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难道想「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吗?发丧送葬后再摆席吃饭不很正常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农村酒席礼数多、讲究多,尤其是丧事酒席,可以说是十里不同礼、百里不同俗,但总的说来,儿女都舍得花钱为老人办个风光的葬礼,这不同于过寿和婚礼,过寿和婚礼可以不办或者从简办理,而葬礼就算是赊账和借钱,该有的要有,一样也不能省。

棺材已送到了坟地,按理说已算圆满结束,那为啥子还要回来摆宴席呢?而且大家并不难过,还很高兴的样子。刺楸就从农村丧事切入吧。

一、发丧出殡时间不一

各地对于人死的发丧出殡习俗不一,有些地方当天能办完的绝不拖成两天,而有的则要看黄历,若近期不能发丧,则要在灵堂挺丧停尸数日,直至到合适的日子。

在刺楸这边,普通情况是第三日发丧出殡,不管是零点几分还是差一分到晚上十二点,只要是今天去世,后天早上就要发丧出殡。也就是说,如果晚上十二点刚过就死了,那办丧事就要熬三个晚上,即两天三夜不能合眼;而若是晚上十二点前一分去世的,就只要熬两个晚上,即一天两夜不能合眼。

到了第三天早上,吃辞灵饭,而后捉一只公鸡放到棺材上,就发丧出殡抬到坟地了,送葬队伍也跟着上山,顺便帮忙修路、拿花圈和灵房。按照黄历,即便可以发丧出殡,但并不适合下葬,所以棺材抬上山后会放入「金井」而不覆土,需择一良辰吉时再覆土垒坟。

除了早上发丧出殡,某些地方选择在正午,也有选择在下午和傍晚的。不管在何时,返回来后一般都到饭点了,总不能已把老人抬上山下葬后就撵客吧?所以送葬后会回来吃饭,这顿饭在刺楸这边算整个丧事酒席的正席,可称为「回丧饭」,吃了后就基本算结束了,当然孝家一般会挽留宾客再吃一餐。

二、答谢宾客的人情

丧事酒席和其他酒席不同,孝家男女老幼都要在灵堂守灵、举办丧事法.事。刺楸这边是请道士开路,即像川剧一样敲锣打鼓,并念诵经书,孝子要「端灵」,根本就脱不开身,之后各亲友还要来下祭,所以酒席的事都交由村民和亲友帮忙操持。

在招待宾客方面,丧事酒席又和别的酒席差不多,要做坝坝宴流水席,答谢宾客关心,这是既是人情,也是为人事故。

三、为何很高兴?

虽然是丧事酒席,但总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嚎啕大哭吧,即便是死者家人,在送葬后也就算让死者入土为安了,没出现差池也算能松口气了,所以吃饭时也不可能泪两行。

以上就是刺楸对送葬回来吃饭并很高兴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乡村黑嫂为您回答。

农村的丧葬习俗有很多种,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规矩,就题主所说的这个问题,为什么送完葬后还要再摆宴席吃饭呢?大家为什么好像还挺高兴?

黑嫂长期在农村生活,而且对这方面的风俗很感兴趣,简单说一下自己的了解和看法吧,希望能帮到题主。

一、农村的殡葬吃饭规矩

在农村,殡葬吃饭规矩一般是两种,一种是殡前饭,一种是殡后饭。

这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字面意思,殡前饭就是出殡前吃饭,大家伙先吃饭,等大家都吃饱喝足再出殡,等到送葬完后,大家就直接回家了。

有的则是殡后饭,也就是先出殡,等到送葬完后,大家回到主人家里喝酒吃饭,吃过饭后再回家。

而现在大部分都是殡后饭,为什么呢?因为殡前饭有弊端,那就是不管是帮忙的还是亲戚朋友都吃不安生,因为等下还有事呢,还要送葬,大家好像有事儿没有完成,放不开心情吃喝。

而殡后饭就不一样了,人也送到地里了,吃完饭就没事儿了,大家可以吃得安生。

二、为什么大家好像还挺高兴

其实,除了去世者的亲近人,比如儿子女儿啥的,大家并没有多么的悲伤,就算是去世者的儿子和女儿,在送完葬后也并不会太过伤心。

为什么呢?并不是他们不孝,而是他们知道人都有一死,而且在停灵的几天,他们也已经逐渐的冷静下来了,所有的悲伤已经在停灵这几天给用完了。

再说了,老人去世了,年轻人还得活,不能一直悲伤下去。

另外,一般情况下,去世者的孩子们也不会在送完葬后的酒席上谈笑风生,题主说的大家好像挺高兴说的都是不太近的亲戚和帮忙人员,他们边吃喝边说笑,而去世人的孩子们则会过来敬下酒,表示麻烦大家了,但他们绝对不会放声大笑啥的,真要笑了,仍然要被别人说闲话的。

写在最后:农村丧葬的规矩极多,几乎是每一步都有规矩,不能有一点差错,错了就会被人说闲话。有人说这都是陋习,但养自己的父母去世了,为父母操持一下也说得过去,只要不是太铺张浪费,大多数人也并不反对。反而是父母去世了,悄无声息的埋了,这样自己心里也不安生。至于对错,个人见仁见智吧!

乡村黑嫂为您说些农村事儿。喜欢我,请点击关注。




这个我来说一说吧,我是有经验的。

两年前爷爷去世了,整个家族的人基本都到齐了,就只有两个人没来。我一开始觉得我是能够忍住的,因为跟爷爷很久没住一起,可后面看到爷爷的照片(黑白照),脑海里就浮现出之前跟爷爷生活在一起时候的点点滴滴,比如爷爷煮的菜花不好吃,比如读小学的时候爷爷被人家骗了金戒指,比如爷爷带我去游戏中心玩耍,比如小时候向爷爷要钱(爷爷答应我,一天给我一块钱的),然后,我的泪水就留下来的!当时跪在灵柩前的媳妇们,也在流泪。

可以说,平时过年都没试过那么齐人的,这是我们整个家族最齐人的一次。那天所有事情都搞定后,我们一起去唱k,二三十人吧,这么庞大的唱K团,我还是第一次见!唱K过程中大家都有说有笑,我特意点一些高音的歌,借机发泄一下。

其实我也觉得很疑惑,那天不是应该很悲伤的吗?可为何大家在搞定仪式后,表现得那么开心?大家这么开心,对得起爷爷吗?还是说,这只是表像,只是大家强颜欢笑?毕竟我是第一次参加亲人的葬礼,我没有任何经验。

当然了,在天上的爷爷,应该是希望我们能够开开心心地过下去的,所以当看到我们欢声笑语的时候,爷爷是否也在笑呢?




不管城里办丧事还是农村办丧事,送完葬以后要吃饭,那都是天经地义的,亲戚朋友都来为老人送葬,难道送完葬让人家空着肚大往家走?只不过是农村里摆宴是有专门的客屋,大家集中在一起,比较明显而已,而城市人都是去饭店,一般人不注意罢了。

丧事是一人一生中最后的大事,中国人自古比较重视为老人办丧事,甚至有的地方出现薄养厚葬的现象,总是让把老人的丧事办得比较隆重,以示最后尽孝。而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丧事能够办得比较风光。这都是正常的心理。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礼仪,人生老病死都有基本的讲究,丧礼是人一生中最后的礼仪,从周朝就已有基本的规矩。这些规矩也就是风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风俗以一种社会习惯的力量出现,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无声地支配和调节人们的行动,人类的社会生活都会自觉地遵从民俗文化的命令。谁家如果不按规矩来,那必定受到人们的嘲笑,无法在村人族人间抬头。所谓入乡随始,这是必须的。

办丧事的礼仪很多,有许多繁文缛节,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可以在风俗的演变中慢慢革除,所以才会有移风易俗之说。但是,丧事管饭摆宴,这是基本的。因为老亲旧邻都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这是一种亲情,主人再悲哀,也得宴请人家表示谢意。所以,现在农村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强调红白喜事不要大操大办,但从未规定不能管饭,而只是限定不要铺张浪费。

至于题主说的大家好象很高兴一样,其实是一种误解。只有在老丧中,人们才会不表示出来悲哀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老人寿终正寝是修了好,再不用人间受苦受难,到极乐世界享福去了,所以叫老丧变喜,称为喜丧,有时候会请吹手,有时候也请大戏,但这种现象极少。一般的老人去世,都是长时间有病,大家该尽孝的尽了孝,该探望的也已经探望,到老人去世,好像是水到渠成,也就没有多少悲哀之情了。而亲戚们没有红白喜事难得凑到一起,借这个机会凑到一起,难免要互相交流一下,所以送完葬,大家一起吃饭,就看不出啥悲哀了,顾生不顾死,老人去了,年轻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所以大家也都会劝事主节哀顺变,这也是人之常情。

综上,办丧事要管饭,这是自古以来的习惯和风俗。再穷的人家,办丧事也要有人帮忙,有人吊唁,而丧事讲究不能白用人,否则不吉利,所以不管是前来帮忙还是来吊唁的,都要管饭以表示感谢。在我们这里,过去丧事管饭是比较简单的,农村就是四大盆菜,没有像现在这样大操大办,只有后来烧五七或烧三年时,才比较重视,正里八经地摆宴请客,也是一种感谢。现在人们条件好了,加上人们喜欢互相攀比,所以丧事的规格越来越高,其实这是一种不良风气,需要在红白喜事理事会的监管下,慢慢纠正。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农村人办丧事和城里人办丧事不一样,相对而言农村人办丧事比城里麻烦很多。特别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从他去世的那一刻起。本家本族的男女晚辈人都来戴孝,还有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特别是第三天的早上需要大量男女帮忙人员,特别是八九十岁的老年人。他(她)们去世后农村人都称喜丧,大棺材做的非常大也很漂亮。因为年纪大资格老,所以抬扛人也是高规格的。

就抬杠人员就需要三十二人上杠(抬棺材),然后就抬旌的抬香案桌的。还有挑香帆拿花圈的及拿花盆,这么庞大的送葬队伍。没有个八九十人是不够用的,如果是个小屯小庄找齐帮忙人员还真就不行。还得通过帮忙头去别的屯去找人。

丧户人家为了答谢各位乡邻近两天的帮忙,就在送葬当天中午大摆宴席。宴席的规格不低于男婚女嫁的宴席规格。如果不加以限制的话,农村的丧葬仪式还是非常有个看头。农村人就有这个毛病,老人要点养老费这些当儿女的磨磨叽叽。说老人死了办丧事都肯出大价钱,这就是有些农村儿女的怪态。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谢谢悟空的邀请。




如果谁家的人去世了,在他/她去世前,家人观察他/她快咽气之前,会在地上铺上稻草,再将病人移至稻草上,这叫“下单”,这些稻草,在病人去世后,家人会将其整理干净,拿到室外,用火烧掉。

死者一般在家里要停放三天,计算的时间是:从病人去世的那天算起,第二天为正日子,在第二天,本村的邻居、好友等,都会前来探望(吊唁),平时有人情往来的亲戚、朋友,会送上挽联或礼金等,当前来吊唁的人员到达时,死者的直系亲属中的晚辈,要向前来吊唁者下跪,这里还有一个习俗:死者的侄子们,要在死者家的大门外,给前来吊唁者下跪;而死者的儿子则要在屋里下跪,因为在死者火化前,停放在家中的三天时间里,其子女要为其守孝,这期间,死者的儿子们是不能出家门的,更不能到亲戚朋友,以及隔壁邻居家中去,要是去了,人家会十分生气,认为这是不吉利的一件事。

在死者停放家中的第二天(就是正日子那天),其亲属会请上一帮鼓乐队,演奏哀乐,其一是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其二是表示丧事浓重;等到了旁晚时分,会请来一位道士(当地俗称为“山人”,尊称呼其为先生),为死者举行悼念活动,一开始,这位道士口中会念念有词,会说上一大堆旁人无法听懂的言语,在这之后,那位道士会用红纸做成几个“链子”(用红纸搓成的链条),数量根据死者的直系亲属的人数而定,这些“链子”会事先蘸上香油,一切准备好后,那位道士会让人打开冰棺,死者的直系亲属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蘸着香油的“链子”,在蜡烛上点燃,走近冰棺前,与死者见最后一面,完成后,道士让人将冰棺封上,就不能再打开了。

之后是,那位道士阅读事先写好的“孝名单”,然后是按此顺序为死者磕头下跪,以此为对死者的尊重,因为当地的习俗是“死者为大”,在亲属为死者磕头时,其直系亲属(侄子、儿子们),要跪在冰棺的两侧。悼念活动结束后,亲友们开始吃晚饭(吃这样的饭,当地叫“老米饭”),这时,死者的儿子要座在冰棺前面,为死者守孝,冰棺前不能离人,晚饭期间,死者家簇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会领着死者的长子,按顺秀给每桌亲友下跪,同时,那位长者会说上一些客套的话语,以表示对亲友们前来吊唁的谢意,以及招待不周方面的歉意。

在第三天,死者的家属会事先请好八个人,这八个人一般都是死者的左右邻居和亲友,将装有死者尸体的冰棺抬到车上,运去火化,这八个人所做的这件事,就叫做“抬重”。期间,死者的儿子手里要拿上一付“车拐”(过去农村用来车水用的工具附件),拿“车拐”的目旳是:在抬重人休息的时候,要用“车拐”垫在冰棺的下面,冰棺不能碰到地下。另外,在这期间,原先请的那帮鼓乐队,会奏乐相送。直到装有死者的冰棺,被送上冰葬车为止,然后这帮鼓乐队在接受死者家属所支附的费用后离开,不能再返回死者家属的家中。

等到死者火化回来之后,要为死者下葬,此时死者的家属会请上一位“山水先生”,为死者下葬的地方,挑选下葬的位置,那位“山水先生”会用指南针,标定死者的坟墓方向,对于死者下葬地的选择,也有一些说法:坟墓一般的背面要有山坡,这叫“靠山”,前面要开阔,其对面的远处也要有山,而在其中间最好要有水,这叫“前面有山有水,后面有靠山”,死者亲属对死者坟地的选择很重视,认为坟地选好了,其后代会有福有才,会出“人才”。

正式下葬时,死者的长子首先会拿起铁锹,在那位“山水先生”挑选好的下葬点,象征性地用铁锹铲起一点土,然后将铁锹连同那土,一起朝前方扔去,这叫“开山”,之后,原先“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开始正式为死者下葬。(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那位“山水先生”办完自己要做的事情后,在接受死者家属的费用后离开,他不能回到死者家属的家中。)

死者安葬开始之时,会将安放骨灰盒的地方,用铁锹铲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些稻草,并放上一些芝麻杆、草纸,放到铲平的地方,用火点燃,将放骨灰盒的地方烧热,意思是死者的安葬地点,十分“暖和”,还有,在稻草、芝麻杆等烧完后,死者的长子要用草纸(大裱纸),将灰烬清理干净。正式放好骨灰盒后,“抬重”的那八位邻居和亲友,为死者的坟墓挑土,直到堆成一个圆锥形的坟墓为止,最后,死者的儿子,要用扁担,将死者坟墓的表面锤平、充实,这里有句话叫“孝子不要哭,坟头把土拙”,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在堆坟墓的过程中,干活的人中间休息的时候,都要喝一些死者家属送过来的红糖茶,而且在场的其他人也要喝,剩下的红糖茶,不能再带回去,必须全部倒掉。

一切完成后,在死者的坟墓前烧草纸(大裱纸),同时还要给附近的老坟墓烧一点草纸(大裱纸),算是给死者正式“安家”,再放一挂大炮竹,死者的儿子、侄子们给坟墓下跪、磕头,同时,将原先准备的一些稻草点燃,将下葬用的工具、在场人头上顶的毛巾、白布等,在火的上面“过一下”,这叫“湫一下”,意思是去除晦气,经过这样的动作之后,一切表示吊孝类的行为全部停止,比如头上戴的毛巾、白布等都要收起来,不能再戴了。

接下来,就是回去吃中午饭,这顿饭叫“回笼饭”,在吃这顿饭时,客人要尽最大可能,将饭菜吃光,而且在吃完饭后,要“悄悄”地离开,不要和死者的家属打招呼。以上事情完成后,死者的葬礼基本上就算结束了。




我的主业是杀猪卖肉,后来侥幸做出了规模,因职业与饮食有关,就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饮食习惯;加之做过十余年的地方志,掌握一些研究地方文化的方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叙述。

农村办丧事,为何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参与者已不再悲伤?

我的家乡西安市长安区,是十三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域内王侯将相陵寝众多,“少陵塬”及塬上部分村寨的名称,如大兆、中兆、三兆、小兆、大府井、二府井、四府井等的来历,均与王公陵墓有关。封建帝王厚葬的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民间,丧葬文化悠久,礼仪繁缛,尤以农村土葬、老丧为甚。时至今日,无论城乡,有人过世,事主都要摆宴,称之为“吃蒸饭”,倘若说某人的蒸饭熟了,就是说某人亡故了,只不过农村更讲究罢了。

在长安农村,家中有人倒头,事主先要摔一口布碗(瓷碗),烧“倒头纸”,大门外挂白纸幡,门楣分男左女右夹几张(奇数)开张之纸钱,举家哀恸,以此告知乡邻家中有丧,乡邻主动帮忙、吊唁、随礼,人数的多寡彰显逝者生前的名望与事主的为作(为人处世);族中长者率挂重孝之长子或长孙,提盒子,持哭丧棒逐一前往舅、姑、姨等主要亲戚家报丧,其他亲友由族人报知,忌捎报。亲友得知丧讯,须即刻动身前去吊孝。

由于事发突然,事主过于悲哀,乱了方寸,由族人、乡邻组成“执事团”,推举执事长,统筹安排搭灵堂、挖墓、请乐人、迎礼、抬埋、招待等事宜。逝者多停柩三日或七日供人祭奠,白事乡邻、生前友好不请自到,就餐人数难以估算,安葬前一日三餐是“过事”,招待删繁就简,早、晚餐一般四个凉菜下酒,主食旗花面(糊度儿面),午餐同样四个凉菜下酒,主食大烩菜、米饭,也称“蒸饭”;逝者入土为安后,事主要设宴答谢乡邻、亲朋及随礼者,无论是“八碗”“十全”“十二件子”,还是“十三花”,烧肉、肘子、葫芦鸡、糖醋鱼等大鱼大肉少不了,事主也须一一敬酒,表达感谢之意、感激之情。

人活七十古来稀,最终终有一死,况人死不能复生,生活还得继续。人一旦上了年纪,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与其苟延残喘饱受病痛折磨,倒不如赶紧利落一了百了,故老丧无论对逝者本人,还是事主、亲属,在肉体、精神、乃至钱财上是一种解脱,是以有“喜丧”之说,既为“喜丧”,痛快地哭过一场之后,就应节哀顺变,况且逝者入土为安,白事已过,事后的“答谢宴”重在“答谢”,而非告别的“蒸饭”,至亲不必太过悲伤,乡邻、亲友也没必要悲痛。

倘若年轻人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属大伤大悲之事。事主一般低调处理,停尸2~3天,亲朋吊孝,不请乐人,不收随礼,邻里帮忙抬埋,治丧礼仪简略,亦少有答谢宴。




在农村办丧事,为什么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样,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个典型的农村陋习,这里既然看到了,那我就来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在农村办丧事,确实有送完葬还要回来摆宴吃饭的习俗,而且大家还好像很高兴,一个个没事人似的笑逐颜开。本来家里的亲人走了,这是一件让人很悲痛的事,但是,送葬的时候要找人抬棺材,主人在特别无奈的情况下,只能找一些亲戚和本村的人来帮忙。而找来的这些人根本体会不到主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们自始至终就像看戏一样,等这场戏闭幕,只管个人吃好喝好,而丝毫不能体谅主人悲痛欲绝的心情。


虽然各地农村办丧事的程序不一样,但是送完葬之后主人还要做强颜欢笑状,违心陪吆五喝六、胡吃海喝的客人喝酒,这点绝大多数地方都相同。那么,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呢?个人认为十分欠妥。


说个真人真事。就在去年,我们村里的一个男人骑摩托车被车撞了,然后丢下了媳妇和自己15岁的儿子走了。这个男人的葬礼是本家亲戚帮着操办的,这些亲戚,说白了就是图个红火,而最最伤心的就是男人15岁的儿子。我们这边白事的规矩是3天后烧纸、5天后入葬,入葬时邀请了本村所有的村民,等入葬归来,在本家亲戚的操办下,又摆了一大桌子很有排面的宴席(要知道,这些钱都是车主给男人赔付的丧葬费)。期间,客人在那里喝酒猜拳、眉开眼笑,这与男人15岁儿子的悲伤形成了鲜明对比!更要命的是,我们这里还有一个过白事时候主人要给客人挨桌敬酒的陋习,15岁的小伙子满眼泪水,刚刚失去了父亲,却要强颜欢笑陪着一群看热闹的人喝酒,他当时的那个心情,想想都让人觉得委屈和难受。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客人吃着酒,主人淌着泪。这就是我们这边农村办丧事,送完葬之后吃宴席的真实写照!这个世界,冷漠的看客固然很多,但也要多多少少照顾下别人的情绪。当然,送完葬之后招待送葬队伍这点无可厚非,别人出力了,总得给人家管饭。但是一个个都开心的合不拢嘴,像跟过大年一样,您说这合适吗?所以我说这是农村严重的陋习,是应该有所改变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速删)。




红喜事、白喜事,红白喜事,都是喜亊!在农村白喜事比红事还办得更热闹一些,只要有的项目一律都要,像舞龙舞狮、扭秧歌打腰鼓、管乐队电声乐队、唱歌唱戏哭灵、民乐道场等,一应俱全,烟花爆竹是不计其数放个不停,热闹非凡,农村死了老人主要是讲究热闹二字,老人下葬之后回来吃中午饭是正席,头天晚上是小正席,这两歺都是十大碗的,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时鲜果蔬、名烟名酒,各种饮料等,主要是为了答谢村中叔伯弟兄姐妹和亲戚朋友的大力帮忙和吊唁,大操大办风光无限,悲去喜来,合族九亲六眷皆大欢喜! 这就是农村的风俗习惯!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丧事   白事   红白喜事   乡邻   事主   酒席   宴席   死者   坟墓   亲友   规矩   爷爷   儿子   老人   农村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