何。 因为当时她的状态是很对抗,家里人没有一个成年人能管束她。 所以抱着试一试,没有办法的办法,至少让她认识到,她需要敬畏规则和服从监护人的教导。所以我只让她在里面呆了1个月。这中间我也保持了高度的警觉(害怕学校粗暴或者虐待孩子),每天都和教官交流。 甚至为了让她理解我的用心不记恨我的决定,认为我只是针对她或者惩罚她,我把自己很乖的女儿她的表妹也送去封闭锻炼了一个时期。 我觉得我使用了那个学校作为手段让她意识到未成年人应该有的对社会和家长的服从,但没有依赖那个学校来改造她。 出来以后刚开始她是恨我的,但无论她说什么做什么我都不和她生气。 继续对她又要管又要爱。一段时间后,她就忘记了里面吃苦受累的那些负面的情绪,而是也开始觉得里面的一些事情对她的积极引导。作为一个体验,她也悟道了一些事情。而且,的确出来的时候身体健康了,肤色红润。和进去前死皮赖脸的苍白完全不同。

这之后我们的关系重新做了一个调整。 我试过了强制手段,转而怀柔。 她愿意谈她的问题后,合作了,我们一起进行过心理疏导,精神疾病的治疗。反反复复的折腾,一时好一时坏。但有一定的共识。 她不在触及我的底线,而我也尽量去支持她的想法。不上学就去学习她喜欢的街舞,去英语培训机构上英语课,甚至偶尔去打工一下。 只要她出门,出去见朋友,积极的找事情做我就不干涉她。 这对我是很难的。 要客服焦虑的心理,但还是要调整好自己才能给予她支持。

帮助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实是从家长开始转变的。家庭因素一定是和她生病有原因的。一切为了孩子,我们要报以坚定的决心,不要放弃她。 我们自己一肚子的委屈和冤枉都只能自己消化掉,不要觉得不公平。 慢慢的引导,生命之花会绽放的。




得了抑郁症,二话不说,送到精神病医院进行治疗。很快就可以控制病情甚至痊愈。

抑郁症分两种,一是抑郁,表现为少吃,少动,少睡,少说,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倾向。二是躁狂,表现为多吃,多动,多说,情绪高昂,整天嘻嘻哈哈。

抑郁症也好,精神分裂也好,一般自制力,判断力,感知力均减少,意思是和她讲道理是没用的,必须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

每天孩子能回家,那还算是好的。给孩子留着回家的门吧,父母着急,生气,打骂,动员亲友,甚至惊动警察,是一点用也没有的。




女孩子天天玩得很晚才回家,一管她,她就说自己有抑郁症,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确实烦心。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处理。

1、先确定孩子有没有抑郁症。

现在抑郁症这个词语很流行,很多家长都会害怕孩子有抑郁症。

有些孩子就是抓住了这点,故意拿来抑郁症做挡箭牌。

比方说,前段时候,我邻居家上初中的男孩逃学了。他不上学,每天泡在网吧里打游戏。

父母找到他,刚想好好教育他呢,他却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又哭又闹,寻死觅活地闹自杀。

父母没一点办法,把他送到精神卫生中心。

人家医生诊断后,直接说你家孩子没有抑郁症,就是找个借口不想上学。

所以,有没有抑郁症不是孩子说了算,而是由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科医生说了算。

抑郁症最大的特点就是情绪低落,对啥事都提不起兴趣,做什么都觉得无聊。

如果孩子对玩充满了兴趣,还玩得很开心,那明摆着就不是抑郁症。

题目中的女孩既然说自己有抑郁症,那好,直接带她去医院看病。

有抑郁症,那就老老实实治疗。

没有抑郁症,那就得好好教育了。


2、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

女孩子家家的,成天在外面疯玩,是非常不安全的。

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这种行为,一定要好好管教孩子。

当然管教,不是说教。不是家长在那里唾沫乱飞地说个没完,孩子低着头压根没听。

管教,指的是和孩子好好交流,然后引导着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

很多家长压根就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叛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缺爱,缺少家长的关注。

家长要少说,多听孩子说。听听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什么。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助。

多陪伴孩子,多去了解他们想什么。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听话。


亲人,点个赞再走嘛~

我是柳柳老师,有趣有料的教育心理老师,情感导师。

关注我,更多实用知识推送给您。

有情感心理问题,可以私信问我哟~




你家孩子得的不是抑郁,是叛逆,原因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过于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心性的锻炼和生活经历的磨砺,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家长注重于事业,而很少关心和孩子心灵的沟通,而逐渐造成两代人在心里上形成的代沟,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同的看法,而造成两代人在思想上无法融合到一起,而孩子在青春期,世界观和人生观刚刚打开,对于父母的不认可,对于未来过分高估,对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认识,前途渺茫,在社会还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这就是青春期叛逆的主要原因,作为家长,积极引导,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让孩子能真正的融入家庭生活,体会到父母在社会生存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不像家庭教育缺失的这一课,让孩子知道父母才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对父母存在一份感恩的心,逐渐增加孩子社会经验的传授,以及吃苦耐劳的锻炼,很多家长以为溺爱,和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足够了,其实我们培养出来的是高分低能,叛逆的孩子,我们的家长错了,中国的教育也在推波助澜,也错了,您的孩子不是个例,而是在中国式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你的孩子没有抑郁,你应该为此感到高兴,挺多孩子在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离开父母,学习压力增大以后,在心理上过分脆弱,而出现抑郁实属正常,不多说了,就说到这里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成都秋水长天,我来回应您的问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从题主所叙述的情况的来看,显然您女儿不应该深思得了抑郁症的情形。由此,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首先,您是怎么判定您女儿得了抑郁症的?是什么机构与医院确诊的?还是一些不良机构或者不良咨询师确诊的?因为抑郁症的显著表现就是低行动性,既然能天天出去玩,并且很晚才回家,这显然不符合低行动性的标准,难以界定为抑郁症。

其次,您女儿多大年纪?到底什么状况?

因此,您现在需要做的不是担心女儿得了抑郁症,因为从您的叙述来看,根本就不是真名回事。而是一起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家庭咨询,在专业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指导与帮助下,看看这个家庭个动力系统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把问题的根源找到,弄清楚,才能更

有效地解决问题,不然就是盲人骑下马、夜半临深渊,南辕北撤地瞎着急,反而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有所思考!!!




你说你女儿得了抑郁症,天天出去玩很晚才回家,你想知道你怎么做,我想先问问你,你女儿的抑郁症到医院里确诊了吗?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而在青春期,人们往往把抑郁情绪当做抑郁症。

毋庸置疑,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会有厌学情绪,加之青春期情绪波动大,会和父母有冲突,想尽办法对抗家长,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外,还是要抓住本质,去医院确诊。

如果医院确诊是,还要分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如果是轻度,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如果是中度,恐怕需要服药+心理健康辅导;如果是重度,需服药稳定后,再辅以心理健康辅导。

如果孩子在外边玩时高高兴兴,家长需要反思家庭教育,什么原因让孩子一见到家长就抑郁了?恐怕家长需要心理咨询,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和氛围了。

孩子的问题,看着是孩子的,实质上是家庭的问题,夫妻关系、家庭教育模式、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等等,需要全面排查,制定可行的方案。

家长变了,孩子会跟着改变。




题主,如果说你女儿得的是抑郁症,还能天天出去玩,这很难理解。因为抑郁症患者的显著特点是情绪低落、兴致缺失、不愿与人交往交谈,甚至出门都非常被动,所以我觉得你女儿的情况应该找专科医生做一下鉴定:到底是什么问题?

我把我家里的经验告诉你,或许对你有帮助。

我的女儿多年前不大的时候出现精神问题,刚开始不愿意与同学交往,类似于青春期叛逆,我也往这问题上考虑了,但是孩子后来越发不愿与人交往,开始脾气暴躁,我就开始查阅相关信息,感觉有点像抑郁症,于是我就自以为是把孩子当做抑郁症,想着将就着把孩子的病养好。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孩子变本加厉,抑郁的时候问十句都不答一句,情绪高涨的时候疯狂购物,买东西情绪就好,兴奋的时候跟抑郁的时候像两个人。

我开始觉得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开始带孩子去省级精神病专科医院看医生。当时医生询问病情后说已经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孩子的病情疑似双相情感障碍,建议住院治疗。

题主你的孩子表现不大适合抑郁症的病症,一个女孩子回家很晚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建议你到正规公立专科医院做一下检测:孩子到底是抑郁症,还是青春期叛逆,亦或者是其他心理疾病?

当然我们最好的期待是青春期叛逆,这样只要过了一个阶段孩子就会回归正常生活轨道,但是要约束她的晚归情况,晚归的情形对问题女孩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是出现了精神问题(抑郁症也是精神病症),如果是双相情感障碍,那么你女儿的晚归可能是轻躁狂的一种表现。所以你当务之急是找对医生给孩子一个合理的结论。

其实到今天我的孩子我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是双向情感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孩子住了好几次医院,看的都是专家,医生给出的答案不一样,有的说是双相情感障碍,有的说是精神分裂症。但由于抗精神药有些是精分和双相可以通用的,所以现在病情控制的还可以。

我本人也因为孩子的情况抑郁过,也是通过药物改善的,不同题主说的是,我抑郁时从来不想出门玩,甚至厌恶交谈,更别提很晚回家。

所以我的建议是,题主尽快带女儿进行医学判断,孩子到底是什么问题,有方向了,才有针对性。




首先你要弄清楚女儿是不是真的得了抑郁症。

很多人只是想当然认为自己抑郁,或者为自己的不良情绪、消极状态找一个借口而已。建议你带女儿去专业的机构诊断,判断是否真正患上抑郁症,以及抑郁的程度,才能对症下药。

要是女儿没有抑郁症,只是借口在外面玩,或者是你认为女儿有抑郁症,强行给她扣了个“抑郁患者”的帽子,都是不利于女儿身心发展的。


其次,找到女儿抑郁的成因。

抑郁症的成因相当复杂,你要尝试根据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去寻找女儿抑郁症的成因。从你的分析中判断,女儿可能处于叛逆期,在外面玩、不愿回家的行为,反映了你们亲子关系的紧张。

着手改善亲子关系,可能会有帮助。

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其中63%有精神障碍,40%患有抑郁症。 因抑郁症而自杀的不乏名人,包括梵高、海明威、三毛、张国荣、徐行、李晓、罗宾·威廉姆斯、乔任梁等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4.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5.躯体症状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有想法可以在评论里跟我讨论。




如果你的女儿真是抑郁症,也许出去玩是她的一条生路。

大部分孩子的精神问题根源,出在家庭教育环境。

有些家长,特别爱好控制孩子,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就要听自己摆布,不听各种条件控制,甚至打压逼迫,以达到控制孩子,左右孩子行为的目的,其理由是为了孩子,是为孩子好,孰不知,家长自己让父母管管却百般不愿意。

这类家长不少,在孩子青春期时,不能静下心来,听听孩子心声,看看孩子的世界,用自己几十年前的经验去生搬硬套的管教和左右孩子的生活,势必会造成孩子情绪低落,逃避或者抵抗家庭教育,是否真的有抑郁症需要正确说服孩子,去正规医科检测,并改变自己不利的甚至急功近利的教育方法,还孩子一个轻松的空间。




别急躁。也别魔化抑郁症。这是身体综合性疾病,反应到情绪上,也就是大脑神经递质分泌不正常了,系统性疾病。动脑筋去医院,诊治。大夫会有办法,可以控制,当然用药。抑郁症还需要孩子配合,病情缓和后,还得自己坚强,理智,调整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与疾病做斗争,学学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等积极心理暗示法,调整心态,规律做息,尤其是睡眠必须调整,出去很晚如能陪着她,最好,她能接受陪伴也是好的转折,此时可能会出现认知障碍,保证其安全。尤其是生命安全,情绪低落,如想不开自己不能拉回自己,是会要命的。走出来,需要家人多关注,患者也要配合医生,饮食调理,气血疏通了,能自己控制思维,理智生活,一时半会不能完全康复,但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就好。完全走出抑郁状态可能经过几年,甚至一辈子都会不停的和不良情绪做斗争,活着就是胜利。多和孩子交流找到思想根源,也就是引起她情绪低落的心理障碍根源。一般小女孩情绪化,在校生一是学习问题,二是情窦初开,暗恋某个男生心里郁结,或者其他刺激,总是有让她解不开的事,三,对未来的迷茫,恐惧,无助,没有方向感等。和孩子交流,慢慢了解,她愿意说自然就跟你打开心扉了,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应该最了解如何能贴近孩子,使其配合家长去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女儿   家庭教育   青春期   低落   叛逆   抑郁   患者   障碍   情绪   家长   父母   医生   精神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